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一代宗师》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功夫电影。
说它是功夫电影,也许并不准确。因为它要表达的涵义远远超过“功夫”二字。
借用片中讲习武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一代宗师》就是一部“见众生”的电影。它从“功夫片”的窠臼里挣脱而出,又没有止步于武林,而是在一代武人身上看见了更普世的关于“人”的命运。
要谈论《一代宗师》,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功夫片的历史。
这样,我们才知道《一代宗师》究竟破了什么,又立了什么。
功夫片的历史,几乎和整个电影史一样长。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默片时期,神怪电影曾掀起第一次武侠热,代表作品是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
那时的武侠片用四个字可以形容:怪力乱神。
片中人物动不动就腾空飞行、口吐飞剑,生生把武林中人拍成了神仙鬼怪。
放到现在看,这当然很假,但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却是极震撼的视觉奇观。
转眼来到六十年代,第二次武侠热兴起。
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影人们创作意识的提高,武侠片日趋成熟。此时的代表人物是两位导演:胡金铨和张彻。
他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胡金铨是阴柔的一面,善于营造空灵的武侠意境;张彻是阳刚的一面,崇尚暴力和男性情义。
与此同时,他们还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张彻采用的合作模式,他本人只管文戏,武戏一律交给武术指导来拍;胡金铨的电影虽也聘请武术指导,但更多是担任顾问的角色,片中的武打场面还是由胡金铨掌控。
但不管怎样,那时的武打设计大多脱胎于京剧舞台,更接近舞蹈,程式化特征也很明显,缺乏打斗的实感。
进入70年代后,武侠片日渐式微,功夫片开始兴起。
这里岔开几句,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武侠片和功夫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武侠片更偏重写意,惯用刀剑,且多为古装;而功夫片侧重写实,多用拳脚,且故事年代也较近。
当然,这个区别并不算严谨,两个片种间也多有融合。
进入70年代后,功夫片迎来黄金年代,相继诞生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巨星。
他们统领了70年代至20世纪末,整整30年的功夫片江湖。
与此同时,徐克的出现也一度令武侠片复苏。
他一面与李连杰合作,创作出了功夫片的经典《黄飞鸿》系列;又通过《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等片,延续了胡金铨的武侠风格,并将片中的功夫推向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正所谓物极必反,进入2000年后,看厌了飞檐走壁的观众,对脚踏实地的真功夫又有了期待。
于是奋斗多年的甄子丹,终于凭借《杀破狼》和《叶问》系列,把拳拳到肉的打斗重新带回大银幕,成为新一代功夫巨星。
整个功夫片的历史,就是以这种螺旋上升的方式发展至今的。
在这一脉络的终点上看《一代宗师》,会别有一番味道。
《一代宗师》中的打斗,是在两种极致的撕扯中显出魅力的。
一种是“写实”的极致,另一种是“艺术”的极致。
我们先说“写实”。
以往功夫片的打斗,大致可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徐克为代表的“神功派”,追求出神入化的轻功和招式;另一派是沿袭李小龙、成龙、甄子丹等人的“实战派”,追求尽可能逼真的打斗。
《一代宗师》显然更倾向于后者,但又与它截然不同。
后者中,李小龙是武术宗师,进入电影圈可谓得天独厚,他也把电影当做了自己施展拳脚的舞台。
成龙为区别于李小龙,给功夫片加入了诙谐的色彩,他本质上是个喜剧动作大师,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的影子。
甄子丹是典型的硬汉形象,出招讲究快、准、狠。
与之相比,《一代宗师》走的是另一种写实路线。
而且,《一代宗师》的写实,是比“拳拳到肉”更高一个维度的写实,它想要再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功夫和一个逝去的武林。
为此,王家卫花了3年时间,走访南北十地共百余位武术宗师,向他们询问武林旧事,请教掌法拳理。
他还逼着梁朝伟、章子怡、张震,每天早上5点起来练功,跟师父学习咏春拳、八卦掌、八极拳的招式。张震在练功三年后,甚至得了八极拳全国比赛的冠军。
由此可知,《一代宗师》里的功夫,一招一式都是极讲究的。
你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功夫纪录片来看。
另一方面,在极尽写实的同时,王家卫又为功夫这门技艺,注入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性。
他也追求打得漂亮,但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李小龙的观赏性来自霸气和硬度,成龙来自灵活和巧妙,甄子丹在于力道和速度,而徐克的独门绝技,是通过凌厉的剪辑领先观众的眼睛。
那么王家卫依靠什么呢?
