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伯爵夫人的耳环》(The Earrings of Madame de...),改编自法国女作家 Louise de Vilmorin 的5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现已公认是德国名导欧弗斯毕生杰作,敝人早年初见时惊为天人。虽然不涉微言大义,讲的只是一次大战时法国上流社会的男女情事,但这出时代片结构工整,导技丶摄影丶对白丶配乐丶制作等全是近乎完美,查尔斯波耶丶丹妞戴丽儿和意导狄西嘉的演出亦无可挑剔,个别场景如男爵与夫人的华尔滋共舞丶夫人撒信碎片成漫天雪花的影像处理,更华美得令人窒息。
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3/madame-de-1953.html這部電影詮釋的是某種已經消逝的西方宮廷愛情(courtly love)的典範,宮廷之愛的概念發源於歐洲高貴的騎士向貴婦表達愛與欽佩的概念,從此形成了西方古典文明中男女相處的基礎模式之一。現在的西方人普遍已經因為性別平等和階級觀念的破除,對這種古老的愛情意識形態感到陌生,更別說東方人,但這部拍攝於1950年代的法國影片幸而還能讓後人看到這種傳統的最後餘輝。
在電影中兩位男主角面對女主角的態度,也充分展示了過去歐洲上流社會一夫一妻制外的兩性相處空間,在行禮如儀的和諧外表下,夫妻各自懷著綺麗的戀情共同生活著,這大概是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婚姻與社會觀念會感到斐疑所思的文化差異,影片中的將軍一直知道美貌的妻子經常被其他男性包圍甚至追求,甚至她與外交官確實發生婚外情之時,身為丈夫的將軍也總是以幽默和大度從容以對,直到影片末尾觀眾才知道將軍對妻子用情之深,這部電影也充分讓觀眾看到西方古時完全不同於東方的婚姻觀念。
除了意識型態外,本片在拍攝技巧上亦有可觀之處,從片頭女主角的出場到以"見不到的剪接"表現女主角與外交官逐漸陷入戀情之中的手法,加上三位主角演員的風采,特別是傳奇法國女演員Danielle Darrieux令人稟息的美貌,都讓這部黑白片意外的美麗迷人。
拿破仑只犯过两次错:第一次是滑铁卢;第二次是他说:爱情的战场上,唯一胜利的方法就是撤退。
我不爱你
我不爱你
我不爱你
巧合之所以无与伦比(非比寻常),是因为他是自然发生的。
不幸都是自找的。
在这次导演的回顾展大饱眼福,也发现一些小细节。比如《伯爵夫人的耳环》(1953年)和《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1948年)互为呼应的一些地方:
1. 男主与“丈夫”角色的决斗(《伯爵》更明确了男主的死亡结局);
2. 舞池弹奏人员对热恋情侣不愿离去的抱怨(《来信》中台词“我宁可为已婚人士演奏,至少他们知道回家” );
3. 男女主人公在热闹中讨论着星期几都要见面的浓情蜜意(当然,钢琴家是巧言令色)
另外,其实伯爵夫人与《情海惊魂》(1949年)的丈夫也有“同一种病”——在得不到自己想要之物时突发心脏病。
比起《来信》,我更爱马科斯晚年的这部集大成作品。经典的冷幽默,熟悉的圆形楼梯,精巧聪明到不注意到也可以的长镜头,经典构图和美妙的舞池……
从第一幕开始,伯爵夫人就不是完美的,她钟情皮草、翡翠,她对舞池里的众多男性态度暧昧,她挥金如土。她认为选什么去典当来填补挥霍的亏空就是她最需要神的帮助的时候——当然,她对丈夫结婚时送的耳环是最无情的。但她也是可爱的,比如她对家里的仆人友爱——即便是撒谎,也不希望丈夫怪罪于他们,特别是娘家带来的奶妈。
将军和夫人半开放的婚姻生活是成功的、体面的,即便他们早已分床而睡。因为彼此都善于逢场作戏,因此婚姻的平衡从未被打破。伯爵夫人的过去的短暂晕倒和典当行商人的实言相告,将军都不甚放在心上。
心形耳环经过伯爵夫人——将军的情人——外交官——伯爵夫人——将军拿走——表亲——伯爵夫人赎回这一连转手后,婚姻的平衡被重重打破。耳环还是那对耳环,但因送的人不同,冷板凳变成了心头好。为了赎回它,翡翠和皮草都可以放弃。
因为马科斯奥菲尔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长镜头真的可以为场景和剧情服务,以至于大部分时候我都没有注意到:哦,原来此处有一个长镜头。导演对极致的追求,甚至也体现在转场的过度。《欢愉》(1952年)的第二个故事中,女孩们工作的那个楼。若不是看了一篇古早的采访,我一定不会发现:原来那栋楼,镜头一次都没进去过!
