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室里的故事往往激动人心,“第四权力”的无冕之冠常常为新闻人添上无形的光环。不管是《聚焦》里的群像,还是《华盛顿邮报》里的格拉汉姆夫人,或是远到《总统班底》,这是一个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群体,他们在银幕中从不会被击败,哪怕市场的洪流多么汹涌,哪怕权力的手掌多么有力。
所以《新闻记者》是不同的,伴随着编辑室消色的影调,少年丧父的女记者静默而素雅、压抑而无光。她勤奋执着,继承了勇敢父亲的衣钵。但父亲的死预示了她职业生涯可能的悲剧——这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扒粪时代”,扒粪者淹没在巨量的信息浪涛中,既难做大海航行中先知般的守望者,还可能成为审查者或舆论飞沫中的牺牲者。
内阁情报调研室(Cabinet Intelligence & Research Office)的存在,或许与疫情中被莫名嘲笑的“某事业单位”并无二致,密密麻麻的头脑、日日夜夜的监视,这是国家的守护人。操控新闻机构对抗业界同行,引导舆论混淆视听,正是在这“真相已不重要”的土壤上,阳光永远透不进情报调研室的窗子。
三足鼎立的国家权力、舆论和新闻记者,前二者拉锯交替,无不在左右最后一方微弱的力量。此时,那些曾深藏在事件中隐秘而伟大的深喉们,还能坚定地与记者守望相助吗?站在十字路口,面对升级版的国家机器和乌泱泱的人群,深喉还能否踏上征途?
今天看了《新闻记者》。这部片子据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讲述了记者和内阁府公务员合力揭露政府丑闻,批判首相官邸和内阁府私下以成立大学名义实质搞可用于军事的生化研究的故事。
主题很吸引眼球,又敢于在参院选举前上映,并且到现在还没下线,网上日本人也是一片好评,可见这个题材抓住了日本普通民众对自民党政权不满的情绪。
但是,这个片子真的很好看吗?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个人觉得有以下问题:
1.情节拖沓,叙事不明。女主为什么会对这个事件感兴趣,为什么会对自杀的人同情,男主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背叛”自己的组织,男女主如何形成同盟,男女主如何坚定决心揭露丑闻等等,交待的都不够明确,而且铺垫太长太拖沓,他们为什么死心塌地揭露丑闻的决心叙述的理由性不够,让人觉得是为了宣扬正义而宣扬正义,无法获得观众心理深层次认同。
2.选角问题。女主我一看觉得眼熟,后来一查沈恩京是小黄真伊的演员,男主松坂桃李不用说,大家都认识。两位的演技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选个韩国女演员来演,是日本女演员没人愿意得罪政府吗?虽然沈的日语说得还可以,但是韩国腔的日语让一个日本女记者分分钟跳戏,松坂桃李这几年演了很多日本兵,让他来演充满正义感的公务员也真是分分钟跳戏。看着他俩就像是看朝鲜第一名妓和日本兵在对戏,实在难以不跳戏。本片演得最好的是田中哲司饰演的内阁府参事官,虽然是反面角色,但他让人感到他是一个有情之人,一个无论如何都要维护组织并爱护下属的领导,不是一个脸谱化角色。
