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骨瘦如柴

正片

主演:莉莉·柯林斯,基努·里维斯,卡丽·普雷斯顿,丽贝卡·肯尼迪,阿兰娜·乌巴赫,丽亚娜·莱伯拉托,凯瑟琳·普雷斯科特,莉莉·泰勒,布鲁克·史密斯,瑞塔·希尔丽夫,席亚拉·博拉沃,哈娜·海耶斯,艾利克斯·夏普,玛雅·埃谢特,莱丝莉·比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骨瘦如柴 剧照 NO.1骨瘦如柴 剧照 NO.2骨瘦如柴 剧照 NO.3骨瘦如柴 剧照 NO.4骨瘦如柴 剧照 NO.5骨瘦如柴 剧照 NO.6骨瘦如柴 剧照 NO.13骨瘦如柴 剧照 NO.14骨瘦如柴 剧照 NO.15骨瘦如柴 剧照 NO.16骨瘦如柴 剧照 NO.17骨瘦如柴 剧照 NO.18骨瘦如柴 剧照 NO.19骨瘦如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你得避一避阳光,你都要晒干了。

我几乎是含着泪看完了整部电影,在结束以后哭的不能自己。

曾经我也在短时间内体重急速下降,脸颊凹陷,仿佛老了十岁,而我的家人却是质问我是不是偷偷背着他们去做了医美。

那时候我不需要吃东西,没有饥饿感,没有困意,整宿整宿地失眠,只睡两三个小时也能够一整天保持清醒,对外界的一切感知都格外清晰,却没有人知道你出了什么状况。

我必须得承认,像影片中的伊莱一样,我喜欢那种感觉,我感到兴奋和沉默,冷静,抑制。

只是并没有到那种必须催吐,疯狂运动的地步,我只是吃不下任何东西,直到我意识到再不吃东西可能会影响我学习的时候,我才每天点一顿饭,吃两口,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我感受不到生命的流逝,但我害怕流逝。

电影中伊莱的妈妈说:“如果死亡是你想要的,我接受了,但我爱你。”

而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的父亲对我说:“你不需要功成名就,也不用出人头地,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你平安,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那一瞬间,如同伊莱起死重生一般似的,我释然了,我庆幸,我还活着。

我去接受生活,接受世界,接受他人对我的关心。甚至在出现我的卢克的时候,我接受了他的靠近,即使他最后也还是离开了。

他们把我从泥潭中一点点拔起来,不,应该说我选择了伸出手,好让他们抓住我。

伊莱也是,最后她伸出了手。

我能够接受这个世界上正常人的比例大大高过于我们,所以即使对6.8评分感到失落,我也只能给上五星,表达我对它的敬意。

因为影片直击我的内心世界,仿佛又让我看到了以前的自己。而我可能天生残留着一些病态,还想着再回到这种状态。

或许明天?或许后天?或许更久以后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不能接受我们的想法,也请做到尊重,你改变不了我们,也救不了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自愈。

多一点善意,也许就是给我们多一点活下去的理由。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仅个人看法,如有异议,恕不接受反驳。)

 2 ) 你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当镜头定格在Eli脸上淡淡的那抹微笑时,我意识到,电影已经结束了。
To the Bone,一个关于Eating Disorder(进食障碍)的故事,它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一个进食障碍患者的挣扎与选择。对于一个也曾经受过ED困扰的人,观影之后,心潮难平。
故事里的女孩Eli喜欢画画,颇有几分才气,是一个开Tumblr的小”网红“,一个Rexie——患有Anorexia nervosa(神经性厌食症)并以此为荣的人。浓眉大眼,皮肤白皙,身材纤细柔弱,穿着宽松的衣服,为人直率而随性,带着有些刻薄的幽默感。
她有进食障碍者熟知的种种行为模式:对所有食物的卡路里倒背如流,吃饭时用刀叉挑挑拣拣却不往嘴里送,无事时便做大量的仰卧起坐以至于脊椎上出现淤青,身体也因为缺乏脂肪御寒而长出厚重的毛发。

