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小街

正片

主演:张瑜,郭凯敏,杨延晋,邱世穗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81

 剧照

小街 剧照 NO.1小街 剧照 NO.2小街 剧照 NO.3小街 剧照 NO.4小街 剧照 NO.5小街 剧照 NO.6小街 剧照 NO.13小街 剧照 NO.14小街 剧照 NO.15小街 剧照 NO.16小街 剧照 NO.17小街 剧照 NO.18小街 剧照 NO.19小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双眼近乎失明的男子夏(郭凯敏 饰)来到钟导演(杨延晋 饰)家中拜访,向他讲述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剧本:十年前的夏,是一名春风得意的汽车修理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夏用好奇的双眼捕捉周围不可思议的变化。一天,夏偶然冲撞了一位少年——瑜(张瑜 饰),心思单纯的夏自感和瑜十分投缘,从此和瑜一起上山为其罹患癌症的母亲采草药,两人的友谊日渐亲密,夏、瑜二人决定以兄弟相称。然而,不久夏发现瑜其实是女儿身。十年动乱中,瑜因为教师母亲而遭受到造反派的围攻和折磨,一头秀发被剃掉,不得不隐藏了自己的性别,在恐惧中度日,为了帮助瑜,夏偷窃剧团的假发,结果双眼被重伤失明。夏出院后,发现瑜一家已经不知所踪。剧本至此停顿,于是钟导演和夏一起,假设了故事之后的种种可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错觉梦魇绝镇女巨人袭击无可救药第一季上海滩之猛龙闯金关聊斋志异之桃花劫努沙(电影)人类削减计划2喝彩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2快乐星球 第五部勇敢新泽西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芸芸众生太极宗师IU演唱会:黄金时刻安娜玛德莲娜-粤夜半哭声爱慕痴狂第一季盲探粤语索命咒斯嘉丽小姐和公爵第二季欢迎来地球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集新好男人

 长篇影评

 1 ) 起自人物心底的歌——评电影《小街》的主题歌

起自人物心底的歌 ——评电影《小街》的主题歌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杨延晋作品《小街》电影海报 01

杨延晋作品《小街》电影海报 02

杨延晋作品《小街》片头

如果说《小街》是一部“情绪电影”,那么,作为影片主题歌的《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可以看作是这部电影的情绪“基轴”,具有集中表达整部影片“情绪”的聚焦作用。这首歌把美好的母爱、友爱和恋爱之情糅成一团,把对童年的、往昔的、欢乐时光的思念融于一体,加上作曲家准确地感受了整部影片悲剧性的情绪,把它的旋律写得悲怆、深远,因而令人回味无穷。 此歌在全片中两次出现。先是在夏和俞采药归来途中,夏从俞那儿听了她的不幸遭遇后,二人在驾驶室内沉默不语。后来,夏问俞在想什么,俞回答说:“每当我心里难过的时候,就想起妈妈教我的歌,这是她为我谱写的。也许,这就是她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支歌了。”于是,应夏的要求,俞唱起了这首歌。 值得注意的是,当歌声响起时,俞其实并没有张嘴。影片这里完全是把这首歌作为一种主观化的情绪来传达的,它是“内心独白”式的“内心独唱”;或者说,此歌似乎是先由俞在并无歌声的夜空中感觉出来的(这里是女声独唱),后也影响了一旁的夏——“夏深沉地注视着前方,眼中闪动着从未有过的神色。”于是,这首歌似乎又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共鸣。这也正是导演所说的“用心去拍”的“心与心交流的地方”。正是这两“心”的交流与共鸣,完成了夏对俞从兄弟的友爱到情窦初开的朦胧初恋的转变;以至于当夏在偷假发辫而被人追踪的危急时刻,这首歌,又第二次出现了,不过已转而成了夏的心声(这里是男生独唱)。当此歌后来转为男女声二重唱时,它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夏和俞的这种“心与心交流”的完成。他们的相互同情、相互理解是让人深信不疑的。 最值得玩味的是,这首主题歌歌词明明说“没有忧伤,没有哀愁,唱起它心中充满欢乐”,而实际上,听来它却使人心中充满忧伤、充满哀愁。这是以写童年的欢乐心境来反衬眼前的忧伤和哀愁的心境,是用相反相成的“反色彩”手法,来把悲剧性的情绪抒发得越发浓郁。其实从影片看,此歌并不是妈妈教的那首,而是俞对于妈妈那首歌的评说。“妈妈的歌”只是这首主题歌的“歌中歌”(这一点与全片的“片中片”套层结构刚好吻合),换言之,这首主题歌是传达了俞想到“妈妈的歌”时的一种情绪。这也正是为什么这首歌唱的是“心中充满欢乐”,但唱着它心中并不欢乐的原因。 1984年1月10日写于Y.C.(为“电影欣赏征文”从长文节选并缩写) 2006年1月21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原载《大众电影》1984年第6期(总372)第24页 [本文获1984年《大众电影》电影欣赏征文二等奖]

