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剧情复杂多变,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让观众看懂,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非常不容易,这是其一。其二,影片没有一丝拖沓和凑时间的无聊细节,叙事性和连贯性都很到位,内容真实而丰富,细节处理准确。其三,挑选的演员都是演技派(没有个人喜好),特别说明:没有一位大牌,演技全员在线,难能可贵(现在张颂文老师已经因为演技火了,可当时这部电影上映时还没有多少人认识他)。 如今的国产电影为了票房,从服装到场景再到演员和特效,全都高大上,可结果呢,喜忧参半。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票房的好与坏,排片占比的多与少,对于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有多少助力?能让多少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能让多少中国导演拿到国际大奖?想必有是有,但太多爆米花式的影片只为娱乐大众,对于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没有多大作用。 这部影片与高大上全都不沾边,只为突出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一般这类电影票房都不高,可悲可叹啊。导演吕聿来虽然不太有名但我比较熟悉,看过他的几部作品,能感受到他对于电影的热爱,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希望能有更多为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好导演,而不是那些为了票房而生的导出多部烂片的人人口中的“国产大导演”。
千呼万唤、千盼万盼,
五一黄金周,终于来了!
电影院硝烟四起,十多部影片扎堆来袭!
群雄争霸,大片云集,有部新片知难而上。
作为最后一部空降“史上最挤五一档”的作品,这部电影究竟什么来头?到底哪来的勇气?
今天就带大家看一看。
一通电话打到扫黑调查办公室,
来电人声嘶力竭,实名举报!
指控孙志彪(金世佳 饰)是黑社会,并桩桩件件细数几大罪状:
放高利贷、暴力催债、草菅人命、持有毒品、组织卖淫……
每一个,都是足矣下大狱的重罪。
而这一切,只因江州市魏河县赵家村的一桩“征地纠纷”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背后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浮出水面,
扫黑调查组组长宋一锐(姜武 饰)奉命出击,收集线索,侦破案件。
但侦办过程却遭遇从上到下的层层阻力。
公安局长,拒不配合。
黑恶头目孙志彪,气焰嚣张。
碍于嫌疑人的特殊身份,专案组却没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行径猖獗的背后,真像触目惊心!
官商勾结,狼狈为奸。
政府办公室的天花板,移开一块。
雪片般的百元大钞倾泻而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黑恶势力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很多社会组织,都已套上了合法的外衣,
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甚至在将手伸到官场,在组织内安插人马……
孙志彪有恃无恐——
黑恶势力犯罪背后必然依托着保护伞和关系网,
在“大伞”和“大网”的庇护下,黑恶势力长期盘踞一方,逍遥法外。
这些黑伞黑网往往与腐败相伴相生,“伞”不除,“网”不破,黑恶势力就扫不净,打不绝。
动员大会上,领导曹志远(张颂文 饰)慷慨激昂,
但一切真的像表面上那样?
主海报上,姜武、张颂文“一文一武”分列海报两侧,目光冷峻,激烈对峙,
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扑面而来,也暗示着这次扫黑调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宋一锐带领的调查组步步紧逼,接近事实真相,幕后黑手按捺不住,恶势力发起猛烈反扑。
发动舆论,抵制调查。
关键证人,相继被害。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吓退宋一锐。
他立场坚定,突破重重阻挠,与幕后的黑恶势力展开激烈斗争!
