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部片后,看预告片把我惊到了。演员看了下认识啊,在《街娃儿》里不一样一点都不一样,让我忘了曾经印象中的TA们。对塑造出的东子和九儿超认可,演技有精进。其TA人物希军、东子老汉儿等等诸位更不用说一直看好,一点点哈四哥哭我跳戏了,群像戏棒值得你去看完整部影片。
本片摄影和剪辑水准在线之外还有灵气,画面构图和镜头切换随着情节转换的不模式化,贴合同时又有变换且合乎情理。没想到是那嘉佐导演处女作,作品刻画力透纸背,有一细节纹身店沙发上抱枕是片子所处年代产品,因为在同时期朋友送我一个一样的。作品整体感受扎根在地上,轻盈的抚慰着观者一起生长。
电影情节就不透漏了,在这个火辣辣的夏日看一看四川的《街娃儿》刚好合时令。如预告片中的:“死痛不痛,还是跟活着一样,来不及痛。”还有希军的道义,和东子表情变化的特写画面,哈哈哈我看的伤感了。直到电影最后画面播完我感觉有点堵,但当片尾曲《我先》出来时:“真刺眼,风景再好也废纸一张。结局让观众不爽,也不让主角出场.....”哈哈哈,我就又笑了。各位木事的,四川文化怎会让你沉湎于悲痛,《街娃儿》吗“长在街上,野草一样”,耍起来噻。生长又不急于一时,咱们这些野草说是不是啊。
也是巧,刚好当天有幸去到陆上观影团组织的女性专场超前观影,谢谢让我们有机会听创作者们分享作品点滴。难得的是导演和饰演九儿、杨柳的两位演员他们真诚分享,体验感到位了。在这里给大家提前讲个四川人懂的称呼“妹妹”,大家去百度哈我是当场问到了答案和了解希军与东子在拍摄期间的故事,嘻嘻。
谢谢《街娃儿》抚慰哦,我感受到街娃儿的真实和轻盈。感谢影片的所有工作人员,给我们带来《街娃儿》这部优秀作品。
片面表达,让我们舒心生活。
057|《街娃儿》导演那嘉佐:我写剧本是为了逃避现实,拍电影是为了较劲 - 散场通道|AfterCine - 电台节目 - 网易云音乐 (163.com)
01:05 - “街娃儿”应该怎么读? 01:50 - 导演那嘉佐眼中的本片是什么样的? 04:20 - 剧透线 04:30 - 本片的故事是否包含着导演本人的自我投射? 06:25 - 导演那嘉佐被骗子制片人骗走15万奖金的经历 07:40 - 本片的反高潮结局是如何构思的? 09:50 - 本片被删减掉的结局 11:20 - 本片的人物关系是如何构思的? 15:05 - 九儿(黄米依饰)与四哥(沙宝亮饰)的前史 16:55 - 九儿(黄米依饰)最后为何回到贞武? 18:50 - 九儿(黄米依饰)离开贞武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0:05 - 本片的最后一镜是怎么设计的? 20:50 - 本片最初设想的各个人物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24:30 - 粉色头发的女孩与耍蝴蝶刀的男孩的隐藏故事线 25:55 - 本片为何要加入旁白? 28:25 - 本片中东子(李九霄饰)的旁白为何是导演那嘉佐本人来配音的? 32:10 - 本片中旁白的写作是如何从吉他演奏中获得灵感? 34:05 - 哪些导演影响了本片导演那嘉佐? 36:15 - 本片中的黑色幽默情节是如何设计的? 38:00 - 美术的学习经验如何影响了导演那嘉佐的创作观念? 39:00 - 本片的全景深设计是如何构思的? 39:25 - 安德烈巴赞如何影响导演那嘉佐的创作? 