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热闹非凡、大片云集的夏日,我看到了这部让我感受颇深、眼前一亮的影片---《半音》。影片讲述了一个坚毅孤苦的父亲,和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脑瘫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现实中真切存在的人物所创作,这样的选材足以引人深思。人物自身条件的约束谱写着他们充满荆棘的生存道路,坚强乐观的态度馈赠给他们生活希望,纯朴的父子情诠释着他们生活的苦与乐。影片所涵盖的这一切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无论是传奇被人贩诱拐还是与父亲争吵时的那一计耳光,还是拐卖团伙乍现的温柔一面,都着实营造出一种极具戏剧性的人生百态。
《半音》凭借深邃的故事性,就足以使观众们的眼眶湿润。这个故事集合了众多的催泪的因素:生存、亲情、绝望,以及那若有若无的希望。但是从情感体现中,导演却用一种明显的平实态度,影片中无论是面对拾荒者的怜悯、好心医生的帮助、拐卖团伙的称心交谈、善良“天使”小娟的细心照顾、还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姐姐以及勇敢追逐梦想的弟弟,他们都是一种社会群体力量,影片并没有把社会描绘得那么灰暗、冰冷,而是用爱唤醒人们,正是他们的出现让整部影片都充满了温馨。导演把众多事件都做了淡化处理,没有用电影技巧来控制观众的情绪,而是让观众完全凭借自己的观影感受对自己的情感判断做出了选择,我觉得这对于影片的公益主题和脑瘫儿童以及他们的亲人来说,这种平淡的关照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吧。
影片的立足点不是在讲述一种情,而是在诠释一种爱,为了不让爱妻知道孩子的实情,为了不让“传奇”责怪母亲,既当爹又当妈的老赵用“善意的谎言”瞒过了他们,父爱则团团包围在那令人心痛的20年里,然而命运使得谎言破碎,真相公布于世缓解了一些可能存在的矛盾,让本就酸痛无奈的故事在一片和谐的背景下寻得了完美的结局。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多年未露面的妈妈回到了传奇身边,伴随着传奇的动情演奏,将父亲的伟大母亲的关怀以及传奇那被融化了的心,久久交织在一起……
其中让我感触极深的“我能和你的脚做朋友吗”这一句话,来自影片中的“肖邦”,看完影片的观众都知道,“肖邦”在影片中是被脑瘫患者“传奇”臆想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传奇”强大的内心体现,并非真实存在的。导演把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肖邦”,运用得是惟妙惟肖,可谓是给影片添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自己”,他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挺身而出为我们加油鼓劲!同时影片也成功地让更多人的视角转向了弱势群体,我跟很多人一样,对他们还并不是很了解,但我想影片并不是让我们去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是告诉所有人,他们同样可以去学习,同样拥有爱!这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去关爱这个群体,更是要我们懂得尊重他们。或许上天对他们有些许不公平,但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一样可以创造传奇!
在影片最后,伴着传奇的演奏,一家人激动的相拥入怀,这正是所有人看到的最朴素的亲情,我想每位观众都会被这份父爱所触动,这样伟大的爱,这样的不抛弃、不放弃,久久回荡在我们心中……这种父爱叫— —《半音》。
---行者
影片所描述的最深的痛苦,是那个脑瘫儿的大脑是清醒的。
手脚无力,肢体歪斜,身体无法自控地发抖,舌头僵直,连说几个字也极为费力。但他的大脑是正常的,就是说,他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知道别人的生活是什么,知道外界是什么,知道自己不可拥有什么。惟其清醒,所以痛苦。
他拥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观,这是从电视、网络、书本上得来的一些财富。但是,当他产生社交的欲望,这种欲望因为身体局限而受到巨大压迫的时候,这财富只会给他带来痛苦,甚至他知晓得越多,痛苦便越大。
于是他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生和死,存在与虚无、孤独与共处,且要与致命的抑郁症做抗争。
当生命活到这样的底线,要么越过“底线”,直接放弃。若不放弃,则会产生巨大的纯粹的反作用力,用至纯的想要活着的渴望将生命划出一道痕迹。
他全身上下唯一能自主控制的,是他的一根脚趾。
一根脚趾,能够做什么事?
