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儿罢,看这部电影的那天是个早上,我起床晚了,去家里吃饭,我记得是粥和油饼,打开电视,在cctv6,一部电影《蓝学校》,我未来的职业可能是一名教师,故而看到电影名字我就有些触动,我大概是从中间开始看的,张盟准备离开,在车站,一个人等车,我觉得我好像在他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迷茫的心,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得不到在社会上能够被人认可的经济利益,他也得不到为人敬仰的社会地位,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敬重教师?我看到影片中哥哥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记得却已经模糊了,大致是:孩子们来你这里上课,就是把命运交在你手上,你可要用心教。
是啊,教育工作者责任与义务的落实与下一代的成长息息相关,我此刻才发现,没有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从事教育行业是为了为自己获得利益,因为他是为了将来而做出自我的奉献!
影片中,哥哥与弟弟的故事,我不能再说下去,希望你也可以有时间看看,这是一部看起来简陋,却很认真的故事。
谢谢你的阅读,祝你新年幸福,再见。
没有什么大牌明星,没有什么秀丽的风光,没有什么惊艳的特效,没有好莱坞那些扣人心弦的剧情。有的只是一个80后青年演员带领一群草原小孩青涩的表演,有的只是冬去春来草原上毫无春色的空旷,有的只是一个青年制作团队多年不懈的努力来的收获!
草原的夏天是最美丽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但本片并没有选择早春夏之际拍摄而是在冬季拍摄,冬季的草原虽然没有夏季那么繁茂,但是她却展示了另一番场景-----天寒地冻,草原已没有了绿色,羊群默默地在荒原上寻觅着。幽静?凄凉?不,它们在寻觅着春的信息!突兀的山峰上偶尔会有牧羊人呼喊起草原的长调。一个80后叛逆大学生带着某种投机心态踏上了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他的支教生涯,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去支边、支教、支农都会有这种心态,本片就展示了众多这样人中的一个。大家都说80后青年是自私自利的,我也是80后,我并不否认80后是有自私的一面,但是任何一代人都有自私自利的时候,而且带来的影响比我们要更严重......。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和感人肺腑的事出现在他的支教生活中,固执的老头、活泼的牧区小孩,从他们是身上他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看到了偏远地区对现代文明的渴望,看到了老人对已逝亲人的寄托。他改变了自己,代表了80后的改变,可能在以前他做了什么,可是从这一刻起他变了,“服务牧区,完成支教,传道授业”成为他心中的信念,我想他只是我们这代人中的一个,但是自此会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蜕变。
在冬春季节的草原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充满了智取、亲情、思考。冬春季节的草原是荒凉的,草木枯黄,雪花覆盖山尖,牛羊如圈,牧人休憩。体现了安静!荒凉!和谐!但这幅场景的背后,体现这春的生机。冬天已然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本片从不同的视角,以全新的手法、趣味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笑声中有所感悟。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有所感悟,对80后大学生有所感悟!
太多的牧区和穷困山区的孩子需要呼吸一下当代的空气了。他们有着接近天使般的纯粹和清澈,有着近乎执着的天马行空的理想,他们始终相信读书能改变生活,世界,和未来。剧中依如乐也让人感动,他代表了草原上一类人:勤劳勇敢憨厚踏实,认定了道路就能一辈子坚持下去。个人幸福完全让路于信念:失去亲人仍然为了下一代、为了希望,在草原深处踽踽独行。孤独就是,你在天地间,一心向往纯粹的活法,纵使无人知道,也会笃定一生。而这种孤独,是幸福的,是凡人终不可得的。
哥弟情感最为动人,跟制片讨了张名片,还鼓励我写本子找他拍,我只是暗中觉得我太欠太欠火候了
某六套
前半截很搞笑 后半截感人不流涕 知道拍摄背后的故事 更觉得难能可贵 推荐给大家看看 牧区的孩子真可爱 真实在 看着看着就想起了我儿时的小伙伴
娃娃们就是一群小鸟 让他们飞到想去的任何地方...
小朋友看看挺有意思的,至少不会枯燥乏味。是淳朴与浮躁的灵魂碰撞出的冲突,类似教育娱乐相糅合的教育片。
儿童电影~
牛逼啊,一上来就呼麦。安达就是磁器。最后的挽手鞠躬,湿润了。
看到结尾给四颗星~男主原来还演过挺多配角~赶紧红起来吧~草原的孩子们真可爱~
好看 好看
估计不会上映,所以力荐
强烈推荐大家来看一看这部电影,尽管没有庞大震撼眼球的恢弘场面,有的只是蓝色的天,白色的雪,红色的五星红旗及学生们淳朴的笑脸。看到最后有股暖意流入内心深处,平淡却不平凡。
电影制作方面有些简陋粗糙,不是讲述支教老师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视角,值得点赞,但张盟故事主线的情节设计时常让我感觉哗众取宠、刻意搞笑、缺乏真实感,而他的不少所作所为也令我心生嫌弃 → 正如倔头所说:你是晚上不睡觉,整天玩游戏机,白天让娃娃们天天自习……最后你回北京了,打着支教的名义找工作去了,耽误的是谁?是我们这些宝音图的娃娃们。—— 相较之下,我还是喜欢依如乐(老倔头)还有他弟弟依波乐的故事副线。→ 倔头:你看,那就去咱们宝音图,那蓝色的就是咱们学校。当初我盖这学校的时候就把名字想好了,就叫蓝天白云。这娃娃们在学校里 就像一只只小鸟一样,学下了本事,就能从这里飞到更广阔的蓝天白云去,飞到任何一个他们想去的地方去。
开始有喧笑 因逗乐或嘲讽 后来有人哭 只因感动 最后唯剩一片沉默 大概那才是过滤掉所有肤浅的感情之后沉淀在每个人心里最深 最实在的东西 那沉默中也许有对苦难的怜悯 有对支教的认知 有对社会的思考 还有对倔头大叔的敬仰 当然 兴许还会有一部分的不屑一顾 而我 哑笑过后 感动之余 心中只留两个字担当
小故事,大情怀吧
和杨丹丹去北大看的~
多大的硬伤在家乡电影面前都微不足道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家乡,这是我永远热爱的家乡人。
哈哈,笑着看完,元素齐全。
挺好的片子,这个痞了吧唧的支教老师好tm真实,小孩子也很真实。。。贫困地区出个大学生不容易啊,结果还病死了,哎。。。
从第1分钟到最后一分钟, 它都是乐观的, 没错, 他们可以古朴传统但不应该贫穷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