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制作电影的时候已经尝试过让荧幕上的人说话,后来为了遮盖现场放映机的噪声引入了现场配乐,然后是巨型的剧院管风琴。
1933年的马克斯.史坦纳参与制作的《金刚》成为电影配乐里程碑的事件——将管弦乐队加入了电影配乐中。( 《金刚》和《飘》的配乐被排为《AFI百年百大电影配乐》。他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 )
《欲望列车号》是第一部将爵士乐写入电影配乐的。
《飞屋环游记》用音乐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活动
《007系列》约翰巴瑞有乐团工作的经验。
约翰.威廉姆斯——代表作:星战、超人、ET(壮阔、宽广的音乐、结尾先是告别的伤感,转入号角和荣耀感:任务完成!孩童之间真诚的誓言!)
大白鲨——有两个音引导的大型交响乐
汉斯季莫——加勒比海盗、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把弦乐当吉他演奏的大师!给视觉体验以节奏感!)
变形金刚4———使用法国号来凸显角色的邪恶特点
一边下载《mad max》5,一边用耳塞听 hans zimmer,想不到在苹果居然有一个他专属的歌单,而list上他隔壁的那位是朗朗。
朗朗?对,我也想不到电影用交响乐配乐是那么习以为常的事情。古典乐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么多年前那些才华洋溢的作曲家写下的谱子,过了几百年经过了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没有丝毫的改变,对,我印象中的古典乐就是那么古板的音乐。但是在电影配乐中用到的古典乐团却是那么活泼,无论是把屋顶抬高一点还是突然说用手指拨弦,哎哟,会玩。
片中有一个华裔脸孔的女科学家,最后她说了一句,大概意思就是他们科学家做不到的电影配乐做到了,指的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对人类思想和情绪产生影响吧。
就算没有彩蛋,工作人员名单认识的名字屈指可数,但是留到最后把片尾曲听了吧,算是对这部电影的尊重咯。
本来看完之后很多思绪的,只怪已经太晚了,我也词穷了,电影配乐是大学问呢。
没想到这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居然在彩蛋(真的看哭了 心血来潮把他译下来
James Cameron(for Titanic):"…so i was sitting there cutting one day, and, a disk came in, that said 'sketch', i said, 'oh, okay, for the sketching scene'."
詹姆斯卡梅隆:“有天我坐在那里剪辑,收到一张光碟,上面写‘速写’,我想,那应该是给速写那场戏的。”
"i just kinda slitter around, till i found the place where seem to sink with the theme i see."
“我前后调了一下位置,直到我觉得和场景很搭的点。
"there's kinda, a piano down beat, that i just put on Leonardo's eyes looking directly, u know, at the camera."
“这有个钢琴的重音,我把它放在小李子正视镜头的那一刹那。”
"that's critical moment of eye-contact between two of them when he's drawing her."
“那是他们目光交汇的关键时刻。”
"oh buddy, that's really flowing."
“啊,那简直天衣无缝。”
"So i was so excited about it, and i call him up, i said 'this is working so well!', 'i put it up at the sketching scene, and it's working fantasticly'"
“我很激动,然后打给他,我说,这太棒了我把它放在速写那场戏里,简直太搭了。”
"He said 'oh no no no noooo, that's just a sketch, that's just a piano sketch of a melody we can drop it in anywhere.' I said, 'but it works beautifully on that scene.' He said' really?' I said, 'yeah, get you guys over here.'"
“他说,‘不,那只是钢琴的旋律速写,我们可以把他放在任何地方’,我说,‘但放在那场戏里太美了’,他说,‘真的吗?’,我说,‘当然,你们赶紧过来。’”
P.S.伟大的巧合!伟大的巧合!伟大的巧合!
"So he came over, he said, 'Wow, that works pretty well, okay', he said, 'alright, I'll work orchestra', I said, 'no no no, just the piano.'"
“他就过来了。他说,‘哦,那效果真不错,那我来编成管弦乐。’我说,‘不不不,钢琴就好。’”
"He said alright, 'I know the best pianist in the world, i know he's out there in London now.'"
“他说,‘好的,我认识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他在伦敦呢。’”
"I said, 'no, that's u buddy, that's u.'"
