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又如何?在随时被强势入侵的世界,我不希望这是围棋,我谨慎的活在我的院子里活在我自己的价值观里,上演一幅乌托邦,乃至最后我可以砌起砖瓦封存我的家试图做你范围里的一粒盲点。可生活的本能让我抬起锄头去寻找赖以生存的空气。片子没有人和权利的对抗,而是和世界的交手
这部电影被影评人称为“一部倒着的公路电影”。公路电影(roadmovie),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的一类电影。人生许多时候停留在一个阶段无法前行,一段旅程,公路上通过所见所闻,得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比如说《中央车站》,朵拉是个在中央车站打着帮人写信寄信的幌子,诈骗钱财的不良老太。再一次以外中踏上了送孩子回家的旅程,而这个过程却是对她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用。
“倒着的公路电影”倒是一个全新的名词,不过通过影片的观看,也不难理解,电影中女主角住在公路旁边,固守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愿意离开,不喜欢外界的世界打破自己的宁静,正与公路电影中主人公不断被外界环境所改变相反。
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应该称为“家庭电影”,而说到家庭电影,我总会想起1998年托马斯•温特伯格的《家庭聚会》。导演在DOGMA誓词中说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而这部电影的核心精神正与dogma95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片子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和角色之间的关系的表达都是堪称一流。电影中的母亲,整天忙着日常的琐碎,料理家务,虽然时而感觉苦闷,但也是在这种状态下悠然自得,不希望改变。父亲则是有大局观的人,扛起了家庭的担子,他只是希望一切都好。大女儿矛盾对立,漠视一切却极力改变现有的生活。小女儿则在电影中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而小儿子就是不明真相,蒙在鼓里的无知的人儿。
整部电影是围绕着母亲展开的。母亲在电影里是疯了的,是一只怪物,同时也是最纯真的象征。现实世界里,她是无辜的牺牲品。我们在感叹她执拗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心生怜悯。在生活中社会的变迁,高楼迭起,工业文明已经在破坏中发展到了一个极致。而对此付出的代价也不言而喻。主人公就是一个在变迁中的牺牲品。要么适应环境,要么走向灭亡,而在现代文明中我们在快节奏当中似乎已经慢慢习以为常,可是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的逃避与恐惧。当我们习惯在深夜降临时无法入睡,是否会卸掉身上的包袱,而切身感受到那份残忍与孤独。主人公是这样的,在几次的争取中,甚至在现实中开始产生幻觉,外在的侵袭已经扎根于精神深处。想要忘记,可是身边的噪声却时刻提醒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而在家庭中,家人都是极力在帮助她的,迁就她,家里人都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她摆脱困境。可同时,家人也把她看作是怪物,无法离开而又心生厌恶。对于家人来说对她的爱永远是一条死胡同。
要了解影片主旨的确切涵义,就有必要对导演的意图挖掘的更深;即即便存活下来的,我们已经不再是是自己,而是另一具无关的肉体。
外部的侵袭总是不可避免,曾经雄霸陆地的恐龙依然逃不过外界改变所带来绝迹,王朝一代代的更替也总会有它的理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而当变化来临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当第一个单细胞生命体从海洋到达陆地,那些海洋的规则就已经不再对它适用了,它就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但是自己不再是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还有意义。我们仿佛成为了一具傀儡。在《傀儡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当自己的灵魂被别人所占据的时候,肉体不过是滑稽的道具。
由此可见,精神世界冲撞来袭的时候才最为可怕,我们曾经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面临坍塌,如果走出去就相当于来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似乎和死没有任何区别,梵高之死,那是他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和现实格格不入,只不过他选择了以死亡的形式走向另外一个世界,而母亲就是梵高这样纯粹的人。
影评人和媒体给了这部片子足够的褒奖,荷兰十年来最好的电影。对于一个70后的女导演来说是足够的肯定。褒奖的价值在于对人类原始精神文明的反思。有人总会觉得这个片子是不够积极的,主人公总是一味的保守,不敢接受新鲜的事物,但事情的正反两面来看,历史推演,我们在走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的同时,我们又失去了多少,我们再也找不到和达芬奇、莫扎特比肩的音乐家,我们同样也写不出李白,莎士比亚那样的东西。因为我们不会在坚守阵地,当看到主人公这样纯粹的人的时候,却投来的是嗤之以鼻。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对抉择,可是在社会中我们已经被冲刷的如同鹅卵石一般,自然感受不到了主人公内心的那一份纯粹,与极端。诗人之死,不正是来自于内心的纯粹吗?而主角的内心同时又是强大的,如同岩浆一样炙热,我将用一切捍卫我的精神领土。
哲学上有一个说法是内心之外皆为虚无。而这个电影当中所展示的正是家庭对虚无的一种恐惧。他害怕走向虚无而失去了本我。故他采取一切方法,构建精神堡垒去抵抗外界的侵袭。并且在电影中实体化,影像化的处理我们可以感受到堡垒内的暗无天日,充满了混乱与腐败的气息。通过这种扩大化的超现实演绎,使我们更加深刻的对电影进行反思,这一切是否有意义,带来这一切的到底是什么?
