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电影。那时候我爸爸还在 他深深叹口气 只幽幽说了一句 中国人的生活过得真是太苦了。现在爸爸已经不在了。我继续活着。过着看起来越来越国际化的生活 然而 我却想念着他和以前的生活。另外 作为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居住 吃饭 也是这一代才解决了的问题。其他的问题 我们就不要这么苛责了吧。我想 中国人是乐观的 任何困境都笑着面对的民族 所有 就好好生活下去吧
在坐过缆车后,儿子小树开心地问爸爸张大民,“玩过这回后,还有别的幸福吗”
张大民回答说,“只要你好好活着,就能碰到好多好多的幸福。我的儿子,你就没事偷着乐吧”
但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偷着乐,本就是因为苦比乐多太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苦中作乐,这才是常态。
在天津一个胡同的小院子里,住着张大妈一家。
张大妈的丈夫早逝,只剩下她带着五个儿女生活。
生活本就不容易,一个寡妇养育这么多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五个子女都还没成家,一家六口挤在了一间房里。
大儿子张大民(冯巩)是一个工人,二女儿张二民(丁嘉莉)嘴毒强势,三儿子张三民浪荡不羁,四女儿张四民乖巧懂事,五儿子张五民热衷学习。
张大民是个典型的市井小民,贫嘴好说,精于算计。
一个加班费,他不仅会从工资上进行计算,还会从餐费等各种情况进行算计。
每天的早晨,他都会将鸟笼挂在树上,然后出门跟邻居拉拉家常,调侃几句。
他最喜欢的就是溜达到云芳(郑卫莉)家门口。
云芳漂亮大方,端庄善良,大民跟她青梅竹马,也一直很喜欢她。
大民不小了,也到了成家的年纪,但他不敢表白。
家里的情况太紧张了,该怎么结婚,他想都不敢想。
每天,大民都会跟云芳一起骑车上班,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件乐事。
这天在路上,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唯唯诺诺的跟云芳打着招呼。
自认为护花使者的大民自然得挺身而出,但云芳告诉他,这是她们厂里的技术员(蔡国庆),也是她的男朋友。
得知云芳有了男朋友,大民有些尴尬,只好先离开了。
有情难得良人守,从来真心付无情。
技术员选择出国留学,云芳伤心极了,用花被子闷住头,整天不吃不喝。
云芳的爹(郭达)着急死了,大民嘴皮子溜,跟云芳关系又好,他只好请大民来劝说。
说贯口那是大民的拿手好戏,一段顺口溜过后,大民故意端上面在云芳耳旁吧唧吧唧吃了起来。
对于有的人来说,从一段感情走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新的一段感情。
云芳终于扯下了被子,跟大民说,“你娶我吧”,然后跟大民在花被里探讨了人生。
家里只有一间房,大民既然要结婚,那就得开家庭会议。
张大妈(李明启)一犯难就开始吃冰,她也很想让儿子结婚,但现在一家六口子住都挤得慌,新媳妇又该睡哪呢?
大民一个个询问弟弟妹妹,虽然大家都不反对,但明里暗里都在表示家里没地。
这个时候,大民的算计能力又起到了作用。
他决定自己跟妻子住里屋,家里其他人住外屋。
床叠成上下铺,冰箱挤在门口,电视吊在墙上。
终于,大民给自己整出了婚房。
云芳也知道大民家里的情况,没有计较。
在举办了婚礼后,大民跟云芳终于躺在了被窝里。
家里不隔音,他们探讨人生也得小心翼翼。
但好在,两人都很知足,新的日子开始了。
三民带回了一个花枝展展的女人,并跟大民说自己也要结婚了,而且他已经定了一张大床。
家里空间太紧张了,大民气得让三民睡厕所。
长兄如父,大民也明白自己得想出个法子。半夜做梦,他都在计算怎样放下那张大床。
三民也明白自己的窘境,大半夜气得躲在大桥下生闷气,甚至被巩汉林饰演的巡逻者以为是要自杀。
大民把弟弟劝回了家,然后开始精打细算,经过一番改装,里屋分成了两间,这边归大民和云芳,另一边归三民。
有了婚房,三民也终于举办了自己的婚礼,一家子热热闹闹的。
但是在婚礼上,五民却喝醉大闹。
家里太穷了,房间里也太挤了,他感觉憋屈极了。
他想要去西藏或者新疆上学,然后再也不回来了。
麻烦从来不会缺席,也不会迟到。
云芳怀孕了,但隔壁三民夫妻每晚探讨人生的声音太大了,让两人彻夜难眠。
中国人比较保守,羞于说这夜晚之事,但三民每晚这么折腾,大民夫妻确实受不了。
大民只好请三民下馆子,故意点了一盘腰花,劝弟弟保重身体。
但三民表示自己已经很克制了,大民气得只能蹲在屋顶想办法。
大民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在院子里再盖一间房子。
但是院子本就狭小,而且还有一棵树,于是大民决定拆了院墙,占胡同一部分,并将树围在房子里。
