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ove being a woman.”
电影开头的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
你喜欢做女人吗?要是用这句话去问十一二岁的我,答案大概是否定的。要是我是个男生就好了,我那时总是这样想。我讨厌自己逐渐发育的身体,讨厌自己留长的头发,讨厌夏天在父母的期待下套上粉色的裙子。我尝试了很多做法,剪短发、像男生一样疯闹甚至打架、只选择黑白灰的衣服和生活用品,试图和一切女性化的特征划清界限。我想,我并不喜欢做一个女人。
但慢慢地,我发现我并非厌恶女性的性别本身。正如我羡慕男性,并不是羡慕他们双腿之间多出的生殖器,不是羡慕他们更粗沉的嗓音或是下颌青色的胡茬。我羡慕的是“男性”这个词背后的意味,是这个词语、这个性别赋予这一群体的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我厌恶的、试图逃离的,也是“女性”这个词背后意味着的,被削弱的权利、被束缚的自由。
在《女人》这部电影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在黑色背景板前,平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她们谈论生理特征、教育不平等、职场歧视、生育困境、家庭暴力。她们谈论女性的困境与力量,也谈论“生而为女性”的骄傲,谈论爱自己的权利。
(一)伴随着发育的卑微感
作为女人,你要经历女性生理特征的发育,这并不难,难的是接受与此而来的异样眼光。电影中的一位女性这样谈论月经:“这是一个禁忌的话题。那会儿你不能谈论它。我们把卫生棉叫做饼干。”
我的父母从未主动同我谈起月经的话题。小时候每个月都会有一段时间,妈妈同爸爸小声说“来好事儿了”,爸爸便会从柜子里取出一张厚厚的绒布单,铺在床上属于妈妈的位置,像是在进行什么神秘的仪式。为什么要铺上单子呢?我问妈妈。妈妈犹豫了一会儿,说,因为妈妈身上会有脏东西流出来。“脏东西”就这样成为了我对月经的第一印象。小学五年级,班上有第一位女同学来了月经。每次她课间低着头向卫生间走时,男生女生都相互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好像她要去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因此,当我认识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迎来我的月经初潮时,我是无助的、恐慌的。我也要经历同样的不知从何而来的卑微感,也要把卫生巾装进黑色塑料袋,在没人的地方将它偷偷塞进书包。可既然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既然它不是女性个人或群体主观上的罪过,为什么要用混杂着调侃和暧昧恶意的眼神审视女性,让她们因为一个平淡无奇的生理现象而逃避、羞耻、自卑呢?
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周围的一切这样回答我,just be silent,因为你是女人,女人都是这样的。
(二)评价体系中的减分项
作为女人,你要接受在诸多评价体系中,“女性身份”这个与生俱来的减分项。女性比男性更难得到赞扬,更难在同等的条件下取得机会,更难在职场中获得晋升,更难成为政治、金融等重要领域的精英人士。《女人》中,一位参加议员选举的女性回忆当时的情景:“人们看着我就好像我是个外星人。他们呼唤他们的朋友,‘快来看!一位女性参选者。快来看!”她又多次参选,才最终成为市政厅0.34%的女性成员中的一分子。
我始终弄不清性别这个减分项存在的缘由。《脱口秀大会》上,鸟鸟说,“不管一个男生学习多差都有人说,男孩嘛有后劲,上了初中就好了;男孩有后劲,文理分科就好了;连我奶奶都说你爷爷有后劲,坟头草老高了。”小时候初听到这番言论时,我很奇怪地问说出这话的阿姨,为什么男孩有后劲,为什么男孩以后一定学得比小女孩好?她说不出所以然,便只说,因为他是男孩,你长大就知道了。