41:55 - 青年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启用年轻的主创团队,是否会有经验匮乏的顾虑? 44:50 - 片中的两个时间节点(2004年、2010年)是如何选择的? 46:05 - 片头洒向长江的骨灰是谁的? 46:20 - 2010年的故事还有哪些没来得及拍的情节? 47:40 - 如果再拍一遍,导演会怎么处理结局? 48:50 - 本片的故事为何发生在重庆? 52:40 - 导演那嘉佐如何在重庆重构现实空间? 54:30 - 本片的角色都想要逃离的是什么? 57:20 - 从《街娃儿》的“不知道”到《伶仃》的“有道理”。那嘉佐是否有所改变? 58:15 - 导演那嘉佐对本片的不满? 58:35 - 那嘉佐的第一部长片中为何就展现出了剧烈的挣扎? 60:50 - 导演那嘉佐是如何与演员们一起创作出各个角色的? 62:10 - 本片主演李九霄是如何融入“东子”这个角色的? 63:25 - 本片主演沙宝亮是如何理解“四哥”这个角色的? 63:45 - 本片主演黄米依带给“九儿”这个角色的改变 64:30 - 那嘉佐如何邀请到姚橹出演本片? 65:05 - 那嘉佐如何邀请到余皑磊出演本片? 66:35 - 本片从19年拍摄、21年亮相电影节到23年上映,为何等待如此漫长? 68:50 - 那嘉佐的片场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72:50 - 本片的剧本创作经历是怎样的? 75:15 - 本片拍摄中“被电影之神眷顾”的时刻 78:40 - 那嘉佐是如何为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找到资方的? 81:10 - 本片是如何走到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 82:45 - 那嘉佐的戛纳之旅体验如何? 84:55 - 今天的那嘉佐如何评价当年的那嘉佐的导演工作? 86:20 - 那嘉佐的下一部电影进行到那个阶段了? 87:50 - 本片的各个外语片名都有哪些玄机?
听导演说这是他好几年前拍的作品 今年他已经34了 拍这个片子的时候监制的胡子还没有白
或许这样一部在今天看来有些少年气的作品就是当时的一种不得不抒发的强烈的感受 被创投看见的作品好像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色
希望片子能够有更多的人看 因为它代表了某种程度上创投作品的后半程 创投依然是创意的投资 它自然欢迎有更多的类型化商业化作品的加入 但也希望能持续不断有野生力量的迸发 这好像能够不断补给整个电影行业的内容生态
合适的成本 青年时期的导演 老一辈的帮助 是创投项目最好的形态
期待那导未来更多的作品 #藤井树观影团 #SFC EVENTS #街娃儿
真的很好看,很久不看电影了,难得看一次就发现了那么棒的片子,真的很开心,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越来越多这样好看的片子,冲!入股不亏!导演很有意思!!!海报也很吸引我,里面有很多台词让我记了很久,“那死呢,也会像活着一样痛苦吗”直接就穿透到我的心里,真的,大家都去看看,很值得的一部片子!!!!!!!!!!!!!!!!!!!!!!!!!!!!!!!!!!!!!!!!!!!!!!!!!!
