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往往在萌芽期就已为未来的悔恨撒下了苦种,为了梦想,表现人性中贪婪邪恶的一面,想要得到那曼妙的胴体,就不惜伤害人命?所渴求的就是那原就已触犯伦理纪律的邪念,后悔吗?在众人的眼中后悔两个字永远是慢半拍的,或许有人会说就是要着那份感受来填补人生的虚无与空洞?那我得承认人的一生就是个悲剧:早知是不美悲痛的事物,前往行动的意志却是受着火热污浊欲望驱使而导致悔恨。人生在世就是如此的呀!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将自由意志坦然如春花吐蕊般的显露展现。痛苦就这样诞生,尤其是远大的理想更是诞生更大的痛苦。那又怎么办呢?只能接受,接受可能扑来的暴风雨,在风暴中将人类重力的捶醒。
会怀念曾经萍水相逢的那份亲密吗?是曾有怀念,但早已不再相信那份亲密的存在,是蒸发了吧,时间的急流或是繁忙的步调下全部都被侵蚀掉的吧,表面上是什么都留不下来的,但是劲水中所割出的石缝却是存在,只不过非常不显眼罢了,但谁又在乎呢?就是短暂所以美丽而甜美吗?短暂而偶然式的相逢,有一种击石生火的剎那美感,与长时间相处的夫妻、父母所纠缠的爱恨难舍、急欲脱离但又互相箝制的矛盾牢结中淬炼下的永恒相比在平常生活中剎那之美总是较令人玩味。玩味是孤独的,不愿与他人分享的状态,所以就恰似船过水无痕,细腻的水波在灰褐的岸边终将消止。那么缘分是散了。
这部电影仔细玩味有十分浓厚的反全球化意味,颂扬乡村生活的简单宁静、以及佛理内的深刻智慧。不丹,作为在全球化下依然是外界所谓封闭的王国,依然有其恬然的存在哲学。
The name of the movie alone fascinated me for a long time, when i finally saw it, it turned out not to be quite what i had expected. I always think deep in the essense of Buddhism there lies a hint of resignation and defeatism in the disguise of peace and harmony, but in a positive sort of way. Ppl are obssessed with the feeling of being in control, evidenced by thousands of choices made on a daily basis. But really a man has very limited power in steering his life in the way he envisioned -- entrenched in his own lifeboat in the sea of society and history, he has no way of knowing in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all he can do is trying his best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that boat in the raging storm so it does not tip over under the repeated attack of thunders, lightnings and the surging waves. So Buddhism says why not give up the pretense of being in control and take what's coming to you. Let go the obsession over the man-made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play with the cards you were dealt.
The whole story of the travelers hinged on the last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the monk. Even what you just came to realize a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s only contingent truth. Everything is circumstantial, and beauty by its nature will die right in front of your eyes just as you started to get use to it. In a sense this movie is a tragedy, but done in an almost nonchalant way, and that's the beauty of it. The teasing tone of the monk also reflects the mentality of the story-telling. The official thought he had a vision in life, then the movie made painstaking efforts to build up this self-revealing moment where he discovered what he really wanted in life. And that moment itself was done in such a casual way you'd miss it if you blinked. Then when the movie drew to the end he dismissed that revealation with a brief smile and we were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Then you would have the revealation of your own as the credits started to roll : Oh, so it's like a Samsara.
Speaking of which, the story in the story about lust and murder (or it's more like the story in the story which is in the main story) reflects my favorite quote in the movie "Samsara". In that movie, a monk succumbed to the flesh of a woman and deflected to the worldly life, and years later his dying master sent him a message: "I'm about to die. And I know I haven't achieved Nirvana in this life so I'm destined to go into Samsara and come back to this world as a new born. Maybe we should meet again, and then you can tell me, which is more fulfilling -- to satisfy a thousand desires or to conquer one."
昨晚刚看过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佛陀的证悟》,书中这位来自苏丹的上师用很平实诙谐语言的阐述着佛法的真理。今天仁波切又用另一门语言--电影来讲解另一个使人有所感悟的故事。当然,影片本身肯定比下面这些文字道理有趣的多。
在我看来,仁波切是想传递一个信息:美好的东西往往就在身边,而我们却没有注意和觉知,因为内心的欲望一直再驱动着我们追寻那片远方的乐土!
