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Hide and Seek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老是壮着胆子看这些心理片,每次看完都手脚发凉。最后的最后才知道心理出了问题的不是女儿,而是作为心理医生的爸爸。看完之后只是担心要是真的有这样的童年和经历,以后还能没有阴影地生活下去嘛,看着母亲被父亲杀死,看着父亲性格分裂害了身边的猫身边的朋友,看着无奈之下自己的心理医生杀死了父亲,还是希望这只是电影。
另外,电影里的小女孩很可爱
2 ) 大家凑合着看吧
捉迷藏的游戏对我们来说从来不会陌生。
一个孩子茫然的用手捂住或者用布蒙住眼睛开始倒数,一群孩子的嘻笑着跑开,一个个孩子被找出来。游戏总是开心的,荡漾着的是孩童银铃般的笑声。
但是从那个黑漆漆的夜晚开始,电影便昭示了它不会是快乐的。
似乎只有开始的时候那个画面是明朗的,孩子和母亲的对话,说着会一直爱下去。
直到母亲的死亡打破了这一切,时钟直指2:06,恶梦开始的时候,孩子站在门口的表情。
风喜欢范宁这孩子。多么好的一小孩啊(妈咪这话怎么这么BT的。。。),这个世界上有天生的演员,范宁无疑就是。
出彩,她让这部有点老套的片子出彩,当然也不能忽略了德尼罗。两个人之间的飙戏风看得十分的过瘾。能从这个孩子眼里读出很多东西。将来这个孩子肯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之前她已经给过我们很多惊喜,从之前的世界大战开始注意到这个孩子,似乎一直是斯皮尔伯格宠爱的孩子。
德尼罗就没什么多说了,老戏骨了,不过好像也有人不喜欢他演这样的角色,个人喜好了吧。
看到中间不到的样子就猜到了查理是谁。。。一寝室的姐姐们作证~
所以情节上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出彩。提一下,电影里的几幅画倒还不错,让我想到了《大逃杀》里的那几幅。《大逃杀》里的那几张说是北野武自个儿画的,呵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看过北野武的一些画风格倒是很像。不知道这部电影里的又是谁的手笔。
看了一半就是要联想到半年前看的《神秘窗》,也难怪有人会说情节上有剽窃的嫌疑。
比较一下吧,演员阵容都算得上强大,一边是两人飙戏,另一边是一个人在独舞。戴普的演技也是勿庸置疑的,简言就是演什么像什么,不管有多大的差异。《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艾活传》(这部一直没买到。。。)《忠奸人》到最近大家都很熟悉的《加勒比海盗》《查里和巧克力工厂》《神秘窗》《寻找梦幻岛》等等,戴普都没让风失望过。
内容十分相象(都是自我人格的分裂),但是就情节上来说我觉得还是《神秘窗》更胜一筹。《神》显得更为紧凑,《捉》有个贯穿始终的道具——2:06分的时间。
画面上来说比较喜欢的是《捉》,阴暗却不失华丽。给风就两个颜色的印象:红与黑。非常的经典。
再就是音乐。两部都很不错,配合剧情十分的紧凑,在高潮的时候十分能够抓住人心。
除了相象的《神秘窗》以外,我还想到另外一部电影——《The Game》(它的译名实在是太多了,《生日游戏》《致命游戏》《心理游戏》等等,风比较喜欢的还是《生日游戏》这个名字,至少跟故事还是很贴切的而且不会泄漏情节)。也是一部讲心理的电影。风觉得在这类电影当中比较优秀的依旧是《The Game》(风没看过的就不放在里面做比较了)。首先情节设置十分的好,甚至在后来重新看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是个游戏但是过程中风还是会跟主角一起抓狂。。。汗一下- -|||演员方面也是没什么可挑的了,道格拉斯这种骨灰级的演员摆着就是票房的保证。故事开始还是很轻松愉快的,入戏是渐微的,不自觉的就跟着一起进去了。好棒的电影!
