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盲·道》,又看了下豆瓣评价,心真是凉了半截:4.4分。可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真实,温暖。 先来说故事。好多短评写剧情极不真实,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差劲。我完全不同意。 电影是顺序展开的,插叙也只是夹杂着极少数主人公赵亮回忆的部分,所以整部电影情节上可能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但我认为这种连贯的拍摄方式有两个明显的好处:完整且细腻。 我们可以从一件件接连发生的小事中揣摩出越来越真实的赵亮。刚开始,他是一个只顾自己的骗子,装瞎混个温饱而已,面对街边乞讨的盲女晶晶,他是拒绝的,甚至耍赖抢走了晶晶的钱,活脱脱一个街边无赖的形象。 赵亮对晶晶的怜悯,应该开始于“吃饭”。晶晶听到有吃的时候、无光的脸上才会闪现出本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欢快。赵亮可能觉得,如果吃饱饭就能让一个孩子开心起来,那么这个孩子可能真的太需要人疼了,太可怜了。电影每次切到小姑娘开心吃饭的场面,都能明显地能看出,赵亮的眼神愈发柔软。 我以为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刻画细节。在这样不紧不慢的情节推动的过程中,人物形象一步步立体化。晶晶偷偷买烟给赵亮反而被骂后委屈又倔强,赵亮赶紧乐呵呵赔罪道歉,送给小妮子一串糖葫芦,小妮子吃了一颗红彤彤的糖葫芦,笑得比太阳还温暖。 赵亮为了从团伙中救出晶晶,一个人在暗处从白天等到黑夜后,抓紧时机屏住呼吸悄悄把门推开,抱走他一直牵挂的的晶晶。回家的路上,晶晶抱着赵亮的胳膊睡得很安稳,多温馨的场面啊。 赵亮和晶晶越来越亲昵,但是赵亮有太多无奈,他无法真正一直守护晶晶。他为了救赎被父母“卖掉”的晶晶,花光了所有的钱,分文未剩,还是不够。他又再一次费尽千辛万苦将晶晶救出后,用母亲传下来的老玉换了两万,打算用这最后的钱去带晶晶念盲人学校……这是赵亮深思熟虑的结果,她希望晶晶能够真正在学校得到庇护,逃离人贩子的控制,学习知识,过正常姑娘的生活…… 可惜啊,赵亮终究没等到那天。他为了保护晶晶,献上了最珍贵的生命。 如果搁在现实生活中,赵亮的后半生就是无人问津、独自腐化的过程,他曾经解酒消愁,他装瞎讨生活,他为了“生意”欺负瘦弱的小姑娘,没有人在意他有多坏,也没有人在意他有多好,漂泊无依索性得过且过。 好在晶晶出现了。 晶晶撬动了赵亮的善,作为回馈,赵亮也给予了自己的所有,甚至性命去保护晶晶。如果赵亮在天上知道晶晶如他愿去了学校念书,又被好心人收养,会很开心吧。 时间仿佛又回到他们相遇之初,小姑娘相信遇到了可以依靠的好人,一脸灿烂地自我介绍:“我叫晶晶,亮晶晶的晶晶。”赵亮莞尔:“巧了,我名字也有亮晶晶,亮晶晶的亮。” PS.写在最后的话:整部片子没有用很多篇幅写人贩子使用的酷刑,但寥寥几个镜头――摔砖砸断男孩腿、夜里拽女孩被子、不给吃饭、女孩的伤痕、孩子们惊恐的眼神等,就已让人触目惊心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高明。 最后,个人觉得,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教育是一切希望的开始。
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更进一步,要学会软硬兼施。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抹掉。当警察,政府与黑恶势力并无两样,并协助搞犯罪搞破坏,那么这个社会对于底层的人民是绝望的,是痛苦的。社会的竞争是公平的,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放弃了努力,想着偏门邪道搞胜出,结果必然是不好的,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要努力走正道,真实努力,世界不同情那些不努力而生活艰难的人们。