当然人是一定会有欲望的,但是不是像传统说教式的教诫,仁波切通过哥哥如梦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觉知,否则我们就想种了魔咒一样,被自己脱缰的心马,送到一个迷失的他方,并深深痴情于欲望(故事中以那个女人作代表)。当穿着红衣如罗刹般的女人逼迫哥哥造作杀人恶行时,哥哥想逃避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种结局。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追求的美好东西也跌落在时间无常之河中,渐渐消逝。当哥哥醒来时,面对的美女渐渐消逝,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自心欲望变现出来的么?
说的更深一点的话,其实每个人(心)都是魔法师,通过造作业行变现出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所谓“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每个人都迷失在自己的情欲之中,受苦受乐。当人生之梦走到尽头,一切都消逝在哥哥的酒杯中而自己泪水涟涟时,是否也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悟呢?
但是影片并不是让人消极放弃所有追求,只是让人保持清醒的觉知。如果能这样,当远方的欲望慢慢消退时,你就会发现其实美丽就在身边,就如同村官发现身边的女孩一样。女孩的美不仅仅在于其长得漂亮,毕竟美貌也是无常的,桃花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它绽放的时间很短。女孩的美更在于放弃自己的前途,而勇于承担起自己照顾父亲的责任,这才是更长久而真正的美丽,也是僧人临走时对女孩的肯定与嘱托。当然,村官也渐渐理解了这个道理,所以会留在不丹,留在需要他的人民身旁。
人人都是魔法师,人人都是旅行者,在这一生如梦的旅行中,能够不被欲望所累,而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源自电影发自内心的感悟是否也能增添一分对人生的觉知呢?
看了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书《八万四千问》才了解他还是个导演,于是找来看看。
仁波切总是有这种力量,可以把晦涩难懂的道理说的很有趣味性,简单化。
不过将旅行者和魔法师这两个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手法,还是很厉害的。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是故事里的男主角。
初看这个名字,我以为是关于旅行和魔法的,哪知其实都不是。看了半天,愣是没看懂在说啥,虽然画面上都能看懂的,但是并不知道电影想表达的是什么。知道看到即使别人劝说再三都不肯停止吸烟的旅行者自己默默的把烟碾灭在地面上时,我才大概明白他想讲啥了。
其实,真的很简单。
心心念念想去美国的旅行者爱上了农民的女儿,不想走了。
心心念念有着更多美丽姑娘的远方的魔法师,到头来,才知道自己的原来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可遇而不可求的。而美丽的姑娘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还有可能是祸害,是孽缘。
所以,很多时候,你想得到的东西,想去的地方可能并没有那么好,甚至可能给你带来灾难。
而你以为你一定得去的地方,非做不可的事,可能顷刻之间,被打翻,只是因为一件小事,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比如,你说,现在的工作太无聊了,不是我喜欢的。你跟着人流喊:我要辞职,我要去远方,我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此这般,振振有词。
那你知道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么?如果知道,你敢确定那就真的是你心中所爱么?
你要去的远方是哪里?你了解那个地方么?了解多少?
