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非常震撼。
一辆列车,世间百态。
离婚夫妻、流浪歌手、贵妇人和小白脸、犹太老商人、度假情侣、母女、警察……
有善良的回归、破镜重圆的爱情……
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张伯伦大夫,而是麦肯齐上校。
我认为,剧中最复杂的、最有争议的人,应该是麦肯齐上校。
当知道逃跑的毒贩可能携带细菌时,他的第一反应其实和医生一样——抓到毒贩,防止细菌传播;
当知道毒贩已经混进列车,列车已经出发,他也下过命令停车,但此时列车已处于别国地域,别的国家不答应停车;
当女医生发现氧气可治愈疾病时,他其实是同意停车的,只是当时传达器已经被毒贩弄毁了。
我并不是为他洗白,只是觉得此人不能仅仅用“冷血”“残忍”来概括他的全部。
他先是政治家、军人,其次才是自己。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他首先必须要维稳。
虽然人类经过了亿年进化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本质还是动物。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意外。
超市里抢优惠降价纸巾都能发生踩踏事故,何况是车站发生传染病?
他能做的,只能是试图联系别国停车、联系车上医生、提供医疗设备。
同时,维稳。
有人会说,那女医生当时已经发现狗有所好转为什么不让停车?
那是因为我们是观众,我们看得到列车的情况,我们有上帝视角。
对于麦肯齐上校这边来说,这可是至今没有治疗手段的传染病啊!他真的不确定。
他也默认停车,但是传达器却坏掉,与张伯伦大夫失联。
从道德上来讲,麦肯齐这么做肯定是不道德的。
结尾,他与上级通话,影片没有播出上级的话,但从剧情来看,上级应该是夸奖他,他苦笑:“过奖了。”
挂掉电话后,他拿着电话失落。
他沉重地站起来,关掉灯,办公室一片黑暗。
下属请他喝酒,他一句话也没回,穿上大衣,拿起帽子,独自走向黑夜。
这是一条不归路。
他被监视了。
就像卡桑德拉大桥一样,他的人生之桥,他的信仰之桥,都会因为这次“意外事故”崩塌,他会从高处掉下。
我相信,他曾经或许也是一位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站在军校门口自豪地抚摸身上的军装;他或许也曾站在旗帜下庄严宣誓;他或许也曾慷慨激昂地斥责过ZF的各种不作为……
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明白一腔热血其实起不了任何作用。他的信仰之桥渐渐失修。
影片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结尾,认为结尾过于仓促。 我认为结尾才是真正点睛之笔。 将人性与权术平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事若是暴露,麦肯齐绝对自身难保,但女医生是可能活下来的。因此,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两层: 1.你是一个大夫,有些事情你别管,你也管不了,你要珍惜自己。 2.你有高明医术,你有医者仁心,请你珍惜自己的知识和初心,继续行医吧! 前者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决定,后者是他为人的态度。
镜头对准麦肯齐上校的瞳孔,这是麦肯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也是权衡之下的无奈。
“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
因此,我一直觉得,结尾处麦肯齐上校独自走向黑夜的背影才是全剧中最孤独的镜头。
后面的剧情会怎样?
