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觉得大家都可以看看德国人拍的一战二战电影,感受是真的不一样。
我觉得本身一些战争电影被我吐槽的点就是他们的结局都太强调“成功”了。
虽然也会有很多人死甚至主角也会牺牲,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在拍“我们是怎么反败为胜的”“我们主角是怎么英勇杀敌的”。
没错作为被攻击的一方我们想展示我们不怕敌人的攻击我们是坚强的民族,而且确实我们是二战的战胜方。所以我也完全理解为什么我们在拍战争的胜利。只是我确实觉得只看这类型的话这就失去战争片的意义了
(这里我再加几句,评论有人说“为什么非要反思,我们反侵略赢了就是要拍打赢战争的胜利,你为什么要和发动战争的国家共情”。
我上面也说了,我们做为被侵略的并且是战争的胜利方,拍战争胜利拍美好结局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还是始终认为“战争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即使是胜利方,即使赢了也依旧是输的。有些电影可能会让观众产生“战争胜利带来了无限的自豪感和骄傲感,证明了我们的实力,所以战争也没那么可怕反而可以证明自己”的想法。从而减轻了战争实际的残酷和害处。
所以不是说大家都别看美国中国的赢战电影,如果只是为了爽一爽那就去找个手撕鬼子或者看美国人拯救大兵瑞恩,也完全ok的,我也蛮喜欢看。但是不仅要看这种也更应该看看德国的战争片,换一个视角去真的看看战争的残酷。
⚠️并不是要代入德国人去反思!只是去看看真实历史中的一个国家为战争失去了什么,以此警示自己,警示所有人战争百害无一利。⚠️也没有一棒子打死或贬低所有赢战类的战争片!就是觉得德国人视角会不一样会更有警示作用,我个人偏好这种警示型的战争片,个人偏好!!
仅从我理解来说,看战争片不是为了肾上腺素不是为了不是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是去了解那段历史,从最客观的角度去认识战争最坏的一面。所以我不是共情德国,只是共情所有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人。
这个完全是个人喜好!我就是觉得爽片动作片可以拍成美好结局,战争片就不要全是美好的了。解释完毕求求别再杠我了)
如果只是为了彰显民族自豪感的话,那它被冠上“主旋律”也不为过吧。(说这句是因为在微博看到有评论问为什么我们自己拍战争片就被说是主旋律,国外拍的就不说)
我一直觉得只有德国人的战争片是纯粹地拍最真实的残酷的战争。他们会拍<西线无战事>,拍为了政府的自尊白白牺牲多少人,讽刺四年下来前线只前进几百米却死了几百万人。他们会拍<地雷区>,拍战争结束后德国士兵为了拆自己埋下的地雷葬送生命。没有哪一部是以“成功”结束的(因为他们确实也是战败方),就算主角活下来了那电影依旧是悲剧,因为没有人会庆祝。“战争结束了我们赢了我们太强了”这种东西真的还是少宣扬的好。(或者说看完了这种彰显民族自豪感的电影之外也别忘了看看德国的,换个视角嘛)
还有一点就是看西线无战事的时候你不会去特别在意主角,他们的存在感都不是特别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有完整的故事线。整部电影都找不到“杀敌高光”或者“作战战术高光”,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为了彰显哪个士兵的英雄气概。只是在跟你说战争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好过也不会留下任何一个英雄
观看这部描影片时,我的脑海里数次浮现出《战地1》的游戏序章场景——当玩家扮演的士兵阵亡时,屏幕上会出现这名士兵的姓名和生卒年,随后视角转移到另一位战友身上,继续作战,然后再次阵亡……一开始,我会因自己的操作不够谨慎而感到懊悔,但我很快发现,即使操作再完美,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设计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浓烈的虚无,也让百年前的战场阴影变得无比真实。
我在《西线无战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这种虚无与真实。尽管很多人将它与《1917》做比较,但显然《西线无战事》没有在刻意追求战场上的光影美感,而是着力于描绘士兵的饥饿、肮脏与恐惧。我们跟随着保罗,见证战争的谎言让无数青年沦为行尸走肉,直到迎来不可避免的死亡。在他倒下的那刻,我甚至为他感到轻松。为我知道幸存者并没有迎来解脱,而是将在悲怆与怨恨中炮制第二次战争。
关于保罗之死,原著的描述是,“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马雷克并没有提及死因,而在片中用浓墨重彩的戏剧化桥段来呈现保罗“一战最后牺牲者”的身份(1930年版则是加入了“抓蝴蝶”这一桥段)。这些改编在某种程度上也许都消解了马雷克的本义,将战争与人生的双重虚无归结在战争的残酷性本身上,但对于影像的受众而言,如此直接的画面可能比深刻的内涵更具价值。
只要人类还有战争,《西线无战事》就需要一直被讲述。它不仅提醒着人们战争的代价,更将虚无的真实展露无疑。
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每次看战争片这个类型,我都忍不住想写点什么,观影的过程很煎熬,呼吸都静悄悄的,任何抖腿,吃零食都觉得不够严肃,这是战争啊,只有在命如草芥的战场,我们才能看清楚一些所谓的“真相”,才会认真起来,起初的我们,无知的就像片中的几个年轻人,就像《希特勒的男孩》里描写的,慢慢的察觉,原来“战争”是这样的,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所以我总说,人类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永远不吸取教训,人不会一直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周而复始!