没有人贩子对儿童血腥摧残的镜头,没有亲生父母对残疾孩子厌恶的画面,没有继父对继女毒打强暴的细节,没有瞎眼女主撕心裂肺的哭嚎和求救,没有了这些噱头于是人们就说导演你不尖锐了,甚至是在展现社会的温情了。我这个满心负能量的人却看到了普通人的无奈、无助、悲凉和这个社会漠视的盲。 警察竟然因一句有任务,快回来,就半路拜托流浪汉把一个盲女送到救济站,即使这个盲女是流浪汉送来的,讽刺不讽刺。 小女孩的一句“打死我也不去救助站”,讽刺不讽刺。 女警在明知人贩子是强迫儿童乞讨时,可以轻飘飘的说法律规定啊,没有证据啊,对小女孩以后的命运就视而不见,讽刺不讽刺。
女主被男主以及其业余的跟踪和施救方式救出,讽刺不讽刺。
车开了好几天没油了扔到路边,男主告诉小女孩偷车会被警察抓的,讽刺不讽刺。
男主只是一个因愧疚而自我放逐的前歌星,并没有深入接触过社会黑暗面,导演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他在面对女孩被人贩子依法带走时只能发发牢骚,听到小女孩诉说人贩子的残忍和继父的骚扰时,只能骂两句畜牲,一如我们。讽刺不讽刺。
最后男主被捅死,女主上了学,人贩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正义又一次得到了伸张。正义永远不会缺席,但他总是迟到,讽刺不讽刺。
这部影片没有用被拐儿童的被迫害经历和人贩子的残忍手段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心,因为法治节目上讲的够多了,人们足够了解了。也没有渲染男主与人贩子斗智斗勇的场面,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如我们。我认为影片恰恰是通过一个普通人和被拐儿童之间的交集,展现了个人力量对这个群体的无助,无奈,悲凉,和对这个社会诸多部门隐晦而无奈的讽刺。例如不健全的法制体系,不主动作为的公安系统,不靠谱的福利机构等等等等。
没有过多的剧情,没有深入人心的台词,没有夸张的演技,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
昨天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有幸参加了《盲·道》的首映,资料馆更是打出——睽违十年,李扬回归的标语。可是李扬还是那个当初的李扬吗?在进行了无数的自我安慰之后,不得不面对李扬并没有回归这一残酷现实。
的确,对于看过《盲山》和《盲井》之后的大部分人,“李杨”这两个字曾代表了中国电影界的新希望。从当时2003年,李扬的第一部导演作品《盲井》开始,尖锐又深刻的笔触揭露的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中国现实状况,弱势群体的无知与被打压,专业与非专业演员之间无缝的配合使得这部影片的现实残酷意味更加真实,一部对利欲熏心,唯钱得道的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这部影片虽然没有给李扬导演带来投资,带来知名度,但至少成为了一些对中国电影失去信心的人在盲盲大道上的光亮。(推荐影评://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014007/&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76469B6FD190C6BA69206A2A4BF5B8B0DA894359571DDD63&dt_dapp=1)而后他的第二部影片《盲山》仍然延续《盲井》的现实主义,从绝望看到更绝望,这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最大心理感受,山里的盲如果是是因为地域的闭塞,那么城镇里的盲是否可以视为人性的缺失使得人人只为自己,而对不关自己的事情就永远视而不见。李扬导演的社会的洞察总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无心留意和关心的问题,所以在看影片中会有一种自我代入式的反思。这也是李扬导演影片中很可贵的特质,片子的群中好像正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推荐影评://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273062/&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76469B6FD190C6BA3391E2987596D519DA894359571DDD63&dt_dapp=1)那么到了现在,盲系列的收官之作《盲·道》,前面所说的这些,我全部没有看见,我看到的只为了体现现实主义而设定的尴尬剧情和李扬不再的失望。