打黑不易,打伞更难。
但保护伞终究只能苟且不能蔽日,
宋一锐重返黑恶之地,便是“打伞破网”的决战之时,铁腕正义必将一举清除黑恶之源。
这是一场力度前所未有,大扫除、大净化,
从打黑到扫黑,一字之变,意义深远。
这也彰显着组织从强大声势到压倒性态势的持续挺进。
题材够硬,挖的够深,拍得够狠,
本片的来头自然也不简单,
出品方里中国长安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小明一查,这家公司可不得了,
它是国务院出资创建的国有独资公司,由中央政法委领导,是国字当头的外宣机构。
官家坐镇,自然敢想敢干,故事直接根据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真实案例改编。
这种银幕上罕见的题材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揭露了地方黑恶势力的真实面目,在突破题材桎梏的同时,更真实展现扫黑除恶行动中的诸多细节和真相。
作为扫黑除恶三周年首部电影,这不仅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化作品,更是这次以“打伞破网”为重点的国家行动的组成部分之一。
《扫黑·决战》在创作上,进行了类型化叙事拓展和商业化元素创新。
从剧本打磨、演员选择到动作场景设计,都兼顾商业类型片标准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题材类型体验。
单从预告的观感来看,影片完成度、节奏、一众卡司的状态都让人惊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本片堪称奢华的演员阵容。
硬汉派的实力代表姜武,将政法干警身上那果敢坚毅的凛然正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台词霸气侧漏、掷地有声,打戏更是亲自上阵,拳拳到肉,跟每一位搭档都能碰撞出火花四射的演技高光。
“行走的演技教科书”张颂文,无论是平庸油腻还是斯文干练都可以完美消化,本片中他演出了基层干部的坚决态度,但我真心感觉他分分钟要反水,这种亦正亦邪的气质被他拿捏得死死的。
青年演员金世佳的转型更是让人惊艳,吆五喝六、狠厉诡谲的反派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此外,还有赵毅、焦刚、尤勇智、刘琳、李倩等实力派演员加盟,期待一众戏骨飙到飞起的演技。
打伞破网,正风肃纪。治乱清源,强基固本。
罪恶无法掩盖,正义不会沉默。
从决断,决战到决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推进力度之大、触及链条之深、涉及范围之广、社会反响之好,前所未有。
数据无言,但最有说服力。
三年来,全国共依法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黑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数量超过前十年的总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黑除恶、民心所向,公平正义、民之所望。
这是一场国家行动,举全国之力,下决胜之心,爆发出雷霆之势!
“你敢横行霸道,我必斩草除根”。
作为反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周年阶段成果的大银幕作品,看完《扫黑·决战》只觉得超级解气,这才是国朝“爽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戳【有用】,为了我们都相信的公理正义。
作者:大黎
由姜武、张颂文、金世佳、李倩主演的《扫黑决战》,我昨天去看了。
整体感觉非常好,但排片量和票房都不理想,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好电影不一定有人看。
《扫黑》讲的是由姜武饰演的扫黑专组组长宋一锐,带领三个手下调查魏河县一起强拆征地事件,而和魏河县长曹志远(张颂文饰)开始了一场幕前幕后的斗智斗勇的故事。
其中,宋一锐是终极正派,曹志远是超级反派。
这篇文章,我不想写本来就备受瞩目的姜武和金世佳,我想写点不一样的。
那就是影片中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人物。
在这个故事里,曹志远是整个事件的幕后黑手。
然而,在电影最开始的时候,他是魏河县的好县长,人民的好领导,同事的好上司。
但是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第一眼我就猜出了他是个坏蛋。
可能这就是电影看多了的坏处吧。
首先,曹志远这个人非常善于装腔作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也只有电影里出现过好几次的经典词汇能够形容他:双面人。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调查组的工作进行到了关键时刻,再进一步就能纠缠幕后黑手的时候,外面突然来了一大群闹事的百姓,其中还混杂着几个专门负责起哄的人。
其实,这些人就是曹志远为了逼走调查组而故意安排的。
因为,如果调查组在混乱下动了手,他们就会被调回市里接受问责。
而最后却多亏了曹志远“及时”赶来,才将调查组从人群里救了出来。
当时我真怕那几个就这么交代了。虽然我知道不可能。
而在这之前,曹志远已经逼死了一个人——齐局,当替罪羊。
曹志远只是下命令的那个人,这种脏活累活不会经过他的手,到时候也查不到他身上。
所以,最开始曹志远这个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运筹帷幄。
躲在幕后操控一切。
杀人不见血。
并且,虚伪!
