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妓院做丫头的乡下女孩小月桂(李梦 饰),“个高、胸大、没裹脚”,让老板新黛玉(白灵 饰)很不满意,却深得洪门老大常力雄(胡军 饰)欢心,成为一代上海王的女人。常力雄在与同盟会代表黄佩玉(秦昊 饰)接触过程中被暗杀,小月桂孤助无援,产女后流落乡下。
历经数年艰辛,小月桂成立滩簧班子,重返大上海,在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帮助下,成为“申曲名伶”筱月桂(余男 饰)。功成名就的筱月桂从没忘记要寻找杀死常力雄,也就是她女儿父亲的凶手。当她发现自己爱上黄佩玉时,也证实了“洪门内奸的真正身份”。她与常爷的前跟班余其扬(凤小岳 饰)合谋除去内奸,助余其扬成为洪门第一个银行家,新的“上海王”。
什么上海王,就是讲一个女人历经几个男人的故事吧,如果放在五代十国就是一个妃子四处被他国征战获得的过程吧,真的,只能想到这些。
请原谅一个略带直男的想法·······看完影片,我终于知道,达成上海王的必备条件是什么了。就是你一定要为了各种莫须有或者无厘头的原因,去爱上一个叫小月桂的女人,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上海王”。这就好比于传国玉玺····军队虎符····啊哈哈哈哈,笑话。堂堂大上海,“上海王”们竟被一个女的迷得神魂颠倒····啊哈哈哈哈···233333333,笑疯了···
电影《上海王》改编自作家虹影的同名小说,它本身就是一个迷人故事,讲帮派沉浮,大佬更迭,永恒的是一个女人,小月桂。后来她的艺名叫做筱月桂,身旁有余其扬相随,最初爱上的男人是常力雄,之后与黄佩玉纠葛不清,半是算计半是真心地跌宕爱过。
电影《上海王》这样呈现她与后者的际遇:黄佩玉重见筱月桂,仍留当时破茶阵时一个眼神的旧情,于是收服她,花重金捧她到巅峰,甚至为她独独开辟出申曲这一地界,让她称皇后。电影里余男饰演的筱月桂,只是一个欠债许多,突然有了权势仰仗、对着珠宝两眼发亮的平常女人,跟那时许多上海滩美艳女子没有差别。她与黄佩玉之间的爱情没有张力,而她本身也没有让人想深究的性情。
虹影笔下的筱月桂全然不同。她还是小月桂时,为了能留在上海开戏班,已经舍得用身体去交易。后来她成了筱月桂,在黄佩玉被她的巧笑倩兮迷得昏昏然时,明白他对自己的推崇无关艺术仅在肉身觊觎。她仿佛受了当头一棒,仍然为这桩交易做了漂亮结尾。两人在情欲袭来时说出生死相随跳下黄浦的况味,她几分玩笑几分倦淡地说“不会跳的,只不过想到河里游个泳。”
回到电影里,筱月桂平淡无奇地过了十年,重逢后有几分惊奇地被黄佩玉看中。她会在饭桌上不合时宜地为他“解决”了欺负她的黄太太和卢公子而生硬质问。导演想用这样的愠怒来表达筱月桂的善良,实际上大可不必。她心有惊动,也不该这样言说,这样说了,她就很难是筱月桂。
同样是声震上海滩,她在虹影笔下时,会用尽积蓄置办一身奶油色暗纹旗袍,装点自己兜售风情,给手下戏班的孩子换来更大的舞台。筱月桂艳光四射地去赴黄佩玉的宴席,是为了让他眼前一亮,直至亮出他的底牌。她是去讲生意的上海女人,处心积虑要谋新出路。他们互相打量着对方,交换着彼此可出的诚意和价码,最后才从情欲之外,摩擦出了爱情。
在原著《上海王》里筱月桂是懂审时度势、主动出击的女人,全无电影里筱月桂被黄佩玉捧角的被动、被其妻欺上门来还低眉顺眼靠在他身侧的温柔。说到底,筱月桂本是与三代上海王缠绕而生的人,却在电影里数次被塑造成毫无野心地依附与信赖着男人的女人。电影对“小月桂”这一角色的把握失衡,使之在情感层面上不慎地有了疏漏,在与原著相悖的人物设定下,《上海王》这个故事无法合理成立。它几乎是舍弃了虹影在原著里留下的玄机,以至于将表达之物推向另一个方向。