别做梦了,醒醒。
世间是无常的,无常是恒定的。
人是不够了解自己的。“我是谁”是个世界难题。
人能够做的,是一点一点的去了解自己多一点,去接受这个世界的“无常”,去觉察,去感知。
以上。
欢迎来我的公众号跟我切磋思想——梦影露电
信佛的电影导演,可谓多矣。能拍电影的活佛,只此一位。用电影的方式来传播佛法,功德无量。
轮回这场大梦中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 一旦醒来 什么都不复存在了 这部电影比之前《高山上的世界杯》相比 手法更纯熟了 那部电影讲述的是战胜自己心中的敌人 这部讲得是轮回虚妄 借助电影来传播佛法是极好的 不要落入说教 反而起到了说教的作用
很原生态。从片中看出不丹妇女地位还是不高。从电影剧情上看怎么感觉美女牵绊男人,僧人故事里的女人勾引年轻男人谋害年老丈夫,现实里的年轻女孩不经意间差点让男主放弃美国之行。个人认为喇嘛导演和所谓宗教寓意的噱头使评分哄抬过高
有的时候dreamland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你会很不愉快的在那里醒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想逃离现时生活,却发现,一切其实并不如你想得那么糟。
很喜欢这片子营造的偶然结伴而行的那种感觉。相对于《高山上的世界杯》,此时的宗萨仁波切导演的身份远远大于他活佛的身份。
一条路要怎样走全都看“你”自己,向前向后或者是原地不动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总体来说一部很有意义的佳片
轻轻巧巧就秒了隔壁张扬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相加。公路魔幻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难得的,这位活佛没有采取所谓的对西方文化批判的视角。开放结局让这部技巧上或许并不完美的电影在旨意上显得意味深远。
SIFF第七睡...电影节后段基本一天两睡,太合理了。整部片子的氛围由“戏中戏”分为两种,尤其喜欢僧人讲述的那个故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法都在电影里,电影里又装着整个人生。
请你不要对结果执着,关心过程、体验经过,生命活在当下也不抗拒改变,才有可能保有最大的收获。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旅行向外,有些人的旅程向内,有人则心甘情愿保持静止原地不动。
哈~更多的说~这是个风光片~~不丹啊~多美好的地方啊~随手停的车子~不用洗的苹果~风韵的富人~唠叨的僧人~有机会~去找他们个国王签个名
1.这两天先后观看了五部「不丹」参与制片拍摄的电影,仿佛通过这些电影到一个我曾经知道但不太熟悉的国家短暂地旅行了一下,了解些许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2.电影故事里人物在片中讲述另一个的故事,让我联想起《养家之人》《西西里著名的熊入侵事件》以及片名《故事中的故事》,而片中那些诡异的光影则让我联想起电影《怪谈》;3.“让我给你讲另外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尽管他是政府官员,但是他想去美国摘苹果,但是,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所以他忘记了所有去美国的事。”
你说人生如寄,我说美女如虹。相聚离开,都有时候。完美的电影,完美的说教,完美的相遇,完美的剧本,完美的特效,完美的演员,完美的地方,完美的苹果,完美的黑丝。
不丹版黄粱梦crossover金瓶梅呀。4星给得勉强哇,3星给电影,0.5星给不丹的雪山风景,剩下的给帅哥活佛导演。
人在情欲驱使下会变得凶残。如果塔石丧失良心,毒死老头后,和德一起生活下去,那么他一辈子都在弟弟下的蛊里出不来了。塔石第一次没能走出森林,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没有真的想离开。一个有趣的公路片,喇嘛导演宗萨仁波切拍得清晰完整,同时带着隐喻和幽默,以电影绘制了一副“现代唐卡”,异域风情的bgm把片子拉高了几个档次。奇幻部分不够强烈,片名比内容更吸引人。
一个梦在别处的时髦青年,遇见一个活在当下的豁达喇嘛。青年故事的结局,在喇嘛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开口时既已预示:他将永在寻找,但永得不到。而喇嘛第一个故事中的塔石,通过改变当下而选择了另一个结局:未曾死去的女人开车路过了今天的塔石——那个喇嘛。我们正是沉迷梦想的旅人,只看见脚下国土贫困,却不相信此地具足幸福,即使遇见爱情、遇见真理,也会在犹疑间错失。第一次看宗萨的电影,此大师就是彼大师,一通百通。
不丹的风景美,摄影不用考虑构图便是一副美丽的图景,镜头语言和剧作风格很像大师的风格,这样的电影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特别的电影,特别的宗萨钦哲仁波切。
和尚能否拍电影?出家人为何拍电影?佛曰:以前偶说过“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但看末两字,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嵌套魔幻寓言的山路电影。缓慢节奏的不丹山民,看人说话有点韩国,片子意味有点日本
t051481bc4
希望有多大,忧虑和恐惧也就有多大。当如这卖苹果的老农,车不来就先躺下吃几个苹果,或如这酒鬼,一路且饮且歌,方不致错过路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