一个仿佛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与《海边的曼彻斯特》合成的中国地化版矫揉造作的电影。其实在看整部影片的时候,我始终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当看完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少的也许是李扬以前最重要的特点—真实。在看《盲井》和《盲山》时,我始终都有种看的不再是电影而是现实生活的感受,总会被一种震撼似的逼真所打动心灵。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仿佛是在看一部刻意的说教片,也许与剧情和人物演技都有关系,剧情不再深刻地揭露事实,只是敷衍性地说说,导演给我们遮了把扇子,让我们看得见,又看不全,当然不得不考虑到国内审查形式和资方的压力,但我始终不认同,剧情的硬伤可以归咎于此,先不说盲女和片中专业或者非专业演员的尴尬演技,如果只论李扬导演本身饰演的这个角色,我认为其人物设定就无法深入其中的挖掘深刻的社会意义,最多也只是如《海边的曼彻斯特》一般的自我封闭伪装而已,如此一来,整个故事不再是现实主义了,而是一部关乎互相拯救的温情故事,而影片流露出的种种台词与剧情,更加让我难以将他视为拍摄现实主义如此好的李扬导演的作品。如果这是一部温情作品,那么还好,如果这是一部写实作品那真的很差。
李扬导演在现场的提问时,曾提到过:“《盲·道》中“道”又是“盗”,所以在片中会有一些偷盗的情节。”可是整片看下来,我并没有理解到这个盗的意思是否映射了什么又代表了什么,是否是说我们每个都是不完整的个体,唯有相互补充,才能救赎自己?
也许是期待越大失望就会越大,《盲·道》展映当天,豆瓣评分从9.2跳水到4.9现在更是低到4.7,同作为李扬导演的忠实观众,不得不说看了电影后的失望或者更多的是希望的丢失。
我在豆瓣上的短评是这样:虽远不及前两部,但总好过大多数。这就像我们的社会,纵使它有种种弊病,却能让我们安安稳稳,免于战乱纷争。一部片子永远无法成为衡量一个导演到底如何的标尺,中和盲系列三部而看,我依旧会相信李扬导演的社会洞察力与社会反思心理还在,还会再拍出值得期待的片子!最后依旧感谢李扬导演!
关于这部烂片和李杨导演,看到以骂杨幂、杨天宝、刘镇伟(2010年后)的 恶毒言语来抹黑这部电影和导演,真心替导演感到憋屈和不公。虽然烂片, 但是这部片是我唯一想打5星的烂片。 这里转发几篇文章,大家也许会更加了解这个拍了一部烂片的导演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拍一部烂片。 中国新闻周刊:《盲井》导演李杨,我希望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哪怕声音支离破碎 毒舌电影:又一个中国良心导演坠落了,我骂不出口 =================================================== 上面两篇文章都比较长,建议大家至少看一下第一篇新闻周刊的文章,写出了李杨导演拍这部片的不易。如果觉得新闻周刊的文章太长,也可先跳过,先看一下我以下的结论,再去看上面的两篇文章。 虽是烂片,但是这部烂片能拍出来实属不易,不颂赞歌来写现实题材就是戴镣铐跳舞,不拍灯红酒绿只拍底层就不是主流商业片和资本过不去,没钱又想拍电影就是和那些被商业大片搞臭品味(讲特效、讲道具、讲服装、讲台词)的文艺青年过不去。这种电影拍得太现实不妥协,龙标都拿不到,而资本追逐利润的不会投资这种有风险的现实题材多,太多妥协观众不满意啊,多边不讨好,导演是和自己过不去啊。 在新中国,对近现代文学大家有一个排名是:鲁郭茅巴老曹,鲁迅的文学才能应该不及郭沫若、老舍等,为什么鲁迅是排第一位呢?而且国人对鲁迅的评价是远远高于后面几位文学大师的。因为鲁迅对国民性的洞察力和批判是 最深刻的,是最具有启蒙意义和开启民智的。鲁迅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现在的中国电影,烂片横行,除了古装片就是家庭伦理剧,或者就是所谓的唱赞歌的主旋律电影,关注现实题材的的电影是极少极少的,官方不待见,资本不欢迎,观众还不买单,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叫李杨,第一部国内电影(盲井)是底层现实题材,不能上映;第二部(盲山)也是底层现实题材妥协改了结局票房惨淡;本片是他的第三部电影,又是底层的现实题材电影,确实妥协了,确实不像前两部的风格了,确实也拍烂了,但是为什么吃了前两部电影的亏后,不找投资拍主流的商业片呢? 