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目的性颤抖: 做事过度用力或者太在意,将平时很容易办到的事却在关键时候搞砸了,我们称之为目的性颤抖 。
怎么解决:专注到每一个当下,做好每一个过程,尽量避开杂念。不去想结果,不去想其他的东西,当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会来。
优秀的人都有复盘的习惯。自信(源于自身实力),坦荡,平实的话说最深邃的道理。
看了很多期圆桌派了,之前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也经常看,这类谈话节目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聊天选题够广泛,邀请的嘉宾也都是社会上有名的精英人士,各行业的佼佼者。所以是既又宽度,又有深度,能给许多迷茫的人许多灵感,以及作为年长者,作为成就者指点方向。 上圆桌派的嘉宾,都有一口会表达的好口才和性感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主持人窦文涛是个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人,他天然就能知道底层人民在想什么,在纠结什么,不装、真实是窦文涛最大的优点和卖点。上了他节目的嘉宾,自然而然也得受他影响,他会笑的贱兮兮的说一些比较露骨“粗俗”的情色话题,也会看似打趣,实则严肃的对着柯蓝问:你会觉得社会也都是你们的吗? 窦文涛经常自讽,圆桌派就是老男人的聚会,来的最年轻的也就只有蒋方舟。在开头念完一段广告词,笑着说:我们也是有钱就开张,没钱多休息。在我看来,圆桌派本身就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节目,能参加的嘉宾肯定不会是那些徒有外表的当红明星,坐在那聊一个多小时,需要深入浅出,引经据典的聊,是要口才的,是要有文化功底的。这也就注定了,能坐在那的嘉宾,年龄和阅历都不会小,除了蒋方舟这种才女能融入其中。 但钱和权是比情怀更霸道的存在,收视率不够,再好的节目得砍,尺度控制不好,再有收视率的节目也得砍。这也使得圆桌派的选题,不能是那些令大多网友看不懂的生涩严肃的话题,不能是触犯红线的敏感话题。这就让圆桌派发挥不了它最大的魅力,发挥不出它最大的能力。 但是圆桌派似乎又不算一档彻底献身资本、利益的节目,上这个节目的嘉宾,都是不差钱的人,从登上富豪榜的马未都,到拍了多款爆红电影的姜文,甚至有开国元勋的直系后代柯蓝。圆桌派为什么让人感觉到自然,那是因为他们私下彼此都是很好的朋友,这个节目是有理想主义的影子的,这或许也是我觉得这个节目令人着迷的地方。 圆桌派是精英阶层思想的代表,让底层民众能知道这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每天在想什么,每天在干什么。但是圆桌派最遗憾的是生不逢时,我真心希望能在未来舆论宽松的时期,窦文涛头发花白,和老友们围在一桌,点上一根香,没有任何限制的再聊上一期,把过往那些想说不能说,想说不敢说,想说不会说的话,一次性都讲与我们这些老听众听。
圆桌派终于回来了,第一期邓亚萍持续高能输出,对乒乓球的解说,让普通观众也能一窥究竟,一席话就提高了观众看比赛的专业性。圆桌派如果能多请一些各个领域的真正精英,绝对可以极大拓宽普通观众的视野。
邓亚萍关于抗压方法的表示和自己这些年的领悟不谋而合。凡事过于关注结果,往往容易得不到自己所想,只有脚踏实地做好事情本身,才是最好的抗压方式。从前高考的时候,倒计时100天,每天都会给自己重复一遍高考目标大学,最后并没有成功,彼时的我还不懂,作为十几岁的孩子,在周遭学校家长同学的高压环境下,我应该做的,不是继续给自己施压,而是要为自己减压。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后来出国念研究生,面对跨专业,跨语言这些障碍的时候,考试压力也很大。第一学期没想太多,只是认真学习,成绩出来以后远远高出周围朋友很多,萌生了想要distinction毕业的念头。第二学期一开始,便总是忍不住想要每门都拿distinction,渐渐感到学习开始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告诉自己,那个结果不重要,不要去盯着它,你要做的是,认真去听每一门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然后去消化所学的知识。每当心理想去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会反复提醒自己。后来以每门课都拿distinction,圆满完成了英国的学习。从此我便领悟到,不要去过分关注你的目标,定好目标以后,要做的不是反复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而是要专注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上。只要你把每一个过程都做好了,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这和邓亚萍说的,上场以后不要去想输赢,要想着怎么去打好每一个球,做好每一个动作,完成好每一个技术,异曲同工。如今,我每次面对压力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关注当下,关注过程,踏踏实实把每一个步骤做好,结果自然不会太差。同时,面对输球,她也很坦然。在分析了所有原因以后,没什么包袱,很放得下。这或许也得益于她的问心无愧,如果自己已经尽力了,那结果真的不是自己能掌控的。
还有就是,“如有神助”是建立在绝对扎实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心存侥幸,等待奇迹。只有在基本功非常扎实的时候,上帝才会打开那扇门,让你窥见那种随心所欲的状态,然后让你享受片刻,这已经是另一个境界了。就像演员,只有对角色和剧本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在真正拍戏的时候,才有可能更多的自我发挥,最后塑造一个经典的角色,怎么演怎么都对。