两样东西:氛围和调度。
王家卫绝对是个氛围大师。
一方面,他通过动静之间的张力来控制打斗的呼吸感。每次“静”,都像一次喘息,为接下来的“动”蓄力。
另一方面,他极善于运用环境来造势,比如雨和雪。
对应到影片中,刚好是一头一尾,两场打斗戏。
雨的“阴”和雪的“冷”,映衬着叶问以一敌十的“险”和宫二向马三寻仇的“绝”。
与此同时,雨水让力量有了形状,雪花让恨意绵延不绝。这种由内到外的氛围营造,简直太准了。
再来,王家卫的镜头调度,也是一绝。
我们重点看叶问和宫二在金楼比武的那场戏。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其实是场情欲戏,预示了两人一生的纠缠。
王家卫让整场戏都笼罩在暧昧的光里,两人从最初的试探,到近身缠斗,一路打到楼梯上,定要分个高下。
整个过程里,叶问的眼神和微笑始终带着挑逗的意味,宫二也由最初的“冷”转为后来的“傲”。而“傲”字后面,往往跟着一个“娇”字。
在叶问眼里,她是可爱的。
两人在楼梯上打斗,位置关系由最初的叶问在上、宫二在下,最终定格为宫二在上、叶问在下,造成这种转变的,并非功夫的高下,而是内心的起伏。
叶问让了,宫二笑纳,那一刻,两人都不再是宗师,而只是一对普通的男女,共享着同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对比13年版和15年版的《一代宗师》,在这场戏的设计上略有差别:13版是有旁观者在的,15版没有。
很显然,15版的设计要更精妙。因为没有了旁观者,这场比武就成了幽会,整个味道才对。
直到多年以后,两人再次见面,还记得宫二说了什么吗?
她说:“说句玩笑话,你可是输过我的。”
这话听起来强硬,实则柔软,甚至是“娇嗔”,是一个女人在向男人提起他们初次约会的往事。
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代宗师》的打斗是“写实的招式”与“写意的影像”之间形成的交响。
如果说以往的功夫片是一场打斗的盛宴,那么《一代宗师》中的打斗,则是一场盛宴的助兴酒。
归根结底,那场盛宴才是最重要的,功夫不该盖过电影本身。
那么王家卫的盛宴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
功夫片是一种类型片吗?
严格说,不算。
因为功夫片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持久的观念。
但凡是类型片都有自己的观念,直白点说,都有自己的怕与爱。
西部片怕的是蛮荒,爱的是孤独。所以它总在讲述一个文明人给荒凉之地带去文明,然后又独自离开的故事。
爱情片怕的是偏见,爱的是勇敢。于是片中的男女主角总要经历世俗偏见的阻挠,最终勇敢地在一起。
犯罪片怕的是邪恶,爱的是正义。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怕,是邪恶假正义之名,或是整个社会已系统性地溃烂。
那么功夫片的怕与爱是什么呢?
说实话,很模糊,或者说很混乱。
李小龙的功夫片诉诸一种“泛民族主义”,他用功夫击败外来者,从而建立了民族自尊。
成龙的功夫片追求“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质上是超级英雄电影,而功夫就是他的超能力。
徐克的部分作品触及到了功夫深层次的怕——现代武器。
功夫遇到“枪”,就没用了。
但徐克的应对方式又过于任性,他干脆把功夫“武器化”,这边一张手,那边船就炸了,与扔手雷无异。
这实际是绕过了“怕”,并非直面“怕”,于是也就很难形成真实而深刻的爱。
无论是民族主义、英雄主义,还是刻意夸大功夫的威力,本质上都是把“功夫”视为“工具”,以展现它的强大来输出一种“文化自信”。
这种表达带有强烈的意淫色彩,爽得了一时,却很难持久。它也无法激发更普世的情感,最终也只能沦为一种民族自嗨。
由此,我们再来分析《一代宗师》,就能看到它的颠覆性了。
首先,在《一代宗师》里,功夫不再是打架斗狠的利器,而是抽象为了一种规矩。
这种规矩,维持着整个武林的秩序。
比如宫宝森打算让贤于叶问,他邀后者在众目睽睽下比武“掰饼”,最终叶问赢了,宫宝森也在保全颜面的同时,把名声给了他。
再比如大战之前,叶问要一一打败南方的拳师们,以此证明自己足以代表南方应战。
哪怕是宫二向马三寻仇,也并没有置他于死地,而只是为了拿回属于宫家的尊严。
如此种种,影片为我们展现了武林的秩序和武人的体面。
那么秩序怕什么?
