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回忆

HD中字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1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2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3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4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5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6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13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14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15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16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17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18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19病人的回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病人的回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名年轻男子从昏迷中苏醒,却丧失了全家人被害当晚的记忆。他于是试图与自己的精神科医生一起揭开真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提防小手粤语狂野的心大江大河第二部幸福从天而降落在香杉树的雪花活埋前女友家和万事惊国语瓦塞浦黑帮(下)海洋深处

 长篇影评

 1 ) 被吓到 尽量不要一个人走夜路

真相,真相是什么?罪恶,罪恶永恒的存在,正义,正义淹没在泪水中。在那个年代,韩国发生了无数起强奸杀人案,这些案件的背后引向了一个共同的矛头:韩警方的无能。群众与警察的斯达哥尔摩综合症,韩国被美国驻军的政治压力,雨夜降临的恶魔,在这样一部电影中,混淆在一起的这些负面情绪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永远难忘电影最后的长镜头,大叔含泪的眼神质问观众,到底谁是凶手?本片的主题是并不明确的,如果仅仅说是寻找嫌疑犯未免过于单薄。说是两种警察办案方式的矛盾冲突,又太不全面。电影中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直到影片结束后都无法解决。与其说本片是就追寻杀人犯是谁而展开的,不如说是以追寻杀人犯为借口,而实际的目的是向观众呈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导演的意旨,又不会有纯粹说教这种容易引人反感的方式。

这部韩国悬案改编电影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动荡与落后,影片一次次找出嫌疑人又一次次推翻,讽刺了原本本可以侦破的案件被愚昧的警察一步步毁掉,最后结局与犯人的一次凝视,既充满绝望又让人感到可怕,凶手就在我们中间,可以是每一个人你却无从得知。

挺喜欢的一部韩国电影,没有答案的结尾很精彩,让人揪心!演员的演技也超棒!

 2 ) 回忆的驱魔,奉俊昊与阿兰摩尔..

