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基德的《小鞋子》到《麻雀之歌》再到《天堂的颜色》,以及阿巴斯乡村三部曲中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由他编剧的《白气球》,前者由家庭困境引出孩子的泪水,在本来已经艰难的生活中不管是无心还是无奈所造成的“屋漏偏逢连夜雨”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却也不忍责怪;而后者则总是在寻寻觅觅。但这些儿童电影中孩子几乎都有着一样的特质,有些纠缠、喋喋不休,因为他们都太一根筋,有着迥异于成人的执拗、憨厚,甚至傻气。
相较于欧洲儿童电影来说,波兰的《Jestem》,法国的《Stella》《真爱满行囊》,意大利的《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欧洲儿童电影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母亲一角,母亲多半有些神经质,甚至“放浪形骸”,而父亲角色的抑郁或者直接缺失,多少都导致了这些孩子内心的孤独,注定他们会长成不同于其他人的介质。孩子们用瑰丽的想象力丰盈着内心的世界,有自成一体的逻辑,他们才不管对方是疯子、是看门人、是臭老头、是艾滋病患者、是垃圾一样的男孩……两个孤独的灵魂的相撞总是能擦出最美的火花。还有一种类型则将时代背景设置在战争或者政治黑暗时期,法国的《再见,孩子们》,西班牙的《蝴蝶的舌头》以及智利的《那年阳光灿烂》。我完全不记得和自己的童年时代挥手告别的那一天了。我们常常感叹纯真不再,可是人生中的分界线不像小时候父母威胁说的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般,回想起来总是太模糊了。然而这几部儿童电影的结尾都设置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孩子们陡然长大。他们一定永远都无法忘了人生中这一场被动的告别。
至于亚洲儿童电影,日本的《奇迹》《如父如子》,新加坡的《爸妈不在家》,台湾的《一一》,则多体现孩子与大人各自及之间的问题,最终彼此都得到成长。
生活在平靜有序现代城市中的人们,被呵护的温柔、相互扶持的温情,人们一边视之为理所当然一边生出新的妄念,将感情尘封在抱怨和沉默中。有人说,没有钱就不要生孩子。然而,什么才叫有钱?每一个中产都恨不能更有钱。在欧洲儿童电影中,经济困境通常不是人物矛盾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吵、停止抱怨、停止沉默。我们总是用经验以及既定思维去想象人生的边界,而孩子则是用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去想象人生的无限可能。
就好比在伊朗儿童电影中,清贫的家庭,孩子的懂事让人心疼,他们也会无助,会偷偷留下眼泪,可是人生当中重要的究竟是什么,有人追求事业,有人渴望一个幸福的家,有人梦想升级打怪拯救世界,但真正重要的或许就像《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长镜头掠过的静静的山岗上孩子焦急的跑动的身影,那就是人性。
《麻雀之歌》中,希望就像跑丢的鸵鸟,那一个时刻,我就像再经历一遍看《偷自行车的人》中自行车被偷走时的绝望,几乎不敢继续看下去了。但有时候人生就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样的老生常谈,勤恳的人总会有面包的,尽管生活的重负仍旧像那道蓝色的门压在父亲的身上,他坚忍地背负起一家人的责任,眼看着一切就要好起来了,他又从高处重重地摔了下去。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影片的结尾,家中的几个女孩子在蓝得像天空一样的布上编织起繁星,他听见儿子在为自己成为百万美元宝贝的梦海阔天空,然而梦还是破灭了,他却为一直以来认为的天方夜谭而唱起了歌。他差点就疏忽了家人之间的温情,如果不是这次意外,生命把人拉出了日常生活,忙碌工作不再重要,凭空多了大把时间去听去看去思考家人的爱。加缪说,如果这世上还有一样东西让人们永远向往并可及的东西,便是人间的柔情。当痛苦总会过去,生命再次奔波于生活繁复的脚步中,他还会拥抱着这份柔情,静听生活的潮汐。
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从不因我们初衷单纯就不赐予艰难险阻;从不因你水葱似的少女心就不赐给你尘世污浊。”可是这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头破血流走出去,回头看会发现,命运并非对自己刻薄。
看惯了好莱坞电影的热闹,反观伊朗电影,却别有一番风情,伊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点将简单的故事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感动和共鸣。九十年代之后,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人,推出了很多经典的电影,比如《天堂的孩子》、《特写》、《樱桃的滋味》等等,这些电影将伊朗独特的文化和情感公之于众,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欣赏到伊朗的淳朴和善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伊朗政治环境比较紧张,很多伊朗电影人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由此一来,观众看见的伊朗电影大多都比较单一,比如儿童电影,或者和生命相关,选择相关的电影。或许正是因为伊朗电影环境的艰难,所以,伊朗电影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给人带来感动和震撼。
