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被很多人吐槽说像是流水账,但是影片最后已经步入老年的吉恩对罗伯特说【我们在一起的生活真像是一场奇遇,是伟大的经历,有时候焦虑悲伤,有时候无比幸福,不过感谢上帝,从来都不会枯燥乏味。】
这如流水账形式的故事却是罗罗伯特一家三十多年的生活,从1899年除夕到1933年除夕,承载着悲欢离合,被人们轻易评价的故事其实是沉重的。
影片的上映时间是1933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遥远,如同挖掘历史,但是对于那时的很多人来说,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三十多年正是他们经历的,如同回顾他们自己的生活。
用流水账来评价显得有些误会了这部电影,它不是给快一百年后的我们看的,是给当时的人们看的。
那时的三十多年涵盖的事件太过深刻,以至于布尔战争不需要把起因经过详细说明,泰坦尼克号不需要展现海上宏大场面,一战不需要真正让观众们看到战场上覆盖了天空的硝烟。他们经历过,所以只要稍稍提起就会让他们感同身受,不会像现在的我们需要想象,需要自己翻阅历史资料才能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
作为第六界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反战题材,和其他很多直视战争的反战电影不同,它把目光聚焦在了战场的“幕后”—家庭。
被推到镜头前的家庭变成了叙述的主角,让我们看到了不是只有战场上才有残酷,一个充满爱的幸福之家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也会变得动荡不安。
他们的命运被时代紧紧牵动着,罗伯特因为战争职位上升,而他的幼子约却因为战争牺牲。时代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可以造就一个家庭,也可以毁掉一个家庭。
然而在如此动荡的年代,导演依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家庭的普通生活。孩子们抢玩具的打闹,大人们之间的社交与休闲,他们都在试图抛开战争却又在战争中过正常的生活。
以孩子爱德华和约的视角来看,他们都是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长大的,童年对他们来说并不糟糕。虽然有战争,但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战争不过是可以赋予玩具的游戏。
长大后的他们也并没有因为时代而变得性格扭曲,反而在父母相爱的环境下而成长的自信得体。从他们身上真的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相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无形之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相信爱也勇敢追爱。
长子爱德华对恋人伊迪斯像极了他父亲对待他母亲那般宠溺爱护,当伊迪斯在为未来的爱情患得患失时,爱德华很自然的拿他的父母举例让伊迪斯宽心。幼子约对喜欢的女孩芬妮也是用自己的父母的例子,让对方相信爱是永恒是美好的。
家庭影响人的性格而时代影响了命运的走向,长子爱德华与恋人伊迪斯在泰坦年到尼克号上遇难,幼子约还没有机会向喜欢的女孩求婚就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他们不是特殊的一个,就如同泰坦尼克号上不是只有杰克和罗斯是凄美爱情。
《乱世春秋》不仅在题材上具有创新,而且跟前几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不同的是,本部影片用到了当时并不成熟的特效。导演在一战的叙述上用了近四分钟的叠化场景,士兵们行军的镜头,炮火连天的镜头,士兵们倒下的镜头,演员在台上表演的镜头层层叠印,虽说很简单,但是依然让观众如同陷入回忆般感到悲伤。
而更加的加深这种悲伤的是在这近四分钟里,无数镜头不停叠化变换,唯独旁边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场景一直没变。这种艺术般的隐喻避开了传统的平铺直叙讲故事,转向了另一可能性的探索。
也许现在观看无论是特效还是象征隐喻都显得过于青涩,但是从无到有的尝试与探索过程都是伟大且值得的。
1933年的美国,正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中。电影业也极不景气,三分之一影院关门,各电影公司摄制费用剧减。大环境如此,好作品自然乏善可陈。这年诞生“史上最烂”奥斯卡最佳影片《乱世春秋》(不是《乱世佳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部电影你如果能全篇看完,那只能佩服你的忍耐力。电影通篇不知要讲述啥,是讲历史事件,还是讲乱世中的一个家庭?似乎都没有讲好。在观众眼中看来,整部影片就是一些毫无主线及思想的家庭事件的简单罗列而已。一定要凑齐战争、爱情、亲情、生死,只是这焖锅没放佐料,炖得稀烂,看不出精华所在。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影片居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黛安娜·温亚德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三项大奖。
比如影片中对泰坦尼克号事件的讲述,就是这样一个镜头。拍摄费用真是缩减到了极致。
唯一触动人的镜头是,一战胜利后,遭受战争失子之痛的母亲,在胜利狂欢的人群中失魂落魄的表情,让人心痛。这也许算是对最佳女主角提名的一点安慰吧...