怕乱世。
对应到影片中,就是战乱的来临。
在战争中,原有的秩序被打破,规矩也无从谈起。
武人们纷纷卸下招牌,脱掉长衫,混进芸芸众生之中,成了餐馆的伙计或剃头的师傅。
这种无力感,还不止是面对突来的热兵器时代,功夫已无处施展,更是面子里子通通不保,只能随波逐流、苟存于世的窘状。
哪怕是叶问这等人物,又能如何呢?
1938年,佛山沦陷,叶家大宅被日军霸占。
叶问一家自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两个女儿死于饥馑,妻子也在他逃往香港后音讯全无。
一代宗师就此没落,不止叶问,是整整一代武人。
这里我要说,在甄子丹主演的电影《叶问》里,其实也触及到了这个问题。
尽管那部电影的绝大部分篇幅,仍然是叶问对打日本人的情节,但最终在擂台上,一声枪响,叶问倒下。那一刻你就明白了,乱世之下,每个人都是手无寸铁的凡人。
乱世,是《一代宗师》为“功夫”找到的“怕”,那么“爱”又是什么呢?
是在整个外部秩序崩溃后,仍然保持内心的秩序,这是武人们的尊严。
所以我们看到影片中,叶问也好,一线天也好,丁连山也好,尽管他们已四散各处,但只要碰面,哪怕短短几分钟,也是一个完好的武林。
因为他们认定的规矩,不会因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变化。
哪怕那些规矩已不合时宜,即使不再遵守,也无人苛责。但就像宫二说的那样:天知道,地知道,爹知道。
就够了。
《一代宗师》表达的怕与爱,是更有普适性的。
它不止于武人、武林,也不止于战乱、饥荒。它诉说的是每个生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同样会遭遇的困境。
那就是当眼下的时代向你内心的坚持发起挑战时,你该如何抉择?
是投诚?是归隐?是独善其身?还是誓死反抗?
你的选择决定了尊严的分量。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
那就是《一代宗师》并没有一味宣扬“功夫”,相反,它还有思辨的一面。
这一面重点体现在宫二这个人物的身上。
她是宗师,也是武人,但除此之外,她首先是个女人。
这个女人的一生,因为功夫而彻底改变了。
在与叶问最后一次见面时,她说:“当年要真硬着性子把戏学下去,我定会是台上的角儿。千回百转,亦悲亦喜。唱腻了《杨门女将》就换《游园惊梦》唱着。那时候,你在台下,我唱你看。想想那样的相遇,也怪有意思的。”
是啊,如果真是那样,也许事情会不一样吧。
但时间无法重来,当宫二迷上功夫的那一天,她一生的宿命就已经展开了。
这一宿命牵引着她遇上叶问,爱上叶问,又终因好胜的性格,错过了叶问。
父亲曾说她:“眼睛里只有胜负,没有人情世故。”
是的,宫二甚至把爱情也视作比武,她只想赢,不想输,于是“爱”终未能说出口。
直到最后,她也只留下暧昧的一句:“叶先生,说句真心话,我心里有过你。”
见叶问并未接话,她立马自我解嘲:“这话告诉你也没什么,喜欢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
你也许会说,这都是性格问题。
但别忘了,宫二原本是许过人家的,但为了替父报仇,她奉了独行道,立誓一生不嫁。
她的悲剧,从那一刻就已注定了。
她是个武人,她因功夫而受人尊敬,但同样,“功夫”二字也成了她一生的负累。
最终,毫无牵挂的宫二痴迷于鸦片,潦草而亡。
那时影片的配乐,用的是《美国往事》中的《Deborah’s theme》,巧合的是,《美国往事》里的Noodles也吸食鸦片,甚至那部电影的故事很可能是Noodles的幻觉。
听着那首配乐,我的脑海里出现四个字:浮生若梦。
是啊,如果是梦,那该多好。
我想,我会永远记得宫二说过的一句话:“都说人生无悔,那都是气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一代宗师》就是这样一部关于功夫、武林、尊严和遗憾的电影。
它是一部史诗,一曲挽歌,一首情诗,也是一段人生。
我喜欢这部电影,所以为它写下以上的文字。
《一代宗师》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记。以下的文字,算不上是影评,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忍不住拿出来与喜爱这部电影的朋友分享。有很多看似毫无关联的题外话,但所有的这些,都因为这部电影,生出了念念不绝的回响。 《一代宗师》上映的时候,适逢本人学习太极拳三个月有余。在遇到我的师父之前,我对武术一直持观望的态度。我一直相信那是个很厉害的“东西”,但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皮毛,武术本身跟我的生活也没有任何关系。直到去年春天我的膝盖严重受伤,久不能痊愈,辗转找到武医兼修的王大夫,膝盖才有了彻底的好转。后来,我决定开始跟王大夫学习太极拳。 说到这儿,或许你会以为我要谈武术。并非如此。但我与武术的这次奇妙的结缘,带我进入了我从小就想进入,但却久久在外徘徊的一道门。我的师父平日在医院上班,但无论酷暑寒冬,都坚持每天练拳至少三小时,每天坚持做一些在如今常人看来毫无用处的功课。为什么?我想知道。 观察了一下,被《一代宗师》震到的朋友,基本都属于有东方文化情结的人。