最近好像长大了些,不太喜欢看综艺和电视剧,电影有时候也觉得过于冗长,开始兴致勃勃,手边有事耽误几分钟再返回又觉得兴趣缺缺,反而是这些像纪录片一样的综艺格外的吸引人。《朗读者》、《人间世》……我好像开始喜欢那些能让我流泪和思考的节目,在哭过之后的畅快和怅然若失里找到活着的痕迹,好像这里面才能看到鲜活的人性,在灰暗的迷雾里闪着不会褪却的微光。好像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但追寻的人类一代又一代,赋予了它真实的含义。我们像在漫天的雪地里穿行,沿着前人的脚印👣,感受文化带来的风霜雨雪,探寻生命的星火,又自知,终将归于苍茫寂静。有人写到:“死亡是一个凉爽的午后”,那么,生就该是每道熹微的晨光,蝉鸣声声的午间,人声寂寂的傍晚和霓虹闪烁的深夜……三月的风、四月的雨、八月的骄阳、九月的红叶、十二月的冬雪,贾樟柯导演说:每个游子,之所以能称为游子,是因为他还有故乡。人们在寂寂的世间穿行,死亡就是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5月5日晚8点,央视综合频道,《朗读者》第二季正式回归。
作为2017年现象级文化节目,第二季《朗读者》第一期将回望“初心”。首次亮相电视节目的文学大家贾平凹、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著名企业家宗庆后、守鹤人徐卓,与董卿一同带来一场以“初心”为主题的朗读。
我们为什么期待《朗读者》?
文学、名人、金句?都是答案,又都不尽完整。
文字与人生水乳交融——调动生命情感而非朗读技巧来讲故事,这或许才是动人之处。
2017年《朗读者》第一季开播,首期节目中,96岁的翻译大家许渊冲,用一句“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感动无数观众。
那期节目播出后,老人家获得粉丝无数,好多年轻人在网上留言说,爱死这位“萌萌的”老先生了。
的确,一年后重新翻开《朗读者》,回望第一季的舞台,那一篇篇美文金句犹在耳畔,而那些如许渊冲这样的先生的面孔也总会浮现在眼前
——第一季超过80岁的老人就有20多位,83岁的王蒙先生、90岁的潘际銮先生、80岁的樊锦诗先生、93岁的叶嘉莹先生、89岁的余光中先生、99岁的钱谷融先生……甚至在第9期节目的最后一段,集结了13位清华大学的老院士、老学者、老教授,年龄加在一起超过1200岁,为大家读了一段《告华北同胞书》。
仅是这些先生,便再一次确证了文字与情感的生生不息——伴随着阅读,将变得伟大,变得深刻,变得欢愉。
许渊冲:遇见
这期节目中,96岁的许渊冲登上舞台,用被人称为最苦行业之一的翻译,让很多人思考,什么才叫热爱!
谈起心爱的翻译,他兴致盎然,可爱得像个老顽童。翻译对他来说不是苦差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他说:“同一句话,我翻得比别人好,或比自己好,这就是乐趣。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
许渊冲带到现场的名片可谓“狂”,他敢在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解释说:“这是事实!1958年,我已经出版了一本中译英、一本中译法、一本英译中、一本英译法。六十年前我已经一样出一本。那个时候,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
他现在仍然笔耕不辍翻译莎士比亚,已经出版了六本,交稿了十本。
——“说实话,翻译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活一天是一天。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完。”
他现在还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对于“熬夜”,他贡献了一版颇文艺的说法,“从夜里偷点时间。”
许先生说起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是林徽因的《别丢掉》。这首诗是徐志摩飞机事故去世后,林徽因经过徐志摩故乡,见景生情写下的。
许先生感动于林徽因情感的真挚美好,将诗译成英文。
许先生笑说当时译这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但当他再度朗诵其中的诗句,却哽咽流泪了,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许先生现在还会反思,觉得当年有些地方译得不当。
王蒙:告别
-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 -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在《朗读者》第一季第七期中,王蒙朗读《明年我将衰老》送给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
王蒙是一个有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的老先生,他说告别有两种,一种是时间的告别,一种是空间的告别,每一种告别我们只有面对,八十多岁的老人,看惯了生死,见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开。他说虽然告别会给我们带来酸痛的体验,但是也会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告别,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告别北京,告别新疆,再告别妻子,79岁的王蒙回头打量39岁的自己,他觉得今天的作家王蒙与那16年大有渊源。“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王蒙写道,他也读到——我坚信我还活着,心在跳,好好活着,过了地狱就是天国,过了分别就是相会,我仍然获得了蓬蓬勃勃的夏天,风、阳光、浓荫、暴雨、潮与肌肉。浅海滨我去了三次,我喜欢踩上木栈道的感觉,也许光着脚丫子踩沙滩更好。去年与你同去的,我期待月出,更加期待繁星。在秋与冬春,我与渤海互相想念。
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梦,一个尚未结束的故事。
很少有悼亡之作如王蒙这篇,哀恸渐渐淡了,反倒把思念越酿越陈。行文有天空海阔的清淡疏朗。“明年我将衰老,今年我正青春”,我答应你在这世间好好走,你答应我“奈何桥上等三年”,过了这分别我们就相会。
分明是暮年之作,却有少年人满涨的生命力。
樊锦诗:勇气
相恋在未名湖,相守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录制前,樊锦诗告诉节目组,自己一定要读这三句,送给她的爱人。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54年。
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季羡林先生都赞她“功德无量”。
她与丈夫两地分居19年,用51年的时间守候挚爱的文明。在极其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尝尽了大漠孤烟的孤独与寂寞,面对别人的质疑和不解,她一笑而过,坦然处之。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
节目中,樊锦诗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她的年龄大了,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了,数字敦煌的网址却能脱口而出,那是她毕生的心血。
莫高窟以缓慢却不可逆转的速度消逝着,她拼着命把莫高窟记录下来,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
用董卿的话说,那是“逆天”的勇气啊!
