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lolo其实是个很平庸的学生,踢足球最后一个要他,喜欢的女生也因为他的谨慎另觅别人。
但是平庸的人心却更加细腻,因为有太多舍弃和包容,所以才更能体会出每个人的不易。
从父亲叫他“监视”caito起,lolo就开始了他的怜悯。他会向父母袒护caito,因为他见证了caito的沉重经历,因为他知道怎么讨好父母,怎么做一个乖小孩,而caito不会。
每个人的父母都或多或少的对自己喜欢的人有所偏见,当然lolo的父母做的够好了,可还是抵不过caito的不羁,他是个没人疼爱的小孩,自然不会lolo的家庭规矩。但是,当最终灾难来临时,caito选择了离开,他也想留下尽量美好的一面。
我该拿什么去挽留你,看你陷入荆棘,却伸手难及。
漂亮懂事温柔体贴的洛伦佐太让人着迷了。妈妈看似严厉却同样温柔和善解人意。 在怀疑洛伦佐是不是爱上凯多之后,选择和爸爸沟通,温柔的询问,告诉洛伦佐可以相信她,也同样用坚定而温柔的行为让洛伦佐可以相信她。 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洛伦佐和妈妈身上共有的包容、接纳、温柔和让人安心的力量,这太难得太难得了。 而凯多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家庭,父亲吸毒,继母对他极差,而亲生母亲得了精神疾病离不开外祖们的照顾。
继母有个儿子,而影片的最开始,正是因为凯多用铁棍打了继母儿子的头被他父亲托给自己的好朋友(洛伦佐的父亲)照顾。 在凯多在洛伦佐家庭生活的这一个多月里,洛伦佐和他的家庭成为了凯多生命中的某种救赎。 “我不想再让你们失望了,你们都对我很好。” 只是,我们都会为曾经的冲动付出代价,凯多选择了他认为“不得不离开”的离开。 洛伦佐偷偷轻吻了凯多的侧脸,是青春萌动克制纯情的爱意,妈妈问他,你是否爱上了凯多的时候,他说,“我没有爱上他,我只是同情他。”但同情,也可以变成爱不是么?
在洛伦佐的亲吻过后,凯多只是笑了,笑得开心,给了洛伦佐一个深情的拥抱。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暗含爱意的深情,但这个拥抱让人觉得暖心。
最好的朋友,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究竟是洛伦佐是凯多最好的朋友,还是凯多是洛伦佐最好的朋友呢?
在家庭面前,他在努力的克制。前一场梦是更衣室里同龄男生们的裸体,下一场戏就是男孩主动找同龄女生破处,当另一个男孩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的性取向在摇摆挣扎。离开家,抽点大麻,他就会让男孩主动闭上眼睛,主动在他的脸上亲一口。回到家,清醒之后,就算母亲主动告诉他,爱上一个男孩不是错的,他还是会努力地否认。Lorenzo和父母弟弟生活在阿根廷小城Patagonia,一天父母朋友的儿子Caíto借住他家。Caíto是个羞涩又沉默寡言的男孩。爱好不同的两人成为朋友,经常骑车登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也产生了暧昧情愫,就在这时Lorenzo的父母将Caíto赶了出去…
《洛洛》(Mi Mejor Amigo,2018,阿根廷)真的是像隐秘宝藏一样的电影,这种质感超爱,我能打到9.2分,上一次这样感觉的激动应该还是在《寻找梦幻岛》(Finding Neverland,2004,美国)。但和《寻找梦幻岛》不一样的是,《洛洛》能直接让我共情,而不是移情,同时对电影作者表达也有超多共鸣。
在同题材同人设类似故事表达上,这个片子有和《你存在的布鲁克林》(Brooklyn Village,2016,希腊、美国)一样的克制;也有像《离别》(Departure,2015,英国)一样的暧昧;同时现实和《心之石》(Hjartasteinn,2016,冰岛、丹麦)一样冷峻残酷,但又多了一份生活和清爽,并且可能因为环境里的景色和建筑,影片有一种独有的在紧张和静谧间恰如其分的节奏感。
