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1991年上映的由黄健中导演的老电影,但是直到两年前我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可谓群星荟萃,两年前看了之后我就挺喜欢这部电影,中间也反复重看了两三次,总想写点什么,却一拖到现在。果然,是时间,让我们更好地思考,让我们更好地诉说。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都那么渺小,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那时,赵丽蓉奶奶还健在,她的小品还没有那么火,李保田还没有扮演刘罗锅,葛优没有头发,但还不那么出名,大闹天宫的六小龄童成了妻管严,丁嘉丽还没有养卡拉那条狗。而那时我们还很小,小到一到冬天就整天期盼着过年,盼望着老人们给的红包,烟花爆竹,各家的美食与各种零食。在那物资尚不充足经济尚不宽裕的年代,过年在大人们心里面应该别是一番风味吧。
《过年》这部影片讲述了东北的老两口的三儿两女在大年初一回家向老人拜年的故事。五个子女性格不一,心思也不同,大儿子是个懦弱的书呆子,而大儿媳妇剽悍爱贪小便宜,惦记着婆婆的戒指公公的血汗钱;大女儿懦弱内向,而大女婿好色伪善,惦记着老丈人的钱去炒股;二儿子是个会享受生活的研究生,而他的女朋友是个更会享受生活的来自高干家庭的城里女孩,怂恿着二儿子向父母要钱到沿海旅游;小女儿单纯而刚烈,而小女婿还未被老两口承认,是个心细善良的包工头,小两口是个例外,为大家准备了丰厚的礼物,想要细心化解家里潜在的矛盾;小儿子一事无成贪图享乐,他的女朋友也差不多,两人谋划着向父母兄姐们要赞助筹备结婚。结果,大年初一的团圆饭成了针对金钱的一场博弈,影片也以老头端出6000元的血汗钱大菜,小辈们怀着各自的理由大打出手而结束。
表面上,影片展现了90年代初,在经历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后,向钱看向权看的不良社会氛围。钱与权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杆了,也成为了各种话题的中心,凸显着物质文明发展背后精神文明的贫瘠,人人都被刺激着向着钱权争先恐后地赛跑,却缺少了一根道德的准绳,同时这部影片也反映了那个年代开始出现的不良社会风气,婚外情,堕胎,年轻人追逐港台电影,大学生活的浮躁。
另外,这部影片更多地讽刺了过年所包含的遗风陋俗。亲情的交流变成了金钱互换式勾心斗角的游戏,养儿防老观念的不合时宜以及内在苦果,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的物质化,兄弟姐们间交流中的虚情假意与尔虞我诈,以及夫妻间因过年而产生的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说到底,一到过年,老人们是最辛苦的,最无奈的,却又最渴望欢乐的。对过年的理解,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有着代沟,这其中有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涌入的原因,更多的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而导致沟通的减少与意识不到的隔阂。
除了这些,我想到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影片中老两口的孩子们肯定都是在计划生育之前就出生的。经历着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这些所蕴含着风起云涌的思潮对每个家庭都有巨大的影响。讽刺的是,除去那个有些叛逆的与心爱的人私奔的小女儿,其他四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性格上的缺陷,大儿子懦弱妻管严,任妻子打骂而无愠色;大女儿更是懦弱到被丈夫拉着流产几次而不敢吭声;二儿子虽是研究生了,但感觉胸无大志,理直气壮地要父母赞助出去和女友旅游;小儿子更是不务正业,无工作无志向,花钱大手大脚,指着啃老结婚。背后所体现的肯定是父母教育的缺失和溺爱。