【6.16长沙粉丝场】
【主题 - 】影片关于青年的困境抉择
【摄影美术 A 】场景布光造型花了硬功夫
【音乐 A 】配乐牛逼 氛围营造增益 听说片尾曲也是导演原创 那要真的就太牛了 生命张扬的风格统一
【叙事 A-】前半段叙事节奏轻快 不拖泥带水 剧作强悍 五个人物 十组关系 善用对比叙事 至少双组碰撞 常常隐去过程 并以结果领先观众
后半段节奏渐强 借独白叙述方式得以玩一些鞭炮要账等操纵游戏(当时以为被炸死了吓一跳😮)同时也强化了人物塑造 另外 燕子 芭蕉 江水等意象清新不浮躁 结尾超现实空间也蛮有趣
但死亡撞车的并线偶然 (突然想到《爱的那点性事》结局)削弱了影片的现实表达 连同造型像更为戏剧化的方向行进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抵达了艺术现实的平衡
这么看来就不愧是有戛纳面相的电影 值得每个青年影人学习
【表演 A-】演员表演每位都演绎的相当精彩 台词生活化 整体在强造型中又极为松弛 这大概是川渝电影给我的独特感受
如果非要拉一个排名 那可能是:姚橹 余皑磊 沙宝亮 黄米依 李九霄
街娃儿奔跑的狰狞表情 作为一种定格情绪留在观众心里 以面部符号呈递着导演想表达的生命力 这无疑是一种笨拙的方式 但很快 第二天醒来 脑海里就只有这个表情了哈哈
【表达 B-】
说起青年抉择 不由得想起另一部《乌海》两部影片 一个北方青年 一个南方青年 面对生活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南方青年洒脱热血有冲劲拿得起放得下
北方青年压抑隐忍一步步失控走向绝境
街娃儿传递了逆境中的洒脱和生命力
乌海却呈递了极度真实的窒息现实
作为北方人 真实的感受到了这种差异
街娃儿那种压抑现实下的尊严和清醒 就算装逼 也不用嘴巴 用行动告诉你 让人充满敬意
不妨可以讨论这个话题 南北方青年 面对现实困境 真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吗
银幕呈现和背后映射的现实 电影内外 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它关乎我们该怎么样关心并书写当下的生活
最后谢谢导演签名 :)笑脸很酷 加油 未来可期
长在街上,野草一样。
这句话写在电影《街娃儿》的海报上,看完影片之后,我才明白了这八个字的含义。
片名中的“街”应读作“gai”,“街娃儿”是川渝方言,指整日在街上游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
《街娃儿》以九十年代的北上广迁徙潮为背景,用一个川渝地区年轻人的青春故事,讲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成长困境。
影片中的男主角东子和女主角九儿是像野草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想要寻找停靠的港湾,却无奈在世间飘摇,面对命运的捉弄,他们挣扎求生,却无法真的冲破生活的牢笼。
导演那嘉佐用自己生猛凌厉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街娃儿所处的周遭环境,也带领我们走进了街娃儿的内心世界。
我看到了叛逆,看到了困惑,看到了挣扎,看到了不甘,看到了游荡感,也看到了生命力。
观影时,我始终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生命力氤氲在影片之中。生命力来源于故事,来源于人物,也来源于演员。
在电影中饰演女主角九儿的黄米依,就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好演员。
《街娃儿》上映前,我有幸采访到了黄米依。聊了很久,聊了很多。
整理采访内容时,我再一次看到了《街娃儿》海报上的那八个字,“野草一样”,其实用来形容黄米依也颇为合适。
自由生长,不被设限。作为演员,黄米依的表演是灵动的,是生猛的,是可塑性极强的,是未来可期的。而在演员身份之外,我也看到了一个恣意洒脱的有趣灵魂。
01
“我们没什么不一样,都在遥望彼岸”
