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记者为了要出人头地,不惜捏造新闻,真相揭露的时候,如同玻璃罩子砰然碎裂,人们才发现,罩子里竟空无一物,以前看到的种种眼花缭乱的景色,只是玻璃表面反射出来的虚幻影像。
《玻璃真相》(Shattered Glass),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在美国时事政论杂志《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任职的年轻记者史提夫·格拉斯(Stephen Glass),擅写趣闻轶事吸引读者,所撰的报导新奇别致,闻所未闻但又逸趣横生,成为行内炙手可热的记者。直到他新近发表的一篇关于一个少年黑客勒索软件公司的报导,被网站记者揭发人物事件都是虚构,新任总编调查他过去的文章,才发现格拉斯为他们撰写的41篇报导中,竟有27篇是“部分或全部”杜撰捏造,最后只得解雇格拉斯,才能保住杂志建立了90年的声誉。格拉斯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捏造者》(Fabulist)。
看完之后只能惊叹,这个年轻人说谎的功力炉火纯青,说谎时面不改色,一脸无辜,似连自己都相信所讲的是真话;谎话逐个被揭穿时还能从容补救,或认错、或哀告、或搏同情、或扮崩溃、或继续撒谎……无所不用。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无远弗届的想象力,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细节,甚至谁坐哪个位置,谁穿什么衣服,擦的什么香水,一一煞有介事,让人不由得信服。他交给总编作为新闻依据的笔记本简直就是一部部小说的大纲。
其实他极有才华,妙笔生花的文采,缜密细致的构思,幽默风趣的风格,更重要是丰富的想象力,只可惜他入错了行,想象力太好的人不应该当记者,应该去写小说。
像我这样患想象力缺乏症的人极度羡慕,如何能有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光是拟想构思故事的情景亦不容易:坐在电脑前,目光盯在某处,却不在看,瞳孔没有聚焦,神游太虚,黑客大会,被迫雇用黑客的受害公司,黑客经理人……一个个自动跳进脑海,精彩纷呈。是怎样的感觉?
看了Shattered Glass了,这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The New Republic杂志风头正劲的年轻记者Stephen Glass被揭发出他写的27篇文章是失实甚至是完全凭空捏造的,当时这事对新闻界震动很大,顺带其他一些大报也给揪出了许多造假分子。电影拍的有点悬疑片的味道,时而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气氛,主心在我看来,倒不是造假事发这个过程,而是关于真实和虚假的探讨,两位主人公:Glass和主编Chuck成了对比的载体,孰善孰恶,最后真相大白时才见分晓。
电影里我最注意的其实是Glass的职场处事之道,这人混职场混的是挺好的,能让同事们都相信他,站在他这边,甚至要为他辞职。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博取好感,他可是精通的很,这点我是满佩服的。我读过VANITY FAIR上一篇关于KISS ASSER的文章,Glass就被拿出来做了典型,在大家面前,他是个谦虚诚恳害羞的人,出门前会问别人需不需要他带什么东西回来,还会和女同时讨论化装品,而且他本人是长了一副老老实实的老好人样,这样潜意识里同事们就先入为主的认为他是受害的一方,这种“弱者”的形象又可以引出别人的一种为人出头的“义气”和“正义感”。在事业方面Glass也是聪明的,他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是吸引读者的,是可以得普利策的,他这么做了,也确实是一帆风顺,只是他的自信和冒险心过了头,毕竟还是小青年,没有那么多阅历,但这野心和脸皮也够大了,到事实确凿的时候还能抵赖,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话说回来,他这种造假,如果摆在资讯和竞争不像今天这么发达的年代,可能是几十年都不会被发现的,还是要佩服一下的,即使是现在,他的行为也并没犯法,顶多受受道义上的谴责,永离了新闻业(他当时已经考虑学法了),苦头被The New Republic一家吃进,他自己写书卖钱,也不能说他是输家啊~~
