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像结束的开头。一身牛仔服的雅克与海边的沙滩,跟着瓦尔达的局部描写镜头,我们看到了雅克脸上的皱纹、手指的纹理、宝蓝色的眼睛。我们也像瓦尔达一样,注视着雅克,目光细腻、温情隽永。
彩色与暗色的镜头切换。此时此刻的白发雅克是彩色的,雅克印象深刻的回忆是彩色的,串接的电影片段是彩色的。就像是在阅读的时候,用彩色记号笔把重点的句子画上下划线。又像是印象深刻的那一幕久久没有褪色,有的甚至对雅克的电影作品产生影响与关联。
不论是局部描写的镜头语言,还是色彩切换的视觉体验,我都心悦。
因为我在南特度过了青春的岁月,所以对这个城市很熟悉,在《南特的雅克德米》一片中,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场景。
喜欢瓦尔达,是因为《脸庞,村庄》。非常美,沁润心灵的美,美丽的法国田园的风景,可爱的老奶奶和小帅哥,以及给人无数遐想的摄影作品印刷张贴在墙壁上……
这部片子,又让我喜欢上了雅克德米,一个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充满幻想的小朋友。从儿时开始就琢磨电影,以至于一辈子投入进去。这种日常生活向的影片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剧情跌宕起伏但严重脱离生活的故事已经无法再打动我了。我喜欢真实的,朴质的,平和的影片。
童年总是一泓在心头荡漾的秋水。
以孩子为视角的电影,难以想象作为女性的导演和编剧能如此细致地把握男孩的内心世界和他童年生活的细节,而且展现出很多对于摄影的奇妙小想法,这都让影片充满趣味。故事中角色的中产家庭背景无疑对主角的爱好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了支持,这使得这样的故事有了特殊性。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对影片叙事贡献很小,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主角电影创作的重要影响。黑白色的影像似乎是反映回忆的陈旧,而彩色的影像似乎是体现更为深刻的记忆,两者间插入的手指指向或许只是影像跳转的标识。总体来说,故事的叙事的舒适的,通过第三人称的回忆叙述,来跟随沉浸入主角的少年时代,多个年龄段的片段构成一个鲜活的形象,一个孩子的理想逐渐形成并逐步实现的过程。
很多人孩提时代信誓旦旦的宏愿,现在却付之一笑,珍视无比的东西,现在却弃掷逦迤,初心不断被现实打败、被权、利改毁,可午夜梦回时,童年的所有美好、纯真都在心中挥之不去。童年的自己昭示着自己的来处,也昭示着永远回不去的炽烈生命,童年的时光如流水在心间缓缓流淌,连同故乡、亲人和某些永远也不愿遗忘的记忆,轻轻地摇晃、静静地荡漾。
什么是爱?这就是爱——我追溯年少时你对《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海报的驻足,我用镜头对年老时你的银发鸡夫轻轻爱抚。 纯净的黑白,我要穿插彩色的、你拍的《瑟堡的雨伞》;就像我要深情地书写你,穿插你曾说过的只言片语,用斜体字。 你是海藻,在砂床上你做着明天的梦。天地悠悠,你要远走。在你濒死的微笑,我亦是海藻,逐流、逐流。
都说是阿婆写的情书,可能我是从皱纹、老人斑、银白的发丝,那双有故事的眼睛,毛衣......这几个转场特写看出阿婆的爱的。单回到影片整体,我倒是感觉更多的是“爱,希望与执着”这种大爱。
首先是爱与希望,从童年期的木偶剧,到德国电影的迟疑,再到战乱期的留声机,以及战争结束后的电影复苏。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让我好是羡慕并也被感染。在战乱的年代,音乐和电影是大家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安放。
不得不说阿婆的巧思,左手指向雅克过去的电影桥段,右手回到生活。艺术本就源于生活。这里插一个细节,就是头长了虱子,妈妈劝他不要和那些穷孩子们玩的片段,“他们鼓掌看得很开心”,乡下的姨妈也很喜欢音乐。艺术无所谓贵贱,这种对音乐、艺术的爱是纯粹的,普遍的。
再来聊一聊愛与执着。不得不说,雅克对电影是真爱,那个阁楼承载了少年多少个夜晚的努力与梦。纸板手工制作给满分。我尤喜欢他爸爸说他冷静,他摔了碗说,你看我还冷静吗。那段真好,我特别有共鸣。那种不断自我否定又自我建设,消极的情绪压抑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释放。
另外妈妈、姨妈、鞋匠姨夫、糖店老板、摄表哥....以及爸爸(最后的理解),都是非常温柔的人啊,给予了这个有天赋的少年最大的包容,理解与爱。即使生活很苦,但在爱的包裹下,在挚爱的音乐与电影的陪伴下,也是幸福的。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眷侣,能够同时拥有爱的人和挚爱的事业,并且公费给爱人拍传记,永远地留在电影史上,留在人们的心中。谁可以为我记录一部《潮汕的Abbie》,我又可以给谁剪辑下他的时光呢?