----从第历届奥斯卡开始,讲述经典背后的故事,做值得收藏的自媒体。欢迎关注‘看电影聊世界’并留言。
虽然是黑白影片,但丝毫不影响影片的艺术性表达。在战争面前,个人的英雄主义显得十分可笑和无知。经历过战乱的伯爵夫人一家,以及伯爵家从前的侍从一家的命运轨迹变化,是非常有意思的。尤其是侍从一家的男主人去参战,参战回来后买了一间酒吧,自己却成了酒鬼,家人都厌弃他,以他为耻。最终他也死于一次车祸。影片的主题,time changes many things.时间过去了,一切都在改变。伯爵家的两个儿子都死了,伯爵夫妇依旧还相爱。影片有悲伤,有温情,有残酷,丝毫不因技术的原因而逊色。
看之前豆瓣看了下简介,提到泰坦尼克时感觉好像是看过,可是看的时候发现跟我记忆里的细节有差,可是记忆里的怎么也找不到文字记录也实在想不起来,算了,后面想到再说。此片时间点跨越三十多年,无论是世界历史国家历史还是家庭乃至个人都发生各式各样的变化。意外发现开头的时间跟《小公主》里的时间是同时的。
1.布尔战争、女王伊丽莎白去世、泰坦尼克号沉没、一战,流水线的剧情发展、制作,实在乏味,最最主要的是中文配音,配乐大段消失,雪上加霜;2.舞台剧式的台词搬上了银幕,严重让人脱线,感觉无比做作。
1934年,第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历届奥斯卡BP分数最低的一部,也是名副其实最差的一部了。完全就是浪费时间的电影居然还能拿奥斯卡...一日贵妇都比这好。
20世纪的新年来临的时候,简和艾伦要为远赴南非的丈夫担心,33年之后,经历过一战洗礼的简和罗伯特容颜苍老,又一个新年即将到来,然而长子沉于巨轮,次子一战阵亡,两位老人共同举杯,为过去和也许的未来,全片来不及抒情,只是历史的简述。
没故事没人物的流水账,目前为止看过最差的奥斯卡最佳。
获1934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奖,不过现在看来就很一般了。
6.2 结合历史上诸多重要事件,包括维多利亚女王逝世、泰坦尼克号沉没 、一战等讲述了两个家庭的经历
太!……没劲了。政治正确手法拖沓无聊的战争片。乏善可陈,彻底的乏善可陈。这么多年的奥斯卡最佳到底是有多少部这样的烂片啊。
二十世纪黎明前的英国乃至欧洲实在是大有文章可做,影片截取一个家族的兴衰来投射整个时代的无奈,可谓具有史诗级的粗胚,可遗憾的是撞错了编剧,又生错了时代,出炉的只是一本空洞的流水账,加之秒杀一切美好的国配,怎能让观影者口下留情啊~
只能说太过“正确”以至于无法不得奖
Noel Coward的本子啊,所以基调必然是king&country,然而本片主视角是不列颠的母亲和妻子,从世纪之交的布尔战争、维多利亚女王辞世到泰坦尼克号船难和一战摧毁性的打击再到战后迷惘的一代,终结于影片公映的1933年,时代的动荡并未就此平息。大历史与小命运的交融。逊色于美国视角的Heroes for Sale。
主旋律影片只能看Coward的,格局再大,人也还是人。不知是不是黑白片的关系,觉得衰老装化得很好。
1.5。《壮志千秋》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好莱坞发现了新大陆,开始制作与之类似宏大叙事的"史诗"电影,企图复制之前的成功,于是就有了这部所谓"史诗"电影再度拿下BP。肆意拉长时间跨度是最低级的手法,一家人每个都被赋予了戏剧性的遭遇,目的是突出"乱世"主题,但流水账似的剧情走向与"闯关"似的冲突设置丝毫没有符合所嵌入时代背景的严肃性,反而冲淡了对动荡局势的反思性,无论是战争还是各种造成他们悲剧的因素皆可简单归结于世事无常,命运弄人,与电影空有其表的"史诗"叙事完全对立,实在是讽刺。
找不到字幕,乱七八糟看了一回,基本上没看明白在说什么,除了战争和女人
20世纪英国几场战争为线索,家族的变化,沉闷无趣,帝国的人民VS被压迫国家的人民……1933年奥斯卡最佳
目前为止,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奖作品中,豆瓣评分最低(5.8分)也是唯一一部没超过6分的一部(IMDb 刚好6.0分),倒数第二是第二届的《百老汇旋律》(6.1分);而豆瓣评分最高的是同9.4分的《辛德勒名单》和《阿甘正传》;其次是9.2分的《泰坦尼克号》《教父》和《乱世佳人》。……国英双语版……
我们要周期性地越过海峡,去杀杀德国老的锐气!另外, 作为:本节明巴顿奇事,小巨人这类电影的祖宗,也就是分镜头脚本弱了一点。
宏大叙事,细节不足。底层主线,却身形俱散。
英国的战争编年史,各种家庭,各种人物,都为了战争复出了很多。不过整部电影编排的很乱,张弛度也很差。透过不同的家庭,来观看战争,但是效果并不是还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