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与《死亡终点站》:希特勒生日惹的祸_原创:笑独行_笑独行的时光网日志2009-01-08 13:54】800次阅读 《起义》与《死亡终点站》:希特勒生日惹的祸 @笑独行[编评] 笑独行按:《起义》(Uprising,2001)与《死亡终点站》(Der Letzte Zug,2006)既非同一国家拍摄,亦非同一导演执导,只是因为影片所演绎的故事都与希特勒的生日有直接关系,所以将影片解题合编为一个文帖。(2018年11月) 【《起义》笑独行解题】 《起义》(Uprising,华沙起义、华沙暴动,美国,2001) 二战犹太人题材电视电影经典大片。美国导演乔恩·阿维奈(Jon Avnet)代表作。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43年,在忍受了四年灭绝人性的摧残、杀戮之后,有血性的华沙犹太儿女终于揭竿而起,武装对抗德国纳粹的残暴统治……由于没走出犹太人隔离区,势单力薄兼武器短缺,起义终遭残酷镇压。其间一群支持并追随各自所爱男子为“捍卫犹太民族的荣誉”而战的犹太女子的勇敢、顽强尤其令人肃然起敬。不被祝福、不成气候的起义。孤军奋战,痛心疾首。情节难言曲折,表现堪称出色。莉莉·索比斯基(Leelee Sobieski)、汉克·阿扎利亚(Hank Azaria)、大卫·施维默(David Schwimmer)、强·沃特(Jon Voight)、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珊迪·弗洛斯特(Sadie Frost)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该影片讲述的是爆发于1943年4月19日、持续28天的华沙犹太人起义(Warsaw Ghetto Uprising),与爆发于1944年8月1日、持续63天的华沙起义是两回事,起义的起因是德国纳粹党卫军首脑希姆莱(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为向希特勒生日献礼而扫荡华沙犹太人区,后果是超过1.3万犹太人被杀,30万犹太人被送往死亡集中营。该电视电影有片长不同的两个版本:177分钟的美国电视版和153分钟的芬兰DVD版。在下所见D9影碟为美国电视版。IMDb该影片评分为7.4分。 【《起义》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死亡终点站》笑独行解题】 《死亡终点站》(Der Letzte Zug, or Poslední Vlak, or The Last Train, or El Último Tren a Auschwitz,德国、捷克,2006) 二战犹太人题材经典。捷克女导演达娜·瓦弗洛娃(Dana Vávrová)与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Joseph Vilsmaier)联合执导。1943年希特勒生日前一天的柏林,最后一批计688名德裔犹太人被押上火车,开始他们的死亡之旅……青壮老弱妇孺各色人等的情感流露和美丑勇怯智愚各各不同的行为表现,旁及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看法和态度。最后,只有大小两个美女在奥斯威辛前一站逃脱……苦难与死亡交响曲。丰富生动,细致出色,缺乏悬念、令人窒息。戈登·伯克哈德(Gedeon Burkhard)、蕾儿·亚瓦斯(Lale Yavas)、莲娜·贝耶林(Lena Beyerling)、西贝尔·凯基利(Sibel Kekilli)、罗曼·罗斯(Roman Roth)、布里吉特·格罗特胡姆(Brigitte Grothum)等主演。巴伐利亚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笑独行补注:希特勒生日前一天即4月19日,1943年的这一天也是华沙犹太人起义的日子。该影片中也有那种自私到贪蛇忘尾、恐惧到心怀残忍的犹太人,给人以可怜又可恨的感觉。IMDb该影片评分为6.1分。 【《死亡终点站》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起义》历史背景】 华沙犹太人起义 1943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波兰犹太人为反抗被运往特雷布林卡二号死亡营而举行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华沙犹太区起义。起义从1943年4月19日开始,5月16日被镇压下去。 在希特勒时代,凡是德军占领的地方都建立犹太区,把犹太人看管起来准备处决。华沙犹太区起初用铁蒺藜围住,后来又筑起高10英尺、长11英里的砖墙。