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桑德拉大桥

HD

主演:索菲娅·罗兰,理查德·哈里斯,马丁·辛,O·J·辛普森,莱昂内尔·斯坦德,安·托克尔,英格丽·图林,李·斯特拉斯伯格,艾娃·加德纳,伯特·兰卡斯特,洛乌·卡斯特尔,约翰·菲利浦·劳,雷·洛夫洛克,阿莉达·瓦利,斯蒂法诺·帕特里兹,托马斯·亨特,福斯塔·阿韦利,安琪拉·古德温,约翰·P·杜拉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意大利,西德语言:英语,法语,瑞典语,年份:197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2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3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4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5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6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3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4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5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6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7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8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9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卡桑德拉大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有钱男与贫穷女:纽约篇特殊身份刘易斯探案 第三季神话2005燃烧弹野梨树生活与贝丝 第二季功夫龙虾之崛起美丽的女人

 长篇影评

 1 ) 麦肯齐上校——职责与人性的冲突

这部片子,非常震撼。

一辆列车,世间百态。

离婚夫妻、流浪歌手、贵妇人和小白脸、犹太老商人、度假情侣、母女、警察……

有善良的回归、破镜重圆的爱情……

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张伯伦大夫,而是麦肯齐上校。

我认为,剧中最复杂的、最有争议的人,应该是麦肯齐上校。

当知道逃跑的毒贩可能携带细菌时,他的第一反应其实和医生一样——抓到毒贩,防止细菌传播;

当知道毒贩已经混进列车,列车已经出发,他也下过命令停车,但此时列车已处于别国地域,别的国家不答应停车;

当女医生发现氧气可治愈疾病时,他其实是同意停车的,只是当时传达器已经被毒贩弄毁了。

我并不是为他洗白,只是觉得此人不能仅仅用“冷血”“残忍”来概括他的全部。

他先是政治家、军人,其次才是自己。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他首先必须要维稳。

虽然人类经过了亿年进化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本质还是动物。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意外。

超市里抢优惠降价纸巾都能发生踩踏事故,何况是车站发生传染病?

他能做的,只能是试图联系别国停车、联系车上医生、提供医疗设备。

同时,维稳。

有人会说,那女医生当时已经发现狗有所好转为什么不让停车?

那是因为我们是观众,我们看得到列车的情况,我们有上帝视角。

对于麦肯齐上校这边来说,这可是至今没有治疗手段的传染病啊!他真的不确定。

你以为我有意叫这些人送死?

他也默认停车,但是传达器却坏掉,与张伯伦大夫失联。

从道德上来讲,麦肯齐这么做肯定是不道德的。

结尾,他与上级通话,影片没有播出上级的话,但从剧情来看,上级应该是夸奖他,他苦笑:“过奖了。”

过奖了

挂掉电话后,他拿着电话失落。

麦肯齐上校拿着电话失落

他沉重地站起来,关掉灯,办公室一片黑暗。

下属请他喝酒,他一句话也没回,穿上大衣,拿起帽子,独自走向黑夜。

麦肯齐上校走向黑夜

这是一条不归路。

他被监视了。

就像卡桑德拉大桥一样,他的人生之桥,他的信仰之桥,都会因为这次“意外事故”崩塌,他会从高处掉下。

我相信,他曾经或许也是一位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站在军校门口自豪地抚摸身上的军装;他或许也曾站在旗帜下庄严宣誓;他或许也曾慷慨激昂地斥责过ZF的各种不作为……

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明白一腔热血其实起不了任何作用。他的信仰之桥渐渐失修。

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

影片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结尾,认为结尾过于仓促。 我认为结尾才是真正点睛之笔。 将人性与权术平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事若是暴露,麦肯齐绝对自身难保,但女医生是可能活下来的。因此,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两层: 1.你是一个大夫,有些事情你别管,你也管不了,你要珍惜自己。 2.你有高明医术,你有医者仁心,请你珍惜自己的知识和初心,继续行医吧! 前者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决定,后者是他为人的态度。

政治家的决定
为人的态度

镜头对准麦肯齐上校的瞳孔,这是麦肯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也是权衡之下的无奈。

女医生走后,他无尽落寞

“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

因此,我一直觉得,结尾处麦肯齐上校独自走向黑夜的背影才是全剧中最孤独的镜头。

孤独的麦肯齐上校

后面的剧情会怎样?