杨延晋作品《小街》剧照 01

杨延晋作品《小街》剧照 02

杨延晋作品《小街》剧照 03

 2 ) 《小街》 巴金

文/巴金

       近来在家养病,星期天下午看电视节目,没有人来打扰,我安静地看完了影片《小街》。
 
  早就听说有这么一部影片,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我两三年没有进过上海的影剧院,只是在家看电视,而且只能“有啥看啥”。这次总算看到了《小街》。
 
  影片不是十全十美,它甚至使我感到十分难受。然而它又是那么真实,使我看后很难忘记。“青年司机”和“黑五类”的女儿的身影一直在我眼前“徘徊”。
 
  我不是在这里评论影片,我只想谈谈自己看过《小街》后的思想活动以及影片给我引起的一些联想。
 
  在影片的最后有几种不同“结尾”的设想,我不管这些,我只说有两句话(不仅这两句,还有些和这类似的话)打动我的心。说打动了心也许不恰当,更可能是一种启发。我打一个比方:我的思路给堵住了,想前进,却动不了,仿佛面前有一道锁住的门,现在找到了开门的钥匙。像钥匙一样的两句话就是:
 
  夏司机说的:“经历了十年悲剧之后,我们应该感到,今天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意义了……”
 
  俞姑娘说的:“十年的动乱卷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但它卷不走我们心中比青春更美好的东西。”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啊,我抓住了!”我在探索中所追求的正是这个。
 
  “四人帮”垮台以后我探索了几年。一九七八年我说:还需要大反封建;一九七九年我的内伤还在出血;一九八○年我告诉日本朋友:我们做了反面教员,让别国人民免遭灾难。去年我离开法国的前夕,在巴黎和几位汉学家聚谈,有人提到我在浩劫中活下来的事。对我们看做很寻常的事情,他们却严肃地对待,我不能不思考。我回到旅馆想了好些时候。第二天到了瑞士苏黎世,在一家清静的旅舍一间舒适的客房里休息,我坐在窗前椅上苦思。我明确地感觉到我的心灵中多了一样东西,这是在十年动乱之前所没有的。一九八○年我在东京说,经过了生死考验的大关,我感觉到骄傲,其实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呢?第一次侥幸活下来,第二次也会死去,倘使我不珍惜这一段时间利用它多做一点好事。在东京我还不知道有这个在心灵中新生出来的东西,但是到了半年以前我不但感觉到它的存在,我还好像看见它在发光,它在沸腾……还有什么,我就说不清楚了。
 
  我继续探索,思考。我需要更深地挖掘我的心灵。但是不知怎样我无法前进,仿佛我走进了影片中的小街,不停地敲着两扇黑漆的旧木门,一直没有应声。我一连敲了几个月,但我并不是白白在敲打,我从门缝里逐渐看到院子里的情景。
 
  现在有了应声,而且门缓缓地开了,虽然只开了一个缝,但是我可以把头伸进里面,我瞥见了我正在寻找的东西。
 
  这不是让人猜谜。我在讲自己的探索和它的一点收获。我仿佛在一条小街上,挨门挨户地询问,想弄清十年的压迫和折磨给我留下多少东西。
 
  我终于明白:除了满身伤痕,除了惨痛教训,我多了一颗同情的心,我更爱受难的同胞,更爱善良的人民。我并不想夺回十年失去的时间,我却愿意把今后的岁月完全贡献出去。这才是我的真实思想,只有做到这样我的心才会得到安宁。
 
