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以YQ为背景发生的故事,组成了这部电影,电影里的那些“她”,就正如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她”。YQ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为了安全,为了健康;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为了生命,为了爱。
“生活中那些寻常的日子,因为习以为常而被我们忽略,我们的生命热情,常常只有在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前被激发出来,对那些舒缓的日子反而有了距离感。但是,岁月终于有一天以猛烈的方式把我们反转了过来。”故事从这段旁白讲起...
【祖孙三代,爱与守望】
在亲情之间爱很平常,偏爱也很平常。婆婆总是会更偏爱儿子和孙子,而忽视儿媳的感受。可当婆婆在听到儿媳给亲家打电话报平安时泣不成声,那一刻,或许她看到的不是儿媳这个身份,而是另外一双父母手心里的宝贝。
在一个家庭面对生死存亡的困难时,平日里的那些偏爱也会被打退,一家人被紧紧地捆在一起。只有相互扶持,相互守望才可抵挡万难。
【情侣二人,爱与牵挂】
这是一对异地过年的小情侣,男生留在了武汉。女孩想方设法想回去,男生独自承受病痛,最终离开人世。
这段故事的色彩蕴意深重,全程黑白,可在情侣间的视频里对方是彩色的。小小的屏幕,点亮了整个生活。或许是因为只有彼此才能看到对方的色彩;或许是因为只有彼此才能给对方带来色彩。
【一家四口,爱与相伴】
在香港的一家四口,正在闹离婚的这对夫妻,在生活的矛盾中爆发,决定放手;又在生活的磨练中感悟,明白相爱最重要的就是在一起。
“当我们以为的寻常日子,现在变得如此珍贵;当我们以为的重逢,却变成最后的告别,才知道,盼着家人回来吃饭的等候、和爱人一起牵手的身影、带孩子们去吹吹海风的日子才是生命本真的样子,才是爱在熠熠发光的时刻,才是我们放不下的世间岁月!”
本片依然是三个单元,116分钟要讲完3个故事,真的够用吗?节奏快得奇怪,铺垫不够,婆媳、异地情侣、同居夫妻,都是在20年的疫情背景下,的确看出了女性的无力和窒息感,但是都很难将观众带入到情境中去,给我的感觉不像是电影而是宣传片,这种快餐式的电影制作方式是不是每年都要有几部,挂上再多个导演的名观众也不会买单,电影粗制滥造,剧本没有逻辑像是在写日记,豪华阵容不应拍成这样。通过周迅的旁白来衔接三个单元,很生硬,开始地突然,结束也突然。打着女性视角的幌子,在拍家庭肥皂剧,拍疫情但不拍疫情,太过理想化,太有“礼貌”了,女性在疫情下情感的碰撞感觉被框住了,真的挺失望的
正值放假时间上映,介绍是说女性主题,阵容很强,想着好久没看电影,马上冲了。电影从一开始就可以用失望来形容,又是疫情作为大背景的故事。怎么说呢,我觉得不用非在疫情的背景下也可以有很多故事可以展开;
电影讲了三个故事,我认为没有把任何一个故事讲述完整和清楚。
第一个婆媳关系,从很差的婆媳关系,只会关心儿子和孙子的婆婆就因为一个亲家母打来的电话瞬间转变了态度,我就整个??