这种情况在我之后的人生中常常出现,可每当我询问男性性别何以成为评价天平上那枚额外的砝码时,答案却总是含糊不清。是一代代灌输下来的思想吗?那这种思想至今存续的根基又是什么呢。是因果倒置的错误逻辑吗,因为女性在精英人群中占比少,所以女性不适合进入这些更高的圈层、注定无法取得更高的成就与评价?可这其中的逻辑错误这样直白明显,大家是真的没有发现吗。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周围的一切这样劝说,just be silent,不要去仔细推敲其中的逻辑,只因为你是女人,女人都是这样的。
作为女人,你还要承受许多,承受生育的压力,承受更高的被施暴的风险,承受社会的凝视与规训。
现在回想起来,进入青春期前的我,并不抗拒女性化的特征。像电影中一样,喜欢偷穿母亲的高跟鞋,在头发上别颜色鲜亮的发卡,小心又雀跃地将母亲的口红搽在嘴上。但当我逐渐长大,被迫接受以上与女性身份捆绑销售的一切时,当我对这一切感到诧异惊慌,发出疑问却无人回应时,“生而为女性”的自豪一点点淡去,我一遍又一遍地向周围的人抱怨,“要是我是男孩就好了。”
我总认为,比性别歧视本身更可怕的,是由此而生的对自身性别身份的认可危机。
在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吗?上学期的亲属法课上,老师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班上一位男同学用客观而理性的口吻说,我认为现在男女是平等的,男女只是家庭中的分工不同,发挥的价值是一样的。多好笑,这话恰恰是男女不平等现状的最佳印证。男女平等吗?不平等。男性因性别享受的红利,女性因性别遭受的不公,仍然存在。这份存在需要被更多人认识到,生而为女性的痛楚需要被更多人感知。
I love being a woman.“我喜欢做一个女人。我喜欢女性的那种柔情,那种敏感,那种独特,它们表达着什么才是女人。”电影接近结尾处,有人说:“作为女性。我很骄傲。我是坚定的、有决心的、有爱心的、充满希望的、普通的、执着的、勇敢的、有权利的、向上的。”这种骄傲是不能够被任何人剥夺的,这种尊重自己、爱自己、认同接纳自己性别身份的权利需要被捍卫,一切不合理的、与女性生理性别捆绑销售的痛楚、不公、悲伤,都应当被消除。
I love being a woman.
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女孩骄傲地说出这句话。
割礼? 割礼是一种习俗,分为男性割礼和女性割礼两种。男性割礼即切除部分阴茎包皮,女性割礼是割生殖器,再缝合。早期割礼普遍使用石刀而非金属刀,都在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进行,有些阿拉伯民族则在临近结婚之时进行。男女割礼在非洲等地盛行,是千百年流传的残忍习俗。 女性割礼:与1940年代相比,埃及15到19岁少女进行的割礼盛行率已经从96%减少至81%;但15至48岁的女性中仍有91%都接受过生殖器切除手术,切除她们部分或全部的外生殖器(阴蒂与大小阴唇),有的国家甚至会将阴户缝合,只留一个小洞作为排经血之用。 女性的割礼是一种仪式,于四岁至八岁间进行,目的是割除一部分性器官以免除其性快感,并且确保女孩在结婚前仍是处女,即使结婚后也会对丈夫忠贞。一般估计,全球大约有一亿三千万名妇女接受割礼,而且每年还以二百万人次成长。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以及冈比亚等三国,几乎所有女性都必须接受这项痛苦万分的手术,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与菲律宾,接受割礼的人数也很多。 割礼的目的之一,是提供给男人可靠的“验贞”方法。他可以通过检查新娘的外阴情形来判断她是否处女。性交时女人伤口被撕裂,然后愈合,然后再撕裂,就这样周而复始、苦不堪言。当丈夫外出放牧或务工时,这种割礼功能亦可用于他回家时来检验妻子是否忠实。 原始宗教的禁欲戒律认为“女子两腿之间有肮脏的、致使男人堕落的东西”,认为“女子不应该对性有兴趣,这是恪守贞操的根本”。
“就这样,如果没有人再赞美你,你要怎么去爱自己呢?”
