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蓄满革命张力与激情,却意外地不乏细腻与温情。
“俄国母亲”的召唤、国族主义作为掩盖内部矛盾的华丽屏障被嘲讽得不遗余力。此处有趣的是默片里演讲的镜头呈现:资产阶级官僚、军阀演讲看似声嘶力竭唾沫横飞而上流听众在幻觉气泡里听得如痴如醉,这一切都因演讲无声而显得滑稽可笑;无产阶级演说,却无太多面部和口部动作描写,强调手部动作的坚定,眼神的专注。默片与声音的博弈。
影片没有终结在革命的辉煌胜利,而是由一个无产者的妻子带领镜头,穿过尸体,治愈伤员,分享她本来吝惜的土豆,最终在柔光中登上冬宫华丽的台阶,与领导革命的丈夫(的英灵)视线交汇。前半部铺垫的家庭叙事骤然升华,一个血肉丰满的无产母亲,取代只存在于语言中“俄国母亲”,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唯一不满的是资产阶级男性多种多样,叙事功能丰富;资产阶级女性从打字员到贵妇只负责尖叫和晕倒(亚洲风暴亦如是)。
2017年3月24日集体观影于伦敦Society for Cooperation in Russia and Soviet Studies。人民内部从分裂到团结、从不觉悟到觉悟,小资产阶级胆小怕事,大资本家群丑像,都全了。尤其难忘最后,老布尔什维克战死沙场,英灵永驻,与人民融为一体,寡母也沐浴灵光由一家之母变成整个无产阶级的母亲,再配上空荡荡的冬宫背景,革命过后一个崭新的政权要在废墟之上摇曳前行,真是绝了。
革命扫荡了冬宫的污泥浊水,但冬宫仍在。革命旨在砸碎旧社会,但社会的框架和边界仍在。革命家号召与过去决裂,但终究难逃社会的控制。或许革命家所说的“决裂”并不是把社会中的人变成“精神上的外国人”或“精神上的外星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寻求彻底改造。前一种是空间上的“羡慕”或“逃避”,压根儿就不是革命的,甚至还是反革命的,后者才是时间上的渴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企盼。正如列宁所说,“我们深爱着俄国,所以要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
写到这里就会发现,社会主义革命这种有着鲜明唯物主义无神论诉求的革命似乎有着很深甚至更深的神学逻辑,也难怪高尔基和卢那察尔斯基这种人也搞过革命的造神运动了。虽然列宁批评过高尔基,但正如电影里展现的那样,“彼得的城市不在了,列宁的城市万岁”,看那个牺牲战士的英灵,两撇高高翘起的小胡子冲着人颔首微笑,这不正是列宁同志的化身吗?
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圣彼得堡的末日》,下面请看前线在城市倾覆中傲然而出的青年们的评价了!
果树:
主要问题仍为过犹不及。不断通过影像力量堆砌情感,忽视了作为艺术应有的留白。
风临:
千遍一律的亮点,千遍一律的缺点。不过发现普多夫金是真的喜欢拍年长女性与年轻男性,再怎么宣传片都要套一个再怎么不起眼的母子关系在里面。蒙太奇打开的工厂永远那么力量感十足,却又不加停留。
Morning:
这个时候苏联演员们的表演真是好强,经典不过时,这个部分对于这部电影极大的加成,最后的母亲提篮而来,大仰拍又接大全景,然后就是她的表演特写,一连串镜头下来真实震撼,后来接圣彼得堡那样的建筑,都盖不住这种朴实的表演,而是互相成就。这部以家庭开展开来的蒙太奇长诗,是当时真正对于影像镜头和表演的聪明运用。
子夜无人:
最惊人的地方是能够看到各种不同场景下对于“集体”的塑造,这似乎是从苏联电影到后来的俄罗斯电影一直以来都具备的另一重种族天赋,连前不久刚刚被封禁条目的那部电影里你仍然都能够捕捉到这一层。
北阳向暖:
蒙太奇的力量与魅力的展现,但是流于形式,太宣传了。摄影有宏大感,也在试图融入讽刺和群体思想,也许可以更好地平衡集体和个人的不同视角。
杰瑞米太阳:
苏式电影美学大成之作,蒙太奇手法甚至比隔年的影史经典圣女贞德还要强烈。
我略知她一二:
集体主义的幽魂倾巢而出,死亡与生存不断战斗,时间最神圣的终究是生命,没有人知道为何,更无法看到尽头,这是末日的谶言,更是自由的吸血,暴乱将至,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苍山古井空对月:
