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以来,开始大量地看国产电影。
以前我曾经有过同为亚洲的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甩国产电影几条街的想法,甚至认为我们相比台湾电影都望尘莫及。然而,现在我知道了我的肤浅。或者说,我的想法要设定在一个时间区间之内。至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国产电影毫不逊色,独具一格。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潮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将原有的中国人认为应该自卑的乡土气息,一下子完成了华丽转身,变成了让我们值得骄傲的民族特点。于是大量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电影剧本也层出不穷。
《红高粱》里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与碧绿无垠的青纱帐,《黄土地》里了无边际的沟沟壑壑和山脊里贫瘠的田亩,《湘女潇潇》中湘西大山中的萧瑟古镇和青青的石板路,《香魂女》中的莲叶田田的江南水路与古老的油坊。我每每看到这样的电影,就会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哦,香雪》展现的场景是北京到太原之间一处叫台儿沟的小山村。这并不是真名,有人说原型是河北省涞水县苟各庄,的确在电影里提到过保定字样,我觉得可信。
台儿沟依山傍河,坐落在群山脚下,看得见十多户人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靠山吃山,村里的路面和墙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错落有致,整洁简单。
片中大量的长镜头,原汁原味地还原了香雪一家以及邻人为生活而劳作的原生态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山村的生活就是为了衣食住行而劳作,磨磨、熬油、喂鸡、放羊、捡蛋、开荒、擀毡,连书包、文具盒这样的文化用品都要自己动手做。父亲一个七尺糙汉竟然一笔一画地在亲手制作的文具盒上描写花样,这不仅仅是父亲爱女儿的表现,也是生活拮据的无奈。
而香雪,一个朴质美丽的乡村女孩,对于父母的爱也在无声地表露着,她的懂事乖巧也让观众心中一暖。与父亲在河滩开荒时,她把馍馍留给担任主力劳力的父亲,而自己吃的是黑色的窝头。在妈妈给她烙了一张上学带的油饼时,她很兴奋闻了闻,咬了一口,但是又悄悄放回去,又拿起那个黑窝头塞进书包里。大山的女儿如此纯朴孝顺,善解人意,这是城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无法企及的。这质朴的感情,也是山村的赐予。
男人似山,女人似水。香雪与同村女孩出现在水边的戏份,更增添了女孩们的柔情与娇媚。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宛如《裂缝》里那场惊为天人的夜泳。山的下面就是水,水的远方就是山,山水之间,就是一群喧闹的姑娘。这情景,让人无以言表。
火车来了,带来了新鲜和冲击。香雪去镇上上学了,看到了攀比和贫富差距。城里人时髦的打扮让乡村姑娘们自惭形秽,同学们漂亮的书包和先进的铅笔盒让香雪感到不安,同学们丰富的午餐让香雪不敢拿出她的黑窝头。可是香雪你一定不知道,三十年后隔着屏幕看你的我,羡慕死你那妈妈手绣的书包和爸爸手工打造的铅笔盒了。同学们吃的油饼、馍馍、方便面我一概不感兴趣,我就想尝一口你的大黑窝头是什么味道。
秋天来了,山里的柿子熟了,采柿子的姑娘们又是金色秋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山里人的意外收获。
姑娘们用柿子自家产的鸡蛋,在火车站做起了生意,换来了漂亮的头饰和花鞋。香雪为了追逐她心怡已久的文具盒,带着一筐鸡蛋上了下不去的火车。下一站要往回走三十里的夜路,香雪认为,值得。
最后一幕,香雪一个人走在铁轨上。黑漆漆的隧道尽头,居然是走了十几里山路来接她的同伴们。姑娘们抱在一起的情形,不觉也让人暖在心里,湿在眼上。这就是大山赋予人的情感啊,热烈而又真诚,没有虚假,没有造作。
对了,忘了告诉凤娇了,那个列车员没什么好的。她以后会嫁给一个全国文明的奶油小生,那个人一直红到成为老戏骨,他叫唐国强。
大山的姑娘,朴实芬芳。现在的眼光看,塑料文具盒多俗气廉价呀,哪比得上父亲手绘制作的笔盒,别致用心!
马恩然是位好同志,五星是因为自己喜欢,就专业水准而言是不够滴。
勉强两分。电影不如小说。散文化的呈现了一个山村女孩考上中学后,与同村女孩们起伏的友情,家里枯燥的工作和困窘的经济,并引出她在新同学们面前的弱势,频频入镜的火车是这几个女孩对外界的好奇、向往。发现朋友青睐的北京列车员已婚后的情感冲击,多少折射出女主香雪渐渐形成的爱情观。这个故事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女孩们嬉闹的戏有明显的时代限制,配音虚假,演绎方式也比较幼稚、程式化,不要说和八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对少女的刻画进行对比,就是比照《红衣少女》等作品,也显出王好为创作方式的落伍。特写镜头用的太多了,无论石碾、柿子、铅笔盒……全用特写,但这些镜头既没有营造出劳作中民俗志的味道,也没捕捉到角色情感,反而削弱了山村环境与角色互动的作用,看上去更多是苍白的信息强调,这种特写强调,本身就是对观众理解力的轻视,非常糟糕
现在看,还是觉得好美!!!!!!
以前在课本里读到过,还想象过铅笔盒的样子。这确实是我到目前为止认为拍的最好的中国电影,没有之一。
这片居然只有偏泥渣画质的资源,但神奇的是这不甚清晰的画面,让影像有一种朦胧感、怀旧时光的感觉。我很喜欢。
1990年
一股质朴的力量,携着女孩子的纯真、农村人的朴实、火车上的善意,这才是属于我们乡土中所包含的治愈力量
空对着,世外驿站寂寞林,终不忘,山中村姝晶莹雪
朴实的姑娘们热情活泼,在这裹挟着心动与心疼的小站里,等待一列列希望又失望的火车。那股原生态的朝气与可着劲的倔强,远去了,消散了,久违了。20年前的老片子拍出了30年前铁凝小说的韵味,自然,本分,节制,美好。
拍摄手法很特别。从现在的角度上来看这部电影都觉得我们活在一个肮脏切幸福的年度。这么纯洁的情节及剧情。
那时候的电影单纯的让人不好意思.
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个入迷,里面弹棉花纺线做木头铅笔盒都觉得很有趣,现在也没明白香雪在隧道里为什么晃动盒子就发出亮光,有次整晚不睡觉一遍遍的放录像带
如诗一般的画片,看着父女两人搬大石头,母亲则在推磨,有十分钟左右吧,并没有感到厌烦,只觉得山里人的生活幸苦。侯孝贤该看看这部电影,什么叫做诗意画意,少拍些牛吃草羊屁股和窗帘子
天呐,这么好的中国电影!父女倆采石头的戏令人感动。少女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这句话在这部电影里终于被我听到了。
小时候看的
很不错的中国电影,又一部被埋没的作品,铁凝成名作。
象散文一样,美。。。。。。
那时的女孩真美。现在看不到了。北京的大学会要山沟沟的学生么。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