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犹在镜中

HD中字版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马克斯·冯·叙多夫,拉尔斯·帕斯高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1

 剧照

犹在镜中 剧照 NO.1犹在镜中 剧照 NO.2犹在镜中 剧照 NO.3犹在镜中 剧照 NO.4犹在镜中 剧照 NO.5犹在镜中 剧照 NO.6犹在镜中 剧照 NO.13犹在镜中 剧照 NO.14犹在镜中 剧照 NO.15犹在镜中 剧照 NO.16犹在镜中 剧照 NO.17犹在镜中 剧照 NO.18犹在镜中 剧照 NO.19犹在镜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犹在镜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遗传了母亲精神病的凯伦(Harriet Andersson 饰)经过入院治疗,被作家父亲大卫(Gunnar Björnstrand 饰)安排到一小岛上调养。凯伦男友马丁(Max von Sydow 饰)是一名医生,两人的感情此时处于低谷,马丁相信凯伦有痊愈的可能。青春期中的弟弟米纳斯颇有才华,但看上去有些焦躁。四人在封闭的岛上休整,但各自心中的不安似乎正慢慢滋长。凯伦发现父亲在冷漠的观察自己病情变化后情绪短暂失控。次日上午马丁与大卫乘小舟离去,被留下的凯伦开始沉溺于冥想,并对米纳斯显示出侵略性,在两人回岛之前凯伦昏倒在破旧的木船内,她向弟弟宣称,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  本片是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于1962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警察“夏一笑”的快乐生活幻影追凶(1999年)最幸运的女孩尼克松导演剪切版2杨光的夏天你在我的右手边第二季去里斯本的夜车那狗那猫沉默不语的顾小姐醋劲100国际市场罪恶消亡史杜鹃花飞夺命之爱灵魂电台中华医药猫是要抱着的赌城危局我的女神剧场版代价异世界归来的舅舅第一序列生死逃亡消失的子弹(国语版)北少林迷失之民三叉戟2小小十三魔人刽子手偶像活动Friends~闪耀的宝石~

 长篇影评

 1 ) 上帝是爱

1960年,伯格曼以一部诘问上帝的经典作品《处女泉》再次技惊四座,到了第二年,《犹在镜中》不仅延续了同一主题的探索,还承继了前者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好运。《犹在镜中》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依然高超,而且拉开了伯格曼“信仰三部曲”的序幕。

上帝是爱

跨入60年代后,伯格曼在影坛上仍会“越战越勇”。1960年用一部《处女泉》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大奖之余,还在《暴风雨》中继续自己对戏剧的不倦试验,奥古斯塔·斯特林堡的剧本在他的镜头下,内心的暴风雨依旧可圈可点。

到了1961年,对信仰与宗教的探索依然是伯格曼的关注点。可以说,《犹在镜中》依然留有《处女泉》的母题,而惊人的相似之处不止于此,因为伯格曼还凭这部电影蝉联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一奖项,并且揽下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这部电影乃伯格曼的心头爱,因此他曾一反常态地给自卖自夸:“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戏剧角度看,都无可指责。”不过,起初《犹在镜中》是被美国影评人所轻视的。其中一个影评人还说,“伯格曼很快就会无人问津了”。很多年后,美国影评人才以后见之明去热捧这部电影,最终追认其为经典。

“信仰三部曲”又称“沉默三部曲”、“神之沉默三部曲”,《犹在镜中》便是第一部。不过,伯格曼曾经宣称,《犹在镜中》与随后的《冬日之光》、《沉默》之间并没有关联性,并提出停止称之为三部曲的要求,只是后人还是习惯把它们归结到一起考究。毕竟,相比之前对生死存亡那些充满存在主义色彩的探索,伯格曼对信仰以及人际的兴趣跃居主位,并形成较为统一的脉络。而室内剧的风格被他接纳并多番尝试后,也为之后《假面》、《呼喊与细语》等片的诞生铺好路。因此,把“信仰三部曲”看作他创作生涯的转捩点与新篇章,未尝不可。

