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文明的阵痛
文明的阵痛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宗教绝无强迫。
——《古兰经》(第二章第256小节)
浓郁的波斯细密画美感、舒缓的中东音乐,黑白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讲述一个伊朗女孩的成长史。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成长经历,推翻巴列维王朝的人民起义、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由此这部玛赞·莎塔碧的自传体漫画电影承担起它几乎无法承受的文明阵痛。
这是一部政治片或文艺片,轻松的漫画形式已盛不住那沉重的内核,以致作者不得不在影片中穿插这样一些话来鼓舞起观众的勇气:“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观看这部外国影片,我竟丝毫不能让自己置身事外,片中那些只有十四五岁的年轻纠察队员查禁酒的粗暴行为让人联想起中国文革时代红卫兵的打砸抢,二者都以革命之名,不过,一个是无产阶级大革命,一个是伊斯兰革命。
据说片中的画面是玛赞一笔笔手工画出来的,在电脑时代,这让人惊奇。更有意思的是,画家当属伊朗人中的异议分子,笔下的画面却那么传统,让明眼人一眼看穿她对细密画这样一种有着八百年历史的伊朗乃至整个中西亚绘画传统的钟情。细密画受到伊斯兰教苏菲派“人主合一”学说的深刻影响,但玛赞却敢在片中对宗教采取一种审视甚至调侃的态度,这会让那些原教旨主义者十分的不满。其实,即使是对苏菲学说,某些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也是无法做到宽容以待的,这是多灾多难的穆斯林的悲哀。但画面中只有黑白二色,却是对鲜艳亮丽的细密画的背叛,在细密画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由赤橙黄绿青蓝紫构成的幻想世界,那些信仰虔诚的细密画家们毕其一生执着地绘制真主眼中的世界,土耳其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畅销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很生动地描写了这群细密画家,玛赞与他们同又不同。黑白二元对立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背景色,也是作者玛赞的性格特点,沐浴过西方文化的她将复古视为倒退,对此感到出离的愤怒。她是在利用细密画的抽象化特征使自己的故事具有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魔力,她对发展与民主的思考也足以引发所有人的遐思。
别怪那个叫玛赞的伊朗女人偏激,她见证与经受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几乎被逼疯。我是为之动容了,也许因为我本就是一个软弱的书生。看到影片里那些身处地下、躲避专制迫害的伊朗共产党人时,我不免生出一种旧日的悲情,毕竟我是一个接受了正统红色教育的人,那是我无法摆脱的烙印。当女共产党员卢法站在绞刑架下时,我心一颤;当年幼的玛赞在课堂上勇气十足地站起来质问宗教老师:“我的叔叔在沙赫(注:国王)统治下被关进了监狱,但是却是这个新政权绞死了他……”,我同样发问了。小玛赞的共产党叔叔鲁戈什被绞死了,需要出国治病的戴勒叔叔也死了。杀死他的凶手除了身体的病症之外,还有拒绝发放签证的官僚体制和革命难以避免的异化。革命的到来是为了拯救人间的苦难,却在激进狂热的催眠下变得冷漠、无情与麻木,所有抛弃了人道主义的革命最终将身败名裂,这种屡见不鲜的教训应该为世人吸取了。
有一段对话让小玛赞铭记终生,那时伊朗正经受着两伊战争的蹂躏,国内的政治清洗又让人们人人自危,德黑兰的街头白雪皑皑、寒冷萧条。玛赞与奶奶关于战争的话题被一个卖小吃的老头听到,老头无奈地说了一句话:“愿主阻止那些野蛮的行径。”“愿主听到你刚才的话。”奶奶回答他。有心人是可以听出话音中的暗讽的。作为抚慰心伤的宗教不应包打天下,不应承担过多与之无关的内容,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只有如此,高贵、纯洁的精神信仰才能免受污名化。