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自媒体、大V随手就能带起热点,流行轰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代,导演能保持一种不屈的怀疑精神和关心底层人民的善良,这意味着对这个极度喧嚣的世界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这个时代,假的太多,假情假意,婀娜奉承,高唱赞歌的很多很多。而敢说真话,敢说不足,敢背对主流说不的人是很少很少。导演只想透过电影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更加真实的记录和思考,说到底,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导演啊。虽然本片是烂片,但是我还是想打5星,值得支持。 有人说,本片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统统不合格,是的,我也认同,所以说是烂片。但是, 一部电影除了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这些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我想导演想表达的是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切,希望通过电影来唤醒、呼吁大众对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所以从这个层面就有别于其他圈钱的烂片,有些烂片是烂到底子里了。 我们总是在赞颂韩国电影怎么了不起,《熔炉》《素媛》《辩护人》等被观众津津乐道,说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现实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应该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拐卖妇女儿童、留守儿童、校园欺霸、幼儿园虐童(红黄蓝事件)、拆迁、城管、医闹、无理的判刑(气枪摆摊大妈被判刑)、政商权益不清(共青城赛龙事件)、蒲系医院、台海关系、香港占中、中国企业出海等等,这个社会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巨变。随便一条中国的社会现实能被如实的拍出来(而不是被各种阉割),就是一部部伟大的电影啊。在目前创作环境下,敢于拍这种现实电影我们就应该给他们点赞,每部这样的电影出来都及其不容易。《嘉年华》《二十二》虽然豆瓣很高分,老实说从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都算一般的,但对于这种题材电影能上映,我对于投资人和相关电影工作者都表示极大的敬佩!要知道,在目前政策环境下,这种电影有可能意味着投资打水漂(龙标拿不到),有可能观众不买单,在风险极高的情况下,没有极强都责任心和对底层群众的关怀心理,是拍不出这种电影的。
中国电影最可悲的是,不是没有现成丰富的题材,而是在这个风云聚会的大时代却拍出了大量小时代的电影。
监管者喜欢的是赞歌而不是批判,资本是追逐利润的而不会去思考人性和道德,观众喜欢开怀大笑不愿意看到冰冷的现实。大量圈钱电影在哄骗观众,而观众好像也乐于被哄骗,这就是作为观众的悲哀。电影更高的层次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反思人性,批评黑暗或者歌颂光明,讲故事仅仅是一个基本的功能而已。而现在烂片横行,都想通过讲一个故事来圈钱,丧失了电影应有的高尚灵魂。所以中国再要想诞生伟大的电影,很难,很难(个人表示悲观,但及其希望被打脸),因为缺少伟大电影诞生的那种土壤,难能可贵的是,还可以看到像李杨等不被困难所吓到,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的电影创作者,他们都是值得十分敬佩的。 最后,送上一句鲁迅先生的话: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加油!李杨们!
