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整个电影是以复仇为主题,可是复仇后面特别加天使两个字,因为她是正义真相的化身 ,使恶有恶报,使那么多女孩免受伤害,恰恰是人们都赞同希望的,恰恰是符合真善美价值观的。拯救了人性的弱点,校园暴力。同时女主的形象也反而反衬出社会黑暗面,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而女主就是那阴暗中的一缕阳光……很好的电影,大赞👍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之一,就是用我的水彩画一颗向日葵。在我孩子的头脑中,我知道这颗向日葵总有一天会枯萎,死亡。但我有能力将它保留下来,使它的美丽永恒,使它免于残酷的死亡。达芬奇说过:每一个画家都应该先在画布上抹上一层黑色,因为一切在本质上都是黑色的,只除了被光线照到的地方。或许我们都习惯了从白画布上开始画,但也许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看到水变浑浊,看到花瓣凋零。也许通过美术,我们能直面自己的阴暗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不要是为了保存美丽,而是为了揭露真相。通过你的诚实,让世界感到不安,不管后果是什么,因为这能改善世界,也能改善你自己。
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
性侵。
最近某幼儿园传出来的【性侵风波】好像过去了,
虽然大众都无法接受所谓的“家长集体撒谎”的官方解释,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旦当事人失声,我们这些旁观者大多也都无能为力。
而在国外,突然刮起的“韦恩斯坦”丑闻风暴,一时袭卷了整个好莱坞。
众多女星纷纷站出来指证自己曾经被这位高管性侵。
这无疑撕开了整个美国影视业衣冠楚楚的光鲜外衣,让大众看到了光鲜下暗涌的潜规则。
今天说的这部电影,也跟性侵有关, 它就是:
《复仇天使》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位女学生在遭遇性侵后,命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
女主是一名在校的艺术学生,主攻绘画专业。
但她的作品总是过于平淡,缺少艺术表现的张力与感染力。
住在一起的闺蜜鼓励女主应该多接触异性,或许荷尔蒙可以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于是,女主参加了一个派对,而主人就是她暗恋已久的同班小哥哥。
两人一开始相谈甚欢,然而等待她的却不是她想象中问温柔的爱情,房门关上后,那个看似温文尔雅的男孩,一下子变成了粗暴发疯的恶魔。
没有任何防备,也没有轻声细语,幻想中的浪漫却最终演变成了突如其来的侵犯。
女主只能任由男主压下身下,呼吸困难,也毫无反击的力气。
一切结束后,男主若无其事地扔过来一条毛巾。他认为女主喜欢他,就是默认愿意与他发生关系。他丝毫不觉得这次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反倒对女主的哭泣显得无法理解。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这种想法在今天的直男癌群体中还大有市场。
回到家后,女主无法承受这种来自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打击,只能尝试用各种“温和”的方式去缓解内心的痛苦。
然而,让她意料之外的是,当她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女教师不但没有表现出设想的愤怒与同情,反倒以异常平静的口吻质问到女主:
“在整个过程中,你说【不】了吗?”
“有人看到了所谓的侵犯过程了吗?”
“你是否自愿与他进入房间的?”
总之,这些话的言外之意就是:
既然当时是你主动选择与他进屋的,就应该能预想到要发生什么。没有任何在场的证据可以证明这就是一场强暴,所以我只能深表同情,再无其他。
后来,女主又参加了学校里建立的类似于女权主义的组织。然而更可笑的是,那些女孩丝毫不把性侵当回事,她们能提出来的建议就是:
出一本关于“性侵”的时尚画册,或者推荐一个检测迷醉药的指甲油。
心如死灰的女主,开始在校园里主动寻找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人。
然而,现实再次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她寻找到一个被三个运动员性侵的女孩。
女孩告诉她说:
“人们不会用同情的眼光对待你,反而弱者总是被踩在脚下,这就是现实,并不是所有的罪行,都可以有遭到审判。”
从【受害者】变成【荡妇】,女孩总是讨厌女孩,尤其强暴你的还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性。
这一刻,女主仿佛心如死灰,她无法接受在这个看似是纯洁象牙塔的地方,竟暗暗隐藏着这么多散发着恶臭味儿的真相。
终于,这个天使,要采取自己的方式,来净化这个世界。
先是强暴她的渣男,由于推搡,坠楼身亡,如果说这是一场意外的话,那么之后,女主一步一步地解决了所有参与校园性侵的男性。
后面的情节就像是低配版的《我唾弃你的坟墓》。
一次次的杀人,将女主不知不觉中推向了黑化的深渊,她痛恨实施罪行的人,更痛恨那些冷眼相对,还要恶语相向的旁观者。
毫无疑问的是,所有的旁观者,譬如女教师,警察或者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强暴者的帮凶。正是他们的放纵与不作为,让这些暴行可以肆意地滋长。
而施暴者由于某些出色的方面,可以继续在学校里闪耀;反倒是那些受害者,却要背上痛苦的骂名,躲在角落里接受质疑。
故事的最后,电影的结局有了一个小的逆转,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观看。
看完整个影片,我的内心是非常压抑与沉重的。
【性侵】这个话题总是可以引起人们的一阵讨论。
但可悲的是,公众的焦点永远都放在了谴责凶手上面,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受害者人的心理。
今年4月,二十六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曾经在青春懵懂时受到过性侵,在很长的时间中始终无法发泄自己的内心的痛苦,最终,她选择将一切写进书中。
在书中,有一段让我记忆犹新的文字。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是美德是这个伪善世界维持它的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林奕含用她的死,来唤醒这个伪善世界的良知,只可惜,却仅仅掀起了一丝波澜。
或许,当年性侵她的老师,现在依旧光鲜亮丽地生活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人性的黑暗并没有让他感觉到些许的不安,隐姓埋名的生活也让他免受了世人的谴责。
然而,26岁的生命,却戛然而止了。
就像是《复仇天使》中的情节,原本善良天真的女主,被旁观者的讽刺与行政人员的不作为一步步地推向了深渊,采用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一切纷争。
然而,受害者一个选择杀人,一个选择自杀,这是应该有的结局吗?
