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会将《穿过寒冬拥抱你》和《中国医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个比较。很简单,这两部片子都是关注到武汉疫情的历史时刻,但是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事。
对于两部影片,我始终抱有一个问题——
如何展现医护人员的勇气,如何展现一个城市的勇气?
可以是面对病毒的不屈,可以是牺牲,可以是同情的泪水,可以是憧憬。
但这还不够!
对于电影而言,矛盾和冲突,才是能够绽放电影魅力的最佳手段!
这里我愿意再次重复《冰与火之歌》中的一段名言——
“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
而这恰恰是《中国医生》比《穿过寒冬拥抱你》要更出色的地方。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我们能够更多的病毒的可怕,我们能看到身边的人倒下,能看到束手无策的医生,能看到惊慌的市民,能看到恐怖的传染性,看到瘫痪的城市,看到面对病毒哭泣无力的护士。
并非是因为我以他人的痛苦为喜,而是因为这正是真实的反映,这才是人。
此刻,我们越是害怕,越是困惑,随之而来,人所爆发出的勇气。
便会越加光芒四射。
于是这种绽放的光芒,在《中国医生》中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在了医护人员身上,将英雄主义的情绪渲染扩大了无数倍,赚得了无数的眼泪。
从手法上来说,通俗点儿,便是将一个人群升华,艺术升华,成为一个符号。
看似简单粗暴,但是他们选择的是医生和护士,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他们就像解放军战士一样——
即使进行了艺术升华,也并不违和,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有了固定形象的一个群体。
似乎《穿过寒冬拥抱你》也采取了这个手段,而重大的差别在于,本片视角的转变。
从医护人员,变成了武汉的普通居民。
有快递员、钢琴老师、超市和旅行社老板、退休的妇产科大夫、粤菜厨师….
影片中八成的内容都在展现武汉封城阶段普通人的生活,主创们希望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一座城市的不屈不挠。
这个方向完全正确,一个城市的样子不仅仅是站在聚光灯和所有人目光之下的医生护士,更多的是在疫情期间顽强生活,相互搀扶的普通民众。
那么,对于普通人,在历史车轮下的故事,我们应该如何讲述呢?
真实,是根基,只有真实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烟火气和它的真正样貌,也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真正的勇气和光芒。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应该呈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变化应该是这样的:迷茫——从众恐慌——小心翼翼——一次事件激发勇气——成为榜样影响他人——一个城市的勇敢
而《穿过寒冬拥抱你》在前三部走得过快了,基本上从开场十分钟开始,就快进到了第四步。
直接体现在黄渤扮演的阿勇身上,这个角色是本片中最能体现英雄主义,而又最脱离现实的一个人物。
影片一开始他第一个出现,便是在爱人的反对下,载着医护工作者前往医院,组织志愿者、带着大家练拳、三过家门不入、扮成大侠在楼下祝儿子生日快乐…..
也许真有其事,也许当时身在武汉的朋友,你的身边便有这样的勇士,但在我观影时,并没有片后的彩蛋片花来告诉我,因此在我眼里他现在只是一个王进喜式的人物,更多只能出现在银幕上,而非让我相信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对于阿勇的塑造应该增加更多他的苦恼和普通人的软弱。比如他的剧情可以用一开始一系列的拒载,到最后看到一个孕妇,犹豫再三后出手相救,借这个契机,他通过两次三番的犹豫,进入了志愿者的行列。而他和家人的关系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更隐忍的方式,来表达妻子的不满、儿子的想念,而非在语音中的调侃,和志愿者群里面看似怒骂实则喂狗粮的秀恩爱。
创作者的担心,我认识是新冠疫情对于国人的冲击,是否观众们愿意再一次直面当时的心情,因此选用了乐观主义的风格让观众的心情不至于始终沉重,同时也不妨碍用英雄主义的情节来激发观众的眼泪。
这一点在贾玲扮演的武哥与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的情节上最能表现。
贾玲扮演的武哥,是本片中我认为最接地气,也是最有观众缘的人,几乎所有的笑点都出自她的身上,而所有的泪点也都来自她的身上。
一个能将观众的喜与悲都凝聚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演员的成功,也是导演和编剧的成功。