家里人都对她无可奈何:生母选择把她送到父亲身边,而父亲却长期忙于工作,继母又是个不善于倾听和理解的人,只有异母姐妹Kelly能与她交心,但她同样难以理解Eli厌食的原因。
其实Eli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陷入厌食之中,她只是突然地就选择这么做了。在她儿时受到母亲出柜、家庭瓦解等种种打击之后,厌食成为了她的救命稻草,一种保护机制。她通过牢牢地把控住自己的胃,来重获对于世界的控制感,又用一种自我封闭的无所谓姿态,妄图保全自己不再受到情感的伤害。
当外界的压力不堪重负时,对自身的克制或是折磨成了唯一给予自己掌控力的选择,那种无法停止的进食或是无比苛刻的断食能带来难以言喻的成就,因而变成了一种让人上瘾的行为。ED的表象是对食物的偏执,而在更深一层上,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对现状麻木,能通过对另一件事的偏执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运行Threshold自救所的医生Dr. Beckham是一个意义疗法的推崇者,他希望通过帮助每一个人寻获生活的意义,获得战胜ED的勇气。他对自己的事业无比热情,对患者也无比尽心尽责。
在第一次与Eli见面时,他便直截了当地说明了自己的要求:”我不救那些不想活了的人。“
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试探和刺激。他想用这样直白的话语触碰Eli为自己营造的保护壳:在那一块小天地里,她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她享受着虚幻的、麻木的安全感,却刻意忽略了周围人因此遭受巨大痛苦,以及自己的身体正在一天天地枯萎的事实。
Eli应战了,她答应来到Threshold,却仍把自己保护在坚硬的外壳下,不让旁人靠近。
只是,那些朝夕相处的人与她的家人不一样,她们同样受ED困扰,也有着不幸的家庭和悲惨的过去,彼此之间有种惺惺相惜的懂得。
他们一起吃饭,鼓励怀孕的Megan进食,并为孩子的成长而喜悦;Anna为Eli每天疯狂做仰卧起坐的行为保密,她也对Anna的催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ony瘦弱得需要导管以维持生命,于是每一个人都努力照顾她的情绪;还有那个充满康复热情的”拉拉队长“Luke,每天都用言行为大家打鸡血。

有时候我们的确可以被身边的别人鼓励或者拯救。就像Eli在Threshold慢慢体会到的那种温暖的包容感,她感到被理解,以及被爱。她有些挣扎,因为这种短暂的安全感,而那个包裹着她的外壳,也正在一点点松动。
但其实,来自环境的推动毕竟有限,没有人能一劳永逸地替你解决问题。那些帮助都只是外力,它们即使有效,也只是短暂的。很快,生活便发生了改变,Megan痛失婴儿而离去,Luke也与Eli不欢而散,她的体重再度跌破下限,离插导管只剩一步之遥。
Eli坐在沙发的对侧,麻木地说:我不知道生活有什么意义。她第一次吐露出了自己的心声,那种年少时被过多变故打击后所陷入的”存在之虚无“。
而Dr. Beckham也坦诚地告诉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此刻无从知晓。
我想,他原本想说的是,当生命这场电影完结之前,我们并无法断言它的确切意义。更进一步来讲,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应该接受生活的质问,思考自身,并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去选择正确的行动。
但彼时陷入自己的情绪当中的Eli无法理解这层意思,她以为Dr. Beckham有意轻视她的痛苦,于是愤怒地说道:我知道我现在正处于谷底,但你应该教我该怎么爬起来!
而Dr. Beckham则直截了当地戳穿了她的借口: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别再等待生活自动地好起来,也不要盼望谁会成为拯救你的英雄。其实你足够坚强。只要坦然面对这一切,对自己负责,你可以拥有很美好的人生。
Dr. Beckham很聪明地用言语推了Eli一把,让她终于因为情绪的失控而突破底线,自由落体。在心理防线崩塌的同时,她的保护壳也摔得粉碎。
Eli坐车回到Phenix寻找自己的母亲,带着自己遍体鳞伤的内心和瘦骨嶙峋的身体。在深夜的小屋里,母亲第一次向她承认了自己的愧疚,而Eli也终于抛开了自欺欺人的保护罩,真实地触碰到母亲对失去她的恐惧和痛苦。她们相拥而泣,Eli像幼时一样蜷缩在母亲怀里接受她的喂养,失声痛哭,将自幼压抑的失落和无助全然宣泄。这是第一重的觉醒。

夜里,在严重的营养不足带来的虚脱和幻觉中,她摇摇摆摆地爬上山坡。恍惚间,她似乎坐在了一棵生机勃勃的绿树上,Luke亲吻着她的唇,告诉她,她的美丽令人目眩。在这无比美好的欢愉中,她低下头,却看到了另一个躺在地上瘦削垂死的自己,那苍白的身体干瘪而没有生机。