或许是陌生化的缘故,故事其实有些俗套,但家庭、梦想、童真、时代都拍得很有表现力。
法国人的浪漫确实名不虚传。
镜头目光温柔细腻缓慢,如人眼。
【关于叙事】30年代看木偶戏看电影 自制木偶剧场 ,战争期间德军来到南特 被送到乡下和老人同住 穿木鞋 上课写过去分词从窗口看伞兵落地 借小摄影机手动放电影;和同学以物换物 自制大桥飞机电影 女芭蕾舞电影 小偷电影 ; 海报漫画是喜欢的风格;唱歌真是雅克的童年回忆标记点 从母亲到老人 边做饭边修车边做衣服边织毛衣边唱歌 ; 【关于视觉】素描小手左右指向 可爱;黑白插入彩色 一段回忆 一段雅克把回忆再现为电影片段的对照 lovely;木偶戏是彩色 场下观众是黑白 real童年雅克的内心再现 ,被深刻记忆的事件和感受 是彩色的;仿佛借雅克的眼睛 看到了他童年所见 经历了一遍他的成长。
#BJIFF2018#数度欲哭。没入记忆之深流回溯德米的童年时光,慢慢廓清电影与生活旋回缠绕之互文形态:一次次将其日后的电影片段溯本求源般嵌入生活当中,而生活本身也在迂回着迈向光影造梦的电影人生,对电影的热忱痴迷也即对生活的热爱。是瓦尔达对爱人的告白,也是与电影和生活的美妙肇事。
这就是爱啊!瓦尔达把电影的形式推到极致传记、搬演、引用、访谈以及瓦尔达的导演评论轨的巧妙结合,德米晚年面孔的大特写。少年德米对电影执着的爱,以德米完成最初的3(或4)部8毫米短片为线索,并追溯他日后作品中源自童年的动机。黑白影片中彩色段落皆是与电影有关的、记忆的中华彩片段
在阿涅斯的海滩上她记录下丈夫的模样,在屋角桌边雅克·德米的皱纹被放大、模糊。瓦尔达的左边是复刻的童年影像,右边是电影与生活的巧妙融合,爱和思念将两边缝合成一段完整的时光。看到德米用纸板做动画,突然想起前两年自己曾有一个制作纸片定格短片的“幼稚”设想,可为什么我没有做出来呢?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源泉,是费里尼的阿玛柯德,是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也是南特的雅克德米。雅克德米的童年是幸福的,每一件小事都成为了日后创作的素材,也影响了他作品童真、梦幻的风格。最后关于童年的回忆交织着自己的电影作品被老婆拍出来,也真是美好得不像话,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豆瓣第500部献给敬爱的德米与瓦尔达.我们看到了德米的幼时经历如何影响他的日后创作,瓦尔达用光影魔法将爱人的影像串联其中;我们看到了德米那颗赤忱的逐梦之心,在阁楼里构建属于他的第一个电影王国;我们还看到了瓦尔达用镜头记录下德米的每一寸,"你那半睁的眼睛里有浪花和泪水,我就这样溺于其中"
比天堂电影院高明
雅克·德米的童年往事。几乎全是零碎、闪光、短句模样的记忆片段——左边回忆👈 | 👉右边电影。德米和瓦尔达在创作道路上互不干扰,这是他们第一次合作。
以实验派的做法,畅想一个人最遥远的故乡往事,黑白色调相接、虚实情节相合,叙述方式洋溢个性、情绪意识时刻共振;瓦尔达捕捉他人记忆的探索严肃、客观而又不失温情,片中活泼动感的卡通手势、妙趣横生的摄影轶事、纤毫毕现的微距镜头...林林种种,恰恰道出了那份最内敛而耀眼的人性柔光。幸福海滩 电影人生:瓦尔达与德米电影回顾展开幕影片 @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杜比全景声厅