但电影里也有一些对原著的巧妙应和。筱月桂懂得黄佩玉其人,跟常爷的情义担当不同,他做事就是做绝:黄佩玉借筱月桂诱简森入瓮,去谋一块地,事成时筱月桂欲言又止地望向他。此时余男打量秦昊的沉寂眼神与幼时的自己,即李梦望着胡军时那种怯怯的、懵懂又真挚的眼神完全不同。她只将自己交付了常爷。常力雄爱小月桂也是受情欲驱使,这是虹影小说里永恒不变的、男与女的最初交会,但他们多了点后者不经世事时两人的纯粹,这样的纯粹是导演捕捉到并且意图表达的。电影十分诚恳地忠于它,也将两人的相处拍得颇具温存。
「女性意志的哀叹」
《上海王》中还有另外一个无法忽略的女人,新黛玉。白灵饰演的新黛玉将小月桂从上海乡下买回来,调教她,也利用她;相互提防,也相互扶持。这是许多展现女性成长史的电影里必不可少的关系设置,因为嫉妒是永恒又平常的女性特质,生发出种种美丽和凄绝:时不我待,但美的人儿那么多,总是年轻的。
当常力雄救下小月桂,爽朗地指点说“这个清倌人我要啦”,新黛玉手上的茶碗一下子掉落在地。
她比常力雄与小月桂更早地察觉到两人之间势必要发生的感情。听到这句话的白灵,演出了眼里大难将至的闪躲和停顿,这是一种欢场女子对后生可畏、恩客被夺的自然反应。但她身处欢场,受过常爷的恩惠,晓得万事莫强求。于是颇具异域美感的新黛玉,在中年时嫁给了洋人,还真心实意地抚养大了小月桂与常爷的女儿。新黛玉是思绪缠绵的,也是清醒的、分寸恰好的,她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女人。正宗评弹出身的她对筱月桂的申曲也抱着点轻蔑之意,但还是帮衬着,奉行的是“今日不知来日事,不要为难他人了”。
二十岁出头的李梦饰演少女小月桂,适当留白的脸和欲言又止的唇,将她的莽撞和天真一齐道出。李梦饰演过的电影角色都身处故事的漩涡中央,却都有着徘徊边缘的、游移不定的美。她在最近的访谈里说,做过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拥抱艺术。很多演员的表演可以成就影片,有着瑕疵的《上海王》也许无法被称作是“一部被成就了的电影”,也成全了李梦演艺生涯里难以忘怀的一笔。她和余男、白灵一起,谱写了《上海王》里的女性图卷,意不在此却误打误撞地靠近了虹影笔下的女性表达。这是一种由女性演员带来的,天然的视觉馈赠。
「上海王的多重定义」
编剧将小月桂在常爷死后独当一面去谋生活的经历完全掠过,只用一行字幕和几次回想来表示已过十年,使颇具韵味的“小月桂成长史”成了被舍弃的部分,让电影《上海王》更多地着眼于男人、帮派、甚至是主义与主义之间的暗流与争夺,更贴近对诡谲时势下各方权力互搏的诠释。这似乎使《上海王》的格局更大,毕竟总有人认为“上海王是男人,自然是男人的戏,总不能一直围着小月桂打转”。
虹影写的故事复杂曲折,有许多可供摘取来肆意发挥的部分;但同样的,丰满枝蔓使人难以取舍。
电影《上海王》为了搭出故事构架尽了力气,它一来就将其置于时间明晰的旧上海,呈现出的面目却模糊不清。每个人身在其中,枪炮歌舞一齐迸发,衣香鬓影和泥泞小路都有,但它是在还原为人熟知的“上海滩印象”,而不是“上海王的上海”,以至于气氛够了但独特细节太少,观众很难看出它与胡军拍的另一部电视剧里所在的旧上海有何差别。他在其中也饰演有情有义的帮派大佬,那部电视剧似乎就是常力雄的前传,时隔多年,他又在《上海王》里重蹈覆辙爱上倔强女孩。
但令人惊喜的是,《上海王》里每个主演对角色的拿捏都还算精准,选角契合到无可指摘。导演一定是想要曹可凡做一个诚诚恳恳不那么精明的师爷,为了大哥的死哭得稀里哗啦,那他演出来了;想要何赛飞做一个歹毒又孤独、同样不那么精明的反派,她也演出来了。
余男妖娆美艳,继承了她一贯的风情,这几乎是一种固定发挥。
于是让人疑心她不会爱其中任何一个男人,满腹诡计想做手握大权的“上海王”,而非被人豢养、任人捧摔的“上海皇后”。起初新黛玉风华正茂,拒绝求婚的外国人时,说她是不会嫁给鬼佬的,因为她是上海女王。由此可见“上海王”并非一个明晰指涉,它并不限于三位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男人,也是对小月桂与新黛玉此类女人的定义,是对游移在租界势力和传统权力范围之内的、权势和情欲胜者的概括。