这又牵扯到时代的问题,那个年代多子女家庭中,都有着类似的问题,教育的不当与缺失是一个大背景。后些年国家提倡计划生育之后,物极必反,夫妻共育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照顾,再加上老人隔代的溺爱,小皇帝小公主的出现,也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教育是一个综合课题,要有国家层面的规划,也要有社区层面的参与,要有各个家庭的责任,也要有各阶段学校的重视。教育关乎的是下一代的成长,也决定了国家民族的未来。
最后想到过年的内涵。过年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呢?该怎么样才能过得舒心呢?我们需要更改一些风俗,改一改大鱼大肉的胡吃海塞,改一改红白黄黑的觥筹交错,改一改一叠一叠的红包压岁;与此同时,我们要回顾一下传统,过年期间家里该布置的要布置,有延续的风俗需要认真地一起对待,过去历史里所传承下来的不但是一种仪式,而且是一种融合。家庭成员之间呢,少一些牌局,多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少一些争吵,多一些沟通与交流。过年的内涵,是以欢乐祥和的形式,让拥有同一族血脉的亲人达到外在的融合。
别看鸡飞狗跳的,这年没白过,这家不会散。
小儿子还敢跟大姐夫打架,小儿子的女朋友还敢当面呛她的上级大姐夫,最后护送大姐回家,不管有没有正经工作,都是好小伙好姑娘;
大姑爷被呛了没脸进屋,大女儿受不了气最终向家里说了实话,这年就没白过;
大儿媳妇儿去年虽然闹了一通,今年到初一也嘻嘻哈哈地来给老人拜年了,小孙子也来了;今年又砸了一通,大年初一砸了一地的碎盘子也是“元宝”,不能扫出门;
二女儿二女婿当年顶撞了父母偷偷跑出去,现在也真心实意地回来求父母认可,尽心维护家里每个人周全,都是一家人;
二儿子开开心心地领着女朋友回来,给父母带了按摩垫,拍了全家福,学业上还有自己的想法,不管现在有没有经济独立,都是好孩子。
平时精打细算的老妈办了好多年货,等这些让她操碎心的人们回家;在外打工的老爸一路坐着红灯笼雪橇,赶在年三十回来;老两口坐在灯下说话,一个说“我给你攒了十瓶人参酒呢”,一个从贴身衣服里一叠一叠地拿出钱来;拔个罐,包个饺子;最后又坐着红彤彤的雪橇出去旅游——这年没白过,这家不会散。
评论里一大片“各怀鬼胎”、“矛盾”、“利益交换”,我看这一家其实挺好:即便编剧刻意激化,这些矛盾也都不是不可解的;即便有的贪图钱财,但毕竟不只是为了要钱才回家——就算只是为了要钱,能用钱维持住一个家庭,也是成功。
影片《过年》的结尾,一场尖锐激烈的家庭矛盾冲突归于平息,当我们还沉浸在悲剧体验之中时,人物的情绪节奏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切烦人的争吵声、摔打声、哭闹声消隐了,场景转到一片宁静的白桦林,朝阳暖暖地投下光辉,白雪在阳光下亮晶晶地闪耀;程老汉和老伴驾着马车在林海雪原上飞奔,马铃声清脆悦耳,音乐轻快活泼,程老汉一下锁着的眉头此时完全舒展开来,脸上竟洋溢着孩子般的纯真的笑容。这一变化使影片的情绪基调昂扬起来,使人终于感受到了过年的意味。
好的电影正是这样,不但能经得起时间的激荡,更能在时光之中长存,无论何时,翻出欣赏,依然深受感染。
该是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经典的注解了,过年除了喜气洋洋之外,还有家庭之中的各样的矛盾以及无奈,凡此种种,五味杂陈。成人的春节里总没有小孩子眼中的春节纯粹,完全为了过年的热闹和那份期待已久的压岁钱以及一套新年衣服来满足自己一年以来的期盼,但是每个人都会长大,年味渐远,无奈渐多。
当初最看不上的二姑爷倒是最懂事的,这电影太他妈写实了,春节确实是这逼样,每个人都有我家亲戚的影子
五味陈杂的年夜饭,关于中国人过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其实说没有之一也不为过〜
团圆不过是假象,如今中国谁还能这么拍。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子女精神上的出走和物质上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却还用某种亲情掩饰,最后李保田饰演的父亲将那盘菜端上来的时候,将这层关系撕破展露在每个人面前,反而大家都露怯了,因为藏在心里的那点心思被一点不剩的说出来了,中国家庭最习惯的就是“不言”。因而最早走出家庭的二女儿和二姑夫才成为了独立的一对,好像也只有独立之后的反馈才会让你觉得纯粹。呵……谈钱伤感情,这不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看重那点钱吗?