但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家庭和外界的对峙。那些绝望的时刻尽管不多,但足以毁掉一个人,在这里导演无需用宏大的篇章场面去表现什么。因为我们太了解恶是什么。在那种时刻,在善恶对抗处,善之中永没有极端的恶。这些被堡垒包围的家庭,谁都不会负责任。但是问题不在于:恶来自何处?当恶如同万点针尖般刺破善时,它揭示了人和历史进步的悲剧性事实。当然,这里没有任何悲观主义的因子,但也不是什么廉价的乐观主义。有的,只是斗争的意志和对其代价的清醒认识。
對我而言,影片裡的公路是現代化運輸的象徵。交通的發達,往往是經濟繁榮先決的基礎建設和條件,也是國家機器控制力的深入和掌控。從十九世紀美國的鐵路網到二十一世紀的青康藏高原,復皆如此。於是經由一處在公路旁的民居,一則現代寓言,展開。
故事敘述,一家五口原本安居在一條十年未通車的高速公路支線上。一日,交通工人搬走他們放在馬路廣場上的雜物。公路開放使用,入侵開始。離群索居的美好生活,不時被窺視、被觀看。源源不絕、高速飛馳而過的噪音;帶點神經質的小女兒,對有毒物質與污染的過份想像。喜愛日光浴的大女兒,被引誘出走。兩個女兒幾乎矛盾的個性,在母親(伊莎貝雨蓓飾)的身上,巧妙地揉合起來,既平凡又性感、纖細又浪漫。母親拒絕離開。
情緒的疲憊與高壓,開啟了爭吵,也開啟了封閉──水泥嚴封的窗門,是瘖啞的衰敗與逃離。在近乎瘋狂的窒息中,最終拾起鐵鎚的出走,才迎向飄著灰塵的陽光。固守必然得被打破,人們回到原始的游離與徬徨。就像現代化的車輪壓過,所有人事物必得臣服與改變。
在這樣一個結構單純卻意象鮮明的電影中,幾乎像是馬克思所描述的現代寓言:田園生活的一去不返。其中前半段的和樂,伴隨過程中不斷升高的摩擦,企圖保持快樂卻徒勞的嘗試,讓人怵目驚心。
http://polarbear.ycool.com/post.4338829.html
有兩位我很欣賞的男女演員主演,算是必看。故事是簡單的超現實寓言故事,遠離都市的一家人突然被公路大量車潮入侵而逐漸失去生活的能力,雖然不知女主人為何不肯搬家,但後段為了阻擋車流的噪音與污染,全家自困在封閉的黑暗之中變得虛弱而神經質,對照到最近自身的情況真是恐怖。
挺有趣的寓言故事,当环境变得无法忍受而自己又不愿/无法离开,要么适应环境,要么把自己隔绝起来等死。前半部分处理很妙,几个日常情境就很自然地交代清了人物性格、生活态度、家庭关系及氛围,后半部分就有点为了扣题而强行做作了。好羡慕大姐啊,不用上学不用工作每天起床后什么也不用干就在躺椅上躺一天
关于家庭的现代寓言。神经质的一家人,对着突然的无能为力的闯入,变与不变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应。起初的那段不被打扰的田园生活拍的很美好,妈妈穿着美丽的花裙子打扮漂亮站在草地里等孩子们放学那个画面十分惊艳。姐姐很酷
喜欢之前的一家
xzd不理解.
一条高速公路毁了一个原本快乐的家庭!公路象征着现代工业文明,它冷漠、强大;公路旁边的家庭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和爱。现代工业文明所经之处,人们无不被其征服。而凭借人类脆弱的情感,丝毫抵挡不住现代工业文明的洪水猛兽!
深圳就是那所房子
3.5 高速公路犹如怪物,毁掉阿姨一家的平静美好生活。Olivier 把阿姨抱得太紧了弄伤了阿姨的肋骨,想想便觉肉紧。喜欢的瞬间:玩耍、儿子不顾自己而过马路玩、爸爸打开浴室的门看到三人惊恐地坐在地上、堵车时他们终于可以自如过马路。
名字很诗意,其实是法国钉子户的故事。人要懂得得妥协和放弃,一味固执己见有时就是自虐。这家人的生活细节我真是看……不懂呀!他们不怕在草坪上呆着的时候被失控的汽车撞飞么……受到点启发:洗脸一定要认真。。。还有,他们说的真的是法语?alone
2009
开通高速几乎毁了这个家,经历了前前后后,他们终于再次走出了家门..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明显转变... 很细的一部电影.
我的家园,不需要你来来往往。
后半段的刻意和做作毁掉了前半部的诙谐、有趣。
很有意思的小片,极其weird
法国/比利时/瑞士合拍片,反映环境改变下的极端事件。
主要是真实
慢节奏,优雅而美丽。为什么会偏执?家人在身边,哪里不是家?
不要把自己的自私说成是大家的幸福。
metaphoric, unusual, and it glues on you, sticks with you...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it. & he said, i understand.
导演很有功力 很少的人物 冲突表现的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