在这部重要的标志性作品中,伯格曼探寻奥义的落脚点还是暗涌流动的家庭关系。开篇父亲大卫、女儿卡琳、儿子米纳斯和女婿马丁四人畅游归来其乐融融的画面很快就被撕碎。在餐桌上,子女难得一见的大卫就打破之前的许诺,表示很快又要出游,而他给大家带回来的礼物,不是与之前的重复就是尺寸不对。他预感到大家不会喜欢,想及自己处处逃避,以致于为人父而不称职,不由悲从中来。然而卡琳等人还是强撑笑脸,带他去看新排的戏剧。当夜,甫从精神病院归来的卡琳难以入眠,等大卫出门后偷看日记,得知自己已无痊愈希望,而父亲反要把她当作观察对象来记录。情绪崩溃之下,她再次听到阁楼墙后有声音,觉得自己已经幸运地被上帝选中。

次日,当大卫与马丁离开后,米纳斯对她这欣喜的发现表示出不信与担忧。后来犯病的她躺倒在破船底部,前去寻找的米纳斯却被姐姐勾引,感觉到世界一瞬间翻覆。待大卫与马丁归来,他只告之姐姐发作的事实。卡琳在重返精神病院之前,偷偷跑回阁楼,等候上帝再次发出信号。然而最后一根稻草般的精神寄托却破灭了,因为当那扇门最终打开时,她只看到丑陋可怖的蜘蛛想对自己大行猥亵之事。

这一家人的关系是极其残破的。父亲对家庭保持着逃离态势,并在绝望之际意欲一了百了。他对儿女不了解,试图拉近距离也未能如愿,反而徒增反差之下的羞愧、厌倦与悲恸。在母亲一角缺失的屋檐下,两姐弟曾经相依为命,关系相当亲密。但当米纳斯长到17岁,一方面急切偷看裸女图片,一方面又厌倦姐姐在他面前不加掩饰的袒露,所以当乱伦戏码在错愕中开演,他感觉到晕眩,而在向来无法交心的父亲面前,未能启齿的压抑油然而生。至于卡琳,在未知的神灵与已有的丈夫之间,逐渐倾向于选择前者,只是马丁从未想过,妻子已与自己渐行渐远。

伯格曼在四个家庭成员之间分别设置了交流的屏障,大卫的逃避,马丁的迟钝,卡琳的失心,米纳斯的落魄,纠结在这一组有关信仰的问题上。当以为上帝存在结果发现上帝是蜘蛛的卡琳走向崩塌,曾经意识不到上帝存在的父亲却第一次对儿子敞开心扉,告诉他上帝就存在于爱之间,上帝就是爱,而这种爱,是各式各样的,无论是大是小,无论荒唐与否。从这罕见的对话中,米纳斯反而燃起希望,仿佛那一席话,便是自己罪恶的救赎。在对父亲神化的过程中,子女二人所收获的结果大相径庭。

伯格曼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基督教的牧师,从小家庭不和睦的他,面对信仰也一再犹豫。尽管伯格曼对信仰的质问贯穿了很多部电影,但《犹在镜中》通过现代人际关系、家庭模式的近距离打照,直面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宗教信仰的困惑,这种大胆而戏剧化的探索,又呈现出一种优雅而残酷的奇妙观感与动人魅力。

此外,对戏剧颇有研究的伯格曼,让《犹在镜中》遵循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基拉尔底·钦提奥提出的三一律,即剧本创作要遵守时间、地点与行动的一致性。在这部冲突性强烈、内心戏十足的电影里,这样的叙事手法确实能让焦点更为集中,而这样的手法,在伯格曼之后的电影中还会持续出现。