3.画面呈现问题。政治黑暗不一定要用画面灰暗来表现,全片内阁府都不开灯,白天就和在地下室工作一样,参事官的办公室也是一片昏暗,连手中纸张的字都看不清,这还怎么工作?报社也好不到哪里,全天不开灯,我估计报社人员的眼睛没多久都要出问题。男主家的取景也都是晚上,自杀上司家也是不开灯,不知道剧组是不是为了省电。反正整片都是贯穿着一种压抑的画面感。其实这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政治的黑暗,反而容易引起观影人的不适。
4.结尾不明不白。最后男女主分别站在国会议事堂前斑马线的两端,欲言又止片子就结束了。虽然是开放式结尾,但是最基本的正义是否得到宣扬没交代明白,看电影时旁边坐着的日本人都傻眼了。
日本的电影电视剧总爱讲述类似题材,但总也讲不好,不是立意不够,就是不能升华主题。这一点,日本人还是要多和好莱坞学一学。
是否真能出现一个新时代,真相大白的日子纷至沓来…… 冒着被业内封杀的风险,全员抱着觉悟的剧组,与业界大头一同进了候选的小制作公司。能全国放映已是不易,拿最佳作品真的挺感慨的。在拿奖前就开始看了,一直到今天才看完,非常严肃压抑的电影,能拿奖,毋庸置疑是靠探题的深刻,社会的口碑。2019韩国有《寄生虫》奥斯卡最佳,日本有《新闻记者》日奥最佳,美国2015有《聚焦》奥斯卡最佳……我们其实每年有不尽其数的活生生的例子可做原案参考…… 电影并不面面俱到,好在几个方面确实不错。 ①镜头语言很好懂。报社的手持镜头,内调的固定镜头,动静对比;暖调和冷调的色彩对比;四处奔走在天光下求真相大白,脚如注铅在高墙中被义利拉扯... ②演技没得说,这两人拿最佳男女主实至名归,其他卡司也稳,而且愿意接这剧本就很让佩服了。桃李戏路真的很宽演技也越来越好,看采访也感受到了沈作为演员的专业素养。 ③剧情没到期望值有些简单了。那样机密的文件怎么能那么简单被拿到。结局虽然符合期待不是主角完胜,但以男主放弃为理由还是略硬了,两人与官僚的斗争过于简略,男主的战斗和放弃都少不了家庭的影响这点挺好,但是放弃得也是有点快,还是说个人的力量就是会如此轻松地被压倒。 ④前不久刚看完以杂志编辑部为舞台的《不知为好的事》,里面对于杂志社的运作展现得更具体,而电影只是选取了几个点:取证写稿改稿印刷配送。共同点是这两记者都有一个支持自己的上司,现实中可能上司这里就卡死了。 结合最近发生的各种事想到很多…… 所以记者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以性命做注?是什么让他们只是想写出真相而已却面临各方威胁?又有多少真相被掩埋,多少正义被篡改?现实中望月衣塑子和伊藤诗织都是勇士,敢于和庞大的官僚势力对抗。男主在一个真里部一样的地方做官僚的工具人,家人既是他的支撑又是软肋,如果没有家人他会不会站出来会不会坚持到底…… 是否真能出现一个新时代,人人坦荡清白……
1、你以为你知道真相么?你觉得你知道的是真相么?听见看见甚至你经历了的,真的是真相的全貌么?当然了,那里还有字典里没有“真相”的人。聪明的人被锁住喉舌做了形式民主的牧羊犬,愚昧的人被彘掉全身做了达格威的羊群,可是屠夫在哪里?要把羊送进屠宰场杀死的主人在哪里?他们贡献的羊肉又是给哪位高高在上的“神衹”呢?