隔着屏幕,我仿佛都能闻到电影中的腐臭味,我觉得自己好渺小,谁会看你写的这些东西?嗨!确实,往往残酷的东西能让华丽的词句苍白无力。关于一战,我看过很多,这一部算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补充,韩国的那部电影《高地战》,其实拍到最后,都是一模一样的现实,真是讽刺,残忍,悲凉,我发现这类电影,他们想表达的是战争其实才是恶魔,谁发起的战争,谁就是恶魔的代言人,个人就是蝼蚁,但我印象中有些电影,总觉得战争是造神的机器,好像永远有一个过错方,如果是这种想法,真的该好好的反省一下了,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一个生命,无关其他,他或许是为了自己的无知买单,或许是为了心中的理想牺牲,但作为生命的个体,令人叹息,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幼稚,幼稚的像个孩子,傻子,疯子,我懂个屁的战争!呵呵,好吧,我谁也代表不了,就代表我自己,我不会做的!
另外,我在想如果把“人”和“病毒”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当作一场战争,“人类”的各种措施就是武器,人拿着武器,消灭“病毒”,从1914到1918,大家身心俱疲,都在等一个11点,在11点到的那一刻,我们的脑海里在想什么?人们在坚持什么?看着战壕里的士兵,一种莫大的悲哀油然而生!
每一场战争,我们都该好好记录的,有了电影,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有纪录片的形式,有娱乐的形式,有各种的特写,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总有一种形式把男女老少一网打尽,看吧,看看我们做的“好事”,正因为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怕我们忘记,战争片是包装好的一颗颗药丸,治疗我们的健忘症,无论多少部,多少遍,我们都不该抱着松懈娱乐的态度去观看,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类电影应该抛弃任何立场的,因为我觉得战争背后的复杂性,普通观众很难一下子看到全貌,孰是孰非,交给时间来评判,谁发起的战争?谁在侵略?谁在抵抗?谁献出了青春,谁又在幕后操控?重要的是死了多少生命,是如何避免?因为那不是单纯的1700万的数字啊,是人啊,人啊,人啊!是我们自己啊!
最后我也想到了一个奇怪的角度,无关对错,就是一个想法在脑子里,比如一些动物(植物),他们因为迁徙或是丛林法则,大规模的周期性的死亡,我们人类知道吗?他们没有电影,没有记录,会有他们的同类感到悲愤吗?我想不会有一只狐狸突然跳出来说,我们世世代代受到了狼的侵袭,我们如何如何,这些故事只是静静地发生着,我们只会觉得这就是自然法则,人类世世代代发生了多少战争,死了多少人?算过吗?会不会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呢?我有思考过,一种是我们以为自己是人,是高智慧生物,我们要反思反省,就可以避免战争,对,很对,可是人太多了,不可能每个人都这么想,总有一些这类人眼里的疯子,手里握着发动战争的力量,反省的人只会被裹挟,想到这,莫大的无力感再次占领我的身体,太操了,我都不想做人,于是我又继续往下想,另外或许我们自以为的聪明,自以为的反省反思,反而成为了我们发动战争的理由,成为了矛盾的起点,我们以为我们在圈外,其实我们只不过去到了一个更大的圈儿!
Ps:这个标题的意思,其实是想说:“独C者会良心发现吗?”
最后,祝愿每一个因为战争逝去的生命,在各自的愿意为他们祈祷的人心中获得安宁!
