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着》上碰了一鼻子灰后,张艺谋开始寻找他艺术的第二春,一直到《英雄》出现,他试了若干种不同道路,包括《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以及《英雄》。真的很奇怪,他最终选择了表现最差的《英雄》。
关于《我的父亲母亲》我总觉得有一句话不由自主地在嘴边游荡,“张艺谋由《我的父亲母亲》回归到小话语的世界”。可这话并不正确。小话语对于张艺谋来说,应该不能算是回归,而是创新。他之前所有的故事,全都围绕民族、人性、苦难这一类的大话题展开;而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才开始关注两个人之间的纯粹的爱情故事。多年以后他拍《十面埋伏》,那才能被称为回归。
《我的父亲母亲》很明显地有意地回避时代或者人生这类的大题材。她的整个故事都是以母亲的视角来讲述。而父亲不多的几句话中就提到,他毕了业,没有事情做,在县城里闲逛,看到有人报名,跟着去报了个名,然后就来到这个决定了他终生命运的小村。在这里他恋爱、结婚、生子,还当了右派。几近有些《敦煌》的意味了。
不过《我的父亲母亲》却回避了这样的大题材,而只关注母亲的小女人式的爱情。这可以明显地看出编导在这部电影上的取舍策略。但是故事的另一面却在有意无意地往乡村教育问题上拉扯。虽然我同意教育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是在这部电影中,这就属于画蛇添足。
关于爱情故事,我总有一个疑问,那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谁才是那个你该爱的人?谁才值得你不弃不舍地以生命相许?当你下定决心,今生就是这样了,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是是非非该如何判断呢?
当然这是现代人的问题。而《我的父亲母亲》是要怀旧,要缅怀过去的爱情,单纯而幸福的爱情。所以,他的答案很简单,“一见钟情”。母亲跟着全村人去迎接新来的先生前,就穿上了自己最好看的大红棉袄。看了先生一眼,就乐不可支,在金黄色的大地上,一边回头一边奔跑回家。这一幕在电影的后半部中,还被重复强化了几次。
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居然也能从万万千千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穿着红棉袄的母亲,并牢记于心。
嗯,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一见钟情,天大地大也大不过一见钟情。
不过我总想起《男书女爱》中,Alex给Emma讲自己的小说,他一见到她就爱上了她。Emma一脸坏笑地说,“哦……,原来是一见钟情啊”。
当然,这不是一般的一见钟情,而是英雄之前的张艺谋的一见钟情,所以这是一个偏执狂的一见钟情。而母亲这个角色偏执到了爱情领域中,也是开了张艺谋的先河。在非理性的领域内偏执起来,嗯,所以我有些疑心,父亲对母亲不是一见钟情只是反串版的“烈女怕缠男”。
母亲这种一见钟情的偏执狂,换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就是,女花痴。
花痴是有男女不同的。男花痴近于猥琐或者流氓,而女花痴,特别是美女花痴,那可就是千年不遇的稀罕宝物了。
所以为了塑造这种千年不遇的美女花痴,张艺谋发掘出了美女章子怡。而且电影还在化妆上作假,弄了个小山沟里的天仙妹妹出来,风霜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虽然如此,不过看得出来,章子怡在这部电影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她的形体动作,笨拙的奔跑姿势(她真的跑了很多次),看起来都还很到位。
电影的摄影也很认真,动静结合,表现力很强。还不像张艺谋现在的电影那么故弄玄虚。
总之,电影的细节还是不错的。女花痴还是很让人想入非非的。只是张艺谋怀的那个一见钟情的纯真爱情,在我看来有点不靠谱。
IMDB得分7.7(4340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这部影片属张艺谋早期作品,更是章子怡的成名作。全片以儿子的第一人称视角,从父亲逝世一事引入,回忆性地讲述了父亲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用村子门前的一条普通的路作线索,串起了整部影片(影片英文翻译名为《The road home》)。影片叙事朴实,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声画运用、节奏把控等方面十分出彩。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 用色彩叙事