相比《捉迷藏》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最后一个细节,就是小女孩的画,两个脑袋的艾米莉……都说觉得是一个小查里要出来了,风觉得应该不是。查里出来是戴维自己不知道的,人格的另一面被隐藏到甚至要自己爆发出来……而艾米莉却画出了两个脑袋的自己,只能说她可能看穿了人格的两面性。
OK就到这里吧,别的也不想多说了。
再罗嗦一句双重人格真的是一个已经被玩烂掉的东西,希望以后编剧们能搞点新意出来,多了总归味同嚼蜡。
3 ) 五种不同结局
五种结局
影片一共有五个结局,首先是剧场版
atrical version(剧场版):
emily 和katherine一起生活,状态似乎很好,最后和katherine走出家门后,镜头由花瓶逐渐转向那副画,在emily的头旁边,多了个头,即emily的另一面.
它选取的意象是两个:katherine和画。katherine代表被代替的亲情的复得,这是用来体现电影中心的。另外一个意向是画,来暗示悬疑和惊悚尚未结束。
附加结局1.happy drawing
剧情同剧场版,只是,两人走后,那副画只有katherine and emily两个人,幸福结局。
附加结局2.life with kathrine
在kathrine的家里,对话完后,emily 没有要求把门开一道缝,结果,kathrine走后,emily躺在床上,然后开始数数,one one thousand,two one thousand......
黑色结局的典范,两个意象分别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关门和hide and seek。关门代表亲情的缺失和不可替代,完全延拓了电影主旨。hide and seek完美阐释了悬疑电影的结尾技巧。同时悬疑与亲情两个要素相辅相成,把整部电影的色调保持到了最后一秒。
附加结局3.a final game
emily 在katherine所在的医院进行治疗,emily要求把门开一道缝,katherine走后,emily和结局2一样开始数数......
门开,表示亲情的得到,数数则代表悬念的继续。这两个命题从表现力上看是冲突的,任何一部电影,即使悬念地位再高,也必须为主旨服务,而这个悬念则似乎完全独立于结局。导演安排这个结局其实说明了他在心底对于结构化的一种追求。先说门,从影片开始,母亲开,然后到影片中段父亲关,再到最后开。这个开-关-开的过程,是看上去比较华丽的结构化的重要特点,也是完美主义者的桌球。然后,捉迷藏这个意向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个结局说明,结构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电影或者小说的和谐。
附加结局4.emily's fate
同附加结局3,同样在病房,对话完后,emily要求把门开一道缝, 但katherine没开,她出了房门后,同事的一个男医生问到:"how about her?" (她怎么样了?)katherine回答道:
"tommorow I will come back for her,I won't give up about her!"(明天我会回来看她的,我不想放弃她)
现实的结局,亲情在某些方面不可替代又在其它方面可以。。
4 ) 恐怖悬疑片之大杂烩
下面讲讲我看片的心路历程,诚然,我看过为数不多的恐怖片,悬疑惊悚片,但仅仅是这几部像教科书一般的片子,指导了我在看片中的一切思想活动。
首先,影片开始,描绘的是女儿和妈妈嬉戏的温馨场面,在鬼片或惊悚片里面加入温馨情亲的场景,让我马上联想到美版的《鬼水凶灵》,前面越是煽情,后面越是生离死别的悲痛。前面的温馨是为烘托后面的悲剧。果然,小女孩的妈妈死了。。(呵呵,其实我看之前就知道了,因为看了简介。呵!)
接着,女儿和爸爸搬到新居后,女儿说她有一个新朋友时,根据当时的表现手法,导演极力想营造出一种假象,有意把观者的思维向存在常人不能见的鬼魂,或女儿出现精神失常的方向上引导。当爸爸问女儿,这个朋友叫什么的时候,女儿说:查理。
我当时的心里活动这这样的:一、存在一个鬼魂,可能是隔壁邻居家死去的孩子。支持我的推断同样来至《鬼水凶灵》,里面女儿一直能看到那个死去女孩的鬼魂,并一度和她做朋友。
二、小女孩本身有问题,其实不存在这么一个朋友“查理”,我的意思是,可能存在这么一个物体,姑且叫做人吧,但绝对不是导演最初表达给我们看的样子,即它可能是个鬼魂。支持我的推断来至《小岛惊魂》,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小岛》里面有个小男孩叫“维多”(是叫维多吧?),只有妮可的女儿能见到,所有人(我和观片的朋友)都以为他是存在的鬼魂,结果别人才是名正言顺的“人”。
随着情节的发展,第一种可能性逐渐被排除,因为越看越不像鬼片。
再看第二种可能性,小女孩本身有问题。而据我为数不多的观影经验和迟钝第六感,如果真的是小女孩有问题,那导演也太无聊了。。所以肯定不会是这样。所以肯定存在一个“查理”,不是鬼魂,那肯定就是一个人。
于是开始怀疑她爸爸。为啥?我的心里活动是这样的,新居,与世隔绝的环境,儿女通灵,老爸不停的写东西,所有这些场景你能联想到啥?肯定是《闪灵》咯。不过还没等我应正我的想法,一起看片的朋友就剧透了!查理就是她老爸。。
原来她老爸人格分裂,自己都不知道,此举一出,我马上又想到了《致命身份》里面的杀手。。所以一点也不觉着震撼。别人那个能分裂出10种人格,你才多少?