母蝇 by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
她坐在一株柳树上
望着
克雷西战场,
那些喊叫
喘息,
呻吟,
沉闷的脚步声和倒塌的轰鸣。
在法国骑兵
第十四次猛攻期间
她和一只来自凡汀康特的
棕色眼睛的公蝇
交配。
她搓着所有的腿
当她坐在一匹剖了膛的马身上
沉思
苍蝇的不朽
她稳稳地落在
克莱弗公爵
青灰色的舌头上。
当沉默降临
只有腐朽的沙沙声
轻轻地围绕那些尸体
仅仅是
手臂和腿
轻轻地围绕那些尸体
仅仅是
手臂和腿
仍然在树下痉挛
她开始将她的卵
产在约翰·乌尔
皇家建筑师
仅存的一只眼里
就这样
后来她被一只蜥蜴吃掉
逃离了
埃特雷的那场大火
(崔卫平译)
啊,母亲,母亲!对你来说,我还是个孩子——为什么我不能投入你怀中痛哭?为何我总要坚强而镇定?我确实比一个孩子大不了多少,柜中还挂着我儿时短小的裤子——那不过是不久以前,为何都成了过去?
我根本不该回来休假。在前线,我麻木冷漠,时常绝望。现在我再也做不到了。我本是个士兵,现在却只是一个为自己、为母亲、为无休无止而不得安慰的一切感到痛苦的人。
我感到害怕,不敢继续想下去。这条思考的路通向深渊。现在还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但我不会放弃。我会守护它,保存它,直至战争结束。我的心在跳动:难道这就是我曾经在战壕中想过的唯一而伟大的目标,是人类经历了一切灾难后,为了生存而寻找的目标?难道这就是为了不辜负这段残酷的岁月,为战后生活找到的使命?
我很年轻,才二十岁。我对生命的认识,唯有绝望、死亡、恐惧和联结着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我看见民族间被迫为敌。人民沉默、无知、愚蠢、顺从,无辜地互相杀戮。我看见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制造武器和言辞,好让这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续下去。而在这里、那里,在全世界,我的同龄人都和我一样,看着这一切;我们这一代人都和我一样,经历着这一切。如果有一天我们站起来,走到父辈面前,要求清算,他们该怎么办?如果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来临,他们还对我们有什么指望?几年来,我们的工作是杀戮——这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份职业。我们对生的认识局限于死。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以上均节选自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姜乙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1
如果仔细琢磨,会发现比起雷马克的原著,2022年的这部《西线无战事》显然表现平庸。
首先,和战争的紧迫感恰恰相反的是,小说的叙述其实相对较为平和、冷静。这样的叙事节奏与方法反映了主人公保罗竭尽全力在正常的生活秩序与战场的残酷之间挣扎的情形,而这在他亲手杀死那位法国士兵(也是他第一位亲手杀死的敌人)之后开始失控:内心独白越来越多,沮丧、无力的气氛开始笼罩。
而电影从始至终都在营造战争的“恐怖”(这个词应该非常恰当)氛围,它确实为观看者带来无与伦比的沉浸感,然而丢失了原著小说中描写从冷静到失控、希望到绝望的变化过程。文字的力量显然更强。
其次,去掉保罗放假回乡的情节让人物变得不完整,同时损失了一部分主题的表达。如上文摘录,保罗曾有一段时间离开战场、返回家乡,而正是这一段看似美好的经历让他失去了得以支撑其正常活下去的根基。“休假只会让往后的日子更艰难”,他必须去看望永远失去儿子的同伴母亲,必须面对不久之后又要分别的、他自己的父母,必须亲眼目睹他的人生、他的世界离眼前熟悉的景象越来越远。以前,他不了解战争,并未察觉异样;战争不知不觉击垮了他,他已经完全无法融入眼前的世界,——他知道了战争的真相。他已经死了。
这些都没有在电影中体现出来。这些恰恰是原著小说最精华、最伟大的部分。而额外加入的高层谈判戏倒是为影片增添了一层意义的维度,使得观看者思考上层统治者与前线士兵之间的关系,是否前者的一个小决定就能导致后者的死亡?即使如此,这样的思考在战争片中并不罕见,加入这样的情节并非加分项,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多余。
最后是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这样的反战主题电影真的能使人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吗?这部电影通过大量写实、直接的战争描绘,从感官上让观看者厌恶战争的存在。血肉横飞的场面背后,一定是一张张皱起眉头的面庞。然而,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电影中的人物终究和战场上的士兵一样,成为了指挥家手下的棋子。看不到小说中充满深度的描绘,失去了充满哲思而令人悲伤的自白,战争电影真的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吗?看看漫威电影吧:哪一部电影不是在战争中开启高潮部分的演绎?不管承不承认,那就是战争,而战争似乎深深刻在了人类的DNA里。