幸存者向媒体讲述政客的冷漠残忍,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麦肯齐上校被判刑,下属登上了他的位置,继续用同样的手段“保护”人民。
人人都只是棋子,最可怕的,不是你发现了黑暗,而是发现了黑暗,却无力改变,各方平衡之后,只能顺应黑暗。
肺鼠疫,封闭的列车,无知快乐的旅客,远在电话里的指挥官。
围聚在车厢弹琴唱歌的嬉皮士,年轻的情侣,胖胖的婴儿和小姑娘,熬出集中营的犹太人,修女,伪装成牛郎的毒贩、追捕他两个月的警探,和他傍上的恋爱脑的军火商太太,还有知名医生和他分分合合的作家(前)妻,以及一条漂亮的狗。
一列感染瘟疫的火车的命运,是被变道至波兰的卡桑德拉大桥坠毁。“所有西欧国家都拒绝这趟列车在自己的领土上停车卸客。”半道上停车被荷枪实弹地指着,封闭所有车窗,被注入氧气,搬上画着➕的纸箱,其实是炸药吧。即使高浓度氧气开始治愈感染者,被决定了命运的火车也无法停下,被放弃的人也无法逃离。
昨天看到说基督教的一个核心故事是一个人因为他的德行而受到惩罚,这是我们最无法接受的结局(我写完后看到李文亮医生去世了)。
于是医生和前妻,像今天的那对医生护士夫妻在走廊相拥打气一样,在列车走廊里互问安好。毒贩为了全车人冒险而死,即使再之前他嘲笑阔太幻想出的爱情,在出发前也对她有了关爱。
最终火车被分成两截,前一截的车厢和人随大桥坍塌爆炸焚毁,后一截堪堪停在桥边。本来看到一半我已经想说“对不起我不相信了”,跟看微博一样。但最后算是好结局,氧气治愈病人,希望阳光也可以,列车上的人合力分开车厢阻断向末路狂奔,相信我们也可以。
只是最震撼的,一是指挥官说“你以为我有意叫这些人送死?”最终他以为全车覆灭后落魄离开,他的下属回复电话“上校在监视中。”一是医生,列车上的主心骨,在前妻问他前半截列车上的人怎么办时,说“我只能管后半截。”
剧透完了,还是要相信。
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竟过上了一动不动就是给社会做贡献的生活。老爸推荐了一部他们年轻时奉为经典的电影《The CassandraCrossing》。
列车滚滚前行,一边是病菌肆虐,一边是悬崖峭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前一秒还是歌舞升平里的芸芸众生,下一秒危急关头,在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乘客中,涌现出了一些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为拯救全车人而与军方斗智斗勇的张伯伦医生,为救生病小女孩而牺牲的黑人警察,身为集中营屠杀的幸存者却在最后时刻自焚的犹太商人,甚至还有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毒贩……
在前途未卜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44年后的今天,不消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里,无数用生命履职的医护人员在与疫情殊死搏斗,无数结束休假坚守岗位的警察在誓守“疫”战到底,无数社区工作者在基层化身战斗堡垒入户排查,无数捐助物资投入这场疫情攻坚战的仁心侠者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当然,无论什么时候,也有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唯利是图者,更有前仆后继、抢购一空的“先见之明”者……
一张超市贴出的温馨贴士一夜间席卷网络,成了缓解当下大家紧张神经的黑色幽默。这绝非夸大其词,更非偶然个例。楼下大润发超市,平时货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疫情一开始,各品类货架就让人一扫而空。想必,这就叫“吃不了的兜着走”吧?超市的贴士所言非虚,毕竟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就在那摆着,谁又能独善其身?这份不合时宜的“先知先觉”,如果出现在拒绝野味上,想必此刻大可少些谈疫色变吧。
我们总以为人力胜天,享受活在生物链顶端的优越感,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为活血拔了穿山甲鳞片,为清热禁锢活熊取胆汁……2003年,一场SARS让我们认识了果子狸。2020年,一颗新型冠状病毒让我们看见了教材里人畜无害的蝙蝠是何面目。毋庸置疑,中华美食爱好者探奇之心不死,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就远非特例……
我觉得剧情简介都比电影紧张刺激,拍得平庸了...