成品如此精致,多得第一次为剧情长片剪辑的乌拉·莱格跟伯格曼在这上面花费两个月。他们每天都会从早上九点工作到深夜,即便是以伯格曼的标准来看,这个过程也是严格的。

而这是伯格曼头一回来法罗岛取景拍摄,那是坐落在瑞典哥特兰岛北部的一座小岛,日后伯格曼将在这里买房,所以,观众不用担心欣赏法罗岛的机会只有那么一次。

通过《犹在镜中》,伯格曼继续与世人分享他对哲思无尽的思考与叩问,而回望最终舍弃了“墙纸”与“挂毯”的片名,也会悟出一些深意。“犹在镜中”出自于《哥林多前书》,这本书可视为“问题集”,保罗在这些书信中谈论了教会在“恶行丛生”的哥林多所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着力于处理教会纷争、道德纪律以及婚姻生活等。联想当中提及的“不属肉体”、“不要论断”,以及对乱伦、争讼的处理和对夫妻相待等问题的意见,恰好与片中四位角色的言行有所关联,但指向却又不尽一致,这便是伯格曼留给观众的有趣谜题。

(连载于《看电影》)

主要参考来源:
《魔灯:伯格曼自传》
《伯格曼论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Google、Wiki
IMDb、豆瓣、时光等电影网站

 2 ) 远离危及性命的哲学,跟刘小枫去神那还是跟伯格曼远离神?

周四晚,世界哲学日,中大哲学系自然也呼应着搞个哲学周。学术明星刘小枫老师却借此机会劝告大家远离哲学,特别是以迪卡尔数理逻辑为支撑、康德以降的西方启蒙哲学,说那是危及性命的,大意是因为康德把后来者拉入一个用数理逻辑求证“灵魂是否存在”的死胡同里。很多聪明人在胡同深处穷其一生不得其解,杨绛在忧伤中,沉浸到翻译柏拉图对话录《斐多》中;德里达、拉康、福柯们则在死胡同深处又凿出一些更深更死的叫做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新结构主义、超新后存在主义等死胡同;尼采烦不得了,不和那些哲学家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想不通了,也干脆放弃。
试图用思辩甚至量化的方法追问灵魂,注定不得其解,甚至危及性命,以上那些人在胡同底或许可以看到一面墙,墙上投影着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天,苏格拉底最终也为此追问丢了名。
所以,刘小枫庆幸自己“有信仰,有诗为伴”,不会把脑筋用在那危及性命的无极追问上。并最终以此番辩驳和教育,为他所从事的宗教学与诗学研究确立正当性,整个讲座结构和他的书作一样,严谨、工整、证据充分、最后绕回出发点后自圆其说。
以上,也是我这个哲学、宗教学、诗学门外汉对那个“反哲学夜”的初浅感悟。

次日晚,我继续远离八卦本行,重新分裂回艺术电影怀抱,开看伯格曼“沉默三部曲”(其实,我的伯格曼启蒙,甚至艺术电影启蒙,都源自大三误入昆明电影学习小组初期的一次放映活动,《冬日之光》),按顺序,当然是《犹在镜中》。
这下发现,伯格曼只在那追问灵魂和上帝是否存在的小胡同里走了一小会——最远到了那口《处女泉》,其间和死神下了盘棋《第七封印》——就完全从胡同里退出,拒绝任何寻找上帝存在的努力。于是,他也没被追问行为所危及生命,如今,94岁,还活得好好的。和刘小枫不一样,伯格曼完全放弃了信仰,从《犹在镜中》把上帝唯一一次显身通过情绪表演幻化成蜘蛛,到《冬日之光》里对耶稣、对牧师那“上帝的沉默”,再到《沉默》里全然陌生的异域语境下超自然力量的彻底缺失;对应于三部曲,他自言经历了一个“从征服确信到透视确信再到上帝的沉默”之过程,最终他选择了与诗性、神性迥向的征途,那是戏剧和文学。
《犹在镜中》最后,父子可以全然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谈论“上帝是爱,爱是上帝”,从而做一次于无神论者是全然无用的对女儿凯琳的事后关怀、爱的补救。
伯格曼说他在《犹在镜中》塑造的凯琳就是一个带有宗教狂热色彩的人格分裂病例,她心中始终有个神在指挥她的行为,让她失眠并且听觉敏锐的能捕捉到自然之外的声音。这个想象之神是超我的,所以丈夫马丁触及不到,无法把凯琳拉回;这个想象之神是充满爱的,伪装成弟弟米纳斯,让爱与伦理错位;这个想象之神是难以驱散的,于是小说家父亲大卫冷酷地以女儿的病例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这个想象之神四面出击却牢牢守住了凯琳,它是一只大蜘蛛。