「片刻美感与取舍失宜」
《上海王》呈现在荧幕上的是它一直赶着把恢弘故事拍完,留了颇多余地给后卷,仍然跳跃了许多情节。整部电影颇具构架,但血肉单薄。许多人物关系都被摒弃,如小月桂与她的丫鬟,常荔荔与余其扬,他们之间看不到一点儿苗头,就失去了虹影在《上海王》里埋下的诸多伏笔,失去了对人物性格丰满演绎的机会。重要情节一一掠过,如小月桂与余其扬一路走来的暧昧都不见了,自然让人对余其扬这样一个守护使者般的存在心生疑惑。叙事节奏也不可避免地紊乱起来,动作戏来得让人猝不及防,然后就展现死亡,直达散场。其中对反派的塑造也过于生硬,护军使之子和他那位也算位高权重的父亲,爱恨都浮于表面觊觎,甚至毫无博弈和反噬可能。
诚然,在剧情上的取舍自然在编剧处有他个人的考量,加上其自身的创作自由,时时用原著来苛求电影一一对应是很不讲道理的事情。本文从原著的角度生发出对电影的探究,只是十分主观地言尽于此。
它的温度是有的,你总能记住其中的男与女,譬如小月桂被黄佩玉救起时望向他那一瞬间,蓬乱的头发、细长眉毛、嫣红的唇和一双雾蒙蒙的眼,有种擦不去的古典美感。整部影片的布景细腻美丽,各人的妆容都下了功夫,但电影仅靠这种“片刻的美感”打动观众是远远不够的,电影是流动的艺术,而非凝固的定格。《上海王》让人难免哀叹,它也许尽了心力,但本可以拍得更让人难以忘怀。
这毁的有点过分了,就算是有好的演员也稍微在其它地方用心点,观众又不是傻子,电影好不好还是知道的,像这样不但侮辱观众还侮辱演员的作品拍出来搞笑吗。
再者说了,电视剧干嘛非要拍电影,没功力求别下造,虽然不知道为何就是想打一分,国产电影果然就是太有市场,所以电影人越来越恃宠而骄,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是,中国人是多,但不是你们戏弄的对象
受邀上海电影博物馆内部观看上影新片《上海王》,导演力图把这个作品拍成《教父》一样史诗性的传世巨作。本片的选材非常好,外部条件也完全具备,主创阵容豪华,摄影、美工、作曲等全是一等高手,加之全明星阵容,主演和配角也都是实力演技派。《教父》剥去黑帮片的打打杀杀的外壳,其核心是个家庭剧,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最是撕扯人心,每个人物都有身不由己的苦衷。他们的计谋和杀戮都是为了家族荣誉,为了亲人,为了生存。每个人物都是亦正亦邪的人物,是立体的圆形人物,因此能进入到观众的心里,让观众产生爱恨交织的情感共鸣。而《上海王》不是,脸谱化平面化的人物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别是叙事因人设的缺憾让人扼腕叹息。
史诗性的大片中的角色,作为大时代大写的风云人物,大都要有理想和信念,有为之殒身不顾的远大抱负和追求,这样有胸襟有气魄的人物才会让观众认同和敬仰、其失败或死亡才能让观众同情和感叹。但《上海王》中三代上海王的人生目标一直停留在上海小瘪三的境界,没有任何转变和提升,除了争女人、钱财和权利之外,其心里没有为洪门兄弟谋前途的人生理想和豪侠之举,没有社会理想和家国之念,作为三代上海王的设定,这是本片最大的遗憾。
第一代上海王常力雄:完全可以处理成关羽或萧峰式的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作为洪门之主,反清复明,使洪门发扬光大,保持其江湖霸主的尊荣和地位,应该是他的第一大人生理想。他杀伐决断,胸有韬略,加之武艺高强,舍生忘死的扶弱锄强,为兄弟们义气当先,能两肋插刀,才赢得了一致爱戴和拥护。对女性尊重保护,因此才赢得了小月桂的芳心相许。本片中的常力雄救同盟会会员黄佩玉,屡救屡败,给人感觉极为弱智,滥杀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而心腹师爷也就是一管家,看不出有何智慧和谋略,而得力干将阿其,也就一杀人机器。看不出两人有何恩义。一定程度上他就是一个好色之徒,让小月桂投怀送抱更让人觉得缺乏内在情感逻辑,有点强取豪夺,很勉强,缺乏爱情的依据和动因。