她最终只是个因发愿而把耳环赠送于教堂的“某夫人”,我们不知道她的姓。也许她自己也不曾想到,在那个纸醉金迷,满嘴谎言的世界,她会真的找到爱情,找到意义。
连库布里克等超一流导演对马科斯和《伯爵》都推崇备至,我又怎么可能不爱他和它呢。
一般我们在提到Max Ophuls时,首先想到的电影是《轮舞》。在《轮舞》中,以一个妓女连接首尾,让各类角色轮番上场,展示了爱情的稍纵即逝和缤纷多彩,爱的欢愉和痛苦仿佛轮回。Ophuls的电影一贯讨论的主题是理想化的爱恋与日常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鸿沟,随着情节的推进,影片中玫瑰的浪漫逐渐褪色、黯淡,最终让位于灰色的现实,角色依然退回到原来的现状,仿佛舞会仅仅是一场梦。
以一般论,《伯爵夫人的耳环》之前的1小时20分钟也是典型的Ophuls作品。这里,钻石耳环成了剧情的轴心,片中人物围绕着钻石耳环的几度易手,上演着关于“爱情和生活”的好戏。
在剧情划分上,可以用珠宝商人作为分节点。最初是一个小小的引子,伯爵夫人因为手头缺钱将钻石卖给商人,并设了一个小局。随着商人依计将耳环卖还给伯爵,影片进入了一个带着巴洛克风格的中段。耳环从巴黎来到伊斯坦布尔,又回到巴黎。耳环见证了一对对情人之间的分分合合,并且随着一段看似伟大的婚外恋的黯然收场,在某种对爱情绝望的氛围中,耳环再度落入珠宝商手中。接下来的段落充满了现实的冷峻气味,伯爵再次(应该是他的第三次)从商人处买回钻石耳环,并强迫夫人将耳环赠给侄女以作为生产礼物。
到此为止,我们几乎看见了Ophuls所有的常规戏码,即使电影在此时结束,也不会令人意外。不过Ophuls这回决定来个不同以往的尾声。为了套取现金,侄女把耳环又出售给了商人,当商人满心欢喜打算从伯爵那再赚一笔差价时,却碰了一鼻子灰。想不到伯爵夫人,这个出入上流社会,在舞会中流连往返的“轻佻”女子真真切切地陷入了爱河!她赎回了钻石作为爱的象征和纪念,妒忌的伯爵当即一肚子邪火地找到了情人——意大利外交官,德纳第男爵——要求决斗。决斗准时进行……
一向冲着罗曼司唱反调的Ophuls,在《伯爵夫人的耳环》中最终赞扬了爱情难以抗拒的永恒魅力和冲破世俗阻力的伟大力量,但是坦率的说,影片的结局还是悲观的,或许最真的爱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仿佛《梁祝》,仿佛《阿依达》。
Max Ophuls(1902—1957),出生于德国,工作于法国,其作品是法国优质电影的代名词。当然也是六十年代那场运动中那群小伙子反对的“老爸电影”的代表者。
Ophuls的电影作品一般改编于著名小说,在剧本、表演、摄影、场面调度和剪辑上都堪称化境。在《伯爵夫人的耳环》中,多场长镜头的运用均是教科书式的范本。仅有的三场外景戏:“出猎”示范了远景、中景、特写的剪辑技巧;“海边独行”示范了如何用移动长镜头捕捉自然和人的情绪变化;“决斗”一场更是运用画外音的经典范例。
对这部影片一无所知,看完后就被影片打动了。需要一点耐心,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感受到电影黄金时代的精致和从容。后来一查资料,才知道,影片导演奥菲尔斯是著名导演,以前看过他的《轮舞》和《劳拉.蒙特斯》,印象颇深。他的作品对女性的爱情生活有深刻的表现。影片的三位主演也是名气很大,扮演英俊外交官的竟然是《偷自行车的人》的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没想到这位大导演有如此英俊优雅的外表和精湛的演技。另一个男主角查尔斯.博耶把一个装腔作势、冷酷无情的伪君子演得十分到位。影片前半部对上流社会的虚伪、堕落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讽刺,到外交官出现后,真爱登场,让人一时转不过弯来。此后,矛盾冲突推动着剧情发展,抓住了观众,但又有疑问无法消除,伯爵夫人是真的爱外交官吗?结尾的镜头剪辑很精彩,伯爵夫人带着病躯赶往决斗现场,但是影片中她听到了一声枪响,没有决斗中谁中弹的镜头,只有伯爵夫人悲伤的画面。
和《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里的白玫瑰一样,耳环最终再次回到了身边,但却不表示重合,而是关系的破裂。男士们的决斗,与其说是为了心爱的人,不如说是出于尊严和地位。女性和耳环一样,都不过物化的产物,或许这才是最悲剧的地方。
