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传记片。以纪录片的真实反映出战地记者的危险从业状况,为了一张震撼人心,反应真相的照片不惜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顾危险,高举相机,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内部与发生冲突的人们直面,了解冲突的真相,不禁让人崇敬起这帮为了扬名立万,实现自我价值而奋力前行,不管不顾的人们。当然影片也从上帝或是旁观者者的身份去看待非洲战事的混乱,人们的困苦无奈,只能在眼泪中接受一切的现实,就是因为肤色就要身陷冲突之中,没有选择,也没有逃避的可能,要么死,要么战斗,粗鲁而可悲。当然影片也对战地记者的从业现实进行了人性的拷问,当你高举相机,面对一切的残酷和悲悯时,你是应该伸出援手,匡扶正义,还是冷眼旁观,只为了一张照片而选择沉默。我觉得很多战地记者,包括枪声俱乐部里的五位记者,他们虽然也有血性,也想为这些困苦的人们做些什么,但是真的当事件发生时,他们还是本能地拿起相机,以拍摄为主,并没有冲上前去,全力救助,或是大声疾呼,谁对谁错。其实这些战地记者和那个拍《秃鹫和女孩》的战地记者并没有什么记者。很喜欢战地记者们在危险面前试炼自己运气的洒脱和豪迈,我并不惧怕危险,就算死去,也不过是一次运气不好的经历而已,蛮喜欢这样的心境的,觉得蛮爽的!
男主一开始是个跑来拍摄非洲战乱的愣头青,因为比较勇猛,被当地几个资深的战地记者看中,并成为了一个拍摄当地战乱的记者小组,一起为报社工作。与这些资深记者一起工作,男主学到了很多,慢慢成长,很快成为这个小组的骨干成员,还赢得了报社女编辑的芳心,好在了一起。因为男主胆子大,常常深入战乱的村子,直面战乱的人们,并与他们结交,所以他常常可以得到很及时的情况,然后拍到很多一线的实况照片,所以他很快声名鹊起,并成为了各大报纸争相用照片的记者,并通过一张黑人被当场烧死的照片赢得了普利策奖,从此这个拍摄小组也越来越有名气,被人们爱称为“枪声俱乐部”。于是有很多人想加入俱乐部,甚至有人会跟踪他们进行拍摄。虽然他们一直喝止,也劝慰他们不要参与,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其中有人就因为参与进来,经验不足,中枪身亡了。这时小组也开始不稳定起来,有人因为吸毒被开除出这个小组,但是这个人跑去了一个地方,拍出了有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秃鹫与女孩》,但是他获得殊荣的同时,也被人拷问,有没有去救这个被秃鹫窥视随时准备被扑食的女孩?这让这个记者受到了内心的谴责,最后自杀了,另一个主力也因为被枪击死去了,这个小组剩下的人也命运多舛,可见战地记者的生存环境还是很恶劣的,让人嘘吁,但是这些在刀尖上起舞,在枪林弹雨中冲杀的记者们,必将因为他们不朽的照片让世人铭记和敬仰,我觉得是值得的。
从男主角度反映战地记者的日常和工作质态,蛮真实的。为了新闻照片,随叫随到,抛家弃子,真心很辛苦,但是与痴迷的心态相比,真心不算什么。很喜欢抢去买可乐那一段,但是也因为太过自信,身受重伤,甚至撒手人寰,真是让人哀叹,让人永远铭记的小组,很有历史的沧桑感。
看完电影太抑郁了,没想到凯文会选择自杀。
忽然想到前阵子看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中开篇就提到的问题,她在书里说:“摄影基本上是一种不干预的行为。当代新闻摄影的一些令人难忘的惊人画面例如一名越南和尚伸手去拿汽油罐、一名孟加拉游击队员用刺刀刺一名被五花大绑的通敌者的照片之所以如此恐怖,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摄影师有机会在一张照片与一个生命之间做出选择的情况下,选择照片竟已变得貌似有理。干预就无法记录,记录就无法干预。”
我拍照时间不长,也没有体会过战地摄影的惊心动魄,但是作为人文纪实摄影爱好者,凭我的经验来讲,我是认同这种不干预的做法的:以第三者的姿态旁观别人。
有次去柬埔寨,一个人走到了当地贫民区,街道上动不动就有一丝不挂脏兮兮地的小男孩在我身旁走过,还有黑黝黝的小乞丐赤裸裸躺在烈日下,吃着面包屑,身旁是臭烘烘的蚊子到处乱飞,来往的人竟对此都视而不见。
