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哲学是东方哲学(大乘佛教)与存在主义的深刻结合。这种结合在《少年派》中体现为海阔天空的场景构想和奇幻的宗教体验。派是我们爱做梦的年少,对奇幻和冒险的憧憬。而比利林恩中,所有美丽和幻梦被导演冷酷地打破,只变成三个字,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美色,食物,金钱。
作为一个看《少年派》不下十遍的李安迷,我已经很习惯李安的套路。李安善用暗语,真正的表达和看不见的情绪推动,全部是在冰山之下,要前后结合起来思考的。在这里,我慢慢把自己看见的一些暗线挖出来,昨天晚上刚看的,有很多细节之处可能会有偏差,还请大家指正。
让我们先从“美色”这条线来看。这条线的明线是:林恩和姐姐对话,说明自己是处男。接着作为英雄接受采访,十分钟后跟美丽的菲姗make out。球赛开始,奏乐,在这个圣神的时刻林恩对未来生活产生极其美好的幻想,泪流满面。歌舞表演结束后,B班和工作人员争执,啦啦队姑娘们来拉手走下去,此时林恩和菲姗有了第二次对话,这一段很平淡的对话里藏了很深的玄机。最后,两人在比赛结束后接吻,告别。林恩看到姐姐,又说了这句话:我可能到死都是处男。
在这条线中,大家可以先思考的问题有这么几个:
1、一个长得不错的德州白人男生,为什么19岁还是处男?(这不符合常理)
2、情绪高潮的性幻想,大房子,金毛狗,为什么导演刻意安排的是女上位?为什么比利当时会泪流满面?
3、菲姗和林恩的第二次对话中,说道自己为了琐事烦恼,提到(引擎作响,室友的猫把沙发抓破了),这两句台词是什么含义?
4、告别的时候,菲姗对林恩表达崇拜,大家都解读出来她爱的是英雄的标签,为什么最后林恩对姐姐说自己仍然是处男? (否认和抹去刚刚发生的一切)
第二条线则是“食物”,人活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吃饭而已。从《饮食男女》开始,李安对于食物的语言和意义就已经驾驭得相当纯属,吃什么,和谁吃,怎么吃,食物本身就带来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种种含义。我们回顾一下从影片开始:林恩刚刚回家的时候,母亲说做芝士焗鸡给他吃,冰箱里已经放满了他喜欢的可乐和Dr.Pepper。家人的晚饭,菜品是可乐、芝士焗鸡(火鸡)以及一大坨很难看的藜麦。进入体育场内,两边售卖的Papa Johns, Burger King 和各种香肠。刚刚坐下来的时候,他们盯着前面的观众端着大份的Burger和薯条,有了这样一段对话:“你说这些人在想什么呢?”“深沉的问题吧,哲学,上帝,生命的意义。” 接下来,是华丽的午饭,镜头特写又落到了羽毛装饰的火鸡上,被装饰得丰满华丽的自助餐吧,然后是狼吞虎咽的B班大兵们,吓到了旁边穿香奈儿套装的一位老奶奶。餐桌上,一位页岩气开发商过来对话,然后被当成出气筒骂了。之后,B班大兵回到座位上,买来的饮料是一人一杯咖啡。中间有人突然拿到一瓶Whisky,藏起来(重要,注意!) 并不知道那瓶Whisky是哪里来的,只知道有人送的。另一个和食品有关的暗语是“头疼药”,一共出现了三次,从车上跟manager要,到了会场后manager忘记给他,后来见完大老板之后给比利了。此外,牵强一点地说,死去的上校名字,也和食物有关,他叫“蘑菇”(Mushroom)。
在食物这条线中,大家可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1、为什么死去的上校叫Mushroom(蘑菇)?你知道蘑菇是什么的话,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导演会这样取名了。
2、林恩的家庭晚餐,火鸡,藜麦,可乐,整个餐桌上的画面色彩是非常单调的。儿子载誉归来,为什么我们却完全感觉不到欢乐、庆祝的家庭氛围?
