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也许应该说,米兰·昆德拉是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没有他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也不会有这样精彩的电影。据称昆德拉的作品是"Unfilmable"的,读他的作品确实有这种感觉;因此这部片片确确实实堪称佳作了。
开篇并不吸引人,英俊的医生Tomas(丹尼尔·刘易斯)颇有女人缘,"Take off your clothes"似乎是他的口头禅,有点搞笑的感觉;不过自从他去了小镇,女主角Tereza(朱丽叶特·比诺什)出现之后,流畅的情节、优美的景致、精巧的铺陈、叙述和对白,都慢慢地展露出来了。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雅那切克的音乐尤使这部片子意境凄美绝望,真是回肠荡气。
通常来说,我对女主角不会有太深刻的感觉;不过朱丽叶特是个例外。她第一次出现,我就惊呆于她纯洁的大眼睛。真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纯洁的眼睛,当然了,那是1968年嘛……
这个故事里凝聚了太多的东西,1968年正是“布拉格之春”,苏联人进入捷克,这个大概高中历史课都学过吧。捷克也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捷克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实中难以归属的漂泊感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带着宿命的悲剧感。捷克历史上受外族统治似乎从未停止过:德国人、奥地利人、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似乎将捷克这片山林环绕、郁郁葱葱的国土视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再后来是苏联人,《布拉格之恋》正是描述了这种背景下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情感生涯的悲欢离合。
在电影里,Tomas是一个著名的脑科专家,这个在他流亡到瑞士和回到捷克后受到的待遇可以看出来。同时他又是个风流成性、颇有女人缘的英俊美男子。在影片中,比较明显的一条矛盾线索就是他和Tereza对性的不同看法;也是表面上一层"lightness"的所指。Tereza认为性和爱是不可分离的,而对于Tomas来说,"Sex is very light"……Tereza离开日内瓦时留给Tomas的一封信中写道"Life is so heavy to me, but it is so light to you..."
应该说Tomas是非常爱Tereza的,他们离开捷克,流亡到瑞士,又从瑞士回到布拉格……但是Tomas的风流性格一直没有改变。Tereza最后在矛盾的自我中无以解脱,在和一个"engineer"发生了一夜情之后,站在河边神志恍惚大概是想要自杀吧;这时候Tomas出现了,他们一起去了乡下 Tomas的父亲家(不确定是他父亲还是证婚人)。
我非常喜欢Tomas在乡下耕地的造型;这时候Tereza正在他对面的院子里拔草。当然他们来到乡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Tomas曾经写过一篇讽刺苏联人的文章,苏联人进入布拉格之后,当然不能轻易饶过这件事。Tomas工作的医院让他签一个自白书,不然他们也不能让他在那里工作。Tomas拒绝了。因为他很牛,所以后来他们又来劝说他,让他承认是受人指使的,只说自己不知情就行了,Tomas又拒绝了。所以他不能在医院工作了,只好去做一些体力活,整天给人擦玻璃什么的。我挺喜欢Tomas,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而且在生活最最艰苦的时候,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能够默默地承受,从来不会因为生活的种种而向Tereza发脾气什么的。而且即使是在擦玻璃的时候,他也仍然保持着一个绅士的仪表和风度;他的笑容,依然是那么迷人。
他们在乡下度过了一段朴素而美好的田园时光。日子虽然平淡,但他们却得到了心灵的平静。这段时间里,他们的爱犬卡莱宁不幸得了癌症;他们给她打了一针,让她安乐死了。
在一次去参加舞会时,他们玩得很尽兴;而且要了一间和他们初识的时候Tomas住的房间号码一样的6号房间……
影片通过他们的朋友Sabinna收到的信件写到了他们的车祸,两个人双双遇难。然后用倒叙的方式,描绘了他们在回去的路上遭遇车祸前的情形。两个人都很开心,Tomas开着卡车,Tereza坐在他旁边,问他:“你在想什么?”Tomas说"I'm so happy."车子的前方越来越亮……片子结束了。
这是一部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但是他们的死,并不让人觉得太过悲伤,这也许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另外一个"lightness"吧。最后越来越亮的光,真的让人觉得好轻……
其实他们的朋友Sabinna也是片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她是个画家,是Tomas众多情人中的一个,不过我更觉得,她更像是他的"红颜知己"。这个人物也很有性格,不过就没地方多说她了。
确实这个片子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太多的细节,太多的情感,竟没有办法一一描述。这些沉重的东西,和生命中的“轻”却是这样的结合在一起,让人看后不知该叹息,还是该庆幸。
影片的剧情围绕于托马斯、特蕾莎与萨比娜三位角色复杂的关系中,看似庸俗的三角恋中蕴含着昆德拉对生活态度的哲学思考,即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所言的轻与重。
萨比娜坚强、独立,轻若鸿毛的价值观令她不能承担世俗婚姻之重,不能忍受形式媚俗之重。她拒绝了与弗朗兹的同居,蔑视形式主义的政治游行,厌恶饭店中媚俗的音乐和假花装饰品。她选择逃离,逃离家庭,逃离祖国,逃离婚姻……她逃离了一切,但却逃不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带来的空虚与孤独。
