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第一部分
我原本想到的标题是——不露脸的镜头最可怕。这个“可怕”倒不是指画面可怖,而是细思深层逻辑而感到害怕。
演员的演技很好,特别是女主,这一点我就不说了。我主要想说印象最深刻的那些不露脸的镜头。
一、
看完整个影片就知道,开头一段和接近尾声一段是完全相同的。并没有展现女主的表情。但看第一遍的时候和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完全不同。
第一遍,仿佛是一个普通的妻子,关爱丈夫和继子。
第二遍,则有太多层意思了。一,看似举案齐眉的中产夫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感情。二,她知道继子坚持要一个真相,虽然知道法律上对自己没有威胁,但仍然担心变故。三,对于去警局并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Peter已经对自己儿子Gustav没有什么期待和信赖了。四,最让人细思极恐的一点。看到第二遍,我们才发觉,第一遍我们看到的只是倒序——也就是说,Gustav到家的时候,并没有因为犯什么事进入警局。但是,观众却因为第一遍在心里给他打上不良少年的标签。
我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里,嫌疑人用一个小故事奠定其他人和读者对自己的初印象。这种印象通常存在于潜意识,但是却起到关键作用。——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显然深谙此道,多次运用。
二、
Guatav离开的时候一个后备箱镜头值得单独拿出来说。他被父亲怀疑造谣,主动离开家。后备箱玻璃上檐挡住他的脸,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
之前被迫中断关系是叛逆的,和父亲坦白是冷静的,被父亲怀疑是愤怒的,看向女主是难以置信的鄙夷的。然而真正要走了,他应该是冷漠的或者失望的吧?或者是别的什么,反正没有露脸,就有无限的想象,就很妙。
他轻拍女孩们的背,说明他也是有感情的有付出过的。然而他不会留恋在这个家了。
三、
结尾,女主一家出门,除了女主锁门时露了没有什么表情的侧脸,其他都是无脸镜头。
女主为女孩们编发——女孩们精致。被悉心培养。却显得像个洋娃娃。整部片子都有这样怪异的感受。也许并不是为了突出她们,但我实在没感受到女主对自己的孩子们有多少真情实感。
Peter系领带——出门,最重要的是体面。即使儿子Gustav用死亡证明了自己没有撒谎,女主是恶人。但Peter不会改变什么了。顶多再看到女主的假惺惺而爆发一次,在体力上压过女主。
女主穿着——啥也不能撼动老娘。
第二部分
这部片子逻辑顺畅得令人难以置信。
从女主的工作,强化女主为青少年坚守“真相”和“正义”的印象,甚至用合伙人(第三视角)对她要保持理性的告诫,让我们深信不疑,女主是一个“正义”且有职业道德的人。
还是合伙人这件事,能看出女主为了捍卫真相甚至有些无法控制理智。然而等她自己违法,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些令人深刻的静止镜头,似乎观众在看舞台剧。——事实上,女主视角少得可怜,戏水时有,捉迷藏时有,简而言之,都对Gustav心动的时候。其他时间,包括事情败露后,甚至是禁忌做爱时,镜头都是冷静的。
镜头是冷静的,其实说明女主也是冷静的。她知道自己的美好生活和一切优势,知道自己渴求欲望。所以她做了,她去勾引了,做爱的时候她其实是灵魂出窍的。她爱的不是这个男孩,她明白自己只是需要新鲜感。知道事情可能败露,她虽然有些慌乱,但都已经本能地做好对策。和Peter当面对峙,先发制人,演员演演员,让人叹为观止。和Gustav谈判,把一个未成年人拿捏得死死的。
第三部分(尾声)
我看到一个完美的女权主义实践者。我看到一个法律工作者大型双标现场。我看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我看到一个青少年因为从小缺少父母陪伴,没有任何人帮助,孤独地走向毁灭。本来是冲着情节新颖的情色片看的。什么时候变成情节为主的我也不知道。剧本牛逼,导演牛逼。
我是以悲剧角度来理解这套电影的。