影片采用低饱和度的黑白画面来叙述父亲去世后的故事时段,体现一种冰冷感和沧桑感,同时在回忆父亲母亲的故事时段,采用色彩鲜艳的彩色画面,体现一种浪漫感和幸福感,并通过这种高反差的色彩运用将影片的时空自然区分,并赋予感情色彩。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极其善用色彩,对红色情有独钟。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都看得出他的红色情结。母亲招娣身上的红棉袄、红围巾在画面中极其夺目。在送饺子、找发卡、等待先生等多组镜头中,以油画一般四季变化的自然环境作背景,招娣的奔跑就像是一抹跃动的红,将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涩与美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二、 影片的叠化手法
叠化是影片的一大特色,被频繁使用,但作用各不相同。有的是为时空过渡,如通过从相框叠化到村口的路来完成叙事的时空转换(13’);有的是为表现时间流逝感,如修学校时饭桌的多次叠化(23’)表现招娣日复一日地送饭,更突出她的急切关注,又如片尾抬棺回村的过程(74’),一方面体现路途的艰辛和人们的坚定,另一方面也配合画外音的叙事;有的是为表达情绪,如找发卡的一连几天早出晚归(50’),体现招娣的坚毅、顽强,又突出了她找不到“定情信物”发卡的沮丧与失落;还有的是为表达丰富的联想,并起到时空交错的作用,如片末那最为精彩的叠化,也是影片的高潮(85’),用一组时空交错式蒙太奇将时空、色彩、声音通通叠化到一起,浓缩了整部影片的精华,体现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也是主人公内心百感交集的反映。
三、 镜头运用
1. 短镜头的蒙太奇
片中频繁组接父亲母亲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的生动表情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两人言语之外的交流,描摹出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的全过程。而在两人第一次相见的场景中大量运用升格摄影和长焦镜头,拉长画面时间,为的是营造一种超然物外的气氛,以突出母亲眼里只有父亲的效果。
另外,短镜头的蒙太奇也用于体现紧张节奏。如送饺子奔跑的这组镜头(45’),连续使用了21个短镜头,没有音乐和对白,全都是固定机位,招娣从画面右侧入左侧出,最后镜头落在先生远去的全景,画外响起招娣的哭声。这组镜头干净利落地交待了空间较复杂的变化,并营造了一种无声的紧张感。类似的精彩运用还有很多,恕不赘述。
2. 固定场景的频繁使用
影片有许多频繁使用的固定场景,村口路的全景、门框中母亲织布的背影、校舍的远景等等,背后都有着深意。如村口的路,既是全片的线索,也与父亲母亲爱情的集中体现,它的全景在片中出现了不下十次,影片从这条路始,也由这条路终,片末招娣穿着红棉袄跑上这条路,镜头升起,画面伸向远方,那一抹亮丽的红被定格在画面中,影片就此结束,这既是呼应开头和片名,更是对主题的提炼,那就是父亲母亲的爱就如这条路,曲折、绵长而又深刻。
四、 点睛的声乐运用
三宝为本片写作的配乐极大地提升影片的感染力。不仅如此,读书声也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多次叙事皆是由读书声来引起和推动,而片末父子读书声的叠化,则超越了时空所限,将整部影片读书声所引发的美好、期待、希望种种情感揉和在一起,营造了本片的高潮。
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叙事,避免了画面的拖沓,加快了影片进程,更使本片充满纪实感。
影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父亲和母亲一生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爱的执着,土的可爱,傻的天真,都被主演章子怡演绎的淋漓尽致。影片台词不多,没有慷慨激昂,没有跌宕起伏,仅仅就是诉说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如小溪般静静流淌,沁人心扉。算是文艺片时期张艺谋的一部真诚之作。
我在这条路上等了你很久,终于把你等来了,现在你走了,我也要在这条路上送你最后一程。。。。。瞬间戳中泪点。
这部影片据其上映时间已经过去了18年,18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带走了我们的青涩稚嫩,也留下珍贵的成长回忆。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诱惑多了,选择多了,想法也多了,于是就让这部简单纯粹的爱情帮我净化一下浮躁的心灵吧。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导演用倒叙的手法,从儿子回乡为父亲奔丧展开回忆,牵出了自己父母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偏远山村,远近闻名的美人招娣喜欢上了支教的青年男教师。美丽的招娣在爱情面前并没有扭捏作态,而是拿出自己的全部热情与勇气,变着花样的做好吃的饭菜,用一个青花大碗盛好,天天给自己的心上人送“爱心便当”;为了能和暗恋的“父亲”见上一面,不惜绕远去担水;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还特意在路边等候;通宵达旦的编织最鲜艳的“房梁红”只为装点“父亲”工作的教室。招娣用她最质朴最真挚的感情投入到一场空前的暗恋中。终于所有的付出收到了回报,招娣的美丽和真情打动了“父亲”,一场既传统又浪漫的恋情终于谱出了新篇章。只是好景不长,“父亲”被莫名其妙的打成了右派被强制带走了,一对热恋的恋人就这样被迫分开了,其间俩人也都为再见上一面而做着各自的努力,皇天不负苦心人,故事还是为观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父亲和母亲最终还是团聚了,而且相濡以沫四十年……