看过许多遍,一直都很喜欢的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大片。这是一部有先见之明的传染病电影,拥有那个年代一流的明星阵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军事的,另一种是医疗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反对军事解决方案,两种方法是相悖的,都忽略了乘客的建议。影片拥有令人惊叹的航拍镜头,瞠目结舌的残酷高潮,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灾难片。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的效果难免陈旧,但讲故事的方式十分沉稳,我发现这是当今许多大型灾难片所缺乏的。
小时候都被里面的病毒吓着了。。多年后回味此片,原来恐怖的不是病毒,而是政治阴谋!!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在腾讯上看的译制配音版,配音和嵌入的港或台版字幕有不少出入的地方,看起来是规避了颜色笑话和一些政治暗示。本片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冷战背景下的大制作,大手笔啊,很有一些镜头设计让我吃惊,放在类型片里绝对是典范好学生。在如今这个契机下观影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丧逼感,在封闭的环境和死亡时限的紧逼下,每一个人都被未曾露面的最高权力一边监控一边放弃。如果不自救,没人能救得了自己。如果不牺牲部分人,所有人都会被牺牲。这惊天的狠招放在今日的语境里竟也毫不出格。戏剧影视文学总是提前昭彰制度丑恶,而人类总是在步步为营中堕入轮回的恶果。
冷战年代,必然有其恐怖和白色恐怖,也有不能言说和不可讲述,奔向死亡之地的列车,是铁幕后的波兰,也是当年的纳粹集中营。剧作在扭曲中传达着一些有趣的价值观(比如死板的德国人之类)。那个年代的大巨片,却又不是美国味道。其中的科学设定傻到不能忍。当然,索菲亚·罗兰真销魂
比病毒更可怕的往往是人类本身,因为后者会为了掩盖事实去舍弃无辜者的性命,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尽职的表现。
太牛了,如今重看仍然津津有味,神采奕奕的配音,无以伦比的剧情,每一秒都充满紧张感。其实想起来,这部电影小时候也就看了一遍,记忆却如此清晰,爱理查德哈里斯,爱年轻的索菲亚罗兰,当年的片子有如此多的性暗示,一路的欢声笑语和最后的血流成河,堪称一切灾难片的鼻祖。2012年3月7日。d5译制经典
灾难片,动作片,更是政治片。
今天中央六再次播出,不愧经典电影,尤其是译制片里的经典之作。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剧情设定依然是很出色的,影片节奏非常紧凑。作为灾难片,最大的灾难不是瘟疫,而是黑暗的政治之心。最后那句“他刚走,女的也走了,我会派人监视”令人不寒而栗。另外,本片里的恐怖分子还可以是欧洲人(瑞典人),而之后的欧美商业片里恐怖分子设定基本都是…
所有的故事都是预言故事,最厉害的不是电影,是如今看电影的人依旧有不少在说:我觉得让火车坠桥也没错啊,牺牲1000人,拯救全世界不好吗?不好,因为我们都在火车上
将火车封死,禁止乘客下车,甚至连空气都流不出去。这就够震撼了。让火车经过卡桑德拉大桥更是凶残狠毒,既能杀死所有人,又像是意外。既能控制疫情,又可以甩锅。即便后来人们发现高浓度氧气可以杀死病毒,被感染者有可能被治愈,上校还是坚持原计划,一定要弄死所有人。不仅要杀死乘客,连士兵也不留活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心狠手辣,惨无人道。把所有人杀死,疫情就控制住了,真是逻辑鬼才。他以为他已经把所有知情人都杀死了,殊不知自己也是知情人。他只知道上司派他来负责这件事,殊不知上司还派了其它人盯着他,说不定下一步就是除掉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以为他已经够黑了,殊不知他还是嫩了点。
按功利主义,当权者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满足所谓的多数人的利益,可惜他们往往没想到一点,那就是意料之外的失控。其实本片的病毒只是一个壳,真正心寒的是人性的自私、冷血、恐惧、相互怀疑和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医生和作家的那一吻,才显得弥足珍贵!8.2
有条热赞真是阴阳怪气,被害妄想吗?众所周知非典并非爆发于06年,再说整个车厢能有几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乘客们能由高铁无故停车立时联想到卡桑德拉大桥?有被笑到。不知从哪听来的给最高领导让道,这样毫无根据漏洞百出的发言这么多赞?屁股够歪的。
情节紧张,对政治的讽刺更是自白而辛辣。
这部片子令我想起了三鹿毒奶粉的知情不报。
小时候看的 印象深刻
西方内乱所导致的致命病毒危机最后被美国军情局转向华约国家波兰境内,火车停靠被封厢的情景让集中营的幸存老者(李·斯特拉斯伯格)喃喃自语好像噩梦重现,如此犀利的批判刀锋,也难怪此片在以北美为主导imdb上不受待见,有专业评论更是不吝词汇大加挞伐,俗套泛滥,过气明星,逻辑荒谬,甚至辛普森的后发命案都成为影响此片品质的负面因素。但你也不能说豆分的相对奇高是中国影迷站在意识形态对立面所致。还是必须要考虑到经典国配怀旧情结。
像这种经典电影,老妈很早就买回来屯着,什么魂断蓝桥、遥远的桥、保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东方快车谋杀案、卡萨布兰卡...都是在我高中时看的。
这部电影是看完《釜山行》之后看的。顿时觉得釜山行逊色了。一则题材上,细菌感染与传染病是日常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则,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部电影讽刺了官僚主义和国际政治,罔顾人命,政客为稳定为秘密,宁肯牺牲无辜者的性命。第三,电影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