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期待受挫兼论《搭错车》的道德原型观
[摘要]在姚斯的接受美学里,期待视野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而荣格的原型批评则把《搭错车》的经验视野圈入了传统的道德批评之中。当理想的追求背离了传统的道德,当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发展跳出了其周围人物及观众的期待之时,我们感受到地将不只是情感上的落差,反会有更为丰富的美学感受。或许“搭错车”本身就是要向我们讲述背离传统即“集体无意识”的视野受挫的。
影片《搭错车》是80年代的重要作品。讲述哑叔含辛茹苦抚养背弃女婴阿美成人,而终成走红歌星的阿美却背离亲情哑叔抱憾离世的曲折故事。最初自己只是怀着完成作业妄图用理性的高姿态去审视作品,但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演进,期待视野的一再受挫,自身的情感评价不断发生着变化,始终为一种或甜美或忧伤的真挚情态深深打动。下面将就姚斯期待视野的期待遇挫与荣格原型批评中道德批评的内在关系上对《搭错车》进行浅在分析。
期待视野是姚斯基本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它秉承了解释学的基本思路,主要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1)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卷P4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姚斯认为在人们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新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距离,即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他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2)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见《接受美学与接收理论》P25
荣格的普遍影响,体现了他的主要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方面的研究。“集体无意识”指人类自然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之为原始的意象。而原型则指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先天倾向,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景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3)《荣格文集》英文版,卷九(一分册)P4,卷七P188。他说“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如英雄、大地母亲、太阳之父、上帝等原型。电影《搭错车》正是较多地体现了这两个理论。
一、 芝兰阿姨——缺席是否注成必然?
芝兰阿姨是哑叔生命前期最为重要的人,而“我”阿美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切。阿美在叙述中说道“我不知道我走进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我得到了终生的依靠,而哑叔却失去了一生的伴侣。”事实发生然而却不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如果芝兰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或许我们能够看到三口之家的温馨。然而在大雨之夜哑叔失去爱人的无奈与悲痛,想要诉说却只能独自承受无言的诀别与悲恸。
二、 阿满叔——悲剧的开始
故事讲到童年的阿美与邻居阿满一家,阿满嫂朴实善良,阿满叔憨厚淳朴,一家人生活在温馨与幸福之中,正是他们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下层社会的人间温情。朗吉弩斯说崇高的情感是恰到好处的真情,“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导致崇高。”(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P125,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这体现了情感评价上的诚挚的情态。情感处于诚挚状态作品才会动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就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为读者所认同和接受,并产生强烈的共鸣。(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P16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是的,我们都被这种最为朴素的人间情怀打动着,我们希望这种快乐能够永远延续下去,我们甚至像阿美那样期盼着阿满叔买回的洋娃娃。然而情节骤转,醉酒的阿满叔落水而死,买回的礼物洒落一地。此时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构现出人们的双重悲剧。一面是家中熊熊燃烧的大火,一面是失去至亲的悲恸,在阿满嫂失神麻木的眼神中,我们深切地体味到了悲剧的意味。
三、 阿满嫂——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阿满嫂在剧中应该是最为隐忍的母亲的原型,独自承受着生命之中所有的悲剧——早年丧夫、晚年失去儿子,两次失去住所,最后连老来相伴的哑叔也离开了她。作为一个女人,本该得到丈夫的疼爱、儿子的照顾,然而在她却向我们呈现了所有可能的“期待受挫”。一次次在泪眼中送走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三个男人。母亲啊,人生之中能有多少痛事让您这般隐忍的承受?
四、 阿福——人性与兽性,别样的讽刺
或许我们不会忘记幼时的阿美从阿满叔斧下救出阿福的情景,阿美的善良不仅感动了哑叔,感动了阿满,同样也深深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同样不会忘记阿福危机之中把可能使阿美毙命的毒蛇咬死。由此我们便会产生一种形象的期待,即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境中看到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P333,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然而多年之后,阿美成功了,却也放弃了人间最为珍贵的亲情。对比之下,阿福却做到了善始善终,在其老去之后以自己的生命从摩托车下救出了哑叔。这时蒙太奇手法再次运用,老汉想起了幼时的阿美,看到此时垂危的阿福,内心的复杂与沉痛难以尽述,“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对于人性来说不正是一种别样的讽刺吗?