甜甜总说她睡眠不好并且听觉常有异常,庆幸她没有信仰,不至于碰到那超我的大蜘蛛。

 3 ) 关于电影译名的考证



谈谈电影名。瑞典语是Såsom i en spegel,英译是Through a Glass Darkly,汉语一般有三个翻译:1,《穿过黑暗中的玻璃》;2,《犹在镜中》;3,《杯中黑影》。电影名来自《圣经》(哥前:13:12)。英译源自《圣经》英文钦定本(KJV),作“For now we see through a glass, darkly;but then face to face.”;英文新国际版(NIV)作“Now we see but a poor reflection as in a mirror;then we shall see face to face.”;英文新标准修订版(NRSV)作“For now we see in a mirror, dimly; But then we will see face to face. ”。中文和合本译作:“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 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那么,你看哪个汉译比较贴切呢?

 4 ) 倒影/黑暗


       这不是最近最有感触的电影,但却是很适合写点什么的电影。另外最近和朋友就类似问题有点讨论,权当整理一下思路。
       影片名翻译的五花八门,比较正统的应当是从圣经中考据而来的。我看完电影,感觉那些题目起的都有点道理,但又都不怎么顺,但有两个意象是共有的:黑暗、倒影。


倒影/融洽的家庭

       开篇,四个人组成一个和睦的家庭,可是我们渐渐发现这都是假象,饭桌上的欢笑一瞬间就可以变成父亲沮丧的哭泣、女儿夫妇和儿子的不满。也可以一瞬间变成更灿烂的欢笑。在演戏一段,父亲明显因为自觉受到讽刺而不悦,最后却还热烈的给予赞扬。现实中的倒影,仿佛水面映出的事物,虚幻而不稳定,它浮泛在每个人危机四伏的内心的黑暗之上,一开始就被焦虑逐步瓦解。


黑暗/内心的隐秘

       穿过现实的倒影,我们渐渐窥见每个人的内心。卡琳和弟弟对父亲不满,马丁也不像表现的那样热情,卡琳对弟弟有种超越姐弟的进攻性,弟弟则充满青春期的焦虑。每个人的内心藏着一片黑暗的深渊,隐藏着可怕的、可能会随时摧毁一切的“真实”。从卡琳看到父亲的日记开始,内心的黑暗开始吞噬之前的倒影。父亲内心的冷血给卡琳极大的打击,从此几个人被拖入了无法摆脱的冲突。儿子问父亲对剧作的感受,父亲虚伪的恭维被直接打断;马丁对卡琳父亲的质问让他难堪;卡琳却对弟弟说她恨马丁。


倒影/内心的迷宫

       如果仅此而已,故事还算简单,然而却不仅如此。
       当内心的黑暗被揭露,似乎它就明确了,未知的压力就消失了。然而事情却更加复杂。
       父亲在船上和女婿说的,他曾经自杀,因为他痛恨自己,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这看成改过自新的故事。可是马丁并不相信,而父亲的说法也底气不足,更像是一种自我拯救的幻想。从另一个角度说,即使在他近乎冷酷的追寻自己的事业的时候,他的内心又何尝没有对自己的痛恨?他恨自己,所以哭,所以自杀,可是同时还可以漫不经心的买礼物,他越焦虑,越痛恨自己,就越沉入到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内心是一个迷宫,不管是自私还是关心子女,都不过是倒影而已。
       卡琳的情况更加复杂,精神病让她变化莫测,她对几个人都是既爱又恨的,当打破了假面,她却变得更加乖戾,与弟弟独处的一段,她的亲近、戏弄、拒绝,变化之剧烈让我和麦纳斯一样思绪混乱。我倾向于那些都是她真实的感情,是一些同时存在的倒影。
       马丁和麦纳斯相对简单,但是,伴随着内心倒影的破灭,父亲和女儿进入到更深的黑暗,他们也将构成这黑暗的另两个声部。