她爱那个男人爱到什么程度呢那对之前完全看不上的耳环参与了她的红杏出墙,变得异常珍贵,没有了耳环,如同丢失了爱人女人的出轨太可怕,走肾三分错,走心七分过来,圣母,我们去喂大郎喝药吧
古典又精致的影片,流畅的镜头,细腻的感情就是闷得可以 Part1:t6ea8ff350 Part2:t63a82abcd 中字:f65804677c
物质作为情感的具象表征出现,钻石耳环在几度转手与赠予之间讲述着爱的兴灭。然耳环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接受赠予的女性必然是被物化的、没有自主权的客体,因此她从来无法真正掌控耳环/爱情的去留。而全片最美的一镜,也是女性情欲真正得到解放的一刻,正是不能寄出的情书化作纷纷白雪飘下,缀满树枝和远山、胸埠和股壑。P.S.片名译成《某某夫人》会更有趣。
3.8 从《情变》开始,奥式电影里头的跳舞已经进化偷情者们某种意义上的性交活动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前戏挑逗。有些安排在吃《一封陌生女的的来信》(跳舞和决斗、火车诀别与教堂祈祷共有的重复回环性)和《情变》(爱人的身亡)的老本—不仅这些—还行的是不断变换的象征意义的耳环和古典叙的回归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每天都是戏,在家表演,在外调情,出口是谎,心照不宣,交叉感染......拿破仑一生犯过两个错误,一是滑铁卢,一是他说“对爱情而言,胜利就是撤退”
喜欢看耳环兜兜转转,不喜欢看贵族师出无名的爱情。。。舞舞舞。信纸变雪花很cliche但还是美 看到最后搞得好像伯爵最可怜哦?为了迎合你我扮出并非本真的样子-huh?其实从送侄女开始我已经没耐心,到决斗想走人了。散场时,年轻女子对后排黄昏恋的质问用词惊人…@大光明
以极其流畅的镜头调度描绘出一副耳环的漂流轨迹,即是命运无从预料的兜转往复。每一次的赠送包含了多少真心诚意剩下的就是多少虚情假意,而每一次的被转卖则是完完全全的毫不在乎;珍珠纯净透彻,其中却满载肮脏谎言,剧作通过它的一次次转手,以反复出现同一场景境况却反映完全相反心理境况的结构完成或讽刺或哀叹的表达——起初最不在乎的耳环和舍不得的皮草,后来以所有皮草换回耳环;将军的两次车站送行;教堂的两次祈祷;屡次出现的晕倒;多次跳舞场景(旋转本身就是一种反复)——结构闭环但命运不是同一条河流。撕碎的信纸化作雪花飘落的转场、决斗的一声枪响同时打在了两个人的心上、最终被献给上帝得到了可能是最合适归宿的耳环、没有姓名的伯爵夫人。
哇噢!在奥菲尔斯的巅峰,他可以做到每一景都让人惊叹。这绝不仅仅是那些迷住科克托的镜子幻梦。当伯爵夫人和她的情人男爵隔着一幅拿破仑战败滑铁卢的油画相望,而伯爵本人的画像又高高站在伯爵夫人头顶时,这种镜头语言的强烈意义和完美形式把我彻底击晕。还有舞会戏,电影真的成了穿越时空的乐曲。
奥菲斯的运动长镜头优雅灵动,契如无尽的舞蹈。开篇即是一个信息量不小的3分钟运动长镜,由物件细节特写渐次转至伯爵夫人,而影片也大量运用了由局部特写到人物/环境整体的反常规呈现次序。在那段由连续6个双人舞长镜组成的蒙太奇中,两人的关系愈加亲密起来,这一铺垫也让此后扔出火车窗外、杂在漫天飞雪中的碎信纸片显得感人至深。达尼埃尔·达里约和德西卡的美貌与表演也让人目不转睛。第一幕颇为喜感——不断站起坐下开门关门的侍者及应父亲断续之吩咐在旋转楼梯反复上下的儿子也透现出奥菲斯对重复、轮回与旋转的钟情,一如各种成双复现的场景,还有那对反复买卖转手的耳环(既串联起所有角色,又映射出多方的情感流变,在商品、信物与心灵寄托间轮转)。偶然性的宿命攫住了至终无名的...夫人,但也让她从物质世界走向精神/超验之国。(9.0/10)
这就是一场“蝴蝶效应”式的悲剧啊,耳环是蝴蝶,两男一女的复杂感情是逐渐成形的龙卷风。但蝴蝶并没有罪,它只是正常扇动着翅膀,就像耳环只是被人们正常易手,所以说到底,这就是一出旧时代的真情实感和被迫占有所产生的矛盾悲剧罢了,在国产剧里属于是见多的类型。但即使如此,它讲述的非常简洁流畅,与出神入化的长镜头相得益彰