因为房子占了胡同,嘴碎的大民还调侃了包子妈妈的身材,这让包子火冒三丈,用砖头拍了大民。
伤得不重,鸡贼的大民故意让护士将头包扎起来,自觉理亏的包子主动帮大民盖起了房子。
房子终于盖好了,之前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但此时的大民却开始时不时地沉默起来,生活的压力让他感到沉重了。
生活可能就是这样,让一个个曾经快乐的少年,变成了沉默寡言的哑巴。
儿子出生了,因为屋子里有个树,大民给儿子取名小树。
云芳想要吃鸡腿,但家里的钱却只够买个鸡脑袋。
大民想要评选单位困难职工,但是听到同事的遭遇,他只好主动放弃评选。
技术员回来了,他邀请曾经厂里的同事吃饭,也包括云芳。
云芳在得到大民同意后,去参加了宴席,但在技术员送的礼物里,竟夹着一叠美元。
大民吃醋了,他愤怒的表示云芳出轨了,云芳委屈的解释自己根本不知道里面有钱。
解释通后,大民打自己耳光获得了云芳的谅解。
在机场,大民带着云芳将美元归还给了技术员。
三民的老婆有路子搞下了房子,三民夫妻搬了出去,五民也考去了外地。
二民也早就想要离开这个家了,她认识了一个山西男人木勺(李琦),只是跟张大妈说了一句,便嫁到了山西。
在大民眼里,那个山西人是农村户口,而自己家里是城市户口,这样下嫁本就不同意。
不久后,二民哭哭啼啼地回了家,说自己被木勺家暴了。
木勺来到厂里找大民,大民狠狠说着木勺。
当木勺将二民家暴自己的伤口拿出来时,大民口气立马改变。
在交流中,大民才得知,原来两人争吵是因为没有孩子,木勺被邻居叫做“太监”,而二民则被叫做“不会下蛋的公鸡”。
木勺不愿意去医院检查,他认为那是奇耻大辱,但大民还是把他拉进了医院,并买下了药。
二民跟着木勺回了山西,在吃药调理后,二民终于怀上了。
转眼间,小树也已经长大。
三民的妻子跟别的男人有染,大民让三民妻子离婚;而五民也长大了,从外地回来。
老屋子要拆迁了,老张家可以分得三室一厅。
在公园里,四民带着小树玩耍,但身体不舒服的她坐下休息。
看着一对对情侣热吻,小树不由自主地吻了姑姑。
四民是个护士,也到了谈恋爱成家的年纪,但她没有找对象,因为她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
不久之后,四民晕倒在医院,得知家里分了房子,她想要一个好看的窗帘。
大民也知道妹妹不行了,在市场,当售货员说一米58元时,大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拿着窗帘,四民开心地笑了,她渴望能有属于自己的屋子,但她明白,自己住不上了。
在与小侄子小树聊天中,四民去世了。
办完丧事后,大民一家回到家时,却看到了房地产商。
原来奸诈的老板(侯耀华)得知张家少了一个人后,决定要改合同将三室一厅换作两室一厅。
愤怒的大民打了老板,并被送进了派出所。
大民出了派出所后,家里的楼房已经下来了。好在政府明理,还是分给他们三室一厅。
住在了新房子,大民感觉不是滋味。
他还是怀念那个有树的房子。
大民带着一家子爬山,但因为缆车太贵,他让云芳跟小树坐缆车,自己则背着母亲上山。
山顶上,一家人俯瞰着景色。
生活不易,但至少对于大民来说,此刻拥有的已经让他很幸福了。
这部电影叫《没事偷着乐》,上映于1998年。
一个男人,生活过得这窘迫,确实是一种悲哀。
其实大民的生活就是很多60后70后的缩影,家里兄弟姐妹不少,也正好赶上物质生活快速提高的年代,变革带来的生存压力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困境是相通的。如今也有很多“大民”,房子,工作,婚姻,一座座大山压着他们喘不过气来。电影中的大民至少还要一个云芳体贴懂事,不离不弃,而现实中的“大民”却不会有这样的幸运。
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只有咬紧牙关努力。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在这个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横行的时代里回过头再来看这一部上个世纪末的电影,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那时候的人们多淳朴呀!我在反思,国家富强了,社会发展了,物资丰富了,我们为什么变的人情味越来越淡漠,越来越唯利是图嫌贫爱富。
大民应该是50、或者60后吧,到了小树那一代就是独生子女咯,虽然再也不用一大家挤在一起,但是他会跟我一样,面临着高房价上不了车,乃至于娶不起老婆的时代命运吧!平头百姓,每个时代都每个时代的烦恼。
天津的街坊,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下子想起好几部那个时代的电影《我的九月》《股疯》《美丽新世界》,胡同口的小卖店就是电话亭,骑着自行车来回穿梭的上班族,远亲不如近邻的热乎劲,一到饭点家家户户都飘出油烟味。这就是天津版的请回答1988呀!