这部悲剧的主轴,就是建制内的权力阶层消费弱势阶层,引发道德冲突,最后演变成悲惨结局的故事。后母继子的乱伦情节,只是提供了一个环境,令这种冲突更激烈更荒谬而已。本片跟伦理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
女主角安妮受过高深教育、生活富裕,从事一个掌握权力且备受尊重的行业,又拥有幸福的家庭,甚至高尚的情操(例如正义感),是个标准的西方知识中产,或我们俗称的左胶。另一方面,她的继子古斯塔夫则完全相反:来自破碎家庭、没钱、思想简单、也没什么特长。
然而,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继子,还有一样东西可以拿出来被消费和使用,就是他的肉体和尊严。而他作为继子的身份,更令他从一块寻常小鲜肉变成一块珍稀的小野味,使一般的偷跳变得更刺激、更exotic。对道貌岸然的安妮来说,吸引力不言而喻。
在现代物质社会里,大家拼命生产就是为了消费,消费的目的呢也就是为了逃离现实,以调整心态去继续生产。不同的只是,我等凡夫俗子的消费就是吃顿好的异国料理,或者到国外旅游血拼一下。而安妮大妈比较会玩,不游泳的去游泳,不纹身的去纹身,其实都是为了获取逃离的快感。但是这些都不能满足她,那最后就玩大的,来个AV情节勾继子,算是终极逃离,高端消费了。
就是这样安妮开始了猎奇之旅。双方的第一次出轨,是安妮主动去挑逗古斯塔夫,一开始好像是她在取悦他,但后来画风一转她就转过来以后进的方式完事结束。整个过程表明了她是把古斯塔夫物化来消费的意图。因为,那体位根本不用看到对方的脸,而事实上双方的表情也是比较机械的。说白一点,安妮需要的就是一根年轻的阳具,因此不用看见他。物化这点,在事后她给古斯塔夫买“配置最强”的电脑时就更加明显了。不过这场戏比较耐人寻味的其实是古斯塔夫的反应。他没有反抗,却也没有表现出多享受。这看起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环顾四周,一般人对权力阶层的需索不也是持着这种不假思索的消极接受态度吗?
于是,两人建立起了秘密关系,迅速变得火热,古斯塔夫备受煎熬,以致东窗事发,安妮想都不想就出卖古斯塔夫,尖锐冲突随即爆发,电影也进入了最有趣最有张力的部分了。这个我不多说,大家自己看自己感受。反正总结就是一句话:作为消费品,被用完即弃就是古斯塔夫的命运。
很多人说古斯塔夫的结局太软弱,跟前半部的他不符。我反而觉得这是合理,因为权力阶层不但控制了正常的控诉渠道(他后来到律师事务所找安妮理论那场),更加把控了对“事实”的定义权,弱势阶层根本不能做任何的反制行动。能想象,古斯塔夫是在严重的无力感下选择自杀的。既然打不过你,自残往往成为弱势人群唯一的反应。为什么有被迫害者选择自焚,为什么工人选择罢工,也是这个道理。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结局才符合电影作为悲剧的形式期待。
另外,我也不太同意有些人说本电影跟女权之间的关系,试想想如果故事改为后父勾引继女的话,大家的注意力就肯定走偏了。
最后想说说,就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在人物刻画够真实。其实戏剧应该就这样,把真实的人放到虚构的环境里经历虚构的情节,这样才有冲突,才能击中观众的心,令人思考。就好像接近片末安妮哭泣的一场,加上去更让人觉得这个人真实。可这并不是告诉你她有什么恻隐之心,而是突显她的虚伪,而这种虚伪就是现代西方精英权力阶层的特质。
豆瓣评分7.2,我感觉《红心女王》被低估了,可能是电影尺度、叙事风格及中西方文化认知差异导致的。作为一部丹麦电影,冷峻风格贯彻始终,其冷峻之风,可与《狩猎》相媲美。情节起伏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也够人细细品味。继母与继子的非正常关系最终导致的悲剧,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开放式的结尾更是让人不由得往不好的方面想。律师知法犯法,事情败露后判若两人,讽刺意味十足;继子青春叛逆,年少无知,最终被反诬,酿成悲剧;作为父亲,很早就看出端倪,却一直隐忍,可以说有些优柔了;律诗妹妹刚开始正义感十足,最终却屈服于现实。电影中每个人都充斥着矛盾,而矛盾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片中也有不少隐喻,需要仔细看。影片的取景、构图都是非常不错的,与电影结合的非常紧密,没有一出多余的镜头,该暖的地方暖,该冷的地方冷,同时也有很多象征,整体观感尚佳。个人还是非常喜欢北欧电影这种揭露人性阴暗面的电影的,他能帮助我更好的看清现实。所以说,关注妻子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年轻人也应当稍稍节制感情,注意保护自己,因为人心不古,变化难测,人性本恶。
