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剧外壳下对情感的抉择的反思,女主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都爱着,你看她每次看到丈夫归来的慌乱,在这段感情里,妻子太主动地付出了反而成了被动,丈夫一直是松懈的。而在对奥斯古德先生的感情中,女主因为相信自己神圣的婚姻,而一直拒绝嫁给他,她的心还在丈夫那里,尽管她对自己身体并不在乎,而且还将身体使用的事情,在探监时如实告知丈夫。 女主因为心里有坚贞的信仰,对神圣婚姻的坚定,在二战后艰难的德国社会中顽强地生活下去,等待自己丈夫出狱。 丈夫两次突然回来,情节矛盾都最大化,但是法斯宾德并没有激发这种矛盾,而是安排了更悲剧化的结局,第一次回来,打死了黑人军官入狱。第二次回来,女主得知奥斯古德先生的遗嘱,知道了自己的婚姻原来被这样交易过,内心无限悲戚,又一次用水冲手,就像第一次知道了丈夫死讯后。而结局的貌似是不小心没关天然气灶,但心乱的女主又去点烟,这里面存在了必然性,或者说在之前没有关炉子,就已经预示了结局。 如此一来,戏剧化情节设置,和对情感的探讨,在法斯宾德这部影片里,就自然呼之欲出了。
《Die Ehe der Maria Braun》
喜欢与爱有别,以幻灭作结。
玛丽娅不是一个好妻子,是德国战后悲惨女人的缩影。她这辈子,只爱了一个人——和赫尔曼的新婚,方始便终;期间喜欢上了另外两人——和比尔的意合,敲响丧钟;和奥斯瓦尔德的交易,收获颇丰。她以为自己嫁给了对的人,再多的苦涩和磨难都可以忍,再多的时间和委屈都可以等,因为在精神上,她所坚守的爱情让她无坚不摧;可是战争带来经济上的摧毁,暴露了人性上的凶险,她没有工作能力却还有爱情等着她保养,出卖肉体换取精神的净土、灵魂的完整,她卖弄风骚一步步陷入悲剧,温水煮蛙的复苏都是假象,而追求她的男人们看似臣服于她,都握着权藏着枪,被玩弄于股掌的只有这个不自知的女人。直至他们都死了,丈夫回到身边,才意识到自己心念许久的婚姻和爱情早已瓦解,昏晕和哀戚瞬间袭来,波澜不惊地点根烟,或许玛丽娅可以在别墅下富足地继续爱这个“赫尔曼”,但此时的活着愈看愈显壮烈,似乎死亡才是那个正解,断了呼吸却一身轻松。
火花不像玫瑰花那样会枯萎,修复伤心没有原地爆炸那样美。
理性主义者
我看过的电影当中,玛丽亚.布劳恩大概是最复杂、最独特的人物。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这并不是说她没有感情和欲望,相反,玛丽亚的感情热烈而持久。但是她的理性更加强大,强大到足以把感情和欲望都纳入理性的框架之下。理性允许感情和欲望得到满足,但是理性才是裁决者和权威。理性支配了她的一生,直到生命终止的前一刻。
玛丽亚理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她对待男人的态度。她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男人,分别是丈夫赫尔曼、美国军官比尔和企业家奥斯瓦尔德。玛丽亚的心中好像有一杆天平,把他们的斤两称得清清楚楚。她的心中好像又有一本账簿,把称出的结果记得明明白白。
玛丽亚很喜欢比尔,认为他强壮、勇敢、温柔,和他在一起总是很快活。奥斯瓦尔德在玛丽亚心中更有分量:他很帅,是个君子,而且她对奥斯瓦尔德有很深的依赖。但赫尔曼才是玛丽亚的挚爱,这份爱穿越了战火硝烟,穿越了漫长岁月,最终在金钱和欲望的侵蚀下变得锈迹斑斑。
玛丽亚对赫尔曼的爱也是极为理智的。此处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玛丽亚的母亲。玛丽亚的父亲1941年5月离家,5个月后死在战场上,玛母在十年之后才再次恋爱。以至于玛丽亚感慨地说:
我似乎从来没有想到,我的母亲也是一个女人。
玛丽亚的母亲看到她每天去火车站寻找赫尔曼,便以为女儿是自己的翻版,她说过: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依恋一个男人吗?因为你只会爱上一个人。我不明白,玛丽亚怎么会在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这一点。她有她的自豪之处。
然而打脸来的太快好像龙卷风。电影刚刚演了15分钟,玛丽亚就把赫尔曼的寻人启事丢到铁轨下面,开始另觅新欢。
比尔
玛丽亚的新欢就是比尔,比尔是影片中最可怜的人。他对玛丽亚一见钟情,在战后最困难的时期,比尔帮助玛丽亚全家度过了饥荒。虽然玛丽亚拒绝比尔的求婚,但是她怀上了比尔的孩子。如果两个人平稳地发展下去,大概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
然而一切因为赫尔曼突然归来打破了。玛丽亚的心立刻重新倒向赫尔曼,比尔也在三个人的冲突中丢掉了性命。
比尔之死这场戏值得玩味。玛丽亚为何杀死比尔?因为看到赫尔曼和比尔扭打在一起,变得惊慌失措吗?还是因为比尔伤害了赫尔曼,玛丽亚想要保护丈夫?
