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正片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迈克尔·凯恩,连姆·尼森,凯蒂·霍尔姆斯,加里·奥德曼,基里安·墨菲,汤姆·威尔金森,鲁特格尔·哈尔,渡边谦,小马克·布恩,莱纳斯·罗彻,摩根·弗里曼,拉里·霍尔登,杰拉德·墨菲,柯林·麦克法兰,莎拉·斯图尔特,加斯·刘易斯,理查德·布雷克,拉德·舍博德兹加,艾玛·洛克哈特,克里斯蒂尼·亚当斯,凯瑟琳·波特,约翰·诺兰,杰克·格里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 / 英国语言:英语 / 乌尔都语 年份:2005

 剧照

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1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2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3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4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5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6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13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14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15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16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17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18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19蝙蝠侠:侠影之谜(原声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蝙蝠車與曼陀鈴

 拖了近一個月﹐才有空去看「蝙蝠俠—俠影之謎」。電影沒有令我失望﹐連之前嫌女主角不夠漂亮的感覺都被情節安排變得合理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本身是前傳﹐因為之前的蝙蝠俠系列已經開到荼靡﹐尤其是1997年最後那一集「蝙蝠俠與羅賓」﹐爛得連飾演羅賓的 Chris O‘Donnell 都接近銷聲匿跡。今次由「凶心人」導演主理﹐他擅長的陰暗面心理描寫﹐竟然與蝙蝠俠的黑色元素起了很強的化學作用﹐令到我們心目中蝙蝠俠的冷和孤獨形像變得合情合理。

電影初段﹐Bruce Wayne 到喜馬拉雅向由 Liam Neeson 飾演的師父學神秘武功。選角令我將「星戰前傳1」中 Liam Neeson 和 Ewan McGregor 的師徒關係代了入去﹐到後來發現師父原來是奸角﹐實在出乎了我意料﹐印象深刻。

女主角 Katie Holmes 與之前蝙蝠俠系列的Kim Basinger, Michelle Pfeiffer, Nicole Kidman 的漂亮程度有段距離﹐但她角色的小時候身份一出場﹐就恍然覺得選角是對了﹐一個長大後變成正義律師的青梅竹馬小女友﹐如果太美艷﹐就完全不是味道了。她的樣貌﹐與 Bruce Wayne 戲內左擁右抱的那些美女形成了對比﹐而男主角 Christian Bale 望著她的眼神﹐仿彿告訴我們﹐一起成長的經歷在他的心中是勝過任何美貌的。

說起左擁右抱﹐Christian Bale 的演出﹐令我想起了他在「美式殺人狂」裡面花天酒地的狂態。前作那殺人當消遣的變態神情令我心寒﹐但今次他演出來就令人覺得是故意假扮來掩飾身份的﹐很有層次感。從前段的失落迷惘﹐到後來變身蝙蝠俠時的低沉控訴聲線﹐心理轉折都掌握得很好。數年前聽過他為星戰的 Anakin Skywalker 試鏡﹐最終角色落在不太懂演戲的 Hayden Christensen 身上。如果由 Bale 來演﹐那由正入邪變成 Darth Vader 的過程就不會那麼表面化﹐不過他沒有得到角色的主因也許是比 Hayden 大七年的年齡吧﹖

其實以前看 Chirstian Bale 的演出也不少了﹐由他童星年代的「太陽帝國」﹐到後來的「美式殺人狂」和「戰地情人(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戰地情人」描寫二戰中的希臘﹐Bale 飾演戰爭前嘻嘻哈哈的年輕漁夫﹐戰爭摧毀了他的生活﹐改變了他的思想﹐令他投入了抗戰的洪流。我那時邊看邊想像﹐一夜之間戰爭發生的可怕境況﹐電影就突然無故中斷了。我從來沒有遇過這樣的情形﹐戲院職員出來道歉﹐並派發贈券打發我們離去。

那一晚﹐是澳洲時間2001年9月11日。紐約時間是同一天﹐天未亮。

上星期四﹐事隔四年再次看Bale的電影﹐回家時竟然聽到倫敦再度受襲……

也許﹐是某種將蝙蝠車與曼陀鈴連在一起的感應吧﹖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7/post_4.html