👉 真实的记录。很浅薄的看了一遍,暂时没有特别大的感触。
个人不是很能接受独白形式的纪录片,会觉得很碎片化,每个话题都聊到了,但是有些只言片语。
从教育,爱情,性爱,婚姻,生育,职场歧视,外貌焦虑,身材焦虑,家暴,疾病,衰老,强奸,流产,不论是好是坏,全球的女性面临的是基本相同的问题。
只是对比全球,真的很幸运自己是出生在中国的,放眼全球,中国真的是男女平等做的比较好的国家,我接受不了非洲与印度对女性的轻视,可以毫无顾忌的虐待,侮辱,以及那些非人可以忍受的传统礼节。
同时我也呼吁女性友人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论是家暴,强奸,抛弃,这些全球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完全取决于你遇到什么样的男性。在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总觉得自己是文弱的女性,你可以很强大,要相信自己,要提高自己的防御力。
关于职场歧视,衰老,容貌焦虑,疾病,我想告诉女性友人们,这些完全就取决于你的心态, 这些必然存在,一定会发生,就看你已怎样的心态去应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要不遗余力的爱自己,因为真的只有自己才是真的爱自己。
男女都有自己的不易与幸运,不同的性别都有自己的优势与责任,利用好女性的优势,勇敢的向前!
做一个澄澈,坚定,智慧的女人。
Violence only thrives in silence.
I love the tenderness, the sensitivity, the uniqueness of what it really means to be a woman.
For many women, womanhood is a gift of nature, but for me, it was a gift I gave myself.
It's all wrinkled. Like an accordion. You can do without that kind of music and its accordion.
I saw myself as 15-year-old beauty, as a 30-year-old beauty, and now as a 60-year-old beauty. It's fine. I'm not an old lady. I'm getting older, but I'm not an old lady yet.
Do I need to tickle your empathic sensors for you to realize the extremity of what I'm going through? Do I need to cry or kill myself for you to realize the madness of what goes through my head? Do I need to be sensitive to your ears because you cannot handle hearing what I went through? What we are going through? What we are continuing to go through? I have to say it as it is. It's not my reality alone. It's a reality of many millions of women. Everywhere. And we have to be sensitive about how we talk about this. "Oh, it's a shame. Don't tell anyone." I'm here to tell all of you. I'm no longer going to wear this coat of shame. I'm no longer gonna be quiet because it's embarrassing, because it's dangerous.
And women must get busy and claim their place. Why wait until it's given to us? We beg, "Give us a place!" I say, "Why are you asking to be given a place?" Why are you waiting to be given seats in the Parliament? "Give us, please!" I say, "Take it" I took my place, and no one will ever take it away from me.
在镜头下 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长相不同特色的各个“女人”,她们的脸部被特写,拍摄着她们说的话,传达的感情。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不论肤色不论五官,是真切的属于每个人自我独有的美。
镜头下,一位母亲说 我爱上了一个不会回馈爱的人,不会拥抱不会说爱我;母亲被迫成为一个多任务的强者……每一位母亲都在付出,太多太多,我们应该远比现在对妈妈的爱,要更多更多。
一位女士谈到丈夫去世了13年,丈夫生前夸赞她 爱她,丈夫爱她这个人,这个人本身。丈夫去世之后 她都在努力的找到自己的美,她说 将自己托付给了丈夫,丈夫成为她自我形象的守护者……“这个世界的女人拥有不同的美丽,我们的魅力来自于自己,无需别人的肯定”。源于弹幕)
弹幕中,找到了许多想要被复制到备忘录的语句——
“与自己和解 这是关键”
“寻找自己 成为自己”
“忠于自己 接受自己”
“找到自己,忠于内心”
“要温柔又有力量”
“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学会爱自己,好好爱自己”
“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后所遇之事都要遵从本心”
女人是女儿、姐妹、妻子、母亲,但首先是她自己。没有独立的自我,无人能给她自由;没有完整的自我,无人能使她完整。从小被教导如何“乖”,“讨人喜欢”,即使学会了一技之长,但在心理上依附于他人,终究是会失落的。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最可靠的办法是找到自己,忠实于内心,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杨澜
最后,我在弹幕上留下一句话:Be myself
《女人》这部纪录片所面对的问题都是我们当下在讨论女性话题时经常面对的:容貌焦虑、职场歧视、家庭暴力、经济独立、生育问题、月经及性需求等等。影片如此全面地直视这些问题,让这群女人们在特写的镜头下诉说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下就让纪录片本身有万钧的力量。其中几个中国女孩儿的经历更是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眼泪”:一位女孩儿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把念书的机会让给哥哥,一位女性因为上头的那些大家都懂的,不得不打掉肚子里八个月大的孩子。这些问题曾经存在,现在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当她们泪眼婆娑地诉说着那些惨痛的过往时,就足够狠狠扇那群高高在上地说着“女人已经得到够多了”“中国的女性地位已经比以前进步多了”的人一耳光。
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都理所当然地被异化为“客体”与“他者”,就像《82年的金智英》里所展现的那样:女性被安排去这样或那样做,但这并不是在认真倾听女性诉求之后与女性达成的平等的社会分工。大多数情况下是男性强行塞给她们的,比如像金智英被安排在家带孩子,有的男人会觉得:不用工作还不轻松吗?但这样的安排真的是女性所需要的吗?而且在家带孩子就真的轻松吗?