黑暗/悬空的镜子

       为了看穿倒影,在黑暗中穿过玻璃,却发现对面不过是另一种倒影。那么真实在哪里?悬空的镜子孤零零的诉说着不可知的恐怖。
       卡琳和“另一个世界”接触的越来越多,她诉诸于神,那个明亮的房间似乎是唯一的归宿,但是等待着她的是凄厉的恐惧。蜘蛛代表着未知的黑暗,击垮了她最后一根神经——她的世界里,并没有可依靠的东西。
       麦纳斯在破船里与姐姐的独处中,突然感受到了陌生的可能性,好像突然发现身边是无边的深渊,而自己只踩在一根木板上。这根木板本来足够宽,却由于架在绝望之上令人无法前行。
父亲试图安慰女儿,但他的语言不过是一种倒影。
       马丁仍然沉浸在自负的世界里,做着正确的事情,他的世界对于几个痛苦的人来说,也是无法理解的黑暗。


微光/信任

       父亲最后的阐述并不能令人信服,实在难以想象他的话可以驱逐儿子感受到的黑暗,据说伯格曼本人也不满意,所以有了冬日之光,有待欣赏。我对上述的黑暗很有感觉,不过我并不是悲观的人,木板架在深渊上,唯一走过去的方法就是相信自己不会掉下去,也就是,只有不计条件的真诚和信任才有可能打破倒影和黑暗的迷宫。
       这不是华丽的废话,那些失败了的事例只是因为有名无实,父亲的说法之所以让人难以信服,就是因为他提到了过去和将来,唯独在当下没有做出一件事。而信任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自发的短视,说它短视,是说确实相信并去做的不过眼前的事而已;说它自发,是说并不是看不到深渊,而是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它,不把它执着的一直留在视野里。
       不过这种状态保持起来很难,实际上人在一个圈子里站久了,不自觉的就会把界限画出来,外面也就会慢慢变成黑暗,但是在接触外界时可以勇敢的给出信任,相信那黑暗终究可以理解,黑暗就能透出一点微光。
      也许这就够了。


                                                                           2010-3-1 上午 家

 5 ) 最后的对白:

One can’t live in two worlds. One has to choose. I can’t go on moving from one to the other all the time.
One draws a magic circle around oneself – to keep everything out that doesn’t fit one’s secret games. Each time life breaks the circle, the games become puny and ridiculous. So one draws a new circle and builds new defences.
Poor little dad, who has to live in the real world.

Reality cracked and I fell out. Anything could happen. Anything! I can’t live in a new world.
Yes, you can. But you have to have something to hold on.
What would that be a god? Give me a proof of god. You can’t.
I can. I can only give you one indication of my own hope. It’s knowing that love exists for real in the human world.
A special kind of love, I suppose?
All kinds, Minus. The highest and the lowest, the most ridiculous and the most sublime. All kinds.
The longing for love?
Longing and denial. Doubt and faith.
So love is the proof?
I don’t know whether love is proof of God’s existence, or if love is God.
For you, love and God are the same?
I rest my emptiness and dirty hopelessness in that thought.
Tell me more, Dad!
Suddenly the emptiness turns into abundance-and hopelessness into life. It’s like a reprieve, Minus, from a sentence of life.
Dad…if it is as you say -- then Karin is surrounded by God, since we love her. Could that help her?
I believe so.