王家卫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努力地展示了东方的价值观和哲学背后的东西。能看出来,他已经蓄势多年。这些东西一直在我们的骨子里,无法用线性的语言表达清楚。东方的很多事物都是这样,只能去感受,感受到了,自然能领悟。 喜欢《一代宗师》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中气之足,回肠荡气,却又能丝丝入扣,分分秒呼应内心深处最深情却又最不能溢于言表的部分。 至于这内心深处的这一部分到底是什么,我并不想用这篇所谓影评来说清楚。 因我师父祖上世代习武行医,他跟我讲了很多家族里流传的故事。起初,我觉得有些夸张,离我的生活实在太远,后来在他绵延的讲述中,慢慢开始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我曾经跟师父说,现在的武术,真的已经沦为了表演的艺术,跟拳击什么的比,完全不行了。师父说的确是这样,但不是因为武术不行,而是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行了。他不无遗憾地说,民国那时候,习武之人,那大多都是真功夫。后来我又看了徐浩峰的《逝去的武林》和《道士下山》,确认了那个时代,确实如《一代宗师》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有血有肉,又有高贵和古典的精神传承。 武道精神,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一个集中的浓缩载体。宫二这个角色,代表了武道精神的一种极致。尽管她因性格刚烈而不计代价,永远停留在了她自己的格局里,但,她所做的这种高贵的选择,也是当今人所丧失的、所不可承受的。 尽管比起叶问的“心无滞障、大成若缺”来,她没能再往前走一步,用徐浩峰的话来说,在成为大师的路上,她就是少一个“回头”,但这种不回头何尝不是我们已然遗忘的美。 这就是为什么在看到宫二对叶问告别的时候,回头说的那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没能走下去,希望叶先生能把这条路好好走下去。”,我再也忍不住眼泪。 自此,我想王家卫已经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说的很清楚了。宫家这个门派是灭亡了,但武术的传承也好,文化的传承也好,靠得不是门派,靠得是精神的火种。 说到这里,很有必要说说赵本山和张震的角色了。王家卫真是处处闲笔而无一处闲笔。这些角色很多人都觉得是废笔。非但如此,而且还有点睛的作用。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在全剧的地位非常关键。宫宝森请见他实为问道,他以蛇羹暗示中华武士会成立時往事,引师弟如何全身而退,宫宝森也只是见了天地而已。丁连山见叶问时用其师弟同招提携,点明了宫家六十四手为何而逝。而后的思考留给叶问,暗示武术的传承之道。王家卫此处可谓用心良苦啊。 而张震的角色,是全剧中的一条暗线,呼应叶问和宫二,表现另一个拳种南下所经历的另一种艰辛,最终一线天开了理发馆,隐于市,见了众生。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烘托叶问。不费笔墨,却已经淋漓尽致。 东方的东西,讲究境界的高低。老外从来不说一个东西,境界有高低。一个东西,你说它观念有多牛,哲学有多高的高度,跟讨论境界没有丝毫关系,不在一个层面。武术、古画、书法,几千年,一眼望去,只有境界的区分,而观念和哲学的区分,微乎其微。 我爱这部电影,就是因为,王家卫努力地呈现了这样一幅旧时画卷。电影里人物的情怀,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浪漫。 看完《一代宗师》,我告诉师父我好想学八卦掌。师父的回答让我醍醐灌顶。他说:“我有强烈的预感你会遇到一个好的八卦掌师父。我也一直想学八卦掌,但是一直没有遇到好的师父。什么叫珍重?不是说让你赶紧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是活在当下等待那个时机的到来。” 关于这部电影,想说的话太多。我也只能像王家卫导演那样,舍弃所有能说的,而只说我最想说的那部分。如能引起你的共鸣,那我真是开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散场后三、五个外国影迷连呼awesome,对章子怡的形容都是gorgeous。电影的前五分之四接近完美,人物上章子怡的宫二比梁朝伟的叶问更加丰满,她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时尚大片。张震部分略有遗憾;宋慧乔戏份不多但是真的太美了。
看完《一代宗师》,我在心里说:“这才是电影!”为什么王家卫拍电影速度奇慢?大概是因为他试图在每一秒的画面中都营造出高度风格化的诗意氛围。他是造梦师,他是时光雕刻家,他是本雅明所说的那种灵韵艺术创造者。只是在这个电影麦当劳化的时代,他这么拍电影是不是太奢侈了?