“我说,‘不啊,是你呀,是你,最棒的钢琴家是你啊。’”
谨以此纪念James Horner, 和他在Titanic中的天才配乐。
了解电影配乐的传奇故事,当星球大战的配乐缓缓出现,脑海中自然而然的映射出浩瀚的宇宙背景和STAR WARS的出现,我想,我应该和很多人一样,不怎么听音乐,听到音乐最多的也就是看电影和剧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形形色色的这些配乐,也正是这些配乐伴随着我成长。我不是音乐人,但我喜欢音乐,那些能打动人心的共同点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有时候,电影背后的故事竟比电影本身更吸引人,特别是讲述电影的纪录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出现在面前,甚至每个人都能制作电影,手机上许多APP就能满足幻想成为导演的你。科技改变的不仅是电影,还改变着热爱看电影的每一个人,现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游戏电影,这是一种新的游戏,也是一种新的电影,是可以玩的电影,《底特律化身为人》、《逃出生天》、《超凡双生》,以及诸多的3A大作,都是在用制作电影的手法和成本制作游戏,让娱乐感更加深层,更有沉浸式的体验,游戏的外设也越来越多,我竟然没有时间去享受这所有的体验,已经严重跟不上娱乐制品的产量了。
恐怕娱乐至死不是一句梦话,而是越来越近接生活的现实。
音乐制作大师对音乐有着惊人的见解,有些电影中的配乐必须是女声独唱嘛?实际感受下来,确实不错。然后,这就成为一种默认的公式一般的情况,也就是当另一部电影中有相似场景出现的时候,套用同样的独唱女声,我想,观众也正是在这样的一层层公式下渐渐对电影工业产生了不耐。
作为唯一一门人类知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发展历程的艺术,电影向来被目为视觉和听觉的艺术。
然而作为视听双重艺术的电影还是经历过无声时代的。
虽然说是“无声”,不像人声的较长时间的缺席,配乐却是很早就出现了。
早在1895,卢米埃尔兄弟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配乐。
只不过当时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掩盖播放机的噪音。
而默片时代的胶卷的确没有音轨,不过在电影的实际播映的过程中,有的由制片公司提供乐谱演奏,有的则由戏院的风琴手即兴演绎,呈现出来已不是无声效果。
曾经用于戏院演奏的风琴
可以说,电影自诞生之初就和音乐紧密相连。
发展到现在,电影与音乐更是结合紧密,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曾有过个实验。
他给自己的研究生放映《加勒比海盗》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甚至连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饰演过四个版本的超人电影)都说超人的经典配乐给了超人魔力,没有那段配乐简直想象不出来超人怎么能飞起来的。
这就充分说明了现在的电影制作已经是音乐与电影高度融合的产物了,缺一不可。
但这种紧密的联系却缺乏关注。
所以我向大家推荐一部着眼于配乐的纪录片《电影配乐传奇》。
这部纪录片邀请到了汉斯·季默、詹姆斯·霍纳、丹尼·艾夫曼在内的一系列电影配乐大师出镜并畅谈电影配乐与电影的深刻关系。
大家可能对以上三位大师并无很深的印象,所以先作一介绍。
汉斯·季默的配乐作品风格恢宏大气,自1993年为《狮子王》制作配乐而获得奥斯卡原创音乐奖,前后也为《勇闯夺命岛》、《加勒比海盗》、《盗梦空间》等电影大作制作了配乐。
照片不足信,请以真人为准,纪录片里他还是很油腻的
再就是詹姆斯·霍纳,他的配乐抒情感很强,很有历史的沧桑感,他的配乐作品就出现在电影《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
丹尼·艾夫曼的配乐则有很强的童话色彩,配乐作品也多是童话作品。包括有《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爱丽丝梦游仙境》、《天才眼镜狗》等等。
还有约翰·巴里、霍华德·肖等登堂入室的大师就不一一枚举了。
我在上文提到该类型的纪录片较为少见,不过也是无独有偶,BBC也出品过一部名为《电影之声——成就电影的音乐》。
BBC的这部《电影之声》时长是前者的两倍,分三个部分介绍了电影配乐发展史,虽然没有做到深入而全面,但好在脉络清晰,撷取的电影片段也足够感人。