  我提到心的安宁,因为在过去一段时期中我受够人们的折磨,那以后又是回忆折磨着我。我忘不了含恨死去的亲人,我忘不了一起受苦的朋友,我忘不了遭受摧残的才华和生命,我忘不了在侮辱和迫害中卑屈生活的人们,我忘不了那些惨痛的经历,那些可怕的见闻。……但是这一切的回忆都只能使我感到我和同胞们的血肉相连的关系。甚至在大马路上贴出对我的“大批判专栏”、熟人在路上遇见不敢相认的时候,我仍然感觉到人间的温暖,我的心上还燃烧着对同胞的爱。我的记忆里保留着多少发亮的东西,是泪珠,是火花,还是使心灵颤动的情景?我还记得在机关的“牛棚”里我和一位朋友分吃一块面包,因为食堂不把晚饭饭菜卖给我们。有一天下午我们受到无理批判和粗暴申斥之后,我对朋友说:“保重身体啊。”他拍拍我的胳膊说:“你也要保重啊!”我感到两个人的心,许多人的心互相靠近,贴在一起。除了给揪到机关和学校批斗不让回家,在“五·七干校”劳动和学习一共不到三年之外,我每晚从“牛棚”回家,走过门外竹篱,心里十分激动,仿佛一根绳子拉着我的心进了家门。这样的对亲人的感情我以前从未感觉到。……
 
  前些年我朦胧地感觉到的东西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了。它应该是爱,是火,是希望,是一切积极的东西罢。许多许多人活下来坚持下去,就是靠了这个。许多许多人没有活到今天,但是他们把爱、把火、把希望留给了我们,而且通过我们留给后代。不止一次地我站在死者的灵前默默地祝告说:“放心吧,我们有责任让你活下去。”
 
  所以我理解影片中夏司机的感情。影片中人物不多,都没有名字,有的(包括着男女主角在内)只有姓。故事也很简单。一个青年司机认识了一个少年,他帮助少年采集草药给靠边受审的母亲治病。不久司机发现少年是个姑娘,她因为“跟妈妈划不清界限”让人剪去了头发。司机决定买假发送给她。他花钱买不到,就拿走演员的假辫子,虽然他留下了钱,但是让人抓住,给打得半死。靠了一位老工人和一位老医生的好意他才活了下来,虽然他的视力大受损害。他摸索着再走到那条小街,但是他称为“弟弟”的姑娘的家门紧紧关闭,别人告诉他:“人早走了……门上还贴着封条。”从此他再也找不到她。他到处打听她的消息。他写成电影剧本,设想了种种的“结尾”。他始终不曾停止探索和追求。有可能她第二次在他的生活里出现,也有可能她已经永远消失。在那十年中间,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我见得太多了。看完《小街》,我觉得又一次接触到那些熟人的心灵深处。我又回顾过去那段黑暗时期的生活,我觉得眼前明亮,影片像一双医生的手使我的眼睛睁得更大了。
 
    去年在巴黎我回答法国记者说,我不喜欢“伤痕文学”这种说法。十年浩劫造成的遍地创伤,我不能否认。揭露伤痕,应当是为了治好它。讳言伤痛,让伤疤在暗中溃烂,只是害了自己。但也有人看见伤疤出血就惊惶失措,或则夸大宣传,或则不准声张。这些人都忘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人们应当怎样对待那些伤痕,这半年来我反复思考的正是这个。
 
  我也有数不清的内伤,正是它们损害了我的健康,但也正是它们使我感觉到自己和同胞、和人民不可分离的共同的命运。……
 
  现在我找到更恰当的说明了。感谢影片的导演和剧作者把我引进了小街,让我在小楼上遇见双目伤残的青年司机,听到他那么坚决的声音:“如果对未来不抱有什么希望,我的眼睛宁可瞎掉。”他始终不放弃他的询问,他的探索,他的追求。这决心,这希望从什么地方来?他自己告诉了我们:要“把自己微薄的心愿赠给自己的同类”。这也就是俞姑娘所说的“心中比青春更美好的东西”—— 十年动乱所卷不走、反倒加强了的东西。
 
  我也有这样一个微薄的心愿。

 3 ) 《小街》与“诗的电影”