“You did not fondle the weakness inside you though it was there.
Your courage was a small coal that you kept swallowing.”
她大惊失色,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当她从脱水的剧烈干咳中醒来时,她不由自主地摸着自己的脉搏,由衷地庆幸道:真好,我还没有死。这是第二重的觉醒。
而最后的觉醒,则是在她终于回到家中,与迎接自己的继母和Kelly拥抱时。她紧紧揽住了眼前两个至亲之人,喃喃地对她,也是对自己说着:我会好起来的。

是的,Eli会好起来的,因为她做出了选择。不是因为过去受过的伤害不再困扰内心,也不是因为周围人的包容、支持和关爱的触动,而是因为她终于选择踏出画地为牢的小圈子,直面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负责。
关于意义治疗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曾提到: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换而言之,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就像Dr. Beckham在一次餐会中说的那样:“坏的事情的确会发生在生活中,那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如何去面对。”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愚蠢的自欺欺人,一张空头支票,但其实却是根治”存在之虚无“的良方。
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大途径,第一是从事某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二是体验某种事情或者真心地爱着一个人,而最重要的则是第三个——即使处于绝境,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蜷缩在ED的牢笼里,期望通过食物来麻痹自己的感官,而无法正视当下的困境,是很多人挣扎的根源。我们深陷于存在之虚无中,难以自拔,就像当初困扰的Eli,即使清楚地知道这所有的道理,却仍然做不到改变,非要等到自己坠入无尽深渊,磕得头破血流,方能真正觉醒。
当Eli重新步履坚定地回到Threshold,深吸一口气,走向迎接她的Dr. Beckham和Luke时,故事戛然而止。
没有多余的笔墨描述她最后是否走出了ED的阴影,就像生活,永远给予ED患者一个敞开式的结局。
是否想要走出阴影、直面人生,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取决于你敢不敢迈出那一步,重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于我而言,想清楚整件事来龙去脉,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我只是在某一天的清晨醒来,看着晨光透过窗沿,突然发自内心地感激自己的生命,并想要好起来。不是为了当下我无法看清的生活的意义,而是因为我从心底相信,生命本身必然存在意义,而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日后是否有机会亲手编织这故事的结局。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而我只愿听到,有一天你对我说,你终于昂首撑起了沉沉的痛苦之冠,你步履坚定地踏过那个旧日的自己,张开双臂,拥抱这宛如新生的生活。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 ) 神经性厌食症:当身体束缚成为噩梦。

随着近几年媒体、社会关于“以瘦为美”文化的肆意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极度地追求苗条,所以各种各样的进食障碍也随之产生了。但大众对于进食障碍却并没有太多的认知,甚至存在很多偏见。而当某种疾病的流行程度与它在公共领域的存在感远远不成正比时,文学和电影便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的视角。我认为,这也是本影片最大的意义所在。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篇影评,不如说这是一偏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科普。以下是正文部分:

电影《骨瘦如柴》,一个关于进食障碍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一个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痛苦、绝望、挣扎与选择。故事的女主艾丽是极有天赋的插画画家,她外表浓眉大眼、高鼻梁、皮肤白皙,性格上严于律己,患有神经性厌食症且以此为荣。 由于经历了母亲出柜、父爱缺失、家庭瓦解、粉丝自杀等事件的打击后,她缺少亲密关系的支持,渐渐的,厌食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她有着进食障碍患者们熟知的那些行为方式:对食物卡路里的斤斤计较、对体重增加的嫉妒恐惧、无时无刻想要运动以维持较多能量消耗、吃饭时只咀嚼却并不吞咽...... 在影片开头周围的人都对她无法理解,她也目中无人、生活态度消极。

图源 电影《骨瘦如柴》

在继母的帮助下,几经辗转,她来到了一家名为“门槛治疗所”的治疗机构。这家治疗机构采取了“赚取积分”的方式,鼓励患者吃饭、做家务、增重等行为来获得积分,从而换取电子设备的使用、出入治疗所等权利。 在治疗所,她结识了看上去体重逐渐增加的梅根、看上去逐渐摆脱厌食症的安妮、看上去几乎痊愈的卢克,但却渐渐发现了一些关于他们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部分剧情就不剧透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自己去找来看看~)。 与此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体会到了温暖和包容,理解与被爱。但他人给的安全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很快,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艾丽再次陷入怀疑自我和生命意义的怪圈中,她的体重再次跌入谷底,陷入了情绪低谷和体重低谷的双重危机,却又在此时误解了医生对她的关于生命意义问题的解答,认为医生在讽刺她的痛苦,和医生吵了起来。最后医生说:“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别再等待生活自动地好起来,也不要盼望谁会成为拯救你的英雄。其实你足够坚强。只要坦然面对这一切,对自己负责,你可以拥有很美好的人生。”被突破情绪底线后,艾丽崩溃、觉醒后,懂得了要学会“自救”。

