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突然降临,渐渐整个人类都被新冠肺炎所「吓倒」,我们不知道这未知的灾难是否会在下一秒降临,国内很多地方都封锁了,未知,恐惧,无助的情绪等一股脑袭来,我们不知所措。
后来,我们算是暂时度过了危机,而国外的疫情仍在猛烈爆发,但似乎距离我们较远,我们忘却了恐惧。或许,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多人也没有真正处在武汉那样的疫情中,对于疫情的感触也都各不相同。
近日,看了《金银潭实拍80天》 很感动,虽然它无法全面呈现,但通过那些短暂的定刻和局部的真实,让我们再次感受那段难忘的日子,很难得,也很必要。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自2月初,湖北卫视摄影组深入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80天,记录下这个医院里的许多故事,片中重点介绍了五个家庭患者的经历。
一个临危受命的年轻记者,坚持外出参访报道,父亲没有反对,而是要求自己作为司机一同前往,结果一家人都被感染,父亲不幸离世。悲痛之余,母亲很小心地向儿子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这对儿子而言也很艰难,最终,在无法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情况下,他们为了给更多的人赢取希望而选择了捐赠。
解除隔离后,儿子来到医院,找到父亲离开前的病房,做最后的告别和祭奠,面对空落落的房间和床位,他默默哭泣。
一个乐观的出租车司机,自己先染病,父亲母亲奶奶接连感染,但因病情轻重不同,四人分散到三个医院,同处一个城市却无法联系...
在疫情没有发生前,他特意买了大房子接了奶奶和一家人住,却没有想到被疫情所分离,在住院期间,虽然也有过心理准备,但他还是不愿意接受最坏的结果,谈起这段经历他忍不住流泪,并说自己很内疚希望他们都能回来。
可现实是残酷的,他先是不知道母亲和奶奶已经去世了,接着获得联系的父亲也没有挺住,他忍着痛将父亲的遗体选择了捐赠。
后来,他将父母和奶奶的墓地买在了一起,这样他们也算团聚了吧。可是,从此后他再也没有可以像个孩子一样撒娇的人了。
4月4日,当全国的人都在为逝去的人而哀悼时,他一个人站在江边,若有所思...隔着屏幕我们似乎都能感觉到他的那种孤独和痛。
一个孩子出生后被确诊的女护士,他的丈夫为她揪心不已,他忘不了她曾对他说过的那句「我好想活下来」,每当想起,他都觉得难过又无力。
经过医生的种种努力,她慢慢康复了,八岁的大女儿与他们开视频时说,「没有见到你,就感觉这个生日没有以前那么开心了。」妈妈笑着说,「不是见到我了吗?我不是在这里坐着嘛。」女儿接着说,「见是见到了,可是又摸不到,很想抱抱你,很想跟你在一起,很想再趴在你的肚子上睡觉。」
之后,女儿又缓缓地说,「以前觉得冬天是很好的节日,因为那时候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现在觉得冬天下雪,没有你,感觉又冷,又感觉一点意思都没有的季节。」
所以,女儿许的生日愿望是希望疫情赶快过去一家人团聚,她想跟妈妈补回生日然后再一起堆雪人。
此外,这对夫妻的感情也感人至深,一次,丈夫为她做了饭,来医院给她送物资,无法相见的他们,隔着病院楼上楼下对望,通着电话的他们,不知不觉都哭了...
看着平凡的他们让人感慨:彼此扶持的夫妻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且亲密的人了。
一个因陪着患病的父亲而拖了一段时间才入院的女患者,经历诸多不好的状况,她内心非常焦虑,在医生的鼓励下她成功成为了金银潭医院24个上了ECMO最终生还的4个当中的1个。
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一位支援武汉的外地医生结下了缘分,医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依然时常关心她的状况,让她内心觉得无比踏实又温暖。
在医生的语音记录里,有这样一幕:女患者在等待插管这个挑战过程中,突然拉住了医生的手,问她:「你是来自哪儿的?你姓什么?」对医生叨咕着:谢谢!
一个经历了一场惨胜捡了一条命的男子,他也九死一生成功从ECMO中挺了过来,在住院期间他经常做噩梦,而昏迷时总是想起自己的女儿,在好转后他却怕自己的现在的样子吓到女儿,而当他看着女儿的视频时又忍不住开心,一直向身边的人念叨「像不像我」。
虽然有些生命已经逝去,崭新的希望也重来不会缺席,他的二宝如期出生了...
从五个家庭的部分故事可以窥见武汉人曾经的悲欢离合,这其中有着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伤痛,在此,致敬那些长时间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在不停奋战的医护人员,致敬那些进行遗体捐赠的人们,致敬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们...