回忆的驱魔 从处女作《绑架门口狗》(2000)到《杀人回忆》(2003)中间对于奉俊昊的导演生涯是决定性的三年,他实现了从一位耽于幻想的艺术片导演到有着成熟世界观和创作理念的商业片导演的转变。1994年他从韩国电影研究院毕业的短片作品《支离破碎》名噪一时,接到了大他六岁的朴赞郁前辈的仰慕电话。接下来的五年,奉俊昊却一事无成、长期失业,还因结婚生子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首部长片《绑架门口狗》几经磨难终于上映,片中不善人际交往而无晋升机会的大学讲师几乎就是奉俊昊本人的写照,当时的他对忠武路的商业电影制作体系感到无所适从。奉俊昊回忆当时首映的情形,结束打出字幕而影院灯亮起之前,他就逃离了座位。《门口狗》票房惨败,也没有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奉俊昊问自己,究竟为何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他犯了新人导演通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为自己而拍电影而不是观众想看的电影。这时,奉俊昊想到了自己从童年起最喜欢看的一类电影,那就是悬疑犯罪片。 为什么不呢?奉俊昊回忆起儿时一家人围坐在电视前收看警匪剧《搜查班长》的情形。1978年,9岁的他在大邱的影院里观看《音乐之声》,和别的孩子不同,他对这部风景优美的歌舞片最深刻的印象来自片尾躲避纳粹追踪的惊险戏码。在《门口狗》失败之后,奉俊昊开始为构思一部犯罪片寻找素材,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80年代轰动韩国上下的京畿道华城郡连环奸杀案。这是韩国现代史上第一桩连环杀人案,凶手手段残忍,不留一点人性,作案人至今未破。奉俊昊走访了当时的受害者、发生地的居民以及负责案件的警官,查阅了大量的警方记录和报纸,积累起足够三十集电视片分量的素材。然而从中理出一条剧本的线索并不容易,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同样改编自这一案件的舞台剧《来看我》(金光林编剧)的神助攻。这部剧将焦点集中在了三位主要嫌疑人身上,并想出通过广播播音找到线索的点子,这些都被沿用到了奉俊昊的剧本中。然而电影中的时代氛围却是舞台剧中并未触及的。 奉俊昊还查阅了大量外国关于连环杀手的书籍,其中一本令他有茅塞顿开之感,这就是由英国漫画家阿兰·摩尔创作,讲述19世纪末伦敦“开膛手杰克”案件的《来自地狱》。一直到今天,奉俊昊都经常在采访中提起摩尔的名字。《来自地狱》从皇室阴谋论的角度解读开膛手杰克,把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案件联系起来,通过呈现整个时代的风貌来考证凶手的身份和动机。在漫画的每一页下面,摩尔都留下了大量考据和理论的注脚。结尾处,开膛手杰克道出了那句名言,“这仅仅是开始,不管好坏,二十世纪马上就要降生了。我接生了它”。阿兰·摩尔的整体论历史观——认为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而个人不过是顺应潮流,这种将个体的罪恶转化时代的罪恶,注重故事的社会隐喻性的创作手法给了当时奉俊昊直接的灵感。 回首80年代,奉俊昊嗅到的是宵禁的日子街道上死寂的味道。研究资料时,他注意到华城最后一位女学生的死亡日期是11月15日,“在我们那代人的生活中,每个月15号是军事演习的日子,家家户户和公共场所全都一片黑灯瞎火。我一想到那个女孩就是在这样一片黑暗中死去,心中就充满了愤怒。”《杀人回忆》的故事重点并不在凶手身上,他只是一个“麦格芬”。杀死女孩的不是凶手,也不是像小丑一样办事效率低下,所到之处鸡飞狗跳的乡村警察,而是时代的黑暗。奉俊昊通过《杀人回忆》所做的是揭开韩国人集体记忆的疮疤,进行的一次精神分析意味的驱魔行动。 影片的结尾转到2003年,宋康昊的角色放弃了警察的行当转而从商,搬进了首尔的公寓过上小康生活。然而路过当初那一片稻田时,他忍不住俯下身来朝着当初发现受害者的石板下观望。从1986到2003年,韩国发生了经济腾飞社会巨变,一代人对于军事独裁时期民主运动的流血记忆被掩埋和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仍然有一件闹鬼的房屋。正如同片中最终承认案件无解的斗满(宋康昊饰)那句“我不知道”充满了挫败无力感,个体除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席卷前行之外别无选择。当《杀人回忆》这样一部电影披着类型片的外衣出现时,韩国观众猝不及防被它的丰富隐喻所击中了,它不仅最终没能抓住凶手,甚至从头到尾都是对于混乱、错误和挫败感的不断重复,然而重要的是那段历史如同那些死去的女孩——被后人“提及”了。在《杀人回忆》的结尾,这种揭疮疤的行为有了一丝弗洛伊德学说解救与升华的意味。甚至当年投身学运并遭受过牢狱之灾的热血青年奉俊昊,也对片中的勇固(金罗河饰)失去的右腿——曾经用来践踏嫌疑人和示威民众的右腿展示了同情,历史和它的民众得到了忧郁的和解。 奉俊昊的影片中混杂了表现主义的夸张情绪表达与写实主义的镜头风格,深受萨姆·佩金帕、约翰·弗里金德以及约翰·卡朋特这些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大师的影响,同时他影片又有一股韩国气质令人无法忽视。《杀人回忆》那段著名的犯罪现场的长镜头中,进入画面的人物不停地滑到的滑稽形象,与警察们弱智可笑的查案手段相得益彰,令人忍俊不禁。到了后来的《汉江怪物》,法国《电影手册》特地给这种主人公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喜剧效果起了个名字叫做“piksari的艺术”(piksari韩文意为“破音”)。 关注底层和社会残破面的世界观可以是后天形成的,这与奉俊昊大学时期参与民主运动的经历密不可分,然而他将现实和概念转换为构图语言的能力却是天然的。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后来成了首尔一所艺术设计院的院长,母亲是韩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意识流文学大家朴泰远的女儿(朴泰远在韩国战争后去了平壤而与韩国的家人失去了联系)。年少的奉俊昊与书本为友(他曾经熟读父亲书房里的20卷韩文版大英百科全书),并且很早展示出了绘画的天赋。观看电视上的外国电影,他总是将片中被剪掉的暴力色情场面在脑中演绎出来。当时的韩美军电视台会播放大量没有韩文字幕的英文电影,奉俊昊同样如痴如醉,虽然他纯粹是在看画面,情节靠脑补。在准备电影中关键场景时,奉俊昊事先会在大脑中精确地设计,并能绘出令人惊叹的分镜草图,拍摄时很少做出修改。他也总是将关于希区柯克镜头创作的书籍带在身边,琢磨着如何能将一个普通的过渡场景也变得充满戏剧性。 在《杀人回忆》最后描述嫌疑人“长相很普通”的女学生,斗满反复强调自己能够通过和嫌疑人对视来判断凶手,这些情节都是一些精心设计的双关和对主题的呼应,而地下室、水沟和隧道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又有些神秘的意象,成了奉俊昊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元素,并被赋予了隐喻的价值。尽管没有像父亲、哥哥姐姐那样走上艺术设计的道路,但奉俊昊他在影片所做的将零碎影像素材以创造性的方式组织起来,从而达到一种“言此意彼”的讽喻效果,同样是一种高超的设计艺术。 结语 《杀人回忆》让奉俊昊作为故事讲述者的能力获得了极大的肯定,时至今日它依然被韩国媒体公认为是本国影史佳片之首。这部影片的成功对于奉俊昊本人的心理也是一次驱魔,由此他终于摆脱了出道时期的自我怀疑(他甚至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写出一部长片剧本,或者一辈子只能当约翰·卡萨维茨那样的独立电影导演),并且在作者风格和大众心理、商业手段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而之后他在《怪物》和《雪国列车》等作品中对类型片的探索更加大胆,对商业的追求也更加坚定。(原载《大众电影》)