图源 电影《骨瘦如柴》

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而言,治愈并非指掰开他们的嘴,强迫他们进食;只有他们自己学会放下那些虚拟的生命枷锁,才能迎来救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生命中的枷锁——神经性厌食症。以下分为四个部分来介绍:诊断标准、成因、治疗、写给读者。

一、诊断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它是致死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甚至高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大概 90 - 95% 的厌食症患者是女性;5 - 20% 的厌食症患者会死亡。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以极端追求苗条、体重明显减轻、体相障碍为特征的严重的心理疾病,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详细解读:1. 行为层面表现为有意识的、持续且显著的热量摄入不足;2. 精神层面表现为对“瘦”无休止的追求和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恐惧性地拒绝维持个体正常体重;3. 生理层面表现为出现了继发的躯体问题。 很多读者总是喜欢在读文章的时候给自己扣上“疾病”的帽子。或许你害怕肥胖、或许你没有胃口、或许你体重下降,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你就是患有了神经性厌食,只有达到了病态的程度,才能称作是疾病。一般而言,患者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体重指数(BMI=kg/m2)为17.5或更低,主要见于13~20岁年轻女性。其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DSM-5):

英文版(DSM-5):

和神经性贪食症相似,厌食症也会出现牙齿腐蚀、电解质紊乱、食量大、月经紊乱、腮腺肿大等伴随性症状。

二、神经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

1. 心理因素

  • 错误认知

有关食物、体重和节食的错误认知以电影《骨瘦如柴》为例,女主艾丽瘦吗?瘦,我们看到的她几乎失去了基本的人形,更像一具躺在棺材里无法活动的干尸。可是她却觉得,骨瘦如柴,有一点肉那就是胖呀。而对于食物,她不仅熟知每一种食物的卡路里,在进食时,吃进嘴里的东西也不会吞进肚子里,而是嚼一嚼再吐出来。而当她经历着节食带来的饥饿感时,她却并不痛苦,而是为自己的自律感到骄傲。 对于神经性厌食患者来说,饥饿让人保持清醒,而饱足是一种罪恶。饿久了就习惯了,严重的厌食症就不会再饿了,也就更没有了进食的欲望。

图源 电影《骨瘦如柴》

图源 电影《骨瘦如柴》

认为挨饿是摆脱父母控制、证实自我独立的一个途径。 AN的两个发病高峰为13~14岁和17~18或 20 岁,这两个时期与和父母分离、个性化问题有关。而具有不适当自我感的女孩, 可能在这些发育阶段沉浸于期望和选择之中,并且通过转向控制他们的体重试图恢复征服感。自体挨饿可能是为证实自己的一种努力。在影片中,幼年的艾丽缺失父爱、父母关系破裂、母亲懦弱,缺少周围亲密关系的支持,所以她想用“要强”去证明自己、去征服所有人,即对食物的精准、严苛的控制。这也是她患神经性厌食症的最初缘由。

  • 性心理发展问题

关于性心理发展与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的关系一直存在各种假说。我们总结了一下,大概有青春期异性恋爱关系的挫折Laseqoe(1873)、性挫折Janet(1929)、无法适宜少年体态向妇女过渡Palazoil(1971)、青春期生理变化,如初潮、乳房发育等Meyer(1971)、青春期时生物和社会的性要求与长期形成的性观念发生矛盾Crisp(1967)等。但Beumont指出,虽然在某些病例,饮食障碍发生和性问题出现存在直接相关,但性因素在AN成因中发挥特定作用似乎证据还不足。

2. 社会文化因素

  • 家庭因素

有研究者(Palazzoli,1974)归纳出AN家庭的特征:家庭成员不愿相互交流信息;解决冲突的能力低下;部分家庭成员私下结盟去反对另一部分成员等。总之,在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中,父母管教过严,成员之间常常是敌对、干预的关系,患者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这种家庭特点在影片中也显而易见,女主艾丽幼时受到家庭瓦解、母亲出轨等的双重打击,面对不堪重负的外界压力,对自身进食的克制成了唯一能够掌控的成就,节食慢慢变成了一种让人上瘾的行为。