我…此时就坐在资料馆,好想提前退场…全程尴尬,完全看不下去…
没想到今年电影节居然这部踩到了雷,真是惊喜,以后尽量远离国产无口碑新片,过去什么都代表不了。所有演员演技生硬到感人,剧情欠推敲,细节不合理,就别拿审查当遮羞布了。
因为预期相当低,倒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不过确实太无聊了。问题还是拍了个太套路的温情故事,失去了以往的锋芒。以及,自导自演的李杨,表演实在是不行
尽管依然是聚焦社会底层的题材或是一些经典元素,但无论是否作为收官之作实在不像李杨,他可是拍过《盲井》《盲山》那个手持利刃的大师啊。这条温情路线没有走好,表演不佳,台词无力,配乐尴尬,就连以前最为称道的故事都没能讲好,挺遗憾的。不过失望之余也应该想到,李杨导演确实不易。
导演你就坐底下,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还好还行可以不错没事可以去看看的,没事可以看看
@电影资料馆。看到一半大家纷纷开始玩手机。看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晚节不保说的就是这个吧。宝强哥出道要是演这个电影怕是不会红了。。。。
我本不想打五星,简单一句,某些恶人死全家
对导演的粉丝滤镜加一星。失望到崩溃,难看到失语。钱不够想拿龙标也不要这么心急好吗,能多打磨一下剧本吗。剧本演员节奏都有问题。何况这是三部曲收官之作力度如此之低,真是太意外了。作为一个映后把调查问卷写满的粉丝,真是一言难尽。从映前9.1掉到现在5.0,可以说很心疼了。
愧对“盲”字,也许导演的初心没有变,依旧在关注着社会议题,但这次电检制度已然长在心头,所以《盲山》《盲井》的可贵是真实,《盲道》的可悲是虚假。李杨过去的电影是用痛苦滋养的,而今,那个黑暗痛苦期已明显退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痛苦。
台词演技生硬 但的确是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 强迫乞讨 妇女地位低下 男权 娈童 重男轻女 拐卖儿童 围观群众冷漠 法律疏失 警力不到位 哎 坏人当道 法律是用来保护坏人的 好气哦~
虽然比不上盲山盲井的震撼,但是也没大家说的那么烂吧,加入了北影节映后交流群,看某些人的评价感觉太过了。这样的电影给负分的话,某些大ip国产给几分呢?剧情有bug,演员台词生硬,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选材挺好的,有戳人的细节。可能是大家期望太高了吧
真的非常后悔在几件事中选择了来看「盲·道」的首映,大概真的没人预料到李杨会让三部曲这样完结。问卷填写节选如下:1. 本片讲述了一个(矫揉造作)的故事;2. 一句话推荐给你的朋友:(千万别来看);3. 你会给本片打(负)分。第一次提前退场献给本片,资料馆版「法制在线」。
“我想做你的女人,而你只想做我的爸爸” 以前锋利的拍摄就像钝了的刀一样,题材和拍摄都少了《盲井》和《盲山》的锐气,变得温和主旋律,演员演技和台词也一落千丈。这届李杨不行,这分明就是冯小宁…
6分,电影相比导演之前的作品锐度大减,虽然结尾依然悲剧,但是满溢全篇的温情依然可以让人感动,并没有某些人贬损的那么严重
假。
大失所望。都不说去跟盲井盲山去比深度力度了,这回的水准简直就是个学生作业。从题材,故事到技法都老土陈旧得不像话,完成度很低,表演和配音皆灾难,演不好还是别自导自演了吧,连戏都没法好好导了。怀疑自己看的是粗剪版,也就《盲流》这个名字取得还行……
电影男主角由导演李杨本人扮演,在剧中他信基督教又卖佛珠,导致电影受到了神的联合制裁,烂的让人唏嘘。导演努力让故事成为中国版本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结果男主角被流氓轻轻捅了两刀后就惨死在大马路上。我不知道李杨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可能是有了感情纠葛?除了感情,别的东西不应该这么毁人的。
私心加星,也是为了矫正下一些刻薄语调。和导演聊了之后,更加确定从“盲井”到“盲山”再到“盲道”并不全是妥协,更应看到镣铐起舞中实现的真正跨越,拍底层不容易,在北京大都会拍底层更不容易,底层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个边缘的不见光的黑暗面,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触手可及却又熟视无睹之旁侧。
有些题材注定只能留在地下,硬要冲出地表注定尴尬。《盲山》和《盲井》之所以优秀是只到呈现为止,现实种种,绝望重重,他从不人工加温。但这一部却是为了呈现大爱,再兑入苦难。到处都是虚假的人工痕迹。如今李杨自己怎么面对三部曲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