在《麻雀之歌》这部电影中,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将一个家庭的悲欢巧妙的展现出来,男主角卡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人物,就如小麻雀那般不起眼,他和家人过着贫穷但是美满的生活,虽然他有些唠叨,脾气也非常暴躁,但是,他却很勤劳,就算是面对困境也会用一种非常朴素的态度。有一天,鸵鸟出走了,女儿的助听器丢了,卡林不得不开始为新的生活进行筹划。
关于马基德·马基迪,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小鞋子》,这部《麻雀之歌》依然延续了《小鞋子》的各种风格和特点,但是,就其关注度来说,显然《小鞋子》知名度更高。刚开始看《麻雀之歌》的时候,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会有多吸引人,但是,随着主人公境遇的改变,你就会慢慢沉浸其中,你很想知道,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来处理这些麻烦和矛盾的。影片中的各种矛盾和麻烦都是以非常诙谐的当时来表达的,影片中的人物并没有很多直接表达情感镜头,但是,随着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挣扎,一次一次的艰难,一家人都坦然的接受了这些问题,并且坚强而快乐的生活着。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动是肯定,是因为人物的乐观和坚韧。
影片中的小人物像极了身边的人,他们也是如此坚强而快乐的生活着,即便是未来等待着他们的并不全是幸福,然而,他们依然可以充满信心的相信,未来是美好的。《麻雀之歌》以不动声色的演绎方式将各种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身份地位的问题抛出来,让人在唏嘘之间,不得不思考这些小人物的尴尬处境。虽然整部电影并没有刻意的表达或者宣扬某种观念,但是,导演却非常巧妙的用自己的镜头将其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表达出来。
在电影中,一个小人物的经历往往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形态和人们的生存现状,甚至直接表现出人们的生活困境。影片中的卡林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但是,他所代表的是,那个的时代,那个国家的很多人。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导演给人以希望,同样给人以未知。贫穷的人们就像陋室中的小小麻雀,当命运偶然间给他打开一扇窗户的时候,他会拼尽全力的去飞翔,就算是看似光明,他也会拼尽全力去挣扎。
相比于《小鞋子》,这部电影对情感的表现更隐秘而深刻,有穿透力,父亲与儿子都在表现自己对对方的爱:穿梭在黑德兰街头的摩托,水窖中清澈蔚蓝的池水,为了生活,一家人都在努力。
影片中良心的拷问也不时让父亲面对,贪图客人多找的零钱买果子,反而果袋破漏失去许多,归还本可以私自出售的冰箱却得到工作与报酬。
影片中值得一提的是动物的出现,鸵鸟,麻雀,金鱼,狗,燕子,仿佛是伊斯兰神明的隐喻。
电影中的视觉语言很优美,散落一地的金鱼令人心碎,大家围坐抓取地摊上的颗粒仿佛在抓星星。
比较喜欢的镜头是父亲艰难的背着蓝色大门在旷野中行走以及结尾有力奔腾的一群鸵鸟。
4.5.幸福寄存于鸵鸟、摩托、鱼鱼之上,而即便这些都失去了,依然可以勇敢乐观。伊朗电影的人物总是如此简朴,单纯的目的和手段,简单而令人感动。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伊朗剧情片。剧情很平凡,一个并不富裕家庭的父亲努力挣钱养家。内柔外刚的父亲经常追打孩子,却也有温柔细腻的另一面。剧情中加入的喜剧色彩让角色更显苦涩。生活琐事与细节远比大场面更能触动人的内心,感受温暖与欢乐。小成本,大电影。四星半
...我竟然还看过
资料馆2014.12.11.7pm 现实主义情节剧。强调来自上帝的惩戒与提醒/提示,好几次切换到超大景别(高空俯拍背着门板的卡林)。开头坏掉的助听器、走失的鸵鸟,把观众引向《偷自行车的人》,但惩戒其不够善意、断腿后,妻子与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仿佛转为要对命运(上帝)怀有更大的信心。不太统一。
i guess 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movie i have ever seen. Majid majidi is a poet.