3、导演用食物渲染普通美国民众,肥胖、臃肿、粗鄙,无节制的喝可乐、吃汉堡、吃薯条、披萨的样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在那顿很华丽的午餐中,为什么导演要刻意渲染大兵们狼吞虎咽,惊呆四座的样子?当中有一句重要的台词是:体育场的蛋糕太好吃了(The Stadium Cake is so good), 为什么导演选中的食物是一块没有营养的奶油蛋糕 (而不是鹅肝、牛排等更好更高级的食物)?
5、“头痛药”前后三次的出现,都在说明什么?
6、那瓶Whisky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忽然就有人送他们whisky了,那是谁呢?为什么要送他们Whsiky呢?
最后,刚刚提出的所有问题,明线暗线,可能都要串联到“金钱”“贫富”的主题上来。关于金钱这条线:从高级酒店,加长悍马开始,我们有了一个华丽的场景开端。悍马上黑人公关说,拍电影,一人十万美金,然后他们开始讨论十万美金要拿来买什么。镜头跳转,比利回家,他家的楼很破,年久失修的样子。和嫂子对话,说哥哥出去打工了(后来这个哥哥在整个家庭场景都没有出现)。父亲瘫痪。再到姐姐身上的疤痕,深夜打工开车回来被一辆奔驰撞了,在医院时未婚夫甩了姐姐,比利愤怒地砸烂了有钱未婚夫的新跑车,才被迫入伍。大老板,球队的拥有者Ogasby,第一次问候他们、在镜头面前表达对英雄的崇敬,第二次出现则是和他们谈合约,画风突转。吃饭时,谈到退伍后,有一名技术兵说道自己可以去IT企业,收入很好。中间和waiter小哥一起抽烟,三个人说有人花二十万美金只为了能买个座位的权利,而自己要养家,待遇太差了,也想去当兵,能拿到六千美金,还有很好的福利待遇。三个人默默无语,抽完一支烟。再转回拍电影,十万的报价,希望落空,唯一的offer只要班长和林恩,变成了每人5500美金的巨大落差。到最后结束前,姐姐来找他,开了一辆显然很旧的酒红色二手车。
金钱,是现代社会中所有行动和所有存在的根本原动力。食物、衣着、住房,也无不跟金钱有关,在单纯的金钱线中,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是:
1、林恩和B班的大兵们,从他们想买的东西来看,说明他们的原生家庭状况如何?
2、从林恩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家庭较穷?
3、姐姐想把林恩留下来,除了负罪感和舍不得,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4、关于金钱的矛盾激化,在老板身上得到体现,老板将他们请来体育场,在镜头面前各种尊敬和崇拜几乎流泪,到会议室里谈电影Offer的冷酷无情,老板在想什么?
5、为什么吃午饭的时候,做页岩气的企业家如此友好,却激怒了班长?
6、剧中下台之后,大兵和工作人员发生第一次矛盾冲突,与在停车场内工作人员冲上来打人,为什么这些基层工作人员对他们如此粗暴野蛮,甚至还要冲上来报复? (临时工啊,临时工)
好,三条线,几个主要问题讲完了。接下来我们一层层地把冲突、矛盾和价值观的变化,重新构建起来,最终理解,导演在这部戏中,怎样一层层地构建梦想,再打破梦想,最后来完成了——大乘佛教与存在主义深刻结合的哲学表达。
整部电影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比利林恩的自我价值,幻想,崩塌,与重建。
在第一层,我们看见的是荣耀,是大兵们牺牲自己而保卫国家,得到关注和荣誉。此时,他们的意义被构建为国家的英雄,是众人的骄傲。大兵们自己也在这个角色中感到非常飘飘然,这是他们的第一层幻觉,我是英雄,我正在被崇拜、被欣赏,我们可以和真命天女一起演出,我们在全国上各种主流媒体得到关注。这是第一层的幻梦。
然后,第一层幻梦就很快被破掉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样的人是不是值得被保护?”脑满肠肥的,庸俗不堪,甚至对他们恶言相向的普通民众。很快打破了这种我为人民的幻想。
当他们开始讲冠冕堂皇地话的时候。当比利是为了避免入狱而不得不参军的时候。当他们在媒体面前美化自己的军旅生涯的时候。他们回到第二层的现实——参军也许并非是一种主动的、为意义献身的伟大选择。它其实是每个人出于无奈,走投无路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就像此时此刻银色勋章加身的比利,其实只是为了避免入狱、为了姐姐才不得不参军。就像他们被认为是英雄的那场战役,紧张、混乱而没有章法,策略失误和mushroom的牺牲。他因为那一天而成为英雄,那却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并不光荣,也并不伟大的一天。
从无所不能的英雄开始,李安轻轻就破掉了这个云端的幻梦,把他们拉到了深深的地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深渊中挣扎,都只是在美国社会中没有选择的普通人。比利问班长,如果你有选择,你还会回伊拉克吗?班长说了三次,我没有其他选择,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其实,英雄是假象,没有选择,才是真相。那么,我们因为穷,因为我们无能为力,因为没有其他选择,采取参与战争,我们是loser,这就是全部的意义和答案吗?