  • 扭曲的理想体型宣传(媒体)

理想体形的概念因社会文化和时代不同而各异,当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崇尚的是以瘦为美,苗条是社会标榜的理想体形,它代表着自信和成功。一般认为具苗条身材的女性更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许。这种以瘦为美的文化价值观因为媒体的吹捧和时尚界的标榜,盲目地崇拜、追求苗条成为流行。“瘦”的文化压力促成了“节食”减肥的氛围。

  • 职业和性别

女性芭蕾舞演员和模特的患病率为6.5%和7.0%。因此,有不少西方国家下令,未来模特在应征工作时必须提供医师证明,显示他们的BMI指数维持在正常健康的范围,否则就不能站上伸展台走秀。同时,女性运动员中进食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中长跑、游泳、体操、艺术体操等运动项目中,存在着发生进食障碍的特殊危险因素。

三、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理论) 1. 心理: 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进食障碍患者的认知具有明显的歪曲,而CBT正是对这种导致现有不良行为的认知进行矫正,因此CBT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进食障碍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是矫正自动消极思维以及食物、饮食、体重和体形相关的功能失调。但CBT治疗AN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设计,耗费时间较长,对治疗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而CBT花费较高、不易推广。

2、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alprogram):心理教育方法是通过教导的方法使患者的进食模式和对体相的关注正常化。患病初期症状以厌食为主,此时可予以心理教育,引导患者自我提醒,自我检查达到饮食的摄取。让患者了解引起进食障碍的原因,改善对症状的误解。治疗过程中需心理医生的全程督导和进食障碍相关知识的灌输,以改变不良的饮食状态。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只是简单地传授一些知识,提供控制体重的方案,但有可能起到反作用,甚至是弊大于利。目前的心理教育主要以网络为基础,代替课堂形式的教育,通过网络传输教育方案。

3、家庭治疗(FamilyBasedTherapy,FBT):相当多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家庭气氛充满敌对、冲突,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患者的孤独感及长期抑郁。家庭治疗对象不只是患者本人,而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家庭关系,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的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结果。治疗的短期目标是通过行为技术使患者在数星期内减轻症状,恢复进食并增加体重,长期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家庭系统。

2. 药物: 1、抗抑郁药:早期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antidepressants,TCAs),但在AN的临床治疗中,抗抑郁药只是通过改善AN患者的焦虑、激越、强迫和抑郁情绪间接改善进食障碍,所以起效较慢,单用抗抑郁药的效果并也并不理想。同时,很多患者担心吃药会导致增重,常常拒绝吃药。因此,药物常常需联合心理疗法一并治疗。

2、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物常用于担心体重增加和体相障碍可能达到妄想程度的AN患者。目前大部分抗精神病药并不能影响AN的核心症状,如畸形恐怖,对于AN患者简单地增加体重并不会带来根本的改变,而且,抗精神病药似乎也不能持续促进体质量的增加,另外还会引起高血脂、糖尿病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需要定期检测随访。

3、中药治疗:中药也时常会被用来治疗AN,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且也能达到较好的疗效,有时更易被患者接受,但对AN的辨证分型及方药的增减过于经验化,没用统一的标准,不易掌握。

3. 手术治疗: 1、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孙伯民等对4例AN患者进行DBS,针对伏隔核治疗AN,而伏隔核位于腹侧纹状体,对犒赏环路及动机形成有重要作用,结果显示,经过数月的高频率电刺激后,4例患者在体质量及相关行为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但是目前DBS治疗AN的最佳靶点尚无定论,还需进一步研究。

2、立体定向下射频毁损术:一项针对难治性AN以及经DBS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的研究显示,术后患者进食行为恢复正常,共病的强迫、焦虑、抑郁症状也明显缓解,营养不良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体质量增长迅速,与厌食相关的人格特质如完美主义、撒谎倾向、负性情绪等也有所减轻。

四、写给你们: 在电影《骨瘦如柴》中,医生对艾米说:“我不救那些不想活了的人”。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激励。对于一个不想活命的人,强制性掰开他的嘴塞下食物也无济于补;真正的救赎始于放下那些执念。他人的鼓励、外部世界的温暖固然重要,但外部世界的东西并非一劳永逸。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所说: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不仅仅是神经性厌食症,生活中遇到的任何苦难,只有迎难而上才有“破茧成蝶”的可能。是否想要走出阴影、直面人生,完全取决你自己的选择。 你会好起来的。