不知是不是那位主编亲自督阵的缘故,Chuck被描写成一位忍辱负重的孤胆英雄,简直就是完美的人啊~~~在受爱戴的老主编被解雇后,他顶住压力和同事误解的眼光上任,发现Glass有问题后又坚持不懈的查出真相,为了杂志把Glass解雇。总之这个人属于多做事少说话,什么苦我都自己咽,极有责任感的人,同时还善良而有人情味,不到万一不把人推到绝路。无奈大部分时间那些手下都把他当小人,可以想见这位英雄的内心是多么不好受,他又是用多大的毅力支撑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啊~~(感动挥泪ING),Peter 演的就是这个角色,美差啊,很容易出彩,事实也是如此,人物的个性在他演绎下一步步的展开,在后半段上升到顶点,爆发,十分精彩,他是全片最亮的亮点,虽没有Kinsey里的“媚力”,但散发出的真我男子气概一样棒~~~演Glass的Hayden也不错,我所知的Glass的几个特点,包括sissy(这个……我真的觉得他在里面很sissy,原型MS就是这样个人)都表现的很好.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任何的事情涉及到人的矛盾都要有个忠的和奸的,除此之外的,都不是我们国家人民大众对待事情的基本思维方式。到现在,21世纪已经过了头十年了,绝大多数的人看历史,看事情还像古代看戏那样,一开始就要分出哪个是忠的,哪个是奸的,而且要很分明得很,否则这就不是好的戏,好的剧本,好的故事 ,这个东西角色性格不分明等等等等。如果哪个演员把一个角色演得很奸或者很忠,好演员。如果演得又是好人又像坏人,说明演员水平不够。有这种简单的思维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平时生活也就是那样的。
假如这只是我们看电视,听故事用的思维,那还好。但事实是这个思维经常被用在现实生活上。大多数人一看新闻,第一件事情就是等着新闻跟他说哪个是坏人。或者新闻暧昧隐晦的引导你判断哪个是坏人,好人,一般来说,当官的都是坏人,民众都是好人,有钱的都是坏人,没钱的都是好人~~~~
这种简单到几乎可以说是愚昧的思维还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它现在比较隐秘点,但是还是占据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但是今天我要批评的不只是大众的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固然很,可笑,那是因为很多原因造成的,历史遗留,数千年的统治者不断愚民化,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所以可恶的不是大众,现在可恶的是新闻媒体为了迎合这种思维方式,也要把新闻写得像中国的剧本那样,一开始的标题就要拿个奸贼(比如贪官)来吸引人,或者好人(救人的英雄等等)也可以,然后在余下的内容中就是把奸贼的丑恶阴暗面通通拿出来以供读者享用,写好人的时候也是如法炮制,真善美的通通拿出来,做了一件好事,那个人其他的都是好的了。什么学习成绩好,平时乐于助人等等等等。
我从来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媒体的工作是报道新闻,他们的工作只是加工新闻,有些是加工领导爱看的新闻,有些是加工观众爱看的新闻。尽量加工得能引起一方的关注的新闻就是好新闻。在加工,改变口味的同时也会附加上自己的价值观,随便的维护一下自己的立场,利益,这就是媒体。媒体才是无冕之王。
现在已经很多人都知道历史的本质就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和政治的立场躲藏在历史事件的下面,历史长成什么样子,基本取决于写历史的人的立场,新闻其实也差不多就是那样,新闻不全是真正的事实,cctv的新闻是cctv的新闻,bbc的新闻是bbc的新闻,它跟历史一样加工而成的东西,加工成什么新闻取决于加工者的价值观,政治立场,利益立场,还有就是大众当下流行的口味。你要弄清点事实就是媒体真正的产品不是新闻,是广告。比如当你看电视的时候,对于电视台来说,观众的首要的工作就是看广告,中间插进电视剧或者新闻给你解解闷。所以不要以为是节目中插播广告,其实是广告中插播节目。
所以观众读者期待忠奸的新闻,媒体就加工忠奸分明的新闻,贴上标签,拿出去给人看。
网络也不过就是这样的世界。只要你上网,马上就有人招呼你:客官,您需要什么新闻?
