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Jobs who the one has changed our world
Pirate很贴切的title,Jobs也好Bill也罢,每一个传奇,也许都有那么一丁点的污点。Good artist copy, Greate artist steal. 看Jobs窃取施乐的成果,我很坦然的接受了,但是为什么当Bill来苹果做贼的时候,我那么愤慨呢?
是电影的误导么?Jobs虽然狂妄,但是坦诚,即使是海盗也要做个堂堂正正的海盗;但是Bill给我的感觉确是伪君子呢,时不时的在你身后放几张冷箭。
今天刚看完“乔布斯2013”,又回过头来重围Pirate,感慨颇多,也许是Jobs已经离开了大家,也许是Jobs起起伏伏的一生,他的身世,他的特立独行,从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被迫离开,又凤凰涅槃地回来重振苹果,他的禅意,他的完美理想,他改变世界的野心,所有的所有的这一切,无不让我崇敬。
就想Think Different的广告台词: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e things differently.
They are not fond of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at they can change the word, are the ones who do.
Jobs就是那个想改变世界,而且有能力改变世界,而且已经改变了世界的crazy one
2 ) 硅谷海盗
记得我以前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她是被翻译成:“硅谷海盗",很喜欢 Jobs 的 海盗旗,那是一种霸气!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我希望自己更偏执些,出来的头几年全心关注:HCI。
3 ) 海盗?
首先第一感觉,有种恐怖片的开头。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是不是真实的,影片描述了生前的Steve像个红衣主教一般被人们信仰着,不能否认,现在亦是如此,被那些苹果粉们。苹果已不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种信仰,这是我从影片中看到的。
影片讲述了两个硅谷狂人,Steve和Bill。Steve狂傲不羁,Bill也大胆出格。不过从片子里我倒认为Bill更可爱一点,至少对女朋友。Steve个性太强,强到无法相处。他不承认自己的女儿不说,还要求已经连续工作了50+小时的员工继续工作。这是真的吗?
最让我震惊的是Bill去Steve公司时看到的那面海盗旗帜,这就是苹果的文化吗?
Steve每次都说苹果将改变世界,确实,他做到了,现在满大街都是苹果手机,大家都以买苹果的东西为荣。可我觉得,至少从影片中看出,他是让所有人都统一化,他所谓的“个性”确实让所有苹果客户不能使用其他产品,只能忠实于苹果。他的系统不能做改变,系统已完全帮你规划好了,你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可言,你被束缚了。这,是virus。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苹果不好,我只是觉得这样长久下去,我们会像他的员工那样,对他有抵制情绪,好像一个被关久了的鸟,想要展翅高飞。他的行为似乎诠释了那面旗帜的含义,像海盗一般夺去你的个性。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不过必须承认,
没有Steve的强势,创造不出苹果。
Are you virgin?
4 ) 一些看法
电影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本来对教主没啥太大兴趣,但是看完之后,反倒想读读他的自传。
能理解的某些东西:
让人疯狂工作都是有目的和目标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产品,不管从内到外都会让人喜欢的产品。直觉力的第一判断就是让人喜欢它!
主观的要求是因为自信自己要的是对的。要的就是一台好电脑。
要知道开发人员的惰性简直是不可理喻,要他们改个bug还要拜一下,软硬一起来他才肯为你做事。这是很可怕的...
当教主在party上展示他们的最终成果时,那种自豪和骄傲,我想每一个在底下做事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这个结果只能靠疯狂才能做出来的。
看,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疯狂。
不过一个公司内让两个团队对立,确是是有利有弊。因为竞争才会有更好的结果。在结果上不停的超越对方,你才能赢。这样的目的,也还都是在做一个好产品。
这里好产品并没有唯一的判断标准,因为只有比别人好,你才会更好。所以你更不不知道下一个好产品会哪里更好。也许是性能、也许是界面。
如果APPLE II 团队的产品真的比Macintosh团队的好,那为什么活下来的并不是APPLE II呢?
举个栗子,lumia 920出来了,那和808谁更能接受市场的检验?