我一直认为,任何有关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同完成的。
“性暴力是权力的展现,而谁掌握权力,谁就掌握了这个社会,社会缺乏对痛苦弱小的同情敬畏,而更多的是对权力资源的跪舔盲从。”
你可以用同情的心理去体验,甚至你可以假装这些事情不存在,但请永远不要站在一个道德的至高点上,去恶意评价受害者的一切。
因为你不是她,你根本不了解她的心理,所以也没资格告诉她什么叫是非对错。
自尊是伤人伤己的一根针,正是这根针会缝起她的嘴。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鼓励她们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勇敢地揭露施暴者的罪行。
也希望这个世界的良知终究可以被唤醒,就像电影中女主角在毕业典礼中说的一段话:
“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持美,而是为了揭露真理,敢于让这个世界对你的诚实感到不安。不管结果如何,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你也会更好。”
近期关于性侵的事件层出不穷,从幼稚园性侵到明星性侵事件无一不捶击着每个人的内心,但似乎最终结果性侵者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惩罚,而受害者却遭受着无法弥补的伤害。这仅仅只是被爆出来的事件,有很多类似事件却因受害者的唯诺隐忍而让事件石沉大海,这无疑更助长了犯罪者的势气!一部美国电影《复仇天使》通过校园性侵事件告诉我们,如果受到伤害,除了学会如何自保外,也要敢于揭露真相捍卫自己的主权,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影片里的女主诺艾尔是一绘画专业艺术系的女大学生,内向社交少,绘画出的作品也很平淡无奇不带任何感情没有价值可言,同班的一在绘画方面非常优秀的男生卢克对诺艾尔产生了好感并邀请她参加他们室友组织的派对,诺艾尔欣然答应并盛装出席了派对,但事情并没有诺艾尔想的那么小美好,她被卢克约到只有两个人的房间并粗暴的强奸了她!
更令人痛心的是事后诺艾尔决定去学校告发卢克,但学校拒绝了她的请求,同时她的室友斯凯也劝她要隐忍,诺艾尔不想就此罢休,找卢克来理论要求他对她的行为进行道歉,万没想到卢克一副嘲笑她的样子还要求她滚出去,二人在争执过程中,卢克意外坠楼身亡,随之而来的警察因未查到任何证据判定卢克是自杀身亡。
随着诺艾尔德调查发现,校园性侵事件并非个例,她找到性侵相关人并同时参加了校园关于如何防性侵的会议,但她们给出的答案都是如何做到自保不再受侵害,却对如何惩治性侵者只字不提,诺艾尔为此非常失望,并同时决定用一己之力惩治性侵者,于是诺艾尔化身“复仇天使”开始实施复仇计划。
诺艾尔装扮成摩登女郎把校园性侵者一一杀害。与此同时,她的绘画创作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分分钟震撼着老师和同学。但好景不长,在一次失误中警察根据线索查到了诺艾尔……
在最后的毕业典礼上诺艾尔受邀演讲,她说世界不是为了保持美,而是要敢于揭露真相,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演讲结束诺艾尔也被随之赶来的警察逮捕。
整个影片叙事平实似乎也不暴力,甚至有很多bug,但我觉得影片却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内心,不禁为女主捍卫自己的主权拍手叫好!虽然女主稍微偏激的做法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我们仍要呼吁大家受到侵害不要一味隐忍要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主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这两天君君无意间翻到了一条新闻:
看得君君心痛到无法呼吸啊~
被凌辱的妻子,因为丈夫的一时气不过,以后只能孤身一人面对接下来,长久的上诉,一身债务,独立抚养孩子。
(来自中国小康网)
这么撕心裂肺的哭泣,让君君瞬间想到了,一部性侵引发的复仇电影。
(心痛到无法呼吸)
《复仇天使F.M.A》I 2017
豆瓣:5.8
君君鉴片
《复仇天使》
适用人群:重口味爱好者、复仇片爱好者
推荐理由:是谁造就了“复仇天使”?