不得不说蒙太奇学派的构图能力很强,蒙太奇的效果不仅仅来自剪辑,也离不开构图带来的镜头冲击感,尽管一些默片式的略夸张的表演现在看起来有点好笑。触及反沙皇的题材,普多夫金也避免不了通过蒙太奇呈现具有煽动性的情绪,与爱森斯坦的不同之处也许在于通过空镜头剪辑营造或抒情或庄严的氛围。片中其实也不乏人文的关怀,并且是以反讽的方式表达,战场的炮火连天与股市的热火朝天,演讲会上的胜利宣告与战场上的伤亡惨重,两段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令人叫绝。反抗冬宫的战斗胜利后,镜头依然望向那些平凡的士兵,似乎胜利无关乎他们,这样的处理使影片没有流于主旋律式的歌颂。
#FIFF18#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非常符号化:普通工人简化成愤怒的眼、资本家简化成高吼的嘴、皇室内阁简化成无头的躯干、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支持者简化成鼓掌的手。像《十月》一样,又演了一遍“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圣彼得堡大烟囱,多生孩儿多罢工。炮火机枪蒙太奇,黑云战马轰轰轰。
不愧是蒙太奇的鼻祖啊。效果很多十分惊艳。
3.5;出神入化的蒙太奇运用,将镜头组接产生的力量最大化,尤其是结尾手部特写与冬宫结合而出的寓意,以及股市和战场两组镜头的对切;具有庄严气势的仰拍,汹涌的车轮飞转,阴云压境的蓄势待发,不仅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也在叙事上颇有高效之能,当然后半部那场革命就语焉不详了。结尾的意识形态真是相当浓厚啊!
壮怀激烈我想说的,说不出来的,这篇观后感都替我说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435725/
最最好的战争片段
弱于爱森斯坦的同期,但20年代的造型确实强
苏联蒙太奇代表作,和普多夫金前两部作品相同,将个人的命运跟无产阶级革命用生动的情节串联起来,几乎都是用创造性的蒙太奇来叙事,影片的现实主义美学令人印象深刻,缺点是那个革命事件都是蒙太奇宏观的盖过,缺乏细节和情感上的过渡,尽管如此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被硬生生逼出阶级觉悟的工人 不知为何而战斗的士兵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上流社会 彼得堡终究会变天//有几段配乐很出彩
#FIFF#蒙太奇做的不错,配乐过满了,叙事有些混乱。
挺一般的
一首无产阶级的悲歌,人们在各种生产环节被他们的祖国吞食,连骨头都不剩。/ 末日会反复到来,而圣彼得堡作为一种政治象征,它将永远存在。因为并没有最终胜利,换句话说,革命胜利的果实并不真正属于我们,结尾的慷慨赞歌只是历史轮回里的下一幕悲歌前奏而已。/ “面包!”“自由!”“和平!” 人们的口号简单明了,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到底谁才是共产主义的叛徒?” / “苏联将何去何从?” 我也问,我的国家又将何去何从?
这个时候苏联演员们的表演真是好强,经典不过时,这个部分对于这部电影极大的加成,最后的母亲提篮而来,大仰拍又接大全景,然后就是她的表演特写,一连串镜头下来真实震撼,后来接圣彼得堡那样的建筑,都盖不住这种朴实的表演,而是互相成就。这部以家庭开展开来的蒙太奇长诗,是当时真正对于影像镜头和表演的聪明运用。
比《十月》好看得多。但是等等,我沒懂,「聖彼得堡」不是一戰中就被沙皇俄國改成了「彼得格勒」嗎?十月革命後左派中有恢復成「聖彼得堡」的呼聲,但最終改成「列寧格勒」。這anachronism(如果真是anachronism的話)或有深意?
鸡血地可以,蒙太奇果然是打鸡血的好方法~不过叙事真心差些~
战场与户外金融市场的对比
8.3/10,雖然多了一些空鏡及雕像的攝影,但普多夫金明顯更集中人物的動作及表情(CU)表現,蒙太奇的構成都以此交替剪輯完成,由此鏡頭停留較長,字幕卡的依賴減少,令觀眾更投入,後段的股票及戰爭的交切亦印證了普多夫金的特點。其次,與"母親"相同,都以家庭劇為主軸,有明確的劇情,不至於疏離
普多夫金一边用蒙太奇来创造视觉冲击,一边又插入很多诗意的镜头,在多场景之间自由跳切。片尾的转折更是神来之笔,占领冬宫之后不是胜利者的欢庆,而是母亲穿行战场,在满目疮痍中寻找儿子。普多夫金的母亲形象总是如此博爱又慈悲。
Flicker Alley; NB
这个和《亚洲风暴》感觉好像。普多夫金的代表作基本看全了,《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和《成吉思汗的后代》三部作品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