还有,盖茨基本上是个商人,商场如战场。好在盖茨在苹果财务危机的时候能义气的帮一把,也只做了些并不是太过分的要求。也算不是那么黑心了吧。
5 ) 发家史是以己之道还施彼身
Bill Gates和Steve Jobs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商业头脑,知道人们想要什么,并能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Bill Gates和Steve Jobs有一个不同点:Bill总能给人们他们想要的,而Steve却总能给人们他们想不到的。
6 ) 剧情与现实
《硅谷传奇》的真实性
影片中 史蒂夫·沃兹尼克 Steve Wozniak 与 史帝夫·乔伯斯 Steve Jobs以及乔伯斯的女友克丽丝·安Chris-Ann Brennan在公园打工扮演爱丽丝梦游奇境记时,由沃兹尼克扮演三月兔、乔伯斯扮演疯狂帽匠。事实上根据沃兹尼克的自传iWoz,扮演帽匠的是他本人。
影片中 史蒂夫·沃兹尼克 Steve Wozniak使用电视信号干扰器恶作剧时,史帝夫·乔伯斯 Steve Jobs和他的女友克丽丝·安Chris-Ann Brennan就在旁边,而事实上该恶作剧发生在沃兹尼克就读的大学,并没有乔伯斯和他女友在场(根据iWoz)。
史蒂夫·沃兹尼克
在影片中 1977年旧金山电脑展销会的一幕,可发现到制造Altair电脑, MITS Corporation 的展销摊位. 但在 史蒂夫·沃兹尼克 Steve Wozniak 所撰写的书 iWoz 中,称MITS Corporation 当时并无参与协助推销; 不但止,沃兹尼克 还印制了 8,000张 根本不存在,声称叫 Zaltair 电脑的宣传单张,戏谑Altair.
影片中,Altair的制造者Ed Roberts看上去有将近50岁,但事实是Ed Roberts1942年出生,在Altair 8800发售的1974年时仅仅32岁。
影片中, 比尔·盖兹 Bill Gates 在去Miami同IBM商谈时忘带了领带,由史蒂夫·包尔摩Steve Ballmer从洗手间里的旅客处花费$30购得,真实情况是,领带是在商场买的。
影片尾段 比尔·盖兹 Bill Gates 与 史帝夫·乔伯斯 Steve Jobs 的对话中,暗示苹果和微软"双方"均有从"富有邻居"Xerox PARC中盗取图像用家接口 GUI 的概念. 现实上,史帝夫·乔伯斯 曾与 Xerox 相谈交易,请 Xerox 注资美金$1,000,000 到苹果,以获取 10,000 股苹果的股票 (pre-IPO shares); 而苹果则可派人进入PARC参观PARC的成就三天。苹果上市首年, Xerox 持有苹果股票价值美金$17,600,000[1]. 1989年Xerox因为Lisa/MAC所使用图形GUI涉嫌抄袭Xerox PARC所发展出来的Alto, 而控告Apple, 不过大多数的控告在1990年3月被法院驳回。而数年后,微软Microsoft 在视窗 Windows 中,也使用了 苹果/Xerox的 (WIMP) 图像用家接口 GUI 的概念,但并没有付苹果或Xerox 分毫. 苹果感到视窗的外观与功能(‘look and feel’) 接近得近乎抄袭 Lisa/Mac 的 GUI, 故而触发了一场版权诉讼 。
史蒂夫·沃兹尼克 Steve Wozniak 在他的个人网站当中,曾透过一系列予影迷的回信,就微软英雄一片作出了评论。对于剧中有欠精确的部份,沃兹尼克作出了补充:
影片所描述的人物与事件是真的有发生过,但每每出现人物、时间、地点配合上的错误。例如出现错误的人物(影片中关于1970年组装电脑爆炸的时候,站在我身边的应该是苹果第四号员工比尔·费南德兹 Bill Fernandez,而非 乔伯斯); 错误的时间(当约翰·史考利加入的时候,他是须把注意力由Apple III转移到Apple II,而非由Mac转移); 还有错误的场合(自组电脑俱乐部 Homebrew Computer Club 是位于史丹佛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 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 至于人物的个性,倒还真的描绘得很仔细。