左手指向丈夫的童年,右手指向丈夫的电影,这是最最私密的瓦尔达,每一个镜头都带着爱。雅克·德米在法国乡村的生活,稚嫩而坚定的踏上电影路,每一步都让人动容赞叹。爱电影要从娃娃抓起,等我有了小孩,我一定天天陪她看电影~~~
真正的冲击点在观影结束后老太太亲口说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她爱人的童年的时刻,看前没有被“剧透”的我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瞬间冲上最高点。怪不到三位男演员俊美如此,怪不到雅克晚年特写都是平静和温柔【那时他已重病】,怪不到童年迷影的细腻情节动人异常,怪不到向左向右的手指指向满满的爱与欣赏。
爱电影爱得深沉。
什么是爱,是浸润在胶片上追寻你童年褪色的光影,是爱你生活过的土地呼吸过的空气,是爱你苍老的手爱你稚拙的每一步。
瓦尔达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电影人传记拍法,而她对德米的挚爱之情也漫溢在每一格胶片之中。影片回溯性地重构了德米的童年与少年时光,由对木偶剧的痴迷到对音乐的启蒙,从自己拍摄定格动画到终遇伯乐进入巴黎电影学院。虚构搬演与德米电影片段间的匹配剪辑与互文探讨,穿插少量弥足珍贵的德米自述。摄影机缓缓爱抚着海滩上苍老的雅克,及至他活成一幅幅动人的油画。黑白影像(为主)与彩色画面(德米的部分带有狂喜色彩的主观视角图景)交织。| 与小伙伴一起趴在地上观察走来的修女们的足部,确证是否混入了男扮女装的间谍;“每次一写过去分词,我就回想起这堂课和从天摇曳而降的降落伞。” PS:调轴和修订了匹配蓝光版的字幕。(8.5/10)
爱情如命,生命似水。帧帧秀恩爱,幸福的雅克。
记忆与艺术创作是爱意满满的[南特的雅克]的两大主题。电影里雅克的艺术王国完全建立在他的双手之上,他亲自布景作画,身体力行的把现实变成了艺术,就连电影本身都要用手指来指示两者之间的转换。而当德米用艺术来实现回忆的时候,瓦尔达则面临一个核心问题:怎样用艺术来展示不属于自己的记忆?特别是这段回忆本身作为一种叙述体就不完全可靠。她的解决方式依然是依靠身体性,用自己的双手和身体去体验爱人过往的时空。这种方法反倒导致叙述的过往显得太完美,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叙述与回忆之间缺少了一点距离,以致她无法真正彰显出回忆的虚拟性。
雅克对电影的热爱与坚持,瓦尔达对丈夫的追忆与怀念,令人动容;真爱与感动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这是最好的怀念方式,也是最真挚的作品。伟大的瓦尔达,幸福的雅克。
靠这份怀抱着的巨大爱意,成就了这部在传记片领域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
多年的时光/都在那儿/还有那些/未曾与你相识/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
15年雅克德米回顾展正好把他的片几乎都看了,相比脸庞村庄巨大的标记量和超高评分更喜欢瓦尔达之前无人问津的纪录片拾穗者阿涅斯的海滩。丈夫已得艾滋病的肌肤特写自述儿时情感电影片段结合用三个小孩拍摄的迷影成长之路和旁白,手法和情感更私人更关注个体有着说不出的感动和力量。法国文化dcp。
瓦尔达说:“这部片让观众们想要看一遍德米的电影,太让我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