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宪法》区区90分钟的片长,探讨的却是些多少本书也写不尽的话题:人性、宗教、民族主义、LGBT……我很佩服它的野心。但,既然片名叫做宪法,我便想从宪法的角度谈谈本片。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法学家讲,不妨把“道”替换成“宪法”,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宪法。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又与每个人的生活难舍难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本叫做宪法的小册子呢?本片回答的很好,大概是因为我们还歧视少数群体,而宪法就是为了预防多数人的暴政而诞生的;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离开这本叫做宪法的小册子呢?本片也回答的很好,大概是在我们自觉地把人视作平等的个体之时——宪法的目的达到了,我们便不再需要宪法文本本身(我把片中的“丈夫通过宪法考试”做了一点可能过分也可能不过分的解读);
那么宪法是不是万能的呢?本片通过虐狗狂给出了一个思考角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不错的宪法宣传片。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中国宪法》,希望我们都能像片中的丈夫一样,通过宪法考试。
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感叹人类个体是多么矛盾复杂而又微妙平衡:
教授是一个执着的种族主义者,认为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塞尔维亚族,野蛮愚昧,同时本人却又属于小众的LGBT群体受到主流群体的排挤;他感激邻居带给他的生活温情,但依然打心底里不认同他们的宗教食物和文化习俗;他想自杀去天堂与已逝的爱人和母亲团聚,却依然自责贪生怕死无法下手;常年尽心尽力照顾父亲,恨父亲给自己幼年时带来伤害,而在父亲死后也失声痛哭,失去与世界最后的牵绊。
男邻居是一个塞尔维亚族莽夫,暴力,酗酒同时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自己的宠物小狗;他也许与所有警员一样暴力执法,动辄对嫌疑犯拳打脚踢,可是却保持着朴素的正义感,虽然自大骄傲的种族主义邻居瞧不上自己,他仍然要尽己所能为他讨回公道,捉拿罪犯;他同情弱小动物,嫉恶如仇,立志要逮捕虐狗变态。
女邻居是一个温和友善能干热心的女性,同时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精明,梦想在邻居死后能获得他的大房子,甚至趁邻居不在带丈夫游览教授的房子畅想获得房子之后的安排,令人可笑可叹;她虽然在医院干着脏活累活,但是依然没有放弃爱美之心,能欣赏教授的优雅和美丽,愿意倾听他的故事;在危机关头带着丈夫夺命狂阻止教授自杀。
教授的父亲是一个纳粹老兵,早年在战场上杀人无数,却又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退役后帮教会记账;受人敬仰,却又好色地拼着病体也要吃女护工豆腐;他偏执可笑地认定女护工是特务,但还是吵闹着期待女护工的照顾。
人人都是一个脆弱的矛盾综合体,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秩序也需要一百二十分的小心翼翼,更何况一对邻里,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呢?最后镜头中摆放玻璃碎片香肠的虐狗变态是否预示着,不知情的教授可能疏忽大意不小心让邻居寄养的狗受到伤害?而这对邻里机缘巧合共同经历若干事件后才获得的来之不易的信任是否会因此瓦解?或者是否暗示着一个看似处处平等的社会也会因为一些人微小的破坏而将微妙平衡的天平轻易打破?这就是最后一个镜头以及该影片留给我的思考。