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樊锦诗用一辈子的执念证明了这句话。
叶嘉莹:味道
- 味道,是记忆的魔法 -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
“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第一季第十期《朗读者》嘉宾叶嘉莹说。
她一生之中的选择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不禁感叹“一生劳瘁竟何为”,但现在,她终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将自己投向古典诗歌,做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她似荷花优雅大方,无论服装抑或气质都透露着中国味道。她已与诗词和古典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也许这就是诗词的魅力通过她在向我们展示。
访谈中,她吟诵《哭母诗》,“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尽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
母亲的突然去世,给了她莫大的打击,她唯有通过八首《哭母诗》诉衷肠:“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叶嘉莹多次表示,苦难是催伤,也是锻炼,通过诗词的写作可以使感情得以抒发,使悲痛得以缓解。这是叶嘉莹人生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就是她,一个用诗词去记录人生、感悟生命的灵魂工程师。
她与诗词的渊源结于少女时期,那时候的她倔强执着,爱上诗词更与其成痴。不解其意间诵读的“坐愁红颜老”引来家人的欢笑。她十五岁时,就开始作诗了。
《秋蝶》
几度惊飞欲起难,
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
满地新霜月乍寒。
她喜欢用吟诵的方式去诵读诗词,因为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因此吟诵诗词能够使她更深刻的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叶嘉莹的恩师是顾随。他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40多年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颜一烟、黄宗江、吴小如、杨敏如、王双启等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叶嘉莹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纵然她在曾经的生活里饱经忧患,但苦难让她尝到生活况味,懂得了诗词的疗愈。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叶嘉莹
钱谷融:青春
- 青春,是无悔 -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那今天就让我们在或许正青春,也许不再青春的人们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
第一季最后一期,节目组在上海为钱谷融先生录制了视频。
钱先生选择朗读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生命的路》: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
节目录制后半年,2017年12月,“这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人,“这一个”拥有率真未泯童心的人,与世长辞。而《朗读者》中这段影像,定格了许多人对于先生的最后记忆。
余光中
这又是一位被《朗读者》留下生命最后阶段影像的大师。
2017年12月,宝岛诗人余光中逝世,《朗读者》节目组披露了他录制的一段视频。
董卿称:“第一次看到余光中先生为我们《朗读者》录制的诗《民歌》,是在2017年5月2日的晚上。录制是在先生的家里,《民歌》也是他自己挑选的,最想要朗读的文字。当看到余老先生颤巍着写下‘谨以《民歌》一诗献给中华民族:我的同胞’的时候,当听到他读出第一句‘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来。”
这两个画面,在之后日子里经常在董卿的脑海里闪现。这种深邃入骨的苍凉与顽强,对汉魂唐魄的自豪与眷恋,令人动容。
余老先生曾经说过自己像蒲公英,而那一刻他随风而逝,终于回家。
……
第二季,还会有哪些大师、先生,会让人念念不忘?
张一山:热爱可以战胜一切。
阿来:我在等待什么?所谓等待就是在等待一种使命。
忘记了脚,是因为鞋舒服;忘记了是非,是因为心里舒服;忘记了历史,是因为戏舒服。
张弥曼说:“我们那时候那代年轻人都是非常理想主义的。”我想说,每个时代都是,我们也是。
生活的意义要大于生存的意义。
征服原来以为的自己。
有态度,有温度。
故乡是一座桥,跨越岁月的羁绊;故乡是一道虹,连接起新旧世界的交替;故乡是一根线,牵引着不管多远的归人;故乡,是一份沉甸甸的爱,是我们心头永远的温暖与眷恋......