这里,还有第三层的幻想,我们曾经没有选择,那今天,当我们已经是英雄之后,是否可以用英雄的名义,来商业社会换一个合理的价码,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上媒体,站台,被采访,都是虚假的光环,但随之可能而来的“十万美金”,却是所有大兵们一直念念不忘最重要的事情。人可不可以单纯地给自己一个对价,把自己当成某种商品出售呢?钱带来某种安全感,选择权,和人生被改变的喜悦。是否可能呢?
而十万美金标志着的,从“英雄”到“成功变现”的路径,最终被证明走不通。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真的有价值吗?对于B班的同学来说,他们将自己的英雄价值,锚定在了拍电影的10万美金Offer上。活在商业社会久了的人,都知道用价码来衡量一切。那么,什么虚无的、爱国的的意义如果不能被“庸俗众人”认同
班长与比利在老板会议室里,因为5500美金,而感到自己像乞丐般受辱,最后说:sometimes nothing is better than something。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比有一点总好。这句话背后,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如果商业社会给出的价码够高,好,那么我们其实是不介意卖自己的。但第二层,心理落差,带来的价码落差之后,就像“英雄值十万”在三小时后通货膨胀就贬值到了“五千五百美金”的时刻,就是自我价值摔得粉碎的时刻。
好,第三个商业变现的梦想破灭了。自我价值该去哪里寻找?
这个体育场不属于他们,这个社会,这些梦想,可能也不属于他们。属于他们的,可能只有战场,真实的,伊拉克战场,真实的远方。他们只拥有彼此,也只属于彼此。
回到悍马车,开往营地。他们如释重负地说,I love u。共同经历一场幻梦,一场破灭,而最终,一切就像是一块好吃却没有营养的奶油蛋糕,像是烟花瞬间绽放却毫无真实。所以,任何事,其实都只是人,面对自己的本心,自己当下状况的选择。当它被标签化,被阐释、被放大,被解读,甚至可以交换和买卖的时候,都只是带来更多痛苦的妄念和假象。
印度教,mushroom,谈因果,谈something larger than life,象征物是那一只白象雕塑。佛教建立在三条绝对真理上,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诸行无常和诸受皆苦这两个法印,是古印度智者们早已发现的真理,“诸法无我”是佛陀自己发现的真理。那么,李安选择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的象征隐喻,恰恰是因为,他对诸行无常,诸受皆苦的两个客观真理作出的解答,和佛教不一样。
诸法无我,是佛陀说,痛苦产生于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在任何当下都能达到无我的状态,痛苦便无所依附,也无法产生了。
而李安说,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人在社会中无力,又被各种幻象和外境折磨。我们做不到无我,但我们可以选择全部的我,用最大的诚实,和最大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纵使没有选择,纵使有软弱和痛苦,但这,就是生命本身。这,就是存在本身。我们不再需要寻找,“赚钱”“做英雄”“保卫国家”这些虚无的,美国梦般的意义。梦碎了,人不骗自己。来这个世界上,人要向前走,人只能也必须向前走。
这是尼采,是加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
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每个英雄都说自己普度众生。空中楼阁的意义面对腐烂又浅薄的大众,你这一生所有的血泪真的是为这些人而流?