男性在安排女性的时候很少会从女性利益出发,大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这部分男性眼中,女性就是一些漂亮的“小鸟儿”,只会唱动听的歌。他们看不得“小鸟儿”胆敢反抗自己。所以当杨笠这样的女性站出来、在台上像男性一样讲着略带冒犯的笑话的时候,一群骨子里自卑的男性不由得“炸毛”:怎么这儿有只不听话的“小鸟儿”了?
特别是最近看到弦子等女权斗士受到的网络暴力,实在令我寒心:为什么一点点进步的推动都是如此困难?
可是我更想反思的是,愿景如此美好的平权运动,为什么没有温柔地抵达它的彼岸,而是在两边激进的对峙中被一直延宕,以至于都快要被自我感动所淹没?
前几天我在自己的一篇影评底下与人就某一点讨论起来,然后收到一位看客的评价:
为什么把他的这条评论拿出来?因为我觉得,它从侧面反映了,理性的交流正在从互联网的大环境中退出。
当今世界有种愈发情绪化、愈发感性的发展趋势,虽然这不是现代人的特产——毕竟历史上从不缺乏感性的、激进的、有理想的青年。但是我觉得互联网尤其助长了这种感性主义的泛滥:当互喷、对骂被当作是理所当然,甚至能得到官方的支持、官方亲自下场的时候,我觉得这是超级危险的。因为这会让一部分人陷入因身份而获得的“绝对正确、绝对骄傲”的陷阱里:当我们在高喊“LGBT pride”或者“姐姐来了”时,是否存在有一部分人被一种高昂的情绪蒙蔽了双眼,认为自己的身份就是无比光荣的,于是放弃理性而变得只会叫嚣,从而忽视了平权本该拥有的意义?
我记得《破产姐妹》里有一集让我很不舒服:一位Transgender来到Caroline和Max的窗口买蛋糕,心直口快的Max无意识飙了一句脏话,被这位Trans听到,Trans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于是她不顾Max的道歉,拉了一帮LGBT在她俩的窗口前示威,到处宣扬她俩是充满仇恨与歧视的危险分子。最后这集以Max和Caroline接吻、LGBT们误以为她俩是les于是与她俩和好结尾。那时候我在想,这也太over了。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逼迫来的认同吗?
再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能在短视频里看到这样的价值观:男人为女人花钱是天经地义,女人可以无限制的无理取闹而男人必须无理由地无限包容,不然就会上道德,女人付出了多少多少,女人有多么脆弱,男人都不懂得心疼都是人渣,男人呼吸都是错。为什么会有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形成?这种畸形的价值观是否受当下女权观念的影响?
当老师们在课堂上讲历史都不被允许使用“nigger”这个词时,当《老友记》的主创们为没用黑人演员含泪道歉、小美人鱼都可以是黑人时,我们真的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廉价的、煽动的认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吗?当任何一种形态都必须要被定义为“美”的时候,“丑”是否失去了意义?还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矫枉过正到连词语本身都要被重新赋权?
可是这里又会有一个新的矛盾所在:当你试图和你的对手讲理性时,你会碰到根本不讲理性的对手——如何用压抑与克制打败对方排山倒海般被情绪裹挟的伪价值、伪正确?