2、杉原最后灰败如枯木的脸出现在街角,我甚至心疼他到愿意下一秒给他被车车死将会是最好的结局。一时醒悟过来的确是充满勇气的,可是小黑屋里面有多少牧羊犬可以咬死刚刚出生的宝宝,别人也许不知道,他知道。打破人生根基的,是知道了不撤回后果。他作为人,作为爸爸,那种盈满脑子的恐惧其实更多预示说了对不起之后转边也无望的未来,那还活什么呢?的确是没活着的必要了。
而绘梨香也许是为了真相和爸爸咬着牙活着,我不知道她愤怒之后会说什么,大概编剧写不下去了~你说的对,但是残念,你得死了。【大象踩死蚂蚁就是可怕又傲慢的玩笑】
唯一的气口,是那些会跟随链条去到不同人手上的追踪报道。
希望漫天银杏叶的彩色世界上还有人,甚至一个人在意,这也许无所谓的真相。
3、太压抑了,写着写着我感觉自己也灰败了~
4、我们殿下获奖时候说这个作品很艰难才产出,谢谢为作品付出的主创们(恩京姐姐有一双可以映照世界的镜子一般的眼睛,顺着角色看进去,真的害怕得想哭)就希望你们之后能产出点简单可爱温暖向的作品,别把自己逼太紧了。再次心疼桃李。
5、我爱牧羊犬本犬,听不懂人话的狗狗比人可爱一百万倍。
6、喜欢看这样的作品。努力知道真,才有机会看见善和美。虽然还是害怕无助,但是,在高潮过后精神折磨一般的告别中,还是能叫我咬牙不随意崩溃。
日本人很善于把政府内幕放到台前,而且影射的能力很强。女主沈恩敬 1994年5月31日生于首尔,韩国女演员。,沈恩敬给人的感觉很纯粹,但同时又蕴含着很强的力量,眼神仿佛能诉说故事,能准确抓住人物的感情,积极并却无畏地去表现角色,能够很好地掌控镜头画面,本片其实写的日本政府,但不知为什么用韩国演员,难道都是美国的附庸结果吗?
“人会以各种方式死去,我们先要振作自己,做好该做的事,觉得不对就讲,那样才能激起反抗。”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内核应该是坚持真理、尊重事实、正直勇敢。
《新闻记者》获第4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男主松坂桃李、女主沈恩京分获最佳男女主奖。获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32届日刊体育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
豆瓣上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诚然有许多美中不足,但获奖肯定是有理由的,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该电影讲述了报社新闻记者吉冈与内阁情报调查局公务员杉原面对施压,追查秘密并揭露事实真相的故事。影片前期从清理“叛徒”教育局长和被强奸女性发声未果几件新闻事件入手,为观众撕开了内阁秘密的一角。随后男女主两条故事线,因神崎自杀和“绵羊情报”交织在一起。男女主的正义感和勇气并非平白无故,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女主吉冈的父亲同为新闻记者,因撰写揭露真相的“错误报道”而自杀;死者神崎则与男主杉原共事,并曾一人承担了更改“不正当”公文的责任。具有正义使命感的男女主通过神崎留下的线索探寻到了“新大学”项目的真相,面对内阁的不断施压,没有选择缄默,而选择曝光邪恶的黑幕。结尾以杉原的一句“对不起”戛然而止,杉原后来的境遇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但杉原的选择在前期铺垫下显得并不突兀。
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叫《新闻记者》,也是想表达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内核应该是坚持真理、尊重事实、正直勇敢。有人曾说过“记者就是记着”,“记着”的一切应该是真实的,而事实的真相则应该被人们铭记。电影中曾说“人会以各种方式死去,我们先要振作自己,做好该做的事,觉得不对就讲,那样才能激起反抗。”如果说求事实是记者的本分,那么讲事实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美德。难吗?难。吉冈的父亲与吉冈之间的连接,除了女主角色塑造之外,还有时代连接的意义,正义使者这些年前赴后继,他们的牺牲是否唤起了人们的良知?又在社会中泛起了多大的涟漪呢?许多人说这部电影压抑,我想不如用“沉重”一词形容更为准确——新大学建造目的的真相是沉重的,揭露者面对施压的舍生取义是沉重的,社会现状中发声者的呐喊是沉重的。
美中不足的地方有许多,比如剧情略显俗套、前期节奏较慢等,其他影评有提到,这里不再过多赘述了。
电影后半段说明了情报中的绵羊正是神崎所画,而此绵羊与美国达格威试验场中死去的绵羊相呼应,引出了“新大学项目”的军事目的。达格威试验场是一座庞大的军事基地,主要担负各种化学、生物、放射性、高级爆炸武器的生产、杀伤、防护、试验等相关工作。1968年,在犹他州的沙漠中,6400头绵羊由于吸入了化学武器药剂,突然死亡。美国军方不得不赔偿农场主的巨额损失,同意以后停止向空中喷洒神经性毒剂。这一事件成为美国生物武器研发历史上著名的“绵羊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情报中的绵羊与神崎给女儿画的绵羊在面部有着巨大不同,粉色绵羊的笑眼变成了两个黑色圆圈,这里是否暗示着这个邪恶的秘密被双眼遮蔽呢?