五、 阿美——酒干倘卖无
对于阿美,剧中并没有急于给她下一个道德的评价。哑叔的含辛茹苦使我们期望阿美会给予起码的亲情上的回报,这是由于我们传统的道德评判所带来的期待。然而阿美的背离、最终自己父亲终于抱憾离去的时候或许她内心深处才真正品尝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楚吧!
如果说行为上的背离是现实所迫的话,那么情感上的罪恶却无法避免。时君迈的新歌写完了,让阿美唱给所有需要爱的人。最后的演唱会上,一曲《酒干倘卖无》表达了她所有的情感: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
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无奈和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是忏悔吗?是悔悟吗?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阿美终于认识到了人类最本真的东西——亲情。同样体认到了集体无意识的“天、地、家,还有父母”。
这不仅是我想到了“于连家族”的高加林。在他身上集中传统与现代、文明与落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种种矛盾,悲剧的实质是处于新旧转折时代的农村知识青年呼吸着新时代生活的气息,渴望改变低下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但传统道德与新的生活观念、人与环境之间却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和矛盾,这就形成了悲剧的命运历程。
最后高加林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德顺爷爷向他展现了农民的宽厚胸怀和土地样的深情,他手抓黄土,喊到“我的亲人哪。。。”这一声同样道出了他的痛苦,他的悔恨,他的灵魂中的悲剧的回音。
2 ) 你,后悔吗?
我第一次听《酒干倘卖无》的时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年纪小的既不信任自己的普通话,也不知道有方言,于是问父亲这句话是什么。父亲告诉我这句是台湾话,是收破烂时说的;这首歌是一部电影的主题曲,唱的是父爱;家里有这部电影的录像带,叫《搭错车》。我很快就忘记了要看录像带,也忘记了父亲当时给我讲的另一个故事,直到不久前阴差阳错的看了这部电影。
另一个故事就发生在父亲的时代:爷爷家的邻居也是一对工人,两个人一直没有孩子,他们四处托人打听谁家愿意过继;于是一天早晨,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小心的放置他们家门口的篮子里。还在学走路的父亲就这样多了一个童年的玩伴,在父亲的记忆里,邻居从来没有打过那个妹妹;虽然是困难时期,她也时不时会有顶饱的东西吃,但是妹妹从来不会自己先吃,都要家里大人先吃过才咬一小口;后来父亲才知道,原来妹妹很早就被小伙伴们童言无忌的告知了自己的身世。
两位老人没白疼这个女儿!党落实政策后,一对干部夫妇来到了邻居家,原来妹妹是他们当年受迫害时走投无路留下的,他们也一直偷偷关注着妹妹的生活,更揪人的是他们也就只有妹妹这么一个女儿。妹妹的养父沉默良久后同意把妹妹还回去,养母冲回房里号啕大哭,这时候十几岁的妹妹站到了家门口,开始骂街。工人家的女儿本来就不高雅,但是很结实;据父亲回忆,妹妹从上午一直骂到了天黑,骂的自己的亲生父母先是哭,后来就认了,再也没有来过。
妹妹并不知道该骂什么,事实上如果她的亲生父母不那么做她早就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了,但是父亲觉得妹妹想要否定这些“应该”,要获得自己“不应该”的立场,所以妹妹就反复的骂一句“操你妈!”间隔这么多年,父亲之后讲的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两位老人已死,那个阿姨下岗待业。如果阿姨看到《搭错车》里阿美的经历,她会后悔吗?另一个选择至少能给她一个工作,让阿姨给自己的儿子买新衣服。
不只是两位老人,我家爷爷也死的很早,他们第一辈工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起早贪黑、餐风饮露——真的是喝西北风吃野菜汤,晚年却被政策翻身回底层。爷爷后来得了癌症,单位只给工人报销青霉素这样的药,领导才能报销好药;最后爷爷为了给家里省钱,就把管子拔下来不再输液,疼死了……
我的父亲和阿姨比上一辈好一点,他们在中年被政策翻回了底层,还能够最后挣扎一下。父亲现在在当保安,他和一帮五十多岁老伙计的指导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警察。一次那个指导员给他们训话杀威,叫父亲他们要奉献,父亲说,“我们奉献啊,都奉献一辈子了!就算路上有块石头,你们年轻人跨过去了,我们老工人也把它搬走……保安室的灯是坏的,我们修了;没有换衣间,我们把旧的大衣柜搬来;不给发手电,我们买;巡逻没有雨衣,我们从家里拿;衣服不合身,我们自己改……指导员,我们还奉献什么?”《搭错车》里的电影说,“为什么神圣的抗战留下污点,为什么黄帝的子孙残杀同胞?青年的血为了保国而流,青年的生命为了强暴而丧。问一声……”如果父亲他们现在看到这一场,会不会苦笑,会不会后悔自己当时的单纯?