接下来,我就像在看《闪灵》,只不过不是杰克尼尔森版的,是罗伯特德尼罗版的。
当她老爸意识到自己人格分裂时,我想呀~该把你女儿毙了吧~~果然,拿着斧头,哦错了,是刀子~去追她女儿了;我又想呀~女儿该躲进卫生间他老爸来砸门吧~~果然,进了卫生间,不过又跑回她自己房间了..她老爸踢门那段我想呀~~门肯定得踢开~女儿也能跑出去吧~~果然,他们来到了外面。。他们刚到外面的时候我又想呀~~该进迷宫了吧?结果他们进了山洞。。
..........
最后女儿又在画画,感觉不对,一看上面她画了两个头,哎呀~~跟《寂静岭》一个样,MS一切都结束了,结果却没完没了。。
总而言之,影片的每一个亮点对我来说都不是亮点,观片过程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仅是把原来看过的恐怖悬疑片重新回味了一番而已~
5 ) 不错不错
惊悚
吓死我了.
虽然姐姐我胆子小是路人皆知的
可是真的小恐怖.
看到那个叫伊丽莎白的女的死的时候有点猜出究竟谁是charlie
不过不太确定
尤其那个鬼鬼祟祟的房东出现更加扰乱人思维.
哈
不过总算过去了
一小时四十二分钟的片长
不错
再加半个小时我估计我就挺不过来了
哈
Dakota Fanning
Robert De Niro
一老一少的搭配让我想起当年那个
<这个杀手不太冷>
估计这个小fanning以后的发展不会比波曼差
哪个人说的了?
fannning还缺啥啊?
这么小年纪就差一个小金人了.
哈
这就是所谓的 屌.
总之是不错的片子
陆佳推荐的果然就是小棒.
HO
6 ) 总结下父亲和女儿的双重人格
——————————————下方剧透——————————————————
1,父亲有两个人格,看到妻子出轨时就分裂了,一个是正常的爸爸,一个是查理。这个大家都知道,而且电影给的暗示很明显,比如正常爸爸问查理时,艾米丽说查理睡着了,还有大卫在醒来前那个妻子宴会离开的背影,让人一下子就怀疑是妻子出轨,丈夫杀妻。
2,女儿也有两个人格,应该是在目睹父亲的查理人格伪装妈妈自杀时分裂的,而不是在结尾父亲死后出现的。
中间活泼的、顺从父亲的是正常萝莉,沉默的、伊丽莎白来时化了妆穿着妈妈衣服的、弄坏洋娃娃的是第二萝莉。
3,父亲的人格转换:带着耳机在笔记本上写字的,表示正常爸爸在睡觉(沉睡于潜意识),查理主宰身体。查理知道正常爸爸的存在和所有记忆,但是正常爸爸不知道查理。
艾米丽的人格转换:怕黑的,要求门留一条缝的是正常萝莉,突然不怕黑的是第二萝莉,按照影片的逻辑,正常萝莉应该拥有第二萝莉做的事的记忆。第二萝莉做的事包括:配合查理不让正常爸爸开心、在浴室写字,一起杀死伊丽莎白。
4、关于为什么艾米丽不告诉爸爸他就是查理,如果正常爸爸遇到了第二萝莉,第二萝莉一直配合查理戏弄爸爸肯定不会告诉他,如果遇到了正常萝莉,正常萝莉只透露了一点关于查理的信息,剩下的不敢说,因为查理是知道正常爸爸的记忆的,同样也会知道艾米丽背叛了他,所以正常萝莉不敢说。
5,四个人格是随机相遇的……正常萝莉会遇到查理也会遇到爸爸,反过来也是
其实说真的,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是真的恐怖,不是妖魔鬼怪化。而杀手锏,当然就是范宁小妹妹了,萝莉凶猛呀,片尾结束的时候,那副画画,有两个头,这是人格分裂么?