所以我的朋友讲过一句话:“有时候可能不得不以不那么正确的形式,取得最后正确和正义的果实。”当年我在广州参加某LGBT组织活动的时候,一位小姐姐谈到这个“pride”是否矫枉过正时,她说:“正因为我们被取消了骄傲的权力,所以我们才更要骄傲给别人看。”
于是大家不再认真探讨和平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平权的声音成了谁更激进、谁泼脏水更厉害的比赛。我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会是什么,但我知道的是,如今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正在这么做。
而且,当我们以“不那么正确的形式”要挟得到“本应得到的东西”的时候,真正的尊重是否就已抵达?
再拿前面提到的短视频里价值观的例子来说,我觉得除了体现“部分女性假借女权的名义压榨男性”这一方面外,还体现了一部分女性无意识地或者是甘愿地被客体化、物化。当女性理所当然地认为男人就该为女人花钱的时候,她们也是在给自己明码标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谈到:“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的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
我们还能想起女权斗士们的真正诉求吗?是同工同酬,是不再面对“荡妇羞辱”,是和男人有一样的话语权、得到和男性同样的对待,而不是总要被冠以“女博士”、“女司机”!
所以我很喜欢古早的西方文学,我觉得它们都有一种直面苦难的勇气,尤其是俄国的一些作品,以老陀为代表。现在的价值倾向,让我觉得这种“勇气”正在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廉价的煽情和感动,最后通通以喊口号式的“爱最大”“用爱发电”来俘获观众,让人变得不会思辨,只会索要。
所以说,虽然真正的平权,是我们一定要争取的;但也一定要警惕,我们是否正在被激进的情绪所裹挟,而让我们离初衷愈来愈远。
终于还是决定开个自己的公众号:Imagine Heaven。
不过是一半人类的日常,却要坚强着说,“做女人是一件很好的事”。
无以言表。希望每个人都来看这部纪录片。下辈子如果可以选择性别我还是会选择成为女人。虽然有不幸,但我仍为身为女性而骄傲。生而为女无罪,你不需要抱歉。
电影结束,导演从后面走上前来,所有人鼓掌,接着有人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我环顾一圈,甚至有很多年纪大的阿姨哭的不成样子,是那一刻,“成为女人”的认同感,让我哭了出来。看的时候是别人的故事,最后发现所有女人都是同一个女人。
文字难以表达内心震撼。2000多幅女性自画像,来让我们感受女性的痛苦和力量。我依旧要向这些女性、向生活中每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性表达我的敬意。从18岁起,自己的女性意识渐渐觉醒,无数优秀的女性启迪着我的智慧,重塑着我的灵魂,让我摆脱从小到大将自己置于过度男性凝视下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我也会加入她们,尽力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位女性。
一张脸是一个世界。
67/365 MK2 nation 法国电影院终于开放了🥳 和当时同类纪录片《人类》差不多,只不过这次都是以一个女人这个角度来说话,泪点有点多,第一次流泪是因为那个为了弟弟放弃学业的中国女人。 这类型纪录片,会去看的人早已非常有尊重女性的意识了,而那些不尊重女性的人自己也不会去看,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无解。
“在这个世界上,女性从诞生出来就要走更多的路。”痛苦和悲剧从来不分性别,可能只是,女性承受的痛苦太细碎了。第一次月经,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生育,第一次老去…每个过程都会有一些细碎的你甚至不以为然的痛苦。纪录片里的每个女人都是真实的,鲜活的。她们会因为月经比同学们都要迟而羞愧,因为爱人挑剔自己身材而自卑,因为皮肤的松弛而号啕大哭,因为丈夫的背叛而绝望作呕。这些微小的痛苦是女人的群像,有的人在爱里安然度过这些阶段,有的人直到老了也难以忘怀。看的时候第一次强烈感觉到,女性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
她是别人的姐妹、情人、妻子、女儿或是母亲,但她更是她自己。
一句台词不漏的看完了,我想说影片里展现的女性所有痛苦的、恐惧的、不公正的遭遇,不及现实中的千分之一。在遍布荆棘中野蛮生长,迈出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男性多几十倍的努力。我认同这句话:对于女性自我保护,提升自我比法律更有用。
从子宫到坟墓我们紧紧相连,手挽着手,谁也没法斩断彼此之间的联系,女人们,每一寸肌肤,每一道褶皱,光是端详就让人落泪,笑容和嘴角上扬的弧线令人心碎。久经风霜的面庞,无论稚嫩或苍老,无一不是美的,仅仅是讲述她们一生的故事,被侮辱、伤害、欺压、出卖的女人们,被献祭被磨损的女人们。抬眼或转身一道深刻的注视,好奇的凝望,似乎穿透了女性存在的历史。我们永恒的钝痛和共同的伤痕让我们无法不勇敢,无法不去起身,去夺回失地
女人真的很美好啊,温柔、敏感、坚韧、生动有趣。对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困境,每位女性都应该保持清醒,即使不去战斗,也不要麻木,不要愚蠢!