冯巩老师在电影宇宙里不再是那个总说“我想死你们了”的嘻笑模样,虽然也透着一股嘴贱不饶人的样子,但是更多时候通过眼神和神态表达出人生的心酸和无奈,值得一座金鸡影帝。李明启老师扮演的母亲虽然话不多,但是都在点子上,吃冰一个小动作便可以左右舆论导向,比没说什么又表了态,手心手背都是肉,妈妈难做。其他演员也贡献了精彩演出,二民丁嘉丽老师,自行带入《过年回家》的大嫂质感,三民王劲松,这张脸总脑补“猴皮筋”的段子,四民和小侄子最收割眼泪,五民的少小离家老大归也感同身受。还有几位客串出场的曲艺界老前辈,不由得感叹那是曲艺界群星璀璨的时代。
很难想象当时的摄影机是如何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完成移动拍摄的,摄影师也一定有大民一样会“摆一摆”的空间思维能力。透过窗户或门框,观众得以窥探这个家庭的格局变化,如果把摄影机放在地上,真有点日本电影的错觉。
美术道具老师真应该加鸡腿!整个年代的生活质感都非常的饱满,大量生活道具丰富了细节,郭达老师的毛巾裤子传给了大民,也变成了小树身上的毛巾背心,背后的故事滋味仔细琢磨十分实用。挂在墙上抬头看的电视机,盖在房子里的树,母亲爱吃的冰,媳妇爱吃的鸡腿,有洁癖的四民,五民回来的眼镜。这些编剧和导演的要求,得到了超一流的执行,特别优秀的执行,必须加鸡腿。
片子里明显的缺陷就是剪辑和音乐,大量的渐黑转场,逢黑场必起音乐,特别是有几段人物特写默默奇妙的黑场,打断了观众的代入感,舞台化的断句方式真不适合这种现实生活题材,留下很大遗憾,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这部电影是1998年拍摄的,后来国家就启动了住房改革进程,把房地产业扶持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轰轰烈烈二十多年的城镇化改善了无数国人的住房问题,但是也发生了无数强拆,无数房产矛盾导致的家庭破裂,无数买不起房努力攒首付的人生悲哀。
我在2020年的春天,怀念那个我生长身体的年代。
我认为冯巩的巅峰之作,也有不少的感动。还有李明启老师的表现,一向不会令人失望。
脱胎于文学作品,因其长度不适合电影,所以导致看起来十分电视剧化,笑料也更是小品化,使用淡入淡出来解决单个笑料之间的生硬衔接,但这一做法无疑放缓了电影节奏。电影在短时间内呈现的是长段的现实历史,阶段化的展示强情节的家庭变故,各个子女的人生转折,但看起来颇有有点浮光掠影,其实除去大民自己之外,其他的兄弟姐妹展现并不多,但难得的是,作为家庭喜剧片,电影很独特的撕去了那份披在表面的和谐美满,也得益于天津的地理设定,将种种冲突用唇枪舌剑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又难得的有一种幽默感,由此延伸出整个年代中的人物处境与时代飞奔带来的不适。电影以住房为基础展现空间,但却在开头没有树立一个困窘印象,直到后半段才用一个俯瞰镜头展现出整个屋子的狭小,而搬家之后的那个360度旋转是十分精彩的,但碍于缺少对位,也折损了威力。
告诉你普通人活着不容易+1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天津胡同市井小民的生活琐碎、家长里短。无数春晚熟面孔客串出演。既有各式酸甜苦辣,也有煽情的亲情桥段。好在接地气,差在配乐和剪辑。配乐各种硬煽情,所有转场切换剪辑都很生硬,均为千篇一律的黑屏淡入淡出手法。不少台词不够生活,结尾有强行拔高扣题之感
笑到最后笑不出来的电影。
《建党伟业》中冯巩与周润发有短暂的对手戏,但就这不到一分钟冯巩的表演把周润发压的死死的。这是一个演技被人严重低估的演员,而《没事偷着乐》也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很多人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很多人只演出了苦情戏的悲。《没事偷着乐》高级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乐呵的点,但看完之后回味剧情让人悲伤莫名,感到憋屈。我自认阅片无数,但能给我带来这种观影体验的电影却寥寥甚至。