《小街》与“诗的电影” 稍稍熟悉中国电影史的人都知道,从1978年到1984年这六年间,是中国电影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的黄金时代,《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天云山传奇》、《小街》、《小花》等一系列挖掘探索人性、表达社会现实、反思自我与时代的杰作便是在这一时期拍摄完成。1985年以后,“第五代”崛起,中国电影走向另一个阶段,—— “形式即内容”的阶段,批判现实的力度远远不如1984年之前,再后来,电影开始多元化,更多的则是走向娱乐、“杂耍”。 《小街》拍摄完成于1981年,正好处于1979年、1983年“第四代”导演群体创作的全盛时期。现在再来看这部电影,虽然时间已过了三十多年,但影片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相反,它对电影本体的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在主题上的深刻反思反省精神,在今天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作为一部“伤痕电影”,《小街》刻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忧而不伤,对美好童年的缅怀,对美好青春的追寻,以及对丑恶社会的强烈鞭挞和反思。这与其他“伤痕”“反思”系列在表达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表达形式上——即探索电影本体语言上,却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标记,正因为其自身独有的特征,所以,才使得它成为那个时代风格最为独特,且具有标识性的电影。 按照导演杨延晋的说法,《小街》是一部“情绪电影”,即“《小街》没有完整的中心事件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因此在镜头的应用和蒙太奇的组接上,我们就失去了习惯于依赖的拐棍——戏剧性。于是,我们找到新的立足点——情绪,以此来结构影片,以此来决定场景的转换、镜头的应用、蒙太奇的组接、节奏的把握……”。 翻开世界电影史,我们发现,杨延晋的这一说法,其实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早在电影诞生的二十多年后,法国早期先锋电影艺术家就提出“诗电影”的概念。“诗电影”源于对电影抒情性本体的理解而引出的电影形式,他们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而且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电影理论,但后来,前苏联诸多电影艺术家发展完善了这一理论,他们主张电影诗的语言以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并最终形成世界电影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诗派电影。因为“诗派电影”主要是运用蒙太奇的隐喻手法表达对客体的认识,所以,“诗派电影”又被称为“蒙太奇诗电影”。其中以爱森斯坦为代表,他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 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而后半个多世纪,前苏联涌现了一大批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其中就包括被我国国内众多文艺青年推崇不已的塔尔可夫斯基。 现在我们很难清楚地知道,杨延晋是否曾受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前苏联“诗派”电影的影响,但从《小街》这部电影以及他所提出的“情绪电影”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却不难发现,《小街》在电影抒情性上以及影片整体氛围中,比如通过隐喻、象征、荒诞等现代派的表现手段,和前苏联“诗的电影”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神似的联系。 《小街》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讲述一个双目双明的青年男子夏应邀向钟导演追述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十年动乱时,当时是汽车修理工的夏在一条僻静的小街邂逅一位容貌清秀,但时常流露恐惧神情的少年俞,他们一见如故,以哥弟相称。俞的母亲病危,于是,夏开着卡车带俞去郊外采集草药,俞不慎掉进了池塘里,夏才发现俞是个姑娘。原来,“文革”开始后,俞的母亲成了“黑帮”分子,遭批斗,被毒打,以致生命垂危。俞则被剪了阴阳头,受尽凌辱,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女扮男装。夏决心要使俞恢复做姑娘的权利,他从公园里一个演样板戏的临时后台,偷到一根假发辫,被造反派发现,遭到毒打以至双目失明。夏出院后,又一次来到那条寂静的小街,小楼仍在,但已不见俞的踪影。 以后怎样呢?夏无法推知俞的命运。钟导演和夏假设了几种结尾:也许心灵受到创伤的俞堕落了,沉湎于灯红酒绿之中;也许俞已成为小提琴演奏家,有一天,他俩在小街上重逢……但这些设想似乎都不能成立。就在夏离开那座城市,坐上火车,他和俞偶然重逢了。原来俞当了普通的挡车工,也曾到处打听哥哥的下落。 夏在生活中找到了俞,同时也给这部影片找到了真实的结尾。 影片人物不多,故事也很简单。但正是这部故事简单、没有大起大落情节的电影在当时却打动了亿万人的心,时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去观看,我们依旧会陷入影片中的忧伤悲痛情绪而不能自拨——再过千年百年,它的艺术价值依然存在,它的光芒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损灭,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对社会对人性的自觉反省——在同类主题电影中,有比它更彻底更深刻的电影,而是在探索电影语言上,它所富有的创造创新精神,它丰富了电影本体的表达形式,不再拘泥于故事和情节。在这里,故事情节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镜头语言、整体氛围、以及音乐都是它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影片刚进入追述时,意气风发的夏吹着口哨在小街上走过,他爬上铁门栏杆,看到院子里、窗户口一群乐器手在吹着动人的音乐,好象在比赛似的,但紧接着,一个女人从窗户口洒下一盆水,抛在下面的人身上,于是砖头横飞,一场“武斗”开始了。气氛从开始时的舒缓一下子变得紧张、血腥。荒诞的时代背景在画面中立刻呈现,给人一种深深的震撼。 夏和俞的邂逅、以及在郊外那一大段戏,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整部影片最为亮丽的部分。 最让人震撼的却是夏偷假发辫在公园被人抓住时,镜头在他被殴打和关在笼子里的秃鹫间推移,那种强烈的内在的感情冲击,完全不亚于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创造性地使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桥断——虽然格里菲斯完全是出于营造情节紧张氛围的需要,但它们对感情的冲击,却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小街》是一部表达“人性复归”愿望的电影,它对人性的探索和理解,对人的尊严的诉求,以及对荒诞时代的鞭挞,表现了那个时代有良知的一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即对美好、纯洁的人类情感的向往。那一代人在经历集体狂欢的荒谬后,自觉地承担起对时代的反省,从而在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上创造了一个空前旺盛的黄金时代,一方面是来自于他们青春岁月的遭际和体验,而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他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现在很多电影导演所缺乏的。 所以,我怀念《小街》。