武哥是一个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女人,我们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困境,她都碰上了,离异、高强度的快递工作、女儿在外……但她的大大咧咧的气场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困难都在银幕上以一种快活而真实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而这种快活并不脱离实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接触到几个类似武哥这样的人。
而在这个疫情肆虐的舞台上,她碰上了他,身患绝症的钢琴老师,叶老师。
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的人物,他过分的美好。
一个接地气的胖大姐,一个仙气的音乐老师,擦出了火花,这一对原本不太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人,带给我们的竟是,朦朦胧胧,略带青涩的青春感情戏。
并不突兀,而是过于美好。
美好到,最后的遗憾,最后未能实现的桥上的约会,带给我们的遗憾之美,带给我们的眼泪,给了整个电影最出彩的亮点。
影片最后,每个主人公似乎都与过去的问题做了和解。
这种和解并不是疫情带来的,而是因为人与人的羁绊。
长记萋萋鹦鹉洲 曾许诺 盼白头 佳期轻负 天人悲永隔 红尘往来如一梦 空念远 泪难收 夜来听雨三更后 宫商咽 动离忧 子扬何在 锦书终难托 别后重逢会有时 沐晨光 浴爱河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去年最后一天看《寒冬》的时候,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电影的开头几乎是写实的,拍出了,疫情当时的情境。非常的真实,非常的直击人心。 看开头我就哭了,也许是想到现在还有城市被封城,也许想到当时的医护患者,经历着比拍摄现场更加困难的经历,也就是想着哪怕两年了,当然这样的噩梦笼罩在我们心上的时候,依然会非常触动。 然后我两旁的人无动于衷。 这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出乎我的意料。 果然他出乎了我的意料。 口型不对,剧情散漫,笑点强行而老套,价值上得生硬,很多镜头也不知所云。 相比去年看过的。《第一炉香。》虽然很出戏,但起码是帅哥美女,画面的构图和配乐也是大师级别的。然后到了《寒冬》,全面的拉跨。黄渤和贾玲的演技被埋没在不知所云的对白,口号以及背诵式的台词中。 但我旁边的朋友笑得很开心。 于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他们欢乐,我觉得无趣的时候他们放声大笑。 这时候我想到隔壁老乌说的一句话,艺术是有门槛的。现在豆瓣的很多,平分也好影评也好,确实脱离了很多大众。他们其实并不关心这个电影说了什么故事,他们甚至也很少来电影院。有的人可能只是想着元旦放假了,来聚一聚。有的人可能是单位送票。有的人可能是看见朋友圈或者抖音上有人发了短视频就被吸引了过来。 所以他们并不理解我如坐针毡的。观影状态。 我也很难理解他们为何能把这个电影看出这么多笑点。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如果去看爱情神话,他们会笑吗?他们看得懂其中的明喻暗喻。明朝暗讽吗? 这是我又想到了。当下流行的是当下的视角,无论取得了多高的票房,用了多少的明星?多么声势浩大的拍摄,都会过去。 只有经典,只有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受到大家推崇,经过岁月的磨练反而在放出更美妙,色彩的那些艺术,那些文化才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帷幕,也能感受到他当日的风采。 如果能卖票房又能卖口碑,那当然是最好的。 但我觉得疫情这么重大,影响如此深远的一件事情,不能拍得那么儿戏。正是因为悲欢不能相通,所以这些作品才更加要真实,而诚恳深入又浅出的去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告诉我们卫生管理是否应该加强,疾病防控要如何的改善以及物资的发放,还有那些为了市民送物资的所有快递小哥运输人员他们经历了什么困难? 强行的感人…实在是赶人。
好烂参半。
好在题材。
武汉封城的背景,聚焦于具体的人的故事。
致敬的人物与事件清晰明了:在金银潭医院门前手持白色花束的「羞愧者们」,在阳台上高喊的市民,人们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小队,喜欢吃豆皮(鸡腿)的牺牲于岗位的医生,暴雨中高歌的快递员……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多亏了这些“犯苕”的人,吹哨的人,「老子到处说」的人,那些太多太多没法呈现在镜头前的故事和事故,永远留在我心底。
好在演员。
贾玲可真灵,她演的外卖员“武哥”,最真实、最令人信服,开场三句话,这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就立住了。武汉封城,她只得退了车票原地过年,工作人员说金额将原路返回到您的账户,她边走边嘟哝“当然全款退,还扣钱啊。”