我看都不是,这是在刹那间权衡了利弊得失,做出来的理性抉择。赫尔曼进门之后,打玛丽亚、抽烟、撕扯床单,火气始终没有指向比尔。比尔钳住赫尔曼,让他冷静下来。随后赫尔曼便泄气了,几乎要一头倒在床上,这样下去两个人都不会受伤。然而玛丽亚突然从背后偷袭,一击杀死了比尔。
虽然玛丽亚和比尔在一起很幸福。但是赫尔曼回来之后,比尔和比尔的孩子,就成了与赫尔曼破镜重圆的最大障碍。所以她选择除掉比尔,即使坐牢也在所不惜,不久之后又打掉腹中的孩子。玛丽亚的理性到了残忍的地步。
奥斯瓦尔德
赫尔曼替玛丽亚顶罪,进了监狱。而玛丽亚和奥斯瓦尔德在火车上邂逅,当时有个美国黑人士兵胡搅蛮缠,宛若比尔的化身。正所谓“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玛丽亚心中,奥斯瓦尔德是高于比尔的存在。
和奥斯瓦尔德的交往,体现了玛丽亚理性主义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公私分明。玛丽亚惯于用二分法对待别人,比如她曾经在谈判桌上和威利针锋相对,斥责对方的要求是敲诈勒索。会议结束之后,立刻和威利去喝酒并且讨论情感问题。玛丽亚自己也说:
我白天是资本家的助手,夜晚是工会的密探。
公私分明在对奥斯瓦尔德的态度上展现得最为集中。在她和奥斯瓦尔德上床后的第二天,有一段明确两人关系的对话:
奥斯瓦尔德 : 我到这里来,是想看看您,私人拜访
玛丽亚: 这里可不是私人住宅,这是办公室,在您的公司里
奥斯瓦尔德 : 那好吧,从星期六下午到星期一早上公司开门,.同我一起到郊外去吧?
玛丽亚 : 真抱歉,星期六我想去看一个人
奥斯瓦尔德: 您……
玛丽亚 : 我还是我
奥斯瓦尔德: 昨夭夜里您可是另一个人
玛丽亚 : 昨天夜里,我是玛丽亚.布劳恩,想和您一起睡觉。今夭,我是玛丽亚.布劳恩,想为您工作
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存在着两个玛丽亚.布劳恩,一个是奥斯瓦尔德的情人,另一个是纺织厂主的雇员。两者互不影响,切换自如。而奥斯瓦尔德被玛丽亚搞糊涂了,一会儿说“我老了,有点迟钝”,一会儿又说“我真像一个小学生”。简直分不清他是老还是小……
这并不是玛丽亚为了操纵奥斯瓦尔德耍的手段,因为她把两人的关系告诉了监狱中的赫尔曼。头脑正常一点的人都应该明白,这种事根本不能对老公说。然而玛丽亚过于理性,她认为别人也跟拥有她一样的思维方式。
她甚至对赫尔曼说:
为什么他不可以知道我和另一个男人睡过觉呢? 如果我说过,我爱你,他也会知道的。
在玛丽亚看来,“我爱你”和“我跟别的男人睡觉”是两回事。既然赫尔曼无法在身边陪伴,她完全可以去寻找替代品。
赫尔曼
玛丽亚的理性和坦诚极大地伤害了赫尔曼的感情。从前玛丽亚探监,两个人总是一起兴冲冲地规划未来。然而,知道奥斯瓦尔德的存在以后,赫尔曼的心境每况愈下。
赫尔曼不开心终于影响到了玛丽亚,尤其赫尔曼出狱之后不辞而别,成了玛丽亚人生的转折点。此后她变得极为暴躁,无论对奥斯瓦尔德,还是家人、同事,要么大吼大叫,要么冷嘲热讽。而且玛丽亚从这时开始吸烟,这件不起眼的小事,最终决定了她和赫尔曼的命运。
我们在影片结尾知道,赫尔曼的失踪,是因为他和奥斯瓦尔德约定了一个协议:赫尔曼在出狱之后离开玛丽亚,直到奥斯瓦尔德去世为止。这样的话,他和玛丽亚可以平分奥斯瓦尔德的巨额遗产。
从理性角度分析,这是一个三全其美的妙计,带有明显的玛丽亚风格:奥斯瓦尔德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得到了玛丽亚的陪伴;玛丽亚和赫尔曼成了大富翁;并且两人之间拥有了平等的地位。
可惜爱情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合同条款。玛丽亚总是用理性对待别人,然而两个男人达成的理性协议,耗尽了玛丽亚对赫尔曼的爱情。
玛丽亚和赫尔曼都曾表示过,要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赠与对方,这简直是《麦琪的礼物》黑化版。在欧亨利的小说里,吉姆和德拉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换来了坚不可摧的爱情。而玛丽亚和赫尔曼牺牲爱情,换来他们并不在乎的金钱。当他们想用金钱换回爱情的时候,却发现已然覆水难收。