当下疫情并没有结束,我们有幸暂时摆脱了苦痛,但不要忘了疫情的可怕,更不要忘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或许我们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铭记这段日子,并将此传递下去,同时保持住我们内心的向往,意义非凡。
想看的B站有,建议可以结合上段时间口碑还不错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一起看,后者侧重于武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样可以对疫情,对武汉,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了解多些,从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生活。
实拍八十天,赚足泪水
关于新冠疫情爆发,部分人留下的印象只是一个需戴好口罩,减少出门,不要拜年的冬天,但对武汉人而言,那是一场水生火热,与病毒顽强抗击的恶仗。豆瓣评分9.3分,纪录片《金银潭实拍80天》,用最真实的姿态,纪录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内,医患共同直面新冠肺炎病毒的抗战史。这不是一部冰冷而不动声色的传统纪录片,片中的这四个场面,有血有肉,有泪有温情。
一谈到妻子,镜头下的左双贵便泪崩了。这是一对来自武汉的普通夫妇,妻子出现咳嗽现象到送上急诊车这一路,他都陪在妻子身边。救护车上,左双贵一边捏紧妻子无力的手,一边安抚着她的情绪。“我怕她睡过去了,就不停的敲她的腿,跟她说话。她在车上还说,我好想活下来。”左双贵哽咽道。面对疫情,妻子迸发的强烈求生欲望,对于一个有担当的男人来说,是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他疫情期间一直守护着妻子的原因。
去看望快痊愈的妻子时,左双贵只能站在医院大楼的坪里,他仰起头,默默地注视着站在高处的妻子,窗台前的鸟儿来回飞舞,两人凝望,无需任何言语,眼前竟已含满了泪花。
灾难无情,但在人们至真至爱的感情前,一切都微不足道。在一句“我好想活下来”面前,作为疫情幸存者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继续过好当下的生活。
疫情期间,武汉的医生们用黑色粗笔在防护服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互相鼓励的话语,这个小举动,既便于医生间快速了解对方身份,也是互相打气的一种方式。医者仁心,也是人心。有时候,他们比病人更加焦急,也更需要鼓舞。
在疫情面前,人们活得似乎更清晰明白,也更加有集体归属感。为了早日攻克新冠病毒,有人把病危后就再未见面的父亲的尸体,捐给了法医解剖。这是在大难前,人类至善至美的最高体现。
来自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周亦武说道:“我解剖的这些人,好多都是医生,就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都说,尽量早点拿到结果,希望对这些同学,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所帮助。”面对着曾经的同袍,不知法医该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去动。如果说疫情是一场接力赛,这一棒已经转交到他们的手里,来不及顾及私念,只能一把接住,奋力跑到终点,才对得起同伴们一路跑来,跌过的跤,受过的伤。
医生全力付出,患者把自己交付出去,这是在金银潭医院内最常见的画面。在ICU内,桑岭医生正大声呼喊着病人的名字,一边安抚着病患焦急的情绪。“母亲最担心的必然是她的孩子,所以我一直告诉她孩子很安全。”手术完后,他亲昵地问病患是不是冷,说着给她盖上了棉被:“我始终相信,ICU是有温度的医学。”桑岭医生说道。醒来后的患者回忆道,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她耳边加油打气,那个声音自于桑岭医生。
相比《最美逆行者》,《金银潭实拍80天》体现了最温情的医学,在金银潭医院内,医生们无时无刻不闪耀着人性美。无关性别也无关年龄,医生根本无空去像《最美逆行者》里表现得那样去制造性别对立与好大喜功。有心之人不应该扭曲事实,更不应该抹灭全体医务人员的辛劳与温情。
这一天是女儿的生日,因为住院,王凤娇不得不和女儿举办一次特殊的线上生日会。镜头对面的女儿有点不高兴:“没有见到你,感觉今年的生日,都没以前那么开心。”“我不是在这里坐着吗?”镜头面前的女儿半带着哭腔,说道:“见是见到了,可是又摸不到,很想抱抱你,很想跟你在一起,很想再趴在你的肚子上睡觉。”听到这席话,王凤娇立马眼眶湿润了。
孩子们童稚的话,往往最能打动人。新冠疫情期间,多少家庭分崩离析,但亲情的纽带是无形的,它传递在望而不可相见的眼神里,传递在互相鼓励的手机屏幕前,也传递在互相思念的人心里。
武汉的早餐很丰富,有“过早”的习惯。片尾,在腾腾蒸汽里,武汉已恢复得生机勃勃,人们开始在街上觅食过早,上街活动。这一场灾难已经悄然过去,但它留下的真情不该被忘记,那是夫妻间相互守望的爱情,是接力与病魔赛跑的友情,是医生无私奉献的人情,也是孩子想趴在母亲肚子上小憩的亲情。灾难无法带给我们什么,但至少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觉得生离死别从未如此之快过,刚刚乘着夜色,一个人偷偷的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已经是一个成年蓝孩子的木白君,好像眼眶也湿润了。
《金银潭实拍80天》
导演:谭海燕
时长:73min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影像年代:2020年
1819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写下了一篇传世诗篇《西风颂》。
他借着西风,预言自己所处的那个环境将要发生的变革,诗中他憎恨的是腐朽势力,他的恨正如我们对今年的这场“疫情”的感受。
关于“冬天”我们不能讨论,也不被允许讨论。更多的,我想分享自己对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理解。
【选角】
无法知道,导演是有很多拍摄素材,最后精挑细选了记者、出租车司机和女护士,还是只有这些珍贵的影像,都为选角点个赞!