父亲的一个老伙计说,好后悔年轻时离开了农村,不然至少现在小子结婚还能盖套房子。不知道经济适用房是不是像《搭错车》里的“国民住宅”一样,至少申请两年后能够分到?我的父亲也在后悔,后悔自己没再参加高考,所以他叫我一直读书,能读到什么时候就读到什么时候。我现在读到了企业管理博士,我完整地读了《资本论》,却只看见马克思说这些都是必然的,是历史车轮一定要碾过的肉泥;就像买春一样,外国人买中国人,南方人买北方人,东部人买西部人,最终会推动性的解放——他没有同情心吗?《搭错车》里的阿美最后唱了“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这一句,她也许后悔了。但是阿美你知不知道,那些你离开了他们他们却没有离开过你的人们也在后悔啊。看着这些因为你的变化而后悔的人们,就算你的变化是必然的、是“应该”,就算你不选择另一个故事里的道路,你,后悔吗?
3 ) 搭错车?其实是命中注定!
当啊美在舞台上沉重的唱着《酒干倘卖无》,那是对过去的人的思念与寄托。其实啊美并没有错,年少的她出发点只是为了能够多赚钱,能和爸爸过上好日子。看到她的几个儿时玩伴另眼相看的时候,她就好像一个被遗弃的人一样,曾经温暖、和谐的情感支撑现在没有了。
当她在舞台上成为耀眼明珠的时候,她的内心状态按理说应该是充分满足,但是她却觉得无比的孤单和寂寞,这说明人们的心灵慰藉是与情感支撑分不开的。说实话,我到是希望看到另一种局面,看到舞台地下做着爸爸和朋友们,一家人都以啊美引以为豪!但是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尽人意,没有全美的状态,有得必有失,这其实就是一场现实与梦想的冲突与矛盾,让我们从小人物的视角看到一些内心的状态历程。
影片的视角始终围绕在小人物们身上,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那样的简单,一顿饭就包含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但是生活却又是诸多的不幸与无奈,亲人的离去,那无神无助的眼神,让人看着心情非常沉重。或许对于这些小人物来说,生活就是尝遍酸甜苦咸的修行把。
不过,就像片名《搭错车》一样,人生不管遇到什么,即使是与自己内心原来想的不一样,我们也要按照既有的轨迹去执行。很多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原因和理由,说到底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4 ) 一样的日子
可能会不习惯那年代的发型和扮相,照现在的眼光看来怎是一个俗字了得!俗么?要笑俗的话,去翻看自已十年前的照片,那种穿着打扮也是俗得教自已都不敢看--土包子一个。都剥去外表,老去的岁月与现今其实是一样的日子。原来那以前不叫俗,那叫淳朴,真正的俗却是"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尽管这是老片,热点元素个个鲜活:也有两小无猜,也有赌博输家产,也有动物关怀,也有gay的经纪人,也有超女发迹,也有拆迁房地产,也有社会底层,也有娱乐圈,也有顾事业不顾高堂,也赶歌舞音乐片风潮...看罢想想,这么些年过去,尽然还是一样的日子。那么这个片很不过时。我时常恨今怀古,对于这片像是又一个愤世疾俗的机会,可是发现纵有千言也只泛泛,因为一切心思早已被苏芮的歌唱尽。唉,这年头和以往多出来的一点是,尽兴ctrl+v:
想起初相见 似地转天旋 当意念改变 如过眼云烟
什么时候儿时玩伴都离我远去
什么时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
人潮的拥挤拉开了我们的距离
沉寂的大地在静静的夜晚默默地哭泣
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
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
高楼大厦到处耸立
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
谁能告诉我
谁能告诉我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一样的月光
一样的照着新店溪
一样的冬天
一样的下着冰冷的雨
一样的尘埃
一样的在风中堆积
一样的笑容
一样的泪水
一样的日子
一样的我和你