生活是多么的庸常,乏味。我们期待传奇,英雄,天才,热情。。。于是。这个聪明而又敏感的孩子,看到了父母隐藏的渴望,他努力成为佼佼者;看到了同事隐藏的渴望,于是他提供他的体贴和源源不断的新奇材料。
当我们唾弃说谎者的作假,叩问自己,当时我们爱上的,正是那谎言里的画面。
而真实,总让人避而不及。
刚开始看,以为是一部反映名记者经历的影片(之前不知道有这样的事实,正面的电影看得太多了的缘故吧)。主人公刚进入新闻界时跃跃欲试、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无不在影片的开头显露出来。
在主要叙事的过程中穿插的主人公在课堂上为新闻学子讲解人生经历和感悟的片段,直到影片最后,我才发现那是他自己的臆想。这段臆想一直在影片中穿插,有引导事件发展的作用,也是整个事件真相的揭示。虽然不是真实发生的,但是是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够反映主人公的内心想法。
影片的前一小部分是铺垫。主人公史蒂芬夸奖别人的项链、唇彩,记得别人的喜好,按照字母顺序排列酒桶的位置为他人提供便利等,是情商高的表现。在工作上,无时无刻不在用笔和本子做着记录。任何一个暂时想不起来的东西,他都会说,在我的笔记里,无不完备!这个充满工作热情、工作卖力的新人,用他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
他热情高涨,为许多杂志、报纸撰稿,获得不少编辑的认可。
他也有自己写作的风格。他觉得新共和杂志可以更具有娱乐性,这样才能更加的吸引人。因此,他在无法获得真正线索的地方,脑洞大开,极尽幻想,将本来破损的新闻填补成为具有饱满的故事性的报道,并且逻辑性极强、细节极真。他还将自己“看到的事实”用自己的动作生动地展现给大家看,以证明其真实性。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发现破绽。当然这和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关系。
不过,有问题、造假的地方不是没有被发现过。前一任编辑迈克尔发现,在史蒂芬新闻采集的事实背景中有不属实的地方,自己电话证实过后,也并没有直接对史蒂芬予以警示或者有所反应。直到史蒂芬被自己的第二任编辑查克怀疑和否定之后,他来找迈克尔诉苦,其中言及编辑查克对自己一直持有否定和敌对的态度,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在捏造事实。此时迈克尔的心里很清楚,他不认为查克是有偏见的人,于是迈克尔反问史蒂夫酒瓶子事件,这时候,史蒂夫没有作声,暗示了捏造新闻事实这样的事之前也有发生过。
从迈克尔为编辑,到查克作为编辑,新共和的每一位记者似乎都不满意这位之前和自己同等级别的甚至不如自己的查克。这些记者似乎形成了一股隐形的力量,每时每刻地同查克做着对抗,在史蒂芬事件揭露之前都一直不相信查克,认为史蒂芬是被查克冤枉的。他们是被史蒂芬的魅力所蒙蔽。
对于查克,通过他的谈吐和见解,开始我也并未对他有好感。直到他意识到史蒂芬的报道中有捏造事实的可能的时候,开始对史蒂芬的话抱有怀疑,不一味的相信他所说的话,紧接着展开调查。这个过程中他将新共和和受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极力通过各种手段保护新共和,也体现了他坚毅的品格。
影片中展现了记者们工作的艰辛。也揭露了记者们想要获得名利的心理。
史蒂芬在他的圈子混的游刃有余,但他也同样担心着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你是不是生我的气了?”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他的性格里也充满着强烈的完美主义和虚荣。
史蒂芬为了圆自己的谎话,通宵制作网页。不巧被同事推门打断,深深惊吓到,脸上充满慌张和惊愕。这一刻,正是我所看出的人物形象的巨大转折。
影片最大的看点正是还原历史,揭露一位新闻工作者摒弃新闻职业道德,肆意捏造新闻事实的经历。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前提就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记者不是小说家,不可以思绪驰骋,天马行空。他们所掌握的素材一定是有依有据的,不得有丝毫虚假。斯蒂芬作为一名记者,居然为了做出新闻,做出好新闻,将并不存在的东西、不能够获知的东西,用自己的想象将之合理化、生动化,以满足受众的新鲜感和兴趣。这种做法是绝不能出现在新闻界,一旦出现,则会扰乱新闻界的秩序,打破新闻界的规范。
昔日银幕情侣都拿到小金人了啊,你到底在干嘛安纳金...
爱真理爱正义
马克,乔老师课上,其实小哥这么好才情何不去老实搞搞creative writing
除了男主角是个木头,本片尚可一看
把说谎者的心路变化描绘得很细腻
如果认为已经被识破了 就不要硬撑
新闻学课上老师放的片子
前主编好可爱啊 (¯﹃¯)
拍得很赞,引人入胜。
成功就是坚持不要脸。。这样的人去读法学院还真有点合适。。
熊孩子入错行了,早写小说去多好……
很有借鉴意义,之后的生活。
騷年你節操何在啊!
所谓越描越黑既是,一个脆弱的骗子,难以承受谎言的重负。优酷狮门在线。
剧本原型是震惊新闻界的TNR造假事件,电影拍得显然远不如事实震撼,可是依然想说,记者做成这副缺德样子,真是人间极品。真实世界诸如此类着急向上爬的人并不少,也着实可恶,还口口声声这样也能得普利策,只有一句,NO WAY!
喜欢Peter Sarsgaard
海登的这部磨练演技的片子没让他获得更多的表扬,但不能他演得不错,让这部剧情片很好看。
看的是94分钟版。chuck演得很好。人物关系极其弱 台词瞎写 如果能更多展现steve的文笔娱乐性更有说服力。众人维护他的样子特别蠢,记者职业操守因为他是个孩子就没了?hayden和亨利一个型。狮门的呵呵
故事太离奇,演员太稚嫩。
额学新闻的,看的心都凉了一半,崩溃了,不过传说这是海登演的最好的戏,都那样了,事实证明。。。他果然不会演戏,崩溃了,他还是努力作他的花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