电影故事起自成年后的玛赞在法国机场上的回忆,她想回家了,却没有签证,不得不一个人坐在候机大厅一根根的吸着纸烟,吞云吐雾中往事也如烟浮过脑海。最终她没能登上飞机,落寞地搭出租车离开……这样的结局让人想起伊朗著名诗人导演阿巴斯一部影片富有诗意的片名《何处是我家》。流亡在外的和待在国内的艺术家都在思考同一个人类难题,却都没留下答案,这当然不只是他们个人的困局。
从历史上看,每个文明体都面临过命运的抉择,是进行勇敢的转型,还是抱残守缺、继续沉沦,考验过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古老文明。转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而阵痛中的批判和反思恰是一个民族具备强劲生命力的表现!因此,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是对伊朗的反动,我觉得无论作者目前的政治立场如何,都不影响她作品的伊朗文化属性。就像当年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曾饱受国人的非议,现在却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了。
就像影片所说,国内情况在90年代已有很大改观,伊朗人拥有了更大自由度。进入新世纪,玛赞这部注定要在伊朗引发争议的电影在全球上映,她更不敢回国了,但事实是伊朗政府并没有为难她那些留在伊朗国内的亲戚。
安然 2008-2-20
2 ) 我在北京长大
《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的导演之一玛嘉·莎塔琵在伊朗长大,这个故事差不多就是她的自传。此时的玛嘉已经三十九岁,在法国安居乐业,创作的漫画不仅畅销还获过不少漫画奖项,本片改编自她的漫画,去年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马上迎接她的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对于同样成长于穆斯林家庭的我来说,影片中的亲切之处却不在于宗教氛围,第一次看无字幕的法语版本时看着那个活灵活现的幼年玛嘉在黑市买“铁娘子”的磁带就想笑,想起高中时在西单买打口带,同样是“非法”的买卖,其中蕴涵的普世的青春期叛逆把戏,玩味出西方音乐中流行的叛逆乐趣,透着少女的可爱,等到有字幕下时再看一遍又是另一种滋味。这个世界的人们、国家、女人共通之处太多了,很多经历都是共通的,革命在记忆中就是幼年时的狂欢,大人们的各种表情、言行在孩子的眼睛里有些很可笑,有些无法理解,无法感同身受,又潜移默化在成长之中。同影片里的小玛嘉一样,一个国家的变化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改革、经济发展,都在我个人的记忆之中,生活的细微之处,印刻出万千图象,其中深入心灵的无所依存没有归属的感觉又是那么相象,同样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中长大,幼年时正是本土文化青春蓬勃,外来文化如潮涌来,紧接着是随着社会变迁潮来潮去的文化现象。曾经是小女孩的时候父母好似潮流青年带来各种新玩意,聚会周周有,幼儿园听着大人们搬来的录音机播放着台湾歌曲,看着各种充满新思想和旧传统的动画,穿着香港电影里青年们身上的喇叭裤,到小学时邻里“不良青年”唱起了崔健,大孩子炫耀杰克逊肤色还健康时出的磁带,书店里总有让人新奇的书籍,人们幻想着一个美好自由每天都在更新的外面的世界——西方……回首已成往昔,今天的我和那个坐在飞机场里的伊朗女人一样,停留在那个心里有个机场的时代,也黯然于那个机场的虚幻,护照和签证的实际。共产主义依然是童年时天真而幼稚的幻想,资本主义在经过了青春期后还是那个充斥了物质和自以为是的无聊资本主义,外面的世界如同青春幼稚空有身体欲望的男孩,让简单的少女迅速成为一个懂得妥协而内里坚定独立的女人,又在妥协之后在婚姻中的遭遇里明白童年时梦想的可贵。不同的是,我没有经历过伊朗女孩在机场的来来回回,我始终在开篇的那个机场里,象前苏某个喜剧电影里困于机场的倒霉蛋,现实和内心中的机场重叠于接人的时刻,空有等待,没有玛嘉的机票,没有玛嘉的护照,我的住处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膨胀迁移到远郊,每天都能从窗口看到飞机从天空飞过,没有玛嘉兜转于天空往返于机场的轨迹,没有玛嘉对渐近理想中共产主义世界的找寻,眼瞧着此时的周遭正在兴起的极端民族主义,向往下潜于低处的低处内心中的内心,失落愤怒小心地诉诸于键盘连接的网络,沉溺于网络中下载的声光影像传递来外面世界的幻象,碰撞于显示器外充斥了整个房间的现实,幻象逐渐也失去了魅力。离了婚的玛嘉在法国暂时落脚,我还未婚却已经象个老妇对婚恋看得很淡,理想虚无连飘渺都谈不上,心态随着飞速发展的经济迅速成熟,内心却愈发空虚。曾经头脑里也经常在闲暇时跳出漫画式的想象,一些与生活有关无关的联想,简单离谱的构思,逐渐化成乘坐公车时对车窗外实际存在的景观的思索,这些想法都快速滑过视野,直到每天疲倦得坐上车就闭着眼睛睡上一觉等着终点时听到售票员高声报站时再睁开眼睛。
