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喜欢淘碟的时候,总觉得卖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可以第一时间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然后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几句最近热门的片子。他们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比如公务员、商人、小贩、白领,职业给他们不同的气质,但聊电影时大家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当官的少收你几块钱。
那些年也买了很多DVD,弄了几个碟包,装的好好的。大学毕业的时候,送了人,相当于送了一小部分大学记忆。朋友想还回来,我笑笑说算了,家里连个放碟的机器都没有,留在你那至少有个念想。其实,那些碟我也只是看了小半,淘碟的快乐远远大于观影的快感。
更多的电影是在露天电影,租录像带,租VCD、DVD、BT下载、百度云资源里观看的。但买碟确实是观影长河里的重要一节,卖碟小贩到现在还存在,只是在渐渐消亡。
《蔓延》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卖碟小贩,他叫申明,明明很闷,却喜欢去天桥、酒吧、路边去卖碟。他的合伙人小王因为贩卖黄碟已经进了局子,他却毫不死心,放在好好的店不看,冲进汹涌的人流去卖碟。
他遇到了性苦闷的大学老师、走投无路的无业者、风骚的妓女、大限将近的艾滋病患者。这与我的印象不一样,我以为买碟的至少是温饱以上人群,也许那个年代人们精神生活集体苦闷,也许野百合也有春天,底层边缘人群也有精神需求。
这些顾客都因为看碟,生活有了些许改变。
大学老师温柔知性,但偏偏老公是个同性恋,生活苦闷无比。她从电影里找到了自己,也许觉得以前那些年都白活了,会在地铁里偷偷抚摸男乘客的下体,会和突然上门的小贩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来一发。偏爱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比如《捆着我,绑着我》,比如《活色生香》。
无业者夫妻下岗没钱吃饭,看了《低俗小说》就想一起去抢银行。他们在大街上看到穿的美艳的少妇,就去尾随等待时机抢劫。结果他们却遇到了假警察准备强暴这位少妇,意外还把少妇救了。他们抢劫小吃店,结果被店主损了一顿双双自杀了。这剧情也太扯了…
妓女是与申明在酒吧认识,一心想要看《花样年华》。她看碟不付钱,用肉偿,剩下来的用碟抵。她还故意留下几张碟,以期待下一次相遇。在那个微信还没有的年代,这种关系确实难得。妓女甚至成了小王的知心姐姐,还耐心听他说自己的私人故事。
那位艾滋病病人的生活也缺乏铺垫,对以前的过往只是一带而过。只是看了《大河恋》,就想去海边看看,可是电影里是大河呀,非青岛的海边浴场呀。也许命不久矣,想去散散心而已,《大河恋》其实不是好的选择,还不如听《加州梦想》呢。
题材的切入点确实不错,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地下电影”,投资资金短缺,导致导演只想拍这么一个题材,忽视了内容的合理性。导演连拿奖的野心都没有,都没有好好雕琢一下细节,拍的还不如30岁导演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虽然绝望,但演员表演真挚,让观众有共情。
其实影片里提到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也是类似的题材,投资也不高,没有打斗也没有场面。只不过阿尔莫多瓦对细节很雕琢,从一个小故事出发,揭示现代生活中人类的感情纠葛,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结尾。
《捆着我,绑着我》就是这样的故事,就是一位粉丝追求女明星的故事。从画册里抚摸,偷偷潜入她的更衣室,跟踪、送礼物,到最后的捆绑。捆绑让人失望,没有所谓的SM感,但却悄悄地拉进两人的距离。最后女主角虽然成功逃离,但却回到男主角身边,还和姐姐一起接纳了男主角。
西班牙的狂野奔放,电影里可管中窥豹。虽然电影最后有激情镜头,但只是两人关系的延伸,并非让你感觉到猥亵之感。大师就是这么来的,美国有大片,欧洲有艺术片,中国电影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但中国观众总喜欢骂艺术片太闷,商业片剧情太套路,总有不满意,缺乏宽容。
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你生活的一个出口,让你从自己的小角落里跳出来,生活在别处。所谓电影延长你的生命长度三倍以上,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犯罪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犯罪,情色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出轨放纵。不要将电影“妖魔化”,觉得要区分好电影和坏电影,好的电影能培养正确的“三观”等等。其实,只有拍的好的电影,而没有内容好的电影。
在那个不太开放的年代,电影是了解世界其他国家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电影有的浪漫,有的现实,但很少会曲解。观众并不傻,恶意嘲弄本身就不是生活本色,也更不是好电影的特点。如今,电影是表达导演个人想法的重要载体。不管是他想赚钱,还是他想创新,还是他想记录一段生活。
就是那个牧羊人O(∩_∩)O
我们都是丧气的骨肉皮
主角是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人:卖盗版影碟的。他的客户多种多样:妓女和他在花样年华经典配乐中做爱;性压抑女教师研究阿莫多瓦的虐恋片,也看AV;热爱《低俗小说》的下岗夫妇模仿电影实施抢劫;身患绝症的鼓手看了《大河之恋》…他们都爱电影。主题不错有亮点,制作太粗糙,摄影太烂甚至穿帮
真是特边缘,特颓废,超有意思的一部片子,草根中昂扬向上的精英精神,愤青必看
真写实。
屎,面包,泥土,鲍鱼,鼻涕和一起,大个你吃吧.冒热汽呢,尝个鲜.你他妈浪费那么多带子拍那么多事到底要说啥呀?我没看明白,就是把容易被禁的题材混一块了.跟广电局过不去我不反对.您别拿观众耍着玩啊.去死吧
那些年的小人物
一切跟电影有关的东西
蛮好
其实我想给半星。
屎片
什么玩意,何建军也好意思叫90年代独立电影的标志,《邮差》就烂得可以,但还算有零星可取之处,这个2004年的片简直就是渣,该给负分,任何一个现在活跃着的独立电影导演都比他强。是因为崔子恩的参与?可剧本本身还可以啊。还是实在没钱?还有娜木仁其梅这演员挺不错的,非拍这些雷片,活该红不起来。
比较感兴趣的边缘人 也算LOSER吧
顺着生活的轨迹,向前奔跑。
nb
被豆瓣评分之低吓了一跳,原以为这是一部影迷们都能感同身受的电影。虽然电影呈现出来的现实是荒诞的现实,每个人物的设置都带有极端的超现实意味,但核心却是现实的。一面是电影构筑的城墙,我们不断往里头填充幻象,另一面却是躲不掉的网一般的生活。结尾的奔跑长镜头太有力量了。
我喜欢这个调调,床戏不是很放得开。。。
应该向何建军致敬
做作
写实,有点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