每一个关键球得分和失分的复盘分析,无论多时间多久远,她都记得特别清晰,这是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必备品质。这也是任何一个行业优秀的人的必备品质。简单如学生,学习的时候有错题集,帮助复盘纠正做题思路的失误。复杂如职场,哪一个项目做得好,为什么好,哪一个项目做的不够好,哪一个环节不够好,好的职场复盘可以迅速提升技能。
关于对手和场上形势的分析,这一段特别让我意外,同时我坚信,这种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邓亚萍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品质。对于对手的不同表情,要细致的观察从而判断他的状态,进而判断和感受场上的势。根据不同的势,来调整自己的技战术是博、是稳还是顶,要顺势而为,方能百战百胜。
最后让我特别惊喜的,是邓亚萍的表达能力。她不仅是逻辑清晰,同时表达的方式让人觉得既真诚又有趣。很能吸引人,窦文涛把她解说比作说评书真的是很贴切,口才好,内容更好。而且她还特别爱笑,让周围的人也觉得聊天很轻松。她可是运动员出身啊,试问有多少运动员可以如此健谈。
邓亚萍真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在乒乓球上,她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达到了巅峰的境界。在乒乓球以外,她也如鱼得水。拥有非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她就算不打乒乓球,在其他行业,也会发光发热的。
把自己放低一些,示弱是最简单的社交。反而是自卑的人越爱显摆。
周轶君:1.重复对方的话;2.概括;3.引导
马未都:先与对方站一边(肯定对方),慢慢引导对方走到自己的一边。
社会地位越低的人越应该尊重,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你尊敬地位比你高的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尊敬地位比你低的人,那才是你的修养。
1.相比大人来说,小朋友更接近自然人,更有自然人属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层次的时候,生产关系反可以影响生产力。
3.鹅肝松露和鱼子酱在生产关系上决定一个酒店的层次。
4.明代的家具,多数人认为是极简主义,其实是(极敏感主义)技术要求高的表现。
5.潮汕生腌好吃,但是有寄生虫的风险。日本有些百年的老店竟然还有鲤鱼的刺身(不同于寿司、天妇罗、拉面、泥鳅)。
6.同行相轻在美食领域也多存在。
7.生煎馒头(生煎包)。
8.有些餐厅吸引人的手段可能是适合拍照。但有时候我们去餐厅的目的会偏出追求美食的初衷。
9.现在由于饮食行业标准化的提升,我们往往在提升美食标准质量存在一个限制。(如果要吃更好一点的东西,就要付出多几倍的代价)。
10.有品质的生活的标准:应在内心更丰富的基础之上,其它只是奢求. 在美食上的品质追求应该或许有以下可能性(1)妈妈的菜(2)平民可以吃的老字号(3)品质高的私房菜饭店。
11.人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的同时,或者也会丢失一些东西(或者比如现在喝着名酒,却还在相信那些曾经撸串的美好时光),因为都是机会成本(追求现在高成本的美好的同进也许会丢失了另外一种低成本的美好)。
12.如何提升自己鉴定美食的方法,好吃(吃亏)踩了很多雷你才会知道。
13.板朋菜(中国第九大菜系),老板的朋友的菜哈哈。
14.在追求的对美食支配力的过程才是最有趣的过程。
15.同一边锁店价格不一样的,要选好的(可能主厨在)
16.“有点小贵,但还挺好吃的”一般还不错。
17.不同片区的饮食跟语言的分类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说中原官话(山东河南河北)的吃的都差不多,而到了闽南,不同的语言饮食差别还挺大。
18.亚力士多德:人的五官中,只有听觉和视觉,最能传达道德
19.你如果不能站在当地人的角度去品味美食,你永远都无法触及到当地美食的肌肤,入乡随俗就是这个理了。
20.每个民族的美食家都觉得自己的美食在宇宙的中心。
——圆桌派第五季11期:基因
推荐理由: 1、你认为是两个人聊天,其实是一堆生态系统和另一堆生态系统在聊天。你以为你是个人,其实你是细菌、病毒的培养基。 2、 当年曼哈顿原子弹计划,算核爆算不出来,ENIAC就诞生了。 3、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危险的。基因本私,人性无私。 4、生物多样性能重生,生物单一性会毁灭 5、我们现在吃的很多东西都是转基因,自然转基因,比如木瓜、茭白,一千多年前的真菌感染后转基因。我们吃的圣女果不是转基因,是生物多样性的保存。 6、病毒最终和人类趋于温和的相处,而不会消灭,基本上只有极少的药物能够消除病毒,比如丙型肝炎。 7、你身上携带的能够使下一代致残的基因,是为了抵抗历史上某种病毒而遗留下来的。你某些基因的缺失可能会阻碍某些病毒的传染,比如CCR5。人类的基因是没有完美的,你以为的好也许是不好的,你以为的不好也许是好的。 8、AI是计算,人类大脑是算计。AI无法取代人类大脑的简便性和精简性,大脑不可束缚,有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自我意识? 9、一个人生物、历史、化学、物理、哲学、IT相互杂糅且有侃侃输出,尹烨,华大基因CEO。 10、看过无数期,这是封神的一期。 11、我很奇怪为什么很多人就只关注一件事,比如绞尽脑汁评职称,绞尽脑汁挣钱,绞尽脑汁难过,放轻松,外面的世界很大,人类未知的领域太多,你以为的事儿也许根本不算事儿。
文涛久违了,这是一档不可能给低分的节目,永远支持。
这大概是《圆桌派》最“静态”的一季了。除了谈基因和病毒让人眼前一亮,其他的部分都很平淡。大概是因为现实生活已经因为种种不确定因素天翻地覆了,谈幽默、社交和选择困难,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甚至于无聊了。
即便话题收窄了,聊天类的节目还是独此一家。
窦老师一直做,我就一直等。
什么叫高质量主持人啊,窦文涛总是能把话题拉回来!