当然,在1984年的意外后,史蒂夫·沃兹尼克在记忆上的真实性曾被质疑。
在2006年8月4日,Studio 360访问了约翰·史立·布朗John Seely Brown,全录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前负责人。访问期间布朗曾观看电影的期中一幕; 其后布朗表示,该幕的描述并非完全正确。片段中,比尔·盖兹对史帝夫·乔伯斯说:“对你与我来说,全录Xerox就像是一个二十四小时中门大开的富有邻居。你只不过是早一步偷溜进去,搬走他们的电视机罢了。”布朗续称,该描述并非完全正确,因为 史帝夫·乔伯斯 当时是被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PARC 邀请,到中心参观及作技术交流; 条件是须以苹果电脑的股份作为交换。
在透纳电视网(T.N.T.)《微软英雄》的官方网站上面,导演马汀·伯克谈到编导这部影片时,为何他不与比尔·盖兹或史蒂夫·乔布斯面谈的原因:
我不想拍一部微软或苹果官方授权的传记电影,这涉及真实性问题,所以我们决定不去和他们面谈来获得资讯。在一个哈佛的研究团队帮助下,我开始了长达七个月的研究计划,尽我们所能地去寻找任何有关这两家公司的历史,研究的资料还包括七零年代的科技杂志。我尝试让每一个电影场景都有事实的基础,包括一些看来挺疯狂的片段,像是比尔.盖兹半夜跑去开推土机竞赛和史蒂夫·乔布斯在应征工作的面试会场中光脚踩上会议桌的那一幕;而我至少都有两个以上的资料来源可以证明真有此事。
因为当时史蒂夫·沃兹尼克还是惠普的员工,在合约中明订公司对于他的发明具有优先使用(first right of refusal)的权利,所以沃兹尼克必须将Apple I 拿给惠普,由惠普选择是否要保留这项发明的使用权。片中描述沃兹尼克将Apple I 拿给惠普时,他希望惠普拒绝接受这项发明,如此一来他才可以和乔布斯一同独立研发并贩售这台电脑。但是根据他的自传《iWoz》一书,其实他当时很努力让惠普认同和接受这项发明,但惠普仍然拒绝了。
7 ) -我们有更好的东西。-你不明白,史蒂夫。这不重要!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多数的人都会记得乔布斯和盖茨先后说过的“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盗窃”这句话。 影片中,导演把“盗窃”作为乔布斯和盖茨的商业艺术,且不说这有多少可取性,毕竟“盗窃”只是乔布斯和盖茨成功的起步,并不是成功的全部。
-我们有更好的东西。
-你不明白,史蒂夫。这不重要
对于我而言,乔布斯和盖茨的这句对话亮了。
苹果和微软从来是有着不同商业理念的公司,不同的理念来自于乔布斯和盖茨两人
乔布斯是个疯狂的人,如同他的名字“jobs”,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为了追求产品的完美,为了实行他的理念,工作中的乔布斯几乎是个暴君的形象。但毋庸置疑的是,乔布斯有着惊人的创新意识和独到的眼观。完美,创新几乎是苹果产品的代名词。
不同于乔布斯,盖茨并没有追求完美的想法。盖茨早电脑还是体积庞大的商用品时,就已经预测到人人桌上一部电脑的现在。盖茨在商战中是成功的,他在乔布斯面前扮演小角色,麻痹乔布斯从而为自己创造机会。他扮演着奸雄的形象,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我们有更好的东西。”乔布斯获得了产品的成功。
“这不重要!”盖茨获得的却是,商业上的成功。
多年后的今天,苹果微软孰优孰劣的话题从未间断。
多年后的今天,苹果依然走完美路线,微软依然走市场路线。
多年后的今天,苹果追求完美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微软获得市场向完美更进一步。
-我们有更好的东西。-你不明白,史蒂夫。这不重要!