第二个故事,大部分对话可以说是通过手机视频的画面讲述的,前面铺垫的内容我觉得没什么意义,再到后来匆忙以拿遗物结束…故事连接奇怪,代入感真的不强…;
第三个已婚夫妻的家庭问题,相信其中的激烈争吵是很多现代家庭也存在的矛盾点,但是为什么不点透呢?女方虽然抱怨,但是是在指出问题所在啊,而且他们都不想离婚的,重要的是沟通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逃避出现的问题啊。
三个故事都讲述很一般,作为观众知道电影中他们的冲突点是什么,但是具体的细节很少,很难引起共鸣,故事的描述混乱,好难有代入感,故事讲述不清晰,不知道核心内容是要表达什么。
既然是以女性视角出发的电影,难道不应该用更细腻一些的表达方式吗?故事里出现的问题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相信大家很容易知道是什么问题。但是不可以再升华一下吗?点透问题的本质问题所在,或者问题该如何解决,再或者解决的方式是怎样的,等等…(当然,这仅代表个人观点和想法)
《世间有她》三位导演用细腻的镜头美学为我们讲述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中的“她”都有着自己的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并不相同,有的是婆媳关系,有的是相隔地恋和死别,还有的是职场压力,虽然原因不同,但是几位女性的女性困局确是相似的。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跟着影片中的女性们为困境烦恼,然而细想之后,发现在每一位女性看似灰暗无序的生活之下,其实又隐藏着生机。毕竟困境和希望总是在生活中并存,我们总能从生活的一地鸡毛中提炼出生命有意思的部分,一千次的想逃离生活,又一千次的被生活治愈。 关于相互理解 第一个故事,一开始我真的为周迅饰演的沈玥的生活感到窒息,婆婆似乎把她当外人,对待儿子孙子亲切有加,对待她却是百般挑剔。这种老派的婆媳关系让我感到浑身不适,这几乎是个无解的家庭环境,然而好在我跟随影片的发展发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明亮”的部分,那就是“理解”。婆婆其实是知道自己对于这个家庭做了过多干涉的,但是在自己老伴过世后,她不得不用这种方式去增加自己生存的意义。同为女性,沈玥能够理解婆婆的这种心理。于是,女性与女性之间达成了和解。 生活中有一地鸡毛蒜皮,几乎所有人的家庭生活都不可能过得像偶像剧,都是靠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着走过一生。 关于一往无前 第二个故事,相隔异地的小鹿看起来非常柔弱可怜,男友不能相见,自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身处医院,甚至失去生命。但是这个姑娘身上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男友生病时,她不顾一切要奔向他所在的城市,男友离世之后,她要带着两个人回忆继续活下去。她像旷野中的杂草一往无前拼命生长,不是温室中的百合只能享受最精细的照顾。所以,小鹿其实一点也不柔弱可怜,她非常可敬。 关于找回初心 第三个故事,能够看出郑秀文和冯德伦饰演的夫妇其实非常相爱,丈夫也支持妻子的工作,然而职场妈妈们的压力太大,郑秀文饰演的徐静思不堪重负,每个角色都想做好,就意味着会非常累。这种两难是成千上万职场女性的缩影。面对生活中的琐碎,即使是原本相爱的男女也会忍不住感慨,婚姻生活跟自己想得不一样。 但是好在夫妻双方都深爱彼此,两人在孩子生病时相互扶持,也在怀念过往美好时光时记起当初是多么相爱。 假如生活让你疲惫不堪,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不需要时时刻刻绷紧自己,当你愿意松弛下来的时候,家人一直在你背后。 三个故事结束,我想,影片确实真实还原了我们生活中诸多琐碎造成的困境和不快乐,但是影片也拨开生活灰暗的表象,向我们展示了背后那闪闪发光的爱情、亲情。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但我们可以保持一颗发现美的心,靠着这些美好去淡化生活的疲惫。