整体故事和《大鱼海棠》(Big Fish & Begonia,2016,中国)等等此类一样,在深层的人物建构和母题上都十分类似,都讲述了一个附加懵懂情愫的“失败成人礼”,就最近的《少年的你》(Better Days,2019,中国)来说,是陈念和小贝在一种逃离主义式的哀默美感,对于成人世界同时具有的恐慌和盼望。和《洛洛》一样都是一种“彼得潘症候群”式的成长:在拒绝长大的同时,其实他才是在儿童世界中最成人化的——“我不用长大就可以对抗这个世界”,但彼得潘他要听故事,听成人世界的故事,害怕成长的同时又期待成长,但现实里没有人可以像改编自王朔的作品《看上去很美》(Little Red Flowers,中国,2006)里的方枪枪一样“拒绝答到”免疫于社会归驯,在林奕华的舞台剧《小飞侠彼得潘之机场无真爱》(Finding Loveless Land,2017,中国)里,就算是无限期的Delay,但Delay就只是Delay,终有一天要起飞,洛洛还是要面对现实,要搭乘前往梦幻岛班机的彼得潘终于改签到了薄情国。
在林奕华的舞台剧中也很好地探讨了为什么在此类故事中总会有青春爱恋的在场:一种在巨大孤独来临时,关于寻找同类的本能,寻求依靠和陪伴的幻想和现实的交织。詹姆斯·巴里的原著中彼得潘对温蒂说:“你答应过我不长大的”、“你要为我长大”,林奕华的舞台剧中彼得潘对所有人、对时间、对梦幻岛说:“我是那个一直在等待的人,你是那个随时来随时走的人”,掺杂在懵懂爱恋中责任、家庭、自爱、谎言、成长的巨大集合。《洛洛》里的洛洛同样在自我矛盾中逐步自我否定和自我接纳,遗憾归驯为在社会中正常“答到”的所有人一样 ,成为将梦幻岛藏在深处、改签至薄情国的一员。
有人说一部优秀的LGBTQIA+题材影片要看如果把人物关系换成普通男女关系后还是否吸引人,对于《洛洛》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他还做到了我评判标准的更重要一点——如果不是这种关系则故事不成立。和《疾走马丁》(Kapgang,丹麦,2014)一样展现了一种性取向的自然选择性,在大的社会背景里,洛洛对于自己并不确定,以至于即使是妈对他说喜欢上一个男生也很正常的时候,他也否定说我没有,我只是同情他,不想说这个事情,甚至自己也考虑看心理咨询。在剧作和导演构思层面上来说,也做了一些选择性的考量——对于符合大众普遍接受的男女亲热部分进行了展现,对洛洛单方面的的暧昧情愫则十分克制,没有进行一种“奇观化”的视听,并在时空环境上做了许多文章,表演上也通过各种微神态细微地展现,除去影片高潮段落——趁着火苗,面对大海,脸颊上的吻——这种展现出真实自我轻轻越界的美好以外,其他最性暗示的镜头可能就是洛洛用脚踢他的脸叫他起床,这种克制的展现方式使得更加纯粹,甚至可以不强调这是一个LGBTQIA+题材,不标签不强调有时反而更加尊重。
洛洛就是在两人共同面对成人世界的涌入时,找到了一起面对可以互相依靠和陪伴的人,在一个对的时间喜欢上了一个不可能的人。“相配和相爱是两个事”,即使适合,在大的时局里,最后不是都能走到一起,《后来的我们》(Us and Them,2016,中国)讨论的就是这种矛盾,在《洛洛》中矛盾原因表层是两人的生活背景的差异,但内在的便是社会对于性取向的偏见与互怂,这便是我对LGBTQIA+题材所看重的如果非这种关系则故事不成立。
在《洛洛》的剧作中的所有角色人物弧光都十分完善,洛洛的父母的副线,通过不同视角,一点点交代地十分清晰,自我矛盾和对其他个体的反应都十分完整。甚至于洛洛的弟弟和他之间所展现出的互相依靠陪伴的感觉,和洛洛单方面情愫的那种互相依靠陪伴的不同之处,都通过一些细碎散文化的方式细腻地展现出来。在洛洛和男二两人关系的设定上,两人在一些方面十分相像,又在一些地方十分不同。洛洛生活在普世化的中产阶级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全球整齐划一的中产家庭一样:对安全与财产的重视、家庭秩序的建立、个人主体价值的表达等等,在电影中的生活景象中都得以展现,这也迎合了洛洛那种对规范的遵守,隐忍独立而不善于表达的性格。而男二的家庭背景完全不同,在类似北漂的环境中长大,在暴力压抑中成长,极度需要爱,但对别人给他的爱会排斥和不适。洛洛的规范和男二的混乱不断互相影响,但也是两人不断摩擦的原因。在过程中男二也在试图学习规矩,洛洛也学会享受片刻的自我。最后男二明白了规矩,接受了规驯,也导致了他的离开,他不能够再打扰洛洛一家人,洛洛的妈作为中产家庭普遍的焦虑角色,也必须把控住一家人的安全。要知道,洛洛在家庭的影响下,半点抵抗都没有,只能自己在沙发上哭,在男二推门回来和他告别的时候还要佯装坚强。洛洛在他那纯粹桎梏的内心,是不可能上演一段生死浪漫的逃亡戏码的,再说,生死本身毫无浪漫可言,就像崔健的词:“要是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要是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这才是中产者们的一个可悲可怜。另一部同类题材关于离别的短片《戴维与斯图》(Davy and Stu,2006,美国)也是点到为止,很多时候离别是不容轻易打破的,现实里的约束也使得生活更加感人。就同《山河故人》(Moutains May Depart,中国,2015)所广泛展现和讨论的一样,“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不可避免的我们这是一个流行离别的时代,只是我们不会道别。