这么有意思的伊朗乡村电影怎么能错过,如此纯真如此美丽
3.5/5,不如单纯的《小鞋子》完美。依然是现实题材,关于平凡人家的生活,有导火线引发的矛盾,有纯真的故事情节,但在父亲家庭责任的故事下,孩子沦为了配角,池塘和鱼代表的是孩子们最纯洁的愿望和童真的想法,而最让人触动的无疑是那洒满一地的金鱼,孩子们含泪告别。当然,还有道德的判断选择
首尾鸵鸟的轮回呼应,金鱼麻雀的放生,祷告和等红灯遇到的女孩再加上几段漂亮的真主俯拍视角有些宗教味,而城里与乡下人与景的对比有回味。男主塑造立体夺银熊,其他人物也挺有意思,但某些地方稍显编排。丧失希望或不如意时可以看看这个励志小片,生活往往给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的。资料馆胶片版。
生活的每一次转折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接近圆满,如果生活对你的向心力一直都有存在。最后,仍旧回归原点。平凡真实的刻画太感人了。
明明毫不相似可看到他却想起了我爸。普普世间里他最平凡也最不凡,哎,还嫌被马基德骗去的眼泪不够多吗?愿主保佑世间每一只努力活着的麻雀。
预言与现实交织
每次看马基德'马吉迪的影片都会很感动,邻里的友好、家人的相爱、人性的善良应该会让许多国人羡慕和向往吧,那才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与经济条件无关。PS:制片方比他拍《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的制片方阔绰多了啊,航拍都来了。 观影@北大
其实我们都只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生活中的一个细微变化,一个很小的意外都能够打乱了我们之前保持的宁静,于是那些坚持就显得一文不值了。小男孩的梦最后随着桶的破碎而心碎,那么多的金鱼洒在地上,那么久的坚持那么久的付出都随风而去,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大概能拆出两三个片子吧,摩的司机的段落还算比较饱满,对城市空间的展示还不错。不过女儿的助听器,儿子的水窖,乃至视觉上最夸张的鸵鸟养殖场都跟这个故事不算兼容。还算用到了宗教元素来做梗。航拍实在是太刻意了。
哭惨了~~
还是生活多艰的主题 欢快的基调却带给人不输于《小鞋子》的感动 马吉迪太厉害了
我一直希望我的生活是能够体验到这个世界为我们传递的善意,所有在“探寻、执着、破碎、重拾、回归”中循环着的平淡都值得被尊敬。
Majid Majidi永远都那么是我的菜
又惨又感人,懂事的孩子和温柔的父亲就是催泪。
流水式的片段集合,父亲丢失的鸵鸟,女儿坏掉的助听器,父亲做摩的司机,儿子成为鱼塘富翁的梦,散落一地的金鱼,怪异舞动的鸵鸟...依旧是遭受苦难又纯真善良的伊朗底层人民,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孩子们。特别注意到的是,尽管画风乍看贫瘠粗朴,这部里的一些航拍和特写却是好美,父亲伪装成鸵鸟在山顶漫步,背着蓝色门板在田野中独行,女人们做亮片布艺宛如手摘星辰...伊朗导演好像都蛮有审美天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