图源 电影《骨瘦如柴》

本期参考文献: [1]陈晓鸥.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进展[J].四川神经卫生.2017 [2]张小小,孙伯民.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杂志.2013 [3]潘光花.神经性厌食症与贪食症心理社会机制及干预[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05):387-389. [4]李学谦.神经性厌食症病因学近期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9(01):18-22. [5]亢清,陈珏,蒋文晖,巫善勤,刘强,陈涵,范娟,张海音,张明岛,肖泽萍.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家庭环境特征与临床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0):735-740. [6]陈珏,张明岛,肖泽萍.神经性厌食症的社会心理因素[J].上海精神医学,2004(05):298-300.

进食障碍主要包括暴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三类,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查看公众号【Spotlight Needed】!!!!

 4 ) 自律与变美是一种执念

凡事都是如此,成果和成就感是坚持的动力。你已经有了一些收获,并且坚信可以收获更多。

习惯了一日三餐都不落下,习惯了无聊时喝杯奶茶 & 吃吃零食。突然开始不吃午餐,心情和胃一样的乏味且不安。最初的几天是最难受的,但坚持一周后,胃会变小,对食物的渴望会减弱。过去吃饱了就会感到油腻困倦,如今不吃午餐整个人都觉得清爽且清醒。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厉害,不吃饭也能做功,可以学习可以工作。看来食物也不是必须的么~

渐渐的,看到变瘦的自己,变细的腰身,宽松了的裤子,更加觉得欲罢不能。变美悦人悦己,自律原来到了一个点也会开始渐渐上瘾,变成习惯。

凡事都有一个度,所以一定会存在一个胖瘦的临界点,一个看起来最美的状态。就像一个先升后降的折线图,持续减重才能看到拐点。

女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减肥/自律用力过猛。她苗条的样子很美,她骨瘦如柴的样子依旧是美的,但行走的骷髅只能算是凄美。普通人欣赏不来,经历过的人惺惺相惜。

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爱情的走向是怎么样,自己作品所得到的评价怎么样,这些都不受控制,太难左右。去思考这些也只是徒增烦恼。继续活下去就需要愉悦感和成就感,它们很难获得。对女主来说,吃很少的食物,做大量的卷腹,保持体重持续下降的趋势和因为饥饿而清醒的头脑,就是完成了自己设的KPI。这一套行为的因果可以让她有勇气继续生活。

她从未想过要轻生,她试图用自律(控制体重)找到生活的意义。代价就是美丽的花缺乏养分,渐渐走到了她的临界点,慢慢地凋谢。

执念是一种心魔。

减肥过度可能会得厌食症,瘦到一定程度会像行走的骷髅;以完美的明星五官为模板,追求把每个部位整到完美,会有变成整容脸的风险。见好就收很重要。

谁在乎你有没有一点点赘肉,谁在乎你是否瘦到单手可以握住大手臂?这些会影响真正的爱与被爱吗?

人无完人,完美的人也没法有完美的生活。放弃追求完美是和自己的和解。

 5 ) 关于厌食症部分极少

严格意义来说,这并不是典型揭露厌食症的电影,其中关于厌食症吃饭的镜头并不算多。但很多自媒体博主在介绍电影时,会着重强调其中出现过的“节食”。

相信大部分关注这部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进食障碍。其中与此有关的部分为:

1. 运动消耗:ellen吃了东西后,会通过爬山/快走/楼梯/卷腹来消耗。即使在电影最后,被母亲用婴儿方式喂奶瓶后,她也忍不住去爬山。

2. 吃饭:极其少量,一大盆食物,她只是象征性地动一下刀叉;threshold之家其他病人的方式则为:拒绝进食+催吐。ellen说自己这两种方式都不采用,因她是通过先咀嚼,品尝味道,再立刻吐掉,中间省去了吞咽过程,自然无需催吐。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厌食症信息的观众会失望。对厌食症的表象,电影着墨不多,那些对体重的执念(ellen测量自己的胳膊粗细),那些对饮食的厌恶恐惧(pony女孩害怕鼻饲的热量)都只是一带而过。想要找到共鸣的部分观众的确不满足于此。

ellen厌食症的原因?电影依然以“原生家庭”这老套的说辞来解释。或许电影希望能通过“塑造人际联结”来治愈进食障碍,所以threshold之家的其他病人信息,我们了解得非常有限,他们为何患病更是无从得知。他们存在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场所。尽管这beck医生总在标榜自己的unconventional,他也的确做到了,譬如放弃家庭治疗,带他们去体验雨水,跟他们一起说脏话,直接告诉ellen她的名字不好听,告诉ellen她只能自救等。