这个在理性上三赢的协议,最终在情感上三输:奥斯瓦尔德只得到了一个性情乖张的玛利亚,两人经常争吵,关系到了破裂的边缘,所以他的晚年并不幸福;赫尔曼和玛利亚虽然鸳梦重温,但是彼此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尤其在协议曝光之后,即使没有发生意外,等待他们的结局也只剩分手;理性一生的玛丽亚,理性和情感都已经濒临崩溃,用一种最不理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理性也许是最优解,能够保证公平和利益最大化,但常常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周围的人不是理性的,我们自身不是完全理性的,最重要的是,命运不是理性的。
玛丽亚努力通过理性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却每每被命运扰乱:当她和赫尔曼新婚燕尔之时,两人因为战乱失散;当她和比尔如胶似漆之际,赫尔曼却出乎意料的归来;当她和赫尔曼终于排除了所有阻碍,一场不是意外的意外却突然降临。
三周恋爱,半天结婚,10年牢狱,22个月失踪,一秒钟灰飞烟灭,这就是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悲剧。
后半段略疲惫,结尾又扳回一局,法斯宾德所描写的爱带有不应存在于世的某种纯粹性,所以注定得不到。又或者,不信任又渴望某种事物的应对方式就是把它捧上神坛,是故意为之。
光是开头就足以让我震撼了,但仅仅也就是开头
暂且先给五星,因为法斯宾德确实让我开了眼。节奏轻快,视听太有创造力,不循规蹈矩的镜头组接,在荒诞与真实之间游走,一切那么唐突又切合时宜,但讲的故事竟然是这么悲情与沉重,喜欢这种风格,电影的一大神奇作用就是可以跳脱出常规的情感去感受现实。Hanna的气质和演技真不愧是御用。
法斯宾德永远都懂得如何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如何将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出来。除了人性之外,他似乎不再关注任何东西。
事实是你要填饱肚子,而感情不过是裤裆里的瘙痒。最后的爆炸是送给世上伟大爱情的礼物——当场去世。每月一枝的玫瑰花是每月一次的心痛提醒,是一次又一次的枯萎。战后的德国只有冷。
20220130自译中字,总算洗掉了之前仅有的超差中字 | 20220111首标:这,太不粗糙了我不适应!这还是法胖吗!(虽然他自己也打了个酱油-开头那个圆墨镜兜售裙子和书的黑市贩子……笑到)即使已经是他最成熟不私人的作品之一也带有很多他一贯爱拍的主题和元素:对爱的渴求/试图用物质买到爱/爱即权力之争/战后社会政治批判/对深肤色人种/人的异化/和母亲的斗争/舞台剧化的表演段落,etc,应有尽有
故事线索清晰,人物性格丰满的杰作。强悍得像男人一样的女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可以出卖身体达到目的,骨子里却是个传统的女人。丈夫终于如她所愿地回来,她感觉却是空洞的。当她知悉一切,婚姻的信念崩塌,铁打的女人选择同归于尽。我好喜欢奥斯瓦尔德先生。
在玛丽娅与丈夫的情感中,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状态;而在与奥斯瓦尔德的情感中,她又始终处于主动。这正好吻合法斯宾德对于爱情的一贯论点:是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得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成为权力争斗的战场,“很明显,爱的较少的人会拥有较大的权力。”
她在其他男人面前的逢场作戏和自由游走与她对自己丈夫不变的爱一样重要。在结尾导演想说的也许是,只有这样偶然和惨烈的死亡,才配得上这样坚韧洒脱的女人,而战争这种小事对她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
Leben ohne Liebe kannst du nie!