5 ) 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变成回忆
因为热爱同名专辑的缘故,对《搭错车》这部电影很早就了解其故事梗概:一位收破烂的哑叔收养了一位女孩;女孩长大后成为歌星,在红尘中迷失;直到哑叔郁郁而终,女孩才对他的爱大彻大悟……
嗯,一部反映父爱无疆的情感片。——我以前总是这样以为。
直到最近完整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人与人的情感,而是时代变迁。它真正的“主题曲”并不是《酒干倘卖无》,而是那首《一样的月光》。
80年代的台湾,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风起云涌。这一社会转型带来的困惑在诸多文艺作品中都有体现。那首最著名的《鹿港小镇》有着和《一样的月光》几乎完全相同的主题。
哑叔、阿美和他们的老街坊们,都被这样的时代左右了命运。曾经一度,什么样的遭遇都不会打垮他们。哑叔曾经失去自己的情人芝兰;阿满嫂曾经一夜之间失去丈夫、弟弟和房子。可最后你发现,这些重大打击并未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根本影响。——在一个他们熟悉的旧时代,他们牢牢占据着一方生存空间,娴熟掌握了一切生存之道。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中,他们坎坷却从未失去安身立命之本,清苦却从未失去安全感,甚至有属于自己的、人情味十足的快乐。
可是时代一变,一切都变了。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拆迁:“住了几十年,你们想拆就拆?”——不错,正是如此。旧时代都要被拆了,何况房子呢?对于这帮老街坊而言,这才是真正致命的厄运,他们再也不能在旧模式下闪转腾挪了。
至今回想哑叔之死,究竟是什么样的打击令他积郁成疾呢?仔细想来,其实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重大打击。女儿不能回家,但毕竟是成了歌星。房子虽遭拆迁,但毕竟女儿有钱供自己生活。忠犬丧生,又怎比得了阿满嫂死全家?
或许还是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变,令哑叔这样旧时代的人物不得不被彻底淘汰,——先是从社会意义上,进而是从肉体上。
影片的后半段,哑叔一直在不断的失去:失去熟悉的街坊四邻,失去一生赖以为命的生活模式,失去和谐无间的家庭关系……而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手足无措的世界。典型的事件是: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会当众否认自己是她的父亲?你无法指望一位老人重新学习理解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
《一样的月光》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阿美刚和唱片公司签约,面对她的这种新生活,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各人有各人的困惑。还有一次是阿美海外演出后回到台湾,却发现老街坊已经被拆成一片瓦砾。这两次出现,一次激烈,一次悲凉,均有画龙点睛,道明主旨之功效。歌词出自罗大佑和吴念真之手,对写过《鹿港小镇》的罗大佑而言,写这套词自然是驾轻就熟,十分到位。在我看来,其中最好的一句是:
“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变成回忆?”
——蛙鸣蝉声,一个多么田园牧歌式的美好场景。而田园牧歌的消逝,又何止是80年代台湾的命运。
6 ) 父爱无声