相比疫情带给我们这些局外人的恐慌,更悲惨的是带给亲历者的死亡。
试想,昨前一日还和自己一起吃饭的人,每日相伴的人,就那样不知不觉的离开了,像这个季节忽然一夜里就消失的绿色,而死亡似乎是一个叫做“上天”的东西造成的,我想人的心是近乎不能承受的。
导演把这些都展示了出来,在对比之下,这也算是对整整一年里经受恐慌和“囚”禁者,所受的精神创伤的某种慰藉吧!
【捐献】
片中介绍,那一批重症患者有300多人,有8为家属同意捐赠亡者肉身,为攻破新冠疫苗研究做贡献。
对于那些捐赠了的人们,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在贴切了: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导演把这记录了下来,也算是是对那些奉献者最好的生命价值的追加吧!
【疫情之伤究竟是什么?】
生死仅在一念之间
我只想活下去
还是那些会有阳光照进来的废墟?
他们的确都很伟大,也为疫情做出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但,相比疫情之下《金银潭实拍80天》中的逝者,更伤的是很多活着的人。
很多人说,至少还活着!
但,活着却不如死了,敬畏逝者的同时,活着的那些孤独群体也需要被记录,被关心,避免他们成为另一批被“新冠”害死的人。
《十日谈》
话说《庆余年》第二季中,庆国发生瘟疫,庆帝命范闲全权负责边疆儋州的瘟疫蔓延、百姓生活和市井贸易。
范闲领命坐镇儋州,命各知县派出衙役逐一排查百姓染病情况,并组织各县德高望重者把守城门,禁止儋州人口流动。
三日后全国各地染病无数,病死千万百姓。独儋州染病不过数人,且多已治愈康复。
第四日,范闲上书庆帝,报儋州战绩。
次日,龙颜大悦,庆帝阅后即刻下诏:范闲屡建奇功,诗神理应嘉奖,特封庆国权相。
范闲接旨谢恩,随即将排查和限制人口流动宣扬为首要正义,并全面限制市井贸易,而事实上那日起儋州城内几乎无疫病蔓延。整日儋州城内寂静无声,像庆国落雪的冬天,雀鸟飞过天空,划出黑色曲线,却未曾留下痕迹。那种雀鸟的飞翔如同烟花爆竹,炸裂在儋州城上空为范闲庆功。
第七日,儋州城西杨记酒楼因无法营业还典当铺贷款,宣布酒楼转卖;当晚杨记37岁的杨老板跳楼身亡。儋州城内第一例死亡出现,同瘟疫息息相关,但亡者并非染病。
第八日,庆帝派鉴查院陈萍萍调查杨记酒楼事件,萍萍差四处主办言若海前往儋州查明真相。言若海被小卒拦截在儋州城门外,小卒前去通报范闲,闲迎若海进城,城内无一人烟,言若海惊:京都尚有街边小贩冒死求生,竟不料儋州百姓富裕至此!