影片中黄米依饰演的九儿,是一家纹身店的老板娘,风情万种,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
这是个很迷人的角色,也是个很有复杂度的角色。
而出演《街娃儿》时,黄米依才24岁,离开校园没有太久,要把这个角色塑造好,并不容易。
但她出色地完成了挑战。
拿到这个角色,黄米依觉得自己很幸运。她说:“当时我面试了另外一个角色,但开机头一天本来的女主角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出演了,静姐那天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来演九儿。那天在街头游荡了好一会儿,不知道怎么办。但还是来什么接什么吧,第二天就飞到了重庆。”
看到《街娃儿》的剧本,黄米依的第一反应就是喜欢。
她说:“喜欢剧本里谈论的时代,和时代下每一个角色身上散发出的生命力。影片说的是九十年代末的北上广迁徙潮,我生在那个年代。于是想到我的母亲,她在我很小的时候,跟我爸吵架过后对我说‘要不是因为生了你,我早就去广州了’。我想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同我的母亲一样,想去北上广,或者在北上广的人还想去更远的地方闯荡。但有人出走,就会有的人留下。”
到重庆拍《街娃儿》,也算是黄米依的一次“出走”。
刚到重庆,黄米依打车,就遇到了一位本地司机。对方以为她也是本地姑娘,问她“是不是出去找钱了”,黄米依和对方攀谈了起来,才知道司机师傅正是昔日“街娃儿”中的一员。
刚到拍摄地,就遇到了电影中的人物,提前了体验生活,似乎也预示着黄米依和九儿这个角色非常有缘。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黄米依切换到了另一种状态。
她说:“开机过后,我就在重庆待着了,吃那里人一样的饭,做大差不差的事,感受夏天的炎热,和夜雨后的清凉。应导演的要求,每个演员都在拍摄地从头待到尾,融入当地生活。”
除了体验生活,黄米依也会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里寻找与角色的共鸣。
她聊起了自己的经历:
“我妈妈在我小的时候,消失过一段时间。那时国营企业相继关闭,我妈的铁饭碗也没了,她的生活里的一切都变得焦灼。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养活我,她去了义乌做别的生意。我妈本来是个简单的女人,也不得不开始要闯荡江湖。
所以我认为九儿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下,为了生存不得不而为之。九儿十多岁从湖南的小地方来到贞武,导演留了很多想象空间,你不知道九儿是自己来的还是被骗来的,受过什么苦,直到她被四哥救下来,才将将得以生存。而长到三十多岁,我想她早已熟练江湖。但她来到这里目的是做点小生意、吃好点,并无意参与江湖险恶。所以我想,她是复杂的,又保留着简单。想过这些以后,拍的时候会安心很多。”
九儿是个在情感上处于复杂状态的角色。一方面,想要躲开前夫四哥的骚扰,同时她喜欢上了东子却又不敢去接受东子的爱意,要演好九儿,黄米依必须得拿捏好其中的分寸感。
导演那嘉佐给了黄米依巨大的帮助。
比如,导演让李九霄和余皑磊天天一起吃饭,但不让黄米依和李九霄说话。
黄米依说:“我当时其实特别别扭,因为我跟对手演员一点都不熟。但后来才知道,导演想用这种办法把我们身上与角色贴近的东西提炼出来,让我们自然而然。”
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发现,黄米依虽然是第一次和李九霄对戏,但两人之间的默契,竟像是由来已久,仿佛已经合作过很多次了。
谈及李九霄,黄米依说:“九霄是对表演无比真诚和干净的人,我听到过他和导演讨论,他本来就跟导演是很多年的朋友,互相了解。这还不够,他会深挖导演每一场戏写作的初衷,和导演碰撞更多的可能性。这都会反馈到九儿和东子的关系中。东子留宿纹身店那场戏,原本是有肢体上的戏份的,但九霄和导演讨论,如果没有,会不会更让两个人精神相通的浓度更高呢?导演临场写了一场戏,让这段情感越发朦胧,我个人非常喜欢。”