但即便是这么一个人,面对步步紧逼的调查组,也不免慌了手脚。
人性,就在人最薄弱的时候展现得淋漓尽致。
曹志远有妻女,还有一个情妇,就是由李倩饰演的林巧儿。
第一次曹志远和林巧儿出现的时候,他俩还睡在一张床上,曹志远还给林巧涂脚指甲油呢。
下一次他俩再有关联的时候,就是曹志远要杀她了。
你说这扯不扯?
但是,他们的这种结局早就能够预料。
在他俩床戏那段,林巧儿就表示想和曹志远去瑞士生活,连房子都看好了,而且,还想要一个孩子。
但是,曹志远不仅对去瑞士的事左顾而言他,而且还明说:不是说好了不要孩子吗。
就是说,曹志远一直清醒地记着他俩是情人,不是夫妻。
但林巧儿不但忘了,她还真的爱上了曹志远,想着跟他白头偕老呢。
还是在明知他有妻子有孩子的情况下。
所在,在这一刻,两人的关系就已经错位。
这也导致了林巧儿过于相信曹志远。
毕竟,哪个女人会相信自己心爱的男人会对自己下黑手?
林巧儿是滨河集团的负责人,因为和政府关系好,所以每次政府招标,滨河集团都能中。
所在,几年间滨河集团就发展迅速,从一个小作坊,成为一个大企业。
而所谓的滨河集团和政府关系好,其实就是林巧儿和曹志远的情人关系。
所以,这两个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利益。
谁敢说林巧儿赚的政府的钱,曹志远没份儿?
曹志远不过是通过滨河集团将政府的钱洗出去而已。
而林巧儿是他最好的帮手。
林巧儿将政府项目拿下后,又以低价转包给承包商,由此赚取高额差价。
但是,人的野心不仅如此。
他们把项目转包出去之后,又不想付工程钱,就故意扣着钱,将老实巴交的承包商引荐给跟他们一丘之貉的高利贷集团。
而高利贷集团的头子孙志彪(金世佳饰),其实跟他们是一伙的。
他们联合起来,把本来应该给承包商的钱,用高利贷的形式放给他!
就这样,承包商不仅本来应该得到的钱得不到,还倒欠一屁股债。
你说这这人心得多黑啊!
这还不算啊,他们还暴力催债,逼得承包商有家不能回,带着老婆住在一破楼房里躲追杀,最后把人老婆给害死了。
老婆死了,承包商也没啥好顾忌的了。
当他走投无路绑架林巧儿的时候,说他一无所有,家破人亡!说他一个老百姓只想过普通日子怎么这么难?
这确实是振聋发聩的提问。
是啊,老百姓过过太平日子怎么这么难?
而林巧儿在这时候终于有了一点悔悟之心,但有什么用,人老婆都死了。
这时候,最具戏剧性的一幕来了。
承包商绑架了林巧儿,还开了直播将他的经历公之于众,县里的警察、曹志远都在,调查组也在赶来。
眼见着纸包不住火,曹志远逼警察局长下令射击承包商,想杀人灭口。
但是,警察局长说,这样林巧儿可能也会有危险。
而曹志远说:我不管!