推荐指数:★★★
片 长:95分钟
女主诺艾尔是一名美术研究生生,被一个笑容灿烂的男童鞋主动搭讪,并邀请去参加聚会。
就是这次聚会上,男童鞋带诺艾尔到聚会厅楼上的房间里,门一关就露出真面目,分分钟强奸了她。
噩梦还没有结束,诺艾尔向学校投诉,得到的反馈却是,质问诺艾尔是被强奸还是自愿,有什么证据?!
我擦嘞,还能有这种操作?被强奸还要拿出现场证据?
更让她抓狂的是,曾经和她受过同样伤害的女孩都在劝她:
“除了隐忍,并且庆幸没人把你当成‘荡妇’,你无能为力。”
最后,她独自一人鼓起勇气,再次找到强奸她的男童鞋要求道歉。
对方竟然一脸无辜地表示,纯属自愿,享受过了来搞事情是吧?
这还有天理吗?诺艾尔不服气,两人争执之中,诺艾尔失手将男同学推下楼,对,没错,男同学当场挂了!
惊慌离开之后,诺艾尔发现,跟她一样被诱奸的事件,多得数不胜数,而结果都不了了之。
于是乎,诺埃尔决定“以牙还牙”,把这些曾经性侵女孩的“恶魔”们,通通诱杀在自己的石榴裙下。
“复仇天使”再次走进一个同学聚会中,用催情药在聚会二楼的房间里,完成首杀!
警察很快发现多起连环杀人案。
直到被好姐妹发现诺艾尔衣服上的血迹,警察也追上门······
这简直就是校园版的“我唾弃你的坟墓”嘛!
影片把强奸者施虐时的刺激快感、被性侵女童鞋的痛苦、挣扎、绝望,直接暴露在镜头前。
并且,用周围人对诺艾尔被诱奸这件事的冷漠反映,揭露一个现实中也大量存在的问题:
被强奸者毫无防备,事后因为没有证据,有苦难言。
就像诺艾尔去学校投诉时,能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不是自愿?凶手会自己承认?当然不会。
但我们可以尽可能防止悲剧发生。
要有防范意识,就像电影里的诺艾尔,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进入私密空间,保护好自己,尤其是女孩子随时都要有安全意识。
但万一没及时逃开,我们也要第一时间报警,并且注意保留房间和自己身上的所有关于强奸的证据,并找医生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诱奸这种犯罪行为?#
女主控制的不错,但故事一般,漏洞也很多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我觉得女主应该一路杀下去,比如等到她室友责备她时,她应该顺带杀了她室友,然后警察逮捕她时,她应该反抗到底或者说去医院杀人灭口。一直暗黑下去多好!女导演和女编剧还是有缺陷。
画出的作品不错
女主长这么丑,你们几个渣男是怎么下得了手的?
剧情一般,如同嚼蜡
校园性侵的题材不错,可惜呈现力度不够,狠劲又不足,口味其实一般,女主眼神比较犀利。
感觉女主的转变有点生硬吧
3.5 小东木人美演技好
真无聊啊,要不是前一阵性侵的话题火,估计也没什么人看这电影。
1.5 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两星半。几个男生也杀得太不费吹灰之力了,最后一个人其实不用等到苏醒,校园应该是有监控的,如此以来就是为了托出毕业那番说辞,由此也见得,在这个创作里,复仇甚至是杀人的过程是没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要阐述女主角或者导演抛出来的观点,行为不真切,就很难打动要接受的人。
女主不戴bra胸越来越大…强暴戏和复仇还是不错的,只是剧情实在是没有任何亮点,与《伊甸湖》和《我唾弃你的坟墓》这两部鼻祖差距蛮大的
现代版唾弃你的坟墓啊
7分,既不是血浆片,也不是复仇片,所以不存在杀得是不是华丽,更不是什么狗屁校园版唾弃你的坟墓。伊斯特伍德小妹选片的口味很重啊。
花式杀男
故事太平,可以说是对现实的某种平实的还原。我喜欢女人的毒,有时却又心疼起那种毒来,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在被凌辱被恐吓中,她们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像黄蜂的刺在刺伤了对手之同时也毁掉了自己所有的生活。
两星半。展现校园里的性犯罪,不是被路人强奸,而是被有好感的男生rape,以为女生的拒绝都是欲拒还迎,根本是你暴力强上。前半部分还有讨论受害者即使曝光也只会受二次伤害的社会现状(看来美帝也是),后半部女主变身复仇超人?!躲避监控,指纹,杀了5人依然没半点嫌疑,还代表毕业生发言。歪了
这种没有导演才华又满脑子女权意识的女性导演最可怕了。
想当然的以为是那种特别high的复仇电影,然而它却出奇的冷静,故事太平淡无奇,不够震撼,但很多地方很值得人去深思,这也是现实中最矛盾的地方,虽然结局否定了女主角所做一切,可法律也没为其他女性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女主角竟然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女儿,但在电影里各种和艾玛·斯通挂相。
觉得故事有点崩了,没有狠毒到底,女主行动力很不错,但本身心理就比较弱~,被强暴后变身连环杀手,这种故事要写很毒才好看。中间对比了一下未受过害的女性的女权观大概这样,对于现在的中国城市新生代来说它的观念更新得有点慢。结局居然正能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