其实将军是爱自己的老婆的啊,这从他送情妇上火车和送妻子上火车的不同表现就能看出来。送情妇上火车时看似柔情蜜意,但他离开时头也不回;同妻子告别则一步三回头——这明明是一个陷入恋爱中的男人。他后来也说,即使不喜欢妻子让他扮演的角色,他也努力去演,而外交官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爱他妻子。
奥菲斯行云流水的各种长镜头摇啊摇的,把上流社会的奢华空虚拍得特别美,搞得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讽刺了。女主简直集各种自觉好之大成,有钱人瞎折腾的能力在此片得到了全面升级。。。
起起落落的巧合和争夺游戏,给一副钻石耳环增添了格外传奇的色彩。到底情感关系之外,牵涉的更多的是羞耻感、地位荣誉。
误打误撞看了cc评论解说音轨版,获益良多,首先这不是一个单纯讽刺上流社会的片子,尤其到后半,体现的是隐藏在台面下的男权社会,以及受其影响变的物件化的女性只能从虚荣得到愉悦和被男权压迫下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情感失控,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受此片影响也颇深,看这片子同时明白了库布里克的某些根源
马克斯·奥菲尔斯真是个优雅的导演,古典又精致的影片,流畅的镜头,细腻的感情。本以为是个讽刺喜剧,看下去才发现还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他又拍起了自己最爱的舞蹈,还是那么轻灵。
切入点很小,仅仅是一副钻石耳环,围绕耳环所发生的一系列奇妙好笑的事件把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狠狠嘲讽了一把。由于是小说改编的电影,所以打算去看原著。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巧合之所以匪夷所思,正是因为它的偶然性。
法国“优质电影”的经典之作,运镜考究,构图精准,节奏合拍,表演优雅。一对钻石耳环的辗转往复,透视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浮夸,但人之性情也展露无遗,真情爱意,苦恋迷情。三位主演均奉献了精湛演技,著名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饰演痴情外交官,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煞是迷人。
4.5/5,既讽刺又深情,刻意隐去的名字,暗示女性被遮蔽的主体性,伯爵夫人就和耳环一样,是一种装饰(构词也是如此),看起来光鲜,却只能依附。从道具入手,上流社会的婚姻、礼仪、信仰,都暴露出内在的空洞,体面吃人和礼教也不分伯仲,以至于当逢场作戏变为全情投入,结婚礼物变回爱情信物,反而是所有人的悲剧。电影容量其实是两个小时,靠高超的电影技巧(就像戈达尔后来用跳切)压到99分钟,长镜调度自不必说,四场舞会连续衔接(伊伯特赞叹“他们一直在跳舞”),信纸碎成雪花,这种超出心理预期的镜头,彰显作者性,奥菲尔斯不太用特写,但人物穿梭在环境中,他们的焦虑、期待、失落,弥漫在空间里(比如拿破仑画下告白压力)。门卫一边吐槽只吃豆子,一边看人敬礼,这种闲笔也扩充了阶级维度。
#重看#4.5;其实是另一种「轮舞」——一对耳环的流离折射出的上流社会婚姻图景,优雅教养皮相之下的无爱现实,如此残酷入骨,在这一出出发生即结束的大戏中存活下去全靠演技,她也曾片叶不沾穿行其中,独独付出真心的这一回却是致命的。运镜娴熟流畅无比,简洁而高效,在长镜的流连中细节被悉数勾勒,舞会转圈同步着时间流逝,撕碎的信转场为满天雪花,往返四次的交易——时间被压缩的同时又在暗格中被释放,于是画框内外都得以漫游。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片段内部都呈现对称的极致(以及包括构图的对仗工整,完美的古典主义)——两次送别,开门人的坐立,拿破仑油画前的站位;这一切简直是局部的「环」套现出大回环,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