幸存者向媒体讲述政客的冷漠残忍,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麦肯齐上校被判刑,下属登上了他的位置,继续用同样的手段“保护”人民。

人人都只是棋子,最可怕的,不是你发现了黑暗,而是发现了黑暗,却无力改变,各方平衡之后,只能顺应黑暗。

 2 ) 灾难中的种种

       一样的周四,一样的教室,一样的黑暗中欣赏一部老片子,以这样美好的方式来结束一个礼拜。
    随着一张卡桑蒂娜大桥的照片由近及远的拉开镜头,已是THE END,但是我还是深深沉浸在剧情中,麦卡其上校和斯切纳医生转身离开的背影都让我捏了一把汗,总觉得会有更幕后的人在背后捅他们一刀,这些看是强势的人其实也是利益集团政治上的一步棋子,知道了巨大灾难后面的秘密,被灭口似乎才是最稳妥的方法。望他们可以过下去,但不知是这样背负着巨大的内疚感、仿佛手上沾染了数千人的鲜血的负罪感,这样活下去更痛苦,还是牺牲在当权者的刀口下更痛苦?
    在灾难面前,渺小的人民总是无权选择自己的命运,列车仿佛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所有的乘客都是低层的百姓,不论你真实生活中的身份是国际警察、最大军火商的妻子亦或是名医、作家,现在在这列被密封起来的火车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底层无权的。被派在火车上的警察,仿佛是列车上的统治者,但他们也不过是当局的傀儡,“做军人并不容易,但还是要把它做好”,或许他们秉承的都是这种理念,所以即使病人们都已痊愈,还是坚持不能停车,因为“没有这种权力”。我不知道他们是因为坚信上校不会置自己于死地,还是坚守作为军人的纪律,是否怀疑过那座桥真的是难以活着经过的……最后,因为自己的愚蠢(我只能这样说)白白丧生,作了上校或归根说是上校背后的美国政府的牺牲品,我为他们难过,更为因为他们的偏执而丧生的地位“更底层的人民”难过。
    但不论现实的天空有多阴沉,黑幕压得有多低,总会有星星点点的希望在悄然生长。大家的病被偶然的治愈,就是为了使火车可以完全爆炸而注入的氧气使大家因祸得祸。张伯伦医生和詹妮弗分分合合的爱情最终在灾难面前得到了确认,他们都是善良和伟大的人,彼此间缺失的东西最终寻回了。罗比虽然罪恶的毒枭,曾经自私凶狠,但是一切都难掩他善良的本性,最终决定走上不归路,牺牲自己去尽力就这一车的人,而警察在他临行前说的“只要你出去,我就当这个案子已经结了”更是让人心里一阵暖意涌上。警察为了救小女孩死了,这是让我非常遗憾的情节,但是也许这也表达了中坚力量也许会倒下、这世界也许会让我们失望,但新的希望总会出现,我们心中总要还是留下光明来支撑的。
    最后要特别说的是犹太老商人,波兰集中营的经历是他永生难以忘却的痛,失去了妻子、孩子,还不容易脱离苦海,却在一次阴差阳错的返回了那里,似乎是上帝的旨意让他再回到那个地方。老人颤抖的声音、恐惧地的眼神让气氛阴冷可怖,大家都撤离之后,他自己默默的坐在座位上仿佛放空一切,直到两行泪流下,他用尽毕生最后的力量做了伟大的决定,无声地走到餐车厢点燃了煤气。我想他一定会和妻儿团聚的。
    多么希望一切都是个梦魇,希望麻药劲儿过去一觉醒来,大家还是在开往瑞典的路线上,一路谈情说爱、欢声笑语,小打小闹小烦恼都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甚至在这些灾难面前又会变得多么美好。
    被藏在牺牲背后的政治或许永远都不会浮出水面,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绝望的在列车中嘶嚎,但又有何用,他们除了事项卡桑德拉大桥之外,还能驶向哪里呢?