 2 ) 蝙蝠侠的开战时刻,诺兰的开战时刻

现在回过头来看,2005年的《开战时刻》对于诺兰职业生涯的意义非凡。他的处女作《追随》那时还不广为人熟知,成名作《记忆碎片》虽然技惊四座,但随后的《失眠症》明星云集下作为翻拍作却不温不火,他究竟是一颗流星还是恒星尚无定论。毕竟,导演一两部亮眼的作品之后泯然众人的例子并不算少,远的不说,尼尔·布洛姆坎普在令人惊艳的《第九区》之后就几番挣扎再无佳作,邓肯·琼斯虽然一开始也有质量不错的《月球》和《源代码》,但在平庸的《魔兽》之后几乎断崖式下跌。

真正的才子和江郎之间,云泥之别,只有长跑中才能真正优胜劣汰。但在那个时刻挑战蝙蝠侠系列的三十出头的诺兰,和刚接下魔兽的琼斯的水平高低并不显而易见。小成本独立电影有让人叫绝的新意固然会赢得喝彩,但是商业系列大片是另一类东西,首当其冲的是自由度的限制,你不能随心所欲的设计电影的内容和架构,必须遵循一些已有的俗套——无论是蝙蝠侠的形象习惯还是魔兽的族群关系,但是在俗套限制之下的创新能力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导演需要做到的。于是,有很多也很有才华的导演因为想要自由永远游离于主流商业电影之外,拍一些小众的艺术片,也的确有小众的拥趸,这选择无可厚非,但我始终觉得接受媚俗的挑战拍出既有深度又能卖座的导演更值得敬佩。

在拍摄花絮的某部记录片中,DC漫画的一个负责人回忆说诺兰找到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蝙蝠侠标志周围的那圈黄色能否去掉。任何熟悉提姆波顿的老蝙蝠侠系列电影的影迷都不会忘记那圈黄色,它甚至是第一部蝙蝠侠蓝光套装的封面。这是诺兰给蝙蝠侠系列打下的第一个风格烙印。黄色的亮标充满了童话般的孩子气,而提姆波顿标志性的童化般“孩子气”,如同扎克施耐德标志性的“中二气”,虽然在各自最好的作品中和内容相得益彰(《大鱼》里童真的父亲和《守望者》里中二的罗夏同样让人动容),但却并不适合蝙蝠侠,所以迈克尔基顿和大本的蝙蝠侠至多是差强人意。而诺兰的标志性风格,如同严谨派大师黑泽明和库贝里克,是压力感。纯黑的蝙蝠标就是压力感的风格体现。实际上,诺兰最差的两部电影-《黑暗骑士崛起》和《敦刻尔克》-就是差在压力感的缺乏,前者主角受到的挑战不足以让人信服因此最终的胜利沦为普通漫画电影的肤浅,后者充斥着动机不明的桥段而缺乏剧情张力。然而在《开战时刻》中,黑云压城的风格无处不在。拍摄花絮中一位华纳的高管在电影制作前提出必须加入蝙蝠车,于是诺兰也把这些要求容入了剧情,"这车有黑色款吗"是预告片中最闪亮的桥段。

当然,色调仅仅是表像,故事内核的张力是压力感的深度实现。诺兰嫂,也是诺兰大部分电影的制片人,原本以为诺兰不会对一部蝙蝠侠电影感兴趣,但是诺兰说他一接到这个项目计划就想到应该拍一部起源电影,因为"蝙蝠侠最初的成长从未在电影或者哪怕在漫画中完整描述,而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布鲁斯韦恩的脆弱和彷徨,错信和失误,恐惧然后崛起于自己的恐惧中,即便是披风的装饰也是失败经验之后的实用性改进(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怎么还需要《黑暗骑士崛起》中所谓“信仰一跳”)。——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起源和成长的故事?我宁愿相信这是诺兰自己成长的映射。和韦恩一样,他扛住了压力,他完善了自我。正如华纳的高管事后说的:这不是一部蝙蝠侠电影,这甚至不是一部漫画电影,这是一部克里斯诺兰的电影。batman begins即是nolan begins,我更喜欢《开战时刻》这个译名,因为蝙蝠侠的开战时刻也是诺兰本人的开战时刻。