女性必看纪录片 全球女性都是命运共同体 这个视角上 国藉民族人种宗教性取向统统可以模糊掉 只有女性(包括变性者)和非女性。一位受访者说 如果我是男人我会用各种规则去束缚女性 不许她们工作或投票只许她们在我同意时生孩子并由我决定是否抚养 束缚正因为她们比男性更强大。从受访者背景看 西方社会女性地位相对好但仍会有家暴职场歧视和强奸发生 非洲中东和印度则是炼狱模式 人口买卖童妻割礼泼硫酸普遍存在 而天朝最受诟病的是计划生育 受访者说8个月被强制引产时影院惊呼。全片主旨希望女人自信自立 明白自己的强大所在。要发声!要反抗!要上学!要工作!要锻炼!要保护自己!要掌握生育权(堕胎权)!要take it not beg for it!一切男性天然拥有的东西 女性都应该拥有 而这改变需要每一位女性参与其中。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男权社会一直在尝试如何“驯化”女性。糟糕的是,有些环境里,顺从已经被写进了基因。可喜的是,觉醒和抗争一直没有放弃。归根结底,女权文明的进步最终一定是来自既得利益者者——也就是男权主义的反思。
我要给一百颗星星。直接给我整泪目了。独白,直面观众,稳定的镜头,打破第四面墙,影像丝毫没有削弱真实的力量,反之增强了它。通过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我走近了她们的青春期发育、性、婚姻、情感、孩子、教育、职场、性暴力、癌症、衰老……以及随着这些经历而来的欣喜、尴尬、依恋、幸福、轻蔑、愤怒、不甘、哀伤、痛苦……这也是我的经历,我的情感。仿佛在和我对话一样,屏幕外的我和屏幕内的她同哭。影片开头和结尾安插的两段舞蹈,一个在水中一个在高楼,美极。女人,无论是何种肤色何种民族说着何种语言,何种身材何种年龄何种阶层,都让我感受到美。
女人,不被听见,不被看见,想达到男人同级别的职位就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从小就生活在被骚扰被性侵的担忧之中,因为自己的性别就要不得不去做出一些身体或事业上的牺牲。这片子看得我边哭边笑,因那些被贩卖、被割礼、被父亲常年性侵、被泼硫酸、因重男轻女被强制退学、被强制堕胎、被出轨、被强奸而坚强活下去的女人而流泪;为第一次体验到性高潮、收获爱情/家庭/事业、自强自尊自爱的女人而开心。*性那部分过于异性恋, too much information.gif
女性的痛苦和女性的力量!
看到有人评价这部纪录片专注于“黑”中国,因为选取的中国素材是计划生育与家庭教育的重男轻女,实在有些可笑,这部纪录片里所拍摄是超越民族、肤色、外貌的女性,她们是不同的个体,更是一个整体。无数次为片中展现的女性遭遇而落泪,更感动于女性的力量。为我的女性身份而自豪。
影片的沉重和我的肤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知识储备的缺乏和人生经验的空白,使我无法透过屏幕去设身处地,去思考,去感受(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太疼了)。我唯一最强烈的感受,能够真正震动我灵魂的是,我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把女人只当做女人来对待了,她首先是一个人。
中国的两个女人把我讲哭了,一个是学习机会让给弟弟,一个是独生政策被逼引产。
刚看完打开豆瓣,时间线上整齐的排列着四条广播。一条是监控摄像头下中年男人撞飞了一个女生,一条是保定小男孩诱j小女孩,一条是公交车上一老头当众猥亵女学生,还有一条是贵州18岁男高中生以一种近乎表演性质的方式杀死了女友的姐姐,一个保护自己妹妹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