电影做为艺术中的一种与我的生活越来越紧密联系起来,也越来越数学化了,镜头要分解开来看,空格键随时暂停暴风影音里的声像,对白在字幕里,资料在百度里,WORD工具控制每篇稿件的字数,越来越不艺术,又要艺术。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这一篇也要设计,要设计得似玛嘉在影片中的构思,但不可能,我没有那个底蕴,没有那份成熟而纯真活泼的心态。
同是穆斯林家庭,我的父母更知道共产主义,和玛嘉父母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伊朗大逆不道得信仰共产主义不同。我对伊斯兰教的理解来源于资料,而不是父母,幼年生活中我对于宗教了解的只有禁忌,没有其他。搜索这个片子的背景资料时我才了解到波斯的细密画,玛嘉意识流的表述透着细密画行云流水的细腻,通透出作者个人,画风中又很机智地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个我到是一眼看出来了,对蒙克的《嚎叫》我更熟悉,玛嘉的命运即将与维也纳牵连时路灯扭曲成嚎叫,直到空袭如哥斯拉降临,小玛嘉小小年纪就表现主义起来,现实如同表现主义般夸张,战争中集体倒下的士兵刀枪斜挺看上去象阿拉伯美术字中的一种。玛嘉用女人的机巧将政治历史渗透进一个女人成长的故事中,保持着天真小女孩的气质,纯真视角,漫画风格中暗含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画面中个人亲历的生活用多角度多视角表现,转述的部分全是平面化的侧面表现,混杂着浪漫想象的部分如同绘画,节奏明快如同阿拉伯美术中图案的线条节奏,黑白表现出伊朗女性的色彩,一个伊朗女性的叛逆在自嘲中解放。
TOM专稿 请勿转载
3 ) 只记住了奶奶的话
咳咳。关于政治,自由和民主的话,暂且不说。
任何事情,一旦被冠上政治和权力的名头,就很难说得清楚。
只是,奶奶的话,却让我觉得很安静。
她说,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许多神经病,如果他们可怜你,你就挺直了脊梁回击他们,这是你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没有什么比软弱更可怕的了。你要自尊,要表里如一。
她说,你以为这个理由就可以让你否认自己的根吗?
她说,你当然有选择,所有人都有选择。
她说,不要忘了,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孩子,你是个有心的人,我为你感到自豪。
她说,我以为你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勇敢面对。...好好听我说,我55年前就离婚了,而且我敢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提及离婚。我敢说我一个人生活,远比跟一个混蛋生活要幸福。让我来告诉你,第一次婚姻是第二次的演习,你下一次婚姻的时候就会更完整。你哭是因为你很丧气,年轻人是可以犯错的。
自由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上的自由。
只希望自己也能做个,勇敢的,表里如一的人。
4 ) 外婆的睿智
我在伊朗长大,很好的一部片子,荒诞的年代,能坚强活下来的人都很伟大。尤其喜欢玛姬外婆的睿智,她身上具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应该具备的很多特质。
希望大家都能从玛姬外婆的一些话中得到启发。
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许多神经病,如果他们可怜你,你就挺直了脊梁回击他们,这是你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没有什么比软弱更可怕的了。你要自尊,要表里如一。
这难道就是你否认自己国家的理由吗?还记得我跟你说的话吗?要自尊、诚实、表里如一。
不要忘了,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孩子,你是个有心的人,我为你感到自豪。