蝙蝠侠主演的选择也是压力感的载体。我曾经以为贝尔和诺兰也会像德尼罗和斯科塞斯那样成为稳定的演员导演搭档,特别是贝尔主演了非蝙蝠侠系列的《致命魔术》之后,然而仔细想来其实贝尔的气质是冷静和城府中带着疯狂和极端,他只适合演一类角色:表面正常实际有疯狂另一面生活或秘密的双面人,蝙蝠侠和《致命魔术》中角色都是这样,而除了这两部之外贝尔最好的表演作品也是这类角色:《美国精神病患者》、以及(体重)变化惊人的《机械师》。《盗梦空间》中小李子的敏感而脆弱的压力感气质,以及《星际穿越》中马修麦康纳的更类似于普通人七情六欲的压力感气质都是和影片的质感更加相配,也和贝尔的气质大相径庭。

作为一个影迷,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当年进电影院看 Batman Begins 之前的心情:期待而不确定。结果它并没有让我失望,而且一直是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尽管也许《黑暗骑士》的艺术成就和票房更高,但我们需要记住是《开战时刻》的好口碑和好票房让第二部有了可能。十三年之后,今年这部电影和其他几部诺兰电影一起发行了4K UHD蓝光。虽然相当一部分4k蓝光只是噱头,但是这部诺兰亲自修复的胶片扫描实在是完全刷新了之前1080p蓝光的粗糙,真的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在异国凌晨看首映时的激动。兴致所至,挥笔补上这篇十三年后的影评。

 3 ) 蝙蝠侠!!!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各种超英电影一略而过,昨天突然想起蝙蝠侠系列我还没看过,诺兰大名鼎鼎,就找来看了。开头布鲁斯父母死的时候就哭崩了……看了一会儿蒙逼了,原来蝙蝠侠是没有超能力的????我以为会有个蝙蝠咬到布鲁斯兰后他就跟蜘蛛侠一样了,事实证明我太俗套了。但是没有超能力的蝙蝠侠,还是很帅!!!!!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克莱恩,他的眼睛太漂亮了,连我平时不喜欢的方脸也恰到好处,发疯的时候(不带头套)迷死我了。看完搜演员表的时候吓死,真是好多大牌明星啊!!!我要去看小丑了!!!!

 4 ) 传奇开始

  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第一章——《侠影之谜》像是一篇英雄神话,故事跌宕起伏,重在讲述蝙蝠侠诞生的整个过程。当然,电影对人物的塑造也是富有深度的,然则比较后面两部,全剧重心还是放在了情节上。人物个性不够丰满,造成言行的演剧味道较浓,单拎出来看好像在欣赏剧本朗读。最要紧的是,如此一来不仅在人物纵向塑造方面不能像后两部那般深入,而且在思想层面也难以深究。
  布鲁斯在影子联盟通过最后的测试,忍者大师命他斩杀一个他们擒获来的杀人犯,让布鲁斯以此来表明自己打击罪恶的决心。布鲁斯没有答应,他说自己不是刽子手,犯人该依法审批。他的好友杜卡反问:“让谁审判?让那个腐败的司法体系吗?”布鲁斯语塞,没有回答。紧接着,因为影子联盟要毁灭高谭市,于是布鲁斯动手消灭了他们。而这个问题也没再出现过。
  不再出现,是因为,要解释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依照片子既定的容量和设置难以作答。借贝尔的另一部作品《金陵十三钗》为例:贝尔不忍玉墨等人代女生受辱,问男孩道,为什么要让妓女们去,她们也是上帝的子民呀?男孩含糊应道:可这也是没办法的呀……不错,妓女和学生的价值对比问题太复杂,要在本片里解释根本没办法。布鲁斯面对的问题类似——他不是刽子手所以不能对罪犯用刑,可该判刑的社会机器或者司法体系也不顶用的话,蝙蝠侠忙着打击罪恶又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呢?
  蝙蝠侠漫画没看太多,据介绍,起初蝙蝠侠独自战斗,后来培养了如他一样的侠士罗宾、夜翼等,可惜高谭市大厦将倾,老管家阿尔弗莱德因主人日渐暴力又劝说无效而忍痛离去,只留布鲁斯独自镇守……整个系列始终贯穿着阴暗悲情的基调,犹如布鲁斯双亲被害当晚的昏黄路灯。这是剧情大概。
  蝙蝠侠漫画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一种理念——制造一种极具神秘感和威慑力的正义形象,令它深入人心,好人敢于反抗,恶人也将收敛。这种理念确实触及到一定的人性深度,然仍带有个人主义色彩。毕竟,一个传奇终究也有褪色的那一天,个人力量不可能强大至无边无际或成为永恒。为此,人类社会需要依靠的还是一系列完整的制度体系——立法、司法、行政、监督、评议……这些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基石。蝙蝠侠最终未能力挽狂澜,可见作者也是赞同此点的。超级英雄表面上风光无限,事实上应该起着辅助社会合理运行的作用。布鲁斯会被问倒,就是因为他——或者说是导演、编剧——明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就等于否定最初的依靠自己拯救社会的宏愿。
  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后来还是对此作出正面回应。诺兰在第二章《黑暗骑士》中安排了邓特等正义的司法人员,寓意整个高谭市步入正轨——当然,是在蝙蝠侠的影响下。至于后来小丑作恶,正义的司法官员遇害,蝙蝠侠的正义形象崩塌,则是为让我等了两年的第三章铺垫。
  最后,向伟大的英雄史诗剧《侠影之谜》致敬!
  向最令我感动的台词致敬——
  -Why do we fall,sir?We can learn to pick ourselves up.
  -Still not give up me?
  -Never!
  以及——
  It’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but what you did defines you.