2
坐在屏幕前的我,一定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观看了这部《西线无战事》。尽管它的改变比起雷马克的原著并不完美,但毫无疑问一流的制作水准依旧能让人体会到战争给年轻的士兵们带来的创伤。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战壕中的那一刻——和保罗一样,法国士兵也是年轻人,湛蓝色的眼眸在污泥中依旧闪闪发光。背后的枪声传来,他的生命结束了。
他也许和保罗一样,在法国读了书,后来上了前线;也许和保罗一样,有几个铁哥们,后来纷纷在战场失去生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都在统治者的言语之下,投身于这场注定悲剧的战争。
而战争的残酷之处就在于,也许你意识到了战争的真相,却无法停止杀戮。战争的残酷一定会将士兵脑海中被植入的印记清洗干净,然后纷纷醒悟,真正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值得自己投身奋斗的东西。然而战争已经开始,负罪、恐惧和迷茫会永远伴随着战场上的每一个人,即使战争结束,这一切都不能被消除,直到他们死去。
这才是战争最恐怖的一面。
3
我们身边会发生战争吗?答案是肯定的。任何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能认识到,那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号角还未吹响,但准备是实打实的。去年开始的战争则告诉我们,非正义的战争不仅国际上得不到支持,国内也难征兵。
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来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在这片土地上,决定一切的是那只黑箱子中看不见的手。精心设计的话语会被强制刻进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然后战争便开始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到那个时候,不会有人关心对错,因为已经失去了意义。而战场上的每一个人,便要为认同或不认同的“共同目标”,献出自己的一切。
(72/100)
人类工业科技首次最辉煌的绽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上。
我们用绞肉机发射的子弹拧碎同类的血肉,我们用铁皮机器的炮弹轰击同类的头颅,我们用喷火枪带着浓重的汽油味将同类的皮肤烤成黑色的焦油。
如果我们能坐下来好好谈谈,不说政治,不说历史,不说长辈的恩恩怨怨。
也许会发现,我们喜欢听同一个风格的歌曲,喜欢聊同一个类型的姑娘,喜欢吃同一个口味的饭菜,喜欢喝同一个牌子的啤酒。
因为,我们都曾是十月怀胎的婴儿,都由母亲挣扎着把我们带到世上,我们都有过快乐的童年,也有过青春期的迷茫。我们都是儿子,是丈夫,是某个可爱小孩或者可爱小猫的父亲。我们都是人,活生生的,脆弱的,会连纸划破手指都会痛的叫的——人。
忽然硝烟漫过,他站在我的面前,手里拿着枪,后面的声音尖叫着让我们恨对方,让我们要杀死对方。我能从他的大眼睛里看到惊恐与迷茫,我知道我也一样。当我的喉咙还没发出呼喊……
“哄!!!"炮弹落下,血和肉混着泥像雨一样落下来。我和他的残肢交杂在一起。这时,没有人记得我们曾是婴儿,我们曾是少年,我们曾有过各自本该美好的人生。
所以,他们也许夜郎自大,他们也许数典忘祖,但除非他们拿刀架上我的脖子,否则这些都不能成为我要杀死他们的理由。
愿东线也无战事。
给狗扔一块肉,肯定会被叼走给人一点权力的话,他会变得野蛮
如果我没看过书,我估计会给这部片子4星或者5星。作为一部独立的战争片肯定是很不错的,但是很多改编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太多。1.电影里大家传来传去的是丝巾,原著是鞋子。丝巾的来源首先就令人起疑惑,他们为什么把一个不相干人送的东西当成了一辈子珍重的东西。而且也曲解了和法国姑娘的关系,那是一种真诚又粗俗的交换。而且鞋子是有实际用途的,他们每次都会念叨穿着真舒服。不要搞人为美化2. 卡特怎么能是因为偷鸡死呢,开头偷鸡是因为饿得不行了,战争都结束了还偷什么?为了展示非战斗群体,非得这么安排吗。书里是战斗受伤牺牲的3.“西线无战事”导演为什么会理解成达成停战协议后的进攻。这种事历史上确实是有的(各个战争都有),但是这么小概率的事件只会消解战争的残酷。原文中根本没解释西线无战事,保罗还死了的原因。
在高层眼里,一线的士兵不过是一道命令。每次场景的转换都是巨大的反差。有人为了两个鸡蛋送命,有人在埋怨蛋糕不新鲜。有人大口吞着污水,有人厌烦大块肥肉丢给狗。你让我们下跪,还要我们高喊“伟大时代,甚为光荣”
#TIFF220914 绝对夯实的技法,影片前段节奏太好了,搭配标志性音响真的紧张到心发慌。中后段有点拉,但一些煽情桥段处理的真的很好,不滥俗且印象深刻。整个观影过程都笼罩在巨大的虚无里,战场上你的喜好、抱负、愿望都不再重要,它与你是否勇敢,是否优柔寡断,是否在合适的时机举起了枪也都没有关系。它只存在于一张长桌的两端,中间是一盘过期腐朽的面包和悬而未停的几笔签字。