感情不是面包,乱世女人为了生存,会坚毅地怼天怼地。喜欢前半段,后半段怎么看都有点疲软。
开头和结尾令人印象深刻/看的有点累,台词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秒停歇/将沉重的战后德国放在一个女性肩上,用她的生活同步交代出与国家政治的指涉和互文【婚姻/相信法西斯的胜利(本应有的甜蜜)-美国大兵/落败后的依附(西德)-火车上的富商/50年代经济起飞尝试脱离美国的控制,凭借自身与周遭欧洲国家的合作--合约--婚姻(无法摆脱纳粹时代造成的破坏,无望地走向自杀/社会的阴影在蔓延,冷战时期扑灭德国的火苗】,以此表达法斯宾德对德国的爱,绝望及反思。/爱情是一种感觉,而婚姻是一种事实。既为事实,则无法推翻,所以她只能迎难而上,而既然她想推翻,则意味着爱情感觉的消失,她相信过,也等待过,最后,奇迹却只在瑞士世界杯上发生。
第二次看法斯宾德,闷但有味道,场面调度有味道,叙事有味道,玛利亚的衣服有味道,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有味道。
好喜欢开头!法斯宾德调动情绪的能力一绝,在玛丽亚与丈夫、黑人军官的那一场戏中不靠台词,人物走位、动作就饱满展现人物的情感状态、纠葛及形象,特别是玛丽亚刚才还在你侬我侬,后面直接一抡酒瓶爆头,她并不是传统女性形象,因为性和爱分得如此鲜明,身上充斥着矛盾和战争带来的伤痕;但她又很固执,只等她的布劳恩,把他当作归属,这里应该是国家层面的隐喻了,像美国黑人士兵、火车上认识的男生,以及最后的足球画外音,应该都在影射德国历史方面(but我不了解德国战后历史)//“现在外面的人们都是这样的吗?好残酷”“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现在感觉风气很差,但是很适合我,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什么破字幕!!!最后玛丽亚和布劳恩的对话给翻得乱七八糟!我硬是没懂为什么自杀!气死我了!
8。结尾处那解说应该是指伯尔尼世界杯决赛。伴随着伯尔尼奇迹,玛丽娅点燃了煤气,可能,她等的太久已经绝望了。
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又撕又抓码的爱情故事,但它又跟德国的大历史捆绑得那么紧张,演员是那么自信从容。故事大起大落,噼里啪啦,以至于不得不用撕拉拆拽,才能形容对这部电影的感觉。被炸弹撕毁的城市,被火车撕毁的婚姻,被扮演的好妻子身份,她终于被自己所嫌弃。
演員走位實在做作的可以。安排的痕跡那麽明顯。
本来以为法斯宾德讲女人的故事会感觉很奇怪,但其实也还好。不错的是通过这个女人的命运反映出战后德国的社会状态,其余并没有啥特别的。
法斯宾德的代表作,最初我看到的版本翻译很烂,严重影响观看情绪
通过女性命运写战后德国史。复杂人性不是人心善恶共存,而是命运洪流推动不断做出无奈的选择,即便一回首早已不见初心,却又不忍呵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