补:或许正是因为自身的英雄史诗剧的性质,所以电影里才会出现上面的激昂台词。无论进化到什么程度,人类始终需要补充正能量呀!

 5 ) 绅士的老人

蝙蝠侠5里头的老管家,对老爷少爷忠心的一塌糊涂,遇上什么事儿都极其耐心,天掉下来了也依旧风度翩翩,鼓励之余还不忘幽默一把,沉稳处事冷静善思,对关心的人始终信任不放弃,总结一下:简直就是一绅士。眼神里流露的善良与关爱,还有坚定不移的信赖,对着谁谁不会融化呀!而布卢斯聪明的父亲只会说:It's ok!空洞而乏味!就像持枪抢劫夺取布卢斯双亲之后,警官面对无助的孩子说的话一模一样,It's ok!!反复说了很多次。一次如果是安慰,多说则无意。虽然父亲会用善意的谎言掩盖布卢斯的恐惧,用身体挡了射向妻子的第一颗子弹,却丧失了抚平儿子心里创伤的机会和把握他人生方向的使命。倒是老管家,在关键时候总是能够用精准的话刺激少爷,比如那场火灾中布卢斯被木条压昏在地上的时候,老人说:你成天健身连木头都抬不动?一句话把原本想要放弃的少爷从恍惚中重新又拉了回来。简直就是智慧老人的化身嘛!!也是他告诉少爷不能整天睡到下午三点,一个么有社交的富家公子会引起大众的怀疑!!年轻的少爷么有想到的琐琐碎碎事儿老人都为他考虑的面面俱到。处处维护少爷的他,唯一一次训斥布卢斯是为了点醒少爷不要败坏了韦恩家族的荣誉和尊严。

好爱这样体面、修养好、懂得在不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调侃的绅士老头。英国是不是盛产这个类型啊,还是已经最后一批都赶不上了,拉拉拉,要去伦敦抓紧。。。。

 6 ) 永远的蝙蝠侠(2)