谭嗣同拿断头台唤醒观众,康有为终究被翻案定性为小人,台面上的人都只留下标签和脸谱,比生命中最惨的一天变成荣耀,媒体嗜血撕咬你作为一个人最深的伤口。终有一天,我么不在寻求理解,不在寻求作为一个人意义上的解释和诉说。
众生不是你旁边的那一个,它中就必须是个虚无到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世界上有一些工作必须要去做,有一些责任必须要去承担。存在的主体终究明白责任只是对自己的救赎,与他人有关,又与他人彻底无关。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不动声色地讲Karma是李安。观众们在台下嬉笑怒骂随意评论,英雄们存在与自己的存在。
因为,我始终明白,自己这一生的责任。
预警:注意以下完全腐眼看人基……
而且有极大风险使你戴上有色眼镜观影导致体验不佳:我二刷就用的这个思路,结果感动全没了……
总之慎读。
比利林恩的原著小说里有这么一段:
"... then he grabbed Billy's face in both hands and kissed him full on the lips like a stomp, a whack with a rubber mallet." p.67
网上有讨论说这只是两人在失去战友的创伤、激烈情绪、使用暴力等一系列行动后的不寻常反应。所以并不能说明Dime的性取向,更不能说明Lynn的性取向。我后来读完了原著小说,也蛮认同这种说法。原著里Dime是个“该死的自由派”,他可能只是too liberal to care about the sexuality.
电影中虽然没有这一段,但如果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细节。
(如果你说以下都是过度解读+意淫,我举双手赞成。但我是真的很喜欢Dime/Lynn甚至Shroom/Dime/Lynn这种可能性 ;)
1. 林恩开场接电话手臂内侧有个明显的吻痕,故意让他展示给观众,然而这样都没破处,Srsly Lynn???
2. 林恩迟到被戴姆挖苦,后面戴姆一直留意着林恩,走的时候还推了他一下;
3. K演的姐姐有可能知道Lynn的取向(也有可能只是巧合,她对林恩说过一句“gettinsomeboy”,可以理解成gettin some(girl), boy,也可以理解成gettin (some boy);
4. 戴姆说脏话老说butt,比如Buttfucker in texas或者get butts fucked...当然这个真是我想太多(。
5. Dime扔球给Lynn,Lynn像小狗撒欢似的跑去接,熟门熟路,萌死我了;
6. “你看起来像刚亲热过。”Dime这句话的强烈醋意,没眼看……
7. 总觉得战友们惩罚傻逼“不问不说”小哥那里所有人都在保护Dime或者是他们都知道队伍里有人是少数取向………………………
8. “你找到他们藏类固醇的地方了吗?”Dime说的【这里没梗,就是觉得特别搞笑
9. “也许我就是个混蛋。”“也许你就是。”
10. 医生来电的时候安排Dime不在,Lynn立场进一步动摇;
11. Dime找Lynn军营谈心那段笑得太宠溺了(喷血(“I've been watching u billy."
12. 望远镜那段Dime愈发大·吃·醋,太没眼看了哈哈哈哈哈哈,气到换座位……至于么长官……
13. Dime叫Lynn别下半身为重用了gun和rifle的对比………gun比喻的是Lynn的丁丁哈哈哈哈哈哈;
14. “fuck him.” “fuck who?”
(Fuck Dimmeeee(大雾
15. 作战前战车里的Dime对Lynn的眼神也各种宠溺(我不太好……
16. 死傲娇Dime两次都不肯说我爱你也不想听到别人对他说,觉得Shroom应该知道他特别在意特别别扭于是习惯了……
17. 从舞台上下来Dime扶着另一个士兵而不是拉拉队队员;
18. 我不信Dime对Lynn说“我们没得选择”是不带私心的(。
19. Dime:“Billy我需要你。”Lynn就拒绝他姐回战场了(。
20. 最后Dime别扭了一下还是对Lynn郑重地说了I luv u too.
Dime死傲娇真是太可爱了……
PS:nation of children香港字幕好像翻译成了“一国的子民”,其实是说“孩童(不成熟者)组成的国家”。
一 “李安是一位绝不会重复自己的导演,本片将极富原创性”
李安众所瞩目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正式更名《半场无战事》。
预告片首次曝光后,被视作是明年奥斯卡种子选手。
该片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
原著小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也被BBC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英文小说之一。
影片讲述一位19岁德州男孩的比利·林恩入伍参加伊战,
在一次交火中他大难不死,
意外与战友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并被塑造成英雄。
之后他们返回国内,在橄榄球赛中场休息时授勋。
这名战争英雄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灵煎熬……
李安为什么选中这部电影来拍?