但ellen最后的bottom依然是她的母亲,在母亲艰难又尴尬地表达出自己对ellen的爱后,她们以异常怪异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母亲婴儿”式奶瓶喂养,ellen爬山昏厥后模糊记忆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母亲对她的爱意表达。死过一次的ellen庆幸自己还活着,她看着那具即将死去的骷髅,惊骇异常,清醒后她跑去拥抱继母,告诉她们自己将好起来,她回到诊所接受治疗,电影也随之结束。

说实话,这是一部噱头略大的电影,让你在最后的时刻似乎隐约懂了点什么,哦,ellen因为要感受人间美好,所以要坚定开始治疗了,但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被导演给糊弄了,就这?所以她就是因为“被抛弃”所以厌弃自己?厌弃自己有很多种方式,为何是通过不进食和瘦?电影并不想解释,只是抛出了这两点,让观众去自行联系。

 6 ) To the Bone(2017)

感歎人類試圖得到安慰和快感的方式有太多太多種了,有的人用食物聊以自慰,有的人用不吃 “折磨”自己換取快感。有過非常輕微eating disorder症狀,飢餓確實會讓人頭腦清醒,而飽腹便是昏昏欲睡,便是墮落,是罪。所以我能理解導演為什麼開始並未讓長久沒正常進食的Lily Collins表現出沒精打采的萎靡,而是賦予了角色一種頹唐卻精神活躍的狀態。

但我知道我根本無法體會真正厭食症患者的感受,從一個局外人角度來看,他們極端自卑卻極端自負,極端自律,都是極其聰明的人們,怎麼會不清楚他們自己所處的境況,怎麼會不知道這件事的危害和長此以往的下場呢。

你的精神狀況,你費盡心思試圖向這個世界隱瞞的事實,還是會給你的肉體印下一些細小的traces,就像族群的小小圖騰,見到它們,你們就認出了彼此。比如影片剛開始主角去檢查時露出的后脊椎部位淤青,比如摳吐的人右手食指上的嚙痕,再比如,充滿血絲的紅眼睛和沙啞的喉嚨。

回到電影本身,因為關於anorexia或eating disorder in general的影像作品太少,這部才能收穫這麼大關注吧。“扁平”醫生關於人只可自救的一番話「Stop waiting for life to be easy. Stop hoping for somebody to save you. You don't need another person lying to you.
」,和後來母親懷抱著她餵食的畫面是感人的沒錯。但是我真的要提幾件小事,難道沒有比讓你赤裸暴露在特別judging的親屬面前,每週強迫你稱體重更好的治療方式了嗎?試圖通過告訴一個厭食症患者食物有多美味來治愈她?就像在告訴一個有panic attack problem的人,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就freak out的感覺真是太好了。

Lucas這個角色我真的隨時隨刻想衝進去把他揪出來打一頓。是,他是經歷了很多,或許也感同身受。但是在鞦韆那兒試圖探出女主的的trauma,是否小時候touched by someone的行為很惡心,緊接就著做出親密舉動的行為更惡心。在去完醫院檢查膝蓋回來之後特別自私的說出 “You’re my next thing” 的時候我簡直要吐了。

這房子里的黑人看護怎麼就讓我想起了那些電影里的那些typical black nanny(及Aunt Jemima)。還有為什麼這群人出了Rain Room要拿毛巾擦身子??

再扯上現實中一個已成風氣受人推崇的事情,我真的真的不希望再在網上看到那些催吐大胃王了。原因在此就不細說了。

 短评

就美国人的单调食物不得厌食症才怪

8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个人觉得应该在东亚地区多播放一下。经常看到一些欧美女演员的照片瞎评论说胳膊粗腿粗脸大的。。。而且基本都是女性。豆瓣相对来说都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了,还是这么狭隘。对东亚地区病态的审美真是无语了。

10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推荐

得饮食失调的多半都是女孩。为什么?这个世界对女孩们太残忍。长得胖,腿粗腰粗,长得黑,性格男性化,随便拿出来一项都能被别人嫌弃。有过类似女主的经历,节食嚼吐闭经过量运动,肚子空空的才能让我找到一丝安全感。戳泪点的一幕是妈妈看见女儿已经瘦得不成人样而嚎啕大哭,跟我妈当时看我一模一样。

14分钟前
  • Mrs Joker
  • 还行

——看到评论里有多少不懂装懂人在瞎bb。这年代了,能理解3p和SM的人比能理解ED的人多多了。这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电影或者纪录片,但是至少做到了普及知识之类的努力。看到某些情节时还是可以哭成狗的。尽管那个男主角真是雷人……额。加百合情节进去会好得多不是吗啊啊啊啊!