能够在地上点点点。勉强能够写字。还有一种,是操作难度极大的——能够弹琴。
父亲带着十岁的他去乐器店,他初次接触琴键,便能弹成琴曲。这意味着他在无人教学的情况下,仅凭自己就对琴键音符拥有了准确的认识,可见他在之前、已经就幻想中的虚幻键盘练习了很久。
那个时候,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男孩子。一个气质干净、面带微笑的男孩子。
“他叫做肖邦,是我的朋友。”赵传奇在旁白中说。
这个朋友从小到大,对赵传奇不离不弃,一直温柔沉静。我们或许会单纯地认为,世界上毕竟还有这样的朋友,显得这个冷漠的世界还残存些许温柔。
但是当真相大白,不得不令人回思。
“肖邦”这个朋友,是赵传奇从内心映射的、类似神灵的东西。
“肖邦”的存在,恐怕连父亲也不曾知晓。他不会将“肖邦”的存在诉诸于人,相反,越是幽闭于心,“肖邦”带给他的力量越是强大。
这虽令人震惊,却也令人悲哀。
之所以会有肖邦的存在,是因为赵传奇太孤独了。孤独得不得不从内心分化出一个宛如宗教的具有神之特征的朋友来陪伴自己。
从“肖邦”的形象中可看出赵传奇内心需求的映射。他孤独过甚、需要朋友、需要志同道合的同辈人和自己交流(最好专业水平比自己更高,起到良师益友的指引作用),他渴望得到公众社会的温暖关怀,想要得到更美好的东西。
“肖邦”几乎带给了他一切,对他造成巨大的疗愈。
故事的最后,赵传奇在一座舞台上进行了演出。
这是赵传奇的朋友给他的特别助益,那个时候,他从小分离的母亲也回到了他的身边。
“在那之后,‘肖邦’消失了。”
赵传奇在旁白中沉静地说。
因为从外界得到的温暖,必会冲淡内心“肖邦”的存在。他愿望的实现,必然使“肖邦”的形象减弱。
“肖邦”的消失,就像大病得愈的人,不再需要昂贵的赖以生存的药物。
舞台上表演之后的赵传奇,不再孤独,已收获朋友,还可能会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社会也会给他带去关注。这些会将他的内心填满,让他不再花那么大的精神力来疗愈自己。
“肖邦”虽好,但内心拥有“肖邦”的人,必然是不幸之人。
“肖邦”虽好,却愿“肖邦”永不再回来。
fin
太规矩了,可以直接参加央视评选。
关心一下脑瘫患儿吧,他们是弱势群体,很可怜;他们并不是傻孩子,他们懂得很多。而且,对于别人的嘲笑,他们比谁都敏感。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
好可惜啊,好可惜啊,如果导演最后的结尾再好好处理一下,绝对会成为经典的,中间再多加上一点社会的元素,太可惜了,不过也很难得。
高中一起看什么都觉得好看。记得里面有泡沫这首歌,和毛玉洁坐在一起
为什么要生下我,却不管我?
脑瘫儿童在父亲照料陪伴下的成长经历,虽说是真人真事改编,但电影却过于苦情,刻意煽情的感觉,演员演技比较不错,其他没什么感觉了。
他的名字叫传奇。是个脑瘫儿童。他喜欢弹琴。他有一个很爱他的父亲。在网吧看了一下午。哭得
从头到尾没暂停过。这也算我看电影的奇迹了。
讲述了一个坚毅孤苦的父亲和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脑瘫孩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根据现实中真切存在的人物所创作 这样的选材足以引人深思 人物自身条件的约束谱写着他们充满荆棘的生存道路 坚强乐观的态度馈赠给他们生活希望 纯朴的父子情诠释着他们生活的苦与乐 凭借深邃的故事性 就足以使观众们的眼眶湿润
在殘酷的現實中營造一個美麗的夢。公益作品,良心之作,好好生活。
人事艰难
非常值得收藏
当生命活到这样的底线,要么越过“底线”,直接放弃。若不放弃,则会产生巨大的纯粹的反作用力,用至纯的想要活着的渴望将生命划出一道痕迹。
本是一个好题裁 但却有硬伤
伟大的父爱~
其实,是这个世界有脑瘫。
前面是纪实,后面有点梦幻,但确实是实际故事改编,导演还是很梦幻很美好的,不过电影剧情和手法表现不够成熟老练,充其量只是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年假回家的路上看的,看哭了。
励志不应是消费苦难。
加油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