和沙宝亮对戏,黄米依则贡献了我个人认为的全片最高光表演。
那是前夫四哥对九儿骚扰并意图强奸的一场戏。面对前夫,黄米依饰演的九儿并没有表现出巨大的慌乱和紧张,反而很镇定,只是去狠狠地唾弃他,挣脱之后露的笑容,更是让观众内心一震,难以忘却。
黄米依说:“和宝哥争执那场戏,我慌了一天。他是真的浑身散发着成熟男性的气场的,见到他我都会紧张。幸而那天虎哥来探班,和导演一起开导我很多,我才豁出去了。而完成那样的表演,也是自然而然。”
说到那个笑容,她说:“这个来自于四哥在我要走的时候,先用跪下的方式挽留,再动用暴力。那一刻,我作为九儿的内心不悲切,反而很‘自嘲’。怎么到头来还是个‘玩物’。”
黄米依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和东子在河边说出走的那场。
她说:“那天不热,拍摄地是个野码头,平常是没有人的。天知道我最喜欢拍戏的一件事,就是可以跟着去一些好地方。那天到了现场,我和九霄就在河边静静的待着,导演也在待着,江水的言语不动声色流进心里。佳能老师踩着鹅卵石扭得跟泥鳅一样试机器。可能是因为自然的力量,大自然也知道摄影背着机器拍这场戏不容易,拍了一两条就过了。”
体验和共鸣,在黄米依诠释九儿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谈及自己和九儿的相似之处,她说:
“我虽然生在长沙,但我生活的地方,靠近一个交通要塞,鱼龙混杂。而且我的小学在一个菜市场旁边,每天上学都经过一条布满鸡鸭鱼血的路,我从心底厌恶这条路。但我小学的马路对面,是一座精致的大学城。
那个时候我就总是在这头望着那头。我是这样理解东子的。
所以影片里我很喜欢一个段落,九儿走了又回来,来到关了的纹身店,先看了看曾经的自己,又回头看到装着芭蕉树的船,她也学着东子蹲在船上看对面,在那一刻,九儿才真正理解了东子。
但实际上,我们没什么不一样,都在遥望彼岸。”
02
“我想他献给存在世间每一个你”
在《街娃儿》之前,我已经在不同的影视作品里看到过黄米依的精彩表演。
她在《隐秘的角落》里演秦昊饰演的张东升的妻子徐静,在《亲爱的小孩》里演任素汐饰演的方一诺的闺蜜雷雯,在魏书钧导演的《永安镇故事集》里,她演一个小镇饭店的老板娘,但与这次在《街娃儿》中饰演的纹身店老板娘九儿又截然不同。
黄米依第一次演电影,在《冰封迷案》中饰演的就是一个有双重人格的角色,后来参加《演员的品格》,也会在节目中主动挑战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角色。
多变,是黄米依的特质,不断尝试走出舒适区,也是她从出道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聊到“舒适区”,黄米依说:“还在上学的时候,我总是把自己框在舒适区。直到毕业大戏的时候,我的导师李雅菂跟我聊过一次,那时候毕业大戏定演员,他想让我尝试一下我从没演过的角色类型。我拒绝了,我觉得我理解不了。他当时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破口大骂‘你就只能这样吗?你要当一辈子瘸了腿的女演员吗?’,在这之前他还说过我是‘没有灵魂的女演员’。后来也当笑话讲了。
同年我又看了一部电影,是凯特·布兰切特演的《宣言》,她在里面一人饰演了十三个人,我被她的塑造震撼了。一个人怎么可以变成那么多人?我开始回味导师对我说过的无数狠话,发现我习惯把眼睛蒙起来,只看想看到的东西。在那之后,我才把眼睛张开。”
“张开眼睛”后的黄米依,说自己接到角色后,会“向外看也向内看”,演每一个角色,她都会好好读剧本,认真地去理解人。
人味儿,在黄米依的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很多年轻演员都会把前辈演员当成榜样或偶像,我问黄米依时,她给出的答案则让我印象深刻:“我会喜欢某些作品里的角色,但我从没想过到达什么样的目的地,所以没有。反而我在生活里认识的人会有很多榜样,梁静姐,陈冲导演,或不是演员的,还有说出来都不知道的人,不止是戏不戏的,更因为他们的思考,生活智慧呀,或者只是因为那个人做的鸡丝凉面很好吃。”