 3 ) 写在2020肺炎期间

肺鼠疫,封闭的列车,无知快乐的旅客,远在电话里的指挥官。

围聚在车厢弹琴唱歌的嬉皮士,年轻的情侣,胖胖的婴儿和小姑娘,熬出集中营的犹太人,修女,伪装成牛郎的毒贩、追捕他两个月的警探,和他傍上的恋爱脑的军火商太太,还有知名医生和他分分合合的作家(前)妻,以及一条漂亮的狗。

一列感染瘟疫的火车的命运,是被变道至波兰的卡桑德拉大桥坠毁。“所有西欧国家都拒绝这趟列车在自己的领土上停车卸客。”半道上停车被荷枪实弹地指着,封闭所有车窗,被注入氧气,搬上画着➕的纸箱,其实是炸药吧。即使高浓度氧气开始治愈感染者,被决定了命运的火车也无法停下,被放弃的人也无法逃离。

昨天看到说基督教的一个核心故事是一个人因为他的德行而受到惩罚,这是我们最无法接受的结局(我写完后看到李文亮医生去世了)。

于是医生和前妻,像今天的那对医生护士夫妻在走廊相拥打气一样,在列车走廊里互问安好。毒贩为了全车人冒险而死,即使再之前他嘲笑阔太幻想出的爱情,在出发前也对她有了关爱。

最终火车被分成两截,前一截的车厢和人随大桥坍塌爆炸焚毁,后一截堪堪停在桥边。本来看到一半我已经想说“对不起我不相信了”,跟看微博一样。但最后算是好结局,氧气治愈病人,希望阳光也可以,列车上的人合力分开车厢阻断向末路狂奔,相信我们也可以。

只是最震撼的,一是指挥官说“你以为我有意叫这些人送死?”最终他以为全车覆灭后落魄离开,他的下属回复电话“上校在监视中。”一是医生,列车上的主心骨,在前妻问他前半截列车上的人怎么办时,说“我只能管后半截。”

剧透完了,还是要相信。

 4 ) [转载]卡桑德拉大桥的尽头……

                                   卡桑德拉大桥的尽头……


                                                                                 文/北欧海盗Eric



说到以火车为主题的电影,相信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起一个个火车奔驰的画面,称得上经典的实在太多了,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东方快车》毕竟是以案件本身为主体,“火车”这一主题并不是突现得很明显。提到火车我所想到的,是另一部更有气迫的经典老片:《卡桑德拉大桥》。这部片子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剧情、音乐、气氛的营造,都叫人赞叹不已,尽管这是一部1976年的作品,但丝毫不亚于今日好莱坞华丽的快餐电影,只能说有之而过无之不及,该片引进中国内地时,经过了上译的配音,再一度很好地诠释了故事的主题。

这是一个富有涵义又充满讽刺的故事,讲述了因一个偶然事件,一辆火车上的乘客感染了病菌,对此作为政府代言人的麦肯奇上校为了“大局”着想,避免病菌扩散到外界危害更多的人,决定对“传染源”进行“销毁”,只不过,这些“病源”并非“克雅病”中的病牛、亦非“禽流感”中的鸡鸟,而是活生生的一群人——列车上的全体乘客!故事中的政府人员堂皇地打着“保护人民”的伟大旗帜,似乎为了拯救世人,他们不得不“忍痛”牺牲掉火车上受到感染的乘客们,而事实上,那些病菌来自于美国政府参与研究的化学实验,避免这些实验的资料外泄,这才是政客们眼中火车乘客“该死”的真正理由……

故事的许多主要人物让人难以客观地去作评价,像以下故事中的这些人物,绝不是可以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论定的。

其一:个性复杂的上校

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麦肯奇上校的决策主宰了整个事态的发展,列车乘客们的生命全靠他一句话说了算。故事最后,列车在上校的“安排”下驶向了宣告死亡的大桥,上千条无辜的生命一去不回,从这点上来看,正如女医师所评论的,“恶魔”这个词眼,实在不足以形容上校的心狠手辣。但其实上校也曾为救助火车上的人作出自己的努力过,当发现火车上存在病毒传染的危险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通知张伯伦医生,与其探讨解决方法,如果他真的完全不把人命当一回事的话,那时就不会作出此决定了。另一方面,上校也有自己的道德观,作为军政人物,他和许多权力份子一样,信守着“牺牲小我,顾全大我”的准则,这与他们个人品质是否高尚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涉及到一个多少年来一直饱受争议的话题:“如果牺牲100人,就能拯救百万人、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你会不会把这100人给牺牲了?”迫使上校做出故事中那些决策的并不是上校本身的道德如何,而是取决于他的身份。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是无法接受这样的观念的,但政治家会,在政客看来,为了顾全“大局”,总是要有小小的“付出”,也许上校心底边想着:“如果不牺牲掉列车上的几百人,那么当他们走出列车时,将会有更多的人感染到病毒,死去的人也会更多”,上校决心销毁这群“病源”的想法是十分坚定的,但知道内情的张伯伦医生并不愿坐以待毙,凭着张伯伦医生一行人的努力,终使少数人生存了下来,这些人留在了冷战时期北约的敌对势力——华沙条约成员国波兰的领土上,他们将会去揭露这场灾难的真相,而华约势力也会在此事件上大做文章,上校等人策划的这场事故的真相暴露将不可避免。我们还可以从结局看出,上校并非这场事故的最高级别的策划者,如此周密的计划并非是上校一人所能办到的,在他的上边,还有着拥有更高权力的幕后主使,上校和女医师是这场事故真相的知情者,他们成为替罪羊已经是迟早的事儿,当上校听到上司打来的电话时露出的惊诧表情、还有副官在上校背后的那句令人颤抖的话:“请放心,都派人监视着”,我们不难想象出他们未来的命运,可以说上校也只是权力机构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其二:张伯伦医生的是非