 3 ) Memories of Our Stupidity

对一个演员说,“你演傻子演得真好”,不管语气多么缱绻柔婉,听的人也很难觉得是种夸赞罢。而展开韩国电影这十来年黄金时代的一本大书,看到《色即是空》里的学生们你忍不住笑,《傻瓜》里的车太贤你忍不住哭,《马拉松》里的曹承佑你忍不住感动,《光脚的基丰》里的申贤俊你忍不住敬仰,你终会忍不住衷心感叹,韩国人演傻子的确有不凡的功力。

《杀人回忆》里的傻子,诗意地栖居在一片梵高笔下的金色稻田,他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他又是什么都知道的人。如果有人愿意对他付出耐心,挖掘只有他看到的那个雨夜的秘密,也许这部影片将在15分钟内结束。可惜韩国80年代的广阔稻田容不下他这一个傻子,男人们拿他取乐,女人对他不屑一顾,警察甚至想用他的命为他们自己的无能买单。傻子死了,人们想知道的秘密也从此永远成谜。

现实中的这件连环杀人案,是牵动了30万警力和3000个犯罪嫌疑人的韩国第一大案,也是第一悬案,韩国政府甚至试图修改法律来延长诉讼期限,以延续对罪犯的搜寻。导演没有选择用充满恐慌和鲜血的口吻来复述这个故事,更没有把它套进好莱坞或者东宝的惊悚悬疑,他选择了让傻子头顶灰色调的天空,执拗地暗示回忆和神秘的色彩。于是,哪怕后面的故事再荒唐错乱,影片也能不管不顾地在这片天地里发散出它独得其趣的怀旧之情。