会记得鸡丝凉面很好吃的演员,演技一定不会坏。
或许也是她身上这种恣意生长又扎根生活的“野草气质”,吸引了那嘉佐、魏书钧、张大鹏等年青一代的新锐导演,成为了他们的缪斯。她用自己身上强大的生命力帮助年轻导演完成了自己的表达,缺她不可,非她不可。
黄米依也有着很多年轻演员不具备的创造力。她是不折不扣的才女,平时会写东西,有自己的公众号,写过歌,《亲爱的小孩》的片尾曲《北方》,就出自她的手笔。
我问她是否有创作剧本的想法,她说:“平常会瞎写写,拍拍,剪剪。有机会就做出来,但我慢慢悠悠的,不值得期待。最开始这么做,是觉得可以通过学一学更好的回到表演上,因为和舞台不同的是,影视是画面,手段是不一样的。后来觉得也挺好玩的,有想法了就记一记。”
采访到最后,已是闲聊。
聊到她最近看的电影听过的歌读过的书,她说:“昨天看了电影《现实之舞》,最近听得多的是《且听风吟》和《肖邦升c小调夜曲》,书的话,《黑镜头》。”
我让她再推荐一下《街娃儿》这部电影,她找出来自己5月份写下的一段微博发给了我:
连日阴晴不定,今天是5月18。5月18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但是天晴,空气佳。无需出门,呆着就可以疏通筋骨。
《街娃儿》在今天定档6月16,那一天好像也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夏至未至,不灼人,也不凛冽。
就像我看到这一幅幅海报换了又换,《街娃儿》来时的路已经模糊不清,如今它是看不出时间纹理肌肤上的画,没有字眼。
看黑塞的书,上面写“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然而到此,世界也不重要了,埋进混沌的河流,送还有愿望的你去绿水青山,送你一个梦。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美好,但他足够温柔,足够体谅。
借用卡瓦菲斯的诗句,“是伊萨卡赐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没有它你可不会启航前来。现在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而如果你发现它原来是这么穷,那可不是伊萨卡想愚弄你。既然你已经变得很有智慧,并且见多识广,你也就不会不明白,这些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我想他献给存在世间每一个你。
黄米依用了“他”而不是“它”,在黄米依看来,《街娃儿》像是自己的一个老友,陪伴多年,终要成行。
一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也是一个演员要开启新旅程的时候。
我也想借用卡瓦菲斯那首《伊萨卡岛》里的一句,送给黄米依:
“但愿你的旅途漫长,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一开始节奏还能挺住,后半段完全垮掉了(但据看过另外一个版本的人说,过审版剪掉了很多)中国的街头小混混为什么都说自己想去远方?不能做一个热爱故乡、深刻理解附近性的消失的小混混吗?——像香港以前古惑仔就很少说自己向往什么远方,这种差异真蛮好玩的。
受不了你们纯爱(找妈)姐弟恋。演技全程在线但是编导水平就到这儿了。如果拍后摇mv或许是个好苗子。在黄米依回来之后走向开始失控。大陆年轻导演能不能别再执着于颓废青年生活状态,执着于奇观,执着于摩托和追车,腻不腻歪。很难不去和魏书钧比较但不如,且不自知男味是《野马分鬃》的四倍。老中青男性失恋自我陶醉合集,没有任何一个男的试图进入对方内心去共情她们的感受,纯粹欲望对象罢了,不如自己意就开始发癫。
营造了一种“新现实主义悬浮”,悬浮虚无的人物和情感,假装疼痛的青春和人生。Ps.青年导演请放过重庆吧
无意扫射,但是这部片子就是典型北电导演系或者摄影系的作品。视听语言无可挑剔,但是故事核心松散莫名。有这么好的技术多拍点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处女作就开始炫技。
