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院的孩子,虽然希望自己被认领,却更渴望自己的父母来把自己接走。血缘之情,是任谁都无法割舍的。凡亚被意大利夫妇办手续领养,在所有孩子都羡慕他的时候,他看到另一个小伙伴的妈妈;他和她聊天,得知跳轨自杀。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妈妈找他的时候找不到自己。其实被丢到孤儿院的孩子,有谁会来找他呢?他认真地学习识字,进档案室查看自己的个人资料,找到了他第一次呆的孤儿院。在一个孤儿院姐姐的帮助下,他逃出了现在的孤儿院,开始寻找自己的妈妈。过程很坎坷,结局他笑了。小孩子的表现太好了,简直不像是在演电影,如真的故事一样。佩服啊。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35958771.htmlИтальянец(寻找幸福的起点)2005
这部电影是从以前同事的电脑里拷贝过来的。他的电影品味比较独特,喜欢看一些欧洲的艺术电影,再加上他是学俄语专业的,所以有这么一部俄罗斯电影也很正常,按照我的习惯,我是不会下这种电影的。这部电影存在电脑里也一年多了,删又不舍得删,看还没兴趣看,就是一个鸡肋。昨天在我看够了好莱坞电影与日韩片之后,那就拿这部俄罗斯电影换换口味吧。
影片的情节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讲述一个孤儿寻找母亲的故事。在一个孤儿院里,有很多没有父母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小男孩被一对意大利人看中,打算领养走。其实这是一个女人在贩卖儿童。可以过上幸福生活的小男孩并不开心,因为最近有一个想找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被买走而自杀了,这件事情促使小男孩想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小男孩在善良的同伴帮助下,学习识字,寻找自己的档案。在档案里他找到了他最开始待过的收容所,它在另外一个城市。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在收容所找到了母亲的住址。可是贩卖儿童的女人和她的手下,在不停地寻找他。一边躲避着追捕者,一边在寻找着母亲,这样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整部影片的大半部分都是在描述小男孩如何寻找母亲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个男孩有着非常一般的勇气与决心。他为了看档案而识字;为了学识字,宁可冒着挨打的风险,把自己赚的钱私藏起来不交公;自己独自一人做火车;即使遇到小流氓,也不惧怕;还可以单挑大人的抓捕,总之寻找母亲的信念,让他勇敢的向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他。除了坚定的决心之外,小小年纪的他还有着机智的头脑,在火车上他会给自己寻找保护,等公交车他会寻求帮助,小流氓的围攻也能机智的逃脱,即使大人在后面追赶他也能编出逃脱的理由,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影片塑造的这个孩子,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实在让人惊讶。驱动这些的原动力,只是想找寻幸福,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亲情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本片的结尾并没有直接给出母亲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一点做得不错。片尾也没有解释她抛弃孩子的原因,这也是正确的。毕竟,这是寻找母亲的故事,重点在过程,而不是什么伦理道德说教片,没有必要讲述得非常全面。
当然本片还有一些缺点,对于次要人物的故事最后没有交待完全。比如红头发女孩究竟有没有出狱?意大利人有没有收养别的孩子?小男孩的好朋友有没有代替他去意大利?丢了钱的小混混们有什么行动?以及,贩卖孩子的女人下场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编导不能只想着小男孩的情节,把这些故事给忘了。难道它们只是为了引出情节的,用完就不管了?