朴探员不是傻子,是警局里的红人,这个小乡村里最年轻力壮的警察。然而,朴探员也不是个聪明人。他只有初中文化,他断案靠的是令人绝倒的想象力和来自外太空的灵感微光。一个智力平平的人总会把自己解决不了的包袱扔给另一个更傻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正好又缺乏情商,又被委以重任,掌握了生杀大权,他就会是另一个杀手。杀手杀人,要顺天时,借地利,穿林冒雨,东守西伏,染一身仆仆风尘,未必有所斩获,末了还要销踪灭迹;朴探员杀人,只需几句诳语,一番恶言,几套拳脚,一篇报告,而且不用自己动刀。孔子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朴探员笔端和语言并用,谈笑间便可杀一人,做他这样的杀手,比那个黑暗中的连环杀手自是远为省心省力。

大学生苏探员来到这里,不带半点首都人的骄气,却带来了难得的一腔认真和正义感。然而,一个颠倒的社会,自然是将原本就是傻子的人的行为进一步地升级与恶化,而聪明的人被弥漫的傻子逻辑所排斥,聪明的行为也很难得到施展。或许他们比傻子付出多几倍的努力,结果却和傻子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是不是也是傻子的行为呢?不能破案的焦躁闷烧着苏探员的心,让他,最理智的化身,也险些做了个杀人者。

一个容不下傻子的国家,肯定不是一个好国家。一个容不下傻子的国家,会把正常的国民变成傻子。80年代的韩国处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本该维持治安的警察被独裁政府调去弹压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宁静的乡村时常有凄厉的警报划破长空,孤独的女孩们走在美丽的田间路上,没人为她们的生命献上祈祷,只有她们的父母在冰凉的坟冢上放上花环。颠倒的社会,用暴力和政府进行交流的人民,用暴力和人民来交换意见的政府,把暴力转化到任何一个普通的第三者身上,都是最简单不过的事。独裁下的社会,人民如风中芦苇朝不保夕,即使圣洁的心性也会做出变态的丑行,最懦弱者也会亮出最狰狞的拳头。在军政府眼中,哪一个普通人不是蝼蚁一样的傻子?哪一个平凡人不可杀?傻子的命在探员们眼里一钱不值,而示威者的命在军政府眼中又价值几何?所以,杀手究竟是谁,在这部影片里已经并不重要了,发生的一切在不断提醒我们,回忆是双向的,当杀手回忆着自己杀人往事的同时,警察们也在回忆自己曾是“杀手”的荒唐岁月。

多年以后,物是人非,朴探员这次倒是傻得尽心尽力,终于把老相好娶做枕边人,有了一个温暖家庭。人人都在杀人的岁月,一去不返。导演并没有把这句话明白托出,而现代敞亮的图景,重新变暖的色调,已经完成了表达。当岩代太郎的音乐响起,钢琴的敲击懒沓而幽沉,十多年风雨之后的探员重访故地,已是一颗古井不波之心。颓坐在田埂上,小女孩一番无心的话语,本应有些怅然的;而回首处稻浪翻波,苍空无言,倏然间青年时代颠颠倒倒的百感在心间乱云飞渡,一张钴蓝与金黄拼缀的白卷,明知再用心力亦不能写下任何结果,只好把一切放低在这时空里留作回忆,留作一部有始无终的青春残酷物语。

鹆彼飞隼,载飞载扬。心之忧矣,不可弭忘。时间给回忆洗去了懊恼与惶惑,加上一点点忧伤和内疚的色彩,这样的心情,教人不复忆起当初的忐忑,而只能以一眼的茫然相对。原来,那是无关努力,无关真相,无关结果,一段我们都保留着一页的——杀人回忆。