有点太照顾观众了,旁白很多,而且承担解释性的功能和串联剪辑逻辑的功能,戏是不顺的,靠的是剪辑来拯救。导演是反类型的路子,摄影和配乐都走的很情绪化,明明是在弱化强戏剧的类型元素和套路,但另一方面又过于照顾观众,没有把他的创作理念执行彻底。片子整体上很不错,属于今年卧虎单元那些外语片的平均水准。
平遥一次,看完无印象,FIRST二次,再降个0.5。制作没话说,所有演员也都是在线的,那嘉佐也有审美的,每个镜头都在精心设计,说起来很难得。但可惜的是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不到人,尤其看不到一个女性(“xxx是我的”)。这种好看是悬浮空洞的,有眼睛没脑子的。
7.2/ 导演29岁时的处女座,镜头很有呼吸感,属于比较有“野性味道”的学院派作品。落点放在川渝小城的边缘人物身上,“街娃儿”仿佛穿越杂草丛生奔向潮汐江海的野蛮生长。剪辑利落不墨迹,有些诙谐的小设计。透过片子看到一股小人物的冲劲儿和力量。看的沙宝亮参演的第一部作品,意外还不错!KTV那场戏,他一拿麦我好害怕他会唱《暗香》。
國片照例不打分,特別是看了前面的評分以後,就更不敢打了。
新生代导演拍小混混就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完全不同了,除了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品位也有才华。
摄影是OK的,无意义也是OK的,故事有点差强人意。
中国年轻人的表达空间太匮乏了,想要挣脱什么,却又死死陷在险隘的青春感伤中。很难看。
真是一部打脸片,男主角的脸,被他打和自打,加起来超一百次了吧。不知道是不是错过了啥,还是被剪掉了啥,开头的2010年奉节,与故事发生的2004毫无关系。置景和时代还原的都不错,故事推进的也给力,与父亲相爱相杀的关系也有说服力。可还是太过于虎头蛇尾,情绪的爆发有些没想明白吧。
记录了一种生活状态吧,你来重庆漂泊,我去北上广织梦。有对这城市适者生存和年轻人迁移潮的哀叹,聚焦的是那群选择留在家乡,眺望远方的年轻人,他们都想到达另一个彼岸。旁白应该是为捋顺逻辑和规避审查后配的,和影像上的叙事逻辑有点儿拧巴。
西南和霓虹夜景看太多了实在无法再有新鲜感 但新导演讲内心世界真的很符合年轻人的情绪 整体还有待提升 几个段落尤其最后拍的很出彩
预期很高,毕竟是入围戛纳一种关注的片子,但看完...对重庆小镇青年审美疲劳了+1。有管虎团队加持,整体制作和质感不错,有的地方还有点像管虎(这些导演选的青年导演都是有点像自己的)。但这样一个题材,没能持续提起一股劲儿,你感受不到街娃儿到底是愤怒、控诉、悲痛还是什么,只有一团虚无,后半段剧情也比较拖和散,给人一种把一个并不够好的剧本用制作规格和后期剪辑努力往上抬的感觉。可能也是因为有大团队保障院线发行,所以一上来先自己束住手脚,说违法的事儿咱们不干,讨债不能动手只能动脑,全片只有很少的暴力元素,温温吞吞,我觉得这点不能全甩锅给神茶。另外,劝新导演还是尽量克制住“献给 待抚慰的心灵”这种文青词藻,放自己心里就行了,不用打到公屏上。演员都很不错,余皑磊李九霄黄米依都是好演员,沙宝亮算是意外惊喜。
低配黄秋生、低配陈冠希、低配周迅的低配在一个低配小香港的地方讲了一个低配《黑社会》的故事……巧合多到缺乏逻辑,怀疑这条街上的小混混都是几代单传,根本没什么皇位可以争的,全片最富的沙宝亮也就是海澜之家的水平,为穷得榨不出油的一块地盘拉拉扯扯真的至于吗……
过多的抒情与画外音,让影片痛感不足,空有抒情。但抒情又太多,反而自我削弱了。
把毕赣、刁亦男和李霄峰的创作模型丢进ChatGPT,自动生成出来的剧本be like:
出来以后才知道四哥是沙宝亮的人只有我吗 怪不得那么爱唱KTV
那嘉佐毫无疑问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的导演,但是很可惜,他选错了题材。在现在的环境里,他不可能拍出一个川渝版的古惑仔,所以大家在这部片子里只看到了压抑和绝望,却没有看到酣畅淋漓的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