 6 ) 生命和书写的矛盾

伯格曼的自传《魔灯》里提到他母亲死后他守在母亲床前的情形:“我在母亲身边坐了几个小时。直到海德魏格·艾柳诺拉教堂为早祷敲响了钟声,光影在移动,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悲痛中,我正在思考,我正在观察自己,正在扮演一个角色,那是我的职业病所决定的,它冷酷无情地跟踪我的生命,经常疯狂地夺走、毁灭我最深切的体验。”《犹在镜中》里,伯格曼不就是以那个作家来自况吗?由于写作的职业病,他对于女儿精神失常的病况也是作家面对小说人物情节的态度,对于妻子的离世也是如此。他的儿女将这些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对他的一种惩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的惩罚。大概伯格曼对自己的这种职业病也是怀有罪恶感的吧。生命和书写是矛盾的,当你在生活的时候,你不可能书写,当你书写的时候,写的永远是已经过去的经历,你永远不可能书写当下,当你在书写的时候,你的生命正在流逝。

 短评

发生在[犹在镜中]的角力主要来自于姐弟二人,他们一个代表了向童年、向子宫、向神秘混乱的未知逐步退行的趋势,另一个则经由乱伦而经历了艺术上的逐步成熟。父亲则深陷在无爱的空虚之中。于是在女儿那里这空虚神化为蜘蛛上帝,而在儿子这里父亲终于将爱与上帝并置。这部处理上帝沉默后人类生存状态的第一部曲最终用爱来作为人类悲观境地的一剂缓药,之后的伯格曼作品就不再见到这种圆满的结局了。

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以双人特写/近景构成的电影,你会发现大部分时间角色是没有对视的。假若今天仍有电影如此拍摄,这样的表演或者调度是绝不被认可的,因为不会再有电影讨论这样的主题了。“爱即上帝”或许太过抽象,我看到的是男权/神权结构(圣三位一体)下女性的被凝视、牺牲:伪善自私的父亲(圣父)、感性孱弱的丈夫(圣子)、脱胎而又超越于父亲意志的弟弟(圣灵)。戏中戏公主13岁病逝后灵魂被艺术家诱骗,而戏外卡琳13岁时母亲病逝且继承了母亲的精神疾病。若爱即上帝,卡琳苦苦寻求的,就是家庭成员能够给予她的关怀,而作为上帝的实体/代言,男性无一不闪躲回避。最终,经历肉体(与卡琳弃船交合)精神(与父亲深入对谈)洗礼的弟弟,成为了家庭的希望。而结尾被他的头部遮蔽的那轮红日,如被牺牲的千万“女巫”“魔女”,灼目地审视着天国的傲慢与沉默。

8分钟前
  • Aloysha
  • 力荐

心中有爱,神即存在。心中无爱,神也无奈。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鏡頭外的導演就是鏡頭內的小說家和父親,觀察記錄一個女人的崩潰過程。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抵抗與外人的連接(EVA中的AT Field),即使是至親也不例外,所以才渴望有神明帶領他們穿越與人連接的痛苦和黑暗。父親和神經質的女兒都是伯格曼的精神世界的投射,無論治愈與否,他都在嘗試與自己和解

15分钟前
  • 阿树
  • 推荐

#2018年六月第三遍重看#室内剧,大提琴,对戏剧的热爱,对死亡的探寻,对宗教的质疑,对父亲的诘问,法罗岛上的木屋,所有经典元素集结于此;布光技术一流,光线明灭间的面部特写;黑暗之光,互呈镜面,无法交流永远孤独的主题;伯格曼一生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此片正处于60年代最暴风骤雨的转折期。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有人渴望爱,有人拒绝爱…人生就像梦境,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最终知晓上帝是爱,或者上帝在爱之中。但这一家四口,却偏生都不懂爱。在各自风雨如晦的角落,彼此试探着逃离或理解,但在很长时间内却徒劳无益。但随着机缘被撬开,各自的开诚布公以争吵、引诱或抚慰呈现,Minus迅速成长,其他人也许霎时老去。黑暗中的镜面,始终穿不透罢。

2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哥林多前书13章12节:“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这世界到底是温暖的荒凉呢,抑或离开幻象。尽管伯格曼生活一片狼藉,但是如他所说他决定要成为最成功的人,这信念模糊却清晰。