 4 ) 凶手好比那只蚱蜢

电影开场的配乐很赞,几声钢琴键的敲击,舒缓简洁,却营造出怀旧的时空感。画面亮起,湛蓝的天空簇拥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大地上一片无边的金黄麦田,好一幅优美的乡村静景。稍顷,远处居中的群山上方依次显现出几个草体字:杀人回忆。—个现实中悬而未决16年的系列奸杀案就在这个身披明媚阳光的村落里一桩桩的展开。雨夜,红衣,单身女人,一首悲歌之后是精致的捆绑和残忍的行凶,两个行事风格迥异的探警狭路相逢,不惜一切要寻出真凶。惊怂探案的外壳里,包裹着故事外韩国人对80年代极权统治和民主运动的集体回忆。一如在《怪物》里套用恐怖片的模式探讨人情冷漠的社会一样,奉俊昊惯用的手法——多样风格的融合使得影片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内涵丰富。变态的显像刺激人的感观,细节的隐像渗透人的内心。生活高于戏剧,“悬而未决”四个字带来的真实感和无力感,成就了这部电影。想一想吧,2003年的某一天,真正的凶手也许正坐在电影院里和其他500万韩国人一起唏嘘。他这个“真正的主角”是怀着什么样的心理在欣赏呢?这种能令人产生无穷想象的现实性实在是叫人后背发凉。

影片给出的第一个正式画面回想起来颇有深意:一个看似傻头傻脑的小子站在一片麦地里正盯着眼前某处。不一会,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麦穗上的一只蚱蜢。这只蚱蜢在第一个画面里是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和周围的麦穗们很相近,而且镜头的聚焦也将其刻意忽略,直到下一个画面,观众才会明白小子的注意力原来在蚱蜢身上。这2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其实对电影的结局一早给出了暗示。

电影结尾,2003年已经转业的探警宋康昊故地重游,碰巧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激动起来,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镜头转向宋,一个长时间的面部特写:警察表情复杂,双眼泛泪。字幕起,背景依然是好风景的蓝天和麦田,只是少了灿烂,多了阴霾。最后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少人都说是在暗示宋猜到了犯人,但我觉的只是他又一次感到了无尽的绝望。那些有着平凡长相,无法给人留下印象的脸,就如开场那只蚱蜢淹没在大片的麦田里一样,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伴着噩梦伤痛和怨恨,无法摆脱,永随其身。

 5 ) 有关凶手的疑点

睡了一觉起来,突然发现两个疑点豁然开朗。
首先关于阴毛,现场没有阴毛,是因为他并没有实施强奸。
所以第二,DNA不符,也是出于同样道理。
他参军时的照片,让我感觉他是一个同志(拿枪的人竟然手那么光滑),他不喜欢女性。所以才会在她们的阴道中塞入杂物。
而且据“目击者”的口述,他描绘了杀人的经过,但并没有“强奸”的发生。
如果懂韩语的朋友,倒不妨听一听《悲伤情书》这首歌的歌词。这是一首男声演唱的歌曲,个中情愫,不知有何讲究。

以上是个人观点。接着说两句,奉俊昊在电影中是给出凶手答案的,无论是手部特写,还是专业的打结手法(退伍军人),或者说杀人不眨眼,只是没有证据。他想说的是,科学就是真相吗?

 6 ) 《杀人回忆》的真凶,不是“人”

01

提起《杀人回忆》,所有人都会称赞它的结尾有多经典。

宋康昊转过头,面带惊恐地看向屏幕外的观众。

仿佛在说:凶手此刻就在我们之中。

这个镜头确实很震撼。

但我想说,与之相比,影片的开场同样精彩。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一派平静祥和的乡村景象。

一个少年在稻田里抓住一只蝗虫,放进透明的玻璃瓶中。紧接着,平静被打破,一具正在腐烂的女尸躺倒在下水道里,身上也趴着一只蝗虫。

此后警察看向远方,同样一片稻田,已不复之前的祥和。

这组镜头几乎预演了整部电影。

它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在这片土地上,极端事件已成为某种日常。

就像尸体旁不远处,有一群孩子正在放肆嬉闹。

第二,如果一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凶手是抓不完的。

正如少年抓住了一只蝗虫,但尸体上还有一只,那无尽的稻田里还有更多只。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构成了《杀人回忆》的核心。

它真正想讲的,不止于一个真相缺失、真凶逃脱的故事,而是制造凶手的这片土壤。

02

影片改编自发生在韩国1986年至1991年的连环杀人案。

片中的三个警察,为了调查这起案件,费尽心力。他们一次次锁定目标,又一次次错认凶手,直到最后悲情收场。

影片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并且丝毫不避讳他们在办案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与野蛮。