疫情之下关于爱的思考,一道命题作文给到李少红、陈冲、张艾嘉三位女导演共同演绎,给出各自答案。
李少红的答案,是原本剑拔弩张的婆媳关系在困境下释怀。周迅与许娣同台飙戏,演技细腻,特别是周迅病情加重时喘不过气的难受、许娣演绎婆婆对媳妇的愧疚时眼角泛出的泪星,有克制也有情绪。小遗憾是脚本略显单薄。
陈冲的答案,是热恋中的少男少女,炽热而真挚,却偏偏要面对生活最灰暗的考验。距离可以很远,但心一直很近。四字弟弟和黄米依的演技扛住了镜头,真实,温暖。两个人在手机两头彼此凝望,眼泪从眼角缓缓滑落,那一刻很动容。想起曾经和先生刚刚热恋便经历长距离,而我独在异乡身体抱恙,那阵子我们也是如此,每日隔着屏幕凝望对方的生活,用言语温暖彼此。小遗憾是这段故事,镜头交代得有点碎,许多细节与剧情需要观众来黏合拼凑。
张艾嘉的答案,是本就喘不过气的生活重压里爱渐渐淡去的挣扎。这是三段故事里最触动我的一段,有观察,有态度,有思考,叙事节奏足够紧凑和顺畅,把“中年人的生活”这本充满了鸡飞狗跳的书打开来,一页页翻过,摊在眼前让你去面对去感受去反思。无论是刚开始,郑秀文演绎的摄影记者镜头里从车水马龙变得死气沉沉的香港街头;市场里记者们长枪短炮只为捕捉一个老太太把剩余的一袋米买走的画面;餐厅男经理失去了工作,却依然穿着得体的西装带小孩到公园,被Sammi问到了心中窝火的问题忍不住情绪爆发的无奈;Sammi开门进屋看到零落的脏衣服、在电视机前睡着的孩子,以为菲佣懈怠,推开门后看到菲佣正在电话哄着自己的宝宝,同为母亲将心比心的谅解…
当然,最触动的画面依然是Sammi和冯德伦在家里争吵爆发的一段。都是热爱工作心中有梦的人,都不愿为了家庭而委曲求全失去自我,因此才会在生活的苟且里渐行渐远。“是矛盾啊!” Sammi在争吵中崩溃地咬牙切齿地说。工作、孩子、家、爱,每一个独立的事情都那么重要,在揉在一起后却突然这么拧巴这么煎熬这么让人疲惫和失望,终究只有自洽了才能释怀与面对。
三个故事,三种生活的困境与释怀。情节虽不完美,但演员们的表现与镜头调度还是给影片加分不少。
这部电影原先看到很多不看好的评论,但我看了下演员和导演的阵容还是觉得值得一探究竟,毕竟李少红导演拍女性的题材还是很有保障,而且大家诟病的东西,比如新红楼梦,我也很喜欢,怎么说呢,有时候别人的意见真的只能作为参考,而且为了不使自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一般看完作品才会看看评论。
最近自己观影的体验感都非常好,很沉浸,也很容易沉浸,这部电影我实打实在笔记本上看完的,也是体验感很好,所以我就更加好奇大家为了会不满意,包括评论也是在说在影院浪费时间。大概有这么一些观点:
1、对疫情题材的反感。
能够了解大家在经历了如此大的生活巨变之后,从各个方面来看疫情对许多人的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身处其间的人无法避开,只能将情绪发泄在对这一类有关题材的演绎上(电影,会将那些情绪更加放大,无路是悲情还是悲情衬托出的温暖,总之底色是灰),我想也许我们很多年后能够以平静地心情来看待这一段经历,也许我们会更宽容一些,电影的作用不就是记录一个时代吗》感谢电影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记录了属于一代人特殊的记忆。
2、令人生厌的女性主义
矛头主要集中在对许娣老师饰演的“婆婆”的攻击上,我想说这个“婆婆”就是一个典型人物形象,电影并没有试图美化她,这也是为什么你这么厌恶她,无论是开始只有家里的“男人”是人的婆婆,还是稍显懦弱无能的“丈夫”,永远处在“被保护者”的儿子,和永远处在“保护者”的母亲,我想电影并没有要宣扬女性的完美付出,但她展现了女性的强大却温柔的联合,不同于一般剧本里化解婆媳关系的方式是让“丈夫和孩子”成为联系家庭关系的纽带,这里她恰恰突出了女性在家庭中也是一个独立个体,所以她说,“玥玥,我对不起你爸爸妈妈“,在家庭中付出的女人,也是她爸爸妈妈的宝贝,我觉得将女性从“媳妇”的这个身份剥离出来,注意到她作为“女儿”的身份,是让我很动容的。