张伯伦医生在片中总体上是个正面形象,不过,上校为了“大我”而把列车上这群“小我”给牺牲了,而张伯伦医生却为了能够让一节车厢通过大桥,就牺牲了其余的车厢,相对于上校,他可以说是在50步笑100步,但医生毕竟自己本人也处在危境当中,而且如果他不那么做的话,恐怕连一节车厢也无法通过去。张伯伦医生在得知政府机关决定人为制造翻车事故后,积极地组织人员起来反抗自救,与政府派来的军人展开惨烈的战斗,过程中罗比和黑人警官等人战死,眼看即将陷入绝境的时刻,年老的钟表商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引爆了一节装满氧气筒的车厢……除了对火车的处理方式,张伯伦医生与妻子还有着纠缠不清的感情,几次离婚都很难说是谁对谁错,婚姻就是一场鱼和水的关系,但很多人都以为对方是鱼自己是水……这场灾难,也让这对冤家重新审视了彼此了情感。张伯伦在剧中是位“名医”,但这位名医只能治好肉体上的疾病,不能治好人们的精神创伤,更不能治好丑恶政治的可笑嘴脸。

其三:舍己救人的犯罪份子

剧中有一个冒称是登山员名叫罗比的人,实际上是个在逃的犯罪份子,作为罪犯,干过不少可耻的事情,他是令人憎恨的。可是人就是这么的具有复杂性,他在火车窗外奋不顾身救人的场景,却又叫人又爱又恨……

其四:绝望的钟表商人

这位老人登场时是一个滑稽而又贪小便宜的形象,但在内心深处却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悲痛记忆。老人为什么要在最后一刻引爆车厢呢?我想,也许是他对那条大桥存在着莫大的恐惧吧。在那里,有着他不幸的过去、让他一辈子再也不想看到的集中营……

片子里人物虽多但各个角色都塑造得很鲜明,并没有因为人物多而凌乱,除了以上这些主要人物还有军火商的妻子、黑人警官、还有和上校交涉的女医生,这些角色的形象也把握得相当到位。饰演黑人警官的辛普森正是当年因杀妻案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橄榄球巨星,剧中正义的警官在现实中却是杀人嫌疑犯,这可以说颇为讽刺。

……

卡桑德拉大桥》能够引发人无数的思考,然而这个故事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本身的精彩,如果这样的故事只类似于007那样,仅仅为剧组丰富的幻想,那倒没什么可怕的,但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却会发生,只是也许不会这么夸张、露骨,可我们依然会经常见到这类情况,像当年SRAS非典已经在开始传播时,有些国家地区为了保证旅游收入,刻意隐瞒疫情,结果纸包不住火,酿成了全球大祸。这种为了政治利益而玩弄事实的现象当然不仅仅包括疫情传染,而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出现,例如历史问题,日本右翼就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为争取侵华士兵家属的“民心”而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他们的反对党,为了选举策略的需要又可以高唱反调,“大义凛然”地站出来指责日右“没有深刻地反思历史问题”,日本人真的不懂得反思吗?只不过,在政治利益的面前,任何事物都得让步,这就是邱吉尔的“利益论”。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一旦扯上了政治和军事,就会变得异常残酷——我说的是“残酷”,而不止是“丑恶”,平日百姓脑海里觉得是正确或者错误的道德观,放在军政上却往往是另一回事,正如邱吉尔所说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正确的,哪怕他的面目是多么的令人心寒。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很露骨的话来:“你认为他们是否应该被牺牲掉?觉得他们没有做错什么?是的,他们什么也没做错,但他们‘该死’,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请他们去死吧。”