这是两个IT巨头的对话,这句话在那个年代并没有最后的胜负之分,两个不同的理念至今仍在时代中斗争。
我们以为自己拥有选择权:MAC和WINDOWS。但真相是:它们是同宗同源,都是出自施乐。对我来说,电脑只有一种,就是显示器、键盘、鼠标,区别只在好用或不好用。
这就是微软和苹果的历史吗。。为什么我了解的是乔布斯太自负没有注册最开始的doc专利而被微软反超。。电影里面就是微软"偷窃"苹果的系统。。反正都一样,没人会在乎你是怎么赢的,只要赢了。乔帮主一定要挺住啊,你倒下了IT又要停滞不前了>.<
电影拍摄于1999年,彼时还是业界言必谈微软之时,乔布斯与比尔·盖茨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在影片中也嘎然止于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的一刻。而此后十年双方的商业运势,可真是应了一句老话:风水轮流转。
这是我最推荐的创业型MBA看的片子,因为硅谷一共就发生了这么几件事:1,军队开始研发;2,斯坦福工业园;3,惠普出来了;4,风投出来了,投资了盖茨和乔布斯;5,盖茨把乔布斯黑了,和因特尔垄断了;6,互联网出来了;7,互联网移动了,乔布斯回来了;8,乔布斯死了,机器人和云崛起
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创业史,两位主演太像了,性格刻画和剧情就粗糙了点。趁着乔帮主新亡,重新认真拍一遍?
多年以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它有点像纪录片,又有点像故事片。演比尔盖茨的家伙真挺像回事儿,而另一位天才更叫人过目不忘。即使早已忘记大部分情节,甚至片名,但被自己公司开除的乔布斯去看望女儿和女友那幕场景却在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印象深刻到从此只要一提起乔布斯,顿时想起它——硅谷传奇。
作为一个以真人故事为背景的电影,要不就写实,要不就刻画人物,到最后看到讲出来的其实还是两个公司的理念区别,但是怎么看怎么觉得特像八卦杂志写的一篇文章。
与史实不符得扣分,完美的对手戏塑造加分,作为娱乐片还行。
In remember of Steve Jobs, 5th Oct 2011, rest in peace.
哈哈哈,跟我看的《乔布斯传》一样,作为电影来说不怎么样,但作为传记来看很好,作为喜剧来看最合适了。I LIKE IT.
Bill Gates isn't a artist,he is a businessman.故事截止到1985年辞职。
应征了一句话“任何伟大的人物,他的原始积累都是灰暗的”
故事后半开始变得精彩,进入正轨。个人更喜欢前期各种小片段(信号干扰器,比尔被拘留等),Jobs的故事在Woz口中更是显得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在里面。
作为前微软粉和现果粉,心情略复杂。Jobs那bastard的性格的确让人不爽,但没有这样的性格Apple也不会有那么多好产品。Woz仍是Apple里我最喜欢的。Ballmer太喜感了。Gates涵养功夫巨好。
拍的不错,这才是低成本制片的手法,鱼眼+广角+摇滚乐,不一定非得是手持摄影。我一直在想导演怎么处理Jobs办的那些脏事,结尾Jobs居然成了“受害者”,导演高明!
其实我想说这部类纪录片还蛮搞笑的,尤其两位主演,在哪儿找的呀?还真像!
steve是天才,bill也是。bill更有中国智慧。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老奸巨猾的Bill Gates在电影里活到了最后 唯我独尊追求完美的Steve Jobs在电影里成了电影里的失败者 在电影拍完之后的十二年的后乔帮主逝世后不久的今天 很明显他早已“死”而复生 好的艺术家抄袭 伟大的艺术家剽窃 Jobs和Gates都信奉的一句话 商界的尔虞我诈与风水轮流转
疯狂的乔布斯有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老谋深算的盖茨仿佛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两个伟大的骗子一时瑜亮,世界从微软的苹果开始,换了人间。
挺好看的。要不是其中讲的故事我都在几本当事人和公司的传记里看过了,会更精彩。另外片子是99年的,这之后的11年,又发生了多少精彩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