从这里也看出来,曹志远为了遮盖罪行,一点也不顾昔日情人的命。
所谓的一日夫妻百日恩,在利益面前,不过浮云。
不过可惜的是,承包商和林巧儿都没死成,因为调查组的人及时赶到了,林巧儿也被救了下来。
后来,曹志远和林巧儿单独见面。
曹志远让林巧儿出国,而林巧儿经过绑架一事,已经开窍了,准备去自首。
但愚蠢的是,她把她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曹志远。
所以,她一下车,曹志远就拨通了一个电话。其实就是让人杀了林巧儿,再一次想杀人灭口。
而另一边,他还在加快速度送老婆孩子出国。
这样一对比,林巧儿就显得异常可悲。
她最傻的地方就是,忘记了她和曹志远之间的利益牵扯,还妄图得到爱情。
要我说,要当小三,就当一个合格的小三,至少能够头脑清醒,不至于把命都搭进去。
另一个让我感到可叹又可悲的人,是赵勇。
赵勇在电影里的戏份不多,但他却在电影开场的时候就出现了。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
电影开场的时候,一个推土机在强推别人家的玉米地,乡亲们集合起来阻止,而赵勇则带着一群人,拿着棍棒,光天化日之下,对其拳加相加。
从这里就能看出,赵勇这个人好勇斗狠、毫无顾忌,而且毫无悲悯之心。
后来,玉米地的主人罗大爷带着汽油跑过来,把汽油倒在自己身上,以死要挟,可见这时候他已经被黑恶势力逼到了极点。
而不幸的是,他不仅没保住自己的玉米地,强拆方还将汽油统统倒进了玉米地里,打火机一点,直接烧了。
而罗大爷也在混乱中被人推进了火海。
罗大爷是被人害死的。
在罗大爷的丧礼上,赵勇又出现了。
名为祭奠,实为闹事。
他最后还把罗大爷儿子打得半死。
然后还不忘烙下狠话。一小弟给他打伞,扬长而去。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很有地位。
然而,他其实只是个小人物。在真正的黑社会头子孙志彪面前,他只是一条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干尽了坏事。
我甚至觉得,他比孙志彪更可恨。
孙志彪有钱有地位,还是上一任市委书记的私生子,上文提到的曹志远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
就是说,孙志彪是一个有背景的黑社会,他背后有政府高官做他的保护伞,而且这个保护伞和他还是至亲。
但是赵勇有什么呢?
说白了,他就是一个老百姓,一个大千世界中的小人物。
然而,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
有一句话说,女人何必为难女人。
那么,同样的话,用在赵勇身上也合适:小人物何必为难小人物。
在孙志彪面前,他点头哈腰,像一条狗,那是因为孙志彪比他强。
然而,在老百姓面前,他像一只狼,那是因为老百姓没他恶毒。
他是一个把欺软怕硬发挥到极致的人。
在弱者面前展示优越感,在强者面前屁都不敢放一个。
可以说,赵勇这个人身上,承载着人性中的羞耻感。
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在赵勇身上被放大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赵勇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有的比赵勇更狠毒,有的没到达赵勇的程度。
其实像赵勇这种人,不管是在电影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最可恨,也最可悲的人。
其实《扫黑决战》这部电影的确很精彩。
没有过多的炫技,也没有什么大的特效,但把故事讲得清楚明白,生动感人。
最重要的是,让人看了信服。相信故事中的人物。
而让我最有感触的,还是每个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的各个面,让人感觉很有味道,很值得深思。
曹志远的虚伪,林巧儿的愚蠢,赵勇的可悲。
这三个反面人物身上照射出的人性的弱点,何尝不是所有人的弱点呢。
“你敢横行霸道,我必斩草除根。”
刚开始选择《扫黑·决战》,只因演员姜武(饰宋一锐),觉得这一题材的影片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制,他的霸气一面将得到充分展现。真正看完影片,姜武的表演果然让人点赞,但同时又被张颂文(饰曹志远)、金世佳(饰孙志彪)、赵毅(饰刘立军)的表演打动。
任何一部影片,四个角色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则毫无疑问是成功之作。而能将四个人的故事精彩地编织在一起,则编剧、导演的功力必嘉。这使一个似乎很难拍好的题材,变成如此好看、如此感人的一部佳作。
“扫黑”片为什么难拍
对于主旋律影片,不少观众望而却步。
一方面,故事已在媒体中被反复报道,在今天,新闻也在讲故事,如果电影只是重复一下新闻讲过的故事,就易给观众雷同、陈旧之感。
另一方面,相关故事的结果已被公众所熟知,则故事的“悬念挂钩”失去支撑点,那么,靠什么吸引大家进入其中、保持观看呢?