上次说了下蝙蝠侠,这次想说说他的搭档们。

      首先就是罗宾,罗宾在漫画中出场甚早,1939年第一本蝙蝠侠漫画出版,1940年罗宾就成为了蝙蝠侠的搭档。到了华纳开拍蝙蝠侠电影的时候,每一集开拍前,导演和编剧都要考虑一个问题:要不要让罗宾出场?在拍第一集时,原本的设想是让罗宾出场,剧本已经写好了,甚至连分镜镜头都设计好了,但到最后开拍时,导演蒂姆·伯顿依然删去了这一幕,他觉得罗宾的出现没什么必要,只会让剧情变得拖沓,到了第二集,又有人提议让罗宾出场,蒂姆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可怜的罗宾,在蒂姆手下都没有出头之日)一直到了第三集,蒂姆终于不再执导蝙蝠侠,乔舒马赫拿起了导筒,罗宾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第三集中,罗宾正式登场了。罗宾在电影中的出场和在漫画中大致一样,都是在马戏团做空中飞人表演时,父母和兄长一齐身亡,而被布鲁斯韦恩收养。略有不同的是漫画中罗宾的父母兄长是被小丑所杀,而在电影中改成了是被双面人害死的(有意思的是,刚才说过拍第一集的时候曾经设计过罗宾出场的剧本和分镜,里面说的就是罗宾的父母兄长被小丑所杀的故事)。漫画里的罗宾,在担任蝙蝠侠搭档的时候,还是个小孩,但作为电影,如果仍按照漫画的设定用一个小孩来出演,华纳和导演都觉得不够吸引观众,因此在电影中,罗宾一出场就已经是个青年,选角方面,则选中了曾经因为出演“女人香”而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克里斯·奥唐纳,此前克里斯一直都是演那种外形清新,刚刚或者即将踏出大学校门的乖学生角色,演这种激烈的动作片仅属第一次,而在影片中,克里斯也一改以往的乖乖学生哥形象,演出了一个帅气而又带些叛逆的青年罗宾,让观众完全接受了这个青年版的罗宾,也得到一致的好评,同时也为他获得了出演第四集的机会。第四集更是将罗宾的名字放在了电影名里,罗宾的戏份也较上一集增加了许多,但其设定却是完全失败,观众居然看到了一个喋喋不休,狂妄自大,还会和蝙蝠侠争风吃醋的罗宾,与漫画的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克里斯本人在访谈时也对这一集的罗宾大摇其头。如今的克里斯·奥唐纳,已经很少出现在大银幕上,星途似乎一片黯淡,令人惋惜。

      在第四集里,除了罗宾之外,蝙蝠侠身边又多了一个搭档,就是蝙蝠女-batgirl。在电影里,她是管家阿福的外甥女,一个和罗宾一样的叛逆青年,喜欢在午夜里开着轰轰作响的摩托车到处与人飞车。但实际上在漫画里,蝙蝠女其实是哥谭市警察局长戈登的女儿芭芭拉·戈登,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把她的身份改变了,编导们没有说明,也许是为了和阿福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身患重病的情节拉上关系,衬托一下蝙蝠侠和阿福的主仆情深吧(我猜的,因为剧情里蝙蝠女一开始很不理解阿福为什么甘于一世做布鲁斯韦恩的奴仆,如果仍然按照漫画的设定,这段剧情就没法编了)。扮演蝙蝠女的是阿丽西亚·西尔维斯通,当年只有21岁,在电影里蝙蝠女是个很脸谱化的角色,甚至她的出现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和阿福的那段情节也有些牵强,可以说是电影的一个败笔,实际上整出电影的情节都相当混乱,以蝙蝠女为例子,一开始根本没有交代蝙蝠女会格斗术,但一穿上蝙蝠女服装就变得身手不凡,独力干掉了毒藤女,而阿福从来没有告诉她有关自己主人的事情,但又突然会给她制作蝙蝠女服装;诸如这些,都显得整部电影纯粹为了圈钱而拍,剧本编导等等都是匆匆上马,漏洞百出。阿丽西亚·西尔维斯通演出这一集之后,事业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演过几部不太出名的片子,也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除了这两位跟随蝙蝠侠出生入死的搭档之外,还有两个人不可不提。

      第一个就是管家阿福,阿福为韦恩家的三代都服侍过,在布鲁斯韦恩的父母死后,更是一人承担了抚养布鲁斯的责任,其后又帮助布鲁斯韦恩建造蝙蝠洞,为他打点家中的一切事物,让蝙蝠侠没有后顾之忧的可以去和罪犯们搏斗。漫画里阿福是个退伍的军医,所以他也承担了为蝙蝠侠疗伤的责任,这一点在电影里基本没有提及,在前四集里,扮演阿福的都是迈克尔·高夫,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甘草演员,名气不大,以往饰演的角色也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出演了前四集蝙蝠侠里的管家阿福,表演中规中矩,外形很贴合那种老式管家的形象,认真严肃但不古板,对主人忠心耿耿。现在高夫年事已高,极少出现在银幕上,不过在今年蒂姆·伯顿的新卡通片“僵尸新娘”里,可以听到他为其中一名人物配音。而在第五集里,扮演管家阿福的来头可就大了,两届奥斯卡最佳男配得主迈克尔·凯恩,实际上依照第五集的角色设定,扮演这位管家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外形贴合,谁都可以演好,启用凯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影片的安全,不致在次要角色上出现偏差,影响整部影片。实际上凯恩也演得相当出色,但又不致于喧宾夺主,很好的衬托了主角。