对于贾樟柯来说,故乡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他历经波折,年少时怀着导演的梦想,拼命地想逃离故乡;他拍电影二十多年,除了记录着时代的变革,也记录着他记忆深处的故乡。
留长发、跳霹雳舞,组诗社、印诗集,在大杂院一家一家地串门“蹭”吃,在奶妈家学会如何表达情感,在窗边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轮回,在炕头听西北风呼啸而过把电线吹得呜呜作响……汾阳留给贾樟柯很多温情时刻,让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牵挂与思念,让他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从容镇定,但也曾给年少的他造成某种封闭感:周而复始的相似,在一个年轻孩子看来,实在枯燥。
初中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他渐渐意识到:原来汾阳就只是一个小县城,10分钟的路程就能走完。他开始想象远方:10公里之外是什么?100公里之外是什么?也更加迫切地想要去看看远方:于是,他和同学偷偷到30里外的孝义看火车。
一路寻找,终于看到一列拉煤的慢行火车,缓缓开了过来。铁路上,几个人持注目礼望着火车走远,满满的仪式感。
相似的场景后来就出现在电影《站台》里:县城文工团的青年们偶然看到一列火车驶来,立刻从载着他们四处演出的大卡车上跳下来,兴奋地朝着火车远去的方向大喊。对那时的贾樟柯来说,那辆朝他驶来又忽而远去的火车,就是《黄土地》。
坐在电影院里的他,才看了5分钟就泪眼婆娑,心中摇摇:“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把我家乡的风貌,人的不容易,人的状态全部拍进去,而且那样的诗意。”贾樟柯为此立志要走出故乡,连续考了3年,在1993年的时候,终于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
成为导演的贾樟柯实现了他的心愿:离开汾阳。
但他的电影镜头却又对准了那里的人和街道。27岁,他在汾阳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小武》,并接连完成故乡三部曲的后两部:《站台》和《任逍遥》。在2006年的电影《三峡好人》中,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寻人,
2015年的电影《山河故人》也是在汾阳拍摄,可以说,在贾樟柯的每部电影里,都可以看到故乡的影子。
家乡是一个人的根,贾樟柯对故乡的依恋,在他的作品中转化为对人物命运的悲悯:《小武》里的县城小偷,《世界》里世界公园民俗村的舞蹈演员和保安,《天注定》里陷入暴力事件的大海、三儿、小玉和小辉……他总能用镜头体恤到平凡人的酸楚。怪不得侯孝贤有一次谈到贾樟柯时说:
“和凯歌、艺谋比,和冯小刚比,
贾樟柯是不同的一种动物。”
因为他的电影有时真实到残酷,在他的长镜头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故乡。
贾樟柯在创作中无限接近故乡,受益于故乡,但实际生活中,却又离这座城市和朋友们越来越远:“有一年春节过年回家,天黑以后我出来散步,老朋友、同学擦肩而过,我也没有跟他们打招呼,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确实难张嘴。那几年我们同学聚会也没怎么参加……”
贾樟柯把那段日子用一句歌来形容——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飞到现在他停了下来,重新认识故乡的人际关系。过去的他特别不喜欢参加婚礼和满月酒,现在却乐此不彼:“因为我觉得就是人情。有一次聚会,三五杯酒后,朋友唤他的小名“赖赖”,问他什么时候要个孩子。
这个只有亲人才会问的问题,让贾樟柯痛哭流涕:人生是多姿多彩、多种味道的。我在北京缺了一种味道就是亲情,很多好朋友,但是没有亲情,也没有从小长大的朋友。我需要这些亲情,然后我需要他们,用力地帮回去。
2015年,贾樟柯用一条微博,告别了文化中心北京,回汾阳开设“山河故人·家厨”电影主题餐厅、筹建贾樟柯艺术中心、筹建种子影院、在平遥办起了国际电影展……导演、老师、投资人、商人,这些身份交叉重叠的贾樟柯,用自己微小的力量,试图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汾阳小子”的野心和梦想,从改变世界变为改变故乡的文化现状。
一个人心里没有家,再怎么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也不是一个浪子。浪子是因为他有一个家,所以有时候离开,有时候回来。
贾樟柯说自己可能也是一个浪子,有一天也会卷起铺盖,然后去到另一个地方。但他会把家放在心里面,跟着他一起走。精神,会永远在故乡。正如贾樟柯在《朗读者》上所说:“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你才真正获得了故乡。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真正获得故乡。一个人只有获得了故乡,才能获得自由。才能知道想一想你是谁,从哪儿来。年少时,贾樟柯并不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直到他离开之后,才真正理解故乡。