因为李安想要挑战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以120帧每秒的速度、4K、3D技术全面结合,来掀起一场电影视觉革命。
什么意思?
所谓“电影是24格每秒的谎言”,其中的24格,就是帧数。
在《霍比特人》中曾经试验过48帧的帧数,有褒有贬,画面流畅度提升明显,却又因为太明显,而被诟病像是电视,观众在银幕底下,观看的不像是电影,更像是观看演员的表演过程。
此语一出,吓得原先打算用60帧拍摄《阿凡达2》的詹姆斯卡梅隆又换回了48帧。
而花甲之年的李安,却选择逆流而上。
不但要选择高帧数,还要选用120帧,120帧是普通电影的整整5倍。
这是什么概念?
普通帧数拍摄的动作场面,容易造成拖尾和模糊不清。
120帧能够完全避免这一点,让画面做到完全的逼真。
导演兼特效艺术家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是少数看到过此片的人之一。他曾拍摄过120帧每秒的3D电影。他说:
“你的大脑非常像它。我无法跟你描述它的刺激、兴奋,以及视觉上的逼真度,这可不像电视,像是一种新的解决所有问题的电影媒介。”
理论上,这种高帧数频率能传送出更流畅的画面和动作,无法匹敌的尖锐、现实主义。
这也仅仅是理论上。
李跟团队在拍摄时都没法翻看自己的拍摄成果,只能以60帧每秒、2K、3D的画面看。因为超越了机器的承载。
直至前些日子,李安在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放映了11分钟的片段。震晕了业界。
本片制片人Ben Gervais说道:“在看完一段战争场面后的四十分钟,那些人还在颤抖。”
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如此震动?
这是最流畅、最逼真的电影。每一个细节,都会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大银幕上。
一般的电影在处理战争场面时,会提供一些慢动作特写,目的是让观众跟得上动作。
但李安拒绝使用慢镜头,理由就是,那不是士兵经历的真实战争。
他想用这种最先进的技术,去捕捉真实战场的感受,那是何其的惊心动魄!
不让观众体验到极其逼真的战场,怎么对主人公的内心感同身受?
这是一个不断逼迫自己,挑战极限,追求革新的先驱导演。
于是,才有了这一项宏伟的试验。
目前,这种技术被命名为“沉浸式数字技术”。
李安正在踏足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这次他挑选的方式极其险峻。
目前面临的质疑声是,很少有电影院可以同时支持3D加4K,更不用提120帧每秒+3D+4K了。几乎没有什么电影院可以支持这种放映技术。
更有质疑声说,即使战争场面极其震撼人心,观众真的能接受这样被震撼到嘛???
倔强的李安说:
“如果我们要做数字技术,必须与众不同,绝不模仿他人。”
《半场无战事》就是李安的“与众不同”。
这样果决地追求技术革新,还因为他对上一部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3D效果不太满意。甚至在他眼中,好莱坞大多数工作室和电影制作人关于3D的想法是倒退的。在一次偶然的观影机会中,他看到了高帧数拍摄技术。
然后,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电影是我生命中的最爱,现在我能更加清晰地观看,一旦我看过高帧数电影。我就没法假装没看过。”
“在某种方面,我很天真。我只是对我见到的东西很兴奋,有些时候,这种实验会对整个工业产生影响。我有时感到非常脆弱。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你看到那个了吗?你看到我刚才看见的东西了吗?这就是我全部的动力。”
李安仔细推敲了这些变革的影响,顺道,他还发现他思考的东西将成为未来电影人的强有力的工具。
因为清晰度改变了,人们观影模式也要改变。对于电影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说到技术狂人,一般会联想到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罗伯特·泽米吉斯等导演。谁能想到,李安这样外表温文的导演,会是引领画面革新的技术先驱?