我以为你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勇敢面对。...好好听我说,我55年前就离婚了,而且我敢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提及离婚。我敢说我一个人生活,远比跟一个混蛋生活要幸福。让我来告诉你,第一次婚姻是第二次的演习,你下一次婚姻的时候就会更完整。你哭是因为你很丧气,年轻人是可以犯错的。
5 ) 只谈伊朗
最近刚刚看了一部法语动画电影Persepolis,讲述一个生在民主家庭的伊朗女孩成长的经历。那是一个大约生于1968年的伊朗女孩,她叫Marjane,她生在60年代,活在巴黎。2007年时,身在法国的Marjane决定把她的经历讲出来,于是她成了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
我是一个注意力极其发散的人,我会在听故事的时候遗漏重要的对话,然后惹恼讲故事的人。看电影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折磨。尤其是这种在异乡的文化人讲述自己为什么流亡,那实质上是一段非常严肃的历史,但那段历史距离我太遥远,甚至比蔬菜价格距离我更远。我会经常性跑偏。
不过幸运的是,我是奥尔汗-帕慕克忠实的读者。他有一本引起巨大争议的政治小说,题名“雪”。在那本书里,很多女孩信仰自由,对抗伊斯兰教,摘下面纱,甚至选择伊斯兰教严禁的自杀。这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但是它让书中的政府害怕了,那种恐惧甚至也让真实的政府害怕了。全国都在焚烧帕姆克的书。帕慕克逃亡到纽约,自由的国度奖励他诺贝尔文学奖,就跟某华人作家一样。
所以我大约能够感到一种共通。突厥人和波斯人在内心里不认可伊斯兰教,那是撒拉逊帝国强加给他们的东西。他们在有自由的需求时,矛头都指向了伊斯兰教。
我一直怀疑,自由和专治真的有那么对立么?Persepolis更加深了我的困惑。
Persepolis讲述了这样的伊朗历史:
1923年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成功,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同年,哥萨克军官礼萨-汗在伊朗发动政变,就任首相。但是,很快,在英国的教唆下,礼萨-汗改变政体,建立巴列维王朝,摇身变为国王。伊朗开始亲西方,建立现代军队,大学,工业。可是他的继任者巴列维开始腐败,经济萧条,对民众采取高压政策。
1978年,德黑兰开始出现大量的游行示威活动抗议,全国罢工导致国家瘫痪。最终,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新的共和国并没有发展经济,反而对民众采取更高压的政策。政府利用伊斯兰教控制了这个民族。
1980 年,长期的边境摩擦以及伊朗局势不稳导致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双方死伤百万人,僵持八年却不分胜负。德黑兰在战争中遭受大规模空袭,损失严重。
历史讲完了。一段跟我搭不上关系的历史。
可是我想把参与伊斯兰革命的某个当年的年轻人抓过来,我要问他一些问题:
1. 后来发生的一切你都看到了,现在的你要是还有同样的机会,你还会去革命么?
2. 萨达姆虎视眈眈的想要把国内矛盾转嫁给伊朗,那个时候你看得到么?你忍耐专治的能力更强还是忍受战争的能力更强?
3. 如果巴列维政府继续走西化路线,是不是一定会比伊斯兰共和国的民生更糟,假设战争不发生的话?
4. 如果伊朗可以像土耳其那样稳定下去,你认为君主制下的社会环境可以让你感受到自由么?
5. 当年你是年轻人,当年的你真的知道伊朗该往哪走,你真的分得清你的举动是维护伊斯兰教,反对政府,还是因为一腔热血不知道往哪里洒?你真的知道是谁在领导革命,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什么目的么?
6. 两伊战争的双方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你真的觉得革命没有被变为宗教派别纷争的工具么?
我现在还年轻,我必须经常控制住把为理想奋斗的热情解释为对现实不满。然而我经常如此,我也知道也许我也经受不了任何煽动,站在人群中就忘了反思,只顾着嘶喊自己的“理想”;我也知道我也受了各种各样极端的教育,给我一个革命的机会,我也会去释放那种不平衡。
有的人是真的为理想献身的,瞿秋白和恽代英是真的高唱着国际歌就义的。可是为什么当这样的场景被搬到电影中,观众的回应却是冷漠,暗笑,甚至是指指点点?