50年代的台湾有两种弱势群体,其一是原住民,其二就是那些退伍老兵,前者至少还能守着自己的土地与信仰,后者就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幻灭、凋零。《孽子》里的青爸家徒四壁,只能寄希望于儿子身上;《老莫的第二个春天》里的老常纵容娇妻,到头被炸瞎了双眼;《搭错车》里的哑叔无法言语,每天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罗那些饮光的酒瓶,百无聊赖的时候就敲敲打打,那旋律是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还很年幼,所以也不懂它所指代的是父爱,那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时代,战场荣归的老兵没了去处,连婴孩都会被爹妈丢弃在路旁,他们的相遇也许是个巧合,一旦交汇了就会编织出一副凄惨的社会图景。收养一个弃婴要付出的代价,是妻子的离家出走,那是现实对他的报复,也是这个势利的时代对他的考验,这个世界也有和哑叔一样善良的人群,他们依旧淳朴率真,只是因为缺乏了竞争力和技能,就无形的遭遇了社会的遗弃,成为跟动物无异的“笼民”。台湾社会的伦理道德观总是有些倾斜的,弱者总是得不到保护,久了就越发的寂寥,哑叔收养的阿美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一个咿呀学语的姑娘,再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经不起大千世界的诱惑便一头扎进灯红酒绿的奢华中去,徒留头鬓斑白的老父郁郁度日、暗自惆怅。
哑叔的爱是无语的,他的声带早已经在战场上被割裂,没了沟通能力的他只能被掩埋在社会的底层,成为人人可以踩踏的弱者。哑叔唯一的寄望就是阿美,那份爱可以装满房间里的每一个空酒瓶,剩下的就逸散在空气里,让人在呼吸的瞬间也伴随了脉动,阿美一定是觉察到了,只是她看得并非那么重要,在她的眼里,做歌星、赚大钱、出人头地才是更实际、更有意义的目标,那份父爱就在若即若离之间丢弃或者隐藏了。那是资本主义竞争的结果,物质发展伴随了道德沦丧,猜疑、逐利也逐渐取代了正义和真爱。阿满一家是影片的副线,遭遇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死亡,阿满酒醉失足落水,阿满的儿子阿明又在与拆迁部的争执里死于非命,他们都生在了错误的时代,也是真正“搭错车”的一代。
《一样的月光》在影片里显露出了恢弘与大气,我不知道苏芮为什么要唱的如此愤懑,并且透出了恒久的无奈。阿明出殡的葬礼上,灵车与阿美的轿车擦身而过,一个回头竟然都已经那么艰难了,偶尔想通了要返身的时候,原来的住房区已经只剩下黄土与瓦砾,那是经过洗劫后的记忆,也是对情感摧毁后的空白,这种疏离一直持续到影片的末尾——死亡。编导用蒙太奇手法把阿美的演唱会与哑叔的病亡剪接在一起,更平添了煽人眼泪的力量,并叩问起人们的心门,“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是什么……”,阿美走向了被人操控的生活,她亦是“搭错车”的一代。
这部电影的原声似乎比电影本身更有名,参与专辑制作的李寿全、罗大佑、陈志远、梁泓志、侯德健,无一不是台湾乐坛举足轻重的音乐大师,侯德健写的那首《酒干倘卖无》无疑是最震撼的,相信很多人都会唱,只是不晓得有几人知晓歌词背后那段凄惨的故事,还有那无声却又沉重无比的父爱。
虽然主要讲亲情,但历史背景及变迁没落下;李立群真惨,演爸爸掉水里死了,演儿子强拆死了。
最大惊喜:时隔好多年才冷不丁因为突然观看《搭错车》而后知后觉地发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酒干倘卖无》的出处。另外,在1983年的电影里就有实打实的同志角色(虽然不太正面)也是够可以的。还有,据说狗狗的寿命是10~15年,然而阿美成年后,「没被杀反被养」的来福感觉依然年轻气盛没有进入老年时期?……电影故事戏剧性挺强,但一波接一波的情节转折却时常让我感觉有些突兀,导演的拍摄手法也觉得不及同届拿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小毕的故事》。……据说,1983年,《搭错车》在台湾五个月内八次重映,票房收入高达四千万台币。1984年,《搭错车》成为首部在大陆上映的台湾影片,在福建厦门、泉州等地连映3个多月。
"酒干倘卖无"催人落泪的人间真情,"一样的月光"中仿佛是对物是人非的无奈呐喊……苏芮演唱的一首首歌让人难以忘怀。手法现在看来即使或多或少显得老气和滥情,电影还是相当的催泪。片头让人印象深刻。
隔十来分钟死一个好人,哭一场,这么烂俗苦情戏码也没遮挡住那一代人的命运悲剧和吴念真的现实关怀,战争后遗症、海外流离、强拆,苏芮的歌声里包含了太多的愤懑。吊诡之处在于对商品社会的控诉,却只能通过最商业的方式才能表达。李利群那时还操一口台湾腔。