百姓对“黑恶势力”深恶痛绝,“扫黑除恶”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现实生活中,“黑恶势力”往往呈隐发状态,不易引起关注,甚至有些人认为那是“潜规则”,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只要与己无关,没必要太多关注。
“黑恶势力”之所以存在、难以清除,因为它植根在人性恶上。
中国有上千年的私民社会传统,在这种社会中,人人只管自己,不考虑普遍公正。结果好则一切好,无视程序正义。太多人觉得:“花钱办事”天经地义;经济上做得好、大家有钱赚,方法上“变通”一点无可厚非;权钱交易是“人情世故”;只要对我有利,其他不归我管……凡此种种,都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公民精神相去甚远,这给《扫黑·决战》带来了接受之难。
该如何突破接受之难
要突破这个接受之难,本以为《扫黑·决战》会采取老套路:讲一个充满悬疑的故事,名为主旋律片,其实是娱乐片——面上搞得热热闹闹,完成任务了事。
出乎意料,《扫黑·决战》竟不避繁难,以扎实的现实主义,对题材进行了深度开掘。体现在:
●重在写人,而不是以故事为中心。
●诚实面对现实困境。
●谈真问题,而不是戏谑。
●教育观众,而不是娱乐观众。
把《扫黑·决战》拍成娱乐剧很容易,破案、悬疑、反面角色等,都足以吊起读者胃口,可几十分钟下来,读者不过是看了一个好玩的故事,无需思考,没有精神收获,这样的影片意义何在?
《扫黑·决战》则为讲述赋予了意义,体现在两点:
首先,如果不严打“黑恶势力”,它将嚣张到什么地步,普通人的梦想与生活将怎样被吞噬。
其次,“黑恶势力”能存在,关键在于其中一些当事人觉得自己行为是正当的,甚至他周边的人也这么看。
“土皇帝”是这样炼成的
比如片中黑恶势力的头子曹志远,罪行败露后,他竟坦然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魏河县(故事发生的背景地)人民”。
作为县长,曹志远有干劲、有魄力、有能力,甚至初期可能还有过“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他想加快开发区的建设,客观上符合当地发展的需要。但发展应以人为本,在发展中,总会有利益受损失方,该如何补偿他们、不使他们成为牺牲品,是所有社会都会遭遇的考验。
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基层资源少、管理难规范、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既要说服大家,又要实现目标,如果缺乏耐心,就很容易养成粗暴、蛮干、刚愎的作风。加上曹志远的父亲就是魏河县的老县委书记,本固根深,所以曹志远的权力基本不受约束,这使他更倾向于成为卡里斯玛式领导者,一切凭个人魅力行事。
在基层工作中,有不少曹志远式的管理者,因屡屡越线成功,发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初期尚有公心,后期则夹带私货,到最后,甚至可能发展成“土皇帝”。
《扫黑·决战》很好地呈现出曹志远既骄傲又胆怯,既有荣誉感又人格卑劣的复杂形象:他对情妇、对弟弟(孙志彪),有情有义;他的个人魅力,甚至足以能骗同事用一死,给他掩盖罪行;可一旦触及他的核心利益,他立刻原形毕露,变得凶恶无比——安排狙击手射杀证人,让孙志彪“摆平”刘立军(其实就是杀人灭口),煽动群众暴力冲击调查组……
曹志远甚至反问调查组负责人宋一锐:你们换个县长,就能保证他是好县长吗?
显然,曹志远依然沉浸在自己在“为民做主”的幻觉中,以为离开他,谁来给魏河县人民当父母官呢?没有父母官管着,魏河县不就乱了吗?