也许伊斯兰教什叶派也是一种很好的理想,它也许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为了这样的理想奋斗和献身。也许当年的年轻人是真的愿意相信,现在的中年人还在相信。我看到忽然摆脱了君主制的年轻人在动荡的社会里失掉了束缚自己的意识,于是就不用对革命这件事负责了,他们把愤怒发泄在社会上。就像电影里Marjane的姥姥说的那样,人们哭泣是因为向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们愤怒是因为还没有勇气去承认。所以哭泣没有什么可丢脸的。
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也想像不出来,如果我更自由我该做什么,我是不是就会更幸福。如果我有更多的选择,超过了一个人正常的需要,那我会不会只能让自己更痛苦,更空虚。我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大约适应得还可以。
但是这个词,听起来真的很美好。
我还年轻的时候,还有理想可以奋斗的时候,我该很庆幸自由并不是我的理想。
伊斯兰革命几乎毁掉了伊朗。也许当年有些年轻人真的后悔参与那场革命了,或者,一个也没有,只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蛋疼的替别人自怜自艾。
我真的只谈伊朗。
6 ) 政治盲的伪学术
我是一个很肤浅的人,看新闻只看娱乐新闻,报纸只翻娱乐版,告诉我今年国家出台了什么新政策国际发生了什么新问题不如告诉我今天猪肉价几许来的实在.机缘巧合的看了这部电影,感悟到战争很残酷,政治很铁血,故事很真实,越是如此,我们越要用轻松的心态来欣赏这部电影.很少看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动画,不仅仅是一部动画,动画只是形式,表现了一段很严肃的历史.从政治盲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总结出这么几点:
一 人人都想当皇帝,只是缺个借口或者缺个条件.只要某个人或者某个国家给一个借口,有实力的人攀着借口爬上去,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二 Communist曾经真的是一种信仰,Communist Party曾经真的是一类信仰至上的人,都流着执着的血液.(不能多说,怕被河蟹)
三 所有国家的小孩对待反对者的方式都一样,至少Marjane跟潘冬子一样,扔石头,爆轮胎之类的.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所有的孩子在孩童时的思维方式都没有什么差别,那为什么当成年后,行为方式差这么多呢?所以环境和经历真重要.
四 没有一个执政党愿意Communist Party做大,要不没有,要不渺小的没有力量,要不就是Communist Party一党专政,中间模式共存没有一个非Socialism的国家愿意容忍.
五 只要当权者大部分是男性,女性就不可能真正解放.(我绝对不是女权主义,电影传递给我的)
六 战争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我们都有可能死去.
七 PUNK IS NOT DEAD,PUNK是一种精神,破坏,彻底的破坏与彻底的重建.高呼一声"朋克未灭 摇滚万岁".
八 自由人人渴望,越压迫越渴望.
九 回忆永远是黑白没有色彩的,只有如此才真实.
十 一个人的根很重要,走到哪里,这条根都会牵绊着你.
十一 没有经历永远不知道,没有亲历战争永远不明白她的残酷.
十二 活着就必须得有一个信仰.
十三 小三时时可见,时时出现,爱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一点.
十四 一个宽容开明的家庭很重要.
十五 原来茉莉花可以放在BRA里,熏香身体(最大的收获).
以上都是基于我是个政治盲,看的人别较真,世上总有象我这么无知的人.
7 ) FIFF13丨DAY4《我在伊朗长大》:记住那茉莉的幽香,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我在伊朗长大》,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茉莉女孩们四处飘零的评价了!
莫扎特仑苏:
政治自由过渡到性别自由。
杰瑞米太阳:
自由的代价,电影足够真诚。
George:
比较失望,感觉我应该不是受众吧。
蝠蝠:
动画经常会比真人电影更直击灵魂,而伊朗女人们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曲有误:
很多年后,远离家乡之时,她总是忆起往日时光,故人旧景,还有她所做的承诺。
巴黎小情歌:
伊朗时的压迫束缚甚至生命危险,国外向往的自由却成为堕落的根源。矛盾始终贯穿着。
Outisss:
很独具一格的动画,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不免有些狗血,但是在这个黑白抽象的风格下这些缺点也就显得有点无足轻重。
盆满钵满赵+:
伊朗历史下的女权黑童话,活像一个平行时空的瓷器王国。思想解放了,但最终能做的依然只是逃离,自由是有代价的。
松野空松:
脱离动画这个形式,一如大多数政治类电影,整部电影会是非常匠气和平庸的,而且童年和在欧洲感觉非常割裂,不仅仅是内容上的。
杰夫江:
“我们只顾着寻欢作乐,甚至忘了我们还不自由。”整体还不错,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铺开得有些急了,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只看到了身上披着的罩袍,没看到心里埋着的罩袍。
我们敏熙:
去欧洲前的部分堪称完美,历史发生时我们的感受是渺小的,但却又切身地处在其中。去欧洲后一系列的感怀就都是可预期而俗气的了。结束的时候姿态颇为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RIVER:
有很多妙笔,特别是关于自由和自律的思考令人眼前一亮,对两伊战争的概述精准而有力,为创作者坚持的客观立场肃然起敬,尤爱前半段大历史串联起的小人物命运,带着戏谑苦叹真实。
Pincent:
真正举重若轻的女性史诗,故事与轻盈自然的形式风格漂亮地化为一体。动画的形式、政治的议题当然不可以被轻易拆掉来审视,非常不同意这种评论话术。也不同意抱怨精英视角而不是关注底层,凭什么关注一个国度就一定要关注人家最苦难的部分,这才是僵化和猎奇。
欧.尹:
不单是一个流水账,更是一个以特殊社会语境进行自我标榜并带有强烈说教与卖惨意味的烂故事。影片的问题在于,内核究竟是讲述伊朗社会下个人找寻自我定位的奋斗史,还是透过一个人的经历将伊朗的社会困境呈现在大家面前?而实际情况就是,通过观赏本片,我既不能了解到伊朗背后问题的任何有深度的点,也不能透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获得心灵上的共情。
Bob_Chow:
避重就轻,避繁从简,深入伊朗令人痛心的混乱政局却视角放在了如此幸运的一位个体,其家族的身世颇为复杂,看似方便以此为借口叙述历史背景。去追求自由民主但是所有表达都尽数西化,前往欧洲热衷摇滚,伊朗的传统和人文看似不在考量之内,视角过度由西方俯瞰,而不是深入本体。结尾过于匆促和苍白。画风为许多表达类型提供可能性但是诗意却总是姗姗来迟,除了胸口的花朵和两位信仰的梦中交错,其余部分都显得平庸。女性主义的视角的确直接通透,但是缺乏了诸多的复杂性和深度。
子夜无人:
父亲高高地举起她,兴奋地大喊着“我们活在历史性的一刻”,然后一切很快急转直下;女性被罩袍、头巾、面纱团团包围,恐怖和诛杀无声地席卷在这片土地;连爱摇滚音乐都变得格格不入,她被送往彼岸的世界,却被告诫不可以忘记自己和国家;而在西方的“极乐净土”,她可以自由自在地陷入轰趴、爱情、虚无主义,直到她被远方的炮火惊醒、被心中的负罪感刺痛,她所得到的一切快乐都是作为幸存者享受到的禁果。 在一种并不庄严的简笔素描式画风里,她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另一个环境,而在原本的家园里又步履维艰,生存的本能与人类更高阶的追求一体两面,让她成为不属于任何一处的异类。她的两次出走,一次是被动的避难,一次是自我的逃离,这个形象居然令我想到余虹,“自由永远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wheat19920313:
在采用了本就独特的动画片形式的基础上,更是加入了类似于毕加索一样的抽象主义风格,使得这个如果拍成真人版会显得有些刻意和狗血的原始故事变得也不那么让人觉得奇怪了。其实影片整体跟我想的其实有点不一样,没有像某些类似电影里对于当权政府连珠炮似没有休止的控诉,其实更多的像是从一个女孩私人的视角看遍伊朗和整个西方世界的一切。它自然地对于那个毫无人性的时代表达了愤怒和不满,但也并没有对看似繁荣的西方社会进行一叶障目的全盘认可,而是带有自己的理性认知。所以她在会在影片最后回答道“我来自伊朗”。
其实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的社会,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去对待它,如何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像茉莉那样芳香四溢,而不是你究竟身在何方,实际上,你不属于任何地方,你就是你自己。
#FIFF13#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8 ) 伊朗人眼中的伊朗
看这部电影时我刚刚结束了在伊朗的一个半月旅程,在游览波斯古迹和清真寺之外也已经亲身经历过伊朗的反政府游行、警察执法、全国断网,与很多鲜活的年轻人和偏保守的中年人交谈过,在我印象里这个原本只在新闻中出现的国家现在变得十分立体。在看本片时Marji和她的家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这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伊朗,他们让我想起了一路上真诚交流过的无数的伊朗人。影片结束后一查,这是伊朗女插画家的自传式电影,影人照片里的女人就是Marji本人。
当然我的看法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与我交流过的都是至少会讲一些英语的伊朗人,这通常意味着受过良好教育,家庭条件中上,和影片里第一视角的伊朗中产家庭重合,因此会感到更多共鸣。我对伊朗的印象也更加倾向于这个群体。
1、巴列维王朝
