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拍纪录片出身,《哭泣的骆驼》风靡一时。据我观察,可能启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大量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让俺们这些远离大草原的人明白了牧民生活的辛苦和幸福。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片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在极美的草原风物映衬下,显得非常动人。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影片里的小女孩在一场大雨后被老奶奶收留,小女孩问起关于来生的问题,那个老奶奶没有说什么,只是抓了一把米,拿起一棵针,将所有的米洒下来,然后问小姑娘:这么多的米,有一颗立在针尖上的可能性有多大?
......
你的来生还是人的可能性就像针尖上的米粒一般
题记:
在城里的我们已经习惯于钢筋水泥的生活,倘若有时间还是到大自然去放飞一下心情吧,在那有着蓝天白云的草原,寻访一些被我们忽视的欢乐。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www.worldscreen.com.tw/infor/image/2006_03/cave/2.gif泛着青蓝光彩的山峦静卧远方,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大草原,游牧的娜萨尔一家逐水而居,《小黄狗的窝》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关于和谐自然的电影,它没有复杂的情节和人际冲突,只是以客观的姿态表现了一个游牧家庭在天高云淡的草场上平静而实在的日子,然而,在这份平淡里,我们这些被都市紧张工作压迫着的人们会在他们始终上仰的嘴角上体验出诗意栖居的含意。
生活的本身其实是简单的,是外部世界的诱惑让我们的内心失去了平衡,我们似乎再没有时间融进大自然的怀抱,经历一次真正的亲和,那么,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电影里去回忆我们曾经的梦想和单纯。
当两个蒙古孩子仰卧在绿草如荫的蒙古高原,望着天空飘过的白云讨论着它们像什么的时候,每个城里人必然会想起童年郊游的场景,在草原上,他们或许不会像城里孩子一样有着那么的的玩具,然而,他们拥有的和自然的亲近却是我们无法长久获得的。也许,只有在午夜的梦里我们才会有着轻松的心情飞奔在绿草茵茵的草地上,这种城市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是这些习惯游牧生活的蒙古人明天将遇到的选择,在片子外出读书的大女儿已经看到城市生活的某些便利(比如往上如厕的方便),然而,她幼小的年纪还不会明白为了这一切的努力会失去一些本原的欢乐。
和城里孩子比他们其实有着更大的快乐,经常衔在孩子嘴里一朵小花是生活场景的真实捕捉,也反映琵亚芭苏伦·戴娃这位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对于事物观察的敏锐性,本片虽然是故事片,但非职业演员的选用和她昔日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哭泣的骆驼》的风格完美统一起来了。作为生活流的电影寻常日子所给人的观感最能感动人心,娜萨尔背着硕大的筐子在草原上帮助妈妈捡牛粪,那些笨拙滑稽的镜头非常生活化和有趣,特别是她总是把牛粪摔到筐外,这个细节并不是刻意的,实景拍摄展示了孩子世界的真实性,在关于拍摄的纪录片里,我们看到许多场景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生活的本身,我发现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那红扑扑的高原红显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这和城里孩子的弱不禁风成为关于成长方式最好的对话。
本片女导演穿越蒙古草原4000多公里去寻访一个合适出演的家庭,这个诚意本身就让人感动,女性的细腻又使一些表现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交汇的细节得以发现。生活流电影选择的视点往往是生活里的平凡小事,这些为我们平时忽视的细节通过银幕的放大给予我们新的感受,影片里出现的场景就是生活本身的再现,导演甚至十分细心纪录了整个蒙古包的拆卸过程,这个场面大多数城里人是第一次看到。这是部半纪录片性质的民俗故事片,导演以客观的姿态描绘蒙古大草原上普通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代文明对他们将来带来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早期田壮壮的非职业演员主演的民俗电影《猎场扎撒》,这部同样展示蒙古风土人情的电影在21世纪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应该再度解读,在城市化不可避免的今天,我们的居住的厚砼建筑是否幽闭了我们视界?!我们心中关于淡薄和舍得的精神世界是否只能存在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平和的处世态度和方法,这些游牧民族过着简单的生活脸上的笑容却总是纯粹和灿烂,这种安详正是大多数城里人企盼的。