全影院的观众第一次笑出声来。就这么一句,既把弥漫着的惶恐不安的压抑感击碎了,又让人觉得,啊,这才是「活人」,有自己的抱怨,有自己的情绪,不是毫无个性、一味服从的空壳。
她和朱一龙演对手戏,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她一笑,一托腮,刷朋友圈傻乐,擦口红,比划文胸,你就觉得那是自然到不能再自然,藏也藏不住的女孩儿心思。看她演戏,就明白什么叫做「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朱一龙演得也不错,就说他晕倒那场戏,又猝不及防又逼真自然,惊得全场观众都叫出声来,要不是贾玲在那儿试探地戳他脸配合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夸张动作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我真的就以为导演这就让他领盒饭了。刚在《爱情神话》那里学了句上海方言,现在用他身上正合适,老嗲了。
好的说完了,接下来是令人无语和不适的。
烂在「政治任务」。
一些批量生产袋装中药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强迫某地区人民喝中药拍视频和“没喝中药的病人也会通过中药的分子运动痊愈”的荒诞;
“现在高龄产妇生二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台词从所谓妇产科医生口出说出更令人皱眉,但凡接受过教育或是在网上冲过浪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高龄产子的风险和危害。人不能,至少不应该,为了响应所谓的政治任务说出违背良心和常理的话。
烂在刻意。
实际上,我很排斥观看除纪录片以外任何形式的抗疫剧。
拒绝煽情,拒绝歌颂,拒绝合理化人为的灾难,拒绝认同以部分人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拒绝用英雄替代鲜活的普通人,用典型故事替代真实的人生,拒绝相信胜利,拒绝美化记忆,拒绝用眼泪达成和解。
作为疫情的幸存者,比起铭记荣耀,我更愿意铭记黑暗。在时间并不久远的死亡现场,哪怕一粒尘土也不容修改。以这样刻意的形式记录疫情,难免有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为宽容的观众,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以珍惜、拥抱眼前人为主题,还是觉得聊胜于无。记录下虽然片面却温暖的瞬间,比歪曲和遗忘来得更好。
因为太爱叶子杨,我目前为止写的几篇影评诗词,基本都是关于叶老师的。但其实,这部电影里的其他角色,也一样真实温暖有力量,令人难忘。
导演的镜头首先对准的,是抗疫一线的英雄们。
这里有侠气满满的快递员勇哥,有活泼开朗的小护士晓晓,有白发出征的产科医生谢老……他们虽然职业、身份、年龄各异,但在2020年的那个寒冬,却不约而同做出了共同的选择---挺身而出,正面迎战新冠。
在疫情来势汹汹、疯狂肆虐、而人类对它的了解还微乎其微的那个最令人忐忑的冬天,他们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虽然他们不是新冠疫情的直接救治者,却也是抗击疫情第一战场的勇士,直接或间接地为控制疫情、抢救患者做出了无私无畏的贡献。
电影里,勇哥无恙,谢老也最终转危为安,但我们知道,其实真实远比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残酷,许多医生护士甚至志愿者们如晓晓一般,永远留在了那个寒冬。
他们是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人。
感谢薛导用温暖的笔调叙说了他们的故事,无论是晓晓的死还是谢老的生,都在令人潸然泪下的同时,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疫情防控背后的牺牲和付出,也更加理解生命被赋予的神圣价值和意义。
导演的镜头其次对准的,是一群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普通人。
这里有与妻子各自打拼貌合神离的超市李老板、有为女儿一心挣钱精神空虚的快递员武哥,还有偷偷恋爱不敢公开的粤菜馆老板沛爷……
他们所代表的,是疫情下最真实的人间众生相,他们都不是完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在疫情的最初,表现出的甚至大都是自私退缩的一面。李老板私下囤着大量救灾物资,武哥不愿加入志愿者队伍一心惦记挣钱,沛爷只想守住爱人独善其身……
但最终,他们都在封城之后的各自际遇中,被触发了内心深藏的善意和温暖,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了防疫抗疫的大队伍中。自私的李老板捐出了全部物资,爱钱的武哥成为了无偿服务的志愿者,只关心爱人的沛爷承包了医院科室的一日三餐……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态度?