这部影片也成功说明了色彩运用“少即是多”的道理,整部电影光线偏暗,运用了大量冷色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男主工作环境的灯光和色彩大量运用了蓝色、白色、灰色和黑色,以至于男主这个人物被电脑屏幕微弱的光照亮时,他所表达的意义更为明显。女主的工作环境则大量使用的侧面光,让人物更有质感和表现力。
图中这个镜头在蓝黑色大量铺墨的画面中,女主的红色围巾则营造出了一丝危险,同时也象征着一丝希望。比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斯皮尔伯格隔离了除红衣女孩之外的所有颜色,他利用红色小女孩的境遇,拖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弦。
首先我想先说说女主。想必在看这部电影时,没有人会因沈恩京是韩国女演员以及曾出演《阳光姐妹淘》而产生违和感。她的日语和英语都非常流利,在电影中完全没有为她的人物塑造减分。她扮演的吉冈,在走路姿势和体态上应该都有用心的推敲,通过她的走路姿势就能够看出这个角色的坚强和勇敢。再来说说男主松坂桃李,他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非常细腻,没有特别夸张的动作,靠面部的控制就能传达出杉原的纠结、害怕、怯弱等情绪。尤其是与上司多田的对手戏中,将复杂的情绪融合进眼睛和嘴唇的颤抖。一直以来桃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奇迹那天如此重要》里的摇滚青年,但这次的表演情绪更加内化,同样精彩。
选松坂桃李是不是因为他看上去总是气色不太好、像常年在小黑屋工作的人……
这么平的片子,竟然日奥最佳男女主、最佳影片拿个遍,真的惊得下巴要掉了。
因为实在好奇沈恩京妹妹的日语,选在天气之子上映当天错峰观影。感觉女主角这种台词短且少但能洋洋洒洒写出报纸整版报道的设定比起归国子女更符合汉字圈日语学习者诶。
很闷,一直在隐忍中蓄力,到最后戛然而止,最后上升到生化武器的层面,反而觉得没什么认同感了,因为这个真相离现实太遥远。最大的看点是沈恩京,塑造了一个外表木讷内心敏锐的女记者形象,因为演的是一个在纽约长大回到日本的日韩混血,一切都不违和了。这个片子包揽今年日本电影学院奖大奖和影帝影后,真的说明2019是日本电影的超级小年。
女主人设为美国出生日本人,倒是解决了口音问题。
拿日奥还是过誉了
前几天看的几部不错的电影都打了三颗星,有网友说打得太低了,主要是它们的题材主题对我没什么触动。这部日本电影我打四颗星,揭露真相的不易和重要的政治主题感动了我。是小说改编,但依据了许多真实历史事件。该片是3月6号即将揭晓的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导演提名的作品,也就是去年日本最好的五部电影之一,值得观看。
题材很wowow,按wo台的风格这个故事可能被命名为「达格威的羊群」。(也许是每个国家)形式上的民主主义。对于生活在魔幻国度的我们而言,看到新闻记者揭露国家(政府)黑暗面的题材难免心生感慨。个人对抗庞大组织无疑需要超乎寻常的正义感,责任心与勇气。国民构成了国家,国家却不一定在乎它的(大部分)国民。记者对于真相的追求不得不受到来自上层不可言说的压力,真的太难了。电影的结局好绝望。PS.沈恩京好神奇,感觉开始在日本拍片以后整个人氛围都不一样了,不仅戏路拓宽了,演技也是显著提高了不少。
这种社会话题电影倒是很日本。很严肃,很压抑的设定。似乎,一切也都是无解的,沈恩京挺好的,有不同于日本女星的性格魅力。
电影一般。但若熟悉最近几年日本的政治现状,也就了解这类电影的价值了。