冯巩除了是一名出色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电影演员,本片以空间管理大师更是加冕金鸡影帝,电影版竟比电视剧版低了近1分,不至于吧。卡司阵容简直春晚全明星级别,有容嬷嬷和郭达斯坦森,还有侯耀华和牛群县长,李志巩汉林也有亮眼表现。这两年很多国产影视剧会被吐槽口音违和,而当年这些有着过硬技术的小品、相声演员则绝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各个都会数种方言,张口就来,片中的天津话听着特舒坦。之前评论说日本人最会拍生活戏,香港人最会拍市井戏,而大陆北方人拍这种小市民的生活也是一绝,电影中张大民一家的前后变迁如同那个年代的万花筒,天津大发的面的,新飞冰箱都让人怀念。电影中的一些长镜头和爬山时的远景表现也特别触动人心,住房始终是所有中国人长久以来绕不开终极命题,最近山东合村并居也是引发不少心酸苦楚的争议。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一些小品感的市民喜剧,应该是陕西的某种方言?看到了1990年代末期人们生活的基本样态,尤其是一家五口挤在小巷狭窄的院子里,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中透出一股底层的坚韧,在方方的《风景》等小说中也有类似的呈现。而20年之后,中国电影已经很久没有类似的市民喜剧了,更多是中产化的虚假表演、流量明星。
CCTV6看的,说实话,巩哥不喜剧也很厉害,演啥是啥,平民的辛酸苦楚都给抖落出来了,看的人心里发酸……
真是一部憋屈至极的电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口多的时候没地方呆没地方睡,长大各自成家离开老屋,还有过世的亲人,搬进新居也许还怀念以往的热闹吧。不管怎么说,人活着才能没事偷着乐,死了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熬吧熬几年天津跟着北京房价起飞了。。明星云集啊(当时百姓家喻户晓喜闻乐见)。。
杨亚洲独自指导的首部电影。故事背景从小说中的北京改成了天津,利用天津方言增加了喜剧效果,而众多喜剧明星的客串为影片增加不少惊喜和笑点。影片中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非常接地气,细节也做的特别好,冯巩毛巾做的短裤可太逗了。并且大量长镜头更加增加了影片真实感。但电影的时长限制导致无法把小说内容全部一一呈现,有些剧情起承转合过快,使得影片有些跳脱,这部小说还是适合拍成电视剧。所有演员都演得特别好,尤其冯巩,把张大民这个贫嘴的小市民演得活灵活现,凭借这个角色他拿到了金鸡影帝。几位子女都搬出老屋这一幕和《饮食男女》非常相似。前半段喜剧,结尾则是悲剧,略致郁,看完后一度心情低落。本片何尝不是现代都市版的《活着》呢,将普通百姓的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这种写实生活喜剧片,故事简单好看又贴近生活。8分。
天津胡同小市民的群居生活,除了一口地道的天津话和行走的相声之外,影片传达出的无产阶级道德观难能可贵,这一套春晚的班子生动诠释了老戏骨的纯熟演技,同时也折射了某些时代的特征和元素。类型里写着喜剧,其实是个悲剧,从悲剧中抽丝剥茧出喜剧,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很符合市井气息浓厚的胡同文化。需要吐槽的是转场和剪辑,淡入淡出和黑白过度很生硬也很突兀,不过有几个群像戏的长镜头还是可圈可点的。【哔哩哔哩】
一直没明白为什么云芳家有单独的房间,宁愿她去大民家挤,去受苦,云芳父母也不让云方跟大民住自己家,云芳生孩子云芳父母也没见出来帮衬下…这父母…片中薄情的眼镜跟五民…有种编剧专门黑书生的味道啊…
一部有着强烈地域特色的电影,天津方言听起来极有感染力,对白朴实,亲切。想想现在的电影,在语言对白方面越来越觉得少了一种味道。故事节奏较为缓慢,片名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观。我们无法改变生活,好好活着,没事偷着乐吧,冯巩的演技不错,把角色塑造的很好。
日子好了,身邊的人卻遠了。木勺說錯了,張大民其實妳最貪了,要媳婦兒子吃得好,要弟妹老孃住得好。但是到了末了兒真的實現了,妳卻已經不是那個貧慣了的張大民了。是生活改變了妳,不如説是這操蛋的現實活生生磨沒了妳。
以乐景写悲,此乃最高级的悲情。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长子张大民的背上,但他从来不喊一句苦累,在他身上浓缩了中国千千万万个朴素的底层市井小人物的影子。“只要好好活着,你就没事偷着乐吧。”冯巩老师演得真心好,小品届的老艺术家们演起电影来各个都是响当当的戏骨啊~
leleland
只要你还能活着,你就偷着乐吧
贫嘴张大民电影版,春晚卡司,上世纪末的蜗居故事。不过节奏还是电视剧的。。分房和爬山两段很心酸
老电影遇上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