是什么融化了人心的坚冰?
是什么
温暖了最冷的寒冬?
是爱,是爱,是爱啊!
李老板,在与妻子的和解中敞开了心扉,顺手把他的爱也撒播给了这个世界;武哥,喜欢上了钢琴老师叶子扬,为了追随他改变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做了志愿者;沛爷,为了照顾爱人,把整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捎带照顾上了。
他们做善事的起因似乎都夹带着私心,好像不那么纯粹,不那么高大上,但谁说这样的爱,就不温暖、不热烈、不真诚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爱屋及乌、由己及人式的爱,甚至可能会比纯英雄主义式的爱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普遍性。
感谢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悲伤,也没有虚假神化人性,这种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爱,让人在观影时就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这句话无论是放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放在疫情仍未结束的当下,都是极为适当的。
经历了疫情、经历了寒冬、经历了伤痛,我们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万众一心、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热爱生活了。
大家,都是真正的英雄呢!
片子看完有几天了,想讲讲那些不容忽视的亮点。
首先这个题材真是长在我泪腺上,看的过程中数次动容,开头也非常好,几个镜头就把紧迫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心一下子就揪起来了。
感觉剧组已经争取到了特殊情境题材里的最大权限:大家在国产片里见过跑腿/外卖员是女性的吗?之前的那些我记得都是男性。而且这部影片的爱情观真的很正,编剧给朱一龙饰演的叶老师和贾玲饰演的外卖跑腿员搭上了红线,号称“武哥”的她,可是背着昏迷的叶老师足足跑了四家医院,也只有贾玲的身板儿能撑起这场戏了吧?换任何其他的女演员都不成立。在古代,救命之恩就是以身相许的,农民工能读海德格尔,谁说钢琴教师就不能爱上外卖员了?生活多欢腾、多接地气呀!
叶老师的扮相让我一眼get了朱一龙,他好适合戴这种半框眼镜啊,温和,瘦弱,正处在病中却不肯麻烦别人,我见犹怜,母性和保护欲全出,谁心里还没个病恹恹的文艺男呢?贾玲的手搭在人家袖子上半天不肯松开,最后有一幕坐在车里偷偷拿着内衣在身上比划了半天……这些小心思、小细节特别可爱。他俩这条感情线有点像《遇见你之前》。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这类“爱的组合”,其中一方总是不自信能得到对方的爱和友谊,每交付一次真情表白都小心翼翼,担心被最熟悉的人在情感上拒之门外,但只要能表达真的自我,很多爱情都是这样不经意产生的。他们故事的结尾,他并不是不爱她,只是再也不能来了。
见过如此高调地站在五十岁更年期女性立场上的吗?徐帆饰演的角色,如果放在常见的影视剧里,多半会被设定为“人过中年,家庭负担”,但在本片里,她既在面子上支撑着这个家,当着权威的母亲、妻子,放在整个社会里看,也是独立有担当的现代职业女性,比男人更能顶住公司经营不善的压力。故事后半段作为“超高龄产妇”也能顺利生产,从精神到身体,她几乎是片中抗压能力最强的人,是典型的女强人故事。
见过国产片里有老年人谈情说爱吗?谁说老年人就不能浪漫了?而且是让医生爱上厨师。早已退休的谢医生看着快七十岁了,还在跟厨师老头甜甜地恋爱呢,每天视频聊天互说情话,看得我都有点耳热心跳,那个求婚戒指藏在饭盒里的情节,就问谁能顶得住!而且这条线非常完整、合理,谢医生跟厨师在餐厅初见,最后因为女儿意外去世,独自去吃饭而认识了厨师。一个人能留下最具体的记忆就是食物了,要么是ta爱吃的食物,要么是最拿手的一道菜,食物能最大程度地唤起体内的情感。
总之,这部片子的女性视角令我感动,还有许多真实的细节:
给徐帆送出入条的社区工作人员,头上戴的是用桶装水瓶子自制的头罩。
武汉话骂人太接地气了!一开口我就想起去年在群里骂领导的武汉小嫂子,提气!