朴探员是典型的小地方的警察,办案不讲证据,全凭直觉。

他坚信自己有一双慧眼,能一眼认出凶手。

每次抓到嫌疑人后,二话不说,和搭档曹探员一通刑讯逼供,逼嫌疑人自证其罪。

屡屡受挫后,他甚至找大仙儿算卦,问凶手的样貌。

与他相比,从汉城来的苏探员,手法要高明得多。

最起码,他具备基本的刑侦常识,也懂得抓人定罪要讲证据。

他来到小镇后,如一股清流,瞬间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希望。

但最终,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一次次挫败后,正直守法的苏探员竟变得比朴探员还要极端。

他甚至直接说出:“办案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口供。”

那可是他曾经深恶痛疾的做法,此刻,却言之凿凿。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苏探员的全盘“黑化”?

这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

表面看,苏探员是被这桩无解的案件拖垮的。

他曾经以为,真相完全可以依靠逻辑和勤奋获得。他也确实取得了进展,推断出凶手的作案规律:总是在雨夜,伴着广播里《悲伤情歌》的旋律,专挑身穿红色衣服的女性下手。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能阻止下一起案件的发生。

当同样的雨夜来临,凶手将再次作案时,他请求上级调动更多警力,得到的回复却是:“所有警力都被调去镇压学生运动了。

于是悲剧不可避免地再次上演,一个花季少女惨遭杀害。

这也成了苏探员陷入疯狂的直接诱因。

至此,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这部电影了。

在苏探员黑化的原因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

正是这个黑洞,酿造了所有的悲剧,包括警察的、被害人的,当然也包括凶手的。

它是什么呢?

03

如果细看《杀人回忆》,就会发现,影片明着在讲缉凶,实际暗中处处都在描绘韩国八十年代的社会氛围。

那里有糟糕的大环境。

军政府统治下,社会反抗运动频仍。游行、镇压,永无宁日。

覆巢之下,人人自危。

这是不安的底色。

在此之上,又有冷战背景下无休止的“防战演习”、“避难演习”,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还有“灯火管制”,为防止敌人夜晚偷袭,全城所有灯光都要熄灭。

那是一种“人造的黑暗”,为凶手提供了无形的庇护。

再往细处看。

韩国乡村社会,民风彪悍。

孩子们在尸体边玩耍,犯罪现场一再被破坏。

由于警员都跑去镇压运动了,导致地方警力不足,办案压力又大,警员们只好胡乱抓人。

再加上整个国家的落后,技术落后,DNA检测都要送去美国。

这所有的所有加在一起,就是那个黑洞。它笼罩一切,也黑化一切。

由此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这片土地戾气丛生,为什么真凶得以藏身。

就像镜头不断呈现的那片汹涌的麦田一样,它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危机四伏,又难以猜透。

它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如果一个社会病了,谁先抽风,其实是个随机事件。

它随时可能发生,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不起眼儿的人身上。

正如影片结尾,朴探员问起目击真凶的小女孩:“那人长什么样?”

小女孩淡淡地说:“就是普普通通的样子。

这才是《杀人回忆》真正牛逼的地方。

它讲的不是“人”杀人,而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是如何杀人的。

这样的社会,必然会生出变态的杀手。

更进一步说:如果“社会”才是真凶,“人”反而成了替罪羊。

04

最后简单聊聊最近的新闻:《杀人回忆》凶手原型在时隔30年后,终于被确认。

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很多人都说:“《杀人回忆》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对此我想说,如果你仅仅把本片看作一个真凶逃脱的故事,这么想没错。

但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简单。

《杀人回忆》实际也是部纪录片。

它记录的是一段历史,一段“社会杀人”的记忆。

它提醒着每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人类是如此荒唐地生活着。

未来,我们再也不要活成那样。

这种提醒,永远不该有结束。

 短评

还好柯南最后没出来

5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想到真凶可能会若无其事坐在电影院里面,与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里宋康昊含泪的双眼四目相对就觉得好惊悚