      第二个就是警察局长戈登。他可以说是蝙蝠侠在现实世界中的官方代言人,每次搞不定的罪犯他都会联系蝙蝠侠出面解决,只有他知道如何联系蝙蝠侠,但他从来不会想要探听蝙蝠侠的秘密,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前四集中,扮演戈登的都是Pat Hingle,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在影片中也没有多少发挥演技的地方。但到了第五集,嗬嗬,扮演戈登的可就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加里·奥德曼了,加里一向都擅长扮演那种张狂又带有些神经质的角色,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头号坏蛋,他的演出淋漓尽致,抢尽了戏里其他所有演员的戏,而在本片里,由于角色设定的关系,加里收起了他的神经质,成为一个正派老实,甚至有些许懦弱的警察戈登。不过老实说,虽然加里在蝙蝠侠里的演出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但我觉得这个角色因为没有那种张狂的气质,所以加里演起来有点稍逊色于片里同样演配角的其余几名著名演员。

 短评

诺兰将蝙蝠侠的由来演绎的完整,一个伟大的系列电影由此开始。

7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8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诺兰好文艺啊 还到中国习武。。。

1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毫无争议的重启经典,导演克里斯托弗 诺兰完成了自己有史以来最为华丽的一次转身,他不再迷恋于自身所擅长的碎片化的叙事技巧,而摇身一变“自甘堕落”的被黑暗所侵袭,他一改传统漫画电影的科幻风格,而直接将电影中的高谭“变成了”混乱纽约,正反派角色的决斗,也俨然一副纽约黑帮火拼的场景。

12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大侠不是你想当相当就能当,要有钱要有高科技还有有智慧的老头来帮忙(▔/﹏\▔)

13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诺兰把蝙蝠侠系列带到了全新的高度,完整地诠释了布鲁斯·韦恩为什么会成为蝙蝠侠:克服内心的恐惧、武装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和无与伦比的自制力。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所以才这么迷人。

17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这才叫大片

20分钟前
  • island
  • 推荐

非常好,手法到位,结构经典。

24分钟前
  • 木鱼水心
  • 力荐

蝙蝠侠没那套装备的时候套个头套就出去了,把我笑抽了

29分钟前
  • 飞客流依
  • 推荐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稻草人。。。。为什么!!!

30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看了第三部回头重看第一部,觉得第一部好纯真,贝尔好美颜,结构很精致。

31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先看过前传2再回头看这部,对蝙蝠侠的刻画十分到位,但反派的背景理由却交代得不是太清楚。不再那么英雄的蝙蝠侠,有了更多人性的描述,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比黑暗骑士差。★★★★

33分钟前
  • Q。
  • 推荐

韦恩父亲的一些细节很好

34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如果怕什么就得成为什么的话,本人应该会是蠕动肉虫侠吧……(已经是了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自幼失去双亲并不意味着了解人性的丑恶,亲眼目睹犯罪也并不代表知道民间疾苦。因此,他四处闯荡,走遍世界,洞悉犯罪心理,感受人间冷暖。从当初以报仇雪恨为目的,到后来拯救天下苍生;从当初以暴制暴,到后来坚守不杀人的信仰;从当初懦弱的花花公子,到后来正义的化身,这就是成长。要想让别人心生恐惧,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要想战胜恐惧,就要成为恐惧本身。曾经惧怕蝙蝠,于是他成为了蝙蝠侠。人人都在扮演超级英雄,唯独他是在扮演布鲁斯·韦恩。布鲁斯·韦恩是面具,蝙蝠侠才是真身。你外表下是谁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

4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黑暗骑士留下深刻印象,盗梦空间让我决定重新看Nolan的电影。前传1,Nolan在片头少少地用了个叙述技巧,然后平稳地讲故事,但不放弃对一个有童年阴影的主角的心理塑造,再加些007的摆酷。看这些,会知道一个导演是如何摸索成长的,他探寻电影的叙事技巧、表现形式,更追求对人物的塑造。

46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每次看诺兰蝙蝠侠系列中的任何一部,都会有“嗯,这部才是最好的”感觉。

49分钟前
  • 邓若虚
  • 力荐

三个系列的蝙蝠侠电影的导演都是讲故事的个中好手。Tim Burton擅长氛围塑造,而Joel Schumacher擅长场景戏, Christopher Nolan擅长人物塑。

5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诺兰赋予了蝙蝠侠以新的生命~~

5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大片的格局!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