主角因为战火或意外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亲爱的战友,而他本人靠着运气苟到停战前夕却最终没有踏上回家的归途。无人生还,众归于寂。从德国人的视角讲述战争,没有荣归故里大团圆,只有恐惧、愧疚、耻辱。导演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的访谈中说,“There is nothing heroic or glorifying about war”。
这一版把战争的虚无描绘到了极致,可以说只有两类场景:士兵们像机器中的齿轮一样呆滞地端着刺刀冲锋然后被割麦子一样撂倒,或者枪炮声暂停时士兵们恢复人类情感有说有笑去老乡家偷鹅。朋友情谊和军国主义狂热一笔带过,高层的奢靡和狂妄也只是作为反衬战争的蒙太奇登场,整个电影的唯一主线就是战争本身,反倒比我们的父辈多了几分“德国味儿”——更加克制、更不滥情,只要描写战争本身就可以唤起对战争的厌恶了。整个观影过程中没有泪点,也没有(过度)血肉横飞的大场面,只是一直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这种拍法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流,看多了把爱情亲情友情、战前多美好战后多惨淡这类桥段像工业香精一样生产并添加的好莱坞战争片,还是来点纯粹的生理性厌恶吧。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看完 结束以后陷入巨大的虚无
凡是把战争当做英雄主义进行大肆宣扬的,凡是不分青红皂白把人送上战场的,凡是鼓吹战争精神的人,都应该下地狱。
比战场厮杀更为残酷的是战争的荒诞性,你不知道为谁而战就冲上了战场,想要去杀死素昧平生的敌人,然而战场上没有英勇杀敌的战友,只有吓得屁股尿流的士兵,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了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这就是廉价炮灰短暂的一生。
终于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可惜改得基本和雷马克的原著无关了,也抹消了属于西线无战事的那些微小又伟大的诘问。可谈的是深夜末场坐满了一半,有很多年逾七旬的老人结伴前来。邻座的老头聊天时说这也许不够好,但我们必须反复回忆欺骗青年的代价。
分三天我看完了德国人新拍的《西线无战事》,很精彩的作品!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争,各方无所谓正义或侵略,本片反战的主题表现得非常突出,四年中“西部战线”的300万年轻的普通士兵的盲目牺牲,就是巨大的人类悲剧。对比了1930年美国人改编拍摄的电影和1979年英美拍的电视电影,这回是德国人自己拍的,是部好电影,有许多新的创造,摄影精彩!特别是在俄乌战争期间网上影院公映,全世界都会有热烈的反响。
当下太需要这样一部优秀的反战片了。引用《父辈的旗帜》开头老兵的一句话:“只有那些从没上过战场的蠢货才会热衷于打仗。”
年轻人都来看看,那些老家伙们编出来的谎言,千万不要上当啊!!!
Movie of the Year. “坦克在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被首次使用”,这是多么平淡无奇的描述。但当电影中坦克压向了战壕,年轻的生命转眼消逝,我坐立难安,我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可惜影厅的视音效果超凡绝伦,我不能假装这一切不曾发生。残酷,冰冷,绝望,战争从未改变它的面目,但我们的历史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心甘情愿地为它摇旗呐喊,甘愿做它的信徒。只是不知道,他们最终会在酒桌上操纵他人的生命如棋子,还是出乎意料却并不意外地死在回家的前夜?
#TIFF2022 配乐特别震撼 尤其影院效果 青春懵懂的少年刚刚毕业就被国家主义洗脑 送上了犹如绞肉机一般残酷的前线 无谓的牺牲持续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 一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然而战争狂人们还在不停地把无辜的青年送上前线 这样的电影依旧意义非凡👏
你渴望战争的唯一原因,是你没经历过战争。
政治权谋者为一己私欲发动战争,送愚昧天真的爱国者上前线当炮灰。
你们看,他们好像一枚没有生命的棋子。
配乐很震撼。很多片段单独拿出来十分荒诞,但放在战时就很顺理成章。战争机器以血肉为燃料,扭曲了版图和人性。然而如此深刻的作品也没阻止二战的发生,此片也不会让鹅屋平息。无论怎样,愿世界和平。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每一部战争片的时候都在研究怎么才能在战场上合理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