现在回头看可能觉得巴列维王朝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时期了,富裕家庭出身的Marji几乎在“何不食肉糜”的天真无忧中度过了童年的最初十年。两代国王都相当西化和现代化、崇尚西方工业模式,这个时期的社会也比较世俗,女人们出门是不强制戴头巾的,穿着和男女之间的距离也比较随意。但尽管巴列维王朝推进了伊朗的社会进程,受益的仍多是中产以上阶级,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政府腐败独裁、国王自身维持着奢侈生活、底层人民和宗教人士在积蓄不满。而巴列维国王以让渡石油资源获得美英支持的立场成了革命的导火索。影片里的父亲和朋友说这样的政体不会长久,但他们也不知道伊朗究竟会向何处去。
2、伊斯兰革命
Marji的父亲兴高采烈地看到国王政权被推翻,认为国家终于走上了正轨。Marji的家庭深受共产主义影响,有着“人民会掌握政权”的美好愿望。反抗中被士兵射杀的年轻人,被释放的处于边缘的共产党人,自以为在主持正义的残酷儿童…在沙赫倒台后几个月的短暂和平中充满了不安定。政治集会如雨后春笋,这代价昂贵来之不易的自由却没有保持多久——人们以99.99%的投票率参与了建立伊斯兰共和国的民主投票。Marji的叔叔还在辩解说这只是转型期的阵痛,大半国民未受过教育,民族主义与宗教信仰才能使人民凝聚在一起。然而他天真的理想还是落空了。
在看这部电影前不久刚好在读奥尔罕帕慕克的书,他来自更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土耳其的上流家庭,书中写到“我们把虔诚与贫穷画上等号,却从不敢高声说出”…“我与土耳其世俗中产阶级的每个人共同惧怕的不是神,而是信奉者的狂热。” 与伊朗的历史互相映照着让人心惊。
3、霍梅尼时期
在外流亡十年的霍梅尼成为革命的必然领袖,得到人民空前支持,以几乎神话的地位建立了稳固的政权。革命卫队铁血清扫反革命分子和异见人士,内乱严重消耗着伊朗,高压政策致力于消除世俗主义和西方文化影响,同时女性的地位大幅降低。沙赫政府统治下处死了3000人,新政府时期则死了30万人。在此期间发生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危机等标志性事件,还有漫长的两伊战争。
Marji在社会剧变中开始了她的青春期:年轻女孩子们被强制带上面纱头巾出门,遮住头发和身体的每一处凹凸轮廓,在空袭、物资紧缺和反美宣传中度日,却仍热衷西方朋克乐队,偷偷在市集中买下英国重金属乐队磁带,在警察抽查中赶紧倒掉家中自酿的葡萄酒。因为Marji生长的环境让她对新的政府充满太多疑问,父母担心她也会像另一个年轻姑娘一样被革命军人强奸夺去童贞后处死,忍痛将她送到维也纳读书。
4、哈梅内伊时期
这也是我们今天能用双眼确认的伊朗。社会在极端宗教化中挣扎出一丝呼吸的缝隙:尽管妇女在公共场所仍然被强制带上头巾,但头巾下露出大量染着红色、紫色、绿色的额发;伊朗家庭的自酿酒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在没有警察的海滩上,大胆些的伊朗姑娘也会享受海水浴;年轻人们激进地向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伊朗的新一代有大量并不虔诚信奉宗教的伊斯兰教徒;街上大规模的反政府抗议游行、燃烧的车辆、带着防护面罩盾牌严阵以待的警察们…最近的苏莱曼尼和民用客机事件让政局再次动荡起来,谁也不知道20年后的伊朗会是什么样,只能怀着最好的祝愿深切地关注这片承受太多痛苦的土地。
5、说回电影
电影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Marji的奶奶,一名智慧优雅的老妇人,她教导Marji不要对暴行怨恨或报复;永远保持自尊和自我(integrity);是恐惧让人们失去知觉变成懦夫;在任何环境下记得自己还有选择。
我不太喜欢说这部电影是“我在中国长大”的调侃,诚然有不少让人联想起我们近代史的场景,但简单粗暴地说“哈,这和中国一样”只是一种傲慢,诉诸情绪的愤世嫉俗并不负责任。伊朗不是中国、朝鲜、古巴…它有自己独立特殊的发展进程,有动荡地不知往何处去的迷茫,有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更加暗潮涌动的宗教冲突,有太长的阵痛期,有明显并不安定的现状。把目光放在这样的国家上,实在应该多一分真诚和虚心去了解,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简单归类。
看这部电影时我刚刚结束了在伊朗的一个半月旅程,在游览波斯古迹和清真寺之外也已经亲身经历过伊朗的反政府游行、警察执法、全国断网,与很多鲜活的年轻人和偏保守的中年人交谈过,在我印象里这个原本只在新闻中出现的国家现在变得十分立体。在看本片时Marji和她的家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这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伊朗,他们让我想起了一路上真诚交流过的无数的伊朗人。我不太喜欢说这部电影是“我在中国长大”的调侃,诚然有不少让人联想起我们近代史的场景,但不假思索地简单归类只是一种傲慢,诉诸情绪的愤世嫉俗并不负责任。伊朗有自己独立特殊的发展进程,有动荡地不知往何处去的迷茫,有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更加暗潮涌动的宗教冲突,有太长的阵痛期,有明显并不安定的现状。把目光放在这样的国家上,实在应该多一分真诚和虚心去了解。
黑白配色大爱,画风大爱,女主角大爱,自嘲大爱,配乐大爱,黑色幽默大爱,风格有范到要死,又不失深度与内涵,结尾还轻而易举地让我哭了……天啊一切都这么对我口味,能不能给六星?