第九日,儋州城内十八家酒楼倒闭,四十二处青楼破落,七十二间酒坊因粮食被征用停业,往日繁华的儋州瞬息间满目创伤。
第十日,消息传到京都,龙颜大怒,庆帝派陈萍萍彻查,萍萍深夜千里奔袭儋州,囚范闲于鉴查院地牢。庆帝下旨:权相者,百官之长也,辅佐庆国社稷,应尚善明理,然范闲好大喜功,弃百姓生活之根本于不顾,去相权,命注牢狱。
谁能想得到他们突然惹出这么大的麻烦,在这个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时刻,全国都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初期的努力都是白费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媒体和所谓的专家都在不遗余力的遏制言论,第一批施救者也是第一批被传染者,本来应该欢度春节,灾难在最欢快的前一刻降临,没有巧合和侥幸,最权威的答案偏偏来的最迟,所有人都没有准备好,这是对医疗卫生经济民生最严峻的一次考试,雪花落到个人头上,都会让人感觉到压力。病人家庭顾虑,同一个家庭被分散到不同的医院,是管理需要,不能取得需要稳住心神,是不是也侵犯了权力,生命重要性面前很难有这样的考虑。医生奋不顾身,人们相互鼓励,陌生人之间的亲切问候,都是能量,家属可以通过护理人员得知家属状况。捐献遗体在传统国人面前,这是处于思想的保守和对官方的不信任,困难想象得太简单。给欧洲人看看,看他们一定不怕死,但不一定不怕痛苦。康复者把鸟儿放进来的好奇,有没有想过传染性。作为一部独立完整的纪录片,取得点太小而且许多疑问就像未解之谜一样无法有合适的答案。无论如何幸好英雄们又一次让这个城市恢复生机。
我想活下去,对于2020年初的湖北人民,最简单也是最难的,疫情带走了至亲好友,有一个月内死了三个至亲的武汉出租车司机,有为了刚出生的孩子最终坚持下来的妈妈,有上了ECMO最后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捐赠遗体的家属更是伟大的,他们在面对失去至亲巨大的痛苦中,愿意为了帮助更多人选择捐赠遗体,致敬这些伟大的人民。
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拍摄手法,角度,剪辑或许会有偏向性,但事件本身基本都是同步发生记录的。
所以,在一个客观事实面前,生命的流逝,奇迹的生还,死亡边缘的徘徊,都是那么真实,不可推诿。甚至让人情不自禁的角色沉浸,站在当事者的位置,都不一定能做到和他们一样的好。
对于疫情的诸多道听途说,或惊心动魄,或平淡无奇,都不如客观看到的故事来的震撼。然而,这几个被记录者,或多或少都有幸运的点在里面,因为还有太多死亡者被默默埋入日益攀升的数字里。活生生的人,埋入了数字里,生命故事本身未被记录,就已离开。
2020这场疫情,就是上帝给我按下的暂停键。停下来,审视,生活的意义,甚至对我都上升不到生命的意义,能够停下来,把真正的生活过起来,就是正视自己的生命了。
不呼唤2021的快点到来。意识觉醒,我的2021就已经来到。感恩,继续前行。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泪水止不住流,相比之下那些赶工的抗疫剧真的都是耻辱。
真实且有意义的纪录。感谢所有医生。
个体生命与尊严终究被主旋律式的说教型集体主义和牺牲主义给掩埋,和同题材的《76天》差距太大。
说了一些可以说的。
哎
我真的很讨厌很多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故意煽情,故意渲染悲伤气氛。本质上,是很悲惨,可事实上不能被悲惨或者同情这种上头的情绪覆盖,这种时候,你我都知道,理性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全民抗疫只有纪录片才能更真实的反映,抗疫电视剧不太能打动到我。
作为纪录片的话其实一般般,但这个时间地点拍这个题材,还是要加感情分的
搞错了,看的是这个,还可可的。
我是坐在金银潭医院里利用采访间隙看完这个纪录片的,真的很有感触。一边是影像记录下来的当时我没接触过的生死,一边是在我面前有血有肉的亲历者们。对自己不得不提问让他们回忆往事感到抱歉,那段经历对他们来说讲一次就是揭一次伤疤,真的很抱歉。
中国疫情影像都极大的相似,记录小人物,已成为主流趋势的手段。隐去大背景,留下小个体们的相互取暖,普通人的小故事代替宏大叙事,成为新时代的宣言。面对真实、饱满的个体,情绪被牵引,而反思被掩盖,单纯的共情在大叙事下难以长存,不忘记很艰难,而淡忘是常态。
泪目 特别是王枫娇夫妇 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周到及时的救治 今天不是人人都可以视频通话和送日用品 尽管不是人人都有床位 但眼泪 牵绊是很多家庭真实的缩影。愿我们都能健康的活着 爱的人都在身边。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敖慕麟”
这是一个真正红区里的纪实,就冲这一点绝对值得五星。要细揪拍摄手法故事内容差强人意吧。可是当4月4号哀悼时,那个失去父母奶奶的出租车司机大哥一个人站在江边,那种痛是可以穿越屏幕直击心灵的。真实的金银潭,真实的武汉,穿越生死。不会忘记
我是时代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胞,能做的就是加固自己的记忆,然后传递。
画面里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一直阻挡自己去共情,遗体捐赠这件事光芒万丈~~
在看过的所有记录疫情的各种纪录片里,这是唯一一部我打开看了还不到10分钟就想哭的,有一种把人瞬间拽回到几个月前的那种力量。作为一部专题纪录片来说,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会忘,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没有更好的渠道了解真相的我们,仍旧对疫情本身停留在一种片面了解的状态。动人的叙述是真实,情感也是真实。他们只是无数受害者的缩影而已,看不到任何追责性的反思,这样还是远远不够。
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生活却不是故事。
最凄惨的农历新年;最无畏的白衣天使;最坚毅的病患;最美的互望;最有说服力的可口可乐广告;最勇敢的摄制组。不会忘,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