女主第一次性经历大概是强奸,之后才决定帮助被性侵的未成年人,但人类大比例的滑向自己厌恶的人,欲望之后,她开始割裂。一面还是鼓励别的孩子说出来,走出去,一面告诉自己的继子吞下去,退回来。
有句话怎么说的?如果一个人堕落到宣传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时,那他就已经做好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问题是人心这东西常常摇摆,宣传的东西此时坚定,彼时怀疑。女主真正相信的东西是恐惧,恐惧衰老,恐惧失去,她用回击当作盔甲,但盔甲让她失去倾诉的资格。她是个对亲密对象戒备森严的人,包括妈妈、老公、姐姐(好一点),男孩的年纪差和关系程度让她愿意分享。
男孩就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敏感、叛逆、找不到出口。继母是有天然优势的,一切不对等的,禁忌的角色都有优势,所以不需要追究爱不爱。男孩也许只想成为男人,成为爸爸,或者爸爸的敌人。他说出来是一种宣誓,一种报复,也是一种幼稚,他以为爸爸会怀疑人生,继母会支离破碎,不得不说这其中有熊熊的恶意。他没想到的是成年人自保的决心和力度,他没想到的是他对于公正这个词理解得太生硬。
有句话怎么说的?齿坚易折,舌柔长存。少年不屑知道,少年没力气知道,公正两个字的倒塌让男孩不再为成人世界找任何理由,也不再为活着找任何理由。
男主真的是好惨一男的,但儿子变成这样他肯定有不能推卸的责任。关于木屋会谈他信不信儿子,肯定信,但他说服自己不信却是更优选择。他和女主有共同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是优渥的,他自欺能够麻醉自己。偏偏男孩的死推波助澜了他进退两难的绝境。所以,他堵住女主的嘴,不必说了,什么都不要说了,要演就演到最后,入戏说不定还能解脱,出戏大家一起完蛋。
有句话怎么说来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两个女儿就是观众,她们长大了,戏才算演完了。
这部片的本子真的好,还记得男孩给女主纹的三角形吗?这个纹身本身就很好品,结合最后的三人对峙,只能说导演拆解了一个最稳固的图形,用最残忍的方式。
他们一起帮孩子刷牙,他们会在生日当朋友面读情书,他们有狗、马、一片树林和一段溪流,但他们还是有无数的暗涌,深夜里的不幸福和消化不了的欲望。他们都在自保以求幸福,到了最后却连伤口都不敢示人。
咬牙沉默,等到雪崩,自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也没有一片雪花是幸免的。所有血中都有泪,只好笑着帮孩子刷牙,大秀恩爱,继续享受一片树林和一段溪流……
1.剧本改编的是拉辛的《费德尔》,往上溯源是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
2.删除了和“男孩”对位的“女孩”形象,即阿尔忒弥斯和爱丽丝。
3.因此安妮的形象在电影中简化为单纯的欲望,失去的是古希腊版的“宿命”和拉辛版的“嫉妒”。
4.电影落点在社会福利机构的讽刺和家庭关系的探讨。
5.得到丰富的是古斯塔夫,他不再是一个单薄的角色,一个欲望和惩戒的具象代表。
6.最缺少的是《费德尔》中刻画的双主角之间的感情。《红心女王》里让安妮一黑到底,古斯塔夫最后楼下的强吻很有力,很悲剧,但仍然很难看出他对于安妮的情感,与之对应的,前半段出现的小跑友在剧情中消失。同理,因为让安妮一黑到底,缺失了她对古斯塔夫的情感。这并不能单纯归类到中年危机/对于丈夫疏离家庭的报复。
7.其实对于重组家庭的背景设定已经足够有想法,但站在情节佳构的立场上,渴望看到“爱丽丝”形象的延伸,安妮的两个女儿功能太少,有没有在“新女儿”和古斯塔夫之间构建新关系的可能。