张导是学美术出身的,他的影片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在河北的一个小山村中取景拍摄,使原本普通的山村焕发出如油彩画般的浓重感。山景、村庄、人物,回忆倒叙等各个阶段,通过黑色、彩色镜头的更换,将远景、中景 、近景层次分明,彩色丰富的展示给观众。颜色的运用似乎寓意着剧中人物的心情,时而甜蜜浓烈,时而落寞悲伤。当年的子怡真是水嫩如蜜桃,将招娣勇敢追爱,为爱付出的心态把握的很准确,两条甩来甩去的麻花辫就这样紧紧缠住了观众的心……简单的爱情也可以不朽,不朽的爱情自然要有合适的音乐来衬托。三宝的配乐更为此片增色不少,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更能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再次重温主人公美好的爱情。
在我看来,时下年轻人的爱情也许不应该做加法了,适当的做下减法,为真爱减负让爱情回归最初的单纯真挚,越简单越纯粹的感情才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的……
那经典的跑步姿势。
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是最动人的中国爱情。如今国师是再难拍出这样朴实无华的电影了~
《平凡的世界》里说:大多数人都以为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不懂爱情;实则相反,就因为她们思想单纯,没其他复杂心思,一旦拥有爱情,更会投入所有,爱的更加深沉、热烈......”
时代背景放置于后景失焦位置,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相比于之前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退步妥协;不过双线并行的两个时空,在影像基调区别度上完成得很棒,摄影美得近乎理想童话(架空式现实);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真是煽情),女性再次以望夫石的姿态守望。
没擦口红,没打眼影的章子怡,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矇昧的小兽;就算棉袄棉裤把她穿成了一只面口袋,那也是一只漂亮的面口袋。
后来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了
逼人的青春。逼人的清纯。
章子怡一身红袄端着蒸饺奔跑在山坡,相似的还有佘诗曼一身布衣怀揣着信奔跑在《火舞黄沙》中的大漠。她们都是聪明的女演员,扮演起憨傻劲儿也挺美。
为这些向着爱一路奔跑的单纯姑娘们致敬!
章子仪表现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章子怡好漂亮>.<
处女作的章子怡真是撑起了全片,那几步跑也真够张艺谋的又土又做作还那么美丽,叙事简化拼凑的民俗美景也就是国师能讲出这么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喜欢她的样貌饭菜,欣赏他的声音学识,在隐去的时代背景下,这也不失为当时厮守一生的念想。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平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当年的笑容确实又年轻又明亮,但是我看不出爱来自哪里。配乐不错。
章子怡那清澈的眼眸一去不复返了,这可能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以后也很难见这样的张艺谋了。可能还是那段奔跑那段配乐感染了不少人,故事平常简单,但是张导却抓住了那种朴素的乡村味,比如载入各大经典镜头的,章子怡那村姑漫步。7.8
共和国版本的《桃花源记》。戳非常小的一个孔,不敢看动荡纷乱的时代,只看影影绰绰似乎曼妙的幻影。风雪那么大,还是愿意等。
小美女初次亮相已艳压群芳.
能把如此平淡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已属不易,张艺谋用他的摄影功底将乡间风景拍的唯美迷人,配乐更是动听。片中的章子怡让我有看不够的感觉,大病醒来后的那一滴泪触动了我。多处旁白显得多余,大可用更细腻的影像代替。故事太过简单显得有些撑不起情感。
章子怡和张艺谋的事业轨迹很像,越来越红,但是越来越不能给人以当初的感动。
喜欢锔碗这个老手艺活儿
这个电影,就章子怡一人的独角戏啊,可是有她就够了,还需要什么呢?爱情,不负执着,不负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