3、第二个故事为了煽情而煽情
怎么说,第二个故事,我在想如果不是四字弟弟来演,也许大家会更宽容一些?半裸出镜就是吸引眼球,悲剧结尾就是为了煽情而煽情,我想作为一个小篇幅的故事,这个剧本已经算完整了,无论是那个“雅思阅读真题”,还是两个情侣在浴室里随性地视频聊天,都已经满足了我追求的电影吸引我的特殊的点,我想这一个故事给我更多的感受就是仓促的离别,它说不了这段感情的始末,也演绎不了多少日常的甜蜜,从一开始男主角就生病了,剩余的每一分钟他的生病都在逐渐流逝,最后一个视频电话没打完,女主就只能隔着医院的栅栏听一个陌生人跟她说,这是XXX的遗物。
怎么就是遗物了。
最后一个镜头老旧平常的小区房子里压抑的哭声,从租房的窗子拉出去,万家灯火里还有多少相似的哭声。(我觉得有时侯某个平常的镜头能让我感受到某种用心的表达,比我居高临下地指点江山更为令人兴奋)
最后说一说导演,很多人说张艾嘉拍的香港那个片段最好,我觉得最不最好我不知道,但是这个片段成熟,丰盈,理性,从剧本到台词都非常港味,但我觉得在这个《世间有她》框下,她好的太突出了,如果这个题目是“疫情下的女性力量“,我并不觉得最后一个片段答得最好,三位女性导演都用细腻的手法表达了各自对婚姻对爱情对事业的看法,作为一个女性,我很受教,永远喜欢温柔而坚定的女性力量。
“我就是妈宝男!我被她们伺候惯了!”真的会笑
这不是电影,是戴口罩防疫广告
找不出是什么原因… 这么强的卡司这么强的导演… 却这么不好看……… 为啥?
迅姐牛批,演技真好。
疯了,为什么要自己惩罚自己,去看了这部电影,太难看了,女性的力量,哪里有
编剧实在是写不好可以不写…
(男的的)世间有她(可以拿来使唤)
周迅和小周迅都很出彩
失望。想不到李少红、张艾嘉、陈冲三个有过那么多女性共情电影的女性导演,在这种题材电影里,也就是这么平庸。果然拼接电影多数没法看,各自割裂,强行煽情,强行大团圆。疫情期间看疫情电影就是折磨。
不知道编剧们怎么想的 yq真了不起 能让人克服婆媳矛盾 克服夫妻矛盾 最后圆满解决一切万难 大团圆
只有张艾嘉在拍电影(有视角、有态度、有人物、有场景),另外两位挂名导演明显是另有所图。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半失明的感受:洋洋洒洒长篇累牍,却仅能看到大体的故事轮廓,偶有(属于演员的)强光晃得人睁不开眼,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到。这样的电影近年来太多,未来恐怕更多。还是很遗憾,常常想如果周迅或郑秀文生在法国,也许就是另一个于佩尔。
(以下讨论都抛开李少红篇章)很意外,第一次对这个题材电影不讨厌,甚至接受。陈冲和张艾嘉至始至终都没有把它作文章,而是当作背景,是在这个背景下生活的细致刻画。影如其人
不是找女性做主演就是女性电影了!
四字眼神戏有点东西啊
哈哈,这也算电影
全场最佳的是周迅的旁白吧
当抛开第一个垃圾不谈,会发现《世间有她》其实是迄今最好的疫情电影了,一定意义上的远离宏观的平民视角,只是单纯的看一看疫情下的小家庭的生存状态,这无疑是在诸多不可言说面前,最好的疫情题材出路。总的说来,陈冲的简短干净最佳,张艾嘉女性家庭视点可贵,但都还太浅太小气了,期待这一方向能有一整部电影的体量去扩展,去深化。
本片算是给三位导演留了个明确的作文命题,分开撰写,倒也更能看出各自的创作状态。李少红的部分,除了周迅优秀的表演外,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表达,一星。陈冲丈量生活的每一角,都有着明晰的个人烙印,在如此有限的篇幅里,几个生活化的微妙变奏,就让故事充满了余韵,编导能力了得。黄米依和千玺的隔空对话,饱含新生的力量感和脆弱感,四星。张艾嘉的部分,仍有着她一贯的细腻,只是张姐此次氛围塑造得过于平缓,冲突的里子也比较薄,以至于最后的争吵戏拍得力有不逮。算是不太符合她水准的发挥。
三星给四字、周迅、许娣。 李少红别干导演了!
张艾嘉凭一己之力拯救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