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作为同盟会成员,人生理想应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继位洪门之主应该是常力兄生死相托,因为反清是同盟会和洪门的共同理想。不过一个是复明,一个是建立中华,同中有异。如果说常力雄是以传统的江湖道义来统领群豪的话,更多的是传统枭雄的做派,那么黄佩玉应该更多的是机谋和手段,借恶制恶,借暴制暴。应该是位低调很有城府的人物。但关键是,他不能是个流氓无赖。他的本色是个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有时会不择手段,做出超越常理常情的事,因此被亲人和亲信所不理解,最终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他最大的悲剧。但片中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谋杀救命恩人常力雄的阴谋家,一个为了报复对手无所不用其极的极其卑劣的小人,让观众很难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第三代上海王余其杨:因为出身低贱,按理说应该受尽侮辱,但是却得到常力雄和筱月桂的保护,因此对两位恩主感恩戴德,忠心不二。成为新一代上海王之后,他应该励精图治,在与其他帮派竞争中开拓财源,和新军阀外国财团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主要是实业上的合作。对革命应该是暗中资助,但却是个情种。和筱月桂有恋母情结,更多是感恩和姐弟恋。和常荔荔才应该是正常的男女之恋。但本片中看不到他的情感变化,只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冷血杀手。
筱月桂:应是一个有气节,重情义,智慧,聪颖的美女。应该是西施、王昭君一类的尤物,被三代上海王所钟爱,除了美貌和身材之外,应该在才艺和善良等方面能慑服所有的男人。尤物最大的特点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让见到她的人眼前一亮。可惜,影片中既看不到筱月桂的才艺,也看不到她的美貌(余男通过化妆和光线的处理实际上可以拍的风华绝代的),对三代上海王的恩情也表现的不足。
宋守备:也应该是个有理想的保皇党,他被大清皇帝赐予功名,加官进爵,感恩戴德,应该对大清朝忠心耿耿,他也惩治贪官污吏,也惩处为富不仁者,但目标却是维护皇室的声名和利益,希望大清王朝万世长存。他甚至可以和常力雄是英雄相惜的同门师兄弟,或者有八拜之交的结义兄弟。两人也曾患难相扶,都义薄云天。但人生理想不同,因此相敬相杀,生死之战在所难免。影片将其塑造成一个贪财好色的无德之低能儿,实在是太脸谱化,太弱智了,和常力雄黄佩玉构不成对手。
护军及其儿子:护军应该也是一代枭雄,机谋过人应不让黄佩玉,但影片中的他却形同弱智,只会拍桌子发脾气。儿子更是一个花花公子,没有任何个性特色,其实他迷恋在年龄上可以做他妈妈的小月桂,和余其杨争风吃醋,影片完全可以把他塑造成一个痴迷申剧的票友和高衙内,他被小月桂的色艺所惑,一心想娶这个女人做妻。可以突出其在艺术方面的素养,使观众觉得其有可爱可敬之处,而作品中的人物空洞,不知又帅又年轻的他迷恋又老又丑,年龄上可以做他妈妈的小月桂的理由是什么?