谁向黑恶势力低头,谁就注定被吞噬
在《扫黑·决战》中,刘立军则是一位悲情人物。
作为小老板,刘立军事业有成。魏河开建开发区,他知道根本不可能中标,只能从中标方手中接活,而中标方的老板恰好就是曹志远的情妇。因拖欠工程款,刘立军的公司难以维持,在曹志远的情妇介绍下,他不得不向孙志彪的公司借高利贷,而还不上钱、遭遇暴力讨债后,他才后悔莫及。
刘立军进退两难,发包方与“黑恶势力”有关,贷款方也与“黑恶势力”有关,他哪方都得罪不起,自己只能受夹板气。
刘立军代表了成千上万想靠自己双手、劳动致富的创业者,他们常年漂泊、放弃了个人生活,人到中年,连孩子都不敢要,带着侥幸心理,刘立军成为曹志远为首的“黑恶势力”的利益链条中一环。他有良知,不愿拖欠工人工资,他又缺乏勇气,初期不愿和专案组充分配合。
因妻子在暴力讨债中死去,刘立军唯一牵挂也被硬生生扯断,他被逼成劫持人质的匪徒,一句撕心裂肺的“我只想好好做生意,为什么就这么难”,告诉观众:向“黑恶势力”妥协等于自杀,当你让步时,你就注定被它吞噬。
曹志远为何力挺“二流子”
如果说,曹志远多少还在遮遮掩掩,那么,他的弟弟孙志彪则是出无恶不作的恶霸。
孙志彪是曹志远父亲的私生子,从小无名分,在乡村长大,得不到父爱,形成了反社会人格,一旦权力加持,其病态心理立刻膨胀。孙志彪吸毒、杀人、组织卖淫、暴力讨债,只有通过施暴,他才能找到自己,才能获得快感,才会觉得扬眉吐气。
在乡村社会中,不乏这样的“二流子”,他们的眼中只有权力。孙志彪能被曹志远接受,一方面来自曹志远父亲的“要多照顾你弟弟”的叮嘱,另一方面是“二流子”好用,他们没有尊严感,可以干脏活。而正是靠这些“盘外招”,曹志远才能上位,才能取得那么多“业绩”。
《扫黑·决战》精描出“黑恶势力”的整个生态链:在民间靠打手,不断制造血腥恐怖;在基层靠官官相护,以“面子”“乡谊”等名义结合起来,暗通款曲,构成复杂的权力网。
两张皮互为彼此,合在一起,才能既凶恶又遁形,给治理带来难度。
不为塑造英雄而塑造英雄
《扫黑·决战》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物,而所有人物都是在与对方的比较中,获得自己。它没有试图呈现一个在黑白分明的世界,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大量灰色人物模糊着黑白边界。魏河县公安局长对宋一锐说:“你走了,我可还要在魏河待着。”既可恨,又可悲。
事实是,原则动摇正是滋生“黑恶势力”的沃土,在这一背景下,黑白分明反而成了另类,遭到集体排斥。
《扫黑·决战》高明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写坏人有多坏,而且关注了太多好人是如何放弃原则,一步步被“黑恶势力”收编,从而衬托出主角的高度。
一般来说,主旋律剧必须有英雄,但《扫黑·决战》没有落入“为塑造英雄而塑造英雄”的窠臼中——宋一锐的可贵与缺点合一。他做事太“楞”,不谙人情世故,面对调查组同事,觉得太年轻,便想用交手的方式来验证,反而遭遇挫败。在保护刘立军的过程中,宋一锐也有重大失误。
宋一锐是有缺陷的英雄,但在不可让渡处,他立场鲜明,提升了人物的感召力。所以宋一锐与孙志彪的生死搏斗才让人紧张。在遭遇刘立军等平庸的好人的失败后,观众太需要强大的好人获胜。
把“悬念挂钩”挂对地方
不知为什么,一提到悬念,很多人便误以为它是一般破案剧中,过于复杂的案情,破案者总在埋头吸烟,坏人初期如绝世高人,反而调动破案者……这种靠视角遮蔽而获得的悬念,因不断使用,正变得烂俗。
相比之下,反不如《扫黑·决战》这样,从故事开头便已经开放所有悬念,一切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虽然很早就意识到曹志远是幕后黑手,但他为何这么干、他究竟要追求什么、他只是想赚钱吗……等等,曹志远等人的性格逻辑才是悬念的核心。
《扫黑·决战》的故事量极大,共有3条故事线,全片竟能做到从容不迫、节奏流畅,正说明,这是正确设置好“悬念挂钩”的红利——坚持用事件推着人物运动、逼着人物展示性格,因此形成一个层层剥洋葱的结构,而剥开每一层,都与上一层不同。