特蕾莎脆弱、敏感,她需要的是负重的人生。她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性,不能忍受托马斯肉体的出轨,不能无动于衷的看着国家主权遭到践踏。她需要用“爱”填充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带来的空虚。托马斯、卡列宁都是她情感世界里的“重”,她享受生活的重量,正如她享受做爱时托马斯沉重的身体。
托马斯是轻与重的矛盾体。他曾经与萨比娜一样享受着生命之轻带来的空虚与自由,当特蕾莎出现在他生活中时,命运开始发生逆转。昆德拉的原著中,托马斯将特蕾莎的出现视为自己生命里六个偶然所造成的必然,这种极具宿命意义的相遇决定了托马斯的命运,可惜电影中淡化了二人相识的宿命感。特蕾莎的依赖逐渐改变着托马斯的生活态度,爱情令他无法再忍受生命之轻,令他放弃自由与尊严重返布拉格,令他离开寻欢作乐的城市归隐乡村田园。
《布拉格之恋》是在尝试着将一部经典文学改编为经典电影,但影片无论是题材的把控和剧情的处理上都缺少原作应有的深度。断章取义的表现“轻与重”的哲理又使影片远离商业爱情电影的大众性与通俗化。影片就这样始终徘徊在“轻与重”的小众哲学深度和“爱与性”的大众通俗爱情之间,没有真正把握住作品的改编方向,昆德拉原著的经典分量终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不能承受之轻。
不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对爱和幸福的憧憬是无二的。所以,爱上了由严肃小说改编成的这个通俗故事。托马斯与特丽莎,特丽莎与萨宾娜,托马斯与萨宾娜,萨宾娜与弗兰茨,托马斯与无数女人,特丽莎与偶遇的男子……双双对对或者孤孤单单,都挣扎在爱和情欲里。
我轻易就爱上了菲利浦•考夫曼,爱上了他镜头下的东欧。尖刻与华丽、幽默与妄想、寓言与童话,捷克的音乐常常给人惊为天人的美感,就好象起风的日子里街头长发飞扬下的惊鸿一瞥。
小说里讨论的那些生与死,灵与爱,忠诚与背叛,失望与期待,在这里可以暂且搁下,我只是迷醉与影象和音乐,河边的白鹅,安静的土地,神秘的黄昏,特丽莎的眼神……爱情居然有了史诗般的神采。
还有,爱死了朱丽叶.比诺什。据说这是她的处女作。有一种新鲜的美丽,放纵自由,勇于尝试新的事物,渐渐学会勇敢,却哀伤地绝望地爱着托马斯。她说:下次你再去找那些女人,带着我去行吗?我帮你给她们脱衣服。无望至此,直教人无奈叹息。
一时惊觉,这样的无望,曾经的自己,何其相似...
爱情,欲望的多重选择,沉溺在其中的人是幸运也是挣扎
我喜欢萨宾娜。
男女主角影帝影后级的人物不必说,戴·刘易斯的小绿豆眼睛把Thomas那点心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诺什也把Teresa的不安惊恐表现得十分传神,唯一不满的是电影把Teresa母亲那一段完全砍没了,如果不是再返回去看原著根本就不知道Teresa的性格成因了,电影篇幅那么长完全没必要这样
b站3分钟 “分析型的智者一般不会去勾引抒情型的(有浪漫主义幻觉的)女性,因为后者实在过于喜欢纠缠、喜欢死去活来那种悲剧性,而这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分析型的智者最常青睐那些明智的、知道何时该放手的女人。托马斯和萨宾娜的关系,就是这种爱情的绝好注脚。”
电影在结构上无法超越小说,但是抛开小说不看,就成了一部难以超越的电影。结尾忠于原著的结构安排很好,原声很棒。比诺什阿姨很迷人。
6/10。名著改编通病:内涵表达太不完整,主题纷杂以至一时找不到重点,结构零乱,人物心理刻画面面不俱到。没看书的话根本看不懂电影,走神次数之多,最后40分钟的意识流叙事干脆让人莫名其妙到底......摄影挺注重细节(动作、表情特写),坦克入侵那段纪实手法运用到位,但三小时也难拍出史诗气魄。
女主角很迷人,剧情基本还原原著,文艺片能拍成这样很不错了。
在情欲海里沉浮总有上岸的时候,在政治河里漂流却总难找到岸标。
8.3 爱情、性和政治是六七十年代故事永恒不变的主题;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只属于那个时代的迷茫;那是个最特殊的时代。
情人是轻,是离经叛道与绝对自由;妻子是重,代表世俗的选择。民族历史、个人生命只有一次,选择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更大的媚俗?托马斯在轻与重的两极之间游走,在被虚无吞噬之前顿悟出轻之不能承受。我们都是托马斯: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
书里的涵义在电影中被表达出来的很有限.
比诺什美人
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吗?冗长却不沉闷,剧情足够的张力避免谱成一首催眠曲。好是好,只是导演和原著表达的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费脑筋了……
托马斯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特蕾莎说:生活对我来说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的轻松,我的生命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最后我终于知道卡列宁的微笑意味着什么了,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放弃一切,放弃乌有和现世生活。
一般般,看睡了,其实无关情色
生命中有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如此之重,对于你来说却是如此之轻……
死在彼时也不错。
以前一直感觉此片仅是昆德拉小说的通俗化改编,经学者指点后,赞叹于导演对以往被批判的male gaze的颠覆运用,达到对女性欲望的展现,以及间接的政治指向,这点足以证明其改编的功力;对两女主互拍一段有了更深感受。纪录片一段的神剪辑更不用说。几年后的重看只有更喜爱。
对文艺片感知迟钝。依我看这片就在讨论俩问题:一伦理问题:你出轨就允许我出轨;二交通安全宣传片:雨天驾驶小心路况车况。ps,大概影响我看片情绪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蹩脚英语,急了我竟然还在其中一段调了国配;二是演员我都不喜欢,尤其比诺什,到底什么地方让我抗拒啊?大概是她某一类形象。
经典的“来,叔叔给你检查身体”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