 4 ) 这是我9岁看的,居然流泪失眠了

一个九岁的小孩子懂爱情吗? 一个九岁的小孩子理解文革吗? 但是这部电影就是我九岁看的时候流泪了的电影。

喜欢这两个年轻人一起玩的场景,感觉非常好。

因而,他们变坏以后,我真的惋惜不已 回家以后婉惜不已,一对好青年为什么后来就变坏了? 现在我一听这首主题曲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想起我九岁的那种感觉。 更喜欢那个青年人变坏的结局,是悲剧所以更加震憾!

 5 ) 《小街》:一部关于“看不见”的电影

他们在为亿万人的将来而斗争
可是我,只是惦记着一个普通人的今天
我走着,思考着
千百万革命烈士用鲜血杀开的路
今天,难道还要用血来把它堵住么

《小街》讲述的故事特别简单,男主角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次机缘巧合他认识了容貌清秀的少年俞。俞的母亲患有重病,夏主动提出带俞去采草药。两人情谊日渐亲密,以兄弟相称。可很快,“弟弟”俞就坦白了自己的女儿身,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夏为了帮助俞,在“偷”假发的时候被发现,被打到双目近乎失明。夏出院后去找弟弟,却发现弟弟一家已经不知所踪。如今夏找到钟导演讲述了这个故事,只是关于结尾来没有想好,两人一起假设了四种结局。

开放式和多版本结局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可放到80年代初,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创新了吧。

没有一个准确的结局是由于讲述者夏在叙事时空中仍旧不知道“弟弟”的下落。对于观众来说,我们既可以在导演给出的几个结局中挑一个喜欢的,也可以自己想一个愿意接受的结局。

导演给出的几个结局设想中,只有“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了这个假设,立刻被夏否决了。他说,“我所讲的故事,如果联想到死,想到青春的消失,我要后悔一辈子的”。

但无论哪一种结局,影片都已经给到了我们接受之道:

一个是妈妈教的那句,“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让它过去算了

另一个是夏所说的,“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要寻找的不是结尾,而是起点

戴锦华老师在解读这部影片时,提到的一个观点特别吸引我,即影片对于“看不见”的主题的挖掘和呈现。

看不见,是夏始终没能看出容貌清秀,像个姑娘的“弟弟”其实就是女孩子;

看不见,是夏被抓到“偷”假发后,被打到眼睛近乎失明,只保留了微弱的视力;

看不见,是噩梦醒来后,人们对那时记忆的迅速遗忘和埋葬。

而如今,我们更是不再能“看见”它了。

 6 ) 新的起点至少还有希望

虽然对这段历史我没有任何感触,但这部电影还是两年里看到的最出色的两部感情戏之一。

两部戏共同点都是贴近生活、朴素、真实。影片中他说道:让我们来过生活。多好的一句话啊。现在的人还有谁说的出吗?如今这个时代人们,有几个人是在过生活的???有几个人之间还体味着那么简单但有真挚的感情的??