简单朴素的线条与黑白画面与童年回忆的特质相契合,银幕中的世界时常被裹挟在一片黑暗之中,阴惨可怖。情感真挚,镜头语言也很有想法。但女主人公/导演对伊朗社会的描绘不够深入。在精英阶层无法完全摘去的滤镜中,真正的伊朗底层民众或沉默或消隐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偏于表象化的图景。(8.3/10)
marjane的奶奶無疑是本劇的靈魂,在碳黑色戰火中散發著茉莉的芬芳,驅散迷惘與無知。
没有庸俗的幸福,才有深刻的痛苦
加上书这是第三遍了,电影没有漫画来的好看。Marjane无疑是幸运的,不光她来自和天朝一样的样历史悠久神秘风韵浓厚的东方古国,同样经历“革命”推翻独裁又重回往昔,只是百万牺牲在战场上的普通人有哪个可以像她那样祖父是正经王子,一家人liberal的要死,说出国就出国呢,屌丝永远是屌丝,无论哪里!
像自由一样美丽
欲自由,必自律。
我的感叹是,这姑娘在伊朗时,由于社会的原因,什么都不能做,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但她生活还算积极,还有点追求. 到了法国,没人管了,反而消沉.最后因为男女关系而不能自拔. 没有限制,放纵的日子固然对外人很有吸引力. 真正过上的人可未必快乐.
是伊朗精英阶层眼中的伊朗,不是西方视角的伊朗,黑头巾下仍有自由不屈的灵魂。玛嘉的反抗仅流于对西方流行文化的追随,她家人给我的震撼更为深刻。无数死于新政府屠刀下,不愿苟活的革命者,那才是伊朗的脊梁。政变、革命与战争对于孩子来说,都太沉重了。
很遗憾,以影片的开头看来它简直可以媲美灿烂千阳这样的作品,可是到后面它沦为了一个文艺女青年矫情的血泪史,前后的厚重感和后面的严重脱节让优秀的动画设计都失去了光彩。政治斗争和摇滚都是人的两个极端,所幸我对他们全部都没有兴趣
还算不错,老太太依然是电影的灵魂人物
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You will meet a lot of jerks in life. If they hurt you, remember it's because they're stupid. Don't react to their cruelty. There's nothing worse than bitterness and revenge. Keep your dignity and be ture to yourself.
伊朗大院子弟的苦难呗
又是。一朵。颠沛流离。的。女子。
感觉和《天与地》很相似。本片可以说是漫画作者的自传,视野广阔,坎坷的经历令人感叹。法国不是美好的,可她依然回到了法国,伊朗不是美好的,但她依然说自己来自伊朗。
07年法国票房前十、观众评价前十、媒体评价前十的电影。简约的形式与朴素的感情完美结合之作。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依旧击中心灵,并非为了远方的战火,而是我们回不去的故乡——“你从哪来?”—“伊朗”。
作为动画。。。做到特别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错,真好。。。深刻
虽不完美,但很多地方都让在异乡的我特别感同身受。忠于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难也需要时间的打磨,自由真的有代价。无比思家,无条件对自己好的只有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