电影的色调是灰色的,灰蒙蒙的天空,浓重的雾气,就如影片中的天气一样,阴冷而沉静,难道俄罗斯的天气都是如此?天气与影片的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冰冷、死气沉沉的感觉。在电影中无论是孤儿院,还是火车上,还是城市中,都是一样的感觉。这种冰冷的感觉非常符合故事的氛围——一个孤单的小孩子独自寻找母亲的过程。观看的过程中非常压抑,没有任何愉悦的感觉。
看电影以来,苏联的电影,俄罗斯的电影也看过几部,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真实而贴近生活的现代俄罗斯电影。本片的故事肯定发生在俄罗斯一个内陆的农村和小城市,大概是莫斯科以东的部分吧。孤儿院的位置应该是在农村,影片后半部分才是城市。看着电影里的俄罗斯建筑,基础设施,以及他们的穿着,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穷。他们真的很穷啊,那些建筑物看起来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样子,风格陈旧,而且外表面都破损得严重。室内的摆设更是简陋的可以,就如同我们七八十年代时候的样子,从房间的门上就可以看出,古老的实木门,非常朴素的那种,就像小时候我们自己家的门一样。电影中的公交车和火车更是残破不堪,公交车与火车上的玻璃都已经不全,座位都是很古老的硬木材质,六十年代的产物吧。片中角色们的衣服更是寒酸的可以,孤儿院里的孩子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成年人的衣服也很老旧。看到这些,我想到去过俄罗斯的同事说过的一些话:“俄罗斯除了东欧部分的大城市之外,都是穷的可以”,跟中国是天壤之别。看看片中的人们,再想想我们生活的环境,真的步入现代化社会了。
最后来说一下演员的表演。本片最棒的当然是小男孩的表演,Kolya Spiridonov扮演的小男孩非常出色。他将小男孩那种渴望母爱,坚强的决心,无畏的勇气,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最后弄伤自己的那个的场景,实在不敢想象这是儿童的表演,不得不让人佩服。本片其他角色戏份都不多,属于龙套,就不必说了。
总之,这是一部给我惊喜的电影,虽然看得过程很压抑,但给它传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查了一下资料,本片是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竟然是获奖影片,失敬失敬。额外说一句,十几年不碰俄语,竟然一句也没听明白,算是白学了。
序列:0390
梦幻天堂龙网Rmvb
2011-06-13
只做一个名词词组类的选择,意大利、俄罗斯,仿佛光明与黑暗、富裕与贫穷,选择了,便意味着幸福与苦难彻底决裂,从此身后的路平坦开阔抑或荆棘满布。这是俄罗斯影片《The Italian》拉开帷幕,敬向观众的第一杯冰冰凉的伏特加。像俄罗斯刺骨的冬天,春意被冰雪覆盖,都躲在人们迷茫的眼神里,不知是希望还是更深的绝望。
一家挂羊头卖狗肉、贩卖儿童赢利的孤儿院,一群怀抱希望、过于早熟的孤儿。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用渗透全身的冰凉感觉做开胃酒,铺就畅快的温暖之路,下一杯也许就是热的。
对于我来说,没有那种大肆渲染悲惨的画面是故事本身让我最温暖的地方。六七岁模样的小孩子们光着膀子,穿着宽松的短裤,熙攘吵闹,一溜钻进白色的棉被里,等待吹灯的命令。这一连串生活的画面在我的心里,因为纯真的脸庞,不谙世事的自然,显得那么温馨愉快。
六岁的凡亚.松赛夫是这群孩子里最幸运的一个,小意大利佬这个半讽半羡的绰号说明了一切。凡亚不同于其他的孩子,他的世界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他只是个六岁的小屁孩。不可否认,当镜头转向凡亚的时候,他那穿着有些泛黄的白色小背心,坐在窗台上的身影是你怎样都无法忽视的。
如果那位遗弃儿子的母亲没有来到孤儿院,如果在公车站上没有凡亚与那位母亲的对话,如果那位母亲没有卧轨自杀,凡亚就像包装合格的出口产品,该顺利到达意大利了。然而这一切都因为母亲这两个字,在凡亚的心里埋下了寻找幸福的种子。
接下来该做什么?看小凡亚循着幸福的方向开始旅程,跟着他的步伐,见证他是如何一步一步接近希望,找到幸福的。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竟会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因为影片来自真实的故事,小主人公所具有的勇气与智慧是我作为成年人都感到自叹不如的。
本片另一个亮点在它的结构上,看似省略,却在后来的叙事中另起一条副线延展剧情,加快了故事推进的速度,又避免了臃肿。零零碎碎的次要情节纷繁复杂,却始终围绕着小凡亚寻母的目标行进。冲突嵌入每一步生活细节的展现中,但又不破坏本来的面目,没有夸张与故作的内敛,遵循了意大利新写实主义风格的表达方式。
院长扯着一个小男孩儿的帽子质问,“你是不是又抽烟了?”十一二岁的模样,摇头否认,对于这里的孩子,过早地染上恶习,抽烟、打架、撒谎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凡亚被关禁闭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拿着面包站在门外表示慰问,两个小孩子成人化的对白让置身屏幕外的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送面包是真心的,但那句“如果你不去意大利,就让我去,把名额给我”,完全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竞争、淘汰、坚持、放弃,无论选择什么,身后总会有人等着代替你。