《卡桑德拉大桥》的故事,可以称为人类版的“克雅病”、“非典”、“禽流感”……一旦出了事故,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把“病源”给销毁了,因而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就会受到大量的屠宰,可是动物们又有什么错呢?很多时候会出现这现疫情,是来自于人的欲望,人的欲望不仅会暴发传染病,还会因过度破坏大自然引来灾难,可我们并不深刻地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喊着环保却不断地污染环境,喊着节能却再三地奢侈浪费,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时,就只能让“罪魁祸首”的动物们来承担它们的“罪责”了,没办法,谁叫它们“该死”妨害了人类的利益?

……

《卡桑德拉大桥》留给我们的思考,难道仅仅只是表面上讲述的那些内容吗?卡桑德拉大桥下的亡魂,并非死于“事故”,也并非死于上校个人的独断,他们是死于当权者的“政策”和人性的自私面。作为一个普通平民百姓,我感慨、愤怒、悲伤,但又无语。政客是最喜欢说假话的,但人民很多时候需要假话,如果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3天后会发生地震,而政府只有能力及时撤离一半人的话,那么他只能说谎,要不然的话将会因恐慌秩序大乱,很难想像因此带来死伤会如何估量……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他人活得更好而被牺牲掉,除非是自愿,生命是最可贵的,如果失去了生命,生活再精彩又有什么用呢?对于这些,我们只能平静地说,但愿自己人生中的列车,不要朝卡桑德拉大桥驶去……

 5 ) 同一情境下的不同人,细节,一个局

(翻出来,原来写的.. long long ago....那个军部的女医生是《戒指》(娜塔莎金斯基版,又叫《血溅戒指》《the ring》)里的女管家。其实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女主端着啤酒进包厢,男主没回头说了一句:“放在床上”)女主问:“是啤酒,还是,我?” 译制经典。已收了D9碟子....)



同样是灾难片却没有当今大片中的火爆特技镜头,却依然惊心动魄

大桥倒塌的画面 影片前面曾多次在高速行驶的列车和阳光下的卡桑德拉大桥做快速切换,大桥的特写镜头反映出年久失修难以负重的危险境地,这一段所配的不和谐音与列车的行进声更是恰如其分的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最妙的一段是对大桥在水中倒影的特写随着粼粼的水波大桥似乎更加不牢固,剧中人的处境更加令人堪忧。影片中基本上是用扣人心弦的配乐将大桥的危险揭露出来的,揭露出平静阳光下潜藏的危机四伏


有着悲惨命运的犹太老人开普兰先生,妻子和孩子都死在列车将要开往的那个治疗营的前身——集中营里。 老人靠兜售手表打火机等维生,他与男主角的第一次碰面时幽默的,老人变戏法来制造友好气氛,他喜欢小孩,善良和蔼。但得知列车要驶过大桥去往波兰时,他是敏感激动失控脆弱引人怜悯的 他念着“卡桑德拉大桥”从他脸上流露出的绝望神情中女主角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未卜的命运 老人曾想出逃不成功反倒中了一枪 从此他便变得失魂落魄默默无语 当用来引爆煤气罐分离车厢的导火线不能点着的时候 他从座位上慢慢起身 那样一幅瘦小的身躯来到厨房打着了从怀里掏出的打火机 用自己的死换来了近百人生的希望 他可能是不想回到伤心的地方,也可能是将尽残烛想要再为他人燃烧一次,还可能是作为老年人本能的保护晚辈的博爱 不管怎样 他从健谈到沉默,神采奕奕到绝望无助听从命运的安排 他一个人的可悲一下子升华 影射出决策者的冷漠,人性的泯灭



意大利“国宝”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 .... Jennifer Rispoli Chamberlain 她和医生是一对欢喜冤家,每一次与医生离婚都是她创作灵感的源泉,在这次灾难之后两人破镜重圆 记得反映两人间分合最绝的一句台词是(她去找医生,医生说)直到每次离婚都是你灵感的源泉。你又想从我这儿找灵感了吗?可是很遗憾,我们还没有第三次结婚,所以没有第三次离婚



英国老牌演员理查·哈里斯担纲,他最新的银幕形象是《哈利·波特》前两集中白胡子的“邓不利多校长”,可惜老爷子去年底去世,所以不妨让我们再从《卡》片中重温他当年的风采