即便知道它的催泪模式,但当它上场的时候,还是能糊人眼线。其实如果理性些来看的话,不难发现编剧在许多苦情戏上挥洒的刻意程度,但如果说我的感情完全没有被触动,则必然是谎言。你不得不佩服黄百鸣对观众喜好的精准拿捏,虽然他不算一流编剧,但“平凡人家的儿女他日成为大明星,会如何对其家人”这种看似简单、却有着非凡思考性与想象空间的命题,一眼过去便已勾起无数好奇。而如果说这还仅仅是影片成功的起步,那么音乐便堪称影片成功的核心:永远不用怀疑那首经典对本片的意义。这种乐曲的筛选是教科书式的范例,直接把那些人改变或被改变的一生,彻底融进去视与听中,不经意间,便被感染。另外我虽无意在此谈及这种话题,但这讽刺却很苦涩,[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偏偏是那两个出品地和我所立之处这片地的最大矛盾点
前三分之一接近无懈可击,用光、摄影、表演都好。剧本不错。后面比较拖沓。搁了多年一直没看的片子,老物有老物的味道,至少人家是在认真拍电影。大家谁看过《葛老爷子》的,也是相当不错,小时候看的至今印象深刻。
①《酒干倘卖无》歌词其实就是该剧故事的缩写②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老年丧伴,满嫂的悲苦人生有力地辅助了主题氛围的烘托③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子,让你绝望,也给你希望。惟愿在苦难来临时,我们也有哑叔一样的月光④苏芮的宽广音域造就一种强烈的沧桑感,并用最简单最质朴最催人泪下的音乐语言实现了热切情感在刹那间的爆发: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
都有那么多人说过阿美和哑叔了,我就说说满嫂吧。这个角色是故事里命运最坎坷的了,跟时来运转的阿美不一样,她先后没了丈夫弟弟,又没了唯一的儿子没了家,最后连哑叔都走了。她坐在台下听阿美唱歌的时候,默默流泪的样子真叫人不敢多看。难以想象这样的生活到底要流多少泪,吃多少苦。
好作品分两种,一种是看了还想再看,一种是看了不敢再看的,搭错车就是第二种。作品中有亲情的温暖,更多是现实的挣扎,揉和在一起更显压抑。哑叔一生悲苦,最后连忠实的狗也留不住,抚育阿美长大是他唯有的幸福,而阿美却离开了他。看过这部电影的,听酒干倘卖无一定百感交集…女虽悔悟,亲却不待。
最惨的是邻居那个阿姨吧,死了儿子老公老伴,房子被烧被拆。剧情放在现在看太俗套了,有些地方看着好笑。吴念真参与编剧,多少带点那个时代台湾惆怅文人成长的影子。整个片子音乐演技都很好,吴少刚真是满脸书生气啊,很帅。那条蛇真的是吓死老子了。
多么熟悉的声音 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难道流传的都是阉割版?怎么重看感觉节奏加快太多了,好好的片子,有些细节都被剪掉了
养育之恩大过天,子欲养而亲不待。父女情,强拆,娱乐圈黑暗。一只阿美救下的小狗救了父母两人的命,动物有时比人有情。当年片中每首歌曲都流传甚广。满嫂什么命?丈夫,小舅子,儿子都死了!最令人介怀的地方是李立群31岁的年纪演完爸爸演儿子。
结局是俗气 也是催泪的,经典的老电影有那年的味道,虽然俗气 但是当那酒干倘卖无响起的时候,苏芮的声音让我不禁留下了眼泪
就要掉下来的眼泪硬生生的给阿美的舞蹈给逼回去了 PS 我就说阿美和下一站幸福里面吴建豪的妈很像啊 没想到真的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 PPS 半个歌舞剧 PPPS 啤酒瓶弄成的房子太有特色了
最后一刻看到女孩在舞台上唱出酒干倘卖无,突然哭了。
4- 工作vs 家庭+弃子调+忠狗情+寮民悲欢+暴力拆迁+商业社会对人的异化... 不知是否受那个时代音乐影响的缘故,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却没能很好地驾驭。故事嫌粗糙,词本也有优化空间。虽必要说主题曲是灵魂,前半却也明显存在滥用;讲述者变幻不定,难以使人代入。另,烹狗剥蛇是否要算限制级呢?
1 强拆至死; 2 玩摇滚穷死; 结论:落后台湾30年~
被“酒干倘卖无”这首几十年前唱片时代老爸就很喜欢的歌影响,今天终于看到电影,是部好电影。。。子欲养而亲不待,记得常回家看看,不要等失去后再来追悔莫及。。。
听着罗大佑、李寿全等音乐人作曲,苏芮演唱的一首首主题歌,又回到了那些青涩的少年岁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