德军把大批犹太人从附近各地区赶入墙内。到1942年7月,其中已容约50万人。平均每间屋子住13个人,食品热量每日每人184卡,饥饿和伤寒每月夺去数千人的生命。1942年7月22日开始,德军每天向特雷布林卡死亡营输送5000名犹太人。1943年1月19日,当纳粹分子进入犹太区集合一批准备运走的犹太人的时候,遇到了犹太人战斗组织的武装反抗。巷战延续4天,击毙德国人50名,缴获不少枪支弹药。纳粹分子撤走,停止了输送计划。 4月19日,党卫军的头子希姆莱发起一次特别行动来扫荡犹太区,以祝贺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德军在拂晓前包围犹太区。早晨6点钟,2000名党卫军带有坦克和快速火炮进入犹太区中心部分。6万名犹太人大多藏于地堡。犹太人战斗组织和几支独立的犹太人游击队,共约1500名,用手枪、步枪、机枪以及土制炸弹摧毁坦克,杀死德军,堵截企图进入犹太区的纳粹增援部队。德军傍晚撤退了。次日又开始战斗,华沙城硝烟弥漫了几天。5月8日,德军夺取犹太人战斗组织总部的地堡。里面的战士为了避免被俘而自杀或互杀。经过28天的战斗,德军死伤数百人,约1.3万华沙犹太人牺牲,华沙犹太区不复存在。(笑独行摘自新华网)
最后一站, 火车停了—— 已经在车厢困了好多天, 垂死的犹太人们 被驱赶了下来—— 上帝用晴朗的天气 将他们相迎, 却为什么只见 一些慌张的身影? 下车的人们, 纷乱地挤作一团儿, 再没有别的回应。 呵,还剩下一个人! 他是个天生的喜剧家, 怎么会不明白上帝的心意? 他站立在火车敞开的门口, 整了整衣领, 就像曾经在剧场演出时那样。 仿佛妻子的手指, 正让琴键的舞步变得轻灵—— 昨夜啊, 她倚靠在他的肩膀上, 再也无力顾及什么清醒。 轰隆,轰隆,轰隆…… 他的妻子永远闭上了眼睛—— 现在,喜剧家要为上帝唱歌。 瞧,那满脸的神采, 他正演出呢! 跟往常一样正式! 一曲《欢乐颂》, 唱的是生命的热情! 他时而张开双臂, 时而微微地晃动身体—— 上帝呀,你可要悉心聆听! 几个士兵凑过来, 也想听听—— “嘿,那是席勒的诗! 没错,就是他的!” 一个扛着枪的得意地叫道。 阳光弥漫, 诗里唱着生命的热情! “别停下,唱下去!” 士兵喊了一声。 阳光弥漫, 诗里唱着生命的热情! …… 曲子终了,喜剧家 忽然有点儿心神不定…… “砰!” 是枪响! 如枪口那般坚硬, 似乐符被猛然折断的悲鸣—— 他应声倒下, 就那样倒在火车里。 请问有谁知道, 人生到底该上演喜剧还是悲剧? 漫天,阳光四散…… 我看不清阳光里飞舞的是什么, 不像烟尘, 不像烟尘, 那分明, 是奥斯维辛嗜血的苍蝇!(2009年1月25日 田隅人)
现在全世界有那么多的中国移民,和当年犹太人分散在欧洲各国多么的相似。如果中国不能强大起来,全球的华人的命运也会和犹太人一样悲惨,看看印尼的悲惨的华人经历就知道了。
剧情聚焦于那辆载着1943年柏林最后一批犹太人开往奥斯维辛的列车和在列车上焦急地等待与反抗自己的死亡之行的犹太人。充满压抑、残酷与绝望。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二战中犹太人的命运。
我喜欢的母亲最后还是死了。火车汽笛声如同女人尖利的嘶鸣。
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关于犹太人的电影
1.刚才看见一位友邻写的短评“德国人揭自己伤疤的能力怎能如此强大”一语,深有同感。2.片中的小女孩实在太令人心碎。3.里面有演《当我们离开》的那个土耳其姑娘。4.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我又开始自虐了。5.Shema!Shema!
C6偶尔放好片
虐心,不可理喻的希特勒,不可理喻的纳粹主义,为什么要将两个种族如此对立!
在表现犹太人的苦难,一点不逊色于《钢琴师》这类电影。通往死亡终点的列车上,求生的人性。
很长看着很折磨的一部片子,最后也没几个人能逃出去真...!
大屠杀纪念碑
真是让人崩溃
首次一部完全聚焦从柏林运送688位犹太人至臭名昭著的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沿途里一节车厢的惨淡残酷一面。饥渴、饥饿、病痛、绝望之下,全程中焦镜头呈现人性善与恶的交锋,小身材而大作为的影视典范。
直面残酷真难,我看不下去了。
其实已经看了太多关于二战的电影,看了太多屠杀。但这部电影真的很真实,人性的卑劣、人性中难以忍受的东西,在这节车厢上凸现得淋漓尽致。警告自己不要流泪,但眼泪真的会自己奔涌而出,不为别的,只为我们都是人。
犹太人和当时的中国人一样可怜,但犹太人现在肯定大多数过得比我们好
导演经常拍反战片
有希望总不是件坏事。
一部絕對被忽視的好電影。。。
z这么好的片子怎么没人看
impre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