演洛洛的这个00后演员,人物塑造的那简直是,这种微操,简直是把人一直勾着。几个小点:看到男二脱衣服去游泳时候的那种掩饰很好的小鹿乱撞,在一瞬间又消失,变为对男二的生气;虽然洛洛知道不应该去寻求说“我对你这么关心,你为什么不怎样怎样”这种,但在树林中十分委屈的时候,还是爆发出来,说出来就后悔的那种微表情;即使是男二很过分,但洛洛总是先道歉,就那种因为暗恋两人的地位差距,那种隐忍慌乱自闭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高潮段落,洛洛亲后两个人的那种眼神视线的活动,就是各种关系、各种内心活动全都交代了。亲后两人的对白也是漂亮极的,男二主动去和洛洛说:“我爱你,兄弟”(好直男的),洛洛很小声的说:“我也是”,在声音处理上后一句基本听不见,都淹在以海浪为主的环境里,之后洛洛的各种小动作,都是在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我愿意相信另一种。很明确的,虽然是“我也是”,但完全不同,洛洛对男二来说就是朋友情感,但男二对洛洛来说明显更多。洛洛在意的事情很多,害怕的事情也很多,但他无能为力,只能接受,他害怕改变,害怕自己会变、害怕那个他会变、害怕错过、害怕遗忘等等等等,但现实就是害怕的东西就是那些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且他所害怕在意的这些,正是两个人会相遇、两个人会分离的原因。
跳出故事从其他方面来说,就是画面真的太美了,摄影和调色最后构建出一种远处带有湿度的密度的类似巴比松画派的感觉,真的超棒,和最近某相近母体青春题材电影形成鲜明对比。对比的点还有采用的整体克制的镜头,固定为主,很多的以环境为主体的设计。导演马丁·迪乌斯的短篇《青涩爱恋》(Amor Crudo,阿根廷,2008)应该是这部电影的短篇前作,在风格上我觉得有和陈可辛、贾樟柯类似的影子,超级细腻的同时又超级克制,甚至有一些展现社会群像感觉的镜头出现。声音上特殊之处我觉得最值得学习的是那种丰富的声景的构建,一点原因也是因为画面在强调环境,一是各种环境中的点状音响作为一种时空的符号;二是面状的风声浪声出现位点符合人物和剧情发展表意化的处理,三是音乐感觉成为了环境中的一部分,没有外源的间离感,都值得学习和尝试。 当然片子肯定还有很多问题所在,列举一些大块的: 问题:男二的选角,男二真的不好看,对所谓攻受(男性向女性向)的规驯 问题:洛洛母亲偏向于戏剧化的表演,有些过非电影感 问题:在淋浴间画面动态模糊时的声音突然表现化 问题:应该加强洛洛弟弟和他之间的反应 问题:洛洛在男女亲热段落有点表现成了阉割焦虑,而非一种性取向的自然选择性
但是这个片子真的就像邱比的音乐一样,我能直接从里面反观出我的生活,并且这种质感,还有工业化质量这么高,真的爱。
2018年,是同性电影比较高产的一年,除了今天推荐的这部,还有《爱你西蒙》、《好朋友》、《我的冠军男友》、《小小巨人》、《哥哥》等,平均评分都在7分左右。《最好的朋友》是阿根廷的同性影片,片场90分钟,豆瓣评分7.1,讲述了两个青少年互生好感的故事,影片拍摄的比较隐晦,他们之间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观众自己说了算。Lorenzo一家四口过着平静的生活,与其说是平静倒不如说枯燥无味,Lorenzo性格内向害羞,在学校没有什么朋友,年纪轻轻就似乎对生活失去了激情。有一天,父亲朋友的孩子Caito来他家借宿,Caito是个有点放荡不羁孩子,破碎的家庭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可以说不是父母喜欢的那种乖孩子。就连Lorenzo的父亲都告诉Lorenzo要监视Caito,不要留他自己在家里。Caito是个不太好命的孩子,生病的母亲和再婚的父亲,继母还将他和打拳击的儿子放在一起,并且还要收取房租,受到排挤的Caito将拳击手儿子用铁棍打进了医院。可以看出,Caito表面的坚强都是对自己的保护,以至于在醉酒后的他会崩溃大哭。