“我不是技术狂人。只要让我看到我想看到的,我就配合。但我发现了这样一种展示于我眼前的新方式。非常激动。”
然而做先驱是要付出代价的。化妆、灯光、舞台等等,全部与普通电影拍摄方法不同。电影拍摄进度必须放慢。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知道该这么做,我们还不够好,这是完全新的技术。很多时候我们抓头挠耳”
幸好有东家索尼的全力支持,投资在4400万到4800万之间。
索尼知道即使放映技术不支持,依旧迎难而上。执行官罗瑞布鲁尔说:“在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放映的格式,在商业上可能实现不了。但是现在已经有不少电影院放映技术可以放映高速帧率电影了。”
他们将宝押在李安身上,是因为信任他。还因为他的电影,根本不像他的外表那样温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敢于击破所有陈规的勇敢的人。
李安曾经说过,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地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面,我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无趣,反而在演戏中才真正找到自我。
李安说的是《色戒》里的王佳芝,说的亦是自己。
他多次自我解嘲,说自己表面上温文尔雅,行事温和,符合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好人形象,但是,多么无趣。
这样的自己,是《卧虎藏龙》里压抑自己的大侠李慕白,是《理智与情感》里隐忍的大姐埃莉诺·达什伍德。
然而他真正渴望的,是玉娇龙纵身跃入深崖的极度反叛,是玛丽安沉醉不知归路的惊蛰心境!
一如王佳芝,分不清戏中戏外。也许戏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电影,是那个照出自己未知部分的镜子。
二 胸怀猛虎
李安拍电影一向追求凶狠,外表儒雅,其实内心藏龙卧虎。《饮食男女》就不提了,将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摆上台面给人看。
在拍摄《理智与情感》时,他放话:
“我要让这部电影重重地击碎人心,他们得花上两个月才能痊愈!”
他当然是做到了。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诗情山水化的英国名著,居然拍出了《小城之春》般清新委婉的东方意境。而主人公细腻动人的情感更是让银幕下的观众潸然泪下。
到了《色戒》。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地狱般的洗礼。拍一场麻将戏,会拍上整整一周,拍到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都能背出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官太太们似是而非的对话,麻将桌上的明争暗斗,争风吃醋,马虎不得,必须拍到位。
所有人被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以及传说中的硬情色。演员汤唯至今没有一个电影形象能够超越《色戒》中的王佳芝。
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男孩、一虎、一船,制造紧张的戏剧冲突,以及那么多奇幻的画面。主演从开拍,到结束直接掉了14公斤体重,苦到整个剧组都为他掉眼泪。李安最后抱着他哭。
所以,相信李安的人,应该不会失望。这次的《半场无战事》,大概又要掀起一股技术风潮,一如以前的《阿凡达》。
李安说:虽然很难改变人们的习惯和文化,但我太好奇了,我不再年轻了,我不想等待。
除了好奇心,他还怀有每一个电影人都怀有的野心:改变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他希望去电影院看电影成为一个庄重的大事,如同去教堂或者庙里一样特殊。
“你不应该在手机里看电影,我认为这才是电影本来的面目。现在根本不是这样了。我觉得是时候我们做点什么,改变一下,让去电影院变成更加激动人心的事情。”
无论电影工业目前是否准备好,他都在往前推进了。
时间会证明这是电影史的一座里程碑。
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几十年来一直在倒退,当年批判越战的电影可不是这样。一边回放残酷的血淋淋的战争画面,一边又和战友们打趣说笑,“战友情义”就能让一切的怀疑消解吗?那怀疑的意义在哪里。不知男主的姐姐有未被说服,反正我没有。另外一味批评高帧率有什么意义,换成正常帧率内容也不变啊
120帧+4K+3D,摄影机每秒都很诚实,1秒120次。剧情和技术是交互的,拍法有代入,主观镜头和碎碎念不像电影,更像一种生活体验。两个空间的平行剪辑,混淆了战场与生活,大众看到的战争不过是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唯有士兵自己才知道战争的真正意义。相比中场,战场似乎更安全,很讽刺。
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都能看到演员眼睛里的血丝,这不是一部主旋律,也不是一部反战片,这就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在人生的一个节点,学会主动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对于战争的看法,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终究不是士兵们眼里的战争,士兵们的战争,只有上过战场的他们才会懂。
三星半,120帧的确是非常不同,非常独特的体验,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觉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不过,我的问题还是无法入戏,过度关注视觉,而在情感共鸣不多。反而是看24帧的渣版,在剧情和情绪有了更多收获
开场前李安一直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反倒觉得,技术已经够好了,情节反而大大削弱。
看到中间差点悲愤得夺门而出。有人为了6000刀的补贴赌上性命奔赴沙场,有人随便花几万刀就为了抢一场球赛的前排座位。军人在战场每日面对生死和炸弹,而你所保卫的国家的人,他们只关心你们是不是搞同性恋。
这部电影让我想在结束前冲出影院大哭一场,很久没看到这么沉重的电影了。那场show里的真命天女组合从头到尾都是背影,主角站在大屏幕前,头脑里浮现出伊拉克的战争画面,而此时此刻,周围是明星、焰火、欢呼的美国人,那一刻,我真想大哭一场。李安把人更深的孤独(想不出更好的词)拍得那么好!