整部片子没有刻画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只有“多做一点点”的普通人。没有人是一个转身就瞬间成为英雄的,大家都是普通人,都只是比自己的本分多做一点点,再多一点点,这个搭把手,那个帮一下,最后就成了。
故事里这些人,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细节,能看出都是现实里能找到性格原型的真实小人物。
黄渤演的阿勇不是天生仗义,本来也没人是天生仗义的。他一开始还带点虚荣心,觉得帮到别人以后,听到人家的一声“谢谢”特别舒坦,连媳妇儿也是帮忙帮来的。
贾玲一出场,就能看出她演的武哥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见到最多的那类平凡小人物:爱占小便宜,插队还理直气壮,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不想做志愿者,只想趁机多赚些钱,跑腿费从一百元加到三百元才接单,坦白说还有点趁人之危的意思,想让陌生人越着急越给她加钱。她偶遇叶老师昏迷,原本就有的良心被激活了,随着和叶老师认识的深入,他们也不再是陌生人,武哥的生活也不再仅仅是“面对全世界所有的陌生人”。再加上小护士和武哥这段友情故事,让武哥的心灵本质、行为动机、寄托对象,更为立体地呈现出来,让贾玲饰演的武哥,成为全片建立最完整的重要角色之一。
孩子听说外婆病危,第一反应是逃到阳台上大哭,小区附近楼层的人都听到了,人们纷纷推开窗默默地站在阳台上,也没人问他,因为各家都经历过相似的悲伤,也有很多人的哭声没像这个小孩那样被听到。影片由主角这些人的个体遭遇为例,为整个城市受到的伤痛画像,用故事讲清了一小群人的真实体验,释放出了特殊环境中人们的集体情感。
有好几处,我都绷不住流泪了,比如两口子雨中吵架那里,实习护士的遗像被取出来那里。
猕猴桃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哭了?
我说,因为这些不是电影,是真的。
高亚麟那段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感觉,反而是老年线最感动我,老奶奶重回一线的那段,两位老人各自穿上战袍,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那段太帅了!某种意义上贾玲线承包了本剧所有的BE,姐也太惨了吧。
难看是真的,好哭也是真的
感人的是真实,不是片子。导演不太会煽情,倒是压迫感很会拍,开头看得我头皮发麻
咱就是说,没有剧本咱就可以不拍。电影拍成了电视剧,看的我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半个小时我就想走了,枯燥乏味,全凭背景音乐铺陈,一场大型的mv,靠着把哭戏层层堆叠来硬煽情,主角也不录制同期声,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实在尴尬,把疫情当时的纪录片放一遍都比看这片强,缺乏真实感的故事看的人确实难受,真没必要为了煽情把人写死,然后再让俩人在雨里哭,这对劲吗,这不对劲。
疫情,太现实。发生在身边的事,终究是电影很难再引起共鸣的。
越来越多,如此的,缺乏艺术价值的,现实搭载过剩的,电影
真难看。。。台词剧情太差了,看完我只想电影院还钱,根本不想拥抱
不能更难看
太晦气了,今年最后一部就看个这……
哭是哭了,笑也笑了,但是真的好无聊……剧情稀碎……
很散碎,很任务,不及格,不推荐。
强行煽情,只能给主题加一分了
就是说朱一龙和贾玲……太尬了,类似不能理解的情节还有不少。最大的问题还是配音用力过猛,配乐也过于努力了。
不提倡打着正能量的名义,做这么差的剧。浪费了好题材。剧情太零碎,没重点。看得我如坐针毡。上一次在影院让我感到这么尴尬的影片,好像是姜子牙。
作为一部电影,拍得还没有B站点击最高的那几个抗疫混剪感人,绝倒
浪费时间 ,如坐针毡,选这么一个跨年的时间来消费疫情,拍的什么七拼八凑的电影。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狗血而狗血,高龄产妇生孩子,态度大反转,大方捐赠物资。我真不明白编剧导演的脑子在想什么,拍这一段是为了鼓励生育吗?七零八碎的片段东一点西一段,几度想要离开电影院!近期看过最烂的电影
一塌糊涂,如坐针毡,烂得发吐。不是说不能快乐,只是说,为什么苦难可以消解得这么轻易和理所当然啊。
年末最温暖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作痛苦,都是平凡人的小故事。女性导演的叙事真是细腻又磅礴。
救命…我今年都不想再看国产电影了
一般 特别是高亚麟的part太刻意了 在桥上拥抱的地方尬死我了