野蛮的丛林社会一直在肯定相互厮杀获得利益的方式,而人类不断进化完善的文明诉求却在艰难地对抗着这些卑劣的存在。曾经的苏联,后来的俄罗斯。国家体制、社会环境,人文精神,不公、腐败、贫穷,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民众的方式,任何一处,都暗藏着令人作呕的污垢,污垢里滋生着偶尔可以见诸报章杂志的大事件,而这些被培植起来的细菌,都不是偶然的,恰是毒害普通的老百姓的利器,也是金字塔尖上的统治者想要的。
有人说,结局安排得太幼稚。而我想说,正是这样的结束方式升华了整部影片。而本片为安德烈.克拉夫库克赢得柏林儿童电影节评审奖,赞誉他,不只是为一个成功的狄更斯式剧情喝彩,也不是为一个带有异域悲情的故事献上一份同情,感动应来自心底里的叹服,尽量隐去政治阴影,却完美地放大出了那个阴影的可怖,是遍布全球的利益关系,是大佬们层层勾连的关系。而那幼小身体里迸发出的精神力量,无关年龄,真真是爱赋予了能量,纯净的生命是多么美丽。
对于一部以孤儿寻亲为题材的电影来说,这部电影太不伤情了,每一环都看得很开心,整部片子下来一点“不详的预感”都没有,除了因为主角机灵、勇敢、独立之外,他总是在每一个地方都能遇见好人:孤儿院里体贴的“保姆”、良善突发的风尘少女、火车上关系和谐的陌生的人们、带他搭公车的绅士、第二个孤儿院刚直不阿的老先生- - - ,即便是孤儿院里的“黑老大”,收数后也会拿出一部分给其他人买鞋子,主角A钱以后也先是分享一个故事再抽人,这一幕看着觉得很温馨,因为这是秩序,总要有人维持秩序的,院长和那个浓妆艳抹、满脸堆笑的女人所维持的是台面上的腐败秩序,而老大的秩序就公平很多,每个人都有分工,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天结束,大家可以坐同一桌吃一样的食物。比较诡异的是跟着老女人抓“小鸡”的走狗,小鸡害他奔波不说,还让他给人揍一顿,完了小鸡玩玩自残人家就改邪归正了,这太扯了。
简而言之,这部电影里面的俄罗斯跟我意象中的俄罗斯差别好大,倒不是说俄国人不好,但是遍地都是好人就让我没能一下子接受,看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这太不俄罗斯了,不过想想,就假设这是真的吧。想想这孩子要是在我们这个和谐的新社会,就算有80个肾也给卖光了。而人家孤儿院里面孩子的生活竟然比我们有些农村里有爹有娘的孩子混的好那么多,再保守估计,那生活水平也得领先18年吧。
可能是我比较麻木,基本上不会因为这样的电影而流泪,只是一次次默念“你小鬼也太走运了!”
magnet:?xt=urn:btih:D3A64F9CC2E2C972787730FD4BF79E44A45B065F&dn=%D0%98%D1%82%D0%B0%D0%BB%D1%8C%D1%8F%D0%BD%D0%B5%D1%86-2005-%D0%9E-DVDRip-by-riperrr-avi
在家看的,感人,令国产电影汗颜,同样小成本,为什么效果差这么多?
那个男孩MS聪明的有点诡异啊
略嫌平淡 韵味不足 俄罗斯电影很多是过于内省 在表达上经常有所欠缺
找寻幸福,一路艰难险阻。
13MAR
没想到俄罗斯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本片的中文译名十分贴切,未看时一度引起我的好奇,看后才恍然大悟。可以说题材上与《Jestem》类似,不过一个喜一个悲。
打嗝儿
如果有一天,你终于想起来要寻找我,我却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
找妈妈。
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他人的欺负,不能束手无策甚至逆来顺受,要勇敢、要用智慧去反抗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太老实就是懦弱
一个孩子,生活经历迫使他早熟,但他却依然执着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这些孤儿院的孩子过早的就要承受成人世界的肮脏与污秽,6岁的小正太凡亚任凭艰难险阻也要找到妈妈,带着这样的执着和向往让他去寻找幸福的起点,纵使被生活磨练的世故圆滑也坚守着单纯执着的童心。我们在他这样的年纪还在和父母撒娇讨要玩具和零食,这不愧是战斗民族的孩子。
一个6岁的孤儿院孩子放弃所有同年孩子所羡慕的美好,怀揣着最初最幸福的向往去寻找他的生母。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料到,这个过程会如此艰辛如此曲折,但是他没有退缩他不惧怕,他连哭泣都不要人帮忙。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你能看出他看到母亲时,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眼中扑闪着的幸福希望。
好题目。
小蝌蚪找妈妈俄罗斯孤儿院篇
这就是个童话故事啊口胡,太温情四射了
這世界是怎樣讓一個孩子承受殘酷的童年 這世界又是怎樣教會一個孩子如何去尋找幸福。
没想到还是挺好看的电影,简单,纯真,朴实,男主角小男孩真是可爱。
2010.10.26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