三年磨一剑,果然华美精致,出手便知宗师风范。《卧虎藏龙》之后再度改写武侠片景观。王氏一门,重意不重形,在势不在力,诚影林奇学。儿女情怀,时代风云,江湖恩仇,都在雨滴烟横、雪落灯斜处淡淡描出。对普通观众而言,影片叙事仍过于细碎跳跃,是个障碍。
首先是一部王家卫电影,然后是爱情片(有信物的小爱与无形的大爱),再是民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ROC)和逝去武林。叶问开讲自己一生,电影却把好戏留给宫二小姐。导演和主人公都在努力解决时间问题,然后跟60年代周慕云和武侠小说对接。字幕卡和章子怡很意外,平行段落的张震有如阿飞的梁朝伟
其实你不知她,她不知你。你们只是在最美的时间遇到,然后在各自心里留下了惊鸿一瞥的投影。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些声音附在一颗纽扣上,不动声色的将它炼化成时光的灰烬 ——其实这部片应该叫:一代宗师们的爱情。
我想看三集,一集宫二,一集白玫瑰理发店,一集叶问
伟仔坐在前面,谁还看电影啊。。。
张震练了两年,拿了冠军,就为了这三场戏,牛逼
我。没。看。懂。这。个。武。术。家。出。轨。未。遂。的。片。子。呀。。。|| 2015.1.9 3D版重温,整个故事线更加流畅,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也交代的更清楚。最重要的是,很多之前不懂的台词,都突然间明白了意义,隐晦、转弯不是装逼,成人的隐忍与不说,舍与得。
邹的文学+徐的武学+王的美学,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功夫如同看戏写字,重意不重形。它不是转瞬即逝的武林,不是昙花一现的打斗,却是再普通不过的你来我往的精神世界灯火长鸣。原版刀锐,3D在鞘里藏了藏,出鞘砍掉旁支末节,由群像变为一个人的武林,叶问是纵向,宫二是横向。武林有人进退,唯规矩不变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在最好的时候遇到你,是我的运气”、“说句真心话,我心里有过你,我把这话告诉你也没什么,喜欢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台词真是句句经典
世上所有的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而我 又重新失去了你。每一帧都是畫。王家衛先生拍這部電影的目的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 拖延症是世上最美的絕症。「我在最好的時候碰見你 是我的運氣 可惜我沒時間了。我選擇留在我自己的歲月裡了。」念念不忘 必有回響。隔江隔海會歸來。
这当然再也不可能是叶问的故事,这是宫二的故事。。= =
编剧是生活大家,信息量很大,像看本让人一句一想的书,从功夫到人生到三观都很饱满有吸引力,《午夜巴黎》中伍迪艾伦怀念的是欧美的二十年代,一代宗师唤起了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都以为习武之人粗俗,其实那些对人事物的讲究和高贵就在武林,只是早已逝去。首次不抵触传统价值观,因为它真实体面。
转折点出现在:张震出现的时候。之后,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部电影。而且,他竟然只负责这个转折。
王家卫用一贯娴熟的手法冲了一杯叫梁朝伟的咖啡,放了一块叫章子怡的糖。于是,满屋弥漫着文艺的味道,香的窒息。然后他一转身,用一抡叫赵本山的大锤砸了一块叫小沈阳的蒜。这就是所谓的文艺二逼不分家,还过的很和谐。
依旧是最好的王家卫和张叔平梁朝伟,是极赞的章子怡。是熟悉又好久不见的光影和台词,是爱情是人生是只愿长醉不愿醒的小矫情~~~回首看电影的这十几二十年,原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华语导演,是王家卫。这真是我的荣幸。
拆出任何一段戏都精妙绝伦,但是实在无法理解这片子的整体结构,几处突兀的段落和转场都看懵了。就像是几年时间都用来打造片段,却用刷夜的功夫拼凑在一起,极端细腻和极端大条太让人精分了。配乐也有些违和,音剪几度失误
小沈阳的表演格局完全突破了王家卫气场的束缚……
讲的是一段武林往事,王家卫在影像上的怀旧味与故事的魂是契合的。可以看成是逝去的武林或是民国传奇,带着旧味和距离感。有几场动作戏很好看,叶问金楼闯堂、送葬、火车站刀下连成线的棉絮,都是既有气势又有视觉美感。有锋有韵的台词,一板一眼的武功,徐皓峰想拍的武林让王家卫给拍成了,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