从山西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山西,这个粗糙又细腻的汾阳小子,这个将故乡的冷月拾起的游子,这个记录社会与现实的边缘人,这个执拗于让赵涛当自己电影主角的导演,这个把资本与艺术融合得恰到好处的文化商人,这个平凡又坦率的贾樟柯,用电影讲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固执地用自己的“故乡元素”来表达自己的“世界思维”:出了故乡我们都是游子,这个世界再大,我们都在游动之中。当我们面对广阔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原点。那个原点就是你出生成长的地方,就是故乡。
如果这份生生不息,伴随着阅读,那么这份生生不息,就会变得伟大,便了深刻,变得欢愉。 如果不在南极建成科考站,我决不再参加这样的会议!郭琨站长! 再看到余光中先生。最近在读先生的《余光中都是你》 崔之久先生。“之久同学,将去贡嘎山,赠此书,以壮此行”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我最喜欢这一段“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寂静的春天》再次感慨万千,我们真的应该去保护我们的地球,不应该为了利益,欲望杀害保护动物。珍.古道尔。致敬所以为保护动物做出无限努力的工作者。 刘和平老师身上的气质,让人不自觉的就沉静下来,是一种阅尽千帆,淡然如水的气质。他讲背柴那段长久的黑暗,讲也曾负债累累,也有辉煌,可这一切的伤痛和荣耀在他讲来好像是一件平常的事情。道法自然让我想起这四个字,我觉得他有禅意,有诗意,有深意。有机会看这部作品《北平无战事》! 又看见李云迪了,最近热搜上都是陈飞宇。 徐嘉余我的天!李彦宏先生好年轻。黄永玉先生。怪老头,可我居然觉得他有些我可以欣赏,因为我觉得真的很好看。哈哈哈,大先生们吃饭没带钱。但愿你我都能在城市里各得其所也,但愿你我能够用最质朴的灵魂守住心底的城池。 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有时间再林海音的《窃读记》 我怕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余华先生,死亡是凉爽的夜晚,就是我在太平间睡午觉的感受。我们家已经没有阑尾了!哈哈哈。语言简练是因为认识的字少,这就是大师的幽默吗? 总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也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坚硬。浪子之所以成为浪子,是因为有家。 郑愁予先生的《错误》真的很喜欢。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看见袁隆平先生,此刻我正在吃饭,真的忍不住。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做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任务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访谈比朗读时间还多,而且董卿的访谈只是重复事实,质量要看被访谈人,没有陈晓楠那种深度,可以引导他们。
看了胡歌这期朗读者,胡歌好帅,声音好迷人,喜欢他对哈姆雷特的演绎。央视打光效果很好,舞美好赞。如梦之梦的台词和光影效果很惊艳。董卿很有气质,那个小哥哥很勇敢,王石很洒脱,热爱生活,那位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坚持很幸福啊,那位作家很坚强很执着,每位嘉宾都很好。
并不是每次一更新就迫不及待要去追的综艺 但是是缓存下来会看完的好节目
“时隔一年你们过得怎么样是否别来无恙”
20180519 胡歌All in Emporio Armani2018春夏成衣系列(波纹提花双排扣夹克+白色V领衬衫+黑色长裤) || 朗读《哈姆雷特》,谨以此篇献给在迷雾中砥砺前进的朋友们:“你这一生的迷,必须要用其他的迷才能解开,就像有的梦,要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你必须一个个走过,才能走出这场连环梦。”
因为胡歌来看的,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么一个好节目。
胡歌
大制作,很精良,内容更丰富
为我老胡打五星,真的不容易!熬过黑夜的花才能更开的鲜艳!董卿是真的有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绝配!
开头的片子就已经打动我了。朗读依旧,初心不改
哈姆雷特啊~献给每一个在迷雾中砥砺前行的你❤️
这节目牛就牛在什么人物都可以请来,最精彩的还是那段访谈,大爱董卿的分寸感
看了老胡来的那一期,慢慢的心酸与感动
换个视角看世界 天地大了 心胸必定宽广 演员胡歌 未来可期
董卿的样子更美丽,有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海报可以啊,背景音乐尬爆
文化气息很浓厚,很能打动人。
这一季看了很久,不知道为啥看着看着就感觉看不太进去,不如第一季更能让我共情和印象深刻。总的来说,对我而言收获不大,不打算刷第三季了。
令人肃然起敬啊。
站了董卿陈数CP,风情有双。惠英红读得好,加入了人生况味和动情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