18分钟前
  • Esther L
  • 力荐

想想为什么评分不高也是有道理,毕竟大众对于厌食症,对于心理治疗还是比较陌生。影片其实是拍摄的比较专业的,两位治疗师做的都很不错。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女主的妈妈对女主说:如果你选择死亡,那我也能接受。我会想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出的决定。不过结局是有点仓促,是不是导演会考虑拍个2?

22分钟前
  • 一个人过圣诞
  • 力荐

谁不愿意享受食物的美好,如果不是世人的眼光有谁愿意绝食,我就胖我的。这种话也就说说而已,作为一个渐渐在吃上面越活越清心寡欲的人,我只想说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keep it

26分钟前
  • 持刀少女
  • 还行

题材值得关注但又讲得太浅。

31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平平淡淡,不过氛围还蛮契合这故事。台词情况来看,受众定位以青少年为主。

33分钟前
  • 还行

三星半,关注厌食症群体,仅这一点就足够吸睛,尽管过程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跌宕起伏。开拍前导演对Lily讲不必要减重,但为了融入角色她还是在营养师的辅助下减去不少体重,因此也才有了片中骨瘦如柴的视觉效果。而导演和莉莉·柯林斯本人都曾有过厌食症经历,因此看似平平的剧本其实非常具有可信度。

3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People say they love you. But what they mean is they love how loving you makes them feel about themselves. " 3.5

39分钟前
  • babe🌈rainbow
  • 推荐

母亲喂奶那段,真的被深深触动了,也许本片并不只是给厌食症患者看的,应该是给所有厌倦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看的。

44分钟前
  • DUTgirl
  • 力荐

剧情一般,主要是关注了厌食症群体,不过 Lily 出演照常5星。

49分钟前
  • 𝒜𝓇𝒾𝑒𝓈𝒟𝑒𝓋𝒾𝓁
  • 力荐

表演还是不太理想,对进食障碍症群体的描绘不够饱满,算是比较肤浅的教育片,成人(心智)没必要观看。

54分钟前
  • 爬行钢炮
  • 还行

3星半,你的勇气,就是你不断咽下的一小块煤炭。作为独立电影来讲,毕竟根据真实经历改编,整体还算不错,前半段略平,后期逐渐发力,喂食那段确实心酸,最后的幻象更是值得称赞,脱胎换骨般。莉莉柯林斯真是瘦到让人心疼,基努不再追杀倒成了大胡子心理医生,末尾曲follow the sun 不错。

56分钟前
  • 克莱门特
  • 还行

知道自己是变态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爱上这样的自己,是病态,又如何。后半段哭得我一塌糊涂,看着镜子的我,身同感受,硬币圈的手臂谁没有,献给正在增肌的自己。

58分钟前
  • 坦荡快乐
  • 推荐

这片儿就拍给我看的——我用食物秤和儿童餐具吃饭,日常生活里谁让我多吃一口,我立刻以眼杀人,社交饭局几乎没有,因为讨厌一群人凑在一起吃吃喝喝,当年嫌弃我是个小胖妞儿的男孩子长大后都娶了胸巨大一看就会生养的白胖妹,他们看见我就说你太瘦了,我心里只有一句操你妈。

59分钟前
  • Leann
  • 推荐

该给那些一百来斤还天天嚷嚷着要减肥的姑娘们好好看看。

1小时前
  • 小李嘛批
  • 还行

讲了一个挺少人讲过的故事,然而却很肤浅,没有深挖的力度。剧本如白开水,主角的人物形象也没有立起来,平淡无奇。看完之后就会发现对厌食症根本没有更深的了解。还有这根本可以找一个真的厌食症患者来演吧,何必苦了女主,还要她去减重。谁说大洋彼岸烂片少阿,kill time 3.0

1小时前
  • Golovin
  • 较差

再美的女孩瘦成皮包骨也会不美

1小时前
  • 还行

最后收地也太仓促了吧。

1小时前
  • Emanuel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