哪怕是半夜回家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没人会等他回家,Lorenzo的父母出去找他,太多的关注也让他觉得很不自在。也许是对友情的渴望,Lorenzo开始有意无意的接近Caito,他们一起骑车、一起聊天、一起踢球、睡在一个房间。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Lorenzo对Caito的好感,用自己攒下的钱,给Caito过生日,可是Caito对Lorenzo更像是友情,在别人都歧视自己的时候,只有他愿意真诚相待。影片中最欢快的片段,就是两个人骑车出去旅行,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Lorenzo对Caito的感情开始升温。也是在这次旅行中,两个人坐在篝火旁互相表白,说了一句I Love U,但也只是面颊上的轻轻一吻而已,可是从Caito的微笑和他拉过Lorenzo拥抱来看,怎么看都是对自己兄弟的拥抱,也许存在着好感,但是却还没有勇气承认。后来,Lorenzo的母亲从Lorenzo穿衣的细节和对Caito的方式看出了端倪,并安慰他没有什么大不了,表示可以接受,这一点看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些类似,都获得了单方家长的认可。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Caito的继母找上了门,Caito怕连累他们一家选择离开,虽然Lorenzo一再挽留,可是Caito还是走了。是友情还是爱情,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是对于主人公来说,这一段都会是他整个人生中不可消逝的美好回忆。
Lorenzo和父母弟弟生活在阿根廷小城Patagonia,一天父母朋友的儿子Caíto借住他家。Caíto是个羞涩又沉默寡言的男孩。爱好不同的两人成为朋友,经常骑车登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也产生了暧昧情愫,就在这时Lorenzo的父母将Caíto赶了出去…善良乖巧懂事的洛伦佐会是生活中想要做朋友的类型,但粗暴任性不时耍脾气、纹身吸烟抽大麻的凯多虽然同情他如今的遭遇,但却不太喜欢他的为人处事:骑车外在不告诉洛伦佐一家害人家担心受怕了一晚、在湖里假装溺水让洛伦佐情急之下赶去抢救……
青春的情愫总是让人意犹未尽。纤细的书虫Lorenzo遇上棱角分明的街头男孩Caíto,两个处于世界两级的男孩之间产生的联结是整部影片的线索。片中有两处拉扯胳膊的片段:在到L家的第一天晚上,C去酒吧喝得酩酊大醉,L将他扶上床后,他放声大哭,在L将要离开房间的那一刻,C猛然拉住了他的胳膊;第二次是在片尾C决定离开L家,L不舍其离去,轻轻拉住C的胳膊想挽留。
高甜时刻出现在1小时2分20秒,这是他们露营野外的最后一晚,L在C的引导下第一次被大麻催眠。将暗的天空下,金色篝火的映衬,湖边波浪的伴奏,L吻向C的脸颊。C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L,L一次次在父母面前袒护C。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缘由和无奈,只看到表面的现象不免会行为偏激。
C的离去,让人心碎。他将为自己之前的冲动之举付出代价,还是浪迹天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L的思念将会是悠长而美丽的。
本片中,阿根廷南部的自然风光使人震撼。与《春光乍泄》中的那种阿根廷都市的迷离,忧郁之感不同。本片呈现出一种充满阳光的透明质感,那条通向远方森林的公路两边有郁郁葱葱的丘陵,有湛蓝的湖泊,远方是朦胧的雪山,两个背着行囊的少年在骑行。通过镜头,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微凉的清风拂过面庞时的惬意。
我在想,多年之后当Lorenzo和Caíto回忆起这段金色的时光,一定是嘴角上扬的。
谁知道该片的片尾曲,可以告诉我~
多年以后,你回到我身边,看着我也告诉我,你的心依旧燃烧着
这么多年都以为是那部2013年巴西短片的同名长片,原来不是。