8.最后还是回到古斯塔夫,萨拉凯恩在《菲德拉的爱》中对希波吕托斯的人物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结尾给予其和菲德拉的关系一个完整的交代。但《红心女王》中,安妮在单位里给予古斯塔夫的反馈几乎只是一个情节上的“反应”,古斯塔夫,他可以死亡,他也可以孤单地死亡,但或许有更好的方法给予他一种盛大的审判,让情节和立意在结尾达到一个完整。
在我看来争论人性是善还是恶是没有意义的。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伤害同类,并与同类合作,合作抚育后代、合作生产、合作创造生存环境、合作满足彼此的各种情感需求。之所以人类需要合作,是因为单个的人类力量太渺小了,人类无法依靠自己单薄的力量在自然环境生存下去。人类的这种群居属性是印在基因里面的,这是人类善的根本来源。
那么何时人性会表现为恶呢?电影里面的女主,有一个片段提到过,她的第一次性经历似乎是被强迫的;还有一个情节,女主不顾一位受害女生的感受,坚持让她出庭(其实她完全可以更耐心一点);还有在停车场时威胁被告。这些描画了女主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来自异性的不尊重更加的敏感。当她面临继子的指控时,竟然能把事情做得这么“绝”,这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律师,而是因为她感受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威胁。
人在自己的生理、心理需求受到巨大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做事情可能会失去底线。
不过,显然这部剧里面女主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由于她曾经的经历,导致她对来自他人的不尊重更加地敏感,自尊心更容易受到威胁,更容易做出失去底线的事情。其实我想她在决定对丈夫撒谎并指赖继子时,应该能明白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即便不导致继子的自杀,也会让继子失去亲人,并受到很大的心理伤害。但她依然这么做了,可见她的自尊受到了多么大的威胁。
实际上在解决这种问题时,并不是要满足自己的被尊重需求,因为这种高于正常人的需求就像无底洞,会让人活得很累。正确的做法是从造成低自尊的原因上出发,消除影响,恢复正常的自尊水平。
这部影片不足的地方是没有设计足够的画面和情节更加深刻地刻画女主在两性关系上的低自尊情况。这导致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女主会把事情做得这么绝,他们可能会认为是女主心性本恶,就像大多数国人认为现实社会里那些做坏事的人都是恶人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对一个精神正常、能够自主思考并做出自主选择的人,善是印在基因里面的,他之所以作恶,只是因为他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受到了威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和受人尊敬的人在一起,比跟不被人尊重的人在一起,能够相处的更加轻松。因为第一种人,他们的被尊重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他们更懂得尊重别人。中国的情况有点特殊,马斯洛5大需求理论中的第4项,中国人普遍缺乏,所以当一些特殊事件发生时,我们会被同胞表现出来的恶所震惊。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现存的社会体制造成的,这种情况也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韩日显著存在,不过日本比较轻,可能是因为社会体制得到了更新,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这种社会文化不好的一面,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更多的敬语和礼仪。