民智亟需开启,这类谈话节目太缺太缺了。
等了两年的圆桌派第五季终于回归了,第一期邓亚萍讲的太精彩了,听完了简直意犹未尽的状态,窦文涛依然保持着以前的的小机灵,马爷也是一如既往,年度下饭节目Top。
最后2集封神,最高质量的谈话节目.
马未都说现在年轻人不用再为了吃饭而去找工作了,不想工作了回家添副碗筷就行了。天啊,这得多少年没见过年轻人了才会说出这种话,放到微博上是会被骂“privilege男”的程度
多请尹烨这样的嘉宾吧
虽然这样说很对不起其他嘉宾,但是看完这一季我心里只有尹烨老师
马未都侃侃而谈“脱口秀”的时候甚至还拿题词器说事,对别的行业一知半解还能这么自信的滔滔不绝。每次看他聊这些他不懂的东西却能这么自信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坐在胡同口的老大爷说“这事啊,不就是那么回事嘛,跟那啥啥一样”。不懂装懂这劲儿,确实能唬住不少人,但是但凡他聊到一个你了解的领域,你就会发现他纯粹是胡扯。
五星给的是节目最后两期。
比第四季好多了。但是没有了看理想三个字蹦来蹦去,总觉得缺了点啥。
终于到了。7一小时教你摆脱社交恐惧。5你永远可以信任涛哥,这一集值得每一个被现代性折磨的人反复观看。1邓亚萍真能聊,听她复盘比赛,比现场看球还精彩,真是体会到过去说书的风采了!关键是还能得出如此深邃平实的结论,专注过程忘掉结果,观察对手选择技战术,“把球打在台子上”。2陈令人尊敬但不接地气,窦试图拉回大地也无可奈何,马虽顺陈而时有难圆其说之苦,周世界走访他人的童年也对陈之高论无分析能力,请到好的嘉宾真不容易,尴尬的一集。3渐入佳境!笑是社会的活化剂,我们曲解了莎士比亚(to be是要让人笑的),小事(对个人)、喜剧(对社会),笑扩大了我们的宽容度!4涛哥点题能力超一流,“追求就是品质”,而追求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6人是语言的动物,而语言的多样性才能获得社会可持续的健康生态。8旅行即苦行。
首期干货满满,聊出了刀光剑影的感觉。邓亚萍输出能力太强了,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冲力,四人谈话局变成了“一人评书三人观众局”。许子东在努力扩展话题面,马未都负责画龙点睛。窦文涛在高手之间推拉摇移,这控场能力真不是盖的。
第一期也太无聊了🥱
这一季看了5集了,没有喜欢的,感觉没有以前几季深刻。更新:6集开始渐入佳境
两年未见,甚是想念。开局经典老三样,和邓亚萍老师一起聊乒乓球,之前奥运会就看个热闹,现在也算知道一点点门道了,受益匪浅。个人最喜欢第5期边界(工具人,生活与工作的边界)、第7期社交(社交焦虑)、第10期体面(体面与赚钱)、第11期基因(最长知识的一集,好多专业名词,都听晕了)、第12期多样(完结篇,同前期一样,干货满满)。感谢各位老师们的谈天说地,每期都有新收获,特别最后这两期,够我消化一阵子了。同样也非常期待第六季,希望这类节目能够长青,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感谢赞助商爸爸们的赞助。
好久不见。马爷硬朗,许老师健康,轶君清瘦,文涛胖了。同样期待尚未出场的老朋友们。(这一季结束了,我最喜欢一头一尾两位嘉宾,她们都成功地让文涛许老师他们变成了好奇宝宝,把各自领域专业性极强的东西讲的极具人文气息和故事性,她们自己讲的过瘾,我们大家听得入迷,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