《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无法从片名一望而知的电影(看完之后又会觉得片名非常意思)。但它绝对是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它串联起不同的人物关注于一个共通的主题,既晓以“大义”,又关怀个体,既温暖幽默又不失表达的严肃与完整。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同性恋教授和他的邻居夫妇。教授被人打伤,本身是护士的女邻居来帮忙照顾他,作为回馈,教授要帮助她有阅读障碍的警察丈夫准备宪法考试。 教授和警察之间,不止是知识分子与大老粗的差异。 教授是典型的克罗地亚人,因为历史以及家庭的原因,极端痛恨塞尔维亚人。他的父亲,如今已垂垂老矣、风烛残年,却是一位“民族英雄”(当然,从不同角度看,他可能也是一位法西斯主义者、极端民族主义者)。他曾救过克罗地亚的重要人物,而在南斯拉夫时代则经历苦难。影片通过教授提到小时候和母亲去监狱看望父亲以及父亲现在残疾的双腿,隐晦地来表现这一点。 警察却是个塞族人,当年喝醉酒误入克族人的队伍,才让他能够在克罗地亚生存下来并当上了警察。面对教授的敌意与羞辱,他针对其同性恋身份进行反击。但其实,警察先生本身并不歧视同性恋,在看到有人骚扰、欺负教授时,还表现出相当的正义感。 社会状态、历史遗恨和个人情感等,给人与人的相处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自己只知道抱怨,显然不助于问题的解决。歧视与憎恨,只能带来更多的歧视与憎恨。教授与警察之间本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但先入为主、针锋相对,反而影响了他们的相处和互助,而且让他们彼此都更加痛苦。 教授与警察的宪法课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一状况也有着另一层的象征意义:法律条文与现实行为之间的距离。法律的基础就是“平等”,而现实中处处都是歧视,法律无法被保障,那就是一纸空文而已。法律要有真正的意义,需要人在内心在思想上的认同。 教授与警察之间的紧张,还是可以被缓和的。护士作为中间人,有着重要作用。在警察这边,夫妻之间是满满的爱,她能够勇敢地跟异族的他结婚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俩也有着良好的互动。而在教授这边,除了帮忙照顾他和他父亲之外,她也非常同情教授的遭遇,并倾听之鼓励之。 能消除恨与歧视的便是爱,人最本质的爱,形式不同但都同样温暖的爱。但不光只有爱,爱也需要一个自我认知的前提。双方的错误都必须及时明确地指正出来(不仅是自己也包括其他人),不能因为顾忌而有所保留。认识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真正意识到了错误才能在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授这个人物还值得特别来说一下。教授与警察之间算不上大问题,他的痛苦还是来自于自身。一般人对他的歧视甚至打骂,他已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爱的人。他无法压抑自己的爱,却也不忍辜负了父母对他的爱。他勇敢去追寻自己的爱,但心里也有愧疚的一面,虽然与父母产生冲突,但他们之间的爱却也是无法割舍的。这种折磨将与他终生相伴。 有爱才会痛苦。教授最亲的人就是父母和爱人了。母亲和爱人已经都离开了,剩下病床上的父亲,是他在这世界最后的牵挂。 现在,他的邻居,一对善良的普通人进入了他的生活,为他孤独而且还有些偏执的心带来一些温暖与光亮。 影片并没有过于理想化地来表现双方的互动,而是赋予人物可操作的动机,从彼此实际需求出发,慢慢消除了各种偏见与障碍,达成一种互助友爱的状态。这一堂“宪法课”终于是没有白上。 小楼中升起的一点光亮,未必能照亮整个世界。打教授的极端主义青年依旧不知悔改。电影中有很有趣的一幕,教授在警局遇到被抓的青年,青年不停地咒骂,他把他所反对憎恶的人都骂了一遍(不止同性恋,还有塞尔维亚人、共产主义者、吉普赛人、犹太人等)。这一幕不仅表现了极端主义者的恶意和愚蠢,也间接交代了当下在克罗地亚容易被歧视的少数族群有哪些。 电影还有一个不断出现的在路上放置藏有玻璃渣的香肠的杀狗怪人。在他母亲误食他的香肠身亡、他自己也被狗咬伤的情况下,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坚持他的行为。这世界可能比人想象的更加复杂,公共问题不是只靠一些人努力就能解决的。 《克罗地亚宪法》以宪法作引子,表现了克罗地亚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并感叹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故事生动,细节丰富。尤其对重点的同性恋议题的处理颇为不俗,不只是一个温馨的故事,而且涉及到多个面向,有大有小,有主有客,非常动人。影片整体非常成熟,有的放矢,又很具观赏性。 (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在RYB事件爆发的第二天看到这部电影,想起某大v号下面有人留言: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可耻。在亵童这样的肮脏罪行面前,竟然有人把同性恋与其相提并论,而且那条留言,竟然还有不少人点赞。作者狠狠回击:你不是蠢就是坏!