我当时哪儿见过这场面啊!本能反应就是快速拿起相机记录这个时刻,因为机会可遇不可求,而摄影师就是应该有把握瞬间的能力。我到现在还能复盘当时的心理状态:心碎又兴奋,兴奋更多一些,满脑子里想的就只有一件事,我要这张照片!照片,照片,照片。怎么讲,就是不自觉达到了苏珊描述的那种状态。
而给每个流离失所的穷孩子发面包,我虽有心,但无能为力。
这的确有点儿自私,但摄影师不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志愿者,他们的使命就是通过记录瞬间,把照片背后的精神传达给世界,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去保护世界。
如果因此去站在道德制高点质问他们是不是没有考虑保护照片里弱小的主人公,说风凉话,未免太残忍。
没有他们在炮火和鲜血中冒着生命危险记录战争,我们不会看到这个世界的残酷。
致敬每一位战地摄影师。
战争让一切过于简单和复杂的事都烟消云散,只留下一片混沌的废墟,战地记者要在这废墟之上寻找和发现,所以他们无可避免地有着像战士一样需要:勇气与运气、激情与隐忍、信念和疯狂,当然还有战友。故事本身的传奇和厚重保证了电影情节和表意上的震撼和丰富,而叙事上的稳健则使其得到了灵活流畅的表达
故事凌乱了一点 但是并不妨碍我从中获得许多 向在利比亚和叙利亚遇难的战地记者致敬!
这就是我喜欢的电影!!!太棒了!反正有关于摄影的电影我都喜欢!
记录下真实的存在,一直都是摄影的灵魂,每一刻时光,都是独一无二的
真实人物事件改编。1992-1994年动荡不安的南非。几位主演都很不错,Ryan Phillippe还是有演技的,但通常群众都会被他的颜吸引了注意力。颜值过高会被认为毫无演技也是一种严重的歧视。
很多镜头太纪实,胆小勿看
期待了很久……感觉可以拍的更好……
以前只是听爸爸讲过他年轻时当战地记者的经历,爬过烟囱,踏过洪水,见过祖国所有的大好河山和世界各地犄角旮旯不为人道的小村落,不管情况有多难,相机就是你的第一责任,比命还重要,哪怕你眼前横着尸体也得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一位,要记录真实,再告诉所有人。(所以他给我们拍照一点不会找角度....自然美比显瘦重要orz)我看完才知道原来这一行比想象中更凶险,不仅是不被陌生人接纳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强大宽广的内心,可能在路程中会被各种艰辛打败,危及生命,更何况还要拍出高水平、巧妙捕捉的照片.....哎太不容易了,结尾真实记者们的照片莫名好打动人。如果那些震撼人心的、煽情的拍摄瞬间再多一些就更好了,它们值得被全世界看见。
这种战地记者是特别有人格魅力的人,演员十个有九个在形象上都盖不住他们的,看最后演员跟原型对比就很明显了。
Bang Bang太沉重
果然是泥坑的广告!
看得我热血沸腾又心子发紧,具体症状有:手心出汗、背心出汗、头皮发麻、肌肉抽紧...我觉得那个失去亲人的黑人悲伤的独白演得最好,最后值得一提的是Joao一直活跃在战地摄影的舞台上,他在阿富汗工作的时候踩到地雷,炸掉了一双脚。现在用义肢开始工作。
给五星的电影有不同种,有一种给镜头,有一种给意境,有一种给故事,还有一种给精神。这部电影的五星给镜头里面那些为战争而死却为战争贡献了凝固瞬间的战地摄影记者。我们总是试着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一些我们视野以外的东西。对凯文的死,我深表敬意。
小女孩与秃鹰那张照片应该很多人都见到过,包括当时引发的争议,但却是第一次了解到较为完整的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试着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一些我们视野以外的东西”,这是种致命的傲慢。
2011.09.10“based on a true story”永远是我的罩门。片尾尤其出色。
一张照片,也许可以改变世界
这部片子已经开始尝试探索战地记者矛盾的身份了,可惜有些浅尝辄止。
一群以相机为武器的男人,秃鹰与女孩的照片真是很棒
又见非洲题材
别人的死亡,只不过是摄影记者的赚取名利或者谋生工具,只不过是网站的点击率,报纸的销量,只不过是围观公众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