我去到你假装溺水的池塘,我帮你的捣蛋行为找借口,我理解你的成长伤痛,我害怕我的感情冲动,我闻着你曾穿过的衣服,我用你求我留下的方式求你留下,我不知道这叫什么,但我只知道我希望的,是我叫你闭上眼睛时你心知肚明,是我亲完你脸颊以后你嫣然一笑。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Patagonia的风,还有少年们的孤独。
Caito也太帅了吧!看到Caito的颜很身体,再性取向迷茫的青少年也要被掰弯成蚊香了吧!同屋住了那么久没有睡,真是暴殄天物了
还未热恋就已失恋,最好的朋友却不是最好的男朋友。你忘的衫今天我在穿,未留住你却仍然温暖。
家里突然来了一位陌生帅哥,我是该爱上他呢还是该爱上他呢还是该爱上他呢?听起来像是cmbyn般的情事,实际却有很大不同,阿根廷导演似乎都有马可·伯格那般玩弄暧昧的能力,但马丁·迪乌斯却克制纯净到让你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暧昧的地步,两位风格迥异却各自身负重担的骚年擦出的火花就如同我们都曾有过的擦肩而过经历般让人沉浸和难忘,老爸居然是《无人注视》男主,没看出来。(74)
实在等不来字幕,只好自己啃了。caito只有望着lolo的时候,眼里才会有青少年特有的温柔和调皮;可惜一个是“I LOVE YOU MAN“,一个是”ME TOO“。但更多的还是两个孤独的人彼此取暖,一个承受着太多生活中操蛋的事情,一个在青春期的自我认同里摇摆。lolo在篝火边亲吻caito脸颊时,caito睁眼的浅笑又暖又虐。只是他们终究都还太小,而生活尽是操蛋的无能为力。
让你发大水的人走了
临走时握个手,简直复刻我去年的初夏。爱啊,悸动啊,克制啊,之类的,闻对方的衣服这种蠢事我跟你说,不足为奇。
拍得有点太平淡了,观赏性不是特别强,但是阿根廷电影真的很细腻感性啊
这片子拍的也太隐忍了吧。深有体会男主的孤独,两个人的相遇只不过是生命中的擦肩而过,the show has to go on.
演老爸的吉列尔莫·普宁刚演了一部同志片叫【无人注视】,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以为这是一部同志青春片,其实并没有那么gay,男孩的性取向还处于摇摆的状态,在家庭面前,他在努力的克制。前一场梦是更衣室里同龄男生们的裸体,下一场戏就是男孩主动找同龄女生破处,当另一个男孩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的性取向在摇摆挣扎。离开家,抽点大麻,他就会让男孩主动闭上眼睛,主动在他的脸上亲一口。回到家,清醒之后,就算母亲主动告诉他,爱上一个男孩不是错的,他还是会努力地否认。这种青春的状态处理的很微妙,在青春期的某个阶段,自我认同完成之前,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吧,第一个爱上了一个人,却又不敢承认。
淡如水,毫无戏剧张力啊。
结局:“物是人非,留我一个人”
蓝色阿根廷的蓝色青春,情感像风景一样纯粹干净剔透。戛然而止的结尾是每个少年时代的记忆中那段珍藏情谊突然落幕的无言结局。
符合我对此类电影的所有审美与要求。淡淡的,自然的,合理的,最重要是隐忍的。甚至不想给它打上同性标签,真正的那样的感情真的就是这样的,淡淡的横在那所谓的界限上,又有谁知道到底是什么呢?
看这两位小清新的长相非要碰上个沉郁的故事,原来阿根廷的男孩们也并不能在专属的青春年龄上放飞自我而只能受困于原生家庭和社会里的人情世故。也许有这结伴出行的暧昧发展,男主在看到最好的朋友脱衣露出腹肌时表现出的小害羞和局促,从无话不谈的互诉衷肠到之后彼此都懂的沉默。醉后方知酒浓,告别才觉情深,错过的都是短暂的美好。继续探索青春里的性取向觉醒和那个独一无二却又渐行渐远的他,加上成长获得的性格原因,哪怕来再多闷闷的我也还是吃得消的。
朴实的情节,却用极其精湛的演技和摄影充实,特意淡化了爱情,而突出了家庭,婚姻,牺牲,友情,母子二人关于父母婚姻的一段谈话极为精彩,阿根廷的电影已经比美国同类电影成熟得多,也许好莱坞商业至上,大成本向大众审美妥协与小成本随意粗糙二选一模式,确实不如有诚意的独立电影
C,故事本身比较破碎,什么都没讲清楚。其实青少年不是这样的啊,就算横冲直撞,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至少有真情。也许多年后你会发现,当初那个你很不屑的人,其实你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从来都只是表面坚强骗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