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1.尺度颇大,无论是从性爱角度还是从伦理角度,后妈与继子的三场啪啪段落和之前的几场暧昧撩拨段落,真令人着迷;2.身为律师的后妈最后劝继子选择忘记,让事情过去,重新开始,恰恰跟她之前对她的受害人所说的要勇于将真相说出来形成鲜明对比,实在讽刺,深思后更是令人不寒而栗;3.看到有人提到《狩猎》,《狩猎》是儿童世界无知的恶意,那么本片便是成人世界充满诡计的险恶。
后母和继子偷尝禁果的大尺度伦理片。一个有如狼似虎的欲望,一个有青春鲜美的肉体,本来各取所需结果失控悲剧…看到一半以为会搬出道德法典,结果女主直接黑化真带感!成人世界充满“狩猎”,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洁白…
#48th IFFR# Voice-Big Screen Competition。圣丹斯鹿特丹双选。Trine Dyrholm的表演确实很有统治性,尺度很大,把中产阶级更年期女性的情欲演绎得十分到位,剧作很扎实,对情欲、道德和对法律(女主角职业为青少年律师)的探讨相得益彰,除了[教室别恋],隐隐还有些[狩猎]的意思。《爱丽丝漫游奇境》在片中成为了结构性的存在,片名“红心女王”也是来自书中的意象。
相比少年的单纯,女主对情感的漠视导致了令人痛苦的后果,我们看到她所有的不安全感和缺点,看到她的孤独和道德上的复杂模糊。不过她背后有一个舒适区的家,这是她不能失去的代价。
开始有点慢,然后渐入佳境,看完直逼五星。如果结尾主旋律一切败露那就太low了。就是要这种真实感。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秘密都会被揭穿,也不是所有真相都一定会大白,但你一定会为你不合时宜的欲望与刻意隐瞒的真相买单。还有就是永远不要撩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少年,他们为了爱会奋不顾身,他的人生刚开始,怎么可能要用余生那么长的时间去守住一个他本引以为傲的秘密?这个片子真的是赞的,很多深思。作为帮助性侵案受害者的专业律师,一边给受伤害的小姑娘鼓舞打气让她勇敢说出真相。一边给与自己发生不伦恋情的少年洗脑 “发生的与永远不会发生的是一回事儿,言外之意就是你最好忘掉这件事。”讽刺的双关啊,成年人的世界不是那么好进入的,做任何事都要遵守游戏规则,但或许这才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给女儿梳小辫刷牙,按时接送马术班,去森林里跑步遛狗,定期举办沙龙,端起红酒假笑,她以为自己什么都有了,一个刺身,一朵浪花,一盘卡带,少年胳膊上的一撮茸毛,随风摇摆,险些要了她的命,让中年女性心甘情愿脱轨冒险的,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咋舌!中产阶级后母与涉世未深的小鲜肉继子,产生了一段不伦之恋,探寻情欲的多样性,各取所需,尺度宽松,床戏大胆,再借由畸形事件剖析人性的残酷面,从而反思社会准则及道德底线。电影的结构十分玩味,女主的律师职业设定非常有意思,凌驾法律和道德之上,悉心规则,伦理辩护,却又是禁忌的盗猎者,引导大众说出真相又百般诡辩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使得电影的故事更为复杂,婚姻,道德,法律和两性关系都在她身上矛盾的展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成人世界的深算预谋和利己主义,丑事败露,就如禽兽般冷酷无常,人性之恶就在转念之间。电影的常规叙事和意识流的切换手法,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悬疑感和疏离感,白雪皑皑下,却是血色寓言,典型的北欧风格,冷峻而扭曲。★★★★
算是一部心理学视角值得研究的电影。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自我发展尚未健全的时候进行这种情感侵入和掠夺是非常非常危险并可能摧毁人一生的,所以这不仅仅是个伦理问题。