“海利神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美国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 他更有名的是在辛普森双尸谋杀案洗脱罪名 剧中从很烦小孩的一个警察,在灾难中竟为了救那个孩子而死 对心存善良用自己性命救大家的逃犯既往不咎也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麦肯奇少校”波特·兰卡斯特同样不可小觑,他是1960 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帝 上校其实是最可悲的一个人 听从上级命令而违背良心不敢违抗 相对于列车上人的自救,勇敢来说他绝对是剧中最引人深思令人既很有同情的一个人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他离开办公室时 当他一个人孤独的走在长廊上时 想起他秘书的声音:他刚刚离开办公室,还有那个女的,您放心,已经派人监视了。——..........绝对的忠诚换来的是不信任




这部影片还有很多精妙 值得回味的地方 是只能看过只好才能了解体会的...

 6 ) 方舟2020

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竟过上了一动不动就是给社会做贡献的生活。老爸推荐了一部他们年轻时奉为经典的电影《The CassandraCrossing》。

列车滚滚前行,一边是病菌肆虐,一边是悬崖峭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前一秒还是歌舞升平里的芸芸众生,下一秒危急关头,在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乘客中,涌现出了一些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为拯救全车人而与军方斗智斗勇的张伯伦医生,为救生病小女孩而牺牲的黑人警察,身为集中营屠杀的幸存者却在最后时刻自焚的犹太商人,甚至还有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毒贩……

在前途未卜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44年后的今天,不消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里,无数用生命履职的医护人员在与疫情殊死搏斗,无数结束休假坚守岗位的警察在誓守“疫”战到底,无数社区工作者在基层化身战斗堡垒入户排查,无数捐助物资投入这场疫情攻坚战的仁心侠者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当然,无论什么时候,也有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唯利是图者,更有前仆后继、抢购一空的“先见之明”者……

一张超市贴出的温馨贴士一夜间席卷网络,成了缓解当下大家紧张神经的黑色幽默。这绝非夸大其词,更非偶然个例。楼下大润发超市,平时货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疫情一开始,各品类货架就让人一扫而空。想必,这就叫“吃不了的兜着走”吧?超市的贴士所言非虚,毕竟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就在那摆着,谁又能独善其身?这份不合时宜的“先知先觉”,如果出现在拒绝野味上,想必此刻大可少些谈疫色变吧。

我们总以为人力胜天,享受活在生物链顶端的优越感,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为活血拔了穿山甲鳞片,为清热禁锢活熊取胆汁……2003年,一场SARS让我们认识了果子狸。2020年,一颗新型冠状病毒让我们看见了教材里人畜无害的蝙蝠是何面目。毋庸置疑,中华美食爱好者探奇之心不死,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就远非特例……

 短评

我觉得剧情简介都比电影紧张刺激,拍得平庸了...

8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看过许多遍,一直都很喜欢的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大片。这是一部有先见之明的传染病电影,拥有那个年代一流的明星阵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军事的,另一种是医疗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反对军事解决方案,两种方法是相悖的,都忽略了乘客的建议。影片拥有令人惊叹的航拍镜头,瞠目结舌的残酷高潮,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灾难片。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的效果难免陈旧,但讲故事的方式十分沉稳,我发现这是当今许多大型灾难片所缺乏的。

1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小时候都被里面的病毒吓着了。。多年后回味此片,原来恐怖的不是病毒,而是政治阴谋!!

16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力荐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17分钟前
  • JnzRr-
  • 推荐

在腾讯上看的译制配音版,配音和嵌入的港或台版字幕有不少出入的地方,看起来是规避了颜色笑话和一些政治暗示。本片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冷战背景下的大制作,大手笔啊,很有一些镜头设计让我吃惊,放在类型片里绝对是典范好学生。在如今这个契机下观影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丧逼感,在封闭的环境和死亡时限的紧逼下,每一个人都被未曾露面的最高权力一边监控一边放弃。如果不自救,没人能救得了自己。如果不牺牲部分人,所有人都会被牺牲。这惊天的狠招放在今日的语境里竟也毫不出格。戏剧影视文学总是提前昭彰制度丑恶,而人类总是在步步为营中堕入轮回的恶果。

21分钟前
  • 陈小睡
  • 推荐

冷战年代,必然有其恐怖和白色恐怖,也有不能言说和不可讲述,奔向死亡之地的列车,是铁幕后的波兰,也是当年的纳粹集中营。剧作在扭曲中传达着一些有趣的价值观(比如死板的德国人之类)。那个年代的大巨片,却又不是美国味道。其中的科学设定傻到不能忍。当然,索菲亚·罗兰真销魂