照时寒冰的说法:我们现在唯一的追求就是一套房子。戴旭说:中国人现在除了吃饭就是剩下洗脚了。

中国目前国人整体精神追求和道德标准的沦丧加上接踵而至的美国汇率大战,倒是让人很难看到一点希望。。。

如果说该片导演 杨延晋 是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导演,那么我的点评也只是30年后承袭他对社会的担忧而已。至于感人肺腑的情感戏留给内心自己去感受吧~~尽在不言中~~

 短评

当时看到男主眼睛被打瞎的时候心里有点难受

7分钟前
  • 王✟晚
  • 推荐

享受得太美妙了,即便胶片老化,即便我在影院睡着了那么一分钟,但都是在最舒缓的情绪(两人开救护车出游那段)下小憩的。当然,对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模仿,让杨延晋当年挨了点小批评,但它的基调绝对适合那阵的伯格曼和费里尼。

9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4.5 虽有年代尬点,仍是极其神奇的高水平之作,神奇一:靡靡之音感伤主义掩饰下的政治意图强烈勇气可嘉的文革反思片,叙事结构尤其是结尾的处理非常前卫高级;神奇二,小街指的就是现在电博后门的咱常去觅食的小马路;对我个人而言最神奇的是:我老妈在八十年代曾经给这位男主角织过毛衣【震惊

1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80年代的故事最嗲了~

11分钟前
  • 推荐

情绪电影,套层结构。百年国片,独一无二。

1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每次看完电影,我都要闭上眼睛想一想,提到这部电影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俞:你为我失去这么多,你不后悔吗?夏: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失去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

14分钟前
  • 小魔@优雅穿梭
  • 推荐

很多向前苏联学习的各种蒙太奇镜头,运用的很好。

16分钟前
  • 懿罂
  • 力荐

六种结局 六种人生

19分钟前
  • 黑桃A。
  • 力荐

挺小众的一部反思文革佳作!一个人受了伤,遭了罪,不允许他喊艹 ,只允许他喊疼,故名曰伤痕文学,电影本身故事很平淡,优点胜在套娃式的六种开放式结局,六种不同的人生令人反思那个十年对那一代人的伤害。女主角问: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凶?男主角答:他们还没长大!他们都是爱国者,他们都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他们迫害起自己的同胞来眼睛都不眨,他们用仇恨对待世界,自以为很成熟。可是在认知层面上,他们还没长大。甚至,这个民族还没长大。也许,所谓长大,就是心中没有敌人了吧。

20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20101204@新光影艺苑。这片子太超越时代了,不但有剧中剧,有多结局,连打破第四壁的手法都用上了。虽然是实验电影但本身拍得很有诗意,毫不乏味。张瑜也很棒,同一个角色各种变化,伪正太、妹、交际花、眼镜娘……真是萌属性齐全啊。

22分钟前
  • 网络流
  • 推荐

让我们一起走出这动物园

24分钟前
  • 持尘
  • 力荐

夏和“弟弟”开车去野外采药的桥段几乎是看到过的最好的抒情段落了

28分钟前
  • 鸡头井。
  • 力荐

上海电影曾经达到的高度让人惊叹。元叙事和多重结尾设计巧妙。开车和失明的意象都不错。从性别角度切入讲文革故事现在看来稍有些古怪。

29分钟前
  • btr
  • 推荐

8,戏中戏,多层并行蒙太奇,开放式结尾,这电影叙事太先锋了,杨延晋太潮了。张瑜短发真像树里,萌爆了

30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当年的电影都有点舞台剧的影子,演员的功底都很强,而且敬业。那时的爱情戏真纯,纯真!

35分钟前
  • chameleon
  • 力荐

前半部是梁祝和罗马假日,后半部是滚滚红尘和罗伯格里耶的欧洲快车。

40分钟前
  • ___
  • 推荐

名气没《庐山恋》那么大,不过郭凯敏和张瑜的二度合作可谓天作之合,而本片从可看性话题性艺术性全方面超越前者。借由两人的邂逅和受伤层层推进,对文革时期的批判绵里藏针,三个开放性的重逢结局各有特色,呈现出80年代先锋电影的时代特征。

41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国产电影很少有这种能看得让人渐入佳境的,后半部分的叙事张弛非常好,比起前半部分精炼含蓄了很多。作为新时期的头几年里的影片,不管是反思力度和形式借鉴都相当大胆。张瑜和郭凯敏也表现出色,虽然多少有点戏剧化的样子,但是瑕不掩瑜。

43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抛开表演风格的时代烙印,你敢说这个片子不新浪潮?

44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其实,这本可以是部同志片,只不过迫于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时代审美主流,那个“像个姑娘的小伙子”就真的变成了“姑娘”。虽然,男主帅、女主美、故事还可以;可是,这样的表演形式、这样的文艺台词、这样的镜头语言,真不太能用现在的眼光去欣赏吧?→ 中国电影博物馆影厅里的爷奶叔姨听见熟悉的歌曲旋律响起就跟着哼唱起来了。

4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