当然,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进入《扫黑·决战》,但出来时,你对“黑恶势力”的认识注定会不同,对“扫黑除恶”的作用有新的认识。而不自觉被说服、被感动,就是现实主义的力量。
前半段观感很差,完全就普法栏目剧。 台词实在太烂,恨不得直接说教。父母官三个字开场不久便被提出,全片所有的正面形象也都围绕这三个字塑造。他们正直积极得一般无二。 除了张颂文姜武几位,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角色的状态中,僵硬呆板又单薄。 比如,一个为亡父伸冤的人首先考量的是人心所向,不忙着倾诉自己的处境,而是说着“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变坏的”。 比如,看一群农民工普通话说得比我都好。“你们一定要帮帮我们”,所有人说的话一个字都不差,实在太别扭。 爱情、兄弟情等情感支线毫无意义。 然而随着剧情反转,张颂文的角色生长出弧光,触及到派系之中、身不由己的问题,连带着同阵营的几位角色都鲜活起来。 其实心里很自然会生出疑问,他如果真这么正直,怎么可能在这地方做上县长呢?而身世曝光后,他的多重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他是在愤怒金世佳的行径,还是在恐惧自己会被连累?他是不是想做清官而不能?他的挣扎有多少? 很可惜,影片的后半段为了维持类型化的张力,没有深入他的内心,他身上刚刚诞生的复杂人性迅速地湮灭,变回可以对爱人下狠手的完全反派。 金世佳的表演一言难尽,但总归他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毁倾向,甚至在被逮捕时笑了出来,也体现出某种身为反派的挣扎。 姜武很可惜,他的角色甚至从没有过一丝胆怯和动摇,纯然正面的模范,没有任何发挥空间。 结尾一如既往地像普法教育宣传片。 何必呢? 可能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某种通病。 只有反派会胆怯会矛盾,但恰恰是这些内心挣扎为他们带来了人物弧光,使他们从角色变成人。 相比之下,却更显得正派角色们都极其扁平。他们或许是有教育和榜样意义的,但都无非是模板,难以共情。 我觉得这部电影没弄明白,我们要的不是“尺度”本身,而是真实和真相。或者说,仅仅有尺度,不贴近现实的尺度,都是没有意义的。 展现黑帮的狠戾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呢?恐惧?胆怯?感官刺激?对于黑恶势力的厌恶与愤懑?我想大多数观众都和我一样,对这部分没有清晰直接的认识,于是这部分展现只会让我回想起普法栏目剧,唤不起任何对于现实的认知,甚至因而觉得它离我的生活越发遥远。 真正应该做的,是把黑帮的嚣张气焰转化为扫黑路上的艰难险阻。 但片中扫黑调查组的组长何其敏锐勇武,上级何其英明支持,人证何其机警幸运,堪称天时人和。除了那场当街刺杀的戏,片中有哪里真正称得上惊险呢? 但是如果过程这么顺利,贪官来一个抓一个真像说的那么简单,我们又到底为什么感到激动呢? 真正应当被展现的尺度,应该是几方势力之间的博弈,把老虎苍蝇连根拔起有多么艰难,必然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威胁,上级可能的怀疑和不支持……这是我对真实的想象,其实也在本片中有很多映射,但由于种种原因被粗浅地带过了。 本片确实有尺度,但全是黑色的尺度。不想去谈有没有夸张,我只是真的不知道,丈量黑帮的恶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白色的尺度,让我们更了解白色这方的事实。尺度尺度,有了它,我们才能丈量出来善的大小。 结果或许比这部简单通俗的宣传片更好呢?