背景音乐滥用,剪辑点奇怪,配的上海话别扭,特效低配…这特么需要双女主?有这个必要?完全没有史诗感,要表达的东西结尾全傻呼呼直白地告诉你了。这么一个dream team白瞎了…只能给个辛苦分看着费劲
一个乡下丫头和三个上海王的故事。
为了余男去看的,原本很期待大女主的电影,但本质还是个绕着男人转的玛丽苏,失望。凤小岳和秦昊帅气,胡军老了秃了,演技还被女主和秦昊压制,没有撑起剧情。
导演空有野心和抱负,却欠缺能力和想法,把一个《上海往事》拍成了廉价电视剧版的《一个女人和几代男人的浪荡史》,故事格局很大,但支线太多抓不住重点,叙事节奏失控,这第一部基本就是在赶剧情,缺乏更准确的电影视听语言,感觉就是在电影院看了一部精简版的电视剧一样,所有的元素都透露着无聊!
超长版无情感不走心电视剧风电影,哦不,电视剧好很多。经过上一部超级烂之后,胡导演终于回归了正常烂。辛苦几位演员,贡献了从演生涯以来最差表演。
如果让我选明年的申奥片,那肯定就是这部了...国仇家恨,儿女情长,历史长河,国际视野。宏伟画卷,荡气回肠!中国的《一九零零》,女性叙述的21世纪的《美国往事》。
面对一个昔日已然获得中肯口碑的电视剧蓝本,《上海王 》的电影化未曾相见其居然能变得如此冗长平庸,整部电影给我最为深刻的映像便是一个字“赶”,剧情故事的跳跃性发展,使全片几乎没有一刻能真正走进电影,只是犹如在看一场超长版的电视剧预告。
题材不错,应该要拍成电视剧。
虹影的作品被糟蹋了
不好看,跟剧比相差太远了!
电影玛丽苏,剪辑有毛病,但黄佩玉真是帅得嗷嗷叫,没想到秦昊的民国打扮真有几分味道,完全是一位可以单独出MV的男人
车开一半,话讲一半,戏也演一半,从头到尾都在赶。剪辑有很大问题,一场戏还没演完镜头就给切了。把冗长的剧本压缩成一部长版的预告片,枪声毫无预兆,子弹突如其来,一直都在高潮。不能因为照着小说和电视剧改就失掉电影应有的韵律,全程就像开了32倍高速快进似的。模拟景观很假,角色倒是很融入。
野心很大,执行很差。上海多方势力争权夺利,有模仿《教父》的野心,格局之大足以撑足三小时的戏份。但却硬生生以近似快进的剪辑方式压缩到110分钟,结果是灾难性的。剧情发展如同赶路,同样是切手,远不如《罗曼》来得惊心动魄。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切换莫名其妙。摄影和演员都可以,一切毁于剪辑
太过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会主次失衡,格调紊乱。
海王:听说有人要上我?
感觉如果拍成电视剧的话,应该还不错,演员们努力了,这能看出来,但是不太喜欢。
导演有野心,想拍一部上海往事,可惜摊子铺得太大,感觉就匆匆忙忙。更何况同为旧上海,罗曼蒂克珠玉在前,两相对比,高下立现。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是讲述一个上海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上海一直是一个充满诱惑和魔力的城市,即使在那个年代也一样。感觉佘男很贴合这个角色,她称不上漂亮但是她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性感和野性。我没看过剧版,单说电影,节奏确实把握的不够好,感觉很急促,情绪刚刚被代入,镜头却切了,整场节奏都特别赶,毁了电影
依然是电视剧审美。秦昊被拍得很帅。胡军死前的戏还算紧凑有劲。岳小凤默默演了个人生赢家。“个高、胸大、没裹脚”,就能成为全片所有男人的追逐对象引发一系列杀戮?估计虹影的原著就这么狗血了
2017.2.17 20:20保定华隶影城虹影的原著小时候扫过几眼,小说的氛围别具一格!我觉得电影版还可以,比《罗曼蒂克消亡史》要明晰,比《刀锋1937》要文艺。几个演员可圈可点,秦昊、余男、李梦、百灵甚至蒲巴甲都演的很认真。就是胡军有点出戏……上海滩啊,总是上演着无数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