各种意义的颠覆。在这个故事里,性的掠食者翻转为一名中年女性。不不,“她跪在地上以臣服的姿态接受那个男孩儿”并不是“迎接自己的第二春”,第二春里至少还有些许情爱的成分,而她只是在冷静捕获一只稚嫩的猎物。描写中年女人与少年之间忘年恋的片子,前有《教室别恋》《朗读者》,有凯特女王的《丑闻笔记》,艾玛汤普森和白头弟弟的《儿童法案》,但角度要么是对忘年情欲的探索,要么是对女方投入关系后承受惨重代价的同情,要么是对少年维特自我燃烧式的柏拉图精神恋爱的痛惜,像这样探讨性权力完全失衡的关系中,强势的成年方如何道貌岸然残酷猎杀未成年的题材,够大胆也够震撼。女主体貌看起来像60岁,少年对她似乎没有什么身体或精神迷恋,最多的感受大概是原以为自己是征服者或平等的游戏参与者,但关系翻转后,不甘于被操纵、利用和玩弄。
繼母撩完就跑,順帶泼了一盆髒水。
非常厉害的一个剧本,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女演员,这种中产阶级大妈和小鲜肉的情欲故事,竟然还可以拍出这样的新鲜感,竟然是用这种灰色的方式。女主角的职业设定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复杂,婚姻,道德,法律和两性关系用这样矛盾的方式展开,男孩的思维方式也非常的有趣,他就像爱丽丝一样跌进了兔子洞,最后有几分《狩猎》的影子,整体上非常的北欧特色了。
6/10。从女主不承认那里开始有趣,前期就是单纯的中年妇女思春记。丈夫和儿子的对峙像是雄狮在争主权,男孩为了正义而流泪,父母为了家庭而粉饰。无爱可诉。(录音笔在哪里)
女王,若不打算愛便不要撩,即便少年什麽都不能给你,但他愛過你,他勇於承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啪啪啪还是少年好用。
剧本确实好,可以用来翻拍了。想看欧容拍这个故事。
4.0。几场性爱戏起到了刻画心理状态的作用,夫妻间对峙也很精彩,败露之前的铺垫其实可以短一点,崔那杜红完美,对着镜子自我欣赏那一段看的我都想上了,熟女的魅力。
情欲暗涌的《红心女王》颇为有趣:这位散发着知性气质的女人既是伦理的辩护人又是禁忌的盗猎者。她在这个看似温馨和谐的家庭里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而她日渐衰老的身体也依然拥有操纵男人们的权力。事实上,从道德解放的角度来谈未成年人保护议题并非北欧电影首创,本片相比《道熙》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将这段《忘年恋曲》强行解释为爱情,而是作为解除女主角中年危机的情感途径。不幸的是,这条畸形而曲折的岔路很快走上了穷途末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最终随着那个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镜头变换成了施害者与被害者的关系、指控与辩护的关系、真相与谎言的关系以及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临近结尾时,一只强悍有力的大手死死捂住了《红心女王》的嘴,似乎在警告她谁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她的惊恐与沉默也警醒我们谁才是真正的黑心老K。
虽然这片子重点无关性别,在全球metoo运动大潮下,还有女导演敢拍这种很可能被女权激进分子拿出来鞭笞的作品,欧洲电影人属实很酷很有态度。年龄、阶层、家庭各种层面的非平等对话造就生理欲望、伪善面具以及少年正义之间的撕扯,很残酷。如果导演做得更绝一点更黑暗一点,其实可以把男孩儿写得更有手段,通过录音告诉父亲真相,然而懦弱的父亲还是选择保留家庭的完整。
知法犯法,挑战伦理底线,道貌岸然的伪善,老脸厚皮的自欺欺人,脸不红心不跳的虚伪,这场揭露撕破光鲜亮丽中产阶级真实面目的私房戏真是太露骨,美好少年无辜献祭中年危机的毒妇,尺度之大罪孽之深令人发指。
连他们家的车道也像一条阴道,进进出出之间,欢愉顷刻变眼泪。大人的世界里,欲望和真相都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