如果从科普的角度来说,我完全会推荐后者。
不过这部纪录片可贵的就在有很多电影配乐大师的出镜,不少的爱好者应该很想看看这些大师的真面目吧,这可以说是很珍贵的资料了。
更加珍贵的是,这些大师不是仅仅出镜,还在片中交流了对电影配乐的艺术见解,也是电影配乐的可贵辅助教材。
不幸的是,这部纪录片很大的瑕疵在于脉络的不清晰,93分钟时长大多数时间都是以配乐大师讲解作品间的切换推动的。
所以说是比较容易看困的那种类型。
但是你能坚持看下来的话,还可以发现一些独特的视角。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完整地展现了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中配乐部分。
尽管我们能看到不少电影配乐的大师级人物,但直观地能看到配乐是在导演、配乐者和乐手协作的产物。
除了少数大师保留着即兴创作的习惯之外,很多创作都是在导演和创作者的讨论、乐手在创作者的指挥下演绎、音乐人的试听评价再经过修改的严格的工业化流程。
其次这部纪录片很大的亮点是,虽然展现的很多是古典乐风格的电影配乐,但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配乐大师所运用的独特的乐器及其独特的演奏方法,也是颇长见识。
其三则是由于其援引了很多经典电影的经典镜头,颇具沧桑感和熟悉感的配乐一响起,催泪效果十足。
最后谈一谈这类型纪录片的通弊以及展望。
电影配乐就音乐风格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古典主义风格、民族主义风格和现代音乐风格(包括一系列流行音乐、新世纪音乐)。
但是上述的纪录片都比较偏重于展现古典主义风格,忽略了其他风格的电影配乐。
另外就是两者都表现地过于自恋,基本都只展现了好莱坞的配乐成就。
除了好莱坞之外,法国、英国、日本,甚至是兴起不久具有强烈民族主义风格的印度配乐,都值得大书特书。
像是为《美国往事》、《海上钢琴师》配过乐的意大利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日本的久石让、坂本龙一等,都是电影配乐史上不得不提及的重要人物。
即使放眼中国,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奇才黄霑和胡伟立也是相当出彩的电影配乐大师,为《英雄》和《卧虎藏龙》(凭《卧虎藏龙》获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配过乐的谭盾也是很出色的配乐人。
中国虽然没有在电影工业上达到发达的程度,但是既有丰富的古代乐曲的资源,又有无比丰沛的民族乐器和民乐形式,甚至在人声演绎上还有独特的各种戏剧唱腔。
可以预见,随着国产电影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配乐也会成长为世界电影配乐史上的一朵奇葩。
所以我也相当期待展现中国电影配乐的丰富和辉煌的纪录片。
作为电影爱好者的话,这部纪录片还是具有很不错的科普价值,值得观看。
(顺便提醒该片的冷门导致很多字幕组采用机翻,翻得一塌糊涂,建议配合原版英文字幕食用,更可以期待出碟)
-------------end------------
多數人在觀看電影時主要留意畫面而忽略了配樂,除非聽到了特別熟悉或動聽的旋律,至少我自己也是多年前看了羅展鳳的《映畫X音樂》才發現配樂如調味料一樣,如何與影像相輔相成,既提升菜式的味道而不喧賓奪主。
這套紀錄片可算是以配樂為主題的大製作,涵蓋了所有荷里活片最頂尖的作曲家,例如John Williams(作品包括《Star Wars》、《E.T.》、《Jurassic Park》)、Hans Zimmer(作品包括《Inception》、《Interstellar》),還有許多「你未必知道名字,但一定聽過他的配樂」的作曲家。
紀錄片以訪問為主,詳述電影配樂在功能、音樂類型、錄製方式各方面的演變歷史和幾個重要的轉捩點;更難得的是解構了作曲家與導演的整個合作過程,由前期會議、創作過程至最後錄音部分一直緊密聯繫。或許亦因爲作曲家必須擅於與導演及和合作單位(錄音師、樂手)溝通,每個作曲家在訪問片段中把每段音樂背後的理念都解說得頭頭是道。
然而,也由於電影內容太豐富,把音樂填得滿滿的,直至電影後段,對於氣勢磅礴的管弦樂竟有點審美疲勞。
今天看了它的纽约首映,哭惨了。作为多年旅居这里的观众,片子直接激发了无数回忆片段。作为狂热的音乐爱好者,这部片子简直是拿来朝圣了,近五十年里好莱坞的重量级配乐家几乎都出镜了。作为新入门的从业者,简直无法想象这部片子的制作长度和详实的素材准备时间。快出DVD,我要买!
刷名字认脸。hans zimmer的人声也是真迷人啊!