2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比病毒更可怕的往往是人类本身,因为后者会为了掩盖事实去舍弃无辜者的性命,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尽职的表现。

28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太牛了,如今重看仍然津津有味,神采奕奕的配音,无以伦比的剧情,每一秒都充满紧张感。其实想起来,这部电影小时候也就看了一遍,记忆却如此清晰,爱理查德哈里斯,爱年轻的索菲亚罗兰,当年的片子有如此多的性暗示,一路的欢声笑语和最后的血流成河,堪称一切灾难片的鼻祖。2012年3月7日。d5译制经典

33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灾难片,动作片,更是政治片。

3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今天中央六再次播出,不愧经典电影,尤其是译制片里的经典之作。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剧情设定依然是很出色的,影片节奏非常紧凑。作为灾难片,最大的灾难不是瘟疫,而是黑暗的政治之心。最后那句“他刚走,女的也走了,我会派人监视”令人不寒而栗。另外,本片里的恐怖分子还可以是欧洲人(瑞典人),而之后的欧美商业片里恐怖分子设定基本都是…

40分钟前
  • 说的对啊
  • 力荐

所有的故事都是预言故事,最厉害的不是电影,是如今看电影的人依旧有不少在说:我觉得让火车坠桥也没错啊,牺牲1000人,拯救全世界不好吗?不好,因为我们都在火车上

4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将火车封死,禁止乘客下车,甚至连空气都流不出去。这就够震撼了。让火车经过卡桑德拉大桥更是凶残狠毒,既能杀死所有人,又像是意外。既能控制疫情,又可以甩锅。即便后来人们发现高浓度氧气可以杀死病毒,被感染者有可能被治愈,上校还是坚持原计划,一定要弄死所有人。不仅要杀死乘客,连士兵也不留活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心狠手辣,惨无人道。把所有人杀死,疫情就控制住了,真是逻辑鬼才。他以为他已经把所有知情人都杀死了,殊不知自己也是知情人。他只知道上司派他来负责这件事,殊不知上司还派了其它人盯着他,说不定下一步就是除掉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以为他已经够黑了,殊不知他还是嫩了点。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按功利主义,当权者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满足所谓的多数人的利益,可惜他们往往没想到一点,那就是意料之外的失控。其实本片的病毒只是一个壳,真正心寒的是人性的自私、冷血、恐惧、相互怀疑和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医生和作家的那一吻,才显得弥足珍贵!8.2

4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有条热赞真是阴阳怪气,被害妄想吗?众所周知非典并非爆发于06年,再说整个车厢能有几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乘客们能由高铁无故停车立时联想到卡桑德拉大桥?有被笑到。不知从哪听来的给最高领导让道,这样毫无根据漏洞百出的发言这么多赞?屁股够歪的。

53分钟前
  • 拿一个大满贯
  • 推荐

情节紧张,对政治的讽刺更是自白而辛辣。

58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这部片子令我想起了三鹿毒奶粉的知情不报。

59分钟前
  • 考拉
  • 还行

小时候看的 印象深刻

1小时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西方内乱所导致的致命病毒危机最后被美国军情局转向华约国家波兰境内,火车停靠被封厢的情景让集中营的幸存老者(李·斯特拉斯伯格)喃喃自语好像噩梦重现,如此犀利的批判刀锋,也难怪此片在以北美为主导imdb上不受待见,有专业评论更是不吝词汇大加挞伐,俗套泛滥,过气明星,逻辑荒谬,甚至辛普森的后发命案都成为影响此片品质的负面因素。但你也不能说豆分的相对奇高是中国影迷站在意识形态对立面所致。还是必须要考虑到经典国配怀旧情结。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像这种经典电影,老妈很早就买回来屯着,什么魂断蓝桥、遥远的桥、保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东方快车谋杀案、卡萨布兰卡...都是在我高中时看的。

1小时前
  • 楚楚不动人
  • 力荐

这部电影是看完《釜山行》之后看的。顿时觉得釜山行逊色了。一则题材上,细菌感染与传染病是日常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则,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部电影讽刺了官僚主义和国际政治,罔顾人命,政客为稳定为秘密,宁肯牺牲无辜者的性命。第三,电影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很真实。

1小时前
  • 在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