Dakota太灵了。在那个年代的类型片中也算个中翘楚。
今天又夜不能寐了 看看提神~ 老分裂没意思&我对这种萝莉有摧残倾向…
小女孩的表演完全能配得上德尼罗
有德尼罗和范宁的人格分裂电影,虽然一开始以为一部纯情片,故事越往后,才发现本质,一猜就确定凶手是德,可结尾那画又预示范也分裂了,那她又没杀人呢?不知道。
看时期待恍然大悟,看完仍然一头雾水。谁解释下Amy那瞬间被抠掉眼睛的娃娃、手心里的蝴蝶、凌晨两点零六、不幸死去的小猫、冤死的伊丽莎白?但愿是俺没看明白,不是导演故作玄虚到自己都忘了前面的桥段。看网友影评去也。
人格分裂
本来以为是儿童恐怖类的,没想到最后发展成人格分裂类悬疑片,但也只能说比纯恐怖类的剧情上好一点,跟致命ID那种还是差一大截,德尼罗和Fanning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最后结尾的画是暗示萝莉也是凶手之一吗。。据说有5个结局编剧你也分裂了吗。。
小孩子演的恐怖片总是更加恐怖,为什么?
6/10。大卫用蜡笔在浴室帘子上写出提示语,宴会外妻子出轨的梦境闪现越发具体,两个线索场景都运用了抽象的黄色光线象征内心的狂躁和不安。捉迷藏看似是父亲安抚女儿的一种治愈游戏,实际暗示查理和大卫这对父亲双重人格的心理斗争,大卫作为心理医生习惯从他人身上找毛病,他偷装摄影机观察邻居夫妻的争吵,希望治愈他人的家庭问题来拯救自我的心灵,但当他打开书房看到未拆箱的书籍和空白的笔记:本我的快乐准则被隐藏在心中最安全的角落,自我以治愈女儿心病的谎言来压抑本我,最后谎言揭穿使大卫隐藏的阴暗面毫不留情地爆发,对于女儿的愧疚和占有欲让大卫极度警觉周围的人,连女儿的布娃娃都不放过,女儿拿鱼钩穿透昆虫身体的暴力因子正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所导致的,结尾女儿的自画像出现了两个头,提示女儿受父亲的暴力影响可能也患上了双重人格。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OTk5MzMy.html
2009/5/19凌晨,土豆网,看过Red Eye之后,其豆瓣网页的推荐影片中有此片,遂观之,不错,很好的多重人格心理惊悚片,4星。
达科塔范宁有一双灵异的眼睛,直视你的内心。我想在对戏的时候就算是罗伯特·德尼罗这般的老戏骨也会感到莫大的压力。
几年前看的片子,当时觉得不错,今天又翻出来看,顿觉坑爹不少,不过发现可爱小猪脚就是i am sam的女猪脚,叫范宁
磨磨唧唧故弄玄虚了一个多小时,就为了两分钟的已猜到真相,真相之后又墨迹了20多分钟,无趣中的无趣。
气氛不错 细节出彩
第三者造成刺激分裂的杀人案。2点06的细节,梦的还原和儿童画使用得很俗套,但是德尼罗的演技真赞,小萝莉演得也很不错。别的就没什么了,多结局表示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小萝莉其实是杀手也可以的(5个结局中的至少2个这样暗示了呢)。
这部也没有让我有恐怖的感觉~应该算是心理片~人格分裂~~~那个小女孩演得很出彩~
诸多不合理之处,可以说导演为了忽悠观众已经顾不上太多。剧情突然转换的难以预料也是拜这无节操的忽悠所赐,但还是足够渗人,罗伯特德尼罗确实不像只是陪衬。后半部基本是模仿闪灵,手电筒一闪一灭的画面突显变态,达科塔范宁演得尤其好。结尾画暗示另一个DID。5个版本?被当作提线木偶的观众说什么好
原来这片有好几个结局,我看的结局是小女孩最后画的一幅画自己有两个头,说明小女孩也有人格分裂,难道人格分裂会遗传。扮小女孩的达科塔·范宁小时候真的好可爱,演技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