有些家庭就是这样,真的不能呆在一起,只要呆在一起喝点酒,说上几句,肯定就是把过往的事情拿出来掰,然后就是吵架。我的家里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次安稳的过年。这部电影拍的太真实了,可能会有些人觉得挺荒唐滑稽的,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日子吧。李保田真的是老戏骨,演的是真好。赵丽蓉却让我感觉走不出小品喜剧的感觉,说话口气似乎都是小品的腔调。
太可怕了,一屋子全是戏精!赵丽蓉的每个特写都异常精准、动人,眼角眉梢都是戏,有一瞬间我觉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也不算什么嘛。春节简直就是中国家庭的照妖镜,悲苦酸甜全都原形毕露。
1.形形色色的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都囊括在这个家庭里面,人物众多,却又各个如此性格鲜明,道出了性格不仅决定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了一个家庭;2.不同年龄段的子女,其实却也是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与父母的矛盾冲突;3.越近越生疏,距离远了,才有了那一份亲切感;4.拍合家福象征着家庭可以「装」一时和谐,而那一面破碎的镜子,或许意味着家庭关系的支离破碎,再也变不回和谐如初。
吃完晚饭挑了这部和爸妈一起看,可十几分钟后,我妈就接到牌友的电话,说要去再来一场,我爸不让她走,两人就吵起来,我实在忍不住了说了实话:其实我大年初三去广州并不是要出差,就是想玩,就是想早点离开这个家…他们听了立刻就不吵了,三个人安安静静看完电影,结尾那场家庭群殴戏看得我好爽。
赞美的背后是嫉妒,我看你都有了,我没有多不公平。关怀的背后是索取,你看我都要了,你不给多不合适。做研究,娶媳妇,听起来都是正事。生孩子,当局长,生活里总有憾事。逢人就发财,见人就拜年,句句不提钱,句句都是钱。一家人各有所思,一桌子苦辣酸甜,阖家欢乐的美好愿望,终究被砸成了稀巴烂。过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中,人们以各种民俗仪式来消解一整年的不快与烦恼,主基调为团圆与喜悦,任何不愉快的话题与行为都是被禁止的,这本身就带有某种虚伪与压抑在其中。人是乐于比较的生物,这种比较在一家人团聚之时被加以放大,表面上一团和气,私下里各怀心思,新旧交替与文化兴衰的代际冲突是永不消失的,所以即便是30年后的今天再看,依旧觉得深刻辛辣。盼了一年美满团圆,最后盼来的是一片狼藉,想摆脱这种困境的,又岂止是年轻人呢?
黄健中1991年的《过年》是比冯小刚早很多年的“贺岁片”,李保田 、赵丽蓉、六小龄童 、葛优、梁天、马晓晴等那么多明星贺岁。属性黑色,悲喜剧,能呛出一把滚烫的老鼻涕。葛优的猥琐好色贪财咸湿,刚刚好,比同期《烈火金刚》刁世贵出彩。片子语感不统一,就一东北题材,演员操的普通话却南腔北调。
中国式家庭问题,中国式伦理,很多家庭伦理剧要花几十集篇幅去讲的事情,黄健中只用101分钟就讲完了,而且典型、深刻。赵丽蓉、李保田等一众演员,个个都演出了人物的个性,真实、生动。赵丽蓉演中国式母亲,看似得心应手、不费功夫,实则浑然天成、滴水不漏。
1991年,人民币还是四个人头。赵丽蓉凭此片拿到东京影后。《离婚》后的丁嘉丽从老实村妇变势利母老虎。葛优梁天马晓晴从北京《顽主》跑到吉林《过年》。李保田后来成了喜来乐,六小龄童这次没演齐天大圣。那一年,片尾感谢的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那一年,我刚满一周岁。
程志只有志,王梅德忘没。程远离家远,田鸽无自由(依赖父亲)。程勇匹夫勇,小凤疯癫癫。程荣草木命,丁图不图丁。程萍如浮萍,生在大川中。
剪辑在今天看来有点老气,故事本身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跟现在发生了很大改变,要不是电影提醒,我们都快忘了那个找女婿高富帅还不要、白富美送上门还不喜的时代了。各怀心事却也不着急道出,慢慢抽丝剥茧,叙事还是很有耐心的。最后一场戏还是很有看头的,丁嘉丽演得真好。中国电影果真在饭桌上出戏
大年三十没看春晚,看了这部我出生那年的电影。没想到如此出色。拍出了过年气氛。但绝非贺岁喜剧。一家人各怀心事,种种个性鲜明突出,百般掩饰的矛盾冲突终在团圆饭之际集中爆发。非常尖锐真实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家庭的矛盾。看得瞠目结舌,也有点感同身受。演技派演员云集的阵容也很强/20150121资料馆
这片哪怕只从选角层面去看都透着迷影奇趣:“齐天大圣”书生木讷软弱惧内;“便衣警察”男女主角再成情侣;“杨重”与“马青”除夕夜屋外雪地大打出手,手绢柜台组长“刘美萍”非但不劝甚至还加入战团怒撕假发……而说到色胆包头的大姑爷,有个话题或许值得探讨:如何用葛优来判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差别?要看他是被基于自身形象定位在好色渣男喜剧释放的男配角,还是在拔升至幽默与魅力齐飞事业与爱情兼收的男一号?黄健中是第四代。过年中,李保田是男一,成熟爷们型。半程后才出场的二女婿申军谊也属同类;黄蜀芹是第四代。围城中,陈道明是男一,风流儒雅型;许鞍华虽非内地导演,半生缘对葛优的用法与双黄如出一辙;张艺谋在八零年代曾挂尾第四代。红高粱,姜文是男一,与李保田和老井中的他自己属于同类型。而到了九十年代就转进到第五代——活着!
《喜宴》和这部的区别就是《摩登家庭》和《无耻之徒》的区别
神一样完美无缺的奇特阵容 越长大越懂的戏
在这里看到每个人最不愿承认却也最真实的中国式家庭。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妈妈摔摔筷子砸砸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