同为张颂文老师主演的戏,又同样是扫黑的,但这电影是真侮辱观众智商啊,无论是反派和还是正派都没有智商在线的。
都知道一部电影的时间要交代一整个故事是会删减很多,但这电影真是为了跟你讲故事,人物一点不刻画啊。金世佳坏人就是要从头到尾一直干坏事,生怕别人不知道还啥事都干不成,姜武正派就是从头到尾的正能量,一点都不动摇,一点手段都没有上去就怼,还就能把事办成了。张颂文大BOSS也是一点反转一点嫌疑都不搞直接实锤两面人。最后一段徒手单挑持枪大佬真是强行喂屎。
虽然这个题材比较难得,但拍出来的质感也太像电视剧了……(我可是给李焕英打五星的人啊)张颂文演的这个县长很有意思,一脉相承风雨云
7分,挺写实,不过我相信,很多的现实案件只能比电影更血腥和更触目惊心。
金世佳的演技就如同陈赫的火锅店,一个难看一个难吃
孙总打针打人打钱都亲自身体力行,实乃贪商楷模
这是一部老百姓泪与血筑成的电影,这种题材拍出类型片的味道实属不易。影片中有国家的努力和坚持,也有百姓的绝望与呐喊。观影中有无奈与悲愤,也有感动和欣慰。欣慰的是打击和审查的尺度如此之大,悲愤的是这一切的代价是老百姓被逼无奈所付出的一条条血淋淋的生命。我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行动和电影,但我不希望再看到类似的故事。
3.5分高于期待,群像的刻画与一黑到底的反转让我觉得小瞧了导演,尽管大部分剧情走向能猜到也不意外,但完成度已经很好。表演方面,张颂文姜武最屌,警察局长最次,巴不得把坏人俩字写脸上。尽管角色常年吸毒但还是让人感觉金世佳用力过猛,孙志彪和刘立军两个角色都很有弧度可以深挖,但是最后呈现的都比较单薄,可惜。最后,尽管这种事现在还是很多,但国家真的越来越好,希望这部电影早日归为政治惊悚片而不是纪录片。
如今的「小骂大帮忙」电影越来越不加掩饰了,一种高级的粉饰,一部加长全明星版的法制节目在线。位置越大越清廉,所有的黑暗都是个人行为,说多了也没什么可说的。金世佳太用力过度了,他的演法即使是角色的癫狂也遮不住的浮夸,在姜武、张颂文和焦刚那种四两拨千斤面前,立判高下。
Q1.请问您从演员转型导演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题材?导演:(有点尴尬地笑)也不是我选的。Q2.请问张颂文老师,跟姜武老师对戏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场?张颂文:应该是他夺权那场,但我也不知道这场戏现在还在不在哈。(当然这场是在的)——————————非常期待《坚如磐石》
感谢党。在电影院看了40集扫黑除恶连续剧的2小时精华版。
想好好和曹县长过小日子的林巧儿,是,女人;危及自身时哪管你是谁的曹县长,呵,男人。
换我就把剪辑师往死里打
吕老师牛,那边演保安,这边当导演;云南孙小果案改编;不要当做黑帮片警匪片看就对了。
这部电影最像电影的地方,除了两位主演的演技,就是它真的是在电影院里放。
爱奇艺,我求你了,只拍剧吧好不好,别拍电影折磨人了。素材组织的跟屎一样,还黑社会,官商勾结,你这不闹着玩吗?要不说还是香港会拍正邪对峙。金世佳演来演去还是个傻子啊,张颂文和姜武的演技在一众过家家配角面前闪闪发光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吧。卖火柴这个项目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金世佳是最大惊喜。
我也觉得金世佳演的火大了,他这个黑社会角色有股浓浓的二次元感,太表面化。整部电影就像学生交的命题作业,而且作业本上还能看出来老师批改的痕迹,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这是一部属于张颂文的电影,虽然我很想夸姜武,但这是一部属于张颂文的电影,这一部加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两部电影让中国一票优秀男演员里,特立独行冒出来一位饰演中国当代官员可以精准到骨子里的演员,单单这一件,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足够了。。。
2.5 加长版法治在线,金世佳老师是不是太久没接片子,感觉把十部电影的力气都用上了。
来电影院看了个电视剧呗
怎么说呢,没有电影感,像是看了场紧凑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