《小黄狗的窝》围绕着娜萨尔从草场带回家的流浪小狗展开,通过老奶奶和父亲的叙述观众会理解狗和蒙古人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关系以及这个民族豪放性格的渊源。在娜萨尔放牧途中,因为避雨去了老奶奶的蒙古包,在蒙古包里奶奶拿出一根缝衣针让娜萨尔往上撒米,奶奶告诉女孩投世做人就像针尖上立一颗米粒那样难。这个段落充满了哲理性,世上万物有生其实是一种幸运,所以,今世的生命应当学会惜福,学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导演的访谈里,在欧洲学习过的导演清晰地意识到工业文化(全球化)给农牧文化(游牧人群)带来的冲击,影片里的父亲希望到城里找工作,导演没有评判这样的生活是否合适他们,而是安排了两个事件让观众评判。
其一,他们家舀奶的勺子坏了,母亲让娜萨尔的父亲从城里带一个新的回来,父亲确实从城里带了一个漂亮的塑料勺子,可惜,一受热坏了,这个平淡的细节似乎在预示游牧民族和城市化生存的距离。但哪一个更加适合和自然的共存只有历史会回应这个话题。
影片还个细节耐人寻味,父亲从城里买回来一只会眼睛发光会跑动的长毛绒电动小狗,三个孩子的眼中充满新奇感,甚至门外的小狗索霍尔也硬要钻进来看看机械小狗的模样。然而,当代工业社会造就的玩具并没有持久占有她们玩耍世界,她们依旧喜欢和那匹通人性的小狗在一起,他们一起嬉闹在秀山绿水间,三个小孩对索霍尔的爱抚视觉展示着狗是我们朋友的古老命题,忠诚的索霍尔甚至救了小主人的命,从那刻起它真正成为了他们游牧历程的一员。
虽然,在秃鹫下小狗救小弟弟的段落有些戏剧化,不过,正是这样惊险场景回应了父亲关于狗是否忠诚的话题,长久以来,义犬救主的故事时有发生,狗的这种忠义性格在片中寓意着蒙古民族的精神取舍。
这部电影应该给城里的孩子看看,他们家的三个孩子一堆烧火用的干牛粪就可以玩上半天,娜萨尔那么小小的年纪就可以帮助母亲去放羊、做事令人感慨万千,导演以远景表现马背上孩子弱小身影这和草原的阔广形成巨大反差,在不露声色的生活化场景里充满了对懂事的蒙古孩子的赞许和人类生存能力的颂扬。虽然,他们也在谈论城里的高楼大厦,可从影片表现而言,他们更加喜欢这种和自然亲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母亲曾经这样告诉孩子,人可能得到全世界的,所以,要学会舍得。蒙古民族确实知道自然和人的关系,当他们转向另一个牧场的时候,他们会以祭酒的形式来感谢自然给予他们丰顺的收获。
只有在大自然里,生命才会真正体验与自然和动物的亲近,回到影片开头,当朝夕相处的家犬死去,娜萨尔的父亲依照民俗将死犬的尾巴编成了辫子并告诉女儿这样狗就会转世城成为一个剽悍的蒙古人。在密云和山峦之间的父亲牵着孩子逆光的镜头流露出蒙古民族坚定和果敢。这种坚毅的精神让他们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大草原上生生不息,这种力量正是人类生命的意义。
【附录:影片资料】
《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蒙古/德国
导演: 琵亚芭苏伦·戴娃(Byambasuren Davaa)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 / Nansal Batchuluun
片长:93分钟
奖项:戛纳金棕榈狗狗奖( Palm Dog Awards)最佳影片,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 Munic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纽约汉普敦国际影展(Hampton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金海星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7(民俗好电影)
【个人生活】
手机虚空,点滴医院,病中丫丫,麦圈柠檬,往事兆奉,今朝周意,悬丝结心,无语从容
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4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一直偏好这类电影,介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质朴的描述生活.这部电影是我在同类片子中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并且始终贯穿着生存的智慧.
关于剧情,豆瓣的评论已经很多了.再补充一下,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质感,很大程度上是出色音效的功劳.还有几段音乐也好,最后那段呼麦和马头琴一齐响起的时候,我无可救药的被触动了.
故事很简单
米粒放到针尖上
蒙古生活画卷
草原的朴实与美好
單純的動物本來就是一廂情願。
牧羊人的哲理
上好的纪录片
略有一点点像风光片,只有一点点。
平淡而真实的电影,可爱的小女孩,古老的道理.啃啃你的手掌心
课上
八察禄家族
温情但不做作,也并非流于形式的“高级心灵鸡汤”,非常质朴的镜头,非常淳厚的情感,几个娃娃真可爱,忠狗亦萌呆;对于草原和家乡的眷恋,流淌在每个镜头里,几处点睛式的哲理对话,自然天成。
小黄狗的传说、游牧民族的生存状况、大~自~然~。 非常之美。
广阔草原是我家
拜达赖
一个能让你会心的笑的片子...很温暖...景色也很美...
片子真不好说好坏,平淡无奇,故事老套,只是我喜欢片子里的大草原,这部片子让我觉得温馨
這一步風景紀錄片
朴实的原生态电影,让我想起遗忘很久的过去。
导演用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记录了草原上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