看到这片里面,男主人公病榻上的父亲、自视甚高的大学生、路边的小青年…他们都在以一套“自认为正确”的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和对待身边的人。在他们眼中他们认定的错就是错,他们主张的对才是对。他们不认可的、看不惯的,就要坚决打击,却从来不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
说回这部电影本身,感谢前面豆友的评分,才让我对这片有了观看的兴趣,看完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佳片。小语种,平凡的卡司,讲述着一点都不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平淡细致,才最打动人心。
片中那位光头大个子塞族警察,看起来不是很友善的面孔,但却有一颗平等、包容、善良的心。是全片最闪闪发亮的角色。
这个世界上,有普世价值、也有各种偏见。人生而平等却又生而不同。有一些恶,是真正的恶,作恶的人对别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这是一个健全的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分辨的!而有一些,仅仅因为你没见过、看不惯、无法接受就对抗、排挤甚至不齿、诋毁、加害,这就是偏见。你可以不赞同这样的生活方式,但请你尊重选择这样生活的人们。
生而为人,应该如此吧。
非常巧妙,你能想象有部片子叫你国宪法吗
一栋楼,两户人,折射出克罗地亚的各种社会现象。 有宗教、民族和性向,有偏见、误解和包容。善恶美丑皆是生活,活着才能感受生活。配乐很有格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195946/
边缘题材啊,是我们大陆没有办法去创作的,真希望,我国也能拍些这种类似的电影,宗教,同性等等
安特:你到底怎么想的就要自杀,别这样,你总能再找一个啊,你知道这世上有多同性恋吗?我们每天晚上都能抓到,我可以把他们的档案拿来,你随便选,管他是高的、矮的、瘦的……是要多爱一个人、用情多深?才会在其离开人世,依然恋恋不忘、铭记于心?弗耶科如此,《火车司机日记》里的伊利亚亦是如此。
本来对如此题材的影片兴趣不大,但此片拍得相当有趣。通过两个并非典型的克罗地亚相邻家庭,展现克罗地亚社会的现实。导演对一些敏感话题均有所涉及,但度拿捏得很好,不让人讨厌,而且影片诸多幽默的桥段,让人体会到一种真诚与感动。
同性恋与塞族人是克罗地亚的少数群体,对彼此却也抱有最深的偏见,偏见源于对差异的不理解,它带来恐惧,恐惧引起仇恨。父亲的纳粹军服、男人的女性裙装、虐狗犯的玻璃香肠、女人的富人之梦,在基于“自由”与“平等”的宪法的荫蔽下,不可杀死。
原来亨德尔可以这么悲伤,原来人类关系可以这么美丽可爱。我觉得我要爱死爱死爱死这部电影了,它几乎把克罗地亚社会的绝大多数问题,关于宗教同性恋历史种族矛盾都冗杂在一起讲了,但是却一点一点都不浅层!可爱的笑点,沉默的泪点,看完鼓掌到手红泪流满面!就像片里的台词,这是我们共同的亲爱的国家
我们被自己的过去牵绊,却仍放不下对他人的偏见。
看到了萨格勒布大教堂
难以抹淡的偏见 一个弱势群体歧视另一个弱势群体 人人平等的克罗地亚宪法却能熟稔于心 口号式的宣言听起来有多耳熟 这部电影就有多讽刺
我们都是从多小的窗户望向这个世界
歧视未必是心存伤害,而是心存差别。被流氓殴打的异装癖同性恋教授饱受社会歧视,而他本身却在歧视生活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籍警察。父亲深深藏起的纳粹军服、男人悄悄剪裁的女性裙装、变态偷偷放置的玻璃香肠、警察默默背诵的国家宪法、女人暗暗幻想的富人之梦。这个世界歧视遍布,请给异类一丝包容。
所有深情都从容,不把任何议题(同性恋、民族、宗教)当做煽情噱头,最后俗套地回归到情节剧式的主题上,反而有一种难得的质朴感。痛苦永远无法摆脱,但是“毕竟世上还有那么多美男呢”。
举重若轻,不多不少,细节里见真章。这部电影仿佛是克罗地亚社会的一个病理切片,故事挖掘到这个深度,我给满分
竟然会有这种直白简单又好看的政治家庭片。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兼受歧视的同性历史教授,一个竟然替克罗地亚独立而参与过八月风暴行动的“塞奸”警察(而今塞族在克不足4%)。同性异装癖教授老爸是将死的前法西斯乌斯塔沙战士,而警察老婆也算是爱上敌人的“克奸”。试问街上的萨格勒布小混混,是先打死死基佬呢,还是先打死抓他们的塞族警察?第一次去萨格勒布,我还偏偏住了个不敢在单位出柜的中学历史老师家,全圣日那天,带我去墓园看他爸妈,他也顺带对着图季曼墓碑鞠躬。感觉几乎是对着这个沙发主故事拍的。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同性恋,辩称,古希腊底比斯就曾有过一个强大的同志军团,既为自己而战,更为爱人而战。故事也是按能想象的和解温情方向发展,似乎巴尔干困境就只能靠少数派来慢慢解决。
非常喜欢这个节奏,几个人物立体饱满。男邻居准备宪法考试为主线,开始是克族和塞族的历史矛盾,到最后请教授做孩子的教父为两个民族的和解(或者说编剧的一种美好愿望)。谷歌一下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历史恩怨会比较有帮助。教授的异装癖故事为辅线,寄托了克罗地亚未来对LGBT更包容开放的努力方向。
超乎意外的好看 感谢电影节 SIFF
影片围绕住在同一楼却性格迥异的四个人物所展开
角色很少,矛盾很多,好在是暖心的,看得舒服。(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满嘴脏话的少年,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他,何以心中充满如此多元的仇恨?这样的新一代,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的都是什么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