9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不单只是杀人案,韩国在那个时代的回忆也都融在其中,化成了一幅背景

13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在一个法制混乱的年代里,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和恶魔。

18分钟前
  • 米拉之落
  • 推荐

嗨凶手,你也在看这部片吗?送给你的,杀人回忆

22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尽了一切努力的人们,除了忍受过程中的一切痛苦,还必须忍受“事情可能是没有答案”的这一事实。

27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这片给我的阴影才是史无前例好么?5年前大学拉片课上看的,看完了已经半夜12点,我走回寝室腿都抖的站不起来,一年中再也没吃过桃子。奉俊昊和宋康昊联手,真不是闹着玩的,经典至极。

29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拍得非常好,是不是传说里的评价太好了,我竟然有点小失望,一直到片尾也没满足。

31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又看了一遍,想当年第一次看这片时,我还恍惚觉得案子都没破就结束,什么玩意儿?!可多年过去,每一次重看,都更坚定地确定它的完美。一个没有找到凶手的故事,编导把它拍得悬疑跌宕而富有深意,看似普通实则卓尔不群,作为热爱电影的人,从这片里会深感电影的魅力

34分钟前
  • #烧光光#
  • 力荐

总之一句话,一部让人窒息却欲罢不能的作品,喜欢所有演员的表演,韩国电影的颠峰之作。★★★★★

39分钟前
  • Q。
  • 力荐

这并非一个寻求真相的故事,而是关于真到底相如何被整没了……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当整个警察局为扣押的是否是嫌犯而陷入一片争吵,那首每次杀人前都会被点播的情歌轻柔的响起,原来外面又开始下雨了——那一刻真是惊悚到无形。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生锈的铁钉斩断穿军靴的腿,切块的桃子夺取穿红裙的命。沾泥土的符咒能够显现犯人的轮廓,巫师般的法眼能够看穿恶人的真容。电台里的歌是靡靡的安魂曲,夜幕中的雨是淅沥的生死符,捉不到的凶手是人性的传染病,无休止的警报是时代的创可贴。拥有一双能够看穿犯人特殊的眼,却看不穿普通,普通最致命。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真实事件玩了全世界,电影玩了你,总觉得离真相很近了,而真相却是没有真相。★★★★★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那种抓不到、还被调戏的无力感

5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部很普通的电影。

59分钟前
  • 我爱阳光
  • 还行

偏向于多人效仿作案,凶手不止一个。最后女学生是小白脸杀的可能性很大!言行逼供了三个人,只有小白脸最态度反抗、眼神一直有特写是充满恨意的,因为他并没有杀人还要被诬陷。出来后在酒馆喝酒,女学生从窗前走过也对他指点议论,让他觉得自己的名声已经彻底毁了洗不清了。所以最后警察媳妇和女学生同时出现他选了女学生。还有下手之前扶着树干的细嫩的手的特写。可能真的是出于报复——既然你们都觉得我是凶手那我就真杀个给你们看看。DNA对不上是因为之前那个真不是他杀的。还有开头第一个案件发生后男主抓了很多个“嫌疑犯”,这里有个细节,几乎每个人都是面目可憎凶神恶煞的。因为男主潜意识认为杀人犯就应该长成这样的气质和模样。然而结尾小女孩说凶手“就是个普通人啊”是个记不住长相过目就忘的路人。每个平平无奇的人背地里都可能是凶手。

1小时前
  • 乖乖隆地洞
  • 推荐

刚看了这部传说中的神作,为电影极富层次感和寓意的摄影,超强的故事张力和节奏所痴迷,没有结局的故事或许不适合很多人,但电影的故事就是告诉你,如何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迷失。。。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凶手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个社会。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配乐用绝了~现实中不了了之的案子实在太多,可电影中几乎很少看到。

1小时前
  • 恶之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