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一种慢慢浸透的真实感,在战争戏和Half time show这种需要现场感的场景非常有效。李安说自己抛砖引玉,每次看李安的电影都是种享受,不论从拍摄方面还是人生方面都会学到很多。能看这种导演的电影实在是荣幸
3D电影的未来一定是高帧数的天下。这部电影就算没打开未来的大门,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不管技术怎么样,李安始终是李安,除了几个太过于匠气的镜头,故事全程平滑流利又抓人耳目。中场表演那一段戏真是震撼到头皮发麻,几场文戏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女孩爱的不是男孩,只是英雄,群众爱英雄,然而只是自我满足的爱慕,他确实没得选择,人间地狱好像才是容身之处。
4K 120帧 RealD3D 将观众瞬间拉近电影里 开启电影的新纪元 字符子弹烟花全都飞出屏幕 浮现在眼前 这不是关于战争的电影 更是一个男孩在地球另一侧的成长 短暂的中场休息 却让他意识到更为远大的人生和目标 这才是其真正的含义吧
我晕帧
比利林恩们的痛苦被大众无耻无情地消费 家人不理解 制片商利用 还有各种猥琐的讥讽和挑衅 就连喜欢的姑娘也只是爱自己英雄的头衔 没人在乎他们在战场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再漫长的中场休息也只是孤独的煎熬 一旦入了军营 就再也出不来了 也许只有战死才是归宿 感谢安叔亲身经历般的120帧4K体验 电影的未来
都嗷嗷什么鬼120帧啊,有几个真的在看电影啊,为毛没人说这个电影就是没什么故事,或者说讲了个特别土的故事,从事件人物到价值观都土,李安以往最会的那种,在有限的电影空间里传达无限暧昧可能性的神手笔几乎没用上。四星给稳定的制作水平和眼珠子美得想攒在手里偷走的鲜肉男主
“人们忘性大,在好莱坞过两周就像过了两年” 120帧初体验,文戏部分无直观差别,每个人的脸都清晰如潮红,纤毫毕现,太挑战演员的皮肤。最明显的是5分钟战场戏,枪林弹雨,身临其境,但太短了…开头战争时间“2004.10.23”植入了安叔生日,儿子李淳相对酱油。“我的每一刻都是你的”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处林恩对拉拉队女孩只透露出一点离开军队的念头,女孩就瞬间变脸,全然不似刚才甜美的模样。我想起大学时我最喜欢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大提琴家杜普蕾患上绝症后用难以听清的口音艰难说出“When you play,everyone loves you;when you stop,you are alone.”
很多人说李安是用东方人的情感,表达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术,拍东方人的哲学。其实在人性深处,哪有什么东方西方,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愤怒,以及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痛苦是个人的,痛苦也是全人类的。
2.5。安叔也有能力拍奥运开幕式。像第一次看真人秀像家里大人带着第一次去逛大中电器的液晶电视区。高帧率的愿望也许是身临其境却依然用浅景深拍摄。清晰的前景与虚化的背景让高清画面显得更假。技术更新了新的电影语言也应该配套升级。探索可敬余勇可贾。
李安要说的一直以来都是选择!高伟同选择顺从父母,还是举行了喜宴;王佳芝选择还是放走了易先生;比利·林恩选择依旧回到伊拉克……其实李安一直想说的是人生的别无选择啊!我想,没有比天秤座更知道选择的重要,和选择的痛苦,以及选择的无奈了。#可能因为我不是技术控,120帧不影响我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