30分钟前
  • 董肥樂
  • 力荐

转向室内心理剧的伯格曼,放弃在电影中公开宣认上帝,用蜘蛛代替上帝,在卡琳情绪爆发的那一刻,父亲对自己的冷漠,丈夫与自己失去沟通,自己与弟弟极其矛盾的关系,一切的压抑,都犹在镜中。

34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抑郁的时候不能看这片,痛苦值翻倍,难受到大脑无法工作,可是你看,我不信上帝,这个在影片中所谓爱的具象。而痛苦又都源于丢失了让我们扎根现实面对黑暗的信念,越来越陷入一个怪圈...我宁可自己可以相信某个超出现实的精神寄托,但这些在纯粹而真实的爱面前是多么虚伪且空洞。

35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神之默示"三部曲之首,精妙的室内心理四重奏。令我震慑至极的快速叠化:乱伦序曲-船外V架,暴雨如注,构成光影与声效的双重跳切。以倾斜船舱与龙骨外化扭曲畸变的心灵。墙缝,对门祈祷,亲情冷漠,沉默时的直升机嗡嗡声;上帝是蜘蛛,上帝在爱之中。| 艺术家:世人终将遗忘我,唯有死神疼惜我。(9.0/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怯懦,当外界的压力不存在的时候,自己就成为自己最大的监牢。看伯格曼的时候,会觉得疾病和健康并没有真正的分割线。疾病不过是对抗生活中其他更加不愉快的事情的手段。

41分钟前
  • SWX
  • 力荐

8/10。在伯格曼的电影里,爱是拯救人类的唯一力量,但社会文明的发展中造成了爱的缺失,父亲以写作为由产生对责任的逃避,交流只会带来痛苦、误解与谎言,性成为揭示人对被爱与沟通的渴望......结尾女主角似乎重新找到了信仰和方向,但内心疾病的外现却再一次质疑了上帝的存在。

4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一个患有妄想症的女人,跟三个最亲近的男人生活。看起来他们对她很好,然而她得不到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支撑,还个个以自我为中心,反而需要她来给予支撑。当她无力承担的时候,唯有期待“上帝”降临,来拯救她和三个她爱的男人。只可惜,没有“上帝”,只有蜘蛛——另一个向她索取的对象。

51分钟前
  • 临素光
  • 推荐

上帝/信仰三部曲之一。充满隐喻和象征的片子。荒凉的岛、破败的度假屋、寂寞的海平面、内心复杂空虚的现代人……伯格曼总是擅长用简单到极致的故事设定来表现复杂到极点的哲学命题。他的演员也总是富于面部表情的表现力,不惧大特写。这电影真的太压抑了。

52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这场不知名的疾病是一场梦,是穿墙而过的信仰,而信仰濒临绝望。你信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故而当你在现实虚幻间游走,看见破碎,看见升空,周身沦丧,不挣脱便沉默,而上帝犹在镜中。我们所在的世界不在于它本身有什么,而在于我们对它的幻想是否磅礴,一切物质的富足皆源自精神的辽阔。

55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犹在镜中总体还是悲观的,或者与其说是悲观,不如说是模糊不清的,父亲说爱就是上帝,但他所给予的是一种观察,丈夫给予的是一种体贴,弟弟觊觎的是一种欲望,但对于她的信仰困境,三个人既不理解也没兴趣。可能对破浪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两个人的表述和影像风格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但内核一致

6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又是让自己逼格捉襟见肘的作品。说话与行为方式都缺少生活气息,更多的是文学性与舞台剧化。最后点题,爱即是神,有爱在身边就有上帝在身边。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上帝并没有来,上帝始终没来!上帝是一只蜘蛛,上帝是爱?至诚的信仰迷失了希望的光,沦陷在疯狂的泥沼中。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四重奏般的室内剧,法罗群岛,新摄影师Sven Nykvist,巴赫。伯格曼式的特写只在关键情节出现,精致的黑白影调和缜密的剧本。上帝是爱,上帝不在。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