虽然无法系统涵盖配乐大师们,对于入门者算是个不错的引导。片尾卡梅隆介绍与詹姆斯·霍纳的机缘真的很触动人
采访量那么大,素材那么多,组织的却那么贪心。威廉姆斯开始的那些大管弦作品铺在一起,随ET一起茁壮Up,怎么都会烦到催眠吧。可惜了稍稍提及的不一样那些规避配乐的新好莱坞和合成器介入。结尾卡梅隆回忆霍纳的随笔怎么成为泰坦尼克主题确实动人。
bravo!
看完好激动!
这个纪录片名应该叫Hollywood Score。从一开始掩盖放映机噪音的钢琴演奏到后来的情节氛围重要组成部分,配乐就像一场声音实验。收集各种乱七八糟乐器甚至买了个玩具钢琴录完音就回去退货的那伙计比较搞笑(我会一直记得离开北京时把古筝留给一个韩国DJ他给拿去创意性用弓敲打左手区域搞出诡异音效),威廉姆斯被重点介绍,有orchestra在studio录音的熟悉场景。身边做配乐的朋友不少,纪录片看了很有亲切感。
不是「電影配樂傳奇」,而是「美國電影配樂傳奇」,再準確一點是「美國大片配樂傳奇」。這真要不厭其煩地提出才行。
片中介绍了大部分都是美国的商业类型片配乐,配合几个配乐大拿并举例,并未涉及艺术电影和无配乐电影和极简配乐电影,也就是小制作和偏另类的。纪录片素材组织凌乱,尿点太多,大概就是按照年代,噗咚出了个革新家,然后展示,然后夸,再下一个。我的经验是:电影配乐应该是门找对了人的艺术。。。。。
3.5 虽然我也认同配乐给影像锦上添花了,但这里面好多例子都挺浮的(浮华或浮夸吧)。乐团没有彩排过直接录音这个点挺震惊的。一边看一边想我还是更喜欢侯麦啊!
听觉盛宴,广为熟知的配乐大师和作品,莫里康内、伯纳德赫曼、约翰威廉姆斯、丹尼叶夫曼、托马斯纽曼、汉斯季默等被悉数提及。电影配乐是20世纪后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让管弦乐得以保留和展示。片中也谈及了配乐师与导演的合作关系,毕竟配乐是电影成片前的收尾工作,又有着极高的行业门槛,相比于其他工种,配乐师们更多是导演的乙方,将导演的需求具象为乐符,同时他们也是活在deadline边缘的群体,往往配乐工作还未完成,电影宣传就已经开始。穿插展示了一些配乐师的工作状态,有人喜欢搜集杂七杂八的乐器,用完就废弃;有人要到大剧场录音并亲自指挥演奏。片尾:R.I.P. James Horner
片尾有催泪弹!当我们看电影时,似乎已经习惯score的存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感和情绪,时而跳脱时而融汇。好的配乐并不需要刻意刷存在感,出现的时候你大概无暇分辨每个音符是如何发出,等你反应过来并开始回味,大脑早已分泌出他(无所不能的作曲家)想要的情绪了。ps,演奏家们神情各异地摆弄鼓掌中的“乐器”进行合奏的场面真感动!片子虽然浅显,但见识了几种好玩儿的乐器,那个姑且称之为三弦琴的家伙真神奇!
结构上可以做的更好
20世纪以后古典音乐日趋僵化,管弦乐创作仅剩的舞台也就是依附于电影了,好比菟丝缠绕着树木。
容纳了电影配乐的创作历程、技术变革,艺术创新,重要历史人物的曲风赏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纽曼父子、威廉姆斯、汉斯季默、莫里康内、约翰霍纳……能想到的配乐大师在片中几乎都有影像资料。电影配乐大师们,永远爱音乐甚于电影本身。
里米尼周日早餐电影,想学大提琴了。
好棒!
3.5 请了特别多师傅但还是说了几个说烂的,浪费;另欧亚版图全面缺失,局限于好莱坞,过于片面。几处有趣的:用合成器vs找乱七八糟东西做音效,自己指挥vs蹲监控室,流派分明;寂寞老师对比之下烂得特别明显;moby竟然真有其人(HIMYM梗);小黄人的巴西师傅巨可爱;Danny Elfman太!酷!了!
三星半吧,基本上只在说好莱坞大片音乐(外加一点英国和一点莫里康),而且还没提纽曼一家和新世代这批效果器玩得溜的。要我说,在电影音乐的世界里,至少法国、意大利和日本(还有本身已经是一个世界的印度)是不该漏掉的。
音乐的渲染力真是很厉害,我差点要给出5星高分了... 其实纪录片整体结构内容编排方面,只能给到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