记得就在前不久,又有基因复制还是克隆的新闻热传来的,虽然克隆羊引起很多争议,并被明令禁止相关研究,但我相信这个项目会一直是每个生物科学家所热衷,且被政府悄悄掩盖的,正如核武器。这种“危险”是双刃剑,它是人类科学的奇迹更是人性的失败,它可以被美其名曰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实则是谋取利益最大化,甚至毁灭人种的黑暗手段。良心与个人利益,甚至简单的平凡生活都成了一种选择,有时真令人无奈。影片题材虽不算新颖,但表现力还感染力尚可。沈恩京在日本也没有水土不服的迹象。结尾应该不算开放式,男主那句无声的对不起,女主震惊的眼神,观众不难想象,男主是步了前上司的后尘。。。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相。
6.5/10。为什么我想到《我不是药神》?抛开结局,前面是个标准的记者为追寻真相而对抗世界的故事。真相发现的一刻配上阳光,依旧能被触动。男女主的演技都很好。我一度以为在看国产电影,直到结局的出现,阳光被掐灭了。
太压抑了,看完我只想和本田翼生孩子!
既然都有自杀的觉悟了,就不能不敲章么? 有了提供自己名字的觉悟了,临了还是承受不住诱惑和压力。所以啊,根本就是人性的软弱造成的。脑子想清楚了再做。| 女主在报社的镜头干嘛一定要手持??脸撑满镜头,然后又晃得那么厉害,镜头运用莫名其妙。
台北院线,看了快一半都没明白这个故事要说的是什么就死了一个,然后干脆睡了一大觉,待重看。沈恩京2019年怎么跑日本去演了两部电影。
沈恩京这个表演吧,你也搞不清楚这个角色的设定究竟是不是听不懂日语。关于黑幕和媒体的对峙,简单浅显,“这个国家只需要形式上的民主”,这种金句在缺乏张力的故事下抛得异常生硬。以及小翅膀这角色,有啥必要?
#Japan Cuts# 动机薄弱,表达费劲又不到位,前半铺那么慢甚至要把所有相关方的所有神态拍一遍,后半收尾潦草快速的不行,所以拍那么多有什么用呢?煽那么久又为哪般呢?能不能别举着大义的旗帜来贩卖先入为主所认定的大义呢?实在无聊
我对藤井道人的风格的质疑年初在《日与夜》就讲过,情绪铺得太滥,这体现在他包括配乐、调色、慢镜以及特写的运用上。这片在通常被认为政治无关心的日本和《主战场》一起引起注意倒确实是好事一桩,而且又恰逢要选举的时候。对日本政治的直白批评以及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直接影射(伊藤诗织、安倍幼儿园、改9条)令人敬佩,但从电影角度来说还任重道远。
松阪桃李演的唯唯諾諾的懦弱內閣官員形象還蠻出彩。正因為人物的設定,所以結尾他選擇道歉的行為一點也不意外,無論是他決定被安排消失,或者是自殺(更傾向的結尾,因為沈恩京的表情,以及之前他收信了解實驗室真相時顫抖的手)。兩人不同的方向,在片中第一次相遇,導演已經用一顆互相背對對方的鏡頭表明了,結尾兩人隔了一條街道,恰好回應了這裏。其實不太像〈聚焦〉,更讓我想起是枝的紀錄〈如果雲知道:一個高級官僚的生與死〉,體制和權力的目的,就是調動輿論掩蓋事實真相。「這個國家只是形式上的民主」,對於政權而言,它甚至不關心絕大多數國民的生死,這也是結尾的無力感來源,它甚至沒有像大多數英雄電影呈現個人vs政權的勝利。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要運用公民的權利,去監督,去思考,去質疑,不放棄對事實